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第1篇

一、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人事档案是国家机构和社会组织在人事管理活动中直接产生的,反映个人经历、德才能绩、工作表现的,以个人为单位集中保存起来以备查考的历史记录。计划体制下,一个职工从参加工作直至死亡,其个人历史记录全部在档案中保存,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而言,人事档案工作都是极为重要的。因此,人事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人社会实践活动的增加而不断丰富。通过一份人事档案,可以完整地了解、认识一个人,这对企业任用干部、管理职工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经济体制转轨后,人员流动问题首先走上历史舞台,企业的人员流动状况是以往计划体制下从未发生过的,旧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市场经济体制环境下企业发展对人才管理的需求不相适应的种种弊端已显露出来。

1.企业人事档案单一的管理模式与企业职工层次的多样性不适应。目前,我国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大都采用干部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这种管理模式适合本单位内部人事档案来源比较单一,仅限于本机构人员,同时这种模式也方便查找和利用,涉及面比较窄,也很有利于人事档案的保密工作。企业职工层次的多样性决定了企业的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要与之相适应。企业人事档案还是要坚持统一由人事部门管理,以及企业人事档案工作也必须由企业各级组织、人事部门根据自己的管理权限负责某一级的人事档案的管理方式已经没有办法再适应企业职工的这种多样性的特点了。

2.人事档案管理封闭性运作。档案的当事人除知晓自己填写的自身基本情况外,至于其他评价性的文字,如个人政治态度、学习档案转递表现、工作业绩等的“鉴定”,通常是由本人所在学校、单位等组织作出的,鉴定内容基本不与被鉴管者见面。

3.僵化的企业人事档案管理体制与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不适应。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企业在招聘使用员工的时候,更多地看重个人的能力,企业对员工的约束主要是靠合同、协议,而不是人事档案。员工如履行了合同、协议,即可自由流动,选择更适合自己的岗位。用工制度的变化以及人才之间激烈的竞争,出现了许多员工为求个人发展而从原来的单位跳槽到另一单位另谋出路的情况,而旧单位为维护本单位利益而不放其人事档案等情况,于是社会上就出现了“死档弃档”、“人档脱节”、“人质档案”、“档案克隆”、“虚假档案”的情况。加之企业人才流动较快,使现行的人事体制包括人事档案管理体制难以发挥其服务功能,因而也难以适应这类型企业灵活的用人机制需要。

4.人事档案管理方法落后。一方面,档案收集工作缺乏力度。收集归档工作制度不健全,执行不严格,收集归档工作被动、不及时,这一问题在无专职人事档案工作人员单位中比较突出。此外,收集归档的材料不全面、不够真实和准确。严重影响了档案的质量,降低了档案的利用率。另一方面,人事档案利用工作水平较低。对人事档案管理者来说,无论是收集整理,还是鉴别、保管,都是为了提供档案信息,服务于干部人事工作,为人事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其目的在于利用。就目前而言,人事档案管理还存在着重保密、轻利用的现象,档案服务开发意识差。这种重管理轻服务的现象,使人事档案的利用价值低,功能越来越弱化。

5.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不够完备。现代企业制度最明显的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人事档案管理制度作为其中的一项内容也要完善起来,要能够正确反映出一个人的个人经历、德才情况等。企业是以最大限度激发员工创造力,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作为目标,这跟一般的机关干部的做法还是有很大的区别,所以企业的人事档案除目前的基本内容以外,还应结合企业自身管理需求充实一些内容。同时,通过调整企业人事档案的内容构成,才能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人事档案管理体系,而不是仅仅照搬干部人事档案管理体系。

二、企业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对策建议

在经济飞速发展,高度要求人才良好流动和优质利用率的今天,我国企业档案制度的建立的根本目的应该从原本的对人的了解监督为中心向适应现代化市场经济的促进推动人才的更好利用为重心。从这点出发,针对以上对我国企业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我国档案管理制度的改革。

