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体育课程的性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校企合作;应用型大学;多媒体应用技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18-03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professional quality job, complete with seamless enterprise specialized courses, teaching mode of the original course it is no longer applicable.Therefore, the need and business experts together to teaching contents,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contents reform,integration of teaching contents, adjust the teaching focus,to case law and project-driven method as a means of teaching, create outstanding professional ability training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regulate the basic requirements of teaching,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complete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talent cultivation.
Key word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University of Applied type; Multimedia applic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odel
1 引言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实施的“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从过去的能学会做,变成现在的会学能做,即既能熟悉软件功能又能具有一定的艺术设计思路,提高学生的艺术设计的创意能力。而《多媒体应用技术》课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工具性、直观性的特点,更是培养学生职业通用技能的课程。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和方法急需改革,以完成与企业课程的无缝链接和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需求。
2 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2.1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知识点多且杂,实操性非常强,80%以上的教学内容是实践类、操作类的知识。目前的教学模式主要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演示为辅,学生再凭记忆完成案例,但并不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很好的跟住教师的讲授内容,案例如果复杂些时,很多学生就会出现跟又跟不住,听又听不懂,做也做不会,云山雾绕完全不明白,出现遇难就放弃,时间一长,进度被落下,学生就放弃了学习,能跟住的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不是百分百明白,这就出现了低技能低理论的情况,学生只能被动的完成案例,不但缺乏设计并完成综合类案例的能力,而且根本不能完成具有一定创造力、想象力的艺术设计作品,更不要说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岗位素质,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了。
2.2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实践性、操作性都非常强,但对没有接触过图像图例软件的学生来说,课程的内容多且杂,基本知识和基本工具的应用方法具有多样性,要想在短时间内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运用软件是十分困难的。
而现有的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以模仿、演示教材中的案例为主,但这些案例脱离实际,没有实用价值。讲解这样的案例,只能使学生掌握软件的基本操作,但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艺术设计能力以及美感等综合素质是十分缺乏的。学生通过对已掌握的知识、技能,不能设计出具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作品,学生对教材上的示例,只会生搬硬套,不能举一反三,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更不要说团队合作能力和职业素养了,不符合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2.3考核方式的存在的问题
2.3.1 考核方式的滞后
应用型大学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企业要求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高知识的应用型人才。但现在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学生为应付考试,考前突击背重点、考点及考试范围,考后全忘记。完全体现不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考核。但是,本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又十分重要,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的课程,现有的考核方式根本不能体现学生的实践能力[1]。
2.3.2 考核内容的滞后
机械式记忆式考核方式,主要考核的内容是学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定义、基本操作等理论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实践能力的考核极其少或者基本没有。但在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的大学,在课程考核方面,要求考核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即学生的实践能力,完成项目的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考核方式和内容还是遵循传统的教学考试方式,这既不能让专业基础课程完成与企业的专业课程的无缝链接,更不能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要求。
因此,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改革已经势在必行,十分紧迫。
3 教学模式改革的设计与实施
3.1教学内容的改革
3.1.1 教学内容的整合
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培养学生的岗位技能为导向,完成学校教学和企业教学的无缝连接,这就要求学校要积极与企业(行业)合作开发课程,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以满足技术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为要求,适用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目的[2],通过整合现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手段,以完成对学生的在项目设计上的综合设计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有团队协作精神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以及创意策划与实施能力,以便能更好地融入企业教学模式,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
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以讲解图形图像软件为主,软件功能强大、易学易用,但是想学精学透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与实践。为了能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本软件,对于教材内容的整合势在必行。在教学中,应根据软件内部基本工具的划分以及应用技巧,将整个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个教学模块,如选取工具模块、绘图工具模块、图像调整模块、通道模块等模块,这样即加强了每个模块内部的联系,又减少了模块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对整个软件有个清晰、明确的认知。
