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第1篇

埃里奥特・杰奎斯,加拿大裔工业心理学家,著名的管理学者、精神病学者和顾问。著有《企业文化之改变》《时间的自由度》。

他提出企业的管理水平应基于领导决策之前所花费的可测时间长度和根据时间长度所应获得的报酬。著有《TheLifeandBehaviorofLivingOrganisms(HRD)》《为层级制辩护》等,是伦敦Tavistovk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

埃利奥特・杰奎斯最著名的理论为“杰奎斯法则”和“判断时距法”。杰奎斯法则:“有些管理者从开始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判断时距法:“任何一项决策,其决策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判断时距就是衡量某项决策的最终效果所必须耗费的最长时间。”它为客观地评价主管职位提供了一种较有希望的方法。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最终达到实现领导的目标。面对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往往是领导者必备的一项基本职能,他们每天面临的各项工作实际上都是不断地作出决策,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影响决策的因素,他必须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杰奎斯为领导者提供了评价主管职位的较有希望的方法。

杰奎斯法则

伦敦Tavistovk人力资源学院创始人之一埃利奥特・杰奎斯曾经说:“有些管理者从开始时就下定决心要解决存在的一切问题,这种观念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在企业工作、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很多聪明的朋友,能够面对和解决几乎所有问题,令人刮目相看,但是这种聪明的朋友,却不是最明智的。如果一碰到问题就马上下手解决,那么解来解去,最终却发现是一个解不开的死节,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可能错过寻找替代和补救措施的机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实际上除了苦恼于找不到解开的办法之外还有更好的选择,而且不止一个。

首先是要放弃把它解开的固执,寻找用别的方法来“解决”。比第一个选择更上一层楼更具智慧也更有效率:那就是放弃。不仅放弃对解开方法的寻求,连这个死结本身也放弃。只有学会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问题,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在解决管理中的问题时,从实际出发,避免死钻牛角尖。

埃利奥特・杰奎斯的“冰川调查”发现,个人感到有必要使自己的作用和地位明显地固定于一种使他的同事们都可以接受的方式上。当外在的物质条件的改变已经达到了它的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以致于任何一种物质条件的改变几乎对产量不起任何作用时,非正式的社会关系就开始发挥它的巨大作用。非正式制度的人际关系就自发形成并依赖于个人的“自发强制”保证执行,如价值观念、意识形态、风俗习惯、道德伦理、非正式组织等。这个非正式制度大多出于某些特殊的特征而自发形成,如感情的需要、爱好的一致、利益的纽结、血缘亲情、地缘关系(老乡观念)、地位差别(地位、等级相当的人际关系群体和不同层次的组合)等等,目的在于追求内在报酬或外在利益。它提供了一个非正式制度框架:它提供了一个非正式组织和一套未加规定的行为规则,包括未加规定的权利与义务、激励(社会支援、感激、赞同)与约束(非难、排斥、冷淡等)机制、协调和控制机制,其规范具有不确定性,成员和角色关系具有不稳定性。关系网的最优规模由最优成员数、最优公共物品量和可交易的私人资源量决定。在其中之二既定的情况下,另一参数所导致的边际成本递增与边际成本递减至相等时,就决定了关系网中的最优成员数,或最优公共物品量,或可交易的私人资源扩展人际关系的最高界限,三者共同决定了关系网的最大规模。人际关系这一非正式制度,随着个人人际关系偏好的转移而变迁。

判断时距法也是埃利奥特・杰奎斯提出的。任何一项决策,其决策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判断时距就是衡量某项决策的最终效果所必须耗费的最长时间。根据判断时距法,可以用衡量决策的最终效果所需的最长时间来判断一个职位的价值。因此,判断时距越长,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就越大。

例如,一个工长,由于技术或判断能力差而犯的错误,可以很快地显示出来;而对一位公司总经理来说,要判断其工作中的决策是否正确,则可能需要等待好几年时间。显然,总经理相对于一个工长来说其职务要重要得多。

