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基本特征;人才培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要求,逐渐的对人才的培养重视起来,很多高校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近几年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不断提高,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是各高校的教学目标,也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后对高等教育事业的要求。目前,广播电视新闻行业,是一个划时代性相对较强的行业,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快速、良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积极作用。分析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中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根据社会的需求和时代的发展,建立一种新的培养创新人才教育模式,这样做不但能满足社会和时代的需求,还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相关学校的发展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一、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基本特征

(一)知识结构

首先,创新型人才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是通过声音和画面为主要的传播媒介,提供给大众信息,简单来讲,就是必须要具备传统的传媒媒介相关的知识以外,还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的掌握新型的媒体知识,例如网络媒体,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更好的发展起来。其次是必须具备学科知识,主要是以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为主,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涉及到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等多方面的科学,因此,掌握全面的学科知识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第三就是方法类的知识,捕捉信息、筛选信息都要具备较强的思维方式,不仅要用思维分析做出正确的分析,还有结合其他的科学方法进行定量分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基础[1]。

(二)智力结构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必须具备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较强的记忆力和创造性的思维力。人才具有感知力才会具备敏锐的知觉,从而带来灵感,随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直播的情况经常发生,这就要求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现场报道水平,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进行报道。具备丰富的想象力和较强的记忆力是不同与其他专业的特殊要求,媒体传播的主要媒介就是声音和图像,因此,要求人才应该具备将声音、图像转换翻译的能力和迅速记忆的能力。创造性的思维力是创新人才能力的核心,用新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

(三)非智力结构

非智力结构主要包括兴趣、性格、情感、动机以及意志等。非智力结构与智力结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2]。培养人才创新能力的基础就是非智力结构的培养,但是受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很多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存在很多的弊端。因此,要创新教学模式,培养人才的非智力结构,从而使创新人才同时具备良好的动机、坚定的意志、丰富的情感、开朗的性格以及广泛的兴趣于一身的新型创新人才。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一)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本身的发展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媒体本身发展的需要。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创新的道路上一直未停下脚步,在创新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媒体典范,就这一点来说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我国大多数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创新的过程中仍然会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例如:有些媒体过分的追求利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缺乏创新能力,致使你模仿我我模仿你的风气泛滥,媒体内容缺乏创新、形式单一、大同小异,大大的降低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综合竞争能力。经过了很多的媒体之间的竞争经验来看,能够决定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在整个市场上地位的直接因素就是媒体的自主创新的能力[3]。因此,广播电视新闻媒体想要发展,就必须要创新,而这重点就在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二)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本身的教育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本专业教育发展的需要。人类的繁衍途径分为两种:一种是生殖繁衍,一种是文化繁衍[4]。在生殖繁衍的过程中有遗传同时也存在着变异,为人类在生物学上的进化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文化繁衍的过程中,因为文化无法遗传,因此只能依靠一代一代的人传承下去,在这传承过程中有继承也存在着创新,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起着推动的作用。传承文化的手段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教育的方式培养人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在教育的过程中,不但要继承原有的文化,还要在这基础之上创造出新的文化。没有继承就没有文化的传承,没有创新就没有文化的进步,因此,必须要求培养出不仅具有继承能力还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要想将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发扬光大,适应当今教育的发展,就必须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三)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国内的发展建设来看,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建设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在这过程中,要求高校的教育要抓住历史的机遇,严格要求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对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人才的综合设置,从根本上实现我国的经济增长转变。从国外的发展建设来看,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逐渐强大和崛起,这过程中的发展和强大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强大。从人类进入到经济时代至今,在发展过程中对文化的产生、发展和创新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5]。学校是传承知识、发展知识和创新知识的摇篮,我国教育体制改革中明确指出,要求高校培养学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信念、品德、知识和技术等全方面发展的新型创新人才为教学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但要适合国家的建设还要符合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根据调查显示,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学生就业对口专业率相对较低,根据这一点就说明了该专业的学生就业质量相比不高,这会影响到学生未来发展的问题。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的变化相对较快,不但要求人才要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还要具备较大的后劲。通常来讲,在校接受系统的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点,然而,目前我国高校的人才培养还未定型,准确来讲,当前的学校只挖掘了人才的创新潜能,具备了基本的创新素质,在实际的社会实践当中,人才的创新能力逐渐成型,使人才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进取,有效的推动了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行业以及自身的长远发展。