在设计教学内容模块时,对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教学大纲进行优化整合,将知识点进行调整、分割,形成平均长度为10-15分钟的理论教学内容模块,并通过录屏软件将教学内容形成视频文件,完成课程的MOOC教学,这样既符合人脑注意力集中规律,减少学生课堂教学时走神的现象,而且也可以利用学生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如以Photoshop中选区工具为例,将知识点整合、分割为如图1所示的3个模块案例进行讲解和使用。
3.1.2 基于MOOC平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
在MOOC平台下,进行“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与MOOC的有机融合[3],本课程的上课方式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手段,这就可以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软件功能解析课堂案例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课堂教学模式,力求通过MOOC教程完成基本理论教学,使学生深入学习软件功能和制作特色;通过课堂案例演练,学生能快速熟悉并掌握基本操作和方法;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习题,提高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
在开课前,对学生进行能力水平测试,在按测试结果分配的学习小组,小组成员高低搭配各层次都有。安排学生在每堂课程前,观看MOOC的教学视频学习理论知识。将整个课堂教学分为三个部分,在课堂教学的前段进行理论教学时,采用“翻转课堂”的方法,学生和老师的角色互换,按小组进行理论内容的讲解与分析,老师负责引导作用,鼓励学生分享对知识的认知与讨论。在课堂教学的中段部分,即进行课堂案例操作部分。按小组完成教学案例的演练,鼓励组内进行问题的探讨与交流,教师完成难点问题的答疑与演示;在课堂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讲解案例中的共性问题,然后布置课堂练习,记录为平时成绩,最后完成课程练习的评价与评分。
采用基于MOOC平台的教学模式,可以引领学生采用“自主探究、任务引领,互助合作”的学习方法。使让学生在做中学,手、脑、口并用,循序渐进地掌握技能,从而使学生善学、乐学、会学,最终做到学会知识并融会贯通,这样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了教学质量。
3.2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
3.2.1 教学手段的改革
根据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的要求,显然传统的教学手段很不适用。对本门课的教学手段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在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本门课程采用上课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设计项目为导向,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本课程现全部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为了能更好地使用MOOC教学法,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法进行教学方法。这就大大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到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方式。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真正做到教、学、做的统一。
3.2.2 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案例教学中,精心选取企业项目中的有趣、实用、经典的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想学、渴学的心理,从而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效果。在设计课堂案例时,应蕴含课内所包含的理论内容,力求通过课堂案例的演练,使学生快速掌握理论知识,完成设计思路的构建;再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习题的实践,拓展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完成培养岗位技能的基本要求。
在项目驱动法教学中,转变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变身为客户,提出项目设计要求以及提供设计素材;学生按小组组成设计团队,按照客户(教师)的要求,并与和客户(教师)沟通,给出设计方案并完成。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有效融合。最终,评价是采用学生+教师评审组的方式,收集学生的作品,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时候可以针对其作品的智慧、创意、视觉冲击等进行品评。也可以在“你说我说”中发表自己的建议。学生在集体评价的比较中总结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拓展知识内容,从而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
3.3《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的评价体系的改革
3.3.1 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在校企合作背景下,为完成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特色,结合课程的特点,在企业专业的帮助下,重新对本课程的考核方式进行了梳理,形成了独特的成绩考核机制,将岗位综合技能考核与个人综合素质考核相结合,将平时学习情况与团队中个人表现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将《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将现有的机械式记忆式的考核改为过程式综合式的成绩评定方法,即由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组成[1]。按照其组成的内在联系成绩评定分布比例如表1所示。
课程的考核方式的改革,既体现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情况、学习情况,又体现了学生的素质能力、实践能力,还展现学生的岗位技能,还为学生提供了求职时的作品。过程性的考核对教师的教学具有参考作用,教师可以根据平时表现,调整教学内容,教学节奏;综合性考核则是对整个教学内容的总结性、验证性考核,对教学内容的整合具有重要的作用。
3.3.2 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改进
未来更好地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课程结束时,需要及时反馈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的评价。评价可从学生评价、后续课程教师评价、专业评价、企业评价等四个方面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种方式能及时采集各方面对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从而构成教学过程的闭环调节系统,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能力。
学生评价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每月都会进行教学效果的评测,这样既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教学方法的调整;又可以总结经验,促进下一阶段的教学。而企业评价则是通过与企业的专家进行协商,及时了解行业流行,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整合与调整。后续课程教师的评价与专业评价通过座谈的方式完成,通过学生的学习结果,提出整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课程改革。
4 结束语
多媒体应用技术这门课程培养的是学生的平面设计制作能力,为后续课程如3ds max、角色与场景设计等企业课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撑,由此可见,本门课程是属于职业岗位通用技能学习领域。对于课程的改革尤其迫切,改革重点在于,如何深入校企合作,尤其是学校的专业基础课如何为企业的专业课程做支撑,这就需求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既要完成基本理论知识的讲解,又要完成对企业所需要的岗位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倩,王艳玲.基于校企合作的多媒体应用技术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118-119.
[2]赵林林,尹玉珍.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数控专业课程开发[J].现代企业教育,2010(5):46-47.