1.企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清查、核对人员信息,剔除无效、虚假、对企业无利用价值的“垃圾档案”,扩展存档范围,将个人可公开信息分类储备,建立企业人才数据库。这些数据库由专人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个人信息,数据库的人员档案应分门别类,对于企业较为重要的人员(如高管、专业技术人员)应更为详尽地收集其个人信息。传统的个人信息均为书面文字形式,信息内容较少,现代的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可以充分借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以音像资料记录个人信息,这样,可以扩展信息量,形成完备的信息管理体系和处理系统,提高整体使用水平。人事档案管理要“以人为本”,既真实地反映个人情况,又能从个人需要出发,为个人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人事档案管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充分体现个人的人格化特征,在收集内容方面尽可能全面和完整,除了基本的十类材料外,重点收集个人学识、技能、专长、德才、参与社会各项活动的水平和影响等,全方位反映一个人的历史与现实的全貌,突出个性特征。

2.改革人事档案管理方法。首先,调整档案收集方法。在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的收集环节中,以往收集范围、收集渠道、收集要求与收集补充制度的规定都适用于现在的社会化管理模式,但在收集方式和收集重点上可以适当加以调整。将业务考绩档案归入人事档案体系,作为人事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弥补传统人事档案收集的不足。此外,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应注重对个人身体状况材料的收集。其次,改善档案利用方法。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中由于计算机、网络等相关技术的运用,辅之以相应的输入输出设备,可以实现档案由实态到虚拟的转变,使逻辑收集即信息收集成为可能。如本单位需要查阅利用,可通过网络进行链接、下载、查看。在人员发生单位间流动后原单位不再拥有查阅该人全部人事档案的权力,但对由本单位形成的该人人事档案材料享有永久查阅的权力,为本单位其他工作提供必要的利用服务。

3.维护个人档案信息的知情权与相对的保密性相结合,适当提高档案的开放程度。我国的人事档案在对公民知情权保护问题上,一直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无法应对公民本人需要通过其人事档案了解自身情况而不断增加潜在需求。在美国,联邦政府各个部门都统一设置人事机构,负责该部门的人事档案管理。人事档案内容部分地向个人开放,但不向公众提供利用。并且,他们对公民对自身档案的知情权与对其的隐私的保护是两相结合的。在美国的某些州,让未经人事档案主体授权的人查档看人事档案是违法的,对执法部门也不例外。美国档案内容向当事人部分开放的做法启示我们: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应当以人为本,对于只要不属于保密范围的,个人应享有对自己档案的知情权。还可以将不属于个人隐私内容的人事档案上网,采用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方式,使人事档案管理部门与外界的人才信息交流,由单一的途径变为开放式的交流模式。人事档案信息部门向个人开放,不仅大大方便了公民,而且可增强公民的档案意识,有利于加强对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监督,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好地为公民服务。

4.创造条件实现档案信息管理现代化。人事档案管理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掌握现代档案管理理论与新技术的运用,开拓创新,开发新手段,加大投入,对人事档案实行动态化管理和维护,开发研制人事档案管理软件,建立数字档案和多媒体档案,并实行联网,通过现代化手段建立人才信息收集、反馈和跟踪系统。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第2篇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指推动高校教育事业实现发展的所有教师的各种劳动能力的总和。其特点有以下几点。

1.层次结构高,主观能动性强

人力资源的最大特点便是其具有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较高的文化水平,使其处于较高的社会层次,他们追求相应的高层次精神需求占重要地位,期望着他们的劳动能够得到外界的认同。因此,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成就感和实现自身价值的期望,这些都促使他们不懈努力、探索,以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质量和科研能力。

2.稀缺性

教师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他们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学术训练与考核,拥有广博的基础知识、较精的专业知识以及良好的科学素养,才胜任了大学教师这一职位的群体。这能充分代表高校教师与社会的其他人力资源相比有更高的价值与竞争力。而且社会各界对其需求性也较大。因此,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稀缺性十分明显。

3.流动性

在我国市场经济持续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市场对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结果就是促进了人才的流动,更何况人力资源的价值便是在流动中得以实现的。高校的教师人力资源具有较强的稀缺性和竞争力,所以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中,作为理性经济的高校教师资源随着个人思想、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选择,其流动性愈大。

二、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1.缺乏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资源应用不当

