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量化投资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净现值法;投资决策;折现率;实际选择权;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净现值法作为一种基本的投资决策方法,不仅较为科学,而且也比较成熟,因而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在净现值法的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有许多企业在投资决策时,计算出的净现值(NPV)很大,但项目真正实施后,却给企业带来了大量亏损;相反,另一些原本可以为企业带来利润的项目,却因为计算出的NPV小于零,而被企业轻易地放弃了。这些实际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企业的决策失误,给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而且也影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更好地运用净现值法,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探讨。对此笔者认为,关键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对净现值法的本质及缺陷的全面认识;(2)对折现率的正确选择;(3)对净现值的适当修正。
一、净现值法的本质及其缺陷净
现值法就是将预测的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量,以预定的折现率进行折现,计算出投资方案的NPV值,并利用NPV值的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的一种投资决策方法。其决策的基本原则是:(1)对于独立方案,若NPV>/0,可以考虑接受之,若NPV<0,则拒受之;(2)对于互斥投资方案,在多个方案比较选择时,如果没有资金方面的限制,应以NPV值大者为优。可见,使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关键在于正确预测、计算各投资方案净现值的大小。净现值是投资方案的现金流人总量现值减去现金流出总量现值所得的余额,即:
式中:F1为第t年现金净流量(现金流人量与现金流出量之差),F0为初始投资额,r为预定的折现率,n为项目从投资到终结的年数。
目前,净现值作为现代财务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在净现值法中,确定折现率时既要考虑资金的机会成本,又要考虑投资的风险。实际上,投资方案的净现值通常是按与其风险相当的投资项目的预期报酬率进行折现得出的。当NPV>0时,说明投资方案的未来获利能力将超过预期的报酬率,接受该方案能使企业的投资获得超过预期的增值,增加企业的价值;相反,当NPV<0时,则方案的收益率将会低于投资者的预期,实施该方案将会降低企业的价值。因此,净现值表明了投资项目对企业价值的增加与减少,其本质就是投资项目所能够获得的大于预期报酬的超额收益。净现值法就是通过衡量这种超额收益是否存在及其大小来评价投资方案的。
净现值法既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又考虑了投资的风险性,并且使投资分析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企业经营目标保持一致,在理论上更为完善,也更为科学。但净现值法是建立在预期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基本稳定的假设之上的,也必然存在一些缺陷。
首先,净现值的大小与折现率的选择是直接相关的,而在实际操作中折现率的选择又无一个严格的标准。其次,传统的净现值法仅仅是从投资方案所产生的现金流量来评价方案的优劣,NPV中无法包含那些与现金流量无关、但又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实际选择权价值。三是NPV是一个绝对数,并不能揭示投资方案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是多少,无法对项目进行更全面的分析。因此,在实际的投资决策中,若对净现值法缺乏深刻的理解,而一成不变地套用公式,往往就会做出错误的决策。
二、折现率的正确选择
在运用净现值法进行投资决策时,正确选择折现率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很多企业的决策失误,就与折现率的选取有很大的关系。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一方面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如企业实力、投资目标、资金成本、项目风险等,另一方面应根据市场情况,如行业动态、竞争对手的获利水平等,进行综合考虑,确定合理的折现率。不能固守于一个僵化不变的折现率,即使在同一企业中,在不同时期、对于不同的投资项目,也需要分层次地采用不同的折现率。一般情况下,企业决策时采用的折现率可根据不同的情况做出如下几种选择。
1.选择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
企业的财务目标可分为经济效益目标和社会效益目标,经济效益目标就是追求企业收益的最大化;社会效益目标就是承担社会责任,为社会繁荣与进步做出贡献。当企业发展壮大后,为回报社会,可能会投资一些社会福利项目、环保建设项目等。对于企业来说,这些项目决策时主要考虑的是其社会效益,而较少考虑其经济效益。因此,这类项目的折现率就可以采用市场利率。另外,当企业有较多的闲余资金时,为了发挥这些闲余资金的作用,企业进行的一些短期的小型投资项目,就可以采用较低的市场利率作为折现率。
