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儒家伦理学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培养
在新形势下,全面开展切实有效地创新创业教育,使更多的大学生把自主创业作为实现人生价值的优先选择,进一步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以主动适应复杂多变的周边环境,积极应对未来世界的严峻调整,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不断扩大的社会就业压力的需要。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大学生中开展创业教育,树立大学生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念,开发创造性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对于大学生参与社会竞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高校毕业生大多在20~25岁之间,这个年龄的人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他们要求独立地、有主见地处理自己的事情,依赖父母的心理逐渐消失,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明显增强,同时又处在人生的重大转折和突变时期,有很大的可塑性,是开发潜力、发展创造力的最佳时期。
2.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产业结构将依据市场的不断变化进行相应调整,从而带来劳动力的转移和职业岗位的转换,而且还应该具备新技术、新工艺的实施以及新产品的开发和创造能力,也就是要求未来的劳动者不仅要具备从业能力,还必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因此,不断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正是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诸多要求,同时也能促进高等教育自身的改革与发展。
二 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1.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创新创业品质。创业品质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敢于竞争、敢于冒险的精神,脚踏实地、勤奋求实的务实态度;锲而不舍、坚定执着的顽强意志;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良好的心态自控能力、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多方面的品质。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果价值最终都取决于教师。具有较高创造性思维修养和创造精神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质疑精神、思考能力的学生,学生才敢于冒险、敢于探索,才会突破常规,进行创造性的研究性学习。学校可以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客座教授,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传授创业技能知识,使学生获得实际经验。一批优秀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对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协作意识等创业品质给予强化。
2.以项目和社团为载体,增强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是形成和推动创业行为的内驱力,是产生创业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培养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重点。为此,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全面理解自主创业的深刻内涵,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来开展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创造性地投身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公益活动中,通过开展创业教育讲座,以及各种竞赛、活动等方式,形成了以专业为依托,以项目和社团为组织形式的“创业教育”实践群体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让学生在兴趣特长与专业之间找到恰当的结合点,感受创业,培养创业意识。
三 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1.建立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教育课程。高校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增设创业教育课程,将其列为必选科目,采取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丰富他们的创业学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有关创办及管理小企业的知识和技能。在课堂上可考虑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向学生直观、生动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过程和规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创业意识,树立全新的就业观念;启发学生的创业思路、拓宽其创业视野;培养学生创业的基本素质、能力和品质。
2.开设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课程。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一些根据创业教育的具体目标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在课外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创业交流,开设创业教育课讲座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实施创业教育课程,包括“网络教学”、“实地考察”、“企业家论坛”、“创业计划(设计)”等环节,以拓宽学生学习范围和视野,使课程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定期举办对话交流论坛,请创业成功人士直接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对话,解答其在课堂学习中和实际创业中的疑难问题,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其提供创业借鉴与指导。
3.创设环境类课程。环境类课程要突出创业环境的设计与布置,尽可能把校园的布局与美化、校园文化建设、周边环境同创业教育结合起来。学校应建设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环境建设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硬环境如校园创业园区、小企业孵化器等。在校园内设立“创业园区”,学生可以提出项目申请,方案获通过后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开办一些校内公司或在校内经商等。或者由学校组织开办模拟公司,将学生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创业相结合,其运作程序符合企业行为,为学生提供了体验创业的平台。
四.加强创业实践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
1.组织学生参加科研和各种专业竞赛活动。首先,参加科研训练。 在导师帮助下进行科研训练可以充分利用大学的实验室和科研资源,引导自身对于科学前沿的认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其次,参加学科竞赛:主动参加学校或者教育部门组织的学科相关竞赛(软件设计竞赛、智能车设计比赛等)能极大的提高快速学习能力,并检验自身时间管理和项目安排的能力。再次加强素质教育:多参加读书会,借阅专业以外的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参加辩论队或演讲比赛,锻炼口才;培养一个人文的兴趣爱好,例如绘画、摄影、徒步等。
2. 以校内外创业基地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创业教育的落脚点在社会实践。学校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校内外创业基地,以此为载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实践。一方面通过实习环节开展创业实践。专业实习是专业理论应用和职业技能的训练过程,更是创业阶段实际操作过程,把校内外实习基地办成创业教育示范基地,让学生在这样的场所边学习、边实践、边创业。
