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友善机构创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基本情况
市区水务局位于市北路二段19号,全局在职职工42人,平均年龄38岁。下设一个党支部,有党员34名(其中在职党员25名,退休党员9名)。
区水务局以党建为核心、以服务为重点、以文化为载体、以共建为抓手、以建设平安文明和谐社区为目标,广泛地开展各项为民服务活动,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及居民的一致好评。
二、组织机构健全
区水务局领导班子作风民主、团结务实、廉洁自律。志愿者社团组织和各类服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工作良好。同时,区水务局成立了以局党组书记、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文明单位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结合国家、省、市、区关于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文件精神展开文明创建工作。
三、工作开展情况
(一)做好“五个一”的创建活动工作,培育社会文明道德风尚
1.开展“一堂”的主题活动。利用好会议室教育平台,做好干部职工的道德教育大讲堂活动。深化“唱歌曲、学模范、诵经典、发善心、送吉祥”五个活动环节,突出以“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为主要内容的道德教育,用道德讲堂的形式,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弘扬道德力量、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市民道德素质。
2.普及“志愿服务”活动。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52周年为契机,开展“关爱他人、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志愿服务活动,广泛传播“学习雷锋、奉献他人、提升自己”的志愿服务理念;组织注册志愿者广泛开展普及文明常识、整治公共环境、维护公共秩序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助老、助残、助学、助贫等志愿服务活动;开展送演出、送作品、送培训等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文明办、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志愿服务机制,加强对志愿服务队伍的管理,提高志愿服务的影响力,传播社会正能量。
3.开展全民健身展示活动。以区水务局老年活动队为契机,开展武术、健身气功、老年健身舞等全民健身展示活动,普及全民健身运动,为职工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健康幸福指数。
(二)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开展以“热爱祖国、孝敬父母、关爱他人”为主要内容的“立德修身”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与实践,培育共同价值追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市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
2.深化微笑文明劝导活动。以社区、广场、交通路口等为主要地点,对乱穿马路、乱停乱放、乱扔杂物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微笑劝导,引导市民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
3.开展推荐“身边好人”活动。建立推荐“身边好人”长效机制,全年展播身边好人事迹不低于2名。挖掘践行道德准则的生动事例,创作反映道德准则的文艺作品,展演身边践行道德准则的事迹。通过推荐身边好人、宣传身边好人,引导人们做好事、当好人,弘扬社会正气。
4.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五大节日为节点,组织开展节日民俗活动、节庆活动、送温暖献爱心活动等,突出文化内涵、民俗特色和人文关怀,使传统节日成为文化传承的有效载体,营造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
(三)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程,全面提升城市文明程度
[关键词]社工机构;现状;困境
[作者简介]张琴(1987―),女,三亚学院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社工机构、婚姻家庭、老年社工;(海南三亚 572022)黄彩云(1984―),女,广州市谷丰长者社会服务中心中级社工师,研究方向为长者社工服务、社会组织发展。(广东广州 510515)
一、海南省社工机构发展的背景
海南省于2010年成立第一家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标志着海南省社会工作发展进入轨道,经过六、七年的发展,当前海南社会工作机构主要在社会救助、矛盾调处、司法求助、社会福利、社会慈善、社区服务劳动保障、权益维护、心理疏导、行为矫治、优抚安置、志愿服务、青少年服务等领域开展专业服务。随着社会工作机构的加速发展,呼唤更多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近年来,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明显成绩,但笔者了解到,目前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数量少,专业化水平不高,但涉及的领域相对全面,造成提供服务广而不深的困境。为了更好地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及和谐社会的建构,海南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任重道远。
