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第1篇

1、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工业与电气工程有关的运动控制、工业过程控制、电气工程、电力电子技术、检测与自动化仪表、电子与计算机技术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系统分析、系统运行研制开发、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2、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工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控制、计算机技术、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等方面较宽广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受到电工电子、信息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以及电气工程及自动化领域的专业训练,具有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3、强电为主、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所培养的学生系统观念强,基础知识宽厚,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第2篇

电气自动化专业 教学体制改革 实践教学方向

随着我国工农业和国防领域的日益现代化,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要求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应用领域也随之增多,现在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运行,信息处理,试验分析及电子与计算机等诸多领域。因此,全国各高等院校均高度重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一、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介绍及主要课程

电气自动化作为电气信息领域里一门新兴起的科学技术,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其实用性触及到国家工农业建设、科学技术研究、军事建设、航天建设以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领域当中。因此这门技术的发展与成熟都非常迅速。电气自动化专业对学生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能够专业的掌握电子电工技术、信息处理、系统工程、控制理论及计算机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的课程有:电子变流技术,这门课程主要是为自动控制和系统运行领域奠定基础知识。高等数学及高等物理,主要为学生们将来从事的电子系统领域、计算机编程及试验分析领域打下基础。工程训练和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们将来更好的从事航天建设等国防建设等重要领域。从电气自动化专业所涉及的领域及学生的主要学习课程中我们可以看出,该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都非常强的专业课程。

二、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学体制改革

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就业前景广阔,就业领域多样化。但是能否将专业性和实用性俱佳的电气自动化人才输送到全国各个重要的工作领域当中,则是各高校教育者们高度重视的问题。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该专业学生的教育主要还存在以下较为严重的现状:

1.教育范围较单一,没有结合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虽然属于理工科性质专业,但是当代社会所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应是综合素质较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在这种不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教学体制下产生的专业人才往往只能在一些技术层面上过关,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都存在着相当严重的欠缺。

2.没有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进行重点培养,导致学生的特长没有得到发挥。有些高校教条的执行素质教育,在避免教育范围单一性的同时往往矫枉过正。使得一些学生机械的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而自己兴趣所向的科目则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3.学校实践设施没有紧跟专业领域发展步伐。如前所述,优秀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培养是要通过大量的实践学习来完成的。但是如果高校没有合理安排经费,没有把握时代节奏及时的更新学校内部的实践使用设施,将会导致对学生们的实践教育与社会发展脱节。学生们如果在学校使用落后老式的实践设施,等投入工作后将会发现在学校得到的操作知识无法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

因此,高校应该加大教育体制的改革,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具体措施如下:

1.提高对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的文化教育质量。要做到有针对性的教育,根据就业领域的特点及相关要求,制定合理的教育体制。

2.注重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高校老师应当对自己所负责的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对学生的优点给予发掘和肯定,进行对特长的重点培养。同时也不能忽略其他学科之间的互补与均衡。做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性培养。

3.合理安排学校经费,尽量做到校内实践设施与社会实际应用设施同步。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对将来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地在自己的就业领域中取得成就。

三、探索高职新的实践教学方向

依前文所述,当今形势下需要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不是单一的技术性工人,而是综合性较强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首先要注重对相应理论知识的结构进行优化,使学生能够对理论知识做到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掌握。而更重要的方式是加强对学生实践环节的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教育。就目前我国各高校对于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进行的实践教学方法来看,主要存在着以下不足:

1.实践内容表面化,单一化。部分高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往往主要是通过一些单一性的实践操作来验证书本上的专业理论。这种专业性实践造成了与社会的实际生产状况是相脱节的。

2.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实践性教育本应是一种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实体操作教育。但是目前有些高校对学生往往是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来完成实践教育的,这样显然抑制了学生主观性的发挥。

3.学校对实践教育的不重视以及学生对于实践课程的态度不端正。有些学校基于较为传统的教育观念,一般都会对学生的书面考试成绩相当重视,从而对理论教师的专业能力要求很严格,待遇也自然很高。但是,学校往往把实践课的指导教师归属于教学辅助辅导教师的位置。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同时也就导致了学生对于实践课的态度不端正。

