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的护理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application of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 in the nursing of patients with acute kidney injury(AKI) complicat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Method:54 patients with AKI complicated with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March 2010 to January 2015 in our hospital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for 31 cases and the conventional group for 23 cases according to the nursing methods.The conventional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care according to conventional methods,and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was given nursing care according to clinical nursing pathway.The hospitalization time,hospitalization costs,hospital mortality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One day before discharge,the questionnaire of disease related knowledge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handed out to the patients,and compared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Result:The hospitalization time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hospitalization costs was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at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The health knowledge master rate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was 87.10%(27/31),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0.87%(14/23)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nursing satisfaction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was (100%)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78.26%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and the nursing quality score of the interventional group was (97.28±2.45)scores,which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90.67±2.59)scores of the conventiona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Clinical nursing path; Acute kidney injury;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Futia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Shenzhen 518033,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2.027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临床常见的危重症之一,是由于外科手术等各种原因导致机体肾功能急剧下降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是引发急性肾衰竭的主要原因,具有发病急、发展迅速、病死率高等特点[1-2]。而消化道出血是AKI的常见并发症,其中以上消化道出血较为常见,可明显增加AKI患者住院死亡的风险,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威胁[3]。合理有效的护理工作在降低AK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病死率和改善患者预后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临床护理路径是一种由医院专业人员制定有顺序性、时间性,且适合某种疾病大多数患者的最有效照顾流程的护理规范[4]。本院成立了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制定了适合AKI并上消化道出血大多数患者的临床护理路径,并对31例AKI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应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护理干预,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3月-2015年1月本院收治的AKI并上消化道出血患者54例,均经临床症状、实验室及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确诊。根据上述患者采用的护理模式将其分为干预组31例和常规组23例。干预组31例患者中,男17例(54.84%),女14例(45.16%);年龄19~78岁,平均(53.17±7.23)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3例(41.94%)、慢性肝病10例(32.26%)、高血压8例(25.81%)、慢性肾脏疾病6例(19.35%)、糖尿病5例(16.13%)、凝血功能障碍3例(9.68%)、严重低氧血症2例(6.4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9例(29.03%)、合并外科手术后3例(9.68%);急性肾损伤网络(acute kidney injury network,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31例(100%)。常规组23例患者中,男13例(56.52%),女10例(43.48%);年龄19~76岁,平均(52.94±7.55)岁;合并心功能不全10例(43.48%)、慢性肝病6例(26.09%)、高血压4例(17.39%)、慢性肾脏疾病4例(17.39%)、糖尿病3例(13.04%)、凝血功能障碍2例(8.70%)、严重低氧血症1例(4.35%)、合并其他急慢性疾病7例(30.43%)、合并外科手术后2例(8.70%);AKIN分期:1期0例、2期0例、3期23例(100%)。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合并急慢性疾病、外科手术、AKIN分期及AKI治疗方法等一般资料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AKI诊断:参照AKIN诊断标准,(1)48 h血清肌酐上升≥25 μmol/L;(2)7 d内血清肌酐上升至≥1.5倍基线值;(3)持续超过6 h尿量20 g/L,且24 h内需输血2 U;(4)呕吐物或鼻胃管引流液为鲜血或咖啡样物质,或大便呈黑色柏油样,隐血试验呈强阳性(5)经纤维胃镜或血管造影检查明确出血部位为上消化道[6]。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根据具体病情及出血情况采用纤维胃镜下局部喷洒或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止血、电凝、钛夹出血、硬化止血等方法治疗。常规组患者采取传统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即住院期间给予常规健康指导、一般心理护理等,干预组患者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进行系统的护理。具体护理路径的制定和实施步骤如下。
