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要求

实验室管理要求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要求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第1篇

1、具有明确的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导向。

2、能够引起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提出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新的教与学的方式。

3、在教学中师生享有更多的选择权利和更大的空间。

4、体现科学和人文精神的结合,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

因此,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如何主动适应新课程要求,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成为我们实验教师应积极思考的问题。我对此提出我的不成熟的看法:

一、实验室的建设

1、实验用房与器材配备。

我校有仪器室(69平方米)和实验室(96平方米)各一个,达到二类学校标准。

仪器配备:我校仪器配备在2004年按国家二类标准进行配备的,以后每学期还能根据教学的需要,增添补购一部分仪器及药品。

2、实验室配套设施。实验室内有演示台一张,学生实验桌28张,实验凳56张。实验室内有供电和供水设备,有28只25瓦日光灯,室内有15个水龙头和1个灭火器等。仪器室内有11个仪器柜。

二、实验室管理工作

1、实验室、仪器室设备管理。建立“三帐一册”,对于主管部门调拔或购置的仪器设备,都能认真检查并登记,分类入册,做到帐目、标签、实物数量三统一。物物有帐,帐物相符。

2、做好仪器的陈列摆放工作。各类仪器都要按类别存放,体积大而笨重的仪器要放在最下层较厚的底板上,容易滚动和破碎的玻璃仪器等收藏在盒子里,并在盒面标明名称,然后放在橱里。一些对人体有害的药品必须专柜存放,并上三把锁,以免发生意外。

3、做好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清查工作。仪器药品种类繁多,如不加以整理保管,不仅取用不方便,而且也容易损坏仪器的使用寿命,并且也不美观。同类的仪器和药品放在一起。并注明名称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另外,经常在使用中检查仪器的配件是否完整,每次分组实验后都要检查验收并及时保养。每学年能进行一次清查盘点工作。

三、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与实验教学

1、实验人员要协助课任教师制定每学期的实验教学计划,并向课任教师介绍实验室仪器使用情况。

2、能做好仪器设备的借还登记工作。我校仪器室中的仪器不仅能及时满足科学教师的需要,也能满足其它学科课任教师的需要,在他们领用时,都能及时登记,并催还验收。

3、做好损耗仪器的处理工作。在使用中损坏,丢失的仪器,要填写仪器损、丢、赔偿单并上交学校加以处理。

4、实验室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按章办理。

5、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电、危险品、火等防范工作。

6、实验课教学工作。我们学校的老师能按实验教学要求,演示实验开出率为100%,分组实验开出率为90%以上。学生做实验时,实验教师和课任教师都进行辅导,积极启发引导,努力培养学生观察力,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并及时处理有关问题。认真批改学生的实验报告,并做好实验记录。

7、实验室有计划地对学生开放,积极开展科学兴趣小组活动和科技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自制教具,做好每个实验,积极参加县内外开展的一切活动,有力地培养了学生的各种能力。

四、实验室的布置

实验室应干净、通风、透光,便于工作,不影响学生健康,周围环境要保持清洁,室内要经常打扫干净,还要多设窗户,保持室内洁净和明亮,窗上要备黑色窗帘,便于放映幻灯片,或反射实物时可以用来遮光。

五、建立生物实验园

现代生物知识的学习已不能简单地停留在教室与实验室,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我们的生物教学有时要放到大自然中去。但走出这门学科,又常受到课时、经费、安全等诸多因素的限制。生物这门学科又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很多教师在做实验时,同样受到经费、设备等因素的制约,因缺乏实验材料导致实验不能正常开展。因此,学校要建立生物实验园,建立一个活的动态的生态平衡系统,让学生亲临其境,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可让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兴趣小组的学生,成立植物种植小组、动物饲养小组。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学爱好、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和观察能力,更好地开发课题研究成果。

植物种植小组。种植有代表性植物如:热带植物、亚热带植物、寒带植物、经济植物等;根据教材内容需要,种植一些如:含羞草、天竺葵、玉米、蚕豆等。动物饲养小组。小池塘内饲养一些小鱼、小蝌斗、小泥蚯、田里放养一些小蚯蚓,还可饲养一些小鸡、小兔,让学生更好地观察小动物的成长过程,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动物、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态,为生物实验教学提供有利条件。

六、建立多媒体实验室

我认为多媒体实验室与传统实验室相比,既可发挥传统实验室的优势,又可达到如下效果:

1、能使全体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得到培养。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由于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往往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很快就掌握了知识,而有的可能部分甚至全部都没有掌握,这在初中实验教学中表现得更加突出。

