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化创新的知识

文化创新的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化创新的知识

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内容;发达国家;职业标准;对接方法

高职院校深度内化企业文化就是利用高等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天然联系,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不是简单机械地照搬硬套,而是经过主体的学习、选择、整合、优化等创造性活动,把企业文化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积极因素,纳入到高职教育的结构要素中,使高职院校教育处于最佳状态。

一、对企业文化战略地位的认同是高职院校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基础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包括经营理念、社会责任、团体意识、文化结构、企业精神等,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辐射、品牌等功能,并促成一种共同的行为模式,是企业持续经营的动力,竞争发展的灵魂。现代企业文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新思维的浸润下,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高职院校是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效益,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职院校精神是企业精神的前奏,企业精神是高职院校精神的延伸,高职院校在努力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传承办学传统,突出办学理念,找到传统与现实的支撑点,积极培育和大力弘扬学校精神的同时,要加强与企业和市场的衔接,主动吸纳当代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内化企业精神文化,真正触摸到企业文化的灵魂。

二、从课程文化上寻找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突破口

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科学合理地调整和设置专业、合作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高职院校从高职教育的本质特征出发,通过市场调研,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人才预测,了解人才需求趋势,由学校专家、企业工程师、行业专家及企业家组成专业专家指导委员会和实习指导委员会,为学校老专业更新、新专业设置出谋划策,确保专业设置的新、专、精,使其顺应人才市场需求,贴近企业发展。调整专业的外延和内涵,创建新专业,改造老专业,始终使专业建设处于动态发展中;同时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一批品牌专业,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不同类型的企业对技术人员有不同的要求,如经营类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市场、创新、诚信、竞争理念和良好的沟通能力;机电类企业要求技术人员具有办事精准、思维严密、技术熟练等特质,因此各专业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把相应行业企业需要的不同素质要求贯彻于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加强职业养成教育。

校企共建符合先进企业文化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职业岗位的多变性以及学生需求的多样性,加强课程的整合,适应岗位变化,动态开发课程,不盲目搬用别人的课程模式。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校企双方根据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特点和规律,按照相关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将职业道德、职业健康、安全教育等素质教育内容贯穿教学全过程,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称之为“3456课程体系”。在此过程中,22个专业共置换课程57门,其中48门课程由企业承担教学,95%的实践教学类课程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课程体系的优化极大促进了学院课程建设的质量和层次,校企合作共建了80门院级精品课程,3个省级联合课程群,9门省级精品课程。开设大学生职业素质训练课程,培养未来职业人的企业文化素养。以满足职业人的基本素质要求为目标,任务驱动为手段,项目为载体,师生、企业人员共同参与,将普通话、心理学、社交礼仪、就业指导、管理学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制定学习情境,布置训练任务,以活动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训练模块可以包括自我认知、沟通表达、体能意志、创新能力、情商管理能力、社交礼仪、择业求职能力训练等形式多样的课堂训练和课外拓展训练。如应聘面试训练帮助学生了解创业文书基本格式和面试礼仪,准确收集与整理求职信息,写作自荐书,掌握社交礼仪,恰当地推销展示自我;产品营销训练了解产品策划及营销的相关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服务意识;为企业制定规章制度的训练使学生深感制度文化的重要性。种种训练润物无声,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企业文化素养。

三、校企管理互融,在制度与行为上深度内化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引入企业的管理理念、企业化的管理制度与实施办法,建立企业仿真管理平台,把制度文化引进班级管理,将文化建设与行业精神相结合,建立覆盖面广,深入师生观念的质量管理体系。一是在实习实训环节营造企业氛围,促进学生职业认同感。如把实习实训教室打造成企业车间,按照企业生产标准张贴安全标语、生产操作流程、安全操作规程;把学生包装成企业员工,统一实训服、工具包、凭胸卡进车间上岗等;加强组织纪律性教育,严明时间观念,严格按照安全操作流程和操作规程上岗;采用企业模式的师徒制,让高年级学生担任教师助手;每项实习结束进行技能鉴定或职业资格认证。二是把5S管理,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用于实训车间的管理,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凡事认真,革除马虎之心。三是引入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编制教学质量手册、教学管理程序及执行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规范学校内部管理;建立信息反馈系统等优化教学质量的管理体系,强化职能部门的质量管理功能;建立实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强化实训教学质量管理。四是借助管理学中的CI(也称CIS,企业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战略)理论,培育院校文化。良好的文化行为与管理常规相结合,由浅层向深层,由外化到内化,从学习、工作、生活、娱乐等多个方面建立和谐统一的制度体系。