一些高校或是缺乏明确的人力资源长期规划,或是没有适合本单位健康发展的规划,致使学校的人事管理工作无法为学校长期发展提供师资人才保证。

一方面,由于在教师人才设计上缺乏长远策略,加之人才、培训考核、辅助教学等经费的不足和教学任务的过重,致使高校对外不能适时、恰当地招聘教师人才,对内造成在校教师的知识更新、信息沟通、自我发展等方面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热衷于引进教师人才,甚至从其他高校挖人才,引进之后,期望新进人才能在短期内做课题、建项目、出效果、争荣誉,达到立见功效的效果,却忽视对其的后续扶持。

2.管理理念陈旧,缺乏人本思想

思想观念的变革是改革的先导,欲转变管理模式,应先转变管理观念。未来高校的竞争是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的竞争,是院校间整体人力资源的竞争。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观念较禁锢,虽然目前一些院校管理者逐步确立了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观念,但对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还缺乏全面、深刻的认识,尚未达到“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高度,大多仍以传统的行政管理为主。

3.聘用机制不太科学

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人才的选聘制度还比较传统,具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方面是偏重引进人才,却容易忽视了人才入职后的继续培养。一些高校把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放在吸引拥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员上,而对校内在职教师的提高、培养的热情却不高,打击了校内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另一方面是注重高学历、高职称,忽视具体实践能力。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高校招聘教师会产生在国外学习、教学经历的人员或外籍人员优于本国的相关人员,重点高校毕业的人员优于一般高校毕业的人员,发达地区高校毕业的人员优于一般地区高校毕业的人员的偏见。

4.培训与开发机制不完善

近年来,各高校在对教师的培训上也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些许问题。首先,便是对校内新入职的青年教师的培训和开发力度不够,造成人力资源的无形消耗与浪费。其次,对教师的培训缺乏系统、全面的长期规划,重短期效果、轻长远发展,重学历、职称的培训、轻综合素质的实践能力培训。最后,担任培训工作的师资也多存在学历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很少能够实现培训的内容、师资不断与时俱进研究。

5.绩效考核制度不规范

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结果通常与其薪酬多少、职称晋升等联系在一起。因此,绩效考核工作是高校管理者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的重要方法。目前高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教学和科研这两大方面,多以授课量、论文著作发表量、科研项目层级和经费等作为主要考核指标。这样侧重量化的方法虽然简便、易操作,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但过于硬性、绝对化的标准往往使教师忽视教学质量的下降的问题与职业观念的改变。偏重考核教师的工作量,也忽略了监督教学与科研中的质量差别。

6.激励机制不健全

激励层次和内容较为单一。在高校激励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缺乏“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支持,使激励制度在应用时就凸显层次和内容结构单一的问题。具体就表现在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激励内容不加以区分,尤其是对新近青年教师的激励不足;职称评选、考核奖励,论资排辈、轮流参与的问题广泛存在;多注重物质奖励,忽视人文情感的关怀。激励指标多倾向数量,却忽视了质量。

三、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趋势

1.制定高校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期战略规划

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需要把引进、培养、保持、管理等诸多环节统筹结合起来,制定出合理、恰当的战略规划。

一方面要根据学校的发展目标、任务和不断变化的内外界环境,制定出具有高瞻远瞩和一定弹性的教师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长期规划,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出更为详实、具有可操作性的中短期实施计划。

另一方面要把引进、培养、保持优秀教师人才放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的第一位置,围绕专业学科发展,做好各层次教师人才的培养与保持工作。

2.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在当前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必须要转变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树立“以人为本”、“教师本位”的管理观念,充分认识“人”才是发展高校的根本性、决定性因素。将传统的行政式的管理转变为科学、规范的轨道上,把如何发挥教师人力资源的自身价值放在第一位,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使用和保障。

3.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素质

高校是高层次人力资源的聚集地,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开发、创新、发展等情况,较大程度上取决于其管理者的水平。要成为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具体承担者,就需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管理能力、业务素质和综合全面的能力素质。

管理者要多深入教学、科研一线,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及时掌握一线教师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为高校整体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动力。

4.健全高校教师的培训、开发机制

随着社会对学生知识量需求的增加,高校教师必须要不断更新自我知识结构、增加知识储备,才能适应现代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要求。高校也应结合学校发展规划、教师队伍现状、学科规划、教师培训意向等,制定出科学、合理、实际的培训计划与内容。如积极创造公平、合理的培训机制,让有竞争力、有实力的教师能够参与到培训中取得收获;对新入职教师加大岗位实践培训,使其掌握教育教学技能和方法,以提高实际教学的质量;积极组织骨干教师参加高层次的研修班或学术访问,促使其不断了解专业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和专业知识,以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5.完善对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完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评机制,是对教师人力资源进行管理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实施、完善各项激励机制的基础。