在1965年发表于《国际心理学杂志》上的“死亡与中年危机”一文中,杰奎斯创造了“中年危机”这个词,它是指成年人从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对死亡有了清醒的认识,意识到死神正在一步步靠近,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年转折期是一个自然阶段,通常发生在40岁左右,前后时差可为20年。典型症状表现为不满或者厌倦生活,对早年的决定和生命的意义表示质疑。

理论的实际运用

埃利奥特・杰奎斯是著名的工业心理学家、管理学者、精神病学者和顾问。他的不少理论被应用于实际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日常生活中。

他指出:任何一项决策,其决策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体现出来。判断时距就是衡量某项决策的最终效果所必须耗费的最长时间。根据判断时距法,可以用衡量决策的最终效果所需的最长时间来判断一个职位的价值。因此,判断时距越长,职位的相对重要性就越大。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第2篇

但是,这种“我的生活完全透明”的表象,本身就是个谎言。对于社交媒体帖文的调查显示,这些图文并不一定表明了发帖者的真实感受。更有研究数据表明,95%的女性既对心爱之人所有保留,也对关系亲近的人说谎。

究竟问题何在?根据最新的数据,对秘密严防死守,哪怕是所谓善意的谎言,都会引发焦虑、压抑的情绪,以及许多身体上的不适,尤其是当你对撒谎感到愧疚的情况下。将你的秘密曝光,还得应对随之而来的困扰,实在很可怕;但是不这么做的话,你的健康状况则会拉响警报。

嘘……

“沉重的枷锁”

“不能承受之重。”

用来比喻保守秘密再恰当不过了。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显示,言辞保守的人在应对类似提着蔬果上楼梯这样的日常活动时,行动会变得艰难。相关研究学者和作家Micbaelslepian博士说:“秘密的重大与否并不要紧。要紧的是你对秘密的烦心程度。”换句话说,如果你痴迷于对小秘密保持缄默,就相当于整天都把秘密负重在自己身上到处走一样令人压抑。

承受这份压力会对健康造成一些重大的影响。最开始,这种压力会提升压力激素皮质醇,这种激素达到一定量会提高失忆,新陈代谢紊乱和高血压的患病风险。你还有可能会陷入沮丧的情绪:即使你相信把秘密藏在心底没什么大不了的(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嘴严。对吧?)。调查研究还是显示出封存秘密会让人们变得郁郁寡欢并感到孤独。

不仅你的亲朋好友会受到影响。这种伤害还会渗透到你的工作当中去。哪怕这个秘密和你的工作毫无关联。根据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的理论证明:大脑同时处理事情的能力有限。花费在三缄其口上的精力越多,专注于其他事物的大脑能力越弱。

撒谎!

很遗憾。这是事实:近期的研究显示,人们平均每周会歪曲事实――高达11次!核对我们说谎的浮动频率。来看看不同程度的谎言是如何伤害我们的身心的。

让我发声

由于隐藏了一些事情而不断感到焦急与坦白承认而带来的弱点和痛苦。哪个罪恶感更少一些?这取决于你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研究表明,由于遮掩而产生的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问题,都会随着说实话而至少减轻一半。

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关联是建立在对彼此的信任之上的。纽约市精神病学家Gail Saltz博士说:“如果你隐藏了一些会直接影响到另一个人的事情(比如,你不小心蹭到了朋友的车)。你会错失一些容易察觉的、显而易见的益处――就像总体来说更好的健康和更长的寿命。如果这些益处离你而去。那么你很有可能正处在不良的人际关系之中。”

韦尔斯利女性研究中心的精神病学家Amy Banks博士的建议是:如果你的秘密会造成挥之不去的个人困扰。比如长期的饮食紊乱,你可以找一个能够感同身受的朋友去倾诉。最好是他认为你对他倾诉是最大的信任。而不是抱怨你为什么现在才告诉他的那种朋友,进而从最大限度上减少这个秘密带来的坏处。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注意以下几点。可以让坦诚的过程更顺畅。