四、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融通,是保障企业文化深度内化的重要因素

完善教师聘用、培训制度。除了每年的事业单位人才招考渠道外,从企业引进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高级技术人才充实教师队伍也是必要的;建立专业教师定期轮训制度,支持教师到企业进行工作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实践教学能力;建立示范性高职院校和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承担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任务;鼓励校内教师有计划、深层次地融入企业的管理层和专业技术层,参与企业科研,共同承担和负责企业的管理创新、技术改造或产品更新工作,提高教师企业文化素养。聘请行业精英兼任专业教师。行业精英掌握该行业的最新资讯,并且对其企业文化理解深入、透彻,聘请行业精英兼任学校专业教师,既能给学生带来专业发展方面的前沿信息,使学生对企业文化感同身受,又能促进院校专业建设,不同职业背景的教师还可以给校园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并且激发院校专职教师的企业参与热情。选聘优秀企业家做大学生校外兼职辅导员。大凡成功的企业家都具有企业家的鲜明特质———求实、务实、扎实的工作作风,认真、踏实的处事风格,解决生产、供应、销售、管理、财务等问题所必需的系统的知识素养,坚毅与理智的性格,冷静的头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豪气,较强的分析、决策、指挥、协调、用人、开拓能力。事实上大部分企业老总及其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精通企业管理,善于塑造企业文化,同时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了解大学生的优势和劣势、长处与不足;而且,优秀企业家本身就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可以成为高职学生的榜样和偶像。把优秀企业家聘为大学生校外辅导员,可以让学生接受最直接、最宝贵的企业文化的影响。

五、以活动为载体,搭建校企文化交流平台

借活动促交流。聘请工作业绩突出的优秀毕业生定期不定期地回母校分享他们的创业体会和经验;举办优秀企业文化展示周,邀请优秀企业到学校进行企业文化、企业良好形象展示;鼓励支持企业承办命名或冠名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节、校园开放周、校企合作洽谈会、创业者报告会、学生技能汇报展示会等活动。还可以将校园文化活动办到企业里,从简单的学校搞活动商家出赞助,到商家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场所和各种技能培训,使校企建立起全方位的交流平台。院校建筑、景观布局的文化展示。很多高职院校的建筑融合了企业文化的现代元素和民族传统文化的元素,并追求模块化、功能化、人工化和高效便捷,体现了企业文化的时代特征。校园的教室、雕塑、围廊、花园都可以营造专业文化和科技文化彰显的企业文化空间,在校内建设具有企业生产、经营和服务氛围的实习车间和实训教室,同时,要重视学校文化识别系统,像企业突出行业特色、职业特色那样,突出学校品牌和专业的文化内涵。关注工业贸易举办的各种博览会。

工业博览会、汽车博览会、机械博览会、世界博览会,还有一些社会文化设施,如航天博物馆、科技博物馆、奔驰汽车博物馆等,也是学习、传播企业文化的重要场所,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实际参观或者视频观赏吸纳其中的文化精华。如世界博览会的历史,就是一部近代人类经济、文化、科技重大突破和创新的历史,预示了世界发展的方向。2015年10月意大利米兰世博会刚刚闭幕,“滋养地球,为生命加油”的主题,使加强食品保障、食品安全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国际合作成为世界的中心议题。文化艺术产品和宣传媒体等也是弘扬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如歌曲《劳动者赞歌》《中国梦》;电视纪录片《舌点上的中国》;电影《创业》;五一特别节目———时代楷模,劳动礼赞。这些形式各样的作品礼赞劳动者、礼赞劳动,弘扬积极向上的企业精神文化。