二、重点地区社工机构发展的现状
(一)海口市社工机构发展的情况
海口市龙华区乐助社会服务社于2010年4月22日注册成功,是海南省第一家专业性社会工作组织(NGO)。经过六、七年时间的发展,海口市陆续成立了近十家社工机构,设立社工岗位一百个左右,通过与政府合作,开展各种青少年、社区矫正、社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在各街道、部门广泛提供社工服务。
(二)三亚市社工机构发展的情况
2014年7月14日,三亚市普爱社工机构正式成立,标志着三亚社工发展踏出第一步,经过两三年时间的发展,目前有汇智、星海、祥和、南国、蓝海、友善、阳光等8家机构,每家机构基本都承接社工服务项目,在岗社工大概有60-80人左右。
(三)其他市县社工项目发展情况
相较于海口和三亚社工的发展,海南其他市县社工发展滞后于发达地区。这些市县社工发展主要体现在国家民政部及海南省民政厅共同支持的“三区计划”项目及海口和三亚社工机构对各市县的援助项目方面。海南“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已经开展了近四年的时间,每一年由高校和机构组织优秀的社工进驻到各个项目点上,提供相应的专业社工服务,项目每年都开展启动仪式以及结项的总结大会。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三区”社工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服务效果得到了各市县社工主管部门及群众的好评,也切实帮助居民解决了实际困难。但是也因为人才的稀缺以及项目人员服务周期为一年等原因,导致“三区计划”服务的稳定性及持续性受到限制。
三、海南社工机构发展的困境
(一)专业人才供应不足
1.一线社工是机构的主要构成部分。当前海南社工机构普遍面临社工荒,招聘信息常年公布在招聘网站上,并通过各种途径网罗社工人才,在这样的不懈努力下,大部分机构还是招不满社工人员。分析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一是本地高校的学生多是外地户籍,毕业之后百分之九十多都会选择回自己的家乡或者其他大城市发展;二是海南省远离内陆,岛外人才的引入十分艰难;三是社工的工资标准太低,晋升渠道不明确,社工难以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
2.缺乏既有扎实的实务经验,又懂管理的机构负责人。据调查,海南省社工机构的负责人很多都没有社工专业背景,而且在职的管理人员背景复杂,社会人士、商人、公益热心者占大多数,他们内心有着极大的公益情怀,但是处于管理层面来管理机构时,他们与一线社工之间的专业理念差异就很快表现出来。机构工作氛围的营造、上下级相处的方式、对待服务对象的态度、提供服务的视角等都存在很大的差异。管理人员常年得不到专业的机构管理培训,都是凭借着以往的社会经验以及政府的要求在管理,这样的方式对于刚出校门的社工,或者是有过工作经验的社工来讲都难以适应,而管理者较少从实际情况来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从自身或者是机构的角度出发,社工一切服从机构的管理即可。管理者在不了解社工服务的情况之下,对于社工的工作情况也有诸多看法,没有很好地结合一线社工服务情况来看待社工的工作。所以,社工机构管理者都不能理解社工的专业性,那么对政府人员、社区居民更是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理解社工的意义。这样的工作氛围导致社工对机构以及工作的归属感都很淡薄。这种现象长期发展的后果就是机构社工的流动性增大,并且很多都转入其他行业,从根本上影响了社工的社会认知和认同度。
3.社工督导的配备不到位。督导在机构中地位非常重要,能够时刻关注每个社工的成长,同时监督服务的专业性,时刻警惕着服务是否在专业的轨道上运行。另外,督导还是社工与管理者之间联系的桥梁,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并且能够很好地理解双方的需求。发挥好督导的作用,机构才能真正地良好运行。从社工发展迅速的沿海城市的发展经验来看,每个机构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督导岗位。在海南,督导人员极度缺乏,首先是项目经费不多,难以支撑请督导的经费;另外,社工督导需要具有丰富实务经验的资深社工担任,受地理位置以及经费的影响,在海南难以邀请到资深的社工作为督导。又由于海南本土社工发展时间比较短,也没有自我培育出能够担任社工督导的人员。所以,当前海南社工机构极度缺乏督导的支持。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在谈到政府支持社工发展方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这里仅仅从费以及专业理解两方面来说明问题。
1.当前中国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的经费主要来源于政府。大陆社会工作发展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政府的经费支持仍然是社工发展最根本的动力。海南的情况也一样,纵观海南全省,政府对社工的支持力度还不是很大。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导致社工的需求慢慢体现出来,更因为海南是一个旅游为主的省份,人员构成非常复杂,问题较多,并且由于外地人员的流入,处理问题时并不是很信任本地人,所以社工作为第三方介入问题更容易得到认可。但是,政府因为对社工不是很了解,所以在实际中对社工的支持不大,特别是经费以及办公场所等硬件方面,缺乏弹性空间,提供的经费仅够支付社工的工资,行政费用和服务活动的经费非常少。大部分社工机构都面临同样的问题,没有活动经费,社工就很难走出去提供服务。另外,目前社工机构与政府的合作项目都是一年签约,期间还是分期拨付,经费的拨付往往需要很长的时间,所以机构最初的服务经费都是由机构负责人垫付,每一阶段都需要政府评估来决定是否拨款,机构运行十分艰难,员工工资难以及时发出,使得人心浮动,无心工作。所以,政府对社工的支持力度决定了机构的运行情况。