在坚持公平、有效、有针对性的量化评价标准的前提下,还要注重与定性考核的有效结合,只有将二者结合起来,综合评定,才能对教师的各项工作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才会更好地完成绩效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绩效考评的作用。

6.探索、建立、完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的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以制度来坚持原则。根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建立、完善以岗定薪、多劳多得、优劳优酬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评价激励机制,本着“以人为本”的思想,将教师的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工作贡献、成果转化的产出效益等符合实际、切实可靠的因素作为评价分析的标准,突出优秀人才,关注教师的多层次需求,给予教职工更切合实际且符合高校组织健康发展的物质、精神综合性的激励内容。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功能合理;界面宜人

中图分类号:O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325-01

当前各高校在办学规模、学科建设及实验室建设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其中实验室建设扮演着重要角色,它承担着教学与科研的双重任务,它是反映高校科研水平、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志,在整个高等教育阶段,要想培养出一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人才,实验室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国家对高等院校实验室建设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实验室规模上逐步扩大,组成结构上日趋复杂,实验室设备数量上也日益增多,这些因素导致了实验室管理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这就为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内部需求[1]。目前大多数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不能够适应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因此研发一套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的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是具有实际和现实意义的[2]。

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 (Laboratory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LIMS)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专门用于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系统,是管理方法、网络技术、数据库相结合的产物,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为实验室高效和科学的运转以及实验室各类信息的保存、交流和加工提供平台[3]。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末起步以来,经历了近40年发展历程,尤其是近代,PC的普及和IT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实验室管理系统的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方发达国家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完全打开,实验室管理系统已经成为一个标准词汇为大家广为接受。当前在许多发达的国家,他们利用现代的管理学、最新的数据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全面组织、配置、管理实验室内各种资源,使它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使整个实验室的工作实现智能化、自动化、办公的无纸化管理[4]。

国外发展现状。国外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应用到企业的实验室管理中较多,企业利用计算机对实验室的各类信息进行管理,实现以实验室为核心,对整体环境的全方位管理。著名的百事可乐公司、英美南非烟草、美孚石油、杜邦化学、通用电气等公司都采用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并取得了可观的收益[5]。目前国外比较著名的LIMS产品有AAC Infotray AG公司的LAB base,Accelerated Technology Laboratories公司的NeoMate LIMS,Dynamic Database公司的Lab Master LIMS,Lab ware公司的Lab Ware LIMS,英国实验室公司的Sample Manager LIMS和Nautilus LIMS等。这些产品都比较成熟,不仅功能多,而且都通过了严格的检验。这些国外的成熟软件大多能够由用户设置工作流程,这样能够很快地适应实验室业务的需要[6],国外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建设很值得我们借鉴。他们大都采用了最新的软件技术,建设灵活、机构合理、功能完善、经过严格的测试、商品化程度非常高。

国内发展现状。90年代以前,我国高校实验管理主要采用传统的人工进行的,导致工作繁重和效率低、信息和数据过于封闭、事务滞后等现象,管理工作往往耗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却不能令人满意。90年代以后,我国也陆续开发了一些具有自主知识版权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但与一些先进国家相比滞后约10多年,可以说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还处于萌芽阶段[7]。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大多数是由系统使用者自主建设研究开发的。近几年,有一部分高校针对本校实验室管理需求自主开发了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例如,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浙江大学和中南大学等高校都相继地进行了研究,开发了适合本院校的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推动了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的发展[8]。清华大学开发的基于校园网的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可实现对实验室基本信息的管理,其功能模块有实验室管理、贵重仪器设备共享信息、开放仪器设备信息、资产管理、信息报道、科室管理、人员管理、规章制度、各类设备管理文档下载、仪器设备网上交流论坛等[9]。这个系统虽然功能比较全面,但是系统中的信息都是静态的,系统运行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更新数据,更新过程较复杂,用户得花很多的时间。这种静态生成数据方式,已经跟不上实验室内部的数据和信息变化速度,数据的实时性极差。还有系统建设只重视功能的实现,没有重视界面的建设,界面建设没有考虑到清新、简洁、易操作、交互性强等问题,导致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易产生厌烦感和疲劳感。也就是说,该系统的建设有一定局限性,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开发了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网络信息管理系统,系统以MS SQL Server 7.0和Access 97作为系统数据库,能够完成实验课程编排、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和即时网络远程教学广播等任务。但是,用户不能通过这个系统同时完成远程预约实验课和登记实验成绩两个功能,需要在两个系统之间切换来完成这两个功能。系统没有将这些相关的重要模块集成到一起,每个模块就像个孤岛相互独立,使整个系统的集成性较差。可以看出,国内的高校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虽然种类较多、各具特色,但是它们普遍缺乏良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因此具有功能合理、界面宜人特点的系统是非常罕见的,这就表明了高校实验室管理系统仍有很多内容有待于进一步地研究与开发。