2.选择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
当企业发展成熟时,为维持企业长期的稳定发展,企业会进行一些大型的改扩建项目。这些项目一般投入资金巨大,投资周期较长,企业仅凭自身积累的资金常常无法满足投资需求,需要借人大量的资金,这时,投资的资本成本就成了投资决策的最低的一道门槛。因为根据现代财务杠杆理论,当企业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负债资本的成本时,企业通过借入的大量资金进行投资,可以达到“借鸡下蛋”的效果,获得财务杠杆收益;相反,借入的资金则会成为企业的负担。所以,资本成本就成了此类投资项目决策选择折现率的一个底线,只有当以资本成本为折现率计算出的NPV>0时,才能发挥财务杠杆效应,投资项目才有可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3.选择企业自身(总资产)投资回报率作为折现率
如上所述,资本成本仅是投资项目决策时折现率的一个底线,往往不是一个最佳的折现率。当一个发展良好、获利丰厚的企业依此决策时,虽然项目也会盈利,但项目的盈利水平可能低于企业原来的整体盈利水平,这样项目投产后反而会降低企业的投资回报率。因此,对于一个主营业务稳定,并占有一定的市场优势的企业,为保持企业的获利能力和获得更大的成长机会而进行多元化经营时,各种多元化经营项目的投资决策就应该选择企业自身的投资回报率作为现金流量的折现率。只有这样,企业的各项多元化经营项目才能具有较高的盈利水平,不仅保持整个企业的高水平的盈利,而且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成长机会。
4.选择竞争对手的投资报酬率作为折现率
当企业处在一个市场成熟、竞争激烈的行业中时,要想在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不仅要注重生产管理以及技术创新,更为重要的是要关注市场动态,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做出最佳的投资决策。企业要时刻关注竞争对手的投资和获利情况,积极地收集和利用竞争对手的投资信息来为自己的决策服务,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决策时,若能以竞争对手投资决策的折现率作为自己的决策标准则是最佳的选择,但这种商业秘密往往是难以获得的。此时,我们就可以借鉴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将CAPM确定的必要报酬率(Rs)作为竞争对手投资报酬率的替代。我们发现,以为折现率同样能够很好地实现投资决策。根据夏普一林特纳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得到:
其中:Rs为公司的投资必要报酬率,Rf为无风险报酬率,R柚为市场组合平均报酬率,为企业与市场相关的系统风险。
对于值,若企业是上市公司,则能够较容易地获得。若企业是非上市公司,要衡量企业与市场相关的系统风险,就必须找一家经营风险和项目相似的上市公司作为参照样本。然而,即使两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项目非常相似,但两家企业的资本结构不可能相同,因此,首先要比较两家企业的资本结构,之后才能确定值。
我们假设样本公司与本企业的负债、权益、系统风险、所得税税率分别为D1、E1、1、T1和D2、E22、T2
由于两家企业的经营风险和项目相似,可认为两家企业无债务时的系统风险均为。根据哈玛达等式(HamadaEquations)可得出:
[例]:某企业为巩固自身在行业中的竞争优势,准备投资生产一项新产品,该投资方案初始投资为6000万元,资本成本为10%。投产后预计每年能增加现金净流入量1000万元,经营期为10年。现已知上市公司中类似经营风险的样本公司的系统风险值=1.7,负债权益比例为0.8,本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为0.4;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市场组合平均报酬率为10%,无风险报酬率为5%。
(1)首先由样本公司的系统风险值。换算出与本企业相适应的系统风险值:
(2)由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该企业的必要报酬率:
Rs=5%+1.4×(10%一5%)=12.0%
(3)以必要报酬率为折现率时,投资方案的净现值:
NPV:1000×(P/A,12%,10)一6000:一350万<0
然而,若不考虑竞争风险因素,以资本成本(10%)为折现率,则:
NPV=1000×(P/A,10%,10)一6000=145万>0
由上述结果看到:以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确定的必要报酬率为折现率时,投资方案的NPV<0,表明该投资方案不可行;而以资本成本作为折现率,则投资方案的NPV>0,方案可以接受。这也说明优势企业在投资决策时,更应重视折现率的选取。
三、正确量化选择权价值合理修正净现值法