六、基于校企无界化合作的企业文化深度内化模式

无论是日本人“企业眼中的教育”,德国人“企业手中的教育”,还是新加坡的“教学工厂”,都说明世界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企业的合作已成为一种普遍形式。企业与高职院校相互渗透,院校针对企业的发展需要设定科研和攻关方向,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产品、工艺技能和经营决策,提高整体效益;企业也主动向院校投资,建立利益共享关系,真正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合作模式。院校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技术、管理、营销、咨询服务的同时,可获得有关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和需求的第一手资料,为专业建设提供现实依据,并且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为学生实习、实训、就业等提供保障,这是深层次合作,无界化合作。

高职院校与企业战略对话,是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破冰之举。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直接见面、对接洽谈,搭建深度合作的稳定平台。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举办“东部校企战略合作论坛”,努力推动地区企业与高等职业教育在专业课程建设、师资设备资源共享、员工双向交流培训、产品工艺技术协作等领域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确立长期稳定、畅通、共享的合作机制。新郎希努尔集团、北汽福田诸城汽车厂、中国得利斯集团、山东诸城对外贸易集团公司等19家知名企业成为会员单位。校企合作做到了制度化、规范化和长效性,向紧密型、深层次发展。实现教学、科研、开发三位一体的合作模式,潜移默化中深度内化企业文化。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产学研合作实体、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努力争取零距离对接,真正实现校企互融互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把理论学习与实践动手有机结合,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得实际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在院校与社会、教师与社会、学生与社会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育人空间和更优良的育人条件,学生在校园、企业及社会多种文化环境的协调下培养良好的适应能力,学会做人、做事、增强社交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全面素质。

合作模式具体体现为“三化”“四结合”,即能力培养专业化,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职业化;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质量评价标准的制定院校与企业相结合,教学过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的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企业文化在校企之间这种全方位、高深度的合作基础上,水到渠成、潜移默化到高职教育中。如潍坊工商职业学院与诸城市昌达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省内外25家数控装备企业,共同组建了“数控装备产学研一体化联盟”。该“联盟”集教学、研发、生产、实习、培训、售后服务于一体,全面实施“设备人才同步制造,产品服务捆绑推销”的全新人才培养模式,截至到目前,运用这种模式培养的2600多名毕业生,有36人被机电科技研训中心留用作技术研发人员,2100余人赴苏州、无锡、常州等联盟单位工作,其中70%已从生产岗位成长为单位的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培训人员,30余人成长为企业高管,职业成长率大幅领先于同期同专业本科毕业生。《中国教育报》以《设备人才同步制造产品服务捆绑推销》为主标题对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专题报道。共建职业化的实训基地,是有效深度内化企业文化的主渠道。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基地是针对行业或岗位的技能培养而设立的仿真或者真实的工作环境。院校领导要积极走访企业,咨询专家教授,依托规模大、技术强、管理先进的企业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或科研试验基地,优化资源配置,实习实训基地形式上强调技术的工位性,运作上讲求职业性,校内外结合,使校内实验系列化、校外实习实务化、实习单位基地化。通过对设备的动手操作、产品制作、项目试验等一系列模拟或真实生产,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提高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和适应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通过团队协作完成训练项目,培养协作精神、沟通技巧、组织管理能力和领导才能等综合素质。职业化的实训基地建设实现了无界化的校企合作,使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置身企业文化中,真切、客观地体会企业文化的具体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开放性要求尽可能地利用社会企业的资源为教学服务,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使深度内化企业文化成为主动诉求,我们思考和研究这个课题,无论是对培养能够尽快适应企业所需的职业人的全面素质,还是建立科学、高效的校园文化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健康、稳定、长远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春花.从理念到行为习惯:企业文化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李来旗.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素质拓展训练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3.韩卫宏.企业文化职业素养[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4程琳.中小企业文化与高职教育对接的探索[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余祖光.先进工业文化进入职业院校校园的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2):5-10.

6.雷久相.高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的理论意义与实践要求[J].职教论坛,2010(12):57-59.

7.韩佳泉,刘欣凯,隋玉林.国内企业文化研究综述[J].黑龙江电力,2005,27(3):161-164.