1.找适当的时机

避免在公共场合和盘托出。避免在你想倾诉的对象正忙得翻天覆地的时候。私下里表明自己有事情要讲,并约定好时间和地点。

2.承认这对于你来讲是件难事

尤其是你想袒露的事实可能会伤害对方时。要让对方知道,你非常的抱歉,而且会尽力做出弥补。

3.直截了当

尽可能直白地说出你的秘密或者坦白你的谎言。切忌打球或者找很多借口。

4.准备好应对措施

你的倾诉可能会引发对方的哭泣或者沉默。如果你要坦白的事情会让对方受挫,你就必须尽最大努力善后,毫无保留。如果对方需要时间来考虑。告诉他,当他想要谈谈,随时可以找你。Saltz说,在很多方面,后续的做法都比袒露的过程更重要。也就是说,如果你不尊重他人需要一点时间来消化突如其来的打击。那么你就会彻底摧毁你们之间的关系。(Slepian博士建议:如果你实在无法承担坦白谎言所带来的后果,你就去匿名社交平台上匿名分享出来,这会让你轻松很多。)

那么当别人抛出了一个巨大的秘密,你该如何应对呢?向所涉及的圈子之外的中立人士倾诉,比如医生或者按摩师,防止秘密在圈子里继续传播。《家庭的隐秘生活》作者、心理学家Evan Imber-Black博士建议:如果你跟对方拉钩保证。不告诉任何人。却又被朋友的秘密压得喘不过气。那么还有别的途径――就去告诉一个完全不牵涉其中的人(妈妈永远是最好的选择),不提任何细节,这会帮助你消除几乎全部的负面影响。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第3篇

关链词:护生,护理;个性特征

人格特征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经常影响人的行为并区别于他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决定着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的行为方式,是一个多层次、多水平、多维度的动态结构系统护生的人格特征将直接影响到今后能否成为合格护士,胜任本职工作,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了解和掌握护生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在心理健康教育和今后的实际工作中,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使他们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更好地适应护理工作的需要。因此,对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1人格的概念

“人格”一词出自于拉丁文“persona",又称个性,原本是面具的意思.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对人格所作的正式定义已不下十几种。艾森克把人格定义为个人的性格、气质、智力和体格的相对稳定而持久的组织,它决定着个人适应环境的独特性。米歇尔把人格定义为个人心理特征的统一,这些特征决定人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他们与别人的行为有稳定的差异。中国《心理学大词典》中的定义为:“个性,也可称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结构是多层次、多侧面的,由复杂的心理特征的独特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第一,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的特征,即能力;第二。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第三,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的特征,即性格;第四.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动机、兴趣、理想、信念等这些特征不是孤立的存在的是错综复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对人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的。”

2研究背景

人格类型的研究最早起始于医疗实践的需要,并从医务部门发展起来,这种研究为医疗教育、管理和职业选择等工作提供了便利。人格在很大程度上,不仅能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社会适应、行事风格,同时它也是预测个体职业成就、员工招聘、人事选拔的重要指标。护理是一门结合了科学、伦理与艺术的学科,护理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护生必须具备健康的人格。有研究表明护生的人格与其心理健康水平,适应能力焦虑程度等方面都有相关性,现将国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3护生人格的研究工具

任何一种人格理论都承认人格存在着个体差异,并认为这种差异是可以进行测量的。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和方法来实现对人格的评枯,常用的可分为两类,即投射测验和客观测验。

3.1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chnique)是采用各种云图、墨迹图、插画、图片等测验评估一个人的人格特征。目前最著名且应用广泛的投射测验,一个是由瑞士精神病学家H.Rot-schach创立于1921年的罗夏墨溃测验,一个是由H.Murray创立于1938年的主题统觉测验。

3.2客现测验(personality inventory)是一种常用的对人格作客观测量的工具。是用经过精心选择编制的一系列问题调查表,要求被测验者根据提出的要求选定适合于自己情况的答案作出反应目前最常用的是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Eysenck人格问卷。

3.2.1 Minnesota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MMPI在全世界广泛用于人类学、心理学及医学的研究工作,在人格测定和精神病临床上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引进中国大陆,至1989年正式推出MMPI的中国版.

