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的根本途径

创新的根本途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的根本途径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动漫 教学情境 教材重构

“文化创新的途径”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Ⅲ《文化生活》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为“汇集实例,说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和发展的重要根源,阐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我选择动漫一例到底,并通过“喜羊羊与灰太狼”突出重点,层层推进,攻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主体,实现了教学共振效应。在思维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隐性而有效地实现。在得到听课老师一致好评的同时,我反思了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选材典型,贴近学生

这节课的重点是文化创新的一个根本途径和两个重要途径,准备这节课时我一直在思考:选用什么话题作为设计的主线,将教学内容巧妙地整合起来,使整堂课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又能突出重点呢?在话题的选择过程中我始终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话题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感兴趣,能够真正参与。最初,我选择了青奥会,通过让学生为2014年在南京举办的青奥会设计一个会徽的活动来贯穿教学,设计和阐释会徽寓意的过程中让学生理解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这两个重要途径。但我思量再三觉得会徽设计活动也许会热热闹闹,但看似动态的活动并不能体现文化的发展脉络,因为毕竟会徽是个静态的事物。而文化离不开载体,文化的发展创新必须以一个有清晰的发展脉络的动态事物为例,我想一定要找到这样的一个事物,并以该事物的发展作为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缩影来探讨文化的创新问题。就在我冥思苦想的时候,班上一位同学身着可爱卡通动画人物的衣服触动了我的灵感——动漫的发展和创新。在和学生有目的闲聊的过程中,我了解到班上的同学非常喜欢动漫,尤其是热衷日韩动漫,并且认为中国动漫与日韩相比远不能及。这不正是我寻找的合适话题吗?第一,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是最好的话题,因为它最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感悟,最有话可说,创设情境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和感兴趣的话题。教学设计的重点不正是应该考虑如何打通科学世界与师生生活世界之间的通路吗?第二,学生对中国动漫发展史的辉煌成就并不了解,甚至还有一些误解,这个话题的选择不仅能够实现知识上的教学目标,而且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能在思维的碰撞中自然而然实现,后来的课堂效果也证明的确如此。于是,我选了被称为中国动漫希望的“喜羊羊”导入新课。接着用“动漫”这个话题贯穿全课教学,以中国动漫曾经的辉煌、历经低迷、新的发展前景为文化创新的缩影,围绕“喜羊羊”创设了教学情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了探究活动,实现师生、生生与教学资源的充分对话。学生明确并理解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根本途径,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

二、环节精巧,活动充分

选择了合适的话题之后,我创设了三组环环相扣的教学情境:

情境之一:播放中国动画辉煌发展史短片。短片中气势磅礴的《大闹天宫》、充满情趣的《猪八戒吃西瓜》、写意优雅的《小蝌蚪找妈妈》都是中国早期动漫的代表作。从1940第一部动画片诞生到1986年,我国共有31部动画影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奖46次,尤其是1978年到80年代末,共有24部影片在国外获37项奖,创造了新纪录。被国际誉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那你认为中国早期动漫辉煌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情境之二:原创动力公司召开新闻会宣布,最新的100集《喜羊羊与灰太狼》将通过迪士尼频道向亚太区52个国家和地区播映,版权费“按照国际惯例收取”。同时还将授权迪士尼作为总经销商,共同开发衍生品。有人认为“喜羊羊”进入迪士尼意味着更“给力”,是中国动漫业发展的一个契机。也有人认为外资介入国产动漫是为了控制甚至消灭“潜在”竞争对手,“喜羊羊”作为“五个一工程”的获奖作品,在商业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成为国产原创动漫的一面旗帜,不应该入住迪士尼。你认为入住迪士尼后的“喜羊羊”可能会有哪些变化?由此引出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第2篇