2.政府对社工的理解程度决定了机构运行的状况。社工对于整个中国来说都属于一个新生的职业群体,海南社工发展更是起步晚。在笔者接触的几家机构中,普遍存在工作人员与政府在项目沟通时出现困难的情况。社工服务讲究循序渐进,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深入到服务群体中,开展服务也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但是海南政府与机构之间的项目洽谈都是短期签约,而且由于项目比较少,所以一个机构在一个点上持续服务的几率较小,经常是一年一换,这样的服务难以深入,换另一家机构过来就会出现大量的重复工作,所以几年下来,有些部门对社工的评价就是你们整天就是调查、课业辅导、老年康乐活动、社区舞蹈队等常规活动,也没看出你们能够真正地解决社区存在的实际问题,你们现在做的工作志愿者都能做到,没看出你们和志愿者有什么区别,还花那么多的经费请你们过来,完全是浪费。面对有关部门的质疑,社工也开始怀疑自己的服务是否能够真的见效,长此以往,社工的职业信心受到影响,使他们更加迷茫。
(三)社会认同度低、服务人群不固定
社工作为新出现的职业群体,社会认同度低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海南认同度低的影响因素不同于其他地区,海南人群构成较为特殊,很多本地人都是少数民族群体,这部分人群首先是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和外界接触较少,对社工和类似行业没有任何接触。另外,海南常年有大量的游客进入,并且在冬季更是长时间居住,这种情况导致社工服务的群体每年都会改变,并且服务内容也在不断地更换,想要做出成效显得更为困难。
(四)外界专业资源匮乏,孤岛型发展情况
在广东社工发展过程中,港澳台成为重要的支持者,但在海南发展社工,要引进外来资源显得颇为困难。远离港澳台、广东深圳,与外界联系诸多不便,经费、地理以及历史渊源导致这里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角落。政府虽尽力组织相关人员去岛外学习,但是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仅仅靠几天的学习,也难以维系海南社工长久的发展。本岛的高校的资源也很有限,目前仅有三所学校有这个专业,而且三所学校的专业能力、影响力都有限。现有高校都没有招收社工硕士研究生,难以提供更高的教育水平,种种情况导致了专业资源的严重匮乏。
(五)社工机构之间缺乏交流
在海南社工机构发展较快的海口、三亚两个城市,只有海口市成立了社工协会。行业协会的成立本就是为了加强行业的交流,进行资源的整合,为行业内的工作者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就目前情况来说,社工协会发挥的效用还不足,提供的培训学习的机会很少,出岛学习的机会更是难得。社工协会成立以来还没有真正发挥行业领导、协调发展的作用,并且机构之间也很少有交流。当下海南社工发展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机构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多交流服务中遇到的困难,共同商讨解决之策才是最有效的发展策略。但由于各种原因,机构之间存在竞争,使得机构之间、社工之间并不能真正地团结起来共同面对各种压力。每个机构都处于为了生存而无下限地争取项目的状态之中,并不能无忧地去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与其它机构进行无隔阂的行业技术交流更加困难。
四、结论
海南省社工的发展势在必行,不仅仅是响应国家的号召,也是海南近几年发展所体现出来的需求。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创建海南国际旅游岛的过程中,创建和谐社会环境需要大力发展社会工作职业。目前海南社工发展远没有达到社会需求量,想要社工发展的好,真正地发挥其作用,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本省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对社工专业人才的培养,特别是针对本省户籍社工的培养。行业协会也需要多做努力,提供更多交流的机会以及实务培训学习的机会,发挥好行业引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建刚,陈安娜.社工机构的NGO化:专业化的另一种思路[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2]伊茹.承认理论角下的社工机构承认之路研究――以北京市A社工机构为例[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5).
[3]王思斌.高校教师领办社会工作机构的叠错现象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
[4]帅小龙.民办社工机构社工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成都: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3,(4).
[5]邬瞳.社工机构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13,(4).
[6]肖小霞,张兴杰.社工机构的生成路径与运作困境分析[J].江海学刊,2012,(9).