上述折现率的选择,只是根据预测的现金流量,更合理地计算了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但净现值法仍使企业处于一种静态的角度来进行决策,被动地对于某个投资项目或接受或否定,没有灵活性,未考虑到现今投资为以后确定的种种选择权的价值,从而有可能造成企业做出错误的投资决策。在现实中,有一些投资项目,尤其是一些战略性投资项目,是无法仅从这些项目本身所获得的现金流量及其净现值的大小来全面评价其价值的。因为它们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一些重要的选择机会,如:开发关联的新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知名度等。这种选择机会通常被称为“实际选择权”(RealOptions)。对于实际选择权尽管学者们有不同的解释,但其基本的含义是:在企业投资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在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时,能作出相应灵活性调整决策的权利。
在传统的NPV法中,一般的现金流量预测都假设所有的经营决策已事先确定,忽视了管理者在未来信息基础上的选择机会,从而导致了对投资项目真正价值的低估。目前,随着投资决策作用的日益显著,将选择权引入投资决策(尤其是战略决策)中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在各种观点中,笔者认为:(1)净现值法尽管存在一定的缺陷,但作为投资决策的一种基本方法,有其合理性;(2)我们可以把实际选择权融入NPV法中,适当修正NPV法。所以,正确量化选择权价值可合理修正NPV法。
我们可以将投资方案真正的价值视为用传统净现值法计算出的净现值与实际选择权价值之和,即:投资方案真正的价值=传统的净现值(NPV)+实际选择权价值(ROV)。
对于实际选择权价值,目前我国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的理论探讨,即使有定量分析的,也往往没有进行精确计算,而采取大体估计的方法,如决策树法、情节分析法等。实质上,实际选择权就意味着赋予了管理者一种未来的选择权利,当它能够给企业带来利益时,管理者可选择执行;相反,则可放弃。这样实际选择权就具有了与买入期权相类似的特征。
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西方的期权定价模型来确定实际选择权价值。买入期权的定价方法很多,其中较典型的就是1973年美国学者Black与Scholes在其《期权定价与公司债务》中推导出的股票买入期权公式,这就是著名的B—S期权定价模型。即:
根据投资方案的具体情况,确定实际选择权各个变量的值后,利用B—S模型即可计算出ROV综上,在投资决策中考虑实际选择权的价值,有利于我们全面认识一个投资方案的真正价值,从而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随着我们对投资决策的日益重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投资项目的取舍不应仅仅局限于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尤其是对于一些战略性的投资项目,还应充分考虑其所带来的各种潜在的选择权价值。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关键词]固定资产投资证券投资决策方法
投资是企业重要的财务活动之一,它通常是指企业将一定的财力和物力投入到一定的对象上,以期在未来获取收益的经济行为。投资活动可以按多种标准进行分类,其中按投资方式的不同可分为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直接投资又称为实物投资,是指直接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进行投资,直接形成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能力。直接投资往往数额大,回收期长、与生产经营联系紧密。
间接投资一般也称为证券投资,是指用现金、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资产购买或取得其他单位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等)。
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技术的先进程度、证券投资的规模大小和投资对象的合理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潜力,因此,对固定资产投资和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研究和使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固定资产投资决策
1、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如前所述,固定资产投资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规模,由于它投资数额大、投资回收期长、一经决策和实施就难以改变,因此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成败与否后果深远。实务中,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一般都要提出几种投资方案,进行反复比较后从中选取最佳或最合理的方案,这就需要运用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现值指数法、投资回收期法、平均报酬率法等投资决策方法,但现行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主要采用净现值(简称NPV)法。所谓净现值是指投资方案的未来现金流人量的现值和现金流出量的现值的差额。用公式可表达为:
NPV=∑CIt/(1+i)t—∑COt/(1+i)t
其中:CI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入量;COt表示第t年的现金流出量;i表示预定的折现率。
净现值法的决策规则是:在只有一个备选方案的采纳与否决策中,净现值为正者则采纳,净现值为负者不采纳;在有多个备选方案的互斥选择决策中,应选用净现值是正值中的最大者。
2、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不难发现,净现值法与其他方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净现值法考虑了资金的时间价值,能够反映各种投资方案的净收益,即以各种投资方案收益的大小作为投资决策的依据,因此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2)净现值法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相一致。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就是该方案能够给企业增加的价值,因此要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目标,就必须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净现值最大且不小于零的投资方案。
因此,现行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主要采用净现值法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决策。
二、证券投资决策
1.证券投资决策方法。证券投资决策的目标就是将投资收益和投资风险风险联系起来,对二者进行权衡后选择最为合理的证券进行投资。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主要是讨论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获取证券投资收益,这就是著名的投资组合理论。投资组合理论最初由马考维茨(HMarkowitz)于20世纪50
年代创立,后经威廉•夏普(WSharpe)等人发展,主要运用证券投资回报率的期望值E和系统风险系数β两个指标表示一个证券(或证券组合)的投资价值,以此为基础的分析被称为“E—β”分析。
证券投资组合的风险可以分为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风险,即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又称为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是由于一些会影响到所有公司的因素如战争、通货膨胀、经济衰退、金融危机、国际市场的变化引起的风险。这些因素对任何企业来说,都是不可避免的;非系统风险又称为可分散风险或公是指发生于个别公司的因素如新产品开发失败、失去一项重要合同、重大项目投标的失败、竞争对手的出现、生产工艺技术的老化等所造成的风险,此类风险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投资来分散或消除。
2.对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说明。资本市场理论和实践研究表明,证券的回报率和系统风险之间存在着很高的相关性,即风险与收益对等,高风险可以用高回报来补偿,而低风险则伴随着低回报。在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中,证券的价格反映其价值,证券的价格在任何时刻都应与其价值相符,因此购买或出售证券只能获得与该证券的系统风险相一致的回报率。也就是说,证券投资的净现值等于零。因此证券投资决策不能用净现值作为评价指标,而应采用“E—β”分析法。
综上所述,对固定资产投资与证券投资决策方法的差异归纳为以下几点:
(1)现行企业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对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主要采用净现值(NPV)法,而对证券投资决策则采用回报率与风险(E—β)分析法。
(2)只有当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不小于零时,才有可能接受该方案,而证券投资方案的净现值一般为零。
(3)由于证券市场的竞争性远远高于产品市场,使得证券市场能够迅速达到竞争性均衡状态,因此,证券投资的平均租金高于零;而产品市场或者因为存在垄断和寡头,或者因为某个或某些企业的创新而使得该行业调整到竞争性均衡状态还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固定资产投资可以赚取经济租金。
三、原因分析
1.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角度来看。上面的分析似乎表明固定资产决策和证券投资决策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决策类型,其实并非如此,两者实际上都使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量化风险。
威廉•夏普1964年开创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AssetPricingModel,简称CAPM)被认为是财务管理学形成和发展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它的出现第一次使人们能够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这一模型为:
Kj=Rf+βj(Km—Rf)。
式中:K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必要报酬率;Rf代表无风险报酬率;βj表示第j种股票或第j种证券组合的β系数;Km表示所有股票或所有证券的平均报酬率。
可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简单、直观地揭示了证券的期望报酬率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例:当前的无风险报酬率为6%,市场平均报酬率为12%,A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大,其值β为1.5;B项目的预期股权现金流量风险小,其β值为0.75,则:
A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1.5×(12%—4%)=18%
B项目的必要报酬率=6%+0.75×(12%—4%)=12%
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证券投资分析的直接工具,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可以直接预测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报酬率;而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同样发挥作用,即可以用于估计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机会成本,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风险越大,资金的机会成本也就越大。如果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就说明该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期望报酬率大于资金的机会成本。
因此,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决策还是证券投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都是一个有效的工具,所不同的是,在证券投资决策中,资金的机会成本就是该证券投资的期望报酬率;在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中,用估计的资金机会成本作为折现率对固定资产投资方案的预期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计算其净现值,并根据计算结果的大小对投资方案作出取舍。
2.从经济租金和有效资本市场假说的角度来看。
H公司又通过组织客户参观考察公司,观摩已完工项目,研讨新产品、新技术等活动,和所有客户单位的技术部门负责人关系理得很顺,也为公司新产品的推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H公司的产品如桃花朵朵在Z省处处盛开。
H公司负责Z省的李经理接到A单位的技术部门负责人的电话,说他们想上一套相关的业务管理系统,叫李经理出一个方案和预算,言下之意,就是按H公司的方案来组织这个项目的招标。
半路杀出程咬金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A单位想上业务管理系统的事,被H公司的老对手W公司知道了。
说起来,W公司的核心团队和H公司的核心团队,当年都是R公司的核心团队,如今R公司却已彻底退出这个行业,转战其他行业。也就是说,W公司和H公司技术上同出一脉,对行业的理解与把握也不相上下。
W公司知道这件事后,仔细分析了形势,制定了相应的思路。
1.主攻业务使用部门。理由是W公司销售总监之前认识A单位业务使用部门的负责人,而且前几年一直在免费维护原R公司在A单位承建的一个系统,反过来,H公司却是收费的。而行业客户或多或少都知道H公司和R公司的今生前世,所以,A单位的业务使用部门对H公司的做法不是很认可。
2.对技术部门:不得罪,不主动交往,并表示不想参与这个项目。因为H公司跟技术部门的关系很深,要转变技术部门的态度,很难。同时,要在各种场合表示不打算参与这个项目,从而麻痹H公司。
由于行业的特殊性,有必要交待一下的是,这个项目还涉及到另外一家国企,暂且定义为投资方吧。A单位是投资方的客户,投资方要通过投资来获取利润。因此,投资方对采用哪个供应商的产品有表面的直接决定权,换句话说,最终是投资方来组织投标,确定供应商的。但是,由于A单位才是最终的甲方,投资方选择的供应商必须要满足A单位的需求。因此,A单位对供应商的选择有间接的最终决定权。但A单位与投资方的性质决定了双方都不能强硬表态,只能通过一定的程序。
从供应间的角度来讲,最理想的状态是A单位和投资方最终决定的供应商都是自己,这个项目就比较容易操作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
H公司在A单位的技术部门这里是一路绿灯,不用细述。在投资方的市场部里,李经理详细介绍了这个项目的收益,也获得了投资方市场部的支持。跟据以往的经验,到这一步,这个项目可以说是成了一半多了。但对H公司来说,这个项目还有个难点,那就是A单位的业务使用部门,如果这个部门认可,这个项目基本上就水到渠成了。但是李经理在A单位的业务使用部门这里连连受挫。
而W公司,和A单位的业务使用部门达到了一致意见,建立了攻守同盟,并高度保密W公司开始介入此项目。
投资方开始准备相关招标程序,并与A单位沟通,看看A单位的意图是选哪家公司作为供应商。A单位领导表态说,这个项目不大,自己也没有关注,还是在例会上提出来,让相关部门讨论一下再决定。