我省经济受到的冲击虽然不如广东、浙江等经济外向依存度较高地区那般强烈,但是负面影响同样日益显现,出现了企业亏损甚至倒闭现象,长期健旺的市场需求也有所阻滞。虽然说,我国经济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我省上半年经济工作在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和遇到一系列特殊困难的情况下,取得了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效益比较好等可贵成绩,但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下,任何对国际国内经济风云的轻视和忽略,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面对风险和危机,我们必须严阵以待。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这一场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格局调整尤其是中央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对类似贵州这样的“欠发达、欠开发”地区来说,蕴藏着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机遇,较为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以投资拉动为主的我省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资金短缺是制约我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长期问题,目前显得更为突出。今年上半年,受国家宏观调控以及我省项目前期工作不到位等问题的影响,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我省投资增速出现了大的回落,特别是基本建设投资增幅回落较快。当前国务院提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大幅度提高投资规模以扩大内需,这对贵州突破资金瓶颈具有特殊意义。关键是我们能不能以此为契机,抓好一些筹谋已久的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项目。

二是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途径的我省科学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这个冬天对企业和地区生存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检验。市场释放一个强烈信号:只有那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寻求自主创新的地区和企业,才能不惧逆境、迎难而上,而这正是科学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一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为我们实行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途径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我们应该积极利用这种“倒逼机制”,进一步促进生态文明理念的内化和实践,推进产业结构、技术、体制的进步,促进科学发展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当代杂技;创新;发展

随着跨国资本与高新技术的输入、通讯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丰富多彩的世界艺术形式涌入中国,这都引起了人们审美情绪的强烈激荡,随之对司空见惯的传统形式产生了审美疲劳。因此,在这样一个特殊时代,真正的艺术家应该竭尽全力在精神上挖掘人类多层的审美意蕴,在形式和结构上拓展全新的艺术空间,最大限度地满足观众不断变换的、多方位的审美需求。那么,符合这个时代特点的杂技艺术及其姊妹艺术如何产生?如何继承传统超越自己,经过长期的知识积淀和艺术实践,经过对多种艺术门类审美特征的深入思考和潜心钻研,逐渐领悟到了要想杂技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舞台长盛不衰,就必须要不断创新,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

无论是编排一个杂技节目,构思一个脚本或创作一台晚会,首先要思考的是,它应该以怎样独特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契合当代观众审美情趣的独特思想内容。每个时代的艺术理论都是在辩证否定中发展和完善。没有理论的规范,艺术发展是缓慢的;有了理论,我们能否突破其框架,这是衡量一个艺术从业者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时代造就了艺术,也造就了艺术家。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没有发展就要被边缘化,边缘化之后就是衰落,衰落之后就是死亡,这是一种自然法则。

中国杂技艺术就是一个在创新中求发展得很好的例证。它在中国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段时间里,有很多艺术门类经历了兴盛、衰落和死亡,而杂技艺术却发展得越来越辉煌,在今天已经成为中国同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项目。究其原因,正是杂技所具有的开放、交流、学习、创新的特性所决定的。“杂技是一个筐,什么都能往里面装”,这句话虽然俗了些,但是很形象地说明了杂技艺术善于吸收姊妹艺术的精华“为我所用”、不断创新的过人之处。

艺术的创新和借鉴并非另起炉灶,也并非生搬硬套。从某种意义上讲,更体现为对艺术本体的回归,体现为对传统文化精髓的继承与延展。抓住本体就是最大的继承。比如我们搞杂技创作,就要抓住杂技的本体语言,以其为核去扩延它、拓展它、提升它,这才是继承和发展。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艺术界出现了一些所谓的艺术创新的尝试,但这些尝试仅仅是对西方某些艺术理念的简单解读,对其某些舞台手段的生硬照搬,并因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粗暴的割裂,而疏离了中国观众几千年来积淀的审美心理和接受习惯,所以尽管声势浩大却收效甚微。

包括杂技艺术在内的各艺术门类的创新应该有一个从有法到无法的过程。“无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设法突破它、超越它、提升它才是一个具有历史责任感的艺术家应有的立场。在艺术实践中,中国杂技界就是始终坚持以一种“视界融合”的艺术姿态和兼收并蓄的创作理念,坚持国际间和国内同行间的艺术交流,将国际、国内所有的艺术理论和舞台手段与自己所要表现的艺术主题和审美理想结合起来,与当今中国受众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精神结合起来,使之构成一种新的时代话语、艺术语境。