参考文献:
(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上海200433)
摘要: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注重伤员在军队医疗活动中的核心位置,将伤员作为医疗活动的根本,这就决定了军医要在医疗实践中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平等以及尊重生命价值。本文以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伦理标准来反观儒家的仁学文化,为军医职业道德素养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儒家;仁学思想;军医职业道德;伦理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4)08—0143—02
收稿日期:2014—04—23
作者简介:王璐颖(1987— ),女,江苏南京人。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助教,南京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沈璐(1988— ),女,河北沧州人。第二军医大学人文社科部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军队思想政治教育。
一、儒家的仁学思想与军事医学人道观的内在契合
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注重伤员在军事医疗活动中的核心地位,把治愈伤员作为医疗目的。这就要求军医要尊重生命、尊重人格、尊重平等医疗权利以及尊重生命价值。以战争境遇下的军事医学伦理标准来反观儒家的仁学文化,可以找到内在的契合。以仁学思想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经历了儒家学者孟子、荀子、董仲舒的继承与发展,形成了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仁”的概念在儒家思想中处于核心位置。孔子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如何解释“仁”?经过研究梳理, “仁”包含两个基本规定:一是《礼记·中庸》中所说:“仁者,人也。”二是《论语·颜渊》中提到的“仁者,爱人”。“仁者,人也”是对“仁”这一概念的内涵规定, “仁者,爱人”是“仁”这一思想内涵的外部体系,是“仁”的行为标准。以“人”规定“仁”,体现了儒家的人本主义精神。儒家认为,要重视人的价值,将他人视为自己的同类,尊重其人格、尊严。这种以人为目的思想与军事医学人道观的本质内涵是吻合的。可以说,儒家文化是军医职业道德基本理论和基本要求的基础。
二、军医职业道德与儒家伦理文化
(一)“仁者,人也”与军医的人文关怀
“仁者,人也”表现了对人的价值、尊严、人格的基本尊重。综观儒家学者的著作,可以发现其中论及了“尊人、敬人”的思想。《论语·为政》篇谈到:“今之孝道,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是说对待养育和教育自己的父母应当尊敬,否则与禽兽并无两样。此外,《内经》中有:“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是强调人生命的宝贵性。孔子的《论语·乡党》篇中还有:“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也是在告诉世人要懂得尊敬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的历代大医是对生命尊重、对人格尊重的典范。唐代的孙思邈曾说过:“人命至贵,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扁鹊创造的传统的“四诊法——望、闻、问、切”,要求医者对于患者要关心呵护,让患者增强对医生的信心和信任感。在战争境遇下,军事医学仍要注重发挥革命人道主义,视挽救生命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一切为了伤员,妥善抢救、护理和帮助伤病员。1947年春,在“塔木战役”中,因战斗激烈,伤员较多,广大的医务人员不仅参与抢救工作,而且组成了千人献血队,为伤员输血。这是军队医务人员面对纷繁复杂的战争环境,积极履行职责,发挥人道主义,用自己的知识、汗水、能力甚至鲜血无条件贡献自己力量的经典事例。由此可见,人文关怀在军事医学实践中十分必要,其地位和作用也是无法替代的。
(二)“仁者,爱人”与救死扶伤原则
行善乃是西方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之一。行善这一概念包含多方面内容,解释为做善事。儒家“仁者,爱人”的理念要求以爱人之心、同情之心以及怜悯之心对待一切人,建立人与人之间和谐、相亲相爱的关系。孟子在《孟子·告子上》中曾说过:“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公孙丑上》有:“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这是在告诉世人,需要将恻隐心、同情心这种内在的道德情感推广到他人。后世的儒家大医也阐述了医学中的行善德行。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凡大医治病,……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表达了大慈恻隐之心在医疗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提倡医生要将内心的仁爱情感外化到行动中。
战争境遇下的军医在执行军事行动任务时,需要心怀儒家提倡的仁爱之心,始终把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这样,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保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军民健康服务”的基本医德原则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可以推动军医克服一切困难,全身心地投入到抢救工作中。结合实际,在战争行动中,首先,从社会的整体价值出发,军医应在最大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帮助绝大部分人员实现健康利益。面对战争军事行动中尖锐的医疗供需矛盾,军医需要保障最大生命效益原则的落实,一起为整体的生命健康服务。这样,才能使战场医疗资源得到更充分、有效的利用,提高整个伤员群体的救治水平和效率。其次,军医应坚持人道主义原则,救治一切受伤者。战时的伤员不仅包括我方参战负伤伤员,还有敌方俘虏伤员、平民,在此情况下,对于敌方俘虏伤员,医疗救治要公平、公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优待俘虏是我军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所以,在伤员救治上,军医应义不容辞地本着人道主义原则积极展开救治。因此,笔者认为,恰当地宣传、倡导儒家的仁爱精神对于战时军医职业道德的建设大有裨益。
(三)“己欲立而立人”与军医人道的道德践履
战争医学人道主义是基本的伦理道德。当今时代,军队的医务人员都承认人道主义的神圣与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在战争境遇下,应进一步加强人道主义的践行。从理论角度出发,从道德教育到实现道德行为要经过很多层次,例如德育宣传、个人道德修养、个体的道德信念以及社会道德意识,只有这样,道德行为才能够在主体中产生。儒家伦理的“忠恕”之道,即“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就是要求人将自己内在的仁爱之情推衍于外,以主体自身的利益和需要推断他人的利益和需要,满足自己需要的、追求的,也要努力满足他人。换言之,对于他人要奉献自己的爱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苛求于人。
战时军队医务人员要注重践行“忠恕”之道,尊重和遵循“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道德训诫,推动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体现了一种换位思考的理念和方法,要求从事军事实践的医生能够站在伤患的角度,换位思考,视伤员如亲人。具体说来,其一,要不断体现对伤病员的尊重、关怀,尽量站在伤病员的角度考虑问题,如现行的伤标和分类牌粘贴或夹在左胸前或军装左袖子的方式,在军装左袖子上加口袋装伤票,还可在病床、担架和拐杖上做可收放的简易输液架,方便伤员使用。其二,改进救治方式,提升救治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员的痛苦。具体地说,就是军医结合作战的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使用疗效最佳、损伤最小、痛苦最轻的方式方法,对伤病员进行救治,进行合理处置。
[
参考文献]
[1]杨放.军事医学伦理学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5).
[2]顾加栋.医乃仁术:儒家伦理与医学职业道德建设[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8(12).
[3]高金华.论医学伦理学在军事领域的理论生长点[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4(2).