三、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策略

(一)创新人才培养均衡化

从我国目前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来看,将全面培养学生的素质为我国高等教育工作的重点,将教育质量和教育理念的转变作为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重点,根据相关的调查分析显示,我国在进入21世纪以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增长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而且专业的分布不均衡。基于此,我国相关的教育部门应该控制专业的增长,通过一些社会调查进行严格的评估,控制一些招生过多专业的招生数量,将专业人数和招生人数少的专业进行帮扶政策,优化专业的分布区域和结构层次等问题,以达到均衡化发展的要求,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层次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层次化。目前没有关于创新人才的统一的定义,但是很多的研究和分析表明:创新人才的培养要具有层次化和普遍化。我们通常将具备技术型人才、实用型人才和理论型人才等称为创新型人才,这些种类是根据不同的需求标准所形成的。但是不管是哪一种人才都必须要具备创新能力,并且成为创新人才。在实际的很多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育当中,培养创新人才固然重要,但是每个学校的性质和种类不一样,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因此,无论是哪一所学校一定不能忽视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并根据社会的不同层次进行不同层次的创新人才培养[6]。

(三)创新人才培养整体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整体化的特点。专业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与非智力结构等都是培养创新人才所具备的基本特征。学生只有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再进行其他方面的整合,从而建立有机的教学体系,这样做才回有效的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然而,当前我国的教育受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重文轻武”的现象极为普遍,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弊端,是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缺陷。基于此,要求高校必须要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学生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

(四)创新人才培养共同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共同化的特点。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一直在教育的主体地位上存在着教学误区:首先是学校与媒体之间的误区,通常将学校作为主体,将媒体作为客体;其次是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误区,将学校的而管理者作为主体,将教师作为客体;最后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误区,将教师作为教学的主体,将学生作为教学的客体。如果在教学的过程当中缺乏对主体的认识,那么在实际的教学中就不能充分地满足媒体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从根本上就将学生的创新思维扼杀在摇篮里了。基于此,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应该在原有的基础之上建立共同化的主体理念,将该学校的管理者、该专业的教师、学生以及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看作是具有共同性的主体,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五)创新人才培养科学化

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要具备科学化的特点。从广泛意义上来讲,关系到教育的主管部门以及相关部门对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教学评价,从狭义意义上来讲,关系到学校的教学水平以及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针对这些评价和管理不能只从片面的角度讲,不能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定标准,应该充分的体现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色教育,有效的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制定科学的、有效的管理和评价制度,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四、结语

人才的培养是呈周期循环发展的,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又相对系统的工程。综上所述,培养创新型人才有助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良好发展,是人才本身发展的需要,是国家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以及专业的需要,因此,创新性人才必须具备知识结构、智力结构和非智力结构的特征,并且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要做到均衡化、层次化、共同化和科学化,将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人才为己任,培养人才整体化的发展,将创新培养深入到人才学习的每一个环节当中去,不但可以共同担任培养人才的责任,还可以共同参与到培养人才的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满足了社会以及人才自身的需求,为人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莉.远程开放教育实践教学:教学一线的探索与反思———第三次“中国远程教育教师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5-14+17.

[2]曾致,罗赛清,李燕湘.通识教育与播音主持专业教学改革思路[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66-69.

[3]张勋宗,张晓霞.新闻专业创新实验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探析———以成都大学为例[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07:74-76.

[4]孙宜君,刘进.媒体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1:120-123.