要将探索艺术规律作为杂技发展的根本途径。当代中国杂技创造出了空前的辉煌,但应看到,其中有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在起作用,譬如在生产环节上,创作中不计成本的政府行为,现行文艺体制的影响等;在国际市场上,我们仍处于“卖原材料”的被动地位,还没有真正获得独自经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的主动权,传统经营方式与国际现代市场化运作方式不可避免地发生冲撞等;在国内市场上,还存在市场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杂技生产严重脱离国内市场需求的现象等。任何违背艺术规律的行为,即使能短期获益,但时过境迁,就有可能反过来成为我们的软肋。因此,对艺术规律的探索代表着对任何时代自觉寻求艺术发展的普遍要求,是创作繁荣的根本途径。

参考文献:

[1]马亚洲.浅谈新时期杂技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 当代戏剧, 2004(S1).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第4篇

1.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 “汉语热”现象,而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孔子学院,更是让中国的语言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这说明

①文化交流能够增强文化影响力②文化对经济有积极的反作用③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④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形成了全球‘汉语热’现象”,这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对文化的作用,故②不符合题意。排除法是解答本题最快捷的方法。答案为D。

2.优秀城市雕塑体现了城市的精神品质和文化追求。北京“十二五”期间将新建一批呈现北京历史文化特色和“北京精神”的城市雕塑,分布在京城的大街小巷。优秀城市雕塑作为公共环境艺术作品

①体现了城市环境对雕塑风格的依赖②反映了雕塑理念与城市环境的统一③体现了城市环境是时代精神的产物④反映了历史情怀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A. ①②B.①③C. ②④D.③④

解析:城市环境是一个城市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特质(包括精神追求、精神文明等)的统一,从本质上说城市环境属于物质范畴,故③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可排除B、D。雕塑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作为艺术作品是客观现实(城市环境)的反映和产物,故雕塑风格依赖城市环境,①错误,A可排除。答案为C。排除法是解答选择题最快捷的方法,也是最常用的方法,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学会并熟练运用。

3.阅读材料,回答下面的问题。

中医药文化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从龙脑樟树中提取的龙脑具有极高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寿域神方》记载:“治头脑疼痛,龙脑一钱,纸卷做拈,烧烟熏鼻,吐出痰涎即愈。”唐代医药典籍称龙脑“为百药之先,万物中香无出其右者”。

不知从何时起,龙脑樟树在我国“销声匿迹”了,我国所需龙脑不得不长期依赖进口。

1988年我国发现了一棵野生龙脑樟树!

科研人员以此为契机创立了专业研发中心和实验室。他们深入研究中医药典籍中有关龙脑的资料,利用现代科技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研制了我国第一套天然龙脑工业化提取成套设备,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现代科技对于光大中医药文化的作用。

解析:材料中的“成功培育了万亩龙脑樟原料林,改变了原料生产完全依赖自然的状况”及“改进了传统龙脑提取方法,开发了新产品”,体现的是中医药创新(文化创新)问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龙脑樟资源基因库,积累并保存了大量珍贵的数据”,体现的是中医药的可持续发展(文化继承与发展)问题;“通过电视、网络等着力打造中医药文化品牌”,体现的是现代传媒的作用。

根据材料的上述信息,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有: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的传承,文化创新,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把《文化生活》的知识与材料信息有机结合,就可组织出答案。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组织答案的方式上,北京卷、全国卷多要求知识与材料信息的有机融合,而不能生搬硬套理论,因此,答案不是知识的简单复述和再现。这是与地方卷特别是山东卷的重大区别,这一点考生在复习备考时要切记并做好针对性训练!