2、有利于实验教学的信息反馈:传统的实验室中,教师很难检查学生对实验的掌握情况,而多媒体实验室则可克服这些不足。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经济时代 财务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5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076-01

企业管理在当今社会乃至整个国家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财务管理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新经济时代给整个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经济环境和生产方式的革命性变化,这些都给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本文就对此问题作以分析、探讨。

一、新经济时代对财务管理提出的要求和挑战

(一)经济全球化下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呈现出市场和企业关系更加密切性、市场容量和规模超拓展性和资金运转更加高效性等特点。新经济时代中网络经济所带动的银行、保险和电信等等服务业市场的发展,使得市场交易量迅速增长。这些都要求财务管理做出一些革新。

(二)新经济时代中,知识已经成为最重要的资源,在知识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时代,它一方面会使传统产业得到升级,另一方面会使得高新技术产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企业为了自身能够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得到发展,就要从整体的利益出发,这就对企业制定长期的目标和利益的长期分配提出了要求。

(三)20世纪80年代美国兴起的企业重构,已经席卷全球。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更是形成了一种潮流。企业重构对企业本身、社会等产生很大的冲击。例如公司间的并购如何进行资本运作、跨国公司的重构怎样有效的实施资金的运营等等,这些都对财务管理提出了挑战。

二、财务管理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对策

(一)革新财务管理中的理财观念。新经济时代,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物质资本的比重相对下降,知识资本的结构相对上升。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因知识资本所取得的经济贡献率在近几年达到了80%以上。因此企业要会利用知识资本来改变经营绩效,要建立以知识资本为基础的战略。企业中的财务管理人员要改变思想,充分了解和重视知识资本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要用知识资本去理财,要会用知识资本去投资和筹资,要尝试用知识资本去分配利益等。

(二)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的理念。首先,企业财务管理要将“股东财富最大化”改变为“企业价值最大化”。企业财务管理不应只适应股东的最大利益,而应该是在保证股东利益的前提下,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的整体利益。其次,财务管理的评价体系要创新。在新经济时代背景下,应着重在评价体系上增加无形资产的比重。财务目标的基本评价中,按照最大化的有效增加值和均衡化的增加分配来反映。

(三)改变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要把金字塔型的垂直财务管理转向网络化的扁平化财务管理。新经济时代,知识共享已经成为全球信息化的标志,标准化的财务劳资信息可以通过计算机进行实时处理和共享,非标准化信息则可以通过信息网络由人脑决策,企业之间所获的各种信息与竞争都可在网上进行。这样,金字塔型的垂直管理所导致的高成本、低效率必将阻止企业的发展,寻求一种新的组织结构已成为必然。

(四)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在新时代的前提下,需要建立以预算―控制―反馈流程为核心的系统,形成责任明确、分工协调有序的系统,这样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在预算环节中要以企业的总体目标为前提,制定财务预算的目标和指标。然后建立由各个职能部门组成的合格的、责任明确的预算网络,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使得财务总部达到平衡,并将其结果交予董事会审议,最后由董事会审议后执行;在控制流程方面,要建立一种严格的财务监控制度。首先,建立财务信息网络,从而使得各个部门能够准确、及时的收集财务信息。其次,加强过程控制,进行重点成本控制。最后,开展内部控制制度审议;在反馈环节,要完善财务信息反馈体系,提高企业的财务分析能力,正确指导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当然在整个财务管理系统中,人的因素不能忽略,要加强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养,适当聘用一些社会上的专业财务人员做顾问,提高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三、总结

为了保证财务战略目标的合理性与稳定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财务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确定财务战略目标;为了解决长期战略和日常经营的矛盾,企业应将财务战略重点分为战略发展计划和战略运营计划,将财务战略系统分解为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短期财务计划;为了得到必要的反馈,根据评估结果采取必要的纠正措施,企业应制定平衡计分卡,将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结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当今企业的财务管理,应统观全局,着眼于未来,制定出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战略性管理目标,这样才能在越来越激烈的经济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从革新财务管理中理财观念、转变传统财务管理的理念、改变财务管理的组织结构和建立新的财务管理系统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提出了适应新经济时代要求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企业建设在财务管理的认识和使用方面,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0.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第3篇