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知识管理;图书馆;创新性文化

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强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图书馆作为重要的文化机构和知识信息的集散地,必将担负起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使命。为了提高知识创新能力,图书馆引进“知识管理”的理念,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政策导向完全吻合。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图书馆只有探索知识管理的服务理念,构建创新性组织文化才能赢得未来的发展。构建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性文化是提高其服务效率和效益的一种必然选择。

1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文化的关系

1.1知识管理

所谓知识管理,是组织有意识的战略,它保证能够在最需要的时间将最需要的知识传递给最需要的人。这样可以帮助人们共享信息,并进而将其通过不同的方式付诸实践,最终达到提高组织业绩的目的。是对知识、人以及一切与其有关资源的互动性、创造性的管理。

1.2图书馆文化

所谓图书馆文化是图书馆全体员工所接受的价值体系,实际上可称为一种图书馆精神,图书馆风貌,图书馆价值观,包括思维方式、道德理念、行为规范和基本信念等。一个图书馆能不能形成大家都认同的图书馆文化,是这个图书馆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也是展示一个图书馆能不能团结向上的重要标志。成功的图书馆都会在有意和无意中造就自己的文化。人们常说一个图书馆是否有凝聚力,是否有团队精神,其实就是说是否有一个好的文化氛围。许多图书馆提出“诚信天下,服务大众”“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等馆训,也是图书馆文化的一种浓缩的表现形式。

1.3知识管理与图书馆文化的关系

良好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得以发挥作用的保障,不良的组织文化是知识管理运行的障碍。为了保证图书馆知识管理的顺利实施,有必要创建良好的图书馆文化环境。构建图书馆创新性文化对于促进学习知识、共享知识和创造知识是至关重要的因素,建设适应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文化对于落实知识管理目标十分重要。构建图书馆创新性文化与图书馆实施知识管理是一种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1.3.1二者均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作用图书馆文化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的感受,重视个性化服务,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原则。图书馆文化构建与知识管理的实施同样关注了人的突出作用,图书馆文化建设必将为知识管理的实施开辟道路。

1.3.2二者均认同团体价值观的作用图书馆文化以建立全体员工认同的价值观为中心,以共同的价值观引导员工的服务价值取向。知识管理实施过程中,要求图书馆建立网络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的特点之一就是团队化,而共同的组织价值观是不同的团队之间的粘结剂。图书馆文化建设必然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为知识管理推动知识共享与创新奠定了基础。

1.3.3二者均强调知识共享和谐的图书馆文化强调员工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知识交流提供顺畅的传播平台。知识管理要求组织内部的知识交流渠道广泛和畅通,纵向和横向的交流都是必须的。图书馆文化建设将会促进组织内部的纵向、横向交流,为知识管理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

2图书馆创新性文化对知识管理实践的推动作用

建立适应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文化对于落实知识管理目标十分重要,构建创新性图书馆文化对知识管理实践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2.1图书馆创新性文化消除实行知识管理的阻力

从微软知识管理白皮书提供的资料看,实行知识管理的第一大要素是文化上的阻力,占到48%,而技术上的不成熟仅为19%。也就是说,技术、需求、成本、工业发展成熟度等都不成问题了,也只解决了一半的问题。可见文化环境对于知识管理的重要性。

2.2图书馆创新性文化转变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

从人的自然属性讲,一般不愿意将自己的知识无偿分享给他人。在知识管理实践中,员工可能存在着负面情绪,或者感觉分享知识是一种没有回报的行为而不愿意进行知识分享;或者认为自己的方法是最好的,不肯承认自身不足,不能虚心接受他人经验。在图书馆运行中形成一种知识共享的文化氛围后,每个员工都愿意积极奉献自己的知识,同时也能虚心接受别人的知识,从而使人们对待知识的态度有所转变,有利于推进图书馆知识管理。

2.3图书馆创新性文化有助于知识的吸收、转化

决策行为受文化因素的深度影响,如果不能从外部吸收适应新环境的知识和信息,不能将知识转化为自身拥有的东西,这样的文化会直接阻碍自身的发展,成为前进的隐性障碍。因此成功地从外部吸收有用的知识并能转化为为己所用的知识,是图书馆文化不断深化、不断进步的过程,对于图书馆的生存具有重要意义。

2.4图书馆创新性文化推动知识的分享与交流

图书馆文化明确了图书馆内的社会交往环境,员工交流知识的活动都受到这种环境的影响。尽管现代网络和通讯技术使得交流多渠道化,但如果没有组织内的文化支持,这种交流渠道的作用依然会是很有限的。如果组织缺乏支持这种交流的文化,知识的分割就在所难免,极大地影响了知识在组织的分享,创新性图书馆文化推动知识管理实现知识在组织内畅通无阻的分享与交流。