参考答案:科学技术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现代科技有利于培育珍稀中医药植物,开发新产品,促进中医药文化创新;有利于建立中医药植物资源基因库,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促进中医药文化的传播,扩大中医药文化的影响。

4.作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体,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要面对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 解析:“谈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这种类型的试题的解题思路一般是:①提出正确态度是什么,②阐明持这样态度的理由。

设问的有效信息包括:“《文化生活》中的相关知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正确态度”。

材料中给出的“上述挑战”是“东道国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等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问题,所以,“应对上述挑战应有的正确态度”也就是如何正确对待文化的多样性,这样可以调动的《文化生活》知识就是“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尊重文化不是要将某种文化“束之高阁”,而是要“兼收并蓄”,实现文化的融合。

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对挑战,实质上是要处理好文化与经济的关系问题,这是解释应有的正确态度的原因的思维角度。据此可以组织起这样的答案:“文化对经济有重要的反作用,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尊重,没有对东道国文化的吸收、借鉴、融合,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就无法在东道国顺利地开展经济活动”。因为试题分数的限制,参考答案对这一点没有作出要求。

参考答案:尊重文化多样性,对外直接投资企业应尊重东道国的文化。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

解析:首先,解读设问信息:“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这是调动知识的范围),“谈谈对……的认识”(这种试题的解答思路一般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是对外文化交流),更应‘走进去’(是对对外文化交流的要求,即融合当地文化,能够为其他文化接纳和欣赏)”。

材料给出的有效信息是:①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②正反两方面的案例,特别是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改编创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这个案例。从中国文化如何“走出去”“走进去”的角度上说,这两个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要推动文化创新,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文化创新必须借鉴、融合当地文化(这是“走进去”的真正内涵,也是“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不解决这两个问题(两点启示),中国的文化产品就不能被接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就无从谈起。这里也在告诉我们“走出去”“走进去”的意义: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在这样解读试题信息的基础上,按照“为什么”“怎么办”的思路整合这些有效信息,用《文化生活》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比较准确的答案。参考答案中的①②属于“为什么”(其中②中包含“走出去”与“走进去”的关系),③④是解决“怎么样”或“怎么办”的问题。

参考答案:①文化“走出去”能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②文化“走进去”是文化“走出去”的深化,只有被其他文化了解和接受,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去”。③要推动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增强文化创新意识,提高文化创作能力,把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结合起来,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性、艺术性。④通过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创造出能为其他文化所接纳、欣赏的文化产品。

【考情分析】

1.从近三年高考全国卷和地方卷的整体情况看,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有遍地开花的特点,近三年高考试卷涉及了本专题的每一个考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甚至“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这些一向被认为“偏冷”的考点,出现在2012年的全国文综新课标卷非选择题中(第39题)。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考点复习时首先应该坚持的原则就是全面、系统。

2.本专题的考点实际上可以归纳为四个,文化的多样性、文化传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就这四大考点而言,近三年的高考考查还是有所侧重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文化创新这些考点上。山东省教学内容的调整中将“文化在继承中发展”框题删除后,“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个考点在山东卷中没有出现过。从这个角度说,对本专题的知识点的复习可以根据各地命题的特点有所侧重,不必平均用力。

3.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点的考查,尤其是对重要知识点的考查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知识点的考查综合化,换句话说,就是考生解答高考试题往往需要使用知识体系而不是单一的考点知识。如2012年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第39题第1问。二是对单一知识点考查的深化。如2012年北京文综卷第38题第4问,参考答案中“跨越文化差异,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是对尊重文化多样性内涵,特别是对“尊重其他民族文化”这一内容的深化理解。因此,对本单元的重点知识要深化理解。

【考点精讲】

基于对近三年高考考情的分析和对考点的理解,我们把本专题考点整合为如下四个:

1.文化的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的内涵。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2)文化多样性的价值。

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3)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表现(载体):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①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②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世界上许多以文物、建筑群和遗址类著称的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4)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

①正确态度: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原因: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第二,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第三,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①含义:文化是民族的,是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是世界的,是说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②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文化是民族的。同时,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决定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文化是世界的。

考点拓展:

(1)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文化的世界性是各国文化普遍具有的属性即共性;文化的民族性是各种文化的个性、独特性,它使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化相互区别开来。文化的世界性不能脱离民族性而存在,世界性寓于民族性之中,没有民族性就没有世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界限具有相对性,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

(3)文化多样性≠文化多元化。文化多样性主要是从文化的表现形式来讲的。所谓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人类文化的表现形式丰富多样。文化内容的差异、地域文化的特色,都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而文化多元化则主要是从文化的来源和性质来说的。多元化文化是文化多样性的一种表现,但不是文化多样性的发展方向。