近两年来,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企业管理工作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对标、贯标工作有序开展,创优活动不断深入,企业的基础管理能力不断加强,为实现“卷烟上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持续提升综合管理体系建设水平,我认为,要充分抓好“基础管理创新年”这一时机,紧急围绕“实现经济发展上水平”这一目标,筑牢基础管理、贯标、对标、创新、绩效管理五个支柱,高标准、严要求,快提速,全面实现“企业管理创一流”,促进行业科学规范发展。

二、具体步骤

首先,为保证活动的有效实施,要成立“创一流”活动领导小组,负责行业创一流活动的全面领导和总体部署,设立创一流活动办公室,负责相关的方案、制度的制定,活动的组织和协调,以及各活动步骤的政策指导和检查监督,办公室设在主管科室。同时,设定一名联系人,作为活动开展的主管负责人。同时,为实现“一流的队伍保障”,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和体系队伍建设,各单位(部门)至少培养一名既具备管理体系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内审、管理评审等实践经验,又对专卖、物流、销售等专项工作熟悉,能够发现和解决管理实际问题的骨干。各单位(部门)要重视并支持内审员工作,注重本部门内审员人才的培养。为充分发挥领导作用,要保证中层干部占内审员的比例。

结合行业实际,可分五个阶段开展,一是安排部署和目标计划阶段;二是执行落实阶段;三是检查测评阶段;四是总结验收阶段;五是持续改进阶段。

第一阶段:安排部署。一是学习宣贯阶段:紧紧围绕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制定开展基础管理创新年活动的措施和办法,组织本单位干部职工开展“企业管理创一流”大讨论活动;二是细则制定阶段:按照上级工作要求,结合行业管理实际,由创一流活动办公室牵头制定行业创一流活动实施细则,明确活动具体步骤、内容、方法和落实载体,并进行研究讨论;三是工作布置阶段:下发实施细则至各单位(部门),通过开会、通知、邮件等形式,对活动进行全面的安排部署。明确目标计划、实施步骤及责任部门、责任岗位和责任人。

第二阶段:全面落实。开展基础管理工作自查。以科学发展为主线,提高经济上水平为目标,对照“五个一流”即“一流的基础管理、一流的体系建设、一流的目标管理、一流的创新机制和一流的管理团队”的要求,各单位(部门)围绕本单位(部门)重点工作,尤其是营销服务、专卖管理、财务审计、整顿规范、物流建设、基础管理、队伍建设、制度机制建设等各个方面的工作,从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对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四个方面着重分析管理现状,深入挖掘存在的问题,查找根源,深析并探究问题所反映的管理短板和瓶颈。各单位(部门)要将本单位(部门)自查分析报告经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至创一流办公室。

第三阶段:检查测评:开展2013年综合管理体系内部审核工作。贯标工作领导小组可以结合绩效考核,对各单位(部门)综合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符合性和有效性进行审核,着重从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对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四个方面查找不符合项,对各单位(部门)的“创一流”自查情况进行抽查验证。

第四阶段:总结验收:各单位(部门)要以规范、高效为准绳,按照严格、深入、细致、扎实的要求,结合本单位(部门)实际情况将基础管理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在自查报告中集中反映出来,总结分析本单位(部门)基础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和薄弱环节,围绕“突出运用、突出创新、突出解决企业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着重从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全面对标和绩效管理四个方面入手,解决在营销服务、专卖管理、财务审计、整顿规范、物流建设、基础管理、队伍建设及制度、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同时,结合半年工作会议,开展2013年管理评审会议,“创一流”活动领导小组根据内审和抽查验证所反映的情况,同时结合管理评审输出,参照各单位(部门)上报的自查报告,总结提炼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同时,根据活动需要承担上级下达的公关课题,确定行业重点攻关课题。

第五阶段:持续改进。各单位(部门)对自查自纠和内审、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集中召开讨论,提出有实践意义,科学可行的举措,明确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创新思维,创新观念,创新方法,着重解决实际问题,补齐管理短板,疏通瓶颈缩口,攻坚克难,为实现高质效的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并将“企业管理创一流”活动总结经主管领导签字确认后报创一流活动办公室。并召开管理创一流经验交流会,对取得相应成果的单位的好的经验和举措进行交流推广,持续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运营能力。

三、重点举措

“企业管理创一流”活动以实现规范、高效、低成本运行和优质服务为目标,以高标准、严要求、细管理、强落实为原则,围绕现代卷烟流通企业建设主线,着重从“目标管理、体系建设、对标管理和绩效管理”四项工作内容为重点,全面提升,深入推进。