在例会上,业务使用部门负责人直接反对让H公司来做这个项目。理由很简单,一是功能上不能满足业务需求,二是售后服务意识很不到位,并列举了不为R公司遗留的系统进行维护的事实。
业务使用部门是大科室,负责人资历也比较老,这两条意见一出来,会场上基本上是一边倒,都说不要让H公司来做这个项目。但选择哪家公司来做呢?业务使用部门的负责人根据W公司的意思,不提W公司,走招标程序,招到哪家就是哪一家。
会后,A单位领导告知投资方,由投资方内部组织招标来确定系统供应商。投资方认为,具体业务是A单位负责,业务需求方面投资方无法把握,所以评标小组由A单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投资方的几个部门负责人组成。
事情至此,对H公司很不利了,因为出现了直接的反对声音。而投资方的评标小组成员基本上听A单位的意见行事。
峰回路转曙光现
A单位负责起草招标文件。招标文件中业务需求一块由业务使用部门负责。虽然业务使用部门反对H公司,但在业务需求方面却没有很好的办法对H公司进行限制。根据A单位的组织架构与分工,招标时,设备的参数要求、商务资质、评分标准等均是技术部门负责。
技术使用部门跟H公司关系不错,李经理更是直接把技术部门起草标书的活直接揽了过来。
李经理仔细盘算了一下,行业内能做这套系统的企业不多,自己如果从硬件设备的参数、商务资质上做文章,没有多少意义。唯一能做的,就是评分标准上想办法。而评分标准中,价格分占40分,商务资质占10分,能做做文章的是技术分的50分。技术分的50分中,系统的科学性、先进性,架构的合理性,满足业务要求等又要占掉大部分。真正自己能操刀的,估计也是10分以内,而这10分,还必须具体量化出来。思前想后,也就只能从案例上想办法。因为在这个行业里,H公司的相关案例是最多的。
李经理算来算去,其他方面都没有什么优势了,案例相对多一点,就算自己拿到了满分,其他公司或多或少也要拿到几分的。就这么几分的优势,让李经理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当然,李经理在设计评分标准的同时,W公司也没有闲着,开始做投资方的相关工作。发现市场部是H公司的支持者,要做市场部的工作,看来是比较难,试着接触平时比较被人遗忘的采购部和财务部,发现H公司几乎是没有做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因为在这个项目上,这两个部门几乎就是市场部的执行部门。而W公司看清楚了,理论上来说,投资方要不要投资这个项目,是市场部说了算,但是,采购谁的设备,市场部并不能说了算,同样,有没有钱采购这套设备,是财务部门说了算。由于平时大家都不怎么重视这两个部门,而H公司的李经理又没有做好这两个部门的相关工作,W公司刚好趁虚而入,对采购部和财务部强化自身的产品质量强,但价格相对便宜,并在此基础上,和采购部、财务部建立了攻守同盟。
沉冤谷底神难救
在做标书时,李经理认真地考虑过报什么价。如果老对手W公司参与这个项目,价格可能会比较低,但W公司一般不怎么做客户关系,所以,技术分这一块不太可能会很高。其他的公司的案例更少,技术实力等跟H公司是没得比的,再加上有A单位技术部门的支持,投资方市场部的支持,自己的得分不会太低。
为了确保H公司产品的价格定位及利润空间,李经理以公司的其他案例为基准进行报价。
开标时,W公司出现在投标现场,李经理感觉到了杀气逼人。现场开标结果,W公司价格分满分,技术分第二名,总分第二名;H公司价格分最低,技术分第一名,总分第一名。正当H公司准备庆贺时,投资方采购部门发话,现在公布的是招标名次,最终的招标结果随后再行公告。
以往的经验是,排名第一的就是中标单位。李经理估计这次也当如此。但是七天过去了,网上没有中标公告,H公司也没有收到中标通知。
李经理有点不祥的感觉,于是找了投资方的兄弟单位领导帮忙想想对策。领导说,开标排名第一,肯定是中标单位,但这么长时间没有出中标公告,也没有通知中标单位,有点不太正常。领导答应帮助了解情况。随后,领导告诉李经理,投资方老总的办公桌上有这个项目的一份中标通知书,但上而写的并不是H公司,而是W公司,就等老总签字后马上进行公告。
绝地反击凯旋归
李经理得知这个消息后,连夜驱车赶到投资方公司所在地。当夜约见投资方市场部相关人员。市场部人员说,当时开标后,评标小组成员都签字了。开标情况上写的很明确,H公司排名第一,W公司排名第二,但向老总汇报开标情况并建议中标单位是由采购部门负责。根据常规,一般都是排名第一的中标,如果建议排名第二的中标,必须说明理由。所以,现在要想办法搞清楚老总办公桌上的那份文件是不是将H公司列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如果不是,那就是擅自更改开标排名,如果是列在第一名的位置上,建议第二名中标,那所写的理由又是什么呢?这个理由是否站得住脚,老总是否认可,这些都不得而知。经过商议,李经理和投资方市场部人员达成下一步的行动方案。
明天一早,由李经理想办法在办公大楼门口堵老总,争取一个面谈的机会。如果争取面谈失败,由投资方市场部人员找老总多多汇报其他工作,占用掉老总的时间,并想办法看看桌上那份文件到底是怎么向老总汇报的。
第二天一大早,李经理在办公大楼门前“遇”到了老总,并跟老总说:“我是H公司的小李,想就A单位的业务管理系统一事向您汇报一下。”老总说:“这个项目不是已经完成招标了吗,而且我们已经决定好了中标单位,这件事就这么定下来了,找我也没有必要了。”
跟老总面谈的路不通,只能启动第二方案。第二方案还比较顺利,市场部经理跑进老总办公室,在里面“汇报”了一个多小时,并“顺利”地看到了老总办公桌上那份待签字的文件。文件上,开标情况的第一名不是H公司,而是W公司。看来是有人更改了开标情况,更改开标情况是不符合招标程序的,但这个信息老总并不知道。这个信息一定要传递到老总那里,但市场部经理去传是不合适的。
李经理决定独闯老总办公室。
敲门。
进门。
老总抬头一看,眉头一皱,冷冷地说道:“刚才不是跟你说过了,这个项目我们已经开标了,中标单位也决定了。以后还有其他的合作机会!我手头有事忙,你还是回去吧!”