关键词:大中小学;《纲要》; 《标准》;体育教学;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7)01-0085-04
Abstract:he author has research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P.E teaching in high.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s under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y the methods of in high school has been improved under the New teaching Outline.but the New P.E Curriculum tandards bring some problems to P.E teaching in middle and primary school:he P.E teachers do not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n the new standerds,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their respective role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s well;increase the difficulties of the evaluating process.Analyses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reform of the P.E curriculum and gives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s the theritical refrereace for the further improvement of P.E Curriculum reform.
Key words: different level schools; P.E eaching Outline; New Curriculum tandards; P.E teaching; reform; current situation; countermeasures
1 前言
2002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和《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旨在解决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课程的衔接及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等系列问题。但从现阶段我国新入学的大学生体育意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来看,这一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尤其是小学和中学,作为课程改革的基础环节,在体育课程改革实施中,尽管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还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因此本文旨在通过研究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找出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提出相应的意见,为构建我国大中小学一体化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江苏省部分城市的大中小学为研究对象,对他们的目前体育课情况进行研究分析。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大中小学体育教学方面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期刊文章和有关专著。
2.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了针对大中小学体育体育教学的问卷3份,分别为: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大学教师问卷。
2.2.2.1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问卷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和邮寄的方式。回收情况:大学教师45份,有效问卷40份,中学教师70份,有效问卷64份;小学教师60份,有效问卷56份。
2.2.3 专家访谈法
通过与大中小学有关专家的访谈,深入了解目前江苏省大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的现状。
2.2.4 数理统计法
对所回收问卷通过P10.0进行数理统计和分析。
2.2.5 逻辑推理法
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推断的方法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处理,得出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教师对新课程的认识情况分析
教师是体育课的主导,对学生在体育课堂上的学习和锻炼有很重要的引导作用,从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是不同的。小学生活泼好动,但是由于年龄小,他们在体育锻炼中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其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身心两个方面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进而影响和支配他的社会行为;大学生发育基本完成,有了独立性,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旨在通过体育培养学生在各种环境下都能独立地进行自我学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
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纲要》与《标准》有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从表1可以看出,在所调查的大中小学教师中,大学教师对《纲要》的认识比较全面,中学与小学对《标准》的理解相对欠缺,理解深刻,认识到位的大学教师,占到了70.0%、中学占到43.8%、小学占到37.5%。而一知半解大学占到30%、中学占到46.9%、小学占到42.8%。不清楚的大学没有、中学9.4%、小学19.7%。可见还有相当多老师对新课程理解和认识不够深刻。对目前《纲要》与《标准》的了解不够深刻,必然就会导致对《纲要》与《标准》性质认识上的不足和欠缺。
从表2可以看出,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方面大学教师比中小学教师要好一些。选择体育+健康的大学60.0%、中学56.3%、小学25.0%,尽管这部分老师认识到了体育课健康的重要性,但对新课程的性质认识和把握方面中小学教师与大学教师相比仍然不是十分准确和深刻。另外,还分别有少部分教师选择了体现在认识上和体能的增强,行为态度的改变,对和把握偏离较大。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但主要的原因是对新课程的改革和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中小学体育课程现状及新课程实施的背景和意义了解不够深刻和全面。
3.2 《纲要》与《标准》实施过程情况分析
3.2.1 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主要包括教学方案的设计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学习难度和接受能力等。
从表3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认为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增大的大学教师占65.0%,中学教师占76.6%,小学教师占85.7%;认为变化不大的大学教师占35%,中学教师占23.4%,小学教师占14.3%;他们一致认为难度没有降低。《纲要》与《标准》突出了健康的特点,而以前的体育教学在这方面是较为欠缺的,特别是如何在体育课中贯彻实施健康观念和行为,同时还要考虑大中小学的衔接问题,对大中小学的体育老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要求,从而使得大部分体育教师认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教案的设计难度加大。
表4可以看出,较多的教师认为,新课程实施后要安排的教学内容比以往多,大学教师占到52.5%,中学教师占到53.1%,小学教师占到76.8%。还有47.5%的大学教师,45.3%的中学教师和19.6%的小学教师认为教学内容的安排比以往容易。当然在中学和小学还有少数教师不知道怎么安排。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安排情况反映了对《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事实上,《纲要》与《标准》的实施必然会加大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无论是教学方案的设计难度还是教学内容的容量都比实施前有很大增加。