3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创新性文化构建思路

组织文化是组织机构在其发展历程中形成的价值观、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良好的组织文化对促进知识学习、知识交流、知识分享以及知识创造起到关键性作用。Alavi(1999)针对知识管理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组织中各种共享知识的经验与知识管理的成功大部分与组织文化相关,尤其在知识管理的成效上,组织文化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因此,要实现图书馆管理现代化,有效推行知识管理,就要建设良好的图书馆文化。图书馆应努力培育促进知识管理的组织文化,适时进行组织文化创新。图书馆在实施知识管理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塑造新型的、适应知识管理的创新性文化。

3.1树立共同远景,重视知识共享是图书馆创新性文化的精髓

树立共同远景,重视知识共享是图书馆创新性文化的精髓,其本质就是建立一种图书馆文化与环境。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第一,确立明确的目标。具体可行的发展目标,是员工最好的前进方向,目标方向越明确越具体,激发团队效力也就越大。第二,培育共同的价值观。规章制度只能在有限和常规情况下,告诉员工“干什么”和“怎么干”,共同的价值观利用道德规范,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来规范、约束图书馆行为,从道德伦理、道德修养上给予高度重视。第三,鼓励人人参与管理。组织的决策层、中级管理层是团队的核心,如果赋予馆员一定的权力和责任,馆员会产生主人翁的自觉意识,积极参与到图书馆建设当中。第四,保持经常性的沟通强化共同远景。经常性的沟通使员工能够随时掌握自己在团体行动中的位置。

知识共享是推动共同远景得以实现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知识共享是指图书馆使组织内的知识能够得到充分的流动,使每一个员工都能接触和使用知识,以提高知识的传播率,使组织目标尽快实现。在知识共享体系中,强调的是组织层次的知识创造,强调合作精神。组织通过营造知识共享空间,采用信息技术,建立知识共享文化。实施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员工更新知识,创新知识,有利于节约培训和技术改造成本,减少研发费用,增强竞争力。尽管图书馆历来比较重视馆员的培训工作,但是许多人只从事本部门工作,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与交流,知识和技能单一,不能应对多变的环境,因此,图书馆应倡导和培养馆员自强、自立、学习、创新精神,营造一种能够促进自觉学习与交流、创造和应用知识的良好环境,使馆员感受到这种环境的好处,愿意为知识创新和知识服务做贡献。

3.2完善制度文化,营造知识创新环境是图书馆创新性文化的保障

美国著名学者詹姆士在多年的心理研究中发现:一个人的能力,在平时表现和经过激励后的表现之间的差距是60%。也就是说假如一个人平时的工作效率是40%,那么经过激励后的工作效益就是100%。激励就是通过各种正确、有效的方法,挖掘一个人内心深处的积极因素,使其以自觉、自愿、积极、兴奋的心情,展现其全部才能、智慧和力量。一个馆员的工作热情随环境影响会经常变化,这种心理变化如果能及时地被关注,合理地得以满足,那么,这种满足的过程就会产生激励的作用,然后,这种激励的方法会提高馆员的行为效率,从而提高了单位的整体效率。大量实践证明,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与人所受的激励程度相联系的。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要考虑多方面的要素,组织内外的环境要素、员工知识结构要素、历史积淀要素、经济政策要素等等,总之要建设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灵活机动,有章可依,有法可循的图书馆制度文化。

首先要建立激励知识共享机制。知识共享要求弱化参与者的等级观念,在组织制度上,将原先等级过多的金字塔结构,转变为扁平的、柔性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组织结构下,知识工作者被赋予了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权力,增加了彼此平等对话的机会,可以使员工平等地传播和反馈知识,形成开放性的、学习性的、成长型的知识共享机制。在奖励制度上,首要考虑以知识共享贡献大小作为激励指标。鼓励员工分享、使用彼此的知识,支持员工的知识创新工作。也可以把知识共享直接纳入绩效评估系统,以分值体现员工的知识共享实绩可以被识别,同时与奖励及其个人发展计划挂钩。为促进馆员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有必要建立一种特殊的奖励手段,当本人意识到知识分享与自己的利益相匹配时,自愿与人分享,实现隐性知识的流动、转化、分享和创新。