高校实验室综合管理系统项目建设应该从现代管理理念的“以人为中心”需要出发,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此系统应该具有很好的交互性、可用性、实效性、艺术性等特点,使实验室的管理工作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转,推动实验室的管理工作真正走上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人性化的道路,使实验室管理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 乔月凤.高校实验室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06(2): 135-137.

[2] 曹福祥.实验室建设与改革[M]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2:12.

[3] 董国强.实验室管理模式与探索[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6):93-95.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现状,建设,对策

一、我国高校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发展现状

基本摆脱了“文科不需要实验室”的陈旧观念,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院校每年都有实验室建设经费专项拨款,学院也会有适当支持。此外,还可以申请比如国家级或省级实验示范中心项目、中央支持地方省部共建实验室项目等经费支持,逐渐完善软硬件设施。经过十年左右的建设,大部分实验室都具备优良的实验环境和先进的教学设备,教学软件也基本满足目前教学实验的要求。并且,利用优良的网络环境,部分实验教学软件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能够满足教师和学生利用校园网络随时登陆。

二、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必要性

2.1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经济管理创新人才培养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建立合理的专业知识结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工作所需的各种能力。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只有理论而不去实践,或不善实践,人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会受到限制。因此,应该以信息技术为平台,以专业化软件为工具,借助科学的教学体系设计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受到良好的专业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同时,获得对经济管理类的专业知识、专业活动的系统理解与认识,在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上真正搭建起一个培养复合型经济管理人才的舞台。

2.2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建设是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重要支撑和互动平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为经济管理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工具,并拓宽了经济管理学科的研究空间。一方面,经济管理实验室为科研人员和教师提供了现代化的经济管理科学的研究平台,经济管理问题的研究从分析现状演变为预测未来。建立经济管理类综合实验室,能提供及时、准确、全面、完整的资料和实验环境,对提高科研人员与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教学水平尤为重要。另一方面,科学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和社会服务而成为科学研究的新起点和新基础,这也是对科学研究的再实践和升华的过程。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就是要通过搭建交流平台,成为科学研究和社会交流与合作的基地。

三、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高校之间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各个高校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经济实力强劲,有助于建立规模大、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实验室。有能力聘请经验丰富、专业技能高超的管理和教学人员,从而在管理和教学方面走在前列。而西部地区高校利用有限的资金建立的实验室设备落后,人员缺乏,管理不到位,其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尤其是目前,我国多数西部高校的经济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工作还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经费紧张、场地不足的问题,直接影响后续建设的顺利开展。

3.2实验室建设与科学研究相脱节。实验教学使用的软件难以购买,自行开发又力量不足,致使实验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落后,与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建设的内容脱节,建立起来的经济管理实验机房,大多数供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上网查阅资料用,根本无法开展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

3.3实验室教师队伍素质不高。从目前状况看,实验室教师队伍处于“专业人员少、学历低、知识结构单一、接受培训机会少、工作热情低”的状态。部分经济管理类教师受几十年形成的重理论的教学方式和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虽然有着较丰富的理论知识,但动手能力差,尤其是通过计算机的动手能力,并缺乏对开展实验教学的认识。另外,在高校中尚存在实验教师比一般教师“低一等”的错误观念,无论是在职称评定还是在确定工作量等方面待遇都有所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影响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和学生能力的培养。