2.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商人进行贸易活动时,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②人口迁徙。每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都意味着大规模的文化传播,都会对当时当地的经济、政治、文化产生极大的影响。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人们通过学习各种文化课程,能够获得不同的文化知识。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2)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大众传媒。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被称为大众传媒。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对待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考点拓展:

文化传播途径≠文化传播手段。

①区别。

文化传播是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指的是文化传播中的具体方式、行为,如商人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和教育等。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来实现,这些传播媒介就是文化传播手段。文化传播手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例如电视和互联网属于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手段,而不是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②联系。

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和文化传播手段也有密切联系,人的精神活动总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所以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总是离不开一定的文化传播手段。

文化传播手段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媒介,文化传播手段的运用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如报纸、杂志、书籍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阅读报纸、杂志、书籍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电视、互联网属于文化传播手段,但利用电视、互联网信息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手机是文化传播手段,而利用手机传递短信则属于文化传播途径(方式)。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文化的继承。

①文化继承的对象: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的继承、传统建筑(是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的继承、传统文艺的继承和传统思想的继承。

传统文化的特点:第一,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第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文化继承的正确方法(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辩证分析(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根本标准是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要求);批判继承,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古为今用。

(2)文化的发展。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第一,社会制度的更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第二,就文化自身的传承而言,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都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第三,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3)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特别说明:山东省的教学内容调整中删除了“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两部分内容,山东的考生可根据实际加以取舍。

考点拓展:

“影响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这个理论的根本意义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推动文化的发展。要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根本的是要促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为此必须深化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其次,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和思想解放,促进教育发展。

4.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①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了社会实践,人们不可能从事任何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意义。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也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文化创新的途径。

①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对待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传统文化,(这是文化创新的根基)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取长补短”,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鉴的基础上,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既要克服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 “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又要克服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

【新题速递】

1.2012年6月,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马文辉在新闻会上表示,十七大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由单个的项目性保护逐步走向系统保护、科学保护和依法保护阶段,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已初步形成。假如请你为文化遗产保护制订宣传标语,你觉得可以做出的选择是

①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②保护文化遗产,我们仍需努力③依法保护文化遗产,是每个公民的责任④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已经有了完备的制度体系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2.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的同时,也可能成为散布谣言的途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事件越重要、事实越不清楚,传播的速度就越快,谣言的危害也就越大,“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公众的判断能力。”因此,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

①大众应避免盲从,要有理性判断②传媒应承担社会责任,防止消息扩散③个人应尽快传播,自由行使权利④政府应及时信息,使谣言止于公开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3.作为中外交流的港湾,香港人创造了一大批中英混用的词汇,“hold住”就是其中一个。“hold住”是指面对各种状况都要控制把持住,要充满自信,从容应对。该词语2008年就开始出现,2011年随香港一档节目而爆红网络,成为新的流行词汇。上述材料体现了

①文化交流是文化创新的来源②人民群众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③大众传媒在文化传播中有重要的作用④尊重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4.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倡议:减少一点谋术文化,增加一点大爱文化;减少一些民粹文化,增加一些理性文化;减少一点复古文化,增加一点创新文化。文化做这样的“减加法”,有助于

①民族文化永葆生命力②改造腐朽文化③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改变我国文化的多元化状态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5.“我们无法改变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但可以通过文化交流了解并理解这样的差异,从而增进对不同国家文化的认同”。这一观点的合理性体现在

①承认世界文化的统一性②认为各个国家在文化上的任何差异都不能改变③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④认同不同文化的平等交流与沟通的重要性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③④

6.近年来,中央电视台开播的《星光大道》、《我要上春晚》通过其强大的媒体优势及节目创新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成就了许多人的明星梦,也成为商家必争的优质电视广告宣传载体。这说明

①大众传媒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②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③现代媒体是文化创新的主体④文化通过创新能更好地掌握群众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③

7.2012年8月23日(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熊建的文章《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阅读文章节选,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

节选一: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

牛女传说浓缩了中国农民对小农经济下男耕女织生活方式的全部理想,因而备受欢迎。从中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传统爱情观有四大因素:责任、忠贞、含蓄、隽永。