一、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伦理学研究什么?国内学术界在这个问题上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陆晓禾研究员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领域中的道德现象,包括宏观经济制度、中观经济组织和微观经济关系中一切同道德有关的问题。经济伦理学研究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上的伦理问题是从伦理学角度对经济的系统研究,具有描述性、规范性、批判性的功能。Businessethics就是经济伦理学。夏伟东教授认为,businessethics应译为企业伦理学或商业伦理学,在英文中,与中文“经济伦理学”相对应的词是eco¬nomicethics。经济伦理学的研究领域与经济学本身的研究领域是完全重合的。经济学以人们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而经济伦理学则用道德的眼光看待人们的经济活动,研究人们进行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行为的道德根据和道德价值。与陆晓禾研究员的三框架说不同,夏伟东教授提出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四环节说。他认为,在生产领域,经济伦理学重点研究的是生产的目的手段,即什么样的生产目的才是合乎道德的,怎样进行生产才是合乎道德的;在分配领域,经济伦理学重点研究的是分配的公正,即根据什么原则进行分配才是合乎道德的;在交换领域,经济伦理学应当研究的是交换劳动产品或商品的形式和尺度,即什么样的交换形式是合乎道德的,什么样的交换尺度是公平的;在消费领域,经济伦理学应研究的是消费的形式和目的,即从道德的角度审视有无能力消费,用什么方法消费,以及为什么消费等等。
赵修义教授认为,经济独立化以及与此相关的经济动机在伦理上的正当性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首要研究对象;经济动机取得正当地位后,经济行为要不要法律尤其是道德来加以规范,用什么样的道德原则加以规范是经济伦理学的又一研究对象’经济体制在伦理上的正当性问题是经济伦理学所要研究的第三个部分。陈泽环研究员认为,经济伦理学要从辩护和规范两个方面深人研究经济生活的冲突。在宏观经济体制伦理方面,研究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如何同市场经济体制结合起来,怎样才能结合好;在中观企业伦理方面,研究现代企业制度问题;在微观个人经济伦理方面,研究使个人实现经济人、社会人、生态人和文化人的统一问题。王海明教授认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包括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两个方面。经济制度包括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经济制度的伦理研究即研究何种所有制是公正的,何种分配制度是公正的;经济行为具体包括人们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经济财富的活动,经济行为的伦理研究主要是研究经济行为的道德性问题,因此,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可归结为三个问题:一是公有制与私有制之伦理;二是按需分配与按劳分配的伦理;三是经济行为的无私利他与为己利他之道德原则。王小锡教授更强调经济伦理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地位。他认为,经济伦理学是研究经济现象中的伦理道德问题,并揭示经济现象中道德形成、发展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经济伦理学要探究“经济人”和“道德人”的逻辑关联,从而揭示经济活动中人的全面发展之体现和作用。因此,经济伦理学是研究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完善人生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规律以及明确善恶价值取向及其应该不应该行为规定的学问。
二、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原则
研究经济伦理学应当用正确的方法阐明经济形态中经济活动与作为非经济活动的道德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学术界的观点包括以下几种:有学者提出,经济伦理学研究要从两个层面上展开:第一,经济活动层面,例如效率与公平问题,竞争手段问题等;第二,社会活动层面,例如社会财富分配,社会制度的伦理论证。有学者提出,经济伦理学要从企业文化角度找出伦理问题,要重视企业文化。有学者借鉴亚当斯密及后来的新经济自由主义等学派的理论,认为应当从经济规律本身去统一市场经济中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的道德之间的对立,从而说明经济伦理。也有学者把心理学方法纳人经济伦理学的研究中,把心理因素作为经济与道德关系的切人点和基础,从人本身的心理需要等人文因素出发来说明经济伦理学。章海山教授认为,在经济形态中,要从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的互动关系人手,以当前经济条件为依据和出发点,即必须从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出发来研究经济伦理;在经济形态运动中’要从一定经济关系中的人与经济范畴的关系出发才能正确地去阐明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因而,“经济范畴人格化”是经济伦理学研究的根本方法。[5]朱贻庭教授认为,研究经济伦理学应从制度伦理的角度,以体制改革、社会转型及其呈现的“路径依赖”势态为背景进行。周中之教授指出,经济伦理的研究要综合运用描述的、元理论的、规范的方法,先描述经济生活中的道德现象,再运用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经济伦理学理论系统中的命题、概念等,最后在此基础上确定经济行为的基本原则和规则。当然,这三种方法不是并列的,而是有主次之分的。规范的方法是主要的方法,但描述的方法和元理论的方法也不可偏废。
关于经济伦理学的研究原则,陈泽环研究员把它描述为四项基本原则:一是注重生产力发展,公民经济行为的物质利益动机的经济效益原则;二是达到共同富裕、倡导服务奉献的社会公正原则;三是建立自然伙伴关系,实现与自然协调进化的生态平衡原则;四是重建劳动者个人所有制,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为理想的文化原则。
三、关于热点问题的讨论
(一)关于“经济人”
“经济人”概念历来是经济学和伦理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在经济生活中,“经济人”是一个假设,一种抽象,一种模型。在伦理学研究中“经济人”也一贯是作为一种假设而存在的。而章海山教授提出了一种新的说法,他认为,“经济人”概念不是一种假说或假设,而是一种按照黑格尔的说法——“理性的思维抽象”的产物,是一种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抽象概念,是人类对自己从事的经济活动的本质属性的一种理性的抽象思维的结果,是一种科学概念。“经济人”的本质特性并非源于人性,而源于他所处的市场经济之运行机制和结构,“经济人”具有的道德属性不是外在于其自身的,也不是外部加诸于其身的,而是“经济人”的经济活动本身所具有的。因为首先,“经济人”的动机是道德的(尽管是自利的);其次经济人”为达到自利目的而采取的手段必定是道德的(否则就达不到自利的目的);最后经济人”在达到主观自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客观上利他的结果。因而,“经济人”的道德属性是其本身具有的。但因为经济人又区别于其他诸如政治人、文化人、社会人等,因而具有特殊的道德要求,如自利原则、利益的等价交换原则等,这些原则不能泛化到社会其他生活领域之中;同样,社会公共生活中对人的道德要求如助人为乐、关心爱护他人等也不能引入到经济生活领域中去。