1.3.1 临床护理路径表的制定 组织相关医护人员建立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根据患者的具体临床和心理状态,并充分了解和掌握患者护理需求,结合专家指导和医生的诊疗计划,制定合理、科学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见表1。
1.3.2 针对护理路径表的学习与培训 加强相关医护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工作,针对临床护理路径表的相关知识、实施要点及处理问题的方法,分层开展护士长、临床带教老师和护理骨干指导、培训,然后再对科室内的护理人员开展培训,全面提高护理人员对“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临床护理路径表”的掌握程度与护理技能。
1.3.3 具体实施 (1)患者入院后,则由护理人员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护理计划,并在实施过程中评估患者的护理需求,落实各项护理措施,并完成护理记录。(2)护士长定期检查临床护理路径表实施情况,给予监督和指导。(3)若实施过程中,因患者病情恶化或医务人员的原因导致路径实施延迟,需及时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并在临床护理路径表备注栏上进行标注,患者出院后由临床护理路径研究小组进行全面效果评价,评估预期目标完成情况,并总结路径实施经验,分析路径表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逐步完善临床护理路径表。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住院期间死亡情况,并于出院前1 d发放由本院自行设计的急性肾损伤并上消化道出血健康知识调查表,内容涉及疾病知识、用药知识、心理指导、作息要求、饮食原则、活动原则、感染预防、尿量记录、标本留取方法、治疗知识等10项,每项分数为0~10分,总分0~100分,总分≥80分为掌握。同时发放本院护理部自行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分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满意、不满意,总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比较满意例数+满意例数)/总例数×100%。由护士长对护理人员基础护理、健康宣教、心理护理、护理记录等护理质量进行评价,总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则护理质量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住院死亡情况比较 干预组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常规组,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掌握程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健康知识掌握率87.10%(27/31)明显高于常规组的60.87%(14/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4.969,P
2.3 两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比较 干预组患者非常满意率和总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4 两组患者护理质量评分的比较 干预组的护理质量评分(97.28±2.4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90.67±2.5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字2=9.569,P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的概念最先在20世纪中期,由美国护士Zander[7]首次提出,并成功应用于医院的急救护理,且随着医学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其已广泛应用于西方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提高护理质量,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进而节省住院费用,提高患者满意度[8-9]。临床护理路径于1996年开始进入我国,经大多医疗结构和专业人员的探索和研究后,目前亦已取得较大进展,可有效提高护理工作的标准化,并迅速识别实际结果与预期效果之间的差异,利于护理人员有的放矢地开展护理工作,并通过持续进行质量改进,促进护理质量和护理有效性的提高,通过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及医院经济效益,对控制医疗成本,节省不必要的社会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10-1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1.5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6743-0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精神疾病的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住院治疗,逐步走向社区的治疗、康复及护理。对精神病患者及家庭实施社区护理干预,是当前精神卫生领域及康复精神医学范畴内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也是国内外精神科专家讨论的热点。其主要研究对象为遍布于社区的精神病患者,尤其是慢性分裂症患者。本文旨在探索以社区康复指导为基础的护理干预对精神病人康复的有效性。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选择曾在我院住院治疗符合CCMD-2-R诊断标准,于2005――2007年出院后,现居住在本市的患者22例作对象,按居住区域分甲、两组。甲组(干预组)12例中男6例,女6例;年龄23-53岁。平均年龄(35.4±1.2)岁,文化程度:初中8例、高中4例,病程2.5-7年,平均(4.83±1.8)年。乙组(对照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与甲组病人相匹配,差异无显著性(P>0.05)。