[5]姜小凌.“卓越计划”背景下地方高校联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湖北文理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为例[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19-122.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师

素质是指一个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品格、气质、修养、风度等综合特征。大学生的基本素质涉及专业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等许多方面,每个方面又都具有丰富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一、思想道德素质教育

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思想道德修养课就是按照这些内容的内在联系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而构成的。

二、专业素质教育

专业教育应称为专业素质教育,同时应当确立专业素质教育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这种专业素质教育不应只是专业知识、技能的传授,而是培养基础扎实、知识丰厚、能力全面、素质优良的新型人才。

三、培养适应择业需要的实践能力

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争取培养自己的社会需要的实际应用能力

四、素质教育必须要有素质教师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第3篇

现代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类对科技的关注日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科技进步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科技创新和新型人才的培养成为了一项迫切需求。为了促进我国社会的发展,我们应重视自然辩证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

二、自然辩证法的对象、内容、学科性质

自然辩证法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就其学科性质而言,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带有哲学性质的学科。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是自然界、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和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不是自然界中某一特殊现象、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某一特殊过程或者科学技术某一特殊学科的特殊规律。

自然辩证法是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是构成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自然辩证法的性质:自然辩证法以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它的产生与发展同哲学、科学技术及其社会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代,自然辩证法已经成为一门自然科学、科学与思维科学相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它从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论方面,研究科学观与科学方法论、技术观与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是科学技术研究的思想理论基础。

自然辩证法乃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涉及如下广泛领域:自然界、科学、技术、社会。与此相适应,自然辩证法的体系主要是:自然观―科学观―技术观―科学技术与社会。

三、创新型人才及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

创新型人才是指能够孕育出新观念,并能将其付诸实施,取得新成果的人。也就是指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通常表现出灵活、开放、好奇的个性,具有精力充沛、坚持不懈、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和富于冒险精神等特征。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如下。

一是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献身精神和进取意识、强烈的事业心和历史责任感等可贵的创新精神。它是人的创新活动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的创新能力得以发挥的潜在动力,也是人持续创新的根本保证。

二是敏锐的洞察力。从本质上讲,创新就是一种突破性的发现。这要求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深刻的洞察能力、见微知著的直觉能力和一触即发的灵感与顿悟,不断地将观察到的事物与已掌握的知识联系起来,发现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及时地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

三是灵动的创造性思维。创新型人才的思维方式必须是前瞻的、灵活的、独创的,这能保证在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和判断时做到独辟蹊径,从而产生新颖、独特并且有社会价值的思维产品。

四是坚韧的创新意志。创新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和对已知领域进行破旧立新的过程,可能遇到重重的困难、挫折甚至失败。因此,创新型人才要具备非凡的胆识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及良好的承受失败与挫折的能力,这样才能不断战胜创新活动中的种种困难,最终取得理想的创新效果。

五是丰富的创新知识。创新是对已有知识的发展,这就要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既有广度,又有深度,既要有深厚而扎实的基础知识,了解相邻学科及必要的横向学科知识,又要精通自己的专业并能掌握所从事学科专业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趋势,这种完备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增强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是科学的创新实践。创新的过程是遵循科学、依据事物的客观规律进行探索的过程,因此,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求实的工作态度,严密的思维逻辑,保证准确地分析、判断和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以科学的精神进行创新实践。

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创新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构建一个综合的、完备的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需要家庭、学校、职场等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在一个人成长的各个阶段提供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特质培育的环境氛围,从而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有效培养和挖掘。具体来说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生成的教育环境。一是更新教育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二是改革教育模式。完善课程设置,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改革教学方法,将单纯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转变为以培养科学思维和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加强启发式、探索式、互动式、研究式教学,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推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高度重视技术科学的发展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引导和培养他们成为新知识的创造者、新技术的发明者、新学科的建造者、新突破的引领者和新路径的开拓者。三是创新教育评价制度。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四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要积极开展在职培训、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社区教育,加快建立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的终身教育体系。