(一)目标管理要精、准、细

要将目标管理作为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的引领,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以提高经济发展上水平为目标,以“扩销量、提结构”为重点;以“借外力,求突破”为辅力;以“建终端,重服务”为基础;以“严管理,促规范”为准绳,按层级制定公司级目标、部门级目标和岗位目标;按照实现时间制定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按照工作内容制定流程目标。具体落实载体如下:

1.创一流活动小组对企业发展现状进行战略研究分析,紧紧围绕经济上水平的目标要求,结合行业实际,制定行业总体目标,要实现“三个符合”“两个贡献度”,即符合经济上水平总体思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符合行业发展需要,对加速企业发展,引领经济上水平有贡献度,对实现全行业发展目标有贡献度。

2.创一流活动办公室根据企业总体目标,结合行业重点工作,制定企业年度目标,所定目标要涵盖发展、效率、创新、服务各个方面的目标,同时涵盖销售、专卖、物流、财务等各项工作指标。要体现一个“精”,体现精细化管理。

3.各单位(部门)对企业年度目标进行分解,制定本单位(部门)目标。部门级目标要支撑企业年度目标,体现本部门工作重点,体现一个“准”,瞄准关键流程的关键业绩指标。

4.各单位(部门)内审员将本单位(部门)目标进一步分解,根据工作内容分解到相应的岗位,岗位目标要支撑部门级目标和企业年度目标,体现一个“细”,细化到岗、落实到人,实现责任分解,保证目标体系的末端落实。

5.各单位(部门)要对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准确测量并纳入考核。岗位目标要按月进行考核,将目标指标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之一,体现在各岗位人员考核细则中;部门目标要按季度进行考核,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对部门目标的实现情况进行考核,部门目标要体现在本部门的一级考核细则中。各单位(部门)要保证本单位(部门)管理目标逐步健全并逐年提升,并有相应的措施和机制保证目标的实现,对不能实现的目标要分析说明原因并制定纠正预防措施。

(二)体系建设要全、优、顺

企业管理要严格规范为准绳,管理体系建设同样要以严格规范为载体,作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最终目的来实现。

1.体系文件要把握一个“全”,要涵盖整合管理、整合资源、管控过程、规范行为、促进提升;各单位(部门)在自查过程中要对照本单位(部门)工作重点,查漏补缺,一看目标体系是否健全,以企业发展战略为核心,以顾客需求为导向,涵盖企业管理质量、工作质量、经营质量、过程质量以及服务质量,突出关键质量目标,其中涉及到各单位(部门)工作内容的,必须列入本单位(部门)管理目标;二看体系文件是否涵盖所有主要工作,要保证文件架构全覆盖,按照“三标一体”的文件框架要求,对综合管理手册、管理标准、程序文件、部门手册、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等内容,要覆盖企业全部管理活动和流程,保证综合管理体系建设的规范性;

2.体系建设要实现一个“优”,要以“五化”和“五个一流”为目标,要以国家局《一流的管理体系建设评价标准》为指针,推进企业体系建设不断科学化、规范化。各单位(部门)要针对评价标准中各项工作内容对本单位(部门)体系建设实际成效进行测评打分,对不能实现的标准进行原因分析,并给出下一步具体措施,列入《分析报告》。同时,健全文件动态管理机制,对体系文件的修订实现常态化机制,确保上级最新管理规定和规范性要求及时转化为体系文件,使体系文件要求成为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唯一执行标准,发挥体系文件对实际业务的规范指导作用,同时,不断优化,简化体系文件构架。体系文件要以制度、标准和公文为依据,制度要以文件为体现,各个管理层面要协调一致,统一规范。对文件中提到的合规性关注重点进行认真对照,查漏补缺,对没有的流程进行补充,对流程中缺少的环节进行完善,对环节中不符合和未体现上级文件重点要求的进行修订。

3.流程运行要体现一个“顺”,要纵向衔接顺畅,横向链接平滑,每个作业指导书从上至下要职责明确,流程完善;同时,每个流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流程和流程之间要接口平滑,各单位(部门)对本单位(部门)体系文件进行梳理的过程中对涉及到本单位(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工作衔接的工作流程要着重明确责任,明确关键节点,避免出现业务“断层”。

(三)对标工作要活、广、深

对标工作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和高效运转的重要举措,要把低耗、控本作为重点,突出成本费用的控制,在管理工作中发挥“比、学、赶、超”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深入开展对标工作。一是查找差距,分析原因。对标的目的是为了赶和超,赶之前首先要明确差距,因此要明确本单位(部门)各项管理活动基本情况,摸准自身基础水平,定位自身与同行业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摸清短板,分析原因,针对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思路要广,措施要灵活,学习借鉴优秀企业的管控思路和方法,在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上深入发掘,逐步缩小差距。保证对标指标提升率不断提高。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人员 非财务指标 披露满意度 研究