1.2方法由5年以上精神科工作经验,经韩国犁花女子大学护理科学院培训完成社区护理学(Community Based Nusng Care)全部课程的6名护师完成。一名护师负责2名患者,共实施6个月的社区护理干预。
1.2.1步骤用自编患者情况调查表对患者的现状进行系统评估,采用IPROS中9-36项和社会功能缺陷程度总分(未采用工疗情况)对病人评分。实施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各评定一次,最后两组(甲、乙)病人五项因子得分情况作比较,分别进行t检验。
1.2.2实施措施开始的前2个月每周1次到病人家中视访,后4个月根据病人情况每月视访1-2次,每次视访时间不超过1h。医护人员通过定期的对患者进行探访或者了解患者的家庭的具体情况、心理状态、患者的具体病情,找出具体的情况对患者进行评估,并且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耐心的解答和解决,提高护理的质量,达到很好的预期的效果。
1.2.3制定护理计划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合的健康护理模式,具体的计划没有固定的模式,只要是对患者有利,通过护理计划逐步提升了患者的社交能力、生活能力或者是康复能力,并且提高了患者的就业能力,这个计划就是可用有效的,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提高患者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步适应现代的社会。每一步按所学到的课程内容进行操作,得到患者及家属的积极配合和社区街道的大力支持和合作。12例患者中2例已就业,1例恢复工作,其余患者在家庭完成日常生活、料理家务,成为家里的主人。对照组患者和家属未作特殊干预仅作常规服药指导和卫生宣教。2结果
康复护理干预后在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能力、关心和兴趣、社会功能缺陷程度等方面有显著性进步,见表1。干预组和对照组的五项因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2。
3讨论
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强,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所能承受的压力逐步增加,发生精神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基于这种情况下我国对精神病研究更加需要紧跟时代,逐步是适应这种挑战,并努力的提高技术水平提出较好治疗精神病的方法。但是就目前我国家庭环境的经济条件和医院的硬件设施都不能很好地满足病人治疗的要求。另外针对长期的住院治疗的慢性病精神病患者也不能适应,在家庭或者是社区更加适合病情的稳定及治愈。有精神病分裂的患者一般在短期内通过药物很难达到治愈的效果,这种病复发率很高,且病人的病程时间长。只是通过在医院的治疗时很难达到明显的效果,并且及时短时间治愈好在出院之后也面临着很多潜在的护理问题,因此加强社区的健康护理很重要。
1.1护理人员方面
1.1.1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
精神疾病患者都存在认知、行为、意识方面的障碍,在发病期间,大多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状态。一些精神病患者对外在事物淡漠或胡言乱语,不能向护理人员传递有效讯息,部分护理人员认为精神病患者思维紊乱,无法沟通。面对家属的询问,部分护理人员语气强硬,不耐烦,没有站在患方的角度为患者着想。也有部分护理人员缺乏沟通技巧。这些都影响了护患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1.1.2护理人员责任心不强
精神科护理人员面对的是行为不正常的精神病患者,随时都可能遇到危险,工作压力巨大。吴惠娟等人调查显示,精神科护理人员的角色认知(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感知和自我解决问题能力感知与职业倦怠之间关系密切,长期的压力影响下会产生工作倦怠,责任心降低。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等核心制度执行不严,造成患者逃跑、自伤、服错药等事件的发生,引发纠纷。
1.1.3专科护理知识缺乏
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精神科护理人员须掌握扎实的精神科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精神病医院起步晚,护理队伍学历低,理论知识薄弱,技能差。一些医院在发展过程中不重视精神专科护理人员的培训,导致部分护理人员经验不足,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精神状态,无法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1.1.4护理人员法制意识淡薄
《精神卫生法》明确规定了精神障碍患者享有知情同意权、隐私权、自等权利,因精神病患者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部分护理人员片面地认为患者不享有这些权利。在疾病的治疗、护理过程中未向患者或家属进行合理的告知;有时候为方便管理,任意采用保护性医疗措施限制精神病患者;还有些护理人员在不适当的场合谈论患者的隐私,违反了医护人员的保密义务。
1.2患者及家属方面
1.2.1维权意识增强
随着侵权责任法、精神卫生法的相继实施,在患者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会拿起法律的武器进行维权。但也有一些患者监护人因缺乏精神疾病知识,对患者因疾病因素发生的意外事件或者疾病的治疗未能达到预期而过度维权。
1.2.2长期压力的转嫁
精神科患者住院时间长,病情容易反复,长期的治疗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在社会生活中精神病患者饱受歧视,多数家属长期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压力之中,会有意无意地将患者视为包袱。双重压力之下,患者家属在遇到护理人员服务不到位或者精神病患者出现意外情况时,难免会将这种压力发泄在护理人员身上。
1.2.3对医疗期望值过高
随着医疗设备不断更新,医疗水平得到提升,但现有医学对疾病的认知还相当有限,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疾病问题。由于世俗的偏见,精神病患者家属迫切希望患者的疾病能得以治愈,对医疗效果充满期望。一旦患者的病情不能达到所预期的效果或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并发症时,极易失控,引发纠纷。
1.3社会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
为获取大众的关注,一些媒体失去理性的判断,刻意迎合受众的非理性情绪,不客观地报道医疗事件,主要表现在:刻意夸大事实;丑化妖魔化医务工作人员;断章取义或刻意放大事件中的某一点而忽视其他;报道过于情绪化,语言偏激;新闻消费主义、媚俗主义严重等,使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群体产生怀疑,加剧了医患矛盾。
2防范措施
2.1卫生法律法规培训制度化,强化法律意识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护理人员应转变观念,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充分尊重精神病患者应享有的权利。医院要将卫生法律法规培训作为一项制度落实起来,定期组织培训,以生动形象的案例警示护理人员,使之自觉守法、遵法。医院要创造条件,如订阅卫生法律法规书籍、举办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竞答等,鼓励护理人员学习法律常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切实保护护患双方的合法权益。