以上现状对于电气工程化专业学生的负面影响是相当严重的,如果学校不能处理好对学生的实践教育,将会使该专业的人才无法适应社会各相应领域的实际需求,从而妨碍学生的发展前景。所以,高校的教育者应该确定更为正确的实践教育方向:

1.构建完善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体系。学校应从根本上确立理论和实践互补互助的教学理念,使两项教育得到平衡发展。

2.完善实践教学大纲,推行创新型实践教育,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真正做到实践出真知。

3.重视引进优秀的实践指导教师,合理地提高实践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加大实践课程的教学比重,端正学生对于实践学习的态度。

四、总结

电气工程自动化人才对于我国各领域现代化的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人才的优良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命运。而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实践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因此,各高校应当高度重视对该专业学生的实践教育,确定正确的实践教育发展方向,为国家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恬,李梅芳.高职高专实践教学模式[J].中国建设教育,2007.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技术 专业 教学改革 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1(c)-0150-02

如今,机电一体化设备逐渐增多,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完善,社各个行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要求也变得愈来愈严格。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始加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最终目的是为社会输送足够多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满足社会和各个行业的发展需求[1]。但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和高校教学问题的出现,加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该文主要探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

1 深入开展市场调研,明确改革方向

对于大部分销售者来说,在实际的市场预测以及经营决策当中,开展市场情况调研是非常重要的工作。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教学改革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市场调研,其不仅是必要工作,还是基础性工作。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改革过程中,通过深入开展市场调研,能够及时明确改革方向,调整教学改革方案,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常进行。在深入开展市场调研的过程中,工作人员要紧密结合各企业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展开详细的数据信息分析,了解各个阶段经济市场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要了解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历年毕业生就业状况,整理出影响该专业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确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正确方向[2]。

2 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人才培养计划与目标

在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制定培养方案和目标的时候,切忌盲目和不联系实际,必须根据市场的根本性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目标。要想确保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最终成功,应当结合经济市场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情况以及相应的发展规律,根据相关规律和要求确定教学改革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偏离正确改革的轨道。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人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必须确保系统化和针对性,要以促进学生平衡发展为最终目标。换句话来说,不仅要培养出集合电气自动化技术生产知识、建设知识、管理知识的一线人才,还要保证这些人才未来的发展空间足够宽广,而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培养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因此,一方面,在实际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切忌教学改革过于片面。真正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不仅仅是一味去旧,而是在不断继承的过程中得到完善,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追求创新。

3 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

要想进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应当从以下方面采取措施:第一,要加大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与有效建设,只有意识到位,才能落实行动,教师只有意识到自身教学的不足和教学改革当中的不足,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着重进行弱项教学改革。第二,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必须采取多样化的方法,不要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课堂理论知识讲解和实物参观,还要实现实物操作和理论课程知识讲解的有效结合,将最初的理性知识转化为直观化的可视内容,增强学生的知识理解能力[3]。第三,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提升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率与质量。尤其要合理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技术,比如FLASH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将难以理解的课本理论知识以图片和影像的方式表达出来,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促进学科长期建设。

4 增加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

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要想加强教学改革,应当适当提升实践操作实习课程的占有比重,让学生多参与实践实习课程,提升学生的电气设计研究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模块开发利用水平、电气自动化技术控制水平等。通过大力开展实践性课程,学生不仅可以将理论性知识合理运用到实践操作当中进行验证,进而促进学生对理论性知识的深刻理解,还能提升学生的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巩固所学知识,在提升自身实践操作技能的基础上补充理论薄弱内容。因此,实践操作实习与理论知识掌握存有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通过增加实践性课程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的占有比重,能从根本上促进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可持续发展[4]。

5 促进校企合作

在大多数的学科教学改革当中,加强校企合作都必不可少,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也不例外。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对企业来说,可以获取充足的新生人力,丰富人才资源,为企业人才战略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保障。对高校来说,可以有效利用企业的技术环境以及设备条件,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探究,进而研发出契合市场发展要求的技术产品,提升高校就业率,还能有效转移昂贵的教学设施购买的负担和压力[5]。对学生来说,可以进入真实的工作环境当中,深入掌握学科实践性知识,掌握理论知识以及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技巧,了解自身专业学习的不足,以及与企业需求间的差距,不断地完善自我。可以看出,不论站在哪个角度上,加强校企合作都是非常必要和有价值的。