管理人员是企业人力资源的投入者,是企业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管理人员投入的是管理知识和管理能力,管理人员的利益与企业息息相关,他们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企业内部关系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管理人员作为企业中一个重要的内部利益相关者,在董事会授权的范围内行使经营权,负责执行董事会所制订的各种决策,在企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管理人员在企业中通常追求的利益是高额的报酬、提升自己的人力资本、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获得上级的信任和晋升职位(刘利,2008a)。管理人员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管理人员对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关注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1)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指标、管理人员待遇、在职消费水平、工资增长指标:(2)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3)企业知名度、影响力指标;(4)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5)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指标;(6)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指标;(7)企业管理、内部控制、人力资源指标;(8)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9)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10)企业激励机制、股权性质指标;(11)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12)企业形象、信誉、组织气氛、企业文化指标(刘利,2009)。管理人员也非常关注反映自己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国内外从事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浩如烟海,但从事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却非常少,且大都集中在非财务指标运用意义的研究和非财务指标在企业绩效评价中的构建和运用,系统地进行非财务指标研究的文献难觅踪影。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人从利益相关者角度进行过利益相关者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研究。本文从管理人员角度出发,在2008年3月-2009年1月期间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进行了排序研究和分组研究。本研究为实证方式,主要通过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两种形式取得资料,采用的方法是专家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调查范围主要以东部、中部和南部为主,涵盖了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地理位置(刘利,2008b,2009)。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865份调查问卷,实际回收调查问卷523份,问卷回收率为60.46%。有效问卷数为518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9.04%。样本回收公司531家,样本基本分布情况如下:

1 从所调查的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创业阶段企业有64家,发展阶段企业186家,成熟阶段企业197家,衰退阶段企业8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12.05%、35.03%、37.10%和15.82%。

2 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有182家,集体企业112家,民营企业123家,三资企业11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4.27%、21.09%、23.16%和21.48%;

3 从企业上市情况来看,上市公司有195家,非上市企业336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72%、63.80%;

4 从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企业有192家,中型企业238家,小型企业101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36.16%、44.82%和19.02%:

5 从企业类型来看,生产企业有281家、商品流通企业126家、服务企业124家,分别占样本总数的52.92%、23.73%和23.35%;

从样本的分布来看,样本量已经满足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要求。

一、数据处理与分析

将问卷排序内容转化为数值型数据,录入SPSSl3 0软件进行处理。

数据处理方法:首先进行描述性统计(descriptive statistics),计算出管理人员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得分均值,然后进行均值比较(compare means)和配对样本T检验(paired-samples T test),判断这些排序是否具有统计意义。

数据分析结果见表1。

以上是SPSS软件的统计结果。其中企业对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被表达为得分均值,某一类非财务指标得分均值越小,表明这一类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越差,越需要改善披露。经过以上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配对样本T检验,上述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均值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意义。

上述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1 管理人员对不同类的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有披露满意度之分。管理人员对反映其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由低到高,依次为:(1)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2)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3)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4)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并不高。管理人员对其所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并不满意。其中,管理人员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非常不满意,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

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不满意,但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比较满意。在这些非财务指标的披露中,管理人员最不满意的是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企业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程度很不够。

2 并不是越受管理人员关注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就越满意。相反管理人员对其关注程度高的非财务指标的披露很不满意。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指标的披露、知名度、影响力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优势指标、竞争力指标、生存发展状况指标。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企业组织气氛、企业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稳定性、企业创新指标。对当前状况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前景指标相同;对当前发展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与长期发展指标相同。

3 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指标;企业激励机制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低于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指标。

4 管理人员对企业稳定性指标的披露,满意度高于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对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满意度低于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指标。对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和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高于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指标。

二、对反映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及其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差异比较分析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了解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是否存在差异。差异比较分析结果及分组均值见表2。

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工龄、不同职务、不同性质、是否上市、不同规模、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利益要求和实现方式信息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管理人员满意度差异进行分组均值分析发现,不同类别管理人员的非财务指标披露的满意度是不一样的。

1 从性别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男性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女性管理人员。

2 从年龄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20~30岁、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20~3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31~40岁、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31~40岁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41~50岁、51岁以上的管理人员。