2.2树立沟通意识,提高沟通技巧
现代医学模式强调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社会性特征,关注“病”的同时更关注患病的“人”,重视沟通、善于沟通,加强沟通的自觉性、主动性、技巧能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和配合,有利于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因此,医院要有意识地进行沟通技巧的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沟通水平。
2.2.1熟练掌握语言技巧
语言交流是护患沟通的主要方式,精神病患者说话离奇,语速、语调捉摸不定,有时会突然出现沉默、躁狂等情绪,交流很困难。护理人员要保持足够的耐心,根据不同症状患者的需要,采取不同的语言方式进行沟通:对躁狂患者不宜使用批评、训斥的语言方式,避免患者产生更大的情绪波动;对胆怯、恐惧患者应主动接近,态度温和,耐心劝解,排除恐惧因素;对悲观失望沉默者要进行引导,使用试探性的语言交流;对有幻觉、妄想患者,应根据患者的情绪灵活掌握,不与之争辩。
2.2.2重视非语言沟通
有资料表明,高达93%的沟通是非语言的,其中55%是通过面部表情、形体姿态和手势传递的。护理人员端庄的仪表能获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体态、姿势的变化,提高警觉,避免出现意外事件。
2.2.3学会换位思考
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地做好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解释工作,尤其是在实施约束性保护治疗时。通过换位思考,护理人员能真心地接纳患者,尊重患者,促进和谐护患关系的建立。
2.3加强业务学习,改善护理质量
面对特殊的精神病患者,需要专科护理人员利用专业特长为其提供护理服务。针对该特殊服务群体,精神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T形知识结构,作到横向知识(自然科学、心理学、伦理学)和纵向知识(护理专业知识)相结合,具备良好的素质修养、良好的交流和沟通能力。医院要根据发展规划制订护理人员的培训计划,采取院内培训、上级医院进修深造和参加继续医学教育等多种方式对护理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改善服务质量。
2.4加强精神卫生知识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
医院通过入院宣教、黑板报、院报等媒介宣传精神卫生知识,使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疾病有一定的了解,正确看待精神疾病的复杂性和意外事件的不可预知性。政府要向社会大力宣传,让社会正确认知精神病患者,消除偏见。
2.5发扬舆论和媒体的正面引导作用
政府要引导舆论宣传的导向,尊重客观事实,树立医务人员的正面形象。媒体应转变宣传理念,遵守职业道德,清楚定位自身在医疗纠纷中所处的角色和应发挥的作用,避免盲目从众,真正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真正发挥媒体的作用,解决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社会。
3总结
[关键词]抗精神病药物; 体重增加; 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 R395.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107-01
研究发现[1、2],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精神分裂症患者糖代谢、脂代谢的异常,导致患者出现明显的体重增加,增加了患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的风险。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维持和促进个体的健康[3]。为进一步探讨系统的实施健康教育与否对抗精神病药物所致体重增加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0年1月-8月在我院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单一服用氯氮平治疗。(2)排除肥胖家族史及严重的躯体疾病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共入组62例,其中男35例,女27例;年龄19-46岁,平均年龄(30.2±9.8)岁,发病年龄(29.8±9.6)岁;病程(33.1±9.9)个月。将入组病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平均体重(58±10.00)kg, 对照组平均体重(57.9±10.00)kg。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别(P均>0.05)。
1.2 方法
1.2.1 人员配备
健康教育由2名具有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及沟通技巧的护士专门负责,其他护士协助。两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护理的同时,健康教育护士同时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控制体重增加的健康教育。
1.2.2 检测方法
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量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BMI=体重/身高 (kg/m2),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指标的变化。
1.2.3 健康教育的内容
1.2.3.1 入院初期的教育(入院宣教)。
1.2.3.2 技能训练,包括生活行为、学习行为、就业行为。
1.2.3.3 加强疾病知识的教育。
1.2.3.4 对干预组制定相应的饮食计划,通过限制脂肪和含糖食品,使摄入总热量低于消耗量,饮食中应避免减少吃甜食、油煎食物、巧克力等,可适当增加蔬菜量以满足饱腹感,食物中应含有足够的维生素和其他营养素。
1.2.3.5 鼓励干预组患者参加工娱活动,加强户外活动和锻炼。
1.2.4 健康教育的方式
集体教育,个别教育,书面教育和口头讲解相结合,提问与讨论相结合,重复记忆教育。
2 结果
表2两组患者体重比较
表3两组患者体重增加的例数比较
实施健康教育后,实验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3 讨论
约50%的患者在长期使用典型和(或)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出现明显体重增加,这不仅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干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4],从而导致疾病的复发率增高,还可能增加患糖尿病、心血管病、严重肥胖相关疾病的危险。健康教育、饮食调节和增加运动等综合干预措施,可有效预防和降低抗精神病药物引起体重增加,从而提高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依从性[5]。
参考文献
[1] 孙静,张志,王从杰,等.长期服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瘦素胰岛素及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14:905.