其次是建立激励创新机制。良好的机制与环境是促进创新人才成长,激发创新热情与创新思维的必备条件,创新环境的不断改善是知识创新不断获得成功的关键。为此,需要建立促进创新的激励机制,营造适宜知识创新的环境。营造知识创新环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营造硬环境,即营造用于创新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软环境,即建立鼓励创新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采取多种方法和措施为员工营造有利于发散性思维、敢于突破条条框框的环境。包括管理层也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要带头积极参与创新活动,形成上上下下热衷创新的氛围。

3.3以人为本,实现人文关怀是图书馆创新性文化的关键

在图书馆知识管理中,人是具有精神文化的主体,是显性知识的管理者和隐性知识的拥有者,是创造、传播、运用知识的主人。所以说,人是知识管理中核心的管理因素,人力资源是知识管理的核心部分。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发挥人的创造力,挖掘人的潜能,整合团队知识,是知识管理的重要内容。图书馆创新性文化建设要强调馆员的主动自觉,关注读者的个性化需求,将馆员看作是组织中最重要的资源,将读者看作是组织赖以生存的资源。不断提高馆员获取知识和创新知识的能力,充分尊重人的价值,引导和发挥馆员的智慧潜能,把开发馆员头脑中的知识资源作为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全面提高馆员的素质,就成为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理念一定要转化为图书馆文化,融人到整个知识管理体系中去,从而体现人文关怀。

3.4构建学习型组织,培育团队精神是图书馆创新性文化的终极目标

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第3篇

首先,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么这个国家和民族就无法前进;歌哭与共的凝聚力来自于共同的价值信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立足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实践问题。

其次,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文化创新既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要体现时代精神。

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中华文化历来重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这三个层面都有很多深刻的经典论述,蕴含着丰富恒久的思想。如“民惟邦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苟至公,人将大同”,“仁者爱人”、“扶贫济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瑰丽的宝库,虽然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但像这样的思想和理念,都有其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国家、社会、公民的三个层次的价值目标融为一体,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路径,实际上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提出了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八字要求: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这实际上与传统文化强调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

核心价值观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本质是有机统一的。国家目标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目标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个人目标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价值体现。我们在改革创新的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理念;改革创新的目标在于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于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因此时代精神是实现国家价值、传递社会价值和塑造个体价值的重要载体,也是激发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统一、稳定的根本途径。

第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同民族的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虚心借鉴了人类社会创造的文明成果。

核心价值观凝结着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放在国际视野中加以定位,这样才能更清楚认识到核心价值观与世界文明的辩证关系。在核心价值观24字元素中,包含了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共创共享的文明成果,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民族的,往往也是世界的。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伯来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中,我们不难剖析出公正、诚信、友善等普遍历史意义的基本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全人类文明共享的价值元素的继承和提升。

吸收世界文明有益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一方面需要学习和引进,另一方面始终要立足本土国情、立足民族传统的“根”。当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国际地位和影响显著提升,在世界事务中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精神支撑,是兴国之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世界性社会思潮,实际上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持续丰富其内涵。

最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培育坚守中庸之道,正确处理了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核心价值观有其固有的根本,那就是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理应反对,向优秀的传统经典表达深深的敬意,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了根本,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历史一再表明,文化虚无主义只会使一个民族走向衰弱和瓦解;同时我们也反对守旧主义,与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制度融为一体。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要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坚决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同时我们也反对封闭主义,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吸收世界文明的有益成果。

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群众文化;时代价值;创新

中图分类号:G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4-0207-01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升,人民群众开始重视精神层面的文化追求,群众文化活动应运而生。它是指人民群众在业余时间开展的一些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旨在陶冶情操,振奋精神,提升自我文化修养。群众文化活动通过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我国文化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新时期如何做好群众文化活动是摆在我们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的时代价值

(一)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之间极少有交流机会,彼此的陌生感也日益增强。这给社会管理工作增加了不少困难。与此同时,群众对精神文化需求也更加强烈,在日常生活之余,自发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达到陶冶情操,情感互动的目的。群众文化不仅是地方文化繁荣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反映当地群众幸福指数的衡量标准。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既能缓解人们工作压力,使身心得到愉悦,还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构建良好的社会秩序。同时,还有利于增加群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热情,从而确保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为社会管理工作与创新提供了参考依据