2.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创业环境。优良的创业环境是稳定、留住、吸引人才,发挥人才创新才能的保障。一是构建完备的人才创业平台。依托人才培养计划、重大科研和工程项目、重大产业攻关项目、国际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加快各层次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实验中心、工程中心、高科技园区和留学生园区的建设。二是构建科学的人才管理机制。打破用人终身制和单位所有制,构建机构开放、人员流动、内外联合、竞争创新的人才流动机制,形成开放、流动、合理、有序的人才流通渠道。三是构建有效的人才竞争机制。竞争是发展的动力,是创新的源泉。创新型人才不仅要参与竞争,而且能够超越竞争,真正形成岗位靠竞争、报酬靠贡献的优胜劣汰机制,激发人才潜在追求优越的动机,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才潜在的创新力。四是构建合理的人才激励机制。科学研究表明,长期存在于没有激励因素的环境中,人的创造力就会衰退,只有经常给予适度的激励,才能激发起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进取精神、求知欲、智慧和惊人的毅力。对于不同的人才分别给予适度的激励,是充分发掘其创新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3.营造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提倡创新精神,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要大力加强荣辱观教育,使整个社会形成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的良好风尚。另外,还要在全社会倡导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没有科学精神不能取得创新,但仅有科学精神,所取得的创新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创新的终极目的是增进人类的幸福,只有身处充满人文精神的社会环境,创新的实现才能造福于人类。

五、结语

自然辩证法指出:科学精神是近400年来自然科学发展所形成的、优良传统,是科学作为文化形态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实和崇尚理性,也就是要求人们既要严谨治学、尊重事实、勤于实践,又要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所以自然辩证法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自然辩证法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

[2]曾国屏.当代自然辩证法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应用型 创新人才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Strategies of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DAI Xianbin

(Shenyang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Shenyang, Liaoning 110136)

Abstract Innovation capability is the basic quality of the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core of innovative quality.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 the main 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students focus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practice teaching environment, create "innovation platform + Student Innovation Team" innovative ability platform to enhance innovativ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building innovative education evaluation system, application-oriented creative talents to enhance innovation capability.

Key words applied; innovative talents; innovative ability

1 应用型创新人才基本特征

应用型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团结协作精神,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不断更新知识,成果获得社会效益的人才。著名化学家施开良结合几十年的教育实践提出,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应表现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思维构成”、“培养过程”四个方面。应用型创新人才拥有敢于创新的思维方式,敢于创新的意识,敢于创新的能力和创新的人格,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应全面体现创新性和应用性。而创新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应用则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2 应用型创新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2.1 实施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现代创造学与教育学相结合的一个分支,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创新人才教育,核心是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包括发明创造的技巧与经验、创新能力训练及创造性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应该贯穿于地方本科院校本科教育各个阶段,要充分体现被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在激烈竞争中的生存能力。

2.2 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不仅在于验证理论、训练实践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国内地方本科院校虽然已形成了以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和课堂内外实践教学环节为主体,以学生科研训练和学科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为内容,以课外社会实践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促进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但还存在不足之处。

(1)实践教学目标问题。实践教学目标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初始环节,它对实践教学内容的安排、管理制度的制订具有引导与规范作用。有些地方本科院校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小,教学仍遵循先理论,后实践的模式,实践教学被看成是依附于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没有自身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甚至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严重制约了应用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问题。实验教学内容偏重演示、验证、综合型实验项目,而创新型实验项目偏少。互动式、合作式和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没有得到科学应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和探究能力,以及学习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均得不到充分培养和锻炼。(3)实践教学评价体系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评价体系侧重于结果而淡化过程,过于看重知识吸纳而忽视能力培养,过于看重学业发展而忽视健全人格塑造。没有把应用型创新人才具备的个性、能力素质纳入评价体系,既有悖于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原则,也成为制约应用型创新人才成长的一个导向性因素。(4)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不适用应用型创新人才能力的培养。教师队伍科研能力薄弱,无法开设创新性实验项目,创新引导能力不足。校外实训基地设施陈旧,产学研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无法落实等。