6 创造条件,使得教师获取先进知识

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改变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必须创造有利条件,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师获取先进知识,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具体来说,第一,高校要多和企业合作,在企业研制出新产品之后,教师可以及时获取信息资料,不断地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共同开发出新产品,确保教学前瞻性。第二,教师要深入到电气自动化水平足够高的企业内部,实现技术生产和实际教学的有效结合,创新教学方法。第三,教师要多参与专门的技术研讨会以及展销会,在参与研讨会的过程中明确教学发展趋势,规范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工作;获取综合化的电气自动化产品信息,拓展知识面,与时代同步发展[6]。第四,教师要善于进入国外先进的教学技术,吸取国外优秀的理论和文化,不断地完善教学素材。

7 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电子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必须结合市场的根本需求,结合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特点,以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为最终目标,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模式,加强教学改革,最终满足社会、企业、高校多层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刘继先.关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25.

[2] 陈琳.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科技风,2014(11):178.

[3] 邹凌彦,李北芳,隋良志,等.浅谈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改革[J].通讯世界,2016(15):287-288.

[4] 兰子奇,贾海艳.资源库平台应用在电气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实践研究[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4-36.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 电气自动化 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姚庆文(1967- ),男,江苏武进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电子电气自动化;蒋正炎(1979- ),男,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气自动化、新能源应用。(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1年度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十二五”规划课题“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技术设计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ZYGH201100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6-0138-02

中高职衔接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综观当前中高职衔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衔接模式、存在问题、衔接方法、衔接内容等层面,很少涉及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而中高职衔接既涉及宏观教育体制的衔接,也涉及微观教学领域的衔接,专业课程体系更是衔接的核心和落脚点。本文以电气自动化类专业为例,探讨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一、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存在的问题

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是指中、高职为实现各自的培养目标,在课程上达到相互分工、相互链接、相互融通的有机结合状态。但在具体的衔接中,存在着以下主要问题:

1.衔接模式不固定。以江苏为例,目前中高职衔接模式主要有对口单招模式和“3+2”分段贯通模式。对口单招模式是指完成三年中职学习的中专、技校、职高毕业生,通过春季高考升入专业对口的高职院校继续深造,由于中高职分别实施培养计划,合作学校不固定,生源素质结构差异明显,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的断档或重复等问题。“3+2”分段贯通模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中职学校合作,实行分段贯通式联合办学,便于合作双方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由于两种模式并存,加上生源的差异,对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设计提出了严峻挑战。

2.中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中职教育是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但在实际执行中,不同的中职学校往往根据自己的特点,采用以学生直接就业为主或以学生升学为主等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过于强化技能,理论点到为止,扼杀了学生继续学习的潜力;后者把对口升学作为吸引生源的法宝,在课程设置上,以考试科目为核心,在教学内容上,以升学考试范围为标准,重基础,轻实践,降低了专业课和实际技能的标准。虽然部分学校兼顾就业与升学“双重目标”,但也是前两年统一制订教学计划,三年级按学生升学或就业两个方向进行分流,想直接就业的全部参加实训培训,想升学的全部学习升学考试对应的课程。这违背了中职培养目标的初衷,给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增加了难度。

3.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重复。通过比较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教学计划可以看出,中高职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大量重复,重复率甚至超过了50%,如电工、电子、PLC、单片机等课程均有开设,另外职业资格证书的取证也有重复,大多数中职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三年后就要求取得维修电工中级证,而高职专业的毕业要求也只有技能中级证书。衔接后的高职阶段应知达到技师要求,应会技能取证要求高级工。同时,在不同学校的课程内容差异较大,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而且也影响中职生源在高职阶段的学习兴趣和认知过程,影响高职的教学质量和社会地位。