3.2.2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难度情况分析
《纲要》与《标准》的实施无疑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首先《纲要》与《标准》的实施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观念的树立及身体锻炼的方法和知识的掌握,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终生体育观念的树立和体育锻炼习惯的建立。但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新教材知识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感到的学习难度可能会比以往有所增加。
从上表可以看出,《纲要》与《标准》实施后,72.5%的大学教师,70.3%的中学教师和80.3%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加大了;同时还分别有22.5%的大学教师,25.0%的中学教师和14.2%的小学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难度变化不大;只有少数的教师认为难度降低。如何在《纲要》与《标准》的实施过程中即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的难度,又能保证新课程的课堂质量是值得体育教师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4 师生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角色定位情况分析
体育课是由学生、教师以及相关的场地器材等元素组成的。师生在体育课程的角色定位关系的尺度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氛围、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因此,在《纲要》与《标准》的认识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对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以及二者之间的互动性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把握,这样才能更好的充分发挥二者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除了自身的主导作用外,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忽视。
由表6可以看出,教师很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所占比例都非常高,没有教师不重视。总体上来看,学生作为体育课的元素之一,无疑,其主体作用是不能忽视的。另外,在新课程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也要对师生互动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从上表可以看出,大部分教师对《纲要》与《标准》实施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的认识和把握是比较准确和深刻的,大学占37.5%,中学占43.8%,小学占62.5%。少部分认为是教学信息的交流。对教师、学生及师生关系的角色定位的认识直接影响着《纲要》与《标准》实施。
3.5 课堂评价情况分析
3.5.1 评价方法和手段
《纲要》与《标准》实施前,一般是通过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来对学生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简单的运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身体素质、课堂上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等各方面。新课程实施以后,突出了健康的性质,那么评价也就会相应的发生一些改变。见表8教师对新课程评价的实施情况的反馈意见。
通过调研结果来看,在新课程实施后,对新课程的评价的难度是有所增加的,如上表大学教师62.5%,中学教师56.3%,小学教师62.5%认为新课程评价是比较复杂的。同时没有教师认为比较容易。主要是因为在《纲要》与《标准》中突出了健康的性质,如何对这个侧重点进行有效合理的评价,还又待于进一步研究和思考,因此,使得新课程的评价变的较为复杂。
3.5.2 评价结果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纲要》与《标准》实施后学生们的各方面的变化情况。在参与积极性方面,大部分的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占到了73.2%,有23.2%的教师认为,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变化不大。在学习兴趣方面,有78.6%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21.4%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变化不大;在运动技能技术方面,除了大部分的老师认为变化不大和提高外,还有19.7%的教师认为是下降了;在体质方面,认为学生体质有提高的占到了30.2%,变化不大的占到了59.0% 。新课程实施的目的是在原先体育课的基础上突出健康的性质,那么积极性、学习兴趣、体质都应该是增加的,运动技能技术也因该有相应的提高或变化,至少不应该是下降的,因为小学体育课的实施还要考虑
和中学、大学衔接的问题。
3.6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
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原因比较多,上表是较为主要的四个,其中场地器材的限制,是大中小学教师普遍认为的影响课程改革前进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经济和教育不发达的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基本学校基础建设都较为缺乏,那么体育器材方面那必然是跟不上的,有些学校,连最为基本的篮球场地都没有,更不用说塑胶跑道、各种球类器材了,这无疑是影响体育改革的主要因素。另外,家长的认可度也占到了相当比例,《纲要》与《标准》实施需要家长的配合协调,因此体育课的实施必然要受到家长们认可度的影响。领导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影响因素,在很多学校,体育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要低于其他学科,一些领导认为,体育课是非主干课程,这必然影响新体育课程的实施。最后是师资力量,如果有好的场地器材、重视体育课的领导,但缺乏合格优秀的体育老师,新课程也不会得到很好的实施,大学在这一方面相对好些,中学和小学则影响较大,缺少一些新兴项目的体育教师,使一些新兴课程很难开展。作为一名体育老师,除了自身具备一定的职业素质外,还应该结合自身岗位特点,多了解课程改革的新动态,了解学生的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这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老师。
4 结论
4.1 目前教师对新体育课程理论上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影响了《纲要》与《标准》的实施。
4.2 《纲要》与《标准》在实施中存在着教师普遍感到教学难度加大、教学内容增多;新教材体系编排跨度较大,学生学习难度加大;
4.3 教师对师生互动关系及各自的角色定位认识不够;
4.4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是相对较难,从实施《新课程》《标准》后对学生学习的总体评价结果是促进学生进步的。
4.5 影响课程改革的原因主要有场地器材、家长认可度、领导重视程度及师资力量等。
5 建议
5.1 教师进一步认识和学习《纲要》与《标准》的有关知识和深刻意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水平。
5.2 运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在保证《纲要》与《标准》实施中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前提下,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学习效率。
5.3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地位关系,同时注意师生的互动性。
5.4 在《纲要》与《标准》的教学过程中,建立一套更为客观全面的评价体系和标准,对学生的体育成绩及课堂表现能有一个公平公正的评价和考核。
5.5 各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各方面来解决各种不利于课程改革的因素,加快新课程的实施和进行。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
[2] 教育部.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2002,(12); 教育部.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
[3] 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解读.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8).