四、完善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建设的对策

4.1加大对经济管理类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实验室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资金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可以不断改善实验室的建设环境,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高水平的科研服务。一方面用高新技术知识充实更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接触现代科学技术的前沿,使学生掌握更多更好的技能,为社会服务;另一方面通过科学研究,更新实验设备,增强实验室的自身活力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学术水平,更好地贴近和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使学校教学直接对经济建设发挥作用。

4.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实验教师是由实验教师、实验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组成的重要队伍,是实现面向21世纪高校实验室建设目标的保证。因此,应重视实验室师资队伍的培养工作,选派热爱实验教学、素质高、能力强的实验教师通过参加培训、研讨、交流和考察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其次是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把培养、选拔实验室学术领头人和学术骨干放在首位;再次是加强实验教学和技术的管理,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最后,在职称评定、津贴发放、业务进修等方面给实验教师以政策倾斜,最好是政府不要把高级实验师职称作为实验系列职称评定之顶点。

4.3整合实验室资源,提高实验室利用率。要打破由院(系)以及专业教研室分割而垒起的实验室“高墙”,对实验室的资源进行重新整合与优化配置,实验室除了在满足各专业的实验教学需要之外,还可以用于教师和学生的科学研究,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应用能力,改变教学中不合理的知识传授结构,并使高校教学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进而提高实验室的利用率,增强实验室的规模效益。

参考文献:

[1]刘芳、李华、何忠伟,经管类专业综合实验室建设模式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

[2]马伟杰,浅谈经济管理类实验室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

实验室管理的发展现状范文第5篇

Abstract: Combined with the technical materials managemen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the basic content of technical materials management is cleared.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rranges working ideas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of the technical materials management,such as strengthening material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perfectting the system of assets management, establishing of a high level of technical materials management staff, constructing network management platform, improving material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imed at providing a clear working idea for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关键词: 高校;实验室;技术物资;管理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laboratory;technical materials;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6-0221-02

0 引言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是指对教学、科研实验用的仪器设备、低值品、易耗品和材料等的管理[1]。各种技术物资是履行高等教育职能,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物资资源,做好技术物资管理工作对于保证和促进教学、科研工作的正常进行,提高办学效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教学水平日益提高,学科门类不断增多,教育投资体制从单一的经费来源到多渠道经费筹措格局的转型,使各高校固定资产总额都有大幅度增加,对技术物资的需求量从数量到种类也有显著提高,所需的教学,实验技术物质技术也越来越先进、系统越来越复杂。

这些都对高校物资管理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物资管理工作向着多元化,综合化转变。此形势下如何加强高校技术物资管理,提高管理效益,充分发挥资产的功能,已成为管理部门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工作发展现状与问题

纵观全国,各高校在推进技术物资管理工作进程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在各方面也存在着种种问题,不能完全适应目前高校的发展,也是不争的事实,归纳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管理水平跟不上技术物资发展的速度 一所高校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技术物资的数量,价值,先进程度是用来评估这所学校办学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这所学校办学层次、办学规模上台阶、求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2]。所以,近年来,各高校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用于购置各种仪器设备,从而使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在数量与价值上是比原来规模已翻了几番。

但是,对于技术物资的管理水平却远远落后于物资发展的速度,许多高校在管理上仍然沿用以往的物资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现有的管理人员往往由于本身工作水平的局限,其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

1.2 账目管理不严谨,无法保证账物一致 国家虽然颁布了《国有资产管理条例》,各学校也相继制定了相关的物资管理办法以及物资管理各项规章制度。但真正去履行条例、落实制度的措施却很少[2]。而对低值品、易耗品、各种材料等物资的管理也不尽统一,造成流失和浪费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由于工作变化,人动,退休等原因,有些技术物资的领用人已经发生变化,使用权或管理权已经发生转移,但是,由于管理的疏忽,使领用人在资产记录中没有及时更换,使物资没有真正的管理人,极易导致国有资产的流失。