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基本思路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原则。(1)“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原则。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能力本位”原则是指以维修电工职业或相关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的课程组合形态,职业教育要以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岗位业务知识、较强的技术能力为目标。(2)市场导向原则。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产业升级,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的培养,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宽基础、活模块”“一体化教学”和“工作过程系统化”等成功经验是中高职课程衔接中值得关注的做法。(3)梯级纵深、层次沟通原则。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与能否符合这一趋势相关。课程体系设计要由易到难、螺旋上升。中职强调单一技能,高职重视综合技能,两个层次之间要相互沟通,科学划分各自教学范围,尽量减少两者的重复,整体考虑中、高职衔接,既要与教育目标、层次相适应,又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为学生今后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4)操作性原则。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便于衔接的中高职学校的教学实施和教学管理,又要体现学校教育的规范性和灵活性。中职学校也存在着师资条件、实践条件和管理的差异,建立各类基础平台模块,满足各学校和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要针对职高与普高学生的差异,后续加大实践课时,因材施教,满足特定岗位能力的需求。在中职衔接高职的过程中,仍然要进行水平能力测试,对于中职阶段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进行测试,达到测试要求的可以直接进入后续专业平台的学习,而对于测试不合格的学生则强制做专业选修模块,从而弥补各个中职学校的教学差异,并在后续课程学习中分级别、分模块教学。

2.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中高职课程体系的衔接,首先就要使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都面向职业生涯,而不能只面向具体的职业岗位。劳动部将职业能力分为四个层次:行业通用能力、行业特定能力、跨行能力和核心能力,课程体系的设计要全面落实四个能力的培养。尤其要注重核心能力的培养,开设专门的核心能力课程的同时,在各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融入核心能力的培养,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与人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3.融入职业资格标准。依据岗位综合技能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将维修电工(中级、高级和技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及其他专业相关行业企业职业资格标准中的主要知识与技能要求融入主干课程的教学项目,将主要产品按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安排在不同的学期,每一学期针对典型设备的机械与电气装调修能力进行项目化、学做合一的培养。中职课程融入中级维修电工的职业资格标准,高职课程融入高级维修电工和技师的资格标准。

4.采用模块化的课程形式。通过教学分析,按照典型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设计相应的教学模块,划分课程及实践环节,合理序化、优化教学内容,形成以能力为中心的多种课程组合模块,再将若干个模块组成一个完整的、从中职到高职一贯的专业课程体系。

三、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设计

1.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右图为中高职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衔接框架。中职阶段开设公共基础模块1、公共接口模块、专业基础模块1和专业方向模块1,四个模块依据中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标准的知识与技能要求设计,同时也为衔接高职提供接口标准。学完上述四个模块,学生可以中职毕业或进入高职继续学习。高职阶段开设公共选修模块、公共基础模块2、核心能力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方向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六个模块依据维修电工高级和技师标准,以及相关行业企业标准要求设计,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进入高职阶段首先根据公共接口模块进行入学考试,未达标准者必须选修公共选修模块课程,以免文化基础过于薄弱,影响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达标者可以免修,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减少生源差异的影响。核心能力模块开设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课程,为后续课程中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打下基础,并通过后续课程的不断强化与训练,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整合课程,推进项目教学,专业选修模块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

通过递进式的课程体系衔接方式,不仅能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提高教学效果,而且能突出职业教育的特色,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节约教育成本。中高职合作院校共同设计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衔接,并且在具体实施中,以专业核心技术为支撑,以企业的职业活动为基础,这样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仅符合企业要求,而且也有利于学生的就业和未来发展。

2.课程衔接中落实分级别、学分制。因中职学生在知识与技能上的巨大差异,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应采用“分级别、学分制”的课程结构,专业基础课程分基础模块和基础模块2、专业方向课程分方向模块和方向模块2。在专业基础模块2与专业方向模块2的课程中,将不同的教学项目组合成独立的教学单元,按照学习的难易和技能要求的复杂程度,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单元结构。将专业课程按难易和复杂程度分成ABC不同的级别,同时给予相应的学分:C级别供本专业大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1;B级别供相近专业学生或本专业部分学生学习,学分系数为0.7;A级别供其他专业学生选修,学分系数为0.4。学生自身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其中的B或C级别,不同的级别根据课时不同对应不同的学分,所差的学分可以通过选修其他课程弥补。