(二)关于诚信
由安然和安达信事件,诚信问题又成为热点。王小锡教授认为,诚信是市场经济活动的基本道德准则,诚信伦理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理念。为使诚信成为真正的道德规范,首先要真正树立诚信的意识,还应该有严密的法律来保障诚信建立,有政府来营造和维护诚信环境,有科学的管理制度作为诚信的支撑和平台。有学者认为,诚信是经济规律,因为恩格斯说过,“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愈发展,它就愈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琐细的哄骗和欺诈手段,……的确,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劳动。”宋希仁教授认为,诚信不是经济规律,而是道德概念,诚信应该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经济活动中所体现出的内在的行为动机和良心,作为个人的主观意志,他是任性的,带偶然性的。还有学者认为,在发达的竞争条件下,“诚信是经济主体之间自然而然的事情”。宋希仁教授认为,不能说道德的进步对资本家来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因为对资本家来说,诚信并不是出于资本家的内在本性,资本家盘算的是如何获得更大的利润,他的诚信不过是为更好地赚钱,因此诚信在资本家那里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当然不能说是“自然而然的事”。宋希仁教授还指出,诚信和信用往往被人们相提并论,但其实两者是有区别的。信用是就交往关系而言的,在经济领域中,体现的是经济关系,这种信用不是从道德诚信开始的,也不是从竞争中产生的,而是从商品交换活动中产生的,是商品交换活动和货币流通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信用作为制度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诚信是道德规范,它体现的是道德良心和人格,属于意识形式,是形成经济信用的道德因素。信用体现的是双方共同意志建立的客观关系,诚信体现的是信用者诚实守信的德性和人格,信用关系要求个人有诚信,个人的诚信则维系着信用关系。
(三)关于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道德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是经济伦理学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学界一直在讨论的热点。在道德对市场经济的作用问题上,王小锡教授提出了道德资本和道德也是生产力的观点。王小锡教授指出,资本的形式和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有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等。在经济运作过程中,人力资本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是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并获得利润的核心资本,实物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发挥多大的效益获得多少利润,往往取决于劳动者的价值取向与对自身和社会的负责精神。而与人力资本直接关联的道德资本,又影响或制约着人力资本的效益的获得:人的创新能力的提高,劳动技能的加强等等有赖于人的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科学道德精神与道德实践。因此,就经济运行过程来看,科学的道德是而且也必然会是投入生产过程的重要资本。道德资本是“精神资本”或“知识资本”的一种,它不是独立存在的资本,而是渗透在生产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多种层面的,在生产过程中起着独特的协调和制约作用。王小锡教授还提出了道德也是生产力的观点。他指出,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精神生产力是指生产力中的科学因素或科学力量,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道德和道德科学作为社会科学的核心和基础学科,是研究和开启其他社会科学之门的重要钥匙,因而,道德也是精神生产力的一个方面,从而道德也是生产力。
有学者对此持肯定意见,认为,在当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已成为共识的条件下,王小锡教授提出“道德生产力”、“道德资本”的概念是适宜而且值得重视的,他的道德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必要且重要因素的观点,有利于发挥经济伦理学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也有学者认为,在现代的经济运行中,道德因素确实对规范、促进经济发展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且,在经济运行环境中,道德因素本身在某种意义上也具有促成资本增殖的作用。但这只说明道德在特定的环境——经济运行的环境中具有了资本的某些特点,而资本之所以被称为资本,最关键的是在于它能使自身增殖。而道德本身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并没有实现资本式的增殖,也就是说,它还不是“生了钱的钱”,所以,道德不是一种资本,只能称之为道德的资本性特点。
(四)关于生态经济伦理问题
随着生态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的发展,有学者提出了生态经济伦理学的概念。王泽应教授认为,生态经济伦理学并不是生态伦理学和经济伦理学简单相结合的产物,它有自己内在的理论规定性,它以生态经济伦理或生态经济道德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所谓生态经济伦理是指在生态经济过程和生态经济格局中形成发展的伦理道德,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和生态经济现象的道德因素在社会发展和生态经济发展作用下的综合体,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用于调节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关系,激励经济主体的合理行为并能以善恶正邪进行评价的道德意识、规范及实践的总和。生态经济伦理的中心问题是人类的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以及人类利益与生态平衡的关系问题。研究生态经济伦理的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途径,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伦理动因和道德支持。nn也有学者认为,所谓生态经济伦理,是指人们在生态经济活动中必须对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或非人的自然存在物寄予的道德关怀,是在深人反思人类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积极探索人类经济的未来发展道路的基础上得以确立的。其基本内容是:人类的经济活动不能只围绕经济利益这一单独的轴运转,它应该体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联系和内在统一性,它是对传统的农业经济伦理和工业经济伦理的超越和发展。还有学者对生态经济伦理学存在的必要性提出了疑问,认为生态经济本身就是道德的,为何还要提生态经济道德?经济伦理本身就包含了生态伦理的要求,如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伦理的要求,为何还要提出生态经济伦理呢?