关键词:体育教学改革;体育课程;体育俱乐部;高校;高中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3-0005-04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大学和中小学的体育课程改革与发展呈现新的趋向,在体育课程价值取向方面,由比较注重社会本位和学科本位转向比较注重学生主体价值的学生本位;在课程目标方面,体育课程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作用及人文价值得到进一步重视,体育锻炼价值和健康相结合成为新的追求;在课程内容方面,更加贴近和注重学生的现实生活,课程情境差异性的不断提高,大学和高中体育课程内容逐步走向个性化;在课程实施方面,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结合,体育课程的实验成为师生积极交往、学生生动活泼发展的过程;在课程评价方面,发展性和终结性的课程评价理论成为评价的主要思想。由此可见大学体育课程与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价值取向、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及课程评价等方面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已接近大学的体育课程,高中选项教学和学生的体育专项知识技能的熟练程度给大学的体育教学带来新的挑战,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些问题的异同,找出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的发展趋势,有助于处理好继承与发展、改革与创新的关系,使我国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向健康方向发展。
1 普通高校和高中体育课程对比
1.1 体育课程性质比较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称《纲要》)指出“大学体育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以增进高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从性质上看均为必修课程;从手段看均为身体练习;从层次上看,大学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要求明显比高中生高。在手段相同的情况下,高中学生是“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达到健康的目的;而对大学生的要求,显然是建立在大学生已经掌握和基本掌握了体育锻炼技能的基础上,要求大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而不再是“学习”。从最终的目的看高中生通过学习来达到身体的健康,而大学生通过合理的教育和锻炼,除了达到身体健康外,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提高体育的素养。
1.2 体育课程目标比较
《纲要》和《标准》在课程目标的设置上,改变了传统的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内容和安排教学时数的框架,根据三维健康观和体育自身的特点,在确定课程总目标的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5个方面建立课程目标。《纲要》对大学生提出的课程目标分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标准》对高中学生的课程目标要求是完成“水平五”提出的目标后,可以完成“水平六”的目标。大学的发展目标是“针对部分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而高中的“水平六”只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从两个层次的目标设置看,均从健康第一的思想出发,力求通过学生的体育锻炼,去发展身体、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1.3 体育课程设置、学习内容比较
从课程的设置上看,《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获得学位的必要条件之一。普通高等学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纲要》对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没有统一的规定,只要求“学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以及地域、气候、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课程内容,课程内容应力求丰富多彩,为学生提供较大的选择空间。要注意课程内容对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并注意与中学体育课程内容的衔接。”
《标准》对高中体育教学设置和内容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将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划分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必修内容是对全体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共同要求。为了与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的4级学习水平相衔接,《标准》设置了两级学习水平(水平五、水平六)和7个系列(包括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体操、健美操、舞蹈或健美运动,水上运动或冰雪运动,民族民间体育活动,新兴运动6个运动技能系列以及1个健康教育专题系列)。
高中课程共11学分,198学时(每1学分18学时)。其中田径1学分,健康教育1学分,为所有学校、学生必须选择和完成的学分。健康教育的18个学时的1个学分可根据高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安排在高中3学年中完成,每学期3学时。健康教育必须单独安排课时,健康教育课的形式可结合教学内容灵活多样进行。
其他学分可以根据学校及学生条件在田径类、球类、水上运动、体操类、民族民间体育和新兴体育项目中选择。每个学生应该连续完成18学时的学习时间,才能给予学生评定学分。
学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选择多个模块获得相应学分,也可以在某个系列中的某个模块中获得多个学分,如某个学生在篮球模块1中获得1个学分后,还可以在篮球模块2中获得第2个学分。应该允许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项目。“水平六”是为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设置的发展性学习目标。选择“水平六”的学生必须完成“水平五”的10个学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选修项目在4~6个学分。
1.4 体育教学方法比较
《纲要》要求高校体育“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努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不仅要注重教法的研究,更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而《标准》也提出在继承传统体育教学优点的同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1.5 体育课程评价比较
《纲要》中体育课程评价包括对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和课程建设等3个方面。学生的学习评价是对学习效果和过程的评价,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
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教师的教学评价内容主要包括教师业务素养(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科研能力、教学工作量)和课堂教学两个方面,可通过教师自评、学生评价、同行专家评议等方式进行。
《标准》在学生的学习评价、教师的要求与《纲要》基本一样,只不过《标准》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如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时,应选择能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些指标进行综合评价。
体能的评价:学生体能学习成绩评价的内容应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能的全面发展,各校可参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自行安排。对具体的考核项目,学生可以有一定的选择权。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学生体育与健康知识成绩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以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与运用;专项运动技能掌握与运用情况的评价应根据各校和学生选择的具体运动项目进行,具体的评价内容可以包括规定动作的演示、在教学比赛中学生所学专项运动技能的运用、学生擅长技能的展示。
学习态度的评价:学生学习态度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上的出勤和表现、学生在课外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参与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活动的行为表现。