沈阳工程学院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取得了丰硕成果。构建了以实验与实训教学平台、“产学研”相结合实践平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平台为实践教学平台,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实践教学方式多元化的“三层次、八模块”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三层次”是指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创新实验。“八模块”是指素质拓展模块、基础技能模块、专业实验教学模块、专业综合能力模块、工程训练模块、综合实习模块、科研训练模块和科技创新训练模块。在开放式实践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通过增设创新学分,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2.3 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

首先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兴趣和发展愿望,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其次拓宽学生个性培养途径,将科研项目引入日常教学,依托创新实践基地和大学生创新项目基金,资助优秀学生在创新平台上开展科学研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的主要渠道。学生进入创新实践基地完成:系统设计、方案论证、软硬件开发、成果提交,使学生完整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另外,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对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同样非常重要。

2.4 改善实践教学环境,构建创新能力培养平台

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由实验与实训教学平台、“产学研”平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平台构成。为学生提供按兴趣、跨学科、结合理论教学,又超越理论教学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更多的创新行为不是个体性,而是群体性、团队式的。需要我们培养的创新人才首先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以与团队成员分享共同的价值理念、共同的社会资源。利用构建的创新能力培养平台,给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开发、更富有创造性的培养环境。

2.5 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和创造性研究”这个领域中对人才创新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要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探索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学校要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完善老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与年龄组成;加强校企的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实践中充实理论知识;建立教学团队,加强不同学科老师之间的合作,实现跨领域的发展;同时也要鼓励老师走到企业中去,到第一线积累工程的经验,使自己的教学更好地紧密联系实践。

3 结论

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对创新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学生创新能力成为日后工作的重要条件。创新能力不仅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创新素质的核心,学校教育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探索创新教育的内涵,力争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基金项目:辽宁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高等教育研究2013-2014年度立项课题 ――应用型创新人才实践教学体系体系研究(课题编号GHYB13132)

参考文献

[1] 许劲松,朱蓉蓉,洪林.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原则・机制.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5.

[2] 马洁.论应用型人才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116-118.

创新型人才的基本特征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大类专业;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所承担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对于设计学大类专业教育的核心则是培养创新型的设计人才。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艺术院系对于人才的培养应定位于全方面复合型设计人才的塑造。地方性综合性大学与专业艺术院校相比,有着一定的综合学科优势和学术积淀,可以将不同种的学科专业进行交叉型教学,做到相互的融合和渗透,并将其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贯穿与整个设计教学过程之中,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一个“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应用能力强、创新精神突出”的高素质综合型人才,从而满足于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对于设计人才的需求。

1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地方综合性大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这类大学主要由地方管理,生源大部分来自于本省,并且有着较为全面的学科门类。这样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基本特征是多功能、多学科性。学校所具有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则是服务于地方,能够积极的促进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设计学大类专业包括有视觉传达设计、产品设计、环境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注重的是设计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该专业不仅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而且要注重于实践操作、成果展示和善于总结经验的综合性能力。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重点应处理好高水准设计人才与地方服务的关系,立足于服务本地经济、科技和文化产业的推进,并融入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发展需求。面对社会对于设计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元化的特征,地方高校应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复合型、创新型设计人才。那么对于这类学生的培养则主要体现在独特的学科知识体系和地方需求想结合的设计实践环节之中。

2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大类专业人才培养的要点

2.1定位于为地方经济建设培养人才

当下是个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发展迅速的时代。其中,文学艺术的发展异彩纷呈,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具有多元化的特征,每一个部门都需要大量高水平的设计艺术人才。现代的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基本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个方面,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最终的目的就是服务于社会。培养的宗旨应立足于地方,面向其全国,积极服务于区域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建设。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强化学生对于地方经济的发展现状和区域文化的学习。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来说,应当塑造出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将不同学科间进行交叉、渗透与融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对于多元化设计人才的需求。