(五)关于传统儒学对现代经济伦理的作用
有学者认为,以儒家为代表的传统伦理思想在历史上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今天,儒家的经济伦理也将为中国当代经济伦理的建设发挥作用。如,儒家经济伦理所强调的诚信正是我们现在所缺乏和迫切需要的;儒家所强调的生财有道是指导人们生产行为的基本规范;儒家尊崇的取予有度是关于分配的基本道德规范。此外,儒家所强调的整体和谐、天人合一、社会人本、循环发展、中庸守常、重公益、重均平、重利他、重礼让等内容都可以通过批判性扬弃后为今天的经济伦理所吸收。U31也有学者认为,儒家的经济伦理对现代经济伦理而言没有可取之处。因为中国正统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忠孝,信义要服从忠孝,完全是工具性的。而且,现代的市场经济体系与计划经济或传统经济是两个体系,因此,道德也是两个体系。所以现代经济伦理应从市场经济本身推出来。有学者指出,中国传统经济伦理是与农本商末的经济结构相适应的自然经济伦理,随着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也要求自然经济伦理向市场经济伦理转变,但研究市场经济伦理不能无视传统经济伦理的影响和存在。
[关键词] 关怀;关怀伦理;女性主义;儒家思想
[Abstract] The ethics of care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ories put forth by feminist, which emphasizes sensibility, circumstance, relationships and practice. However, the thought of care is affluent in Confucianism, an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m. Aiming at providing some suggestive thinking on care,and pushing it ahead, this article analysed the difference an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are ethics of feminism and the thought of care in Confucianism.
[Keywords] care; ethics of care; feminism; Confucianism
[基金项目] 本文为南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多元文化时代下护理关怀伦理研究”(11W53)阶段成果。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2-2
关怀是人类生活的基本要素,是道德生活的一种取向。关怀即关心、照护,是对他人的一种投入状态。无论是东方,还是在西方,人们对“关怀”都有深入的研究。对“关怀”进行比较研究,对于加深“关怀”问题的深刻理解,推进关怀伦理走向一个更圆满、更完善的阶段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主义关怀伦理思想特征
西方女性主义作为20世纪后期一门新生学科,是目前对“关怀”作出最系统阐述的流派。女性主义伦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即“关怀伦理”,它的提出源于对男女性别心理学的道德研究。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吉利根从道德发展的角度推论了两性的差异,与以柯尔伯格等为代表的西方传统以正义、权利观念为核心的道德推理的基本理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构成了对道德理解的“另一种声音”。之后,诺丁斯、特朗托、拉迪克等人均从不同的角度对关怀伦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可以说,关怀伦理的提出在西方当代伦理学中构建了一种新的范式,与康德为代表西方传统理性主义伦理观念大为不同,概括来说1具有以下特征:
(一)强调人的情感因素
道德的最终审判是情感,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在道德推论的结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诺丁斯认为,人与关怀有两种基本感觉,即自然关怀感和伦理关怀感。两种关怀中,由情感自发产生的自然关怀要优先于需要做出品格努力的伦理关怀,是道德关系的首选方式。拉迪克更是以父母抚养孩子的“母性实践”产生的“母性思考”,强调行为者是直接在他人的需求与自身的情感反应下行动。
(二)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性
道德问题就是人类的关系问题,理想的道德关系就是平等和依恋关系。关怀的本质因素在于关怀方与被关怀方的关系,具体的说,就是“A关怀的特征是接受性关注和动机移置,B承认或回应A的行为”。在关怀关系中,每一个人都要依赖于对方,关怀关系并不是一方施予,另一方接受的关系,而是双方都有付出,双方也都有收获这样一种关系。
(三)强调道德问题的情境性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认为,作为关怀方,在关怀的过程会遇到各种冲突,这些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冲突的情况下,原则并不能提供准确无误的指导,只有根据情境作出抉择。“道德问题来自冲突着的责任而不是竞争着的权利,解决道德问题需要一种联系情境以及描述性的思考方式,而不是一种形式的和抽象的思考方式。”道德本身必须体现为具体的东西,即特定社会中的特定的行为,体现于特定社会的规范之中,而非抽象的原则。
(四)强调道德的实践性
关怀是由关心、照顾、给予关怀与接受关怀四个阶段构成的实践活动过程。“两个人相遇,一方是关怀者w,另一方是被关怀者X,关怀关系只有构成如下的逻辑才能得以成立:1.w关怀X;2.w做出与1相符的行为;2.x承认W关怀x。”这就是说,关怀方必须付诸于实际行动,才可能得到被关怀方的承认,其关系才能得到维持。
二、儒家关怀思想范畴
儒家思想提出了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的相处之道,体现出个体应具有“关怀”的积极的道德情感和行为。在儒家思想中,体现“关怀”的思想范畴有仁爱、孝悌、忠恕等。
(一)仁爱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德性的最高境界,是儒家关怀伦理最为集中的表现,也被视为人的生命的独特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之所在。
(二)孝悌
中国社会结构与社会关系以家族为本位,家族血缘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根本,所以爱人情感的根本是家族血缘关系的亲亲之爱。
(三)忠恕
忠恕之道的本质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以自己的感受与欲望推及他人的感受和欲望,以此作为行为善恶判断的标准。忠恕之道使爱人超出家族,使爱扩展到了更大的社会范围。忠恕是儒家提出的对他人及社会的关怀之道。
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儒家关怀思想之契合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儒家关怀思想,尽管在时间与空间上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二者在精神实质与道德原则上有某些相似与相通之处。
(一)关怀基础:情感