3.2.2卡特尔16个人格因素量表(16PF)全称是《卡特尔16种个性因素测验H catell 16 personality factor test),系R.B.Cattell所编制适用于16岁以上的各类人群。作为测量个性的工具之一,16PF被广泛应用于个性测评、人才选拔、职业咨询等领域,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能够预测被测者的稳定性、承受压力能力、成熟度等,并可以了解应试者在心理健康、适应新环境、专业成就、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表现.

3.2.3 Eysenck人格问卷(EPQ)EPQ系英国伦敦大学心理系和精神病研究所教授艾森克〔Eysenck H.J)编制的有关个性的测量方法,1980年引进中国经过有关专家的修定,项目内容较适合中国国情,并建立了中国常模.

4国内护生人格特征的研究进展

4.1护生的人格特点用EPQ量表调查的结果表明护理专业学生的E,N,P量表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L量表得分低于全国常模,且均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护生总体个性倾向于外向、情绪不稳定、孤独、掩饰度低、质朴性和诚实性较强社会适应性差Cs-vl采用16种人格个性因素测查表(16PF)对实习护生进行调查,显示实习护生在乐群性、稳定性、恃强性、兴奋性、有恒性、敢为胜、幻想性、实验性、自律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均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女性常模,聪慧性的人格特征得分则低于全国女性常模。李瑜和苏志达等闭的研究显示,军校大专护生诚实、掩饰程度低,性格趋于外向,但人格倾向不稳定、焦虑、紧张、容易激动,尤其是从医院招收的大专护生人格倾向稳定性更差。杨群和王锐安等用对军校非军人护生进行调查,表明其个性特征为:内向、羞怯审慎、学识浅、严肃、沉默、理智、注重实际、保守、传统、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但也存在过分现实、忽视生活情趣、容易贸然行事等特点。刘喜文和胡文东等用对护生进行调查,护生在4种人格因素(C,G,N,q)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人格因素(M,Q,)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二者8种次级因素比较,护理学生在4种次级因素(Xo,YtIY,IY,)方面得分显著低于合同护士,在2种次级因累M,凡)方面得分显著高于合同护士。

4.2个性特征与护生焦虑的关系个人的个性特征决定其对外界因素的反映,情绪不稳定的明显精神质倾向的护生易于在外界因素刺激下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护生的人格与焦虑状态明显相关,内向型、偏内向m高护生的焦虑程度高于混合型、偏外向型、外向型的护生。

4.3个性特征与护生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症状的产生源于个体所处的环境和对生活事件的适应不良,而个性特征在两者之间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作用。其中,心境,家庭关系满意度,人际交往、文体活动、工作学习以及健康的满意度.婚姻状况等与心理健康有关因素和各个性特征联系密切。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第4篇

一、引言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又称病态人格、悖德性人格等,是最易于发生犯罪或违法行为的一种人格障碍,往往给社会造成不良后果,所以在各种类型的人格障碍中最受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关注。他们非常容易触犯社会规范和法律,在违法犯罪人群中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占一定的比例,同一性质的屡次犯罪及罪行特别残酷或情节恶劣的犯罪人中,大约1/3至2/3都属于此类型①,但其对自己所引起的法律后果是否有足够的刑事责任能力来承担,一直以来是学术界热议的话题。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概述

(一)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及行为特征

在了解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之前,我们需要先弄清楚人格障碍的涵义,根据《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手册》第三版(CCMD-3)将人格障碍描述为: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人格障碍者形成了一种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异常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显著偏离了文化背景和大众的一般认知(尤其是在待人接物方面),明显影响了个体的社会功能与职业功能,造成对社会环境的适应不良。人格障碍通常开始于童年、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并一直持续到成年乃至终生。

根据人格障碍者不同的行为特征,将人格障碍分为10种,其中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系个体常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其行为特征,男性多于女性,往往在童年或少年期(15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例如,逃学、打架、偷窃、离家出走等,青春期开始出现不负责的性行为;成年后(18岁后)习性不改②。他们无视法律规范,并且屡教不改;反复说谎,为自己的利益或快乐欺骗他人;冲动、易怒、具有很强的攻击性;做事不计后果,不负责任;缺乏愧疚感,缺乏同情心,不容易接受教育和改造。