李经理接话:“有一件事情,我必须向您汇报,就一句话,你听完后再来决定,可以吗?”
老总:“你说吧!”
李经理:“现场开标时排名第一的是我们H公司,现在到您这里变成了其他公司 ,您不觉得这里面有问题吗?”
老总:“有这样的事?这不可能吧!”
李经理:“这件事要搞清楚也不难,开标现场有一张评标小组及厂家代表签名的开标情况表……”
老总:“我知道了。”老总挥了挥手,拿起桌上的电话……
李经理溜进市场部经理的办公室,刚坐下,市场部经理接到老总的电话,要他到办公室去一趟。
半个小时后,市场部经理回来。告诉李经理他在老总办公室的这半小时所见。
老总先叫采购部经理把现场开标情况表拿过来,对比,发现排名第一的公司换掉了,问为什么换掉了。
采购经理说W公司在开标当天又签下了一个合同,但合同原件一时拿不过来,事后把这个合同原件拿过来,所以W公司的案例分增加两分,结果W公司的总得分比H公司高。
[关键词]量化投资;Alpha策略;意义;方法
[DOI]10.13939/ki.zgsc.2015.25.083
Alpha策略最初的理论基础是套期保值,是由美国经济学家H.working提出的,随后股指期货的面市,量化研究便激发了人们浓厚的兴趣。传统的资产管理者理念的哲学基础大部分为追求收益风险平衡,然而平均市场收益与超额收益又很难达到绝对的均衡,因此将超额收益也即Alpha分离出来,建立起基于Alpha策略的量化投资,有助于指导投资实践。
1 Alpha策略在量化投资中的应用意义
量化投资指的是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依托,通过建立科学的数学模型,在充分掌握投资环境的基础上践行投资策略,达到预期的投资效果。采用量化投资方式的优点包括其具有相当严格的纪律性、系统性,并且对投资分析更加准确与及时,同时还具有分散化的特点,这使得策略的实施过程更加的机动灵活。量化投资过程使用的具体策略通常有量化选股、量化择时、统计套利、高频交易等,每一种策略在应用过程各有千秋,而Alpha策略属于量化选股的范畴。传统的定性投资也是投资人基于一种投资理念或者投资策略来完成整个投资活动的,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得市场的占有率,并从中取得丰厚的利润。从这个角度来衡量,量化投资与传统投资的本质并无多大差别。唯一不同的是量化投资对信息处理方式上和传统定性投资有着很大的差异性,它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统计学和现代金融工程理论的基础上完成对各类数据信息的高效处理,在对信息处理的速度、广度上是传统定性投资无法比拟的。在对投资风险的控制方面也具有很大的优势,是国际投资界兴起的新型投资理念和应用方法,也在日益成为机构投资者和个人投资者共同选用的有效投资方案。现阶段量化投资的技术支撑和理论建设的基础包括人工智能技术、数据挖掘、支持向量机、分形理论等,这些现代信息处理与数据统计方式为量化投资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Alpha策略在量化投资中的使用优点主要是对投资指数所具有的价值分析与评定。它不是依赖于对大盘的走向变化或者不同股票组合策略趋势的分析,对投资价值的科学分析与合理评估更能吸引投资者的目光。Alpha策略重视对冲系统风险所获得的绝对收益,在股票投资市场上是一种中性的投资方式,具体的程序有选择资产、对资产的优化组合、建立具体组合方式、定期进行调整。为了促进该策略在投资市场中获得良好的收益,就必须先要重视优秀的选股策略,其次是重视期货对冲平均市场收益的时候所产生的风险控制问题。对冲系统风险时,若是能够及时地对投资组合与相关的股指期货的平均市场收益指进行精准地判定和预测,那么将会对整个投资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
2 基于Alpha策略的量化投资具体策略和实践方法
通常情况下,Alpha策略所获得的实际收益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与该策略本身的特定有关,具体表现在周期性与时变性上。