由牛郎织女组成的家庭,相信一定是稳固的。因为他们二人都不会把爱情和婚姻当儿戏,这跟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是一致的,在当前也是有现实意义的,与世界主流价值观也是一致的。西方社会经过一度的“去家庭化”,拨乱反正之后也在向“重责任、固家庭”的主流意识形态靠拢。

(1)结合节选一,谈一谈你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节选二:我们的牛郎织女故事本应成为世界的范本,但却一直处于“自悲”之中。

即便外国文学大师,也看不明白我们的爱情。虽然七夕节提供了破译中国人爱情密码的绝佳蓝本,但是很少有西方人愿意花费心思和精力来搞清楚。如果说牛郎织女故事缺乏足够的情节,那么,中国爱情最经典的表述——《红楼梦》则提供了更多、更充实的爱情故事,但这对西方人来说更加难以理解。

第一位发表红学论文的西方人——德国人郭实腊(1803年~1851年)更不靠谱,他甚至以为贾宝玉是女孩,说书中的小姐们“喜鹊般谈论着无聊之事……毫无顾忌地发表对奢侈品的个人看法”。

文化是软实力,伴随硬实力的盈缩而变化。18世纪,西方社会还对中国充满敬意,在后来的交锋中,中国的文化传统伴随国家地位跌入谷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全球化中也赢得了尊重。1000年前,中国俯视世界;100年前,中国仰视世界;今天,中国平视世界。

但中国崛起之快,许多人还不适应,往往用老黄历看待中国,也因此对中国的进步抱有偏见。我们坚信,那种陈旧过时的中国观迟早会改变,那种随意误读、解构中国爱情悲剧的现象会越来越少。

(2)结合节选二,说明怎样才能破解“牛郎织女何时感动世界”这一难题。

8.2012年是中德建交40周年,作为2012德国“中国文化年”重点活动之一,第27届德国石荷州音乐节中国主题系列活动7月14日晚在德国北部城市基尔拉开帷幕。石荷州音乐节,是德国也是欧洲规模最大、水准最高的音乐盛会之一。并非音乐节“传统项目”的京剧,今年首次进入音乐节的舞台就光芒四射,“东方戏剧”《野猪林》在德国著名的塔利亚剧场演出,征服了这里口味挑剔的观众,并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对此,《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析指出:这些年,京剧一直在“走出去”,但大多动静寥寥。综观国家京剧院《野猪林》在国外演出的巨大反响,我们至少可以获得这样的启迪:京剧“走出去”必须依靠品牌剧目,张扬传统特色,体现中国精神;剧目必须融合人类情感,讲述现代视野的动人故事,适合国外观众理解和欣赏习惯;同时,要有优秀的演员,丰富多彩的表演形式以及良好的演出平台和专业的市场运作。

结合《野猪林》演出成功给我们的“启迪”,用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说明京剧怎样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参考答案:

1.A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只是“已初步形成”,故④错。

2.B重要事件不一定是负面的事件,故②“防止消息扩散”的观点不正确。当有重要事件发生时,个人对事件的了解不一定正确、完整,况且事件的性质也不确定,故③“个人应尽快传播”的观点不科学。

3.B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是社会实践,故①错。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故④错。

4.A对待腐朽文化应该是剔除而不是改造,故②错误。文化的多元化不是文化发展的方向(参考本文“考点拓展”部分),也不是我国文化的现状,故④错。

5.D世界文化的统一性是指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共性和相互依存性,显然①不符合题意。从整体上说,各个国家文化上的差异是无法改变的,但这不等于任何具体的差异都不可改变,因为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的文化可以相互借鉴,故②错误。

6.C现代媒体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是文化创新的主体,文化创新的主体是人民群众,故③错误。大众传媒的宣传只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条件,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还是自身经营的改善,故①错。

7.(1)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从七夕节的世代流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一点。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牛女传说浓缩的“全部理想”“备受欢迎”,及其现实意义说明了这一点。③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西方世界“重责任、固家庭”的回归,与中国传统的婚恋观、家庭观一致,说明东西方文化有一致性。④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社会实践的需要,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创新的根本途径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微课 学习任务单 高中政治 自主学习