四、电气自动化类专业课程体系衔接的实施

1.加强教材建设。课程内容综合化后,其基础和重点是教材的有效衔接。尤其是“3+2”贯通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材,应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基于工作任务科学组织,设计许多不同的教学单元,如A级别中职讲授,B、C级别高职讲授,然后由中、高职院校合作共同开发教材,使教材的内容对应课程。教材的形式可以是纸质教材或电子教材。

2.实施学分制管理,推进评价改革。以学分制为基础,中高职对应不同的学分。尤其采用“3+2”模式时,学分可成为中职学生进入高职院校的通道。在学分控制方面,中职生源的专业基础模块与专业方向模块学分比重可适度减少,公共基础模块和专业选修模块的学分比重可适度增加。采用学分制管理,能够使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起点不同的生源,在相应的时间里实现培养目标,提高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效率。

3.重视“双师”素质团队建设。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加快“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同时发挥作为学生职业指导师的作用。实现专兼职教师的有机组合,从整体结构上优化“双师”教师队伍。中高职教师适度交流,使不同背景的教师之间优势互补,形成具有数量优势、结构优势、专业竞争优势的教师队伍集群,并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提升整体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不断满足中高职衔接的实际教学需要。

4.强化实践基地建设,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系统设计实践训练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可按照“模块化”和“项目化”的原则,增强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不同生源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大大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体系中有平台基础实训、专业方向综合实训、岗位专项实训,实践场所也有校中厂、实训基地、共享基地、校外实训基地,实践体系满足职业能力从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直到技师的标准。

五、结束语

中高职衔接必须是一个自身完整、能够“纵向衔接、横向沟通”、能够满足学生职业养成、职业生涯设计和重构、实现长远发展、潜能发展需求的教育体系。中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衔接本着节约资源、衔接畅通、优势互补的宗旨,致力于培养能高效服务于江苏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电气自动化高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芳.对“3+2”中高职模具专业课程体系衔接问题的思考[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5).

[2]王红梅.试析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中、高职课程的衔接[J].职业教育研究,2012(1).

电气自动化就业方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教材建设;高职教育

引言

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是高职高专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目前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发展相比,高职院校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的教材建设方面显然远远落后与该领域应用方面的发展。编写有利于促进地方高职学生岗位能力、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的教材,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是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的一个根本性问题。

一、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教学做”一体化特色教材。大多数教材仍然强调“如何教”?“如何学”?而没有突出“如何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体现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缺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特色,不能实现培养“高职业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部分教材缺乏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专项能力的科学分析,缺少科学课程理论的支持,编写的教材难免出现脱离企业生产实际,针对性不强等问题。

(二)实践性教材严重不足

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践教学在教学中分量极重,其教材建设在高职教育中也应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现实中,电气自动化专业基础课与地方经济建设所需岗位合适的实训教材较少。

(三)教材建设滞后于地方教学和专业改革

我校承担着为四平地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对人才的需求有地方特色,对人才的培养也有特色,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非地方院校有所不同。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在市场中没有或很少有合适教材,而这些课程的教学正是我专业的优势。例如:我专业开设的《换热器机组控制》课程,以其实用性强,最贴近企业实际(四平地区换热器行业特有技能),但目前,国内仍无适用的教材。

(四)教材内容与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衔接

“双证制”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色所在,它的实施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学历证书,而且要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技能等级证书,重点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技术和技能。但目前的高等职业教材的编写与劳动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鉴定标准不衔接。

二、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地方特色教材建设思路

通过分析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现阶段教材建设存在的问题,我们总结了在新的形势下高职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建设应与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保持一致,把握教学改革方向,坚持地方特色教材建设的思路。

(一)理论知识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教材,以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必需、够用”为度。“够用”指的是能完成目标要求即可。

(二)教材建设不仅要注重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还要注重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把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入为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思想渗透到自动化教材的内容中,在教材中体现出“教学做”一体化的编写原则。

(三)深入企业,对校企合作开发教材的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经济建设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教育,其生命力在于不断满足社会特别是行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紧密依托行业或企业,建立产学密切结合机制,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是高职教材建设的必由之路。

(四)大力推进了“双证”制度,即学生毕业时不仅能够拿到高等教育毕业证书,同时还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