3 从工龄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6~10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另外,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工龄1年以内、1~5年管理人员的满意度还低于工龄11~20年、20年以上的管理人员。

4 从职务来看,对管理人员社会地位、企业地位、企业信誉指标的披露、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基层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高层管理人员。

5 从是否为上市公司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上市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非上市企业的管理人员。

6 从企业规模来看,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形象、知名度、影响力、企业文化、组织气氛、人力资源、股权性质指标的披露,中小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大型企业的管理人员。

7 从企业发展阶段来看,对管理人员晋升率、晋升机会、企业用人制度、激励机制、管理人员授权与分权程度、管理人员工作支持、企业人员流动、用工合同履约率、

管理人员淘汰率指标的披露,创业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低于成熟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企业工资福利、工休制度、管理人员待遇、管理人员在职消费水平、管理人员工资增长、管理人员培训、交流、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管理人员人力资本提升机会、企业能力、效率、水平、竞争力、企业前景、优势、稳定性、创新、企业管理、内部控制指标的披露,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满意度高于创业阶段、衰退阶段企业的管理人员。

实验室管理要求范文第5篇

    一、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及现状

    (一)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

    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研究越来越需要高度分化基础上的高度综合,要求各个专业方向相互交叉与渗透,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而大部分实验室只对本课程的师生开放,实验室采用“封闭式”教学模式,学生几乎很难进行跨专业跨学科的实训。

    (二)仪器设备重复购置、资源难共享

    实验教学几乎是依附于理论教学,仅作为理论课教学的验证。实验室依托教研室,实验教学、实验室人员主要由教研室管理。这种体制下,实验室建设缺少整体和全局意识,管理分散,实验室建设力求“小而全”,使得实验设备、仪器仪表、工具等重复购置。购置过程中,各实验室相互竞争,盲目争要经费,资源得不到有效充分地利用,也难以实现共享。

    二、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设想

    (一)实行集中型管理模式

    实验室传统管理模式(即分散型管理模式)的特点是一间实验室一般仅为一门课程服务,依附于课程,和教研室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已远不能适应新时期人才培养的要求。

    在实验室建设中,应结合本专业实际,结合专业和学科的发展方向,对原有的基础实验室进行合并重组,将实验教学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把实验室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基地,形成一种集中型管理模式。

    (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实验室开放运行机制

    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不断优化中心资源配置,加强与企业联系,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研究方法、综合能力为目标,通过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践、毕业设计三个阶段,构建“基础——综合——工程”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加大校外实践基地的建设,将校外基地纳入实验中心统一管理。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实验室。

    (三)实验技术人员的自我提高

    积极开展实验教师系统、规范的短期培训,使实验教师不仅要适应本学科发展的要求。鼓励和支持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下,继续提高学历层次.积极支持和鼓励实验教师参加科研课题和实验教学研究课题申报及研究工作,通过科研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内涵。

    三、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的运行模式

    实验室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括:实验室开放系统、大型仪器共享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实验室监控系统、实验室队伍管理系统等。

    (一)实验室开放系统

    该系统实现了实验项目和实验室开放、预约、统计,管理教师及学生创新项目的申请、审批、统计等,且配合实验室监控系统实现实验室24小时开放,为部分老师和学生进行科研提供便利。

    (二)大型仪器共享系统

    该系统建立有设备资源共享的查询,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查询功能,详细介绍仪器设备的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服务范围以及收费标准、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为对外服务、开放共享奠定坚实的信息资源基础。

    (三)实验室管理系统

    该系统主要管理实验室的建制和体系结构,管理各实验室基本信息,管理各实验室的房间情况,统计查询各实验室相关的信息报表,如教学任务完成、实验室综合信息统计等报表。该系统还可以为实验室评估提供原始资料和基本数据,促进校内外实验数据共享,实现向教育主管部门数据上报。

    (四)实验室监控系统

    该系统对实验室进行全方位实时监控,保证实验人员及财产的安全,因此,系统除了满足有关的产品标准和技术要求外,还特别注意了防人为破坏的技术要求。

    (五)实验室队伍系统

    该系统管理各实验室专兼职人员信息、各岗位职责信息、工作日志、人员变动管理等信息,管理各实验室的奖励成果等信息.统计查询实验室队伍情况报表,如人员结构分析、实验室队伍建设分析等。

    (六)实验教学管理系统

    该系统能实现实验课选课管理,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实验教学课件进行预习和复习。学生也可以进行仿真实训、学生技能测评、师生互动、课程评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