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的评价:学生情意表现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情绪调控能力、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学生合作精神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交往能力、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健康行为的评价:学生健康行为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生活习惯(如是否吸烟和酗酒、饮食习惯等)、遵守作息制度的情况、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等。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学习评价可采用多种评价方法,如观察、口头评价、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体能的评价可采用测验、成长记录等方法;知识和技能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展示、技能评定、口头评价、测验等方法;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的评价可采用观察、量表评价、口头评价等方法;健康行为的评价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量表评价等方法。
在评价时,要注意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相对性评价相结合。高中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成绩的评价应采用等级评价制。
学生的学习评价既要有教师的评价,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高中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知识与技能基础以及较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
《纲要》和《标准》对体育课程资源也作了规定。
2 从比较看大学体育教学改革
2.1 教学内容随就业和终身体育发展
高校和高中的课程性质比较表明,大学的体育教学必须也应该建立在高中学生学习水平的基础上。这一要求符合教育改革、学校体育改革的方向。从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正朝这个方向发展;而大学的体育教学显得有些滞后。高中的体育教学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学习体育的知识、技能”去达到课程的目标。而高校的体育教学已经不是“学习”那么简单了,它要求学生“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课程目标。这里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合理的体育教育”是要“教给”学生的体育知识技能,还是要让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得到需要的东西?笔者的理解是,应该引导学生在自己掌握的体育知识技能基础上寻找适合于自己锻炼的手段和方法,而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教或学”。然而,目前有不少高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学生“学习体育技术、技能上”,当然“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还需要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但实际情况表明,许多大学的体育课,尤其是大一的体育课,通常是教师主动教的多,学生主动学习的少。这种状况一方面说明目前高中培养的学生达不到《纲要》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显示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有不合理的地方,有改革的必要。目前,不少高校开展的体育俱乐部学习形式、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健康状况选择学习项目等等教学改革,或多或少达到了《纲要》的要求。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仍然适应不了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2.2 体育形式从有形走向无形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高中学生通过选项教学,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体育知识技能日益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正在不断地加强。
我们在培英中学、高州第二中学、汕头金山中学、中山纪念中学、佛山第一中学、中山桂山中学、深圳高级中学、增城中学、增城仙村中学等学校进行了3年的课程改革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高于对照班。体育的技术、技能更是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验工作已经进行了3年,随着改革的深入,全国高中将全面进入课程改革的实验。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实验表明,高中体育选项教学和学分管理制,将使高中毕业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水平大大的提高。从2007年开始,大学新生入学的体育水平将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也有了相当的基础。再过几年,所有的高中毕业生将带着自己的体育专长进入高校,那时,再让学生进行选项,再让学生参加低级的俱乐部形式的学习,恐怕不能满足学生的要求了。因此改革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势在必行。到了学生们都身怀体育技术技能、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不断牢固建立的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价值已经没有。换一句话说,有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新型的或者无形的体育教学形式将代替目前的体育课,那就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或者与高校联姻的各种社会体育俱乐部。
2.3 学习内容愈显专业特点和就业、终身锻炼取向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课程 改革 发展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39-02
高职院校是我国教育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主要培养的是一线的技能型专业人才,而我国的高职院校起步相对较晚,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之间对接不上。再就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缺乏职业性和针对性,而且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评价还非常单一,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中,一方面在极力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体育课程教学体系凌乱等问题。只有不断地反思自己的行为,才能够真正地促进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
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现状分析
1.1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并没有考虑到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始终停留在中等教育教学的目标上,除此之外,在高职院校的办学过程中,体育教学依旧向着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这样一来也导致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培养目标变得非常模糊。总体来说,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发展已经进入到了重新探索时期,但是这种探索是在传统的体育教学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对其进行任何的创新处理,而且这种探索目前还是停留在少数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主要涵盖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的身体及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发展,不断完善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这一点来看,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在完善学生的身体状态阶段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及身心的协调发展。这一点也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最主要的目的。