(五)教材的编写要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一类专业,理论大多来源于实践,教材内容容易与生产实际相联系,在地方建设中容易找到一些典型案例,把它们编入教材,在教材内容中穿插相关的实训内容。

三、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地方特色教材具体落实措施及研究成果

(一)组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小组

我校组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系列教材编写小组,集中人力、有组织有步骤完成电气自动化系列教材的编写任务。电气自动化教材编审委员会先后出版了《电子CAD技术-PROTEL电路设计》、《数字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及应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路原理》、《电工学》、《PROTEL例题精解与上机习题精选》等十几本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地方特色教材或校本教材。

(二)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实训教材的编写做为重点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中,加大了实习、实训教材的开发力度。一是开发专门的实训课程教材,比如《电力电子技术实训》教材是根据我校的电力电子实训室(渐大方圆DDSX-X电力电子实训系统)的设备及配套的理论教材进行编写的。做到“学到的理论都能通过实训来验证及强化,实训设备都能发挥作用”;二是在主干课程的教材建设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比如《PROTEL例题精解与上机习题精选》就是将理论与上机实训有机结合的一门教材,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做补充,教材内容中有许多工程案例彩四平市艾斯克机电开发有限公司的工程实例。

(三)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内容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

我校电气自动化教材内容不但做到了针对一定的岗位(群),还从学生整个职业生涯考虑,适应更换工种,扩大就业面,增强未来适应性的需要,体现了教材的科学性、职业性和实用性。比如:在《电气设计AUTOCAD》教材的配套习题中,增加了“AUTOCAD高级制图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统一考试内容;在《电工学》教材中着重强调“中、高级电工证”职业考核内容;在《PLC可编程控制技术》教材中融入了“CEAC智能工程师”职业考核内容;在《PROTEL电路设计》教材中融入了“PCB工程师”职业考核内容。使学生的课程学习与职业证书的获得紧密相连,相互融合,学习更具目的性。

(四)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建设体现了“地方性”

我们把握住职业教育具有地方性特点,在教材的编写中也体现了地方性特点。四平地区是全国换热器行业集中地,换热器产量占全国的75%以上,四平市现在每年为换热器行业配套制作的电气控制柜数量达近万台,而从事此类工作的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尽管这个行业只是换热器行业的一个“副业”,可我们抓住这个机遇,把电气控制柜的岗位培训做“主业”来抓。于是我们将与之相关的《电气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技术》、《触摸屏技术》、《组态监控技术》、《换热器机组》等教材做了相应的整合。使我专业的毕业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掌握从事换热器电气控制柜及相关产品的制作、调试能力。目前,我专业毕业生占四平市电气控制柜从业人员50%以上。我专业的校企共建教材也体现出了地方特色,我专业已经和四平慧宇仪表厂、四平巨元换热器等十余家企业签定了合作开发教材及课程协议。在《检测与转换技术》课程教学中使用四平慧宇仪表厂的自编培训教材,在《组态监控》教学中使用红嘴钢铁有限公司自编的培训教材。同时将上述两门课程的实训安排在以上单位进行,把实训室建在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

(五)将高职高专电气自动化专业教材建设与教学教革相结合

在教材建设中,我们强调了学生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不断把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技术 、新工艺、新方法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在《工厂电气控制技术》教材内容上体现了理实一体化教学,体现了实践性,该课程在原有一周校内实训的基础上,增加了校外企业实训和校企合作制作电气控制柜的培训项目,实现了“教中学”、“学中做”、“做中学”。《PLC可编程控制》课程教学采用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的方式,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采用课堂与现场交替,仿真与真实衔接。将典型的PLC可编程控制项目引入课堂,合理设置和序化教学内容;同时将课堂延伸到校外实习基地,延伸到工程现场,并通过《PLC可编程控制》教材中的综合项目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编程控制岗位顶岗实习,使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四、结语

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坚持教材建设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一致,教材建设把握了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方向,体现了地方院校教学风格、教学水平、教学成果,走出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地方特色教材建设之路。

参考文献:

[1]赵居礼 试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教材建设的基本思路 职业技术教育2008-5-1.

[2]程荣福.高等职业教育教材改革与建设.职业技术教育2001.10.

[3]赵居礼,王艳芳.完善高职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