[2] Kingsburg SJ,Fayek M,Trufasiu D,et al.The apparent effects of ziprasidone on plasma lipids and glucose [J].Jclin Psychiatry,2001,62(5):347.
[3] 蔡红霞.现代精神疾病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4:139.
[4] 曹玉萍.抗精神病药,药源性肥胖的机制与对策[J].国外医学,精神分册,2000,27(2):80-84.
临床资料
我院2007年登记在册的新发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男28例,女32例,年龄20~60岁,诊断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第3版诊断标准,未实施家庭护理指导。2008~2010月收治患者126例,男60例,女66例,年龄20~60岁,实施家庭护理指导,见表1。
家庭护理指导的方法
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社区护士与患者和家属之间,应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良好人际关系,这是做好家庭护理的基础,因此,要求社区护士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与患者及家属的交往的方法和技能,观察病情的技巧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误区,进行针对性的家庭护理指导:①精神患者家属往往认为患者出院了病就好了,怕药物伤脑、伤肝,怕“上瘾”。李守春等认为[1],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不好的影响因素较多,社区综合干预有助于患者恢复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从而巩固疗效减少复发。作为社区护士,要做好解释,帮助他们认识疾病的性质,了解此病的规律及特点。让他们明白精神分裂症的高复发性以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作为家属,一定要明白,精神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它的治疗和康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更多的患者需要接受终身治疗,住院治疗只是整个治疗过程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康复治疗需要在出院后进行。一定要按照医护人员的治疗方案,坚持服药。社区护士应有计划地进行家庭随访,评估患者的服药情况、病情变化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遵医嘱行为。②有的家属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需要长期休息和照顾,所以不让患者从事任何家务劳动,也不鼓励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其实,这样只会加重患者的惰性,使得社会功能明显下降,加快其精神衰退。此外,由于患者无所事事,还会导致生活及思维脱离现实,以致引发幻觉和妄想,进而导致病情复发。所以,鼓励他们出院后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合理安排时间,注意生活规律,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职业劳动,切忌让他们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无所事事。社区护士应经常上门督促家属,合理安排患者的生活,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劳动,这样可改善患者的社会功能,减少复发。③目前由于社会对精神病患者仍存有偏见和歧视,使患者产生自卑,出现逃避行为。家属也认为患者避开外界的刺激,能减少心理刺激,有利于病情恢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家属为了防止患者冲动伤人,限制患者外出。作为社区护士应定期组织家属、社区等人员学习有关精神病学等方面的知识,使他们了解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是需要全社会的支持与理解,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人们的心理健康具有保护作用[2],不应对患者采取冷漠、歧视,应为患者康复献出一点爱。④有的家属认为,精神病主要是由于精神刺激引发的,所以对其百般呵护,有求必应,甚至放纵其不良行为及无理取闹,使患者认为自己具有特殊身份,从而自暴自弃;有的认为,患者使家人丢尽脸面,而对患者采取排斥和敌对情绪,使患者自卑自责,甚至悲观绝望。针对这种情况,社区护士要做好家属思想工作,患者家庭成员的照顾、关怀、支持、督促有利于患者回归社会[3]。家庭成员对患者的态度是家庭康复治疗成功的关键。家庭成员一定要尊重患者人格,把患者当家庭不可缺少的一员来对待,那么患者在家庭中的康复就能取得满意的效果。但切忌对他们过分照顾,要做到关心而不溺爱,鼓励而不放纵,培养患者重新树立自尊、自强、自爱、自立意识。
通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及家属进行针对性家庭护理指导,进一步提高他们对精神病的认识,纠正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误区,减少了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复发,促进了其康复。
参考文献
1 李守春,卢振胜,胡雅伟,等.社区综合干预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10,2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