群众文化工作与社会管理工作从本质上来讲均属于群众工作。因此,群众路线是做好两项工作的基本原则。经实践证实,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与社会管理工作之间存在不少的相似性,因此,抓好群众文化活动对社会管理工作的开展与创新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具有时代教育价值

群众文化活动的社会功能主要有娱乐性与教育性,其内容与形式主要是当地风土人情与人们精神风貌的反映。可见,群众文化内容丰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是我国文化建设中的一笔宝贵财富。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运用大众喜爱的文化元素,让群众在愉悦身心时,受到相应的教育。

二、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创新途径

(一)创新群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

首先,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群众文化活动,将其摆在日程中,给予多方面支持。政府要给予财政支持,用于完善群众文化硬件设施,及时淘汰更新老旧设备,并建好活动场地,为群众文化的开展做好物质保障。其次,要从内容与形式上加以创新。要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理念与文化融入到群众文化创作中,同时,还要兼顾民族特性,丰富群众文化内容与形式,为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要不断拓展群众文化内容,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借助各种活动载体,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丰富的文化大餐。最后,要创新管理方式,积极借鉴其他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并将先进的文化理论作为指导依据,不断完善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

(二)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提升群众文化品位

首先,要根据地域特色,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品牌。要积极挖掘本土特色文化资源,并在原有基础上按照“特色、精品”的原则,加以创新,不断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其次,要积极进行精品文化互动。要立足现实,充分发挥当地相关文化组织的作用,挖掘并培养文艺骨干,力争创作出更多高水平的文化作品。要与时俱进,突出文化主题,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竞赛,以树立本土文化品牌,进一步扩大当地的文化影响力。最后,要加强资源整合,实现共建共享。要从群众中挖掘更多有才艺、有责任心的文艺人才,逐渐培养壮大群众文化工作队伍。同时,让公园、社区、学校在规定时间内向群众免费开放活动场地,实现资源的共享与利用。另外,还要进一步拓宽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各界参与,为群众文化提供足够的经济保障。

(三)加强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要想让群众文化活动出成效,最关键的就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业务好、能力强的基层文化队伍。他们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其主要作用是引导更多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让群众在放松身心的同时,思想得到新的净化,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文化主管部门要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吸纳更多业务好,具有奉献精神的优秀文化人才进入群众文化队伍中。同时,要加强对文化工作者的教育培训,经常邀请专业人士开展讲座,给予指导。另外,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对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与业务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对优秀人员给予相应的奖励,以起到激励作用。

群众文化属于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也是人民群众互相认同的一种象征,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必须坚持贯彻落实党的相关政策,增强群众意识,创新群众文化工作方式方法,推动我国群众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创新的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时期;群众文化活动;时代价值;管理创新

最近几年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速度极为迅速,特别是我国加入到WTO以后,我国与其他各国之间的关系也越发密切,体现了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提升,要想更好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并在国际中处于不败之地,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促进文化水平的提高,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想更好地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就要积极地认识群众文化,并强化群众文化的落实力度,进而将文化内容予以创新,把群众文化的价值体现出来。

一、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时代价值分析

(一)利于实施社会管理

社会基层管理工作和群众文化都具有一定的共性,人民群众是文化传播的主体,所遵循的传播理念也就是以人为本。群众的管理范围也在不断地拓展,不利于社会管理工作的落实,在实际的社会基层过程中,还要促使管理方式更为完善和科学,积极地引导文化活动更具创新性,最终将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予以凸显。

(二)便于对历史文化进行传承

群众文化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较为显著的特点就是地域性,每一个地区都有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地域习惯,并将这些特色文化内容融入其中,因此,群众文化的活动也要秉承着文化传承的目标,同时也要将精神文明的精髓予以传递,还要对地域文化予以融合,强化人们的参与积极性,让人们感受到当地文化的同时,也会感受到群众文化的社会价值和人文价值。