最后,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中的体育基础知识、技术能够发展学生的竞技体育才能,为我国培养优秀的体育人才。
从上述目标来看,这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教学课程的最终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我国普通院校体育课程的目标没有什么区别,而且也没有真正体现出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优势。健康的体魄与岗位适应性的关系是非常紧密的。而高职院校体育运动技能与岗位要求的强度、身姿等之间的关系都没有被提及。
1.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严重缺乏
在我国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中,体育文化建设意识不强是主要的原因,再加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资源设施相对比较缺乏,导致体育课程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开展的相对比较困难。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体育课程教材如果单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还是比较多的,但是大部分都是编写性质的,而且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学内容与我国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还是相同的,对体育课程的体系梳理也不是很明确,很多的高职院校体育课都是自行编写的,这样一来体育课程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教学中,除了要获得运动技能以外,还要保证促进学生的体质提升,再就是还要承担着对我国文化的传承。而体育文化不仅代表着体育教学I域的固有文化,还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体育素养,是当前社会公民素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公民的整体素质都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从目前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情况来看,很多的高职院校学生对体育文化、体育与健康之间的关系等这类概念完全不清楚,体育知识也是了解的非常少。这样的一种教学现状也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兴趣,兴趣都没有了,那么最终的体育教学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
1.3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形式单一
这种单一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过度地强调学生体能和技能的培养判定,对学生真实的学习态度以及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等能力的评定基本上是忽视了。所以我们会看到,在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进行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单一的总结性评价,用相同的方法来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就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
除此之外,对体育课程考核内容不全面也是当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的一个漏洞。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所有学生的体育考核都是采用相同的标准,缺乏充分的研究和调研,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不需要学习就能取得好的成绩,而身体素质不好的学生即便是学习也不一定能取得好的成绩,这就是当前采用统一体育考核的弊端。由此可见,现阶段实行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的来说就是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评价形式过于单一,不能全面有效地体现学生真实的体育学习情况。
2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及发展
现如今,我们要从本质入手,把握好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由于我国的高职院校除了要为社会各个行业的生产、建设以及管理等一线技术培养人才以外,还要承担文化传承的艰巨使命。再有就是要把握好高职院校人才发展的适应性,对人才进行培养不能急功近利,要循序渐进地进行,突出技能培训与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的高职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建立社会联动机制,这样对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适应能力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2.1 创建三位一体的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不仅带有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特点,而且还具备职业教育的相关特点。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在年龄、知识理解上都比中职学生强很多,所以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虽然很多都是借鉴了大学体育的课程内容,但是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职业教育特点是非常明显的,让学生能够非常清晰地知道,自己所学习的就是高职院校教育的教学模式。所以说一定要将其在目标定位上把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和大学体育区分开理解,不能照搬中职体育的教学内容,要制定符合高职院校体育发展的教学内容,更好地为学生服务。除此之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目标还要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紧密的结合,二者是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关系,只有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够真正促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长久发展。
2.2 对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进行职业类型分析和身体机能分析
只有进行上述分析之后,才能够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因为职业病是学生毕业之后在岗位上一定会遇到的身体问题,职业病是可预防的,做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各项分析工作,未雨绸缪才能够更好地提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而为了有效避免职业病的发生,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教学中,不断增强自身的体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预防职业病的措施。
3 结语
我国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改革起步相对较晚,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是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特色不明显,教育教学内容陈旧,评价方法单一,高职院校特色的体育教材相对比较缺乏,体育教师的文化建设意识非常淡薄。针对上述问题,此次提出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重新构建体育课程的内容,开展多元化的评价,不断丰富体育课程资源,通过这些方法来进一步提升我国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整体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于武文.浅谈农职学院体育教学改革[A].农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
[2]章文春.再论形气神三位一体的生命观与气功修炼[A].中国医学气功学会第四届理事会2010年年会暨医学气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
[3]谷磊,刘毅.医学类高职高专学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A].第6萌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
[4]徐兴国.中小学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对社区体育、家庭体育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全民健身科学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0.