儒家哲学在伦理体系构建、伦理修养、伦理教化和伦理价值实现的社会途径方面无不体现着情感关怀。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注定了中国社会是一个人情社会,“仁爱”、“孝悌”、“忠恕”也充斥着人性气息与人情味道,依赖的是人们的情感体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的诞生,在于西方理性主义传统的逐渐破产,个人意志、生命存在、心理情绪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中心;同时,西方宗教伦理传统也给关怀伦理提供思想的土壤,基督教的“爱”伦理从情感的角度上进行展开,要求人们理解这种爱,要向它敞开我们的存在并在生命中将其表达出来。
(二)关怀条件:情境
天、地、人是中国人所说的“三才”,儒家思想以人为出发点来考虑其在各种关系中应有的行为,讲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本质上即具有一定的变通性。人的行为举止应符合基本的人伦关系准则,尺度上要求“无过无不及”,在相互关系中达到“中庸”的最高境界;同时要具有应变力,要合“义”,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做出适宜的反应和选择。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者则质疑西方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反对强制性的允诺,关注个体人的需要和发展,认识到人们不仅要注重问题本身,还要注重问题产生的环境和条件。
(三)关怀途径:由家到国
儒家“仁爱”是建立在家国一体的社会模式和家族本位为根本的社会结构之上的,先有亲亲之爱、家族之爱,才谈得上爱他人、爱社会、爱国家。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者诺丁斯以“关怀圈”为模式的理论建构和儒家的仁爱途径有着类似之处。她认为,关怀的起点并非理想国,而是理想的家,并由此向外扩展――首先懂得被关怀的意蕴,然后学会关怀身边亲近的人,最终学会在意、关注那些我们无法直接关怀到的人们。在关怀行动中,关怀方的关怀范围有内圈与外圈之分。从内圈来看,人之所以关怀是因为他(她)爱;当关怀方走向外圈时,关怀方就发现自己具有某种行为准则,而使自己具有了爱的超越性,将外圈的人作为潜在的被关怀者进入自己的关怀圈。这样,关怀的链条就建立起来,一些不认识的人通过已经进入内圈的人联系起来,关怀方通过认同这些圈子而“准备去关怀”。诺丁斯所指的对内圈的关怀实际上就是对家人和亲人的关怀,即自然关怀,这是最优先的;对外圈的关怀是对没有血缘关系的他人及社会的关怀,即伦理关怀,随着社会关系的愈加复杂,越来越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才能实现。因此,关怀的途径是从家人到友人到陌生人,从家庭到学校以及社会。
(四)关怀实行:实践
关怀不能仅停留在内心,更要通过实际言行表现出来。儒家强调:“言必行,行必果。”(《论语》)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家诺丁斯强调关怀者的要通过关怀性的行为使被关怀方感受到,并将关怀理论积极推行至道德教育。特朗托把关怀看作是由关心、照顾、给予关怀与接受关怀四个阶段构成的实践活动过程。此外,众多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者们以关怀的视角探讨了道德教育、政治理想及政治策略,进一步突出了关怀伦理的社会实践性质。
四.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儒家关怀思想之区别
(一)关怀理念:政治与人格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集中表达了一种对平等与公正的追求,但这种平等主要强调的是政治道德方面的平等,而儒家思想更多强调的是人格的平等。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的产生是建立在女性主义运动的基础之上,是伴随着妇女解放运动的浪潮应运而生的。关怀伦理的提出者,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吉利根对她的老师柯尔伯格提出异议,认为他的道德发展理论忽视了女性,他所描述的仅仅是男性的而不是整个人类的道德发展,而女性应当具有属于自己的道德体系,即“关怀”,并应构成对当代伦理体系的重要补充。由此,西方女性主义者以“关怀”作为新的道德视角,挑战西方理性主义传统与权威,追求女性在政治道德上的平等。
(二)关怀本质:平等与差等
儒家的“关怀”理念是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亲疏有别,贵贱不等。“仁爱”是从爱有差等出发,是以家族亲亲为根基,以人的“伦份”为条件,以亲疏远近、尊卑贵贱的宗法等级为原则爱人。不同关系的人,爱的内容是不同的,它是亲亲情感的扩充,其结果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政治。而不同地位的人对爱施予回报的内容是不同的,君惠臣忠、父慈子孝、推己及人的最后结果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因此,在以家族为本位的传统观念影响下,集体必然大于个人,对于个人来说,只有克服了自我、服从集体,以家国需要为一切,才能与世俗融洽相处。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对传统西方伦理对规则的普遍性和统一性提出批评,张扬道德问题之情境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强调差异,关注责任与关系,实际是对传统意义上公正的超越。
(三)关怀起点:人与关系
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和儒家关怀的出发点是不一样的。儒家关怀思想以人为出发点,来考虑其在各种关系中应有的行为,具有一定的变通性。天、地、人是中国人所说的“三才”,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注重考虑这三者的关系。“因为人存在于自然之中,人又是文明化的存在,对自然的超越构成了确认人之为贵的前提。不论是孔子的以爱人界定人,还是孟子的性善说,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以及董仲舒的为人则天,还有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等等命题,都反映出从人出发来考虑伦理和哲学问题。”儒家从人出发,讲求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行为举止应符合基本的人伦关系准则。而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强调关怀从“关系”出发,人首先为一种“关系性的自我”,处于自发或终身不断的建构之中,其通过“相遇”与他人建立关系,进而形成关怀关系。相遇的背景、相遇的内容、个性特征、文化因素等构成了具体情境。一个人必须允许自己接受别人的需要或困境的影响,合理选择正确的回应行为,不能麻木不仁。
综上分析,虽然在时间、空间、产生背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在具体内容方面也有不同之处,当代西方女性主义关怀伦理与我国儒家关怀伦理思想仍然有惊人的关联。这再次证明,“关怀”对全人类不可或缺,人们对关怀的理解也有共通之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关怀,必将对人类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人类生活的永远的基本主题!