1.3 技术物资重复购置 目前,一些高校在技术物资管理上存在“重购置,轻维护”,“重买不重管、重有不重用”的现象。许多高校在进行仪器设备购置的时候,前期购置论证不充分,盲目采购,造成同类设备重复购置,形成了部分设备的积压;或者购置的设备用处并不大,用过一次或几次之后,仪器设备便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只在购置时舍得投入资金,而对技术物资维护投入比例相对较小,日常维护工作不到位,仪器设备故障率偏高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1.4 仪器设备使用率不高 由于受体制的约束,各学院,实验室等相对独立,管理上也较为封闭。在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技术物资的管理与使用上往往是“各自为政”,彼此的交流沟通少,更谈不上协作。这样,就导致了许多实验资源不能共享,致使许多仪器设备不能有效地开发利用,物资利用率不高。

以上问题的存在,严重地影响了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而且,也已经制约了高等教育的发展。

2 提高技术物资管理水平的措施

2.1 加强物资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管理水平 技术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长效的工作,涉及到许多单位,如果没有科学、规范的管理,就会使日常管理体制不畅,从而使管理工作受到制约。

技术物资管理,具有其自身的特点。《高等学校实验室工作规程》中提出:“高等学校实验室要逐步实行以校、系管理为主的二级管理体制”[3]。在技术物资管理工作中,也应该将管理体制分成二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主管部门,在宏观角度做好监督、管理工作。第二个层次为使用部门,即各院系及实验室,对实验室进行日常管理。只有在两级管理中找到一个科学的、规范的结合点,才能使管理体制得到充分理顺。

先进的管理观念,要付诸于实践,还需要先进的技术手段来辅助。为此,各高校改变了过去手工操作的传统管理模式,根据具体情况研制、开发技术物资管理应用统计软件,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的准确性,在管理机制上实现创新,使管理手段和管理水平也得到了全面的提高。

2.2 健全资产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模式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管理工作的理论依据,也是管理工作高效、持续运行的保障。所以,高校物资管理部门在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技术物资管理的政策,法规的同时,应该结合本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管理规章制度。

使工作有章可循,首先需保证“有法可依”。要重点修订仪器设备、低值易耗品和其他实验材料管理制度,领用管理办法。

例如,在资产购置中制定严格的资产配置论证制度,在购置结束后,制定物资的登记、验收制度,调试开发制度,在保管过程中制定资产管理责任制度,资产统计报告、资产评估制度等;在使用过程中,制定包括技术资产维修制度,转让,调拨,报废制度。健全技术物资管理制度,使物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使高校固定资产处于严格的、全过程的监控之下,进一步促进物资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2.3 建立高水平的技术物资管理人员队伍 高校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建立一支业务素质高、结构合理、服务态度好、精干高效的技术理队伍,是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作为管理部门,要安排责任心强,技术水平较高,专业技能突出的人员参与技术物资管理工作。不断学习是提高技术物资管理队伍思想政治素质、管理素质和水平的有效途径。管理部门要有计划地安排工作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学习;根据不同岗位建立相应岗位职责、考核评估办法和评优办法,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

作为技术物资管理的工作人员,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和专业技能,认真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主动了解广大师生的需求,以严格、科学的管理,及时、方便的服务树立物资管理部门良好的工作形象,以最佳服务水平搞好管理工作,使物资管理工作更上一层楼。

2.4 构建网络管理平台,提高技术物资利用率 为了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增进信息沟通,达到固定资产的管理优化的目标,建立技术物资网络管理平台势在必行。

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建设了物资管理网络平台,以物资管理部门局域网为核心,通过校园网连接到各学院、各实验室、库房等等。同时设系统管理员,负责各客户端权限分配,实现管理用户的建立、即时网上数据管理、资产主管部门与财务部门设备数据的互传、验收与对账等。利用网络管理平台可以解决技术物质管理效率低下和各部门之间缺少信息交流的有效途径等问题。

此外,还可以通过管理平台实现大型仪器设备的共享,在虚拟平台当中,通过网上查询、网上预约、实现技术物资跨单位、跨部门的使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通过计算机监控所有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用监控及数据采集系统,对每个审核时间段的网络统计数据进行数据上传、分析、监控,用以对贵重仪器设备进行效能评估,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

3 结语

高校技术物资管理工作是一项系统工作,其管理水平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开展,还会影响教学、科研经费的合理使用和物资效能的充分发挥。技术物资管理工作的首要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管理,使各种技术物资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发挥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高校物资管理部门应坚持“服务为本”的宗旨,以为教学、利研服务为立足之本,为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黄国珍.如何加强大学实验室的物资管理[J].科协论坛,2009,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