[7]王菁.社工机构中层管理者的职业认同研究――以深圳市L机构为例[D].苏州:苏州大学,2015,(4).
[8]顾湘.我国社工机构发展模式及比较[J].学会,2015,(11).
一、把握内涵,正确定位,高度重视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是凝聚职工思想、进步职工素质、展现企业形象、扩大企业社会影响的有效途径和根本保证,对于促进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建设高标准的“一强三优”现代化供电企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多年来,我局各级领导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坚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为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来抓,并建立健全了以局党委书记、局长任组长的企业文化建设组织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制定了企业文化建设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实施方案,并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纳进到了年度方针目标治理考核中。同时在多年的治理实践中,我们总结提炼出了富有时代特征的“团结、敬业、务实、创新”的*电企业精神,不仅体现出了我局鲜明的企业个性,也反映出了我局职工的共同信念和价值观,使广大职工从中获得了一种团结向上的精神气力,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进而产生了创新、高效的工作热情,在这种精神的感召和指引下,推动我局不断进步,迈上一个又一个新的台阶。近年来,我们还按照*电力(团体)公司企业形象战略的总体部署,全面导进实施CIS(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工程,使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得到同一规范,使我局从标志、职工整体精神风采、服务用语及服务流程等方面都以崭新的形象出现在公众眼前。
二、突出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电力企业的生命,而职工的安全文化素养、岗位的安全文化追求、企业的安全文化氛围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的可靠保证。为了在企业内部营造“安全第一、关爱生命”的思想氛围,使广大职工自身的安全治理、安全防范、安全操纵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局结合供电企业生产特点,以实现人的价值、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为宗旨,提出了“像关心自己兄弟姊妹和亲人一样来关心职工安全”的理念,努力构建“电网安全、职工安全、企业稳定、社会*”四为一体的企业安全文化。一是推进了企业安全文化理念建设。在职工中积极倡导“关爱企业、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关爱家庭、关爱社会”的良好风尚,大力宣传内蒙古电力公司“享受工作、保证完成任务、追求卓越”的核心价值观,通过深进开展“安康杯”竞赛、“安全生产月”活动,营造安全氛围,充分阐释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使广大职工从根本上进步了安全熟悉,实现了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不断进步了企业安全生产水平。
二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制度建设。建设以人为本的安全生产机制和规章制度体系,构筑和完善以安全性评价动态治理及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体系为中心的安全生产保障体系、监视体系和制度体系,将各项生产、技术、经营、治理活动,按照标准化理论和方法,分专业、分岗位编制作业指导书和执行作业指导书,并在全局全面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深化现场作业标准化指导书的应用,有系统、有计划地加强电网薄弱环节整改工作力度,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全面进步了现场作业工作安全水平和工作质量,夯实了电网的安全基础。三是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行为建设。以倡导安全文化建设、普及安全文化知识为重点,从进步一线职工安全自防自保意识和业务素质进手,强化职工安全培训,定期组织职工学习安全法律法规常识、安全规章制度及操纵规程,广泛开展职产业务技能和安全技能培训,在生产运行职员中全面推行岗位资格准进制度,努力进步职工自身业务技术素质和安全防护能力,每年都要在“年龄”查期间同一组织职工参加安规考试,并规定凡安规考试成绩低于90分的,一律不得上岗工作,增强了职工按规律办事、按制度办事的自觉性,将遵章守纪化为职工的自觉行动。
三、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打造学习型企业
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是推动企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从20*年开始,我局深进开展了“打造学习型企业,创建学习型班组、争做学习型职工,全面进步企业核心竞争力”活动,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将职工素质工程融进企业总体发展战略之中。一是重点抓好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理论修养、道德修养和业务修养的学习,努力进步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定期对党员干部进行轮训,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干部和*员在创建学习型企业中的示范、带头作用。二是把生产技能等级培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推行职业资格证制度,加强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考评及评定推荐工作,为生产一线职员构建一条由低级工到高级工,从技师到高级技师的成才通道。三是创造条件加强职工的后续教育和学历教育,改善职工的专业知识结构,进步职工队伍的科学文化素质。我们采用企校共建联合办学的方法,先后与华北电力大学、北方交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大学等高等院校联合开办了十几个专业的专、本科及研究生班。