Alpha策略的时变性主要是指当时间产生变化时,超额收益也会随之而改变。需要清除的是Alpha反映的就是上市公司超越市场的预期收益,因此属于公司资产未来估值预期的范畴,所以上市公司自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环境不同,那么就会给Alpha带来影响。由于时变性的特点,这就给策略的具体估计模型的设立带来了更多不可确定的因素,为此,参照对Alpha满足不同动态假设的理论基础,建立起一个可以获得不同种类估算的模型,同时假定在同一个时间范围内,超额收益和市场平均收益都保持恒定不变,这就极大地简化了计算的过程与步骤。也就是说在该段时间内,市场上股票投资组合基本面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与波动,这就与实际的投资状况基本达成一致。对于投资策略的调整则要根据上市公司重大事项发生情况而定,那么估算的时间单位周期可以采用每日或者每周估算,对每一个季度的历史数据进行调整也可以作为一种调整方式,反映公司季度行情。对于具体证券而言,采用季度或者每周的调整频率则不是最为理想的,还要针对公司情况与市场行情综合调整。
Alpha的周期性特点在交替出现的正负号上最为突出,导致这一情况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行业的周期性特征与套利效应共同造成的。具体而言,首先不同类型的证券分别属于不同的行业所有,当行业处于景气周期循环状态下会影响Alpha的符号与大小,同时景气程度的深与浅也会对此产生影响。其次一个股票组合产生非常大的超额收益情况下,市场中的其他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投资者就会不断地参与到该组合的投资中来,最后会导致Alpha逐渐接近于零。因此在建立不同策略的组合方面,要针对每一个季度的具体情况和波动率,进行综合性地评价与分析,并及时地做出必要的调整,以便最大限度地获得市场收益。
量化投资中的Alpha策略并不是一种单一类型的策略,不同的策略都在寻求获得超额收益的市场机会和可能性。现阶段市场上采用的Alpha策略主要有多因子选股策略、动量策略或者反转策略、波动性策略、行业轮动策略、行为偏差策略等,每一种策略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都有其特征性,并且可以相互结合使用,发挥出综合预测和评价的作用。
多因子选股策略是必要和常用的选股方式,最大的优势是可以将不同种类和模块的信息进行高效化综合分析与评价后,确定一个选股最佳方案,从而对投资行为进行指导。该种选股策略的模型在建立方面比较容易,是量化投资中的常用方式。同时多因子模型对反映市场动向方面而言具有一定的稳定和可靠性,这是因为所选取的衡量因子中,总有一些可以把握住市场发展行情的特征,从而体现其本来就有的参考价值。所以在量化投资过程中,很多投资者都使用多因子模型对其投资行为进行评估,无论是机构投资者或者是个人投资者,都能够从中受益。多因子选股策略模型的建立重点在于对因子的剔除和选择上,并要合理判断如何发挥每一个因子的作用,做出综合性的评定。
动量策略的投资方式主要是根据价格动量、收益动量的预期与评定,对股票的投资进行相应的调整,尤其是针对本身具有价格动量的股票,或者分析师对股票的收益已经给予一定评级的股票,动量策略的应用效果会比较理想。在股票的持有期限内,某一只股票在或者股票投资的组合在上一段时间内的表现均佳,那么则可以判断在下一段时间内也会具有同样的理想表现,这就是动量效应的评价依据,从而对投资者的行为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反转策略和动量策略恰好相反,是指某一只股票或者股票投资组合在上一段时间内表现很不理想,然而在下一个时期反而会有突出的表现,这也给投资者带来了一线希望,并对影响到下一步的投资策略的制定。
波动性策略也是Alpha策略的一种方式,主要是利用对市场中的各股运动和发展状态的细致观察与理智分析后,列出一些具有相当大的波动性的股票,同时这些股票的收益相关性也比较低,对此加以动态化的调整和规划,从而逐渐获得超额收益的过程。在一些多因子选股策略中也有机构投资者或者个人投资者将股票具有的波动性作为考察与评价因子之一,波动性策略经常和其他策略相结合来评价,这说明股票投资市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因此在投资过程中要慎重对待。
行业轮动策略和行为偏差策略的应用频率不似前面几种高,但也会和另外几种策略相互结合使用。行业轮动策略主要是为了充分掌握市场行业轮动机制与特征,从而可以获得高额的收益,对行业之间的投资也可以非常高效和准确地进行,对把握正确的时机有很大的优势。行为偏差策略目的是窥探到股票市场中存在的过度反应或者反应不足等现象,这些都属于股票投资市场的偏差,从而可以通过投资者对不同股票抱有的差异化评价来实现超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