[5]王淑英,吴畏.从我国学校体育发展进程看高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演变[A].第3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
[6]戴路,陈湘文,赵群忠,等.健康教育与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2):115.
[7]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Z].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2005.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 体育环境 现状与问题 解决方法
[作者简介]屈睿(1975- ),男,陕西蓝田人,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体育教学部,讲师,在职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 杨凌 71210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4-0114-02
在各学校的教育体系中,体育教育一直都是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体育也一样,不过大学体育更多应注重“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精神,因为大学体育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学生敏捷多变的思维能力。体育教学从改革以来,教学目标逐步从“健身体育”转变为“终身体育”。大学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教育体系的核心与脉络,学校体育的开放程度决定了学校体育的发展,也与现代体育的发展紧密相关。任何一个国家,思想改革的先驱大多都是从学生开始,体育改革也不例外,因此,研究大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如今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至关重要。
一、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体育从60年代开始发展,至今经历了三大阶段,首先从体育课堂教育发展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接着从体育锻炼发展为体育锻炼终身化;最后,学校体育发展到了娱乐、生活、个性化的阶段,使大学体育课呈现出了新的趋势。通过对大学学生各项体制调查,我们看到,当今大学生身体素质与以往大学生相比呈下滑趋势,主要原因在于,当代大学生许多是独生子女,普遍存在娇生惯养不太参加家务劳动和体育锻炼的问题;家长更多注重子女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对体育认识还不够,使得学生也对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所有这些问题都使得体育教育者处于相对被动的地位,因此,我国大学体育的改革已迫在眉睫,相关人员必须尽快发现问题症结所在,以期尽快、有效、合理地解决问题。
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学生身体素质普遍较差
我国学生大多从小学开始,老师就给他们灌输着一个概念,即体育不是主干课程,不用过于认真对待。加上中考、高考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很自然使得学生对体育课重视不够,致使他们常常为了应付考试而缺席体育课,以填补其他课程学习时间的欠缺。因此,许多学生进入大学之初,基本不懂得如何锻炼,缺乏锻炼的自觉性。
(二)课堂教学与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化
大学体育课普遍是按照学期课程设置安排的,这就使得教学训练的内容比较单一,训练活动项目较少,这样教学活动就比较枯燥无味,使得学生对体育课出现了敌对心理,出现喜欢体育运动但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问题。因为学生对于单一形式的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于是逐渐讨厌上体育课,甚至不参与体育课的学习。另一方面,由于体育教学对场地要求比较特殊,而如今我国体育教学大多是露天教学训练,很容易因为天气等不可改变因素的影响,使得教学计划不能有效连贯地完成,因为很多学生只喜欢参加体育课的身体活动而不喜欢进一步思考和研究与之相关的理论知识,这也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原因。
(三)校区分散与教学
随着我国大环境的发展,近年来很多大学的设备场地建修也迅速发展着。以陕西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大学扩招后,其进行了一次学校的整合,继而把学校分成了三个校区。划分校区的速度与校区建设的速度不统一,从而出现了很多校区的教学条件都还没有完善,没有固定的教学场所,教师只能采用走训和走教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无形中增加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无疑也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新校区在建设过程中,其场地和体育器材也很难满足学生课后锻炼的要求,很难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运动场所,这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对于体育及体育课的热情程度。
(四)体育教学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人际关系往往是决定事情成败的关键因素,体育教学的成败也与人际交往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与辅导员的关系、体育教师之间的关系、体育教师和学生辅导员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校级领导之间的关系等,这些都可以影响到体育教学的质量。调查显示,校级领导对体育的重视程度是搞好体育教学的首要条件,因为,只有在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体育教师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辅导员对于班级体育氛围的形成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一个好的辅导员可以营造一个优秀的班级学风。所以,关系处理是体育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关节。
(五)缺乏对学生体育训练的指导
大学体育主要强调的是学生是否能完成相应的任务,即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态度、创造能力的关注比较少,这也影响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体育课中,存在许多学生盲目锻炼、没有教师指导的现象,这从根本上导致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习惯难以养成,这也迫切要求我们在大学体育教学中,采取有效提高体育教学的措施。
三、教学改革指导思想与具体策略
(一)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