目前,全局参加硕士研究生学习的职工30人,其中获得硕士学位3人;博士研究生学习的职工3人;参加本科学习360人,专科学习120人,有223名职工已拿到了毕业证书。四是牢牢围绕安全生产,强化生产现场培训,进步一线职工的现场实际操纵技能。根据全局电网规模不断扩大,高电压等级电器设备迅猛增长的趋势,把职工教育工作的重心放到现场培训上,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积极开展生产一线在岗职员的现场培训,有效的进步了职工的技术水平。五是开通了网上校园。充分利用局域网资源和计算机普及的便利条件,投资近30万元建设了*电业局教育培训网,创办了职工网上“学习园地”,分岗位、分专业制作了网络学习课件和题库,为广大干部职工搭建了一个先进快捷、全面系统的学习课堂。六是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末位淘汰。从20*年开始,我局全面启动了变电运行岗位的机制改革,对变电运行职员每季度进行一次综合考评,每次确定3-5名职员作为待岗对象,进行离岗培训,参与下次岗位竞争,极大地促进了运行职员刻苦学习业务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以职业道德建设为抓手,着力构建规范的服务文化
供电企业的工作是服务性工作,而优质的服务是社会的需求,只有将“服务”作为一种文化来建设,才能使优质服务工作长兴不衰。为此我局把构建规范的服务文化做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并以诚信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着力在在企业中建设厚重的服务文化。从20*年开始,我们一年确定一个主题,先后组织开展了“明礼诚信”、“敬业奉献”、“团结友善”、“勤俭自强”、“爱国遵法”等主题教育活动,今年上半年我们又深进开展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引导职工树立爱岗敬业、老实取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一是以“一高、两严、一恒”(即:“营业职员整体素质要高,严格要求、严格治理,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为目标,继续深进开展“供电规范化服务达标竞赛”活动。截止20*年,全局69个农村供电所定期全部建成了文昭示范窗口。二是充分发挥好“95598”服务热线、供电营业窗口、紧急故障报修服务等服务窗口的连心桥作用,大力推进“真诚服务”和“蒙电服务进万家”工程,在各窗口单位深进开展了行风建设“零”投诉、业务报装“零”差错;安全生产“零”事故、电费回收“零”欠费、廉政建设“零”违纪的优质服务“五零”竞赛活动,制定了客户服务闭环考核办法,严格落实国网公司推出的服务行为“十个不准”、“三公”调度十项措施、“供电服务十项承诺”的有关规定,要求工作职员对客户的报装接电、设备抢修、事故处理、业务咨询、举报投诉限时进行处理和答复,对超过考核时间要求的部分(单位)和职员,按照月度经济责任考核,并在网上进行通报。通过考核,极大地进步了部分和职工对客户的服务效率和质量。
三是完善服务功能,进一加强客户服务系统的建设。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两期营销信息系统工程,实现了市局--各供电局---基层所站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并与中行、建行、农行、工行等四大银行实行数据联网和代收电费,极大地方便了客户查询和缴费。四是充分发挥典型模范的带动和引导作用。为了进步窗口职员优质服务水平,结合市委开展“优化环境”和创建“四型”企业活动的要求,我局在窗口单位和全局深进开展了“树社会服务形象,做电业服务明星”与“十佳爱岗敬业职工”评选表彰活动,经过各基层单位评选推荐和局党委考核,往年全局有20名同道分别被授予“服务明星”和“十佳爱岗敬业职工”称号。五是通过认真践行“社会承诺制”、公然客户投诉电话、定期召开客户座谈会等形式,切实解决了行业中在文明言行、服务质量、电费电价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题目,并利用局域网设立了行风建设警示台,贯彻落实行风建设预警制度等具体措施,把题目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大的行风事件的发生。行风评议连续四年取得了全市公共事业服务类行业第一的好成绩。
典型是一面旗帜,是一种精神气力。多年来,我局十分注重发挥先进典型对群众的示范引导作用。为了营造劳动光荣、劳动伟大的氛围,我们还认真从一线职工中抓好各级劳模的选树工作,20*年,我局有1名职工被授予“劳动模范”,6名职工被授予“*市劳动模范”,1名职工被授予“内蒙古电力(团体)公司劳动模范”这些先进模范人物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中坚气力,集中体现了企业的价值观,也折射出*人勇于拼搏,求学上进的精神风采。
五、以职工文化艺术节为载体,不断丰富职工群众的文化生活
近年来,随着电业职工整体生活水平的进步,广大职工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和层次也越来越高。为此,我局坚持把职工文体活动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丰富的文体活动为突破口,增强企业凝聚力,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从1995年到20*年我们累计投资近130万元,先后在全局(含基层单位)建立了1个职工文体活动中心,1座职工室内网球馆,7片室外网球场,2个门球场,13个乒乓球室,为我局广泛持久的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创造了必要的物质基础,有力的促进了群众健身运动的普及和开展。同时我们还每2年举办一届职工文化艺术节,并以此为载体,形成了以全市电力系统网职工乒乓球赛、职工网球赛、职工足球赛、老年门球赛及职工美术、书法、摄影、才艺大赛等为主要内容的系列活动,使职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最大程度的精神文化享受和心理满足,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使企业文化深进到职工的思想、意识中往,也把职工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经营目标和文化态势上来。