参考文献:
[1](美)内尔・诺丁斯著.始于关怀:关怀与社会政策[M].侯晶晶,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何锡蓉.女性伦理学的哲学意义[J].社会科学,2006,(11):141.
[3]肖巍.女性主义关怀伦理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中国伦理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关键词】美德伦理教育 公共艺术教育 价值重构
一、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和内涵
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美德伦理传统的鼻祖,在他之后规则主义代替美德伦理成为西方伦理道德思想的主导,并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到1958年英国哲学家安斯康布发表了《现代道德哲学》的文章,才开始转变西方伦理学领域中美德伦理学长期缺席的状况,西方哲学界也开始重新关注美德伦理学的复兴。1981年麦金太尔写成了《追寻美德》一书,全面阐述了他的亚里士多德传统意义上的美德理论。麦金太尔认为,近代以来,西方道德伦理理论继承的是传统道德伦理的理论残片,摒弃了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体系中的人性论和目的论。但是现代的西方伦理道德理论处于深刻的危机中,要摆脱这个危机,只能通过弘扬和复兴亚里士多德优秀的美德伦理传统才能消除。这本书被誉为20世纪80年代西方哲学领域最重要的著作,是“伦理学研究的新的转折点”,它代表着西方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开始。
美德伦理学研究的是“什么是良好的品质,应当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因此美德诠释,一直是美德伦理学的核心问题。美德伦理思想的精彩诠释最先是由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中完成的,其观点认为“品格之美德”,即美德是道德认识与相应的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统合于人所展现的品格。他超越了当时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和柏拉图的“知识即美德”思想,指出美德不只涉及理性的知识,更与非理性的情感和品格有关。而当代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学完成了最杰出的诠释,他强调对善良品质的培养,而不只是强调遵守规则,即一个人应当培养自己内在的善良情感或意向,而不是单单合乎道德的行动。
二、艺术与道德伦理的历史渊源
东方美学和西方美学都十分重视艺术与道德伦理的联系。从总体上看,西方美学史上大多是“哲人”对艺术的思考,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语言的美、乐调的美以及节奏的美,都表现好性情。所谓好性情并不是人们通常用来恭维愚笨的人的意思,而是心灵真正尽善尽美。”而中国美学史上多数则是“贤人”对艺术的要求,在先秦典籍中“美即善,善即美”,而且在孔子看来,“善”比“美”更加重要,是更根本的东西。比如孔子评论音乐,他认为《武》乐虽“尽美矣,未尽善也”,还不能算上乘之作;而《韶》乐,才达到了“尽美矣,又尽善也”的境界,堪称上乘。这一思想贯穿了中国美学史的始终,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成为我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后来的《毛诗序》就提出了“教以化之”的理论,认为艺术的目的,就是要“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可见,东西方美学历来都非常重视艺术的社会道德伦理功能,高度强调“美”和“善”的统一,强调艺术在道德伦理上的感染作用,是世界美学和艺术学一个十分显著的特征。
三、当前对高校美德伦理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关系的局限认识
第一种观点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过分强调“育德”功能,导致了艺术教育的“德育化”。该观点基于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在高校教育中作为边缘学科,也没有独立的优秀的教育理念的支撑。为了确保和提高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艺术教育学者和工作者只能强调其在德育中的有效价值,甚至将其归为德育的辅助手段,并在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中忽视其审美的本质,只强调德育的内容,结果反而失去了其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立地位,使公共艺术教育仅仅成为了德育的“附庸”。
第二种观点认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进行单纯的技术传授,割裂了艺术与美德的关系,使公共艺术教育与美德伦理教育彼此成了“绝缘体”。该观点基于自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众多艺术家们受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宣扬艺术在道德上的退隐,主张不及物的创作,主张艺术就是艺术,艺术要回归自身,以此来保证艺术教育和美育的独立地位。这种“为艺术而艺术”的思潮摒弃了道德伦理评判,其结果只能弱化公共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育德”功能,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不相符合的。这种纯技术的公共艺术教育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四、高校美德伦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重构
1.美德伦理学的复兴凸显了高校美德伦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重要载体的时代使命
在20世纪,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一直处于对立甚至是冲突的状态,为了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主义的主导地位受到人们的推崇,人们相信经济的发展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社会问题。进入21世纪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科技的不断革新、经济的飞速发展确实带来了物质生活质量的进步,但同时也发现更严重的社会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污染背后,是人类不惜一切代价换取的经济利益;高科技犯罪的背后,是唯科学主义带来的人类道德滑坡、人文衰落。时至今日,人们已经开始反思人类发展的前景,除了关注人类物质世界的发展,也关注到人类精神世界的发展,人们重新举起“人文主义”的大旗,开始呼唤人性本应具备的品德,追求社会整体美德的养成以及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
而艺术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陶冶情操、美化心灵,从而实现完美人格的建构,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成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宁为兰摧玉折,不作萧敷艾荣”,众多古典诗词中都具有明确的道德伦理评判,这类艺术作品正因为有了美德伦理内容,审美教育才被引向了更高层次的状态,这种形式的教育是更生动的美德伦理教育,能使受教育者在对艺术作品的创作与欣赏中,感受美与丑,明辨善与恶。因此,美德伦理学和艺术学对真、善、美的追求目标是一致的。如果说高校美德伦理教育顺应了当今人文主义理念的时代要求,那么公共艺术教育所蕴涵的厚重的人文精神更是承担了重要载体的时代使命。