(三)可以切实提升我国整体性的经济发展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生产力发展水平不断地提高,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也较为灵活,人员的交流和流动性也较差,此时则会给管理层面增加难度。因此,在实际的群众文化传承过程中,应当力求将群众学习中、工作中以及生活中的压力予以释放,而后令人民群众在文化活动中得到切实的身心舒缓,此后在实际的参与到文化活动时,同时还要切实的把控文化活动的类别和内容,确保其具备科学性和高效性,使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阶层,并将各个阶层的人们聚集到一起,在文化传承的过程中,可以畅所欲言,释放自己的压力和负面心理,促进身心平衡,为日后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正常进行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促使自己的本质工作更为高效,使社会整体的大环境更为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也为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

二、对于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管理创新的方式分析

(一)对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内容进行创新

想要更好地保证群众文化得以顺利的、高效的进行,就要首先确保文化活动的内容的科学性。群众文化开展的过程中,所涉及到的群众较多,所以,在择取群众文化内容时,则要选择适宜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同时群众文化管理的过程中,出现无法满足群众需求的情况,还要及时地找寻出阻碍性问题,并将这些问题予以高效的解决,促使群众文化传播内容更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将群众文化传播的优势体现出来,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逐渐使我们的群众文化内容与世界发展水平接轨,而要想将这一设想落实到实处,就要对活动内容予以创新和改革,力求将群众文化传播内容与时代的发展相结合,做到与时俱进,并将优良的文化内容融入其中,极大提高人民群众的综合水平[1]。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表达方法

随着社会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人们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物质生活层次,而是转向文化水平层面,人们在业余生活也需要更多地文化活动,并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丰富业余生活,进而达到陶冶自我情操的目的,但是,由于人民群众的阶层不同,因此,所受到环境的影响也不一致,致使人们的需求更为繁多,所以,在落实群众文化宣传的过程中,则要首先对群众的实际需求进行统计和归纳,并力求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

在实际的落实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现运用传统文化已经无法适应人们现阶段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因此,可以将传统文化形式予以创新和改革,将新式的、个性化的内容和因素融入其中,尽可能的吸引人民群众的眼球,最大程度上满足人们对于文化形式的实际需求。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方式

我国的群众文化落实的过程中,可以将其归纳为两点,其一为有形活动,另一种为无形活动,有形活动是指运用有形的活动形式,将精神文化融入到活动中,促使人民群众体会到文化活动的精髓,达到影响人民群众的目的。而无形活动则指的是在思想方面的活有问剑潜在的影响人民群众的思维方式,将优秀文化内容渗透给人们。在履行这两种活动的过程中,有关部门还要结合群众的实际需求,为文化活动的落实提供充足的设备和器材,将部门职能优势凸显出来,尤其是在实际的建设城乡文化体制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促使文化活动内容更具灵活性,逐步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2]。

(四)对管理机制予以创新

在实际群众文化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使活动内容科学化和高效化,同时也要保证管理体制的科学化,当前人民群众文化活动的落实极为松散,还有部分人员无法意识到文化活动管理的重要性,思维方式较为落后,无法接受群众文化内容,严重的阻碍了群众文化的落实进度,因此,要想更好地发挥群众文化的优势,转变人民群众思想,就要对现阶段的管理方式予以创新,高效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群众文化的落实效率,还会更好地促进人们接受群众文化内容和形式。因此,有关的文化管理部门,则应当体现自身的引导性优势,积极地汲取国外先进管理模式中的精髓理念,同时再结合本国的文化发展情况,制定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促使人民群众正确的认知群众文化活动和形式,真正体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的优势和作用,强化群众文化的落实力度,并促使群众文化的实施更为高效、科学,尽可能满足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实际需求[3]。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同时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日趋增加,要想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于文化活动的需要,就要将群众文化活动落实到实践中,但是,现阶段群众文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仍旧会遇到诸多的阻碍性问题,大大的降低了群众文化的落实效率,因此,就要将这些问题予以及时的解决,要想更好地实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首先明确人民群众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需求,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组织方式以及管理机制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强化人们对于群众文化的认知,为群众文化活动注入新的活力,同时还要运用创新管理的方式,使文化活动形式更能符合人民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实际需求,促使群众文化得以高速、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董桦.试论新时期如何在群众文化中打造品牌活动――以太原工人文化宫全健排舞推广为例[J].大众文艺,2012,23(2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