我们坚持中期汇报后对课题的重新界定的研究方向:根据教育生态学理论,江阴市临港街道社区教育可视为由教育本体和本体周围多种环境的相互作用下的一个生态系统。社区教育通过教育和组织社区居民参与行动,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提高社区文化和教育水准,以达到社区建设发展和的目标,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二、社区教育与市民素质
“如果说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民素质就是第一国力。”可见,提高公民素质的重要性、紧迫性,在于公民素质已经日益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教育能够直接面对社区居民的需求,直接介入居民的现实生活,直接参与各阶层群体的组织化过程,成为提高居民素质的重要渠道。社区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挥着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广大社区居民不断增长和多样化的教育需求,提高社区居民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心健康素质,通过开展寓教于文,寓教于乐的活动,陶冶情操,营造“我学习、我快乐、我进步”的氛围,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社区居民积极地价值观、生活态度和道德规范,提高社区居民的素质和文化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社区精神等功能。
三、社区教育与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作为居民的群体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它包括居民的知识、信仰、艺术、情感、道德、习惯以及社区居民从中获得的各种能力。而社区教育对这些文化内容的传播、提升和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社区教育是社区创造新文化的基础,是社区文化发展的载体。体现在:
(一)社区教育有助于满足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社区教育从一开始就蕴含着一个核心理念,即人文关怀和人文情结。社区教育使社区居民之间,各类组织之间,人与社区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形成加深了解的精神纽带。这样会把社区居民吸引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和谐、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使人更具有创造精神,对社区发展起到推进作用。社区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就是不断满足社区成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包括孩子和老年人都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使社区全体成员,使每个人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社区教育能够培育共存性的多元文化
现代城市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大城市,其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不同国籍、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的人汇聚在一起,共同劳动,也共同消费,城市便成了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集合体。联谊活动,使国际人士间增加感情,互相熟悉,增进本土居民和外籍人员之间的价值认同,共同营造和谐的多元文化空间。社区教育通过培育文化教育社团,在国际人士聚居的地方开展跨文化的社团交流。这种多元文化给社区的居民交往、社区管理等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求居民学会理解和宽容,能从不同的文化立场理解他人,增强对多元文化现象的适应力。
(三)社区教育通过开展学习型社会建设,提高居民文化素养
“十七大”提出了“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社区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职业教育等通过整合融为一体,有效克服了职业教育的功利性;学校教育局限性;家庭教育的封闭性。学习型社会是人人、时时、处处学习的社会,是通过学习求生存、求发展的社会。为社区全体民众提供全面、全程教育服务与学习支持,有力弥补了国民教育体系的不足,社区教育是整合各类教育,支持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创建学习型社会的最佳平台。社区教育提供了学习型社会必须的全天候、全方位的学习支持系统。
四、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自治的衡量标准是社区参与的程度和民主意识。随着城市政府管理的法制化与民主化程序与步伐的加快,社区治理公众参与和微观社区自治化已经成为我国步入法制化时代的重要标志与内容之一。
(一)社区教育与社区参与
社区教育强调的就是居民的参与意识,它能够启迪民智,促成社区参与行动。社区建设以人为本,人既是社区建设的客体,又是社区建设的主体,没有居民的广泛参与,也就无所谓社区建设,“从各国社区发展的实践来看,一部社区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培育居民社区意识,提高参与能力,扩大参与领域,提升参与质量的历史。”在社区建设与发展中,公民参与是衡量现代社会民主化程度和发展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公民进入公共领域、参与公共治理的重要途径。构建参与型社区的要求,意味着居民不仅生活水平要达到小康,更重要的是树立新的价值观和生活观,具备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公民素养,成为一个社会关心的“社区人”,当好负责任的“社会人”,这都离不开社区教育主动积极的参与。通过社区教育,在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提升了公民素质,为公共参与奠定了基础,增加了公民对于政府政策的理解和认同,在与公民基础和为公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同时,政府官员也更多地倾听公民的意见和公众选择,这无论是对于公民还是对于政府本身,都是一种学习与教育的过程,这是激励政府组织放弃他们所拥有的部分决策权给其它参与团体的主要因素之一。