2.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美德伦理教育是“双生花”
艺术审美的过程是一个立善、导善、储善的过程,它自然也就带有了美德伦理教育的功能。反过来说,正确的审美意识的养成,技能层面上和良好的技术学习、艺术修养有关系,思想层面上则和审美主体的美德伦理修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有关系。良好的美德伦理修养和正确的人生观能够帮助审美主体树立高尚的审美观,反之则会使审美主体离美越来越远,甚至走向丑恶的极端。做一个有“德性”的人是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目标,在从自然人到审美人再到道德人的过程中,艺术教育一直发挥着中介和载体的作用,即在一定时代和一定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总是要通过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情节、人物、思想性、倾向性、内在意蕴等体现出来;而优秀的艺术作品,则以其形象的典型性、形式的丰富多样性等大大提高了美德伦理教育传播的效应,使人们乐于接受,从而对道德意识和道德观念的改变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前文提到,自古以来“美”与“善”就被认为是一体的。事实上,审美既是道德人生完成的手段,又是道德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人在“自然人——审美人——道德人——审美人”的发展中,最后阶段的“审美”不仅能起到情感的慰藉和道德伦理教化的作用,更能激发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理解和追问,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精神的升华,从而达到人性自由的境界,这就是艺术教育所具有的独特的终极人文关怀价值。因而在高校教育中,美德伦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的区别本来就只有相对意义,它们的教育对象和教育目的是同一的,教育对象的审美判断和道德判断往往也具有一定的相融性。
3.借鉴传统美德伦理学的科学成分,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进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西方道德哲学体系中最古老最完整的当属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其深邃的哲理内涵构成了西方传统道德教育的根基。然而西方传统道德教育在历史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时代弊端,导致现代人对其进行了过度的批判和极端的否定。无独有偶,中国历史上也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进行过摒弃和批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儒家哲学就是中国传统美德伦理学,它认可美德的客观存在,也注重具有美好德行的人的养成,注重道德执行的统一等。然而当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在西方复兴的同时期,中国的儒家哲学也再次成为了中国美德伦理学的研究热点。由此可以看到,中西方在反思现代社会问题时共同发现,先人的智慧和文化遗产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的良药,西方美德伦理学与中国儒家哲学的现代阐释热的兴起共同揭示了现代美德伦理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艺术充分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例如李白的审美理想,深受传统美学的影响,他不但大力倡导“自然”“清真”的风格,赞赏“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天然之美,并且把这种美学境界作为他毕生的追求。又如杜甫的美学理想,他将“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情感融入诗中,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倾诉了对当时统治集团腐朽统治的不满和对劳动人民深受苦难的同情,这是儒家美学的典范。因此正如美德伦理学在当代西方复兴一样,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站在哲学文化的角度对中国传统道德文化和优秀传统艺术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能够发现,经典的中国传统艺术文化中蕴含着道德伦理的精髓,并且其内容和形式具有价值合理性,如果不利用本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丰厚资源,不挖掘文化的本土性特征,当前高校的美德伦理教育和公共艺术教育是不够全面、不够科学、不够深入的。因此,深入挖掘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资源必将成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和美德伦理教育的重要课题。
结语
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美德伦理教育的价值关系,是在公共艺术教育初步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不仅有助于我们摆正当前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更使我们能深入理解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和目标,利用美德伦理学复兴的启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改革的发展。在目前的高等教育环境下,美德伦理教育自身的价值合理性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有着诸多的启示,美德伦理学理论也对公共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基础性的指导。就教育内容和方式而言,美德伦理教育中的艺术化启蒙是使道德充满生机的有效途径。与道德观念相比,艺术是社会实践中活生生的创造,虽然艺术作品本身不会是美德伦理的教科书,但它特有的形象性、典型性,直观地将属于美德伦理范畴的深刻内容蕴涵其中。美德伦理教育若期望达到预期的效果,势必要借助公共艺术教育的这种接受优势,运用生动形象的教育手段直接培养受教者形成表里一致的美德品质,大音希声,大美无形,在自由心灵状态中完成的美德伦理教育其说服力和深刻性无疑是枯燥的说教所不及的。从教育目标上看,美德伦理学的教育目标是培养有“德性”的人,着眼于道德实践主体的品行的养成,而公共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良好的艺术素质,塑造良好的品德和人格素质。它们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出发,最终都归结到人的品德素质的完善,有着殊途同归的性质,这是教育领域中的一朵“双生花”,对两者内涵和价值的阐述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这也是本研究重构公共艺术教育和美德伦理教育价值的题中之意。
参考文献:
[1]麦金太尔.追寻美德[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2]万俊人.20世纪西方伦理学经典(4):伦理学前沿:道德与社会[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