2.2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

学科知识体系包括了教师的专业结构体系和学生学习的专业知识体系。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大类专业教学在注重其理论教学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应用技能的培养,将人文和地方特色融入其中,这些都是创新型人才培在养时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有其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是培养优质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在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大类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制定出多层次、跨学科的知识体系,对于教学内容也应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注重技术和文化在艺术创新中的作用。“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所以,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学科知识体系时,对于教师团队的建设也应当有所加强。丰富及改善教师团队的专业结构体系,同时提高其团队的整体素质。具有稳定且高素质的教师团队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素质,同时也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前提和根本保证。设计学大类专业的教学内容广泛,各个专业在强调专业技术与人文、艺术结合的同时,对于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塑造都应在学科知识体系中有所体现。

3设计学大类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与方法

对于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大类专业有着多元化、应用型和实践型的特点。要提高此类专业教学的质量,就应顺应其时代的特点和社会大环境的需求。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多,高校就应有一个迎合社会的创新教学制度,以及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性是设计学专业教学的特点,设计成果最终是通过实践来表现出来的,理论也需要通过实践去加深理解,能力的提升也来自于实践。实践教学是设计学大类专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直接且重要的途径,应当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通过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接触社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意识和技能,也可以锻炼意志,培养情操。在提高综合知识运用的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应用型的职业技能。在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设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应有一个切实可行且具有较为科学和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学校内部设置实训中心,外部应有实践基地,也可以紧密依托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做到校企联合的机制,有效的资源整合,实行资源共享。根据课程内容,学校可以安排学生进入地方有关的设计机构进行实习,跟随有经验的设计师做一定的设计辅助工作,在提高自身的设计能力的同时,也为以后顺利进去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学校也可安排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实践活动中,学会动手的同时,对于理论也得到相应的升华。设计来源于生活,所以学生的社会调查和其他社会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应主动了解市场,了解潮流,是激发创新的设计思维和灵感的重要途径。学校也应有良好的实践教学管理机制,确立实践的方式、内容、要求等等,并有完善的成绩考核办法,合理的对实践教学进行考量。

3.2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创新思维是以新的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也是设计学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最基本且最重要的能力。设计创新人才在具备应有的设计技术以外,还应有创造性的设计思维方法。所以对于人才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则为重中之重。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一些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创意能力,可以运用对于基本元素的联想、修改、重组等方法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样也可引导和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积极促进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打破常规的“填鸭式”教育模式,运用“启发式”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3.3开放式教学的实施

从包豪斯起就奠定了现代设计教育就应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对于当前的设计教育更应将开放式教学做到极致。开放式教学是设计学专业为创新教学的实现所运用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现在学生常出现的闭门造车、孤芳自赏现象的重要方法。教学时通过与企业、市场的联系,从本质上可改变学生对于设计的狭隘认识。开放式的教育也是弥补地方综合性大学对于设计专业教学不足的手段。开放式教学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之中,也是提高设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将过去教师课堂教授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比如具有实践性的课程学习、课程设计和参观实习等环节里。在这一系列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应发挥自身的学习主动性,积极参与到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形成师生共同商讨的教学模式,也可邀请专业的相关专家参与指导,共同为学生的设计能力的进步付出努力。

4总结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设计就是创新的一种表现形式。地方综合性大学的设计教育在整个设计领域中已有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性,也是现代设计教育改革的重要部分。地方综合性大学设计学大类专业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时,强调的就是与地方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相结合,并具有多层次、多学科的交叉型教学模式,就实践性是设计专业教学的特点,制定出以实践教学为基础,运用开放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提升,将基础教学、实践教学、培养创新思维三折的关系进行优化。顺应国家对于设计行业的要求,为地方打造出所需的高品质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2007.

[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

[3]林燕芬.让灵感成功落地——艺术设计类专业实验教学管理的几点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11).

[4]孟庆红.艺术设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艺术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