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设计学习任务单,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还是教育观念的深层次变革,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设计学习任务单必须考虑高中生差异化,让更多高中生感受到政治课堂的乐趣,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还要借助学习任务单教会学生学习技巧,培养高中生学习习惯,让高中生自主投入到学习中。学习任务单要与学习目标相匹配,明确目标任务,精准分析学情,摸清教材特点,切实减轻高中生学习负担。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需要不断探索和尝试,本文以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为例,主要探讨学习任务单的设计与开发策略,希望对高中政治微课导学有所帮助。

一、实现目标落到实处,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信息技术普及推动微课教学开展,将课堂教学形式由传统单一式向自主学习式转变,为高中生学习提供广阔空间,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但是微课教学如果不能把握尺度,很容易使高中生感到困惑,只有切实制定学习任务单,发挥学习支架作用,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制定学习任务单时,高中政治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实现目标落到实处,让高中生清晰地认识到学习目标。如讲高中政治学科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塑造人生》时,教学重点是掌握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精神世界,增强人精神力量,促进人全面发展。我在学生自主学习之前设计了科学化学习任务,首先播放歌曲《超越梦想》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微课教学法让高中生欣赏古迹、欣赏文物、欣赏绘画等,体会优秀文化影响力。为了让高中生反思是不是所有文化都对人产生积极影响,我还在学习任务单中精心设计了拓展训练,以引导高中生运用文化塑造人生知识,谈谈自己对“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同时促进人全面发展”的看法。

二、知识点转化为问题,培养学生拓展能力

在日常教学中,高中政治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学习任务单、微课、翻转课堂等培训活动,让高中生对微课进一步了解,促进人人参与,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同时高中政治教师还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拓展能力,将教学知识点转化为需要学生解答的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利用学习任务单将烦琐的问题简单化,让高中生逐一完成学习任务单中的各项内容,减少学习政治的畏难情绪。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创新的途径》时,这节课需要高中生掌握的知识点包括:理解“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经历的过程;明确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根本途径;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等。在教学时我按照学习任务单要求组织高中生讨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为什么不是来自创作者的灵感,或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而要立足社会实践呢?怎么理解“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呢?将高中生讨论的过程拍摄下来放入微课视频中,不仅完成探究性教学任务,还锻炼高中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营造自主学习氛围,提供学习方法指导

培养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对高中生成长具有推动作用,高中政治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营造自主学习氛围,为高中生提供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思路优化,促进高中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同时,政治教师要注意不同难度内容要搭配不同练习题,以达到知识点之间的最优权重。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的《永恒的中华民族精神》时,本节主要讲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明确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我们要从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在实际行动中弘扬爱国主义。然后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不同问题,讲解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引导高中生讨论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系及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讲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时,通过微课向高中生播放教学视频和课件,引导学生讨论中华民族永不泯灭的原因。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让高中生自主参与教学,更热爱微课教学法和学习任务单。

四、配置个性化资源,印证自主学习成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开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与时俱进,更新教学策略,配置个性化教学资源,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有效性。同时发挥微课在政治教学中的作用,设计和开发具有教育价值的学习任务单,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通过学习任务单运用,体现新时期教育目标,让高中生印证自己的学习成效。因此我设计学习任务单时听取学生意见,选择丰富多样的练习内容,并且当堂训练,以此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如讲高中思想政治必须3(文化生活)中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时,首先带领高中生复习反馈:落后文化、腐朽文化的改造方法及产生原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主导地位的表现、原因及必然要求?然后在微课中展示自主训练题和拓展训练题,以促进全体高中生共同进步。学始于疑。接下来为高中生提供印证自主学习成效的练习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如何实现建设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等。

综上所述,微课背景下的学习任务单设计和开发意义重大,需要得到高中政治教师的高度重视。学习任务单不仅有利于高中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促进高中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如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习任务单的真正作用,成为高中政治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相信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学习任务单的发展前景会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黄琦冰.基于微课导学案模式教学的“微”型翻转探析――以高中《经济生活》“加强宏观调控”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