(二)社区教育与民主意识
社区教育具有政治社会化功能。所谓政治社会化就是指个体逐渐接受现存政治制度所肯定和实现的政治信念和规范,形成特定的政治意识和政治立场,并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的过程。社区教育有助于培育居民的社区意识。所谓社区意识,就是社区居民包括法人对所在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社区成员在共同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和社会互动中形成的对某些事物的共同评价标准,社区居民具备了社区意识,从而对社区事务形成自己的观点,有利于增强民主意识。它包括政治认知的形成、政治情感和态度的培养以及政治参与三个层面。社区教育作为社区群体全员、全程、全方位的适应性教育和再社会化教育,通过灌输明确的政治取向,发展社区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治思维,从而影响其政治认知和政治观的形成,通过政治传播和政治激励,培养社区成员的政治情感和态度,通过组织社区活动,增强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高社区成员的参政议政能力与政治参与程度。具体地来时说,笔者以为,社区教育能起到丰富地区文化生活、维护地区社会安定的作用;社区教育能够满足人们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社区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全体国民精神文化教养和整体素质的目标;社区教育能够启迪民智、促进公民参与提高社区自治水平。
五、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
课题组深刻地认识到,社区教育的成长与发展,既受到生态主体的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诸如国家政策、城市化发展进程以及地域环境等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与制约。反思我们的课题研究历程,我们提出推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具体措施如下:
(一)以政府拨款为主,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
目前,社区教育事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依靠着政府的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支持。首先,政府应加强对社区的管理,加大社区资金的投入。一是,政府应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护、支持社区教育的发展;二是政府应逐年加大对社区教育资金的投入,为社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广开渠道,多方筹集社区教育资金。可以采取政府拨款、单位企业帮忙筹款、社会个人捐助等方法,广开渠道,为社区教育的发展争取更多的支持。
(二)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增强社区居民的参与意识
社区应开拓新的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社区教育内容要与居民生活、工作、学习等息息相关。开展一些比如婴幼儿保健、怎样处理邻里关系及婆媳、父母子女及夫妻婚姻等家庭关系、心理健康咨询、烹调厨艺、健身、养生、美容养颜、社交礼仪、书画鉴赏、股票股市、投资理财、下岗工人再就业技能培训等方面的活动。
(三)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
“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社区教育理念来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教育思潮,代表人物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教授,他提出了“教育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观点,强调教育必须回归到生活中去,回归到社区中去,只有学校与社区相结合才能实现改造社会的目的。教育社会化与社会化教育最终是要实现教育与社区的均衡化。即学校和社区在教育需求上实现融合与平衡,一方面学校认识到教育必须走向社区、利用社区、服务社区,才能使教育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因而许多学校把社区教育纳入教育规划,把社区作为推动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社区也认识到,社区教育要获得深度发展,必须亲近学校、学习学校,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优势资源来改造社区过去初级的、不成熟的、缺乏体系的教育状况。社区资源和学校资源的有效均衡,把“教育社区化”和“社会化教育”两种理念融合起来,学校和社区实现互利双赢。教育即学生个体经验持续不断的增长,学校是一个雏形的社会,其基本理念就是打破学校和社区的界限,学校不仅仅是一块纯学术的圣地,它还应该为社区服务,并首次把烹饪、纺织、木工、金工等纳入学校课程。
(四)注重社区教育的科研,充实科研力量,提高理论研究水平
充实社区教育研究队伍,提高科研水平,加强社区教育理论研究也成为社区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发展方向。较好地发展社区教育,首先应当对社区教育有足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社区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开展相关活动,推动社区教育的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社区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教育的认识与探讨还不够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社区教育的进一步快速发展。
(五)公共服务合同外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