(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原因

关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形成的原因很难用一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解释,目前的研究进展主要关注于遗传、神经生物作用、心理和社会因素等。

早在1876年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人类学家和犯罪学家切萨雷?龙勃罗梭在其主要著作《犯罪人论》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概念,龙氏认为这样的一类人无论在体力、神经和心理上,与正常人相比,都存在种种反常现象,而这些反常现象都是由于人体素质退化或隔代遗传的结果③。由于当时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发展还远没有达到现在的水平,所以,“天生犯罪人”理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抨击和讽刺。今天,由于心理学和精神医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并认同了异常人格的存在,家庭、双生子和领养研究都显示出遗传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和犯罪行为有影响。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不少研究开始关注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脑损伤、皮层唤醒水平、脑电波等结合了起来。此外,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无疑会受到家庭的影响,个人与母亲之间建立的关系、情感表达的方式、关心他人的能力等,都会影响个体在日后与他人建立关系的进展。这些都会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产生影响④。

总之,在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过程中,生物学的、生理心理学的和文化的因素以复杂的方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了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的特征

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基本特征是缺乏道德情感,少有或根本没有内疚感和怜悯心,更没有责任心和义务感。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犯罪过程中表现出一下特点:

1.缺乏情感,完全没有道德感,作案手段极端残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在犯罪的过程中其手段残忍、冷漠、令人发指,甚至对他们的亲人也没有丝毫的情感。正如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在其著作《犯罪学》中所描述的那样:“他们的道德麻木可以从他们当众描述犯罪时的厚颜无耻观察出来,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描述犯罪的最可怕细节,而对自己的行为使受害人家属蒙受的耻辱和痛苦没有表现出一丝一毫的感知”⑤。

2.无智力缺陷,对犯罪行为谋划性强。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学习能力强,他们甚至在某些方面表现出超出常人的能力,例如,石家庄爆炸案主犯靳某虽然存在耳聋这样的生理缺陷,但是他的视力超好,枪法极准,还会制作炸药、修理电器等。湖南常德“9?18”大案主犯张某在作案中行为诡异,精于谋划,措辞在繁华的街道抢劫金店与大商店,擅长控制和领导同伙,并成功策划逃脱警察人员的追捕。

3.肆意犯罪、不易教化、重返率高。正如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在《犯罪学》(1885年)中的描述:“他们不具有真正的悔改,不惧怕刑罚”⑥。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不在乎法律,也不在乎惩罚,他们更看重自己的欲望能否得到满足。他们不会去反思,不会去反省自己的行为给他人造成的伤害。菲利曾引用莫罗的一句话用来形容反社会人格障碍者:“他们在监狱里并不感到痛苦,就想一个在画室里构思下一幅杰作的画家一样。⑦”仅仅通过执行监禁刑来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进行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善他们的性格、完善他们的情感。因此,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重复犯罪率比较高。

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

(一)刑事责任能力判断

刑事责任能力,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其中,辨认行为能力指的是行为人能否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刑法所禁止、谴责和制裁的,即对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控制能力指的是行为人是否具备决定自己是否以行为触犯刑法的能力,即对是非善恶的选择能力。

此外,我国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认为,判断刑事责任能力的关键是考察犯罪嫌疑人的智力因素⑧,即对犯罪嫌疑人的责任能力的判断应重点考察其作案的智力水平,即有无犯罪目标的选择,有无犯罪预谋和策划,犯罪的客观过程,犯罪实施的具体实施方式等,如果犯罪带有隐匿性的实现准备,犯罪时间和犯罪地点的选择均显示出刻意选择性,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判断该犯罪嫌疑人是否有刑事责任能力?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刑事责任能力探析

一般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认识能力与正常人一样,无明显减弱,明白自己实施行为的内容及其可能带来的后果,在这一点上不存在任何争议。但反社会性人格者是否具完整的控制能力,这个问题在学术界还存在着争议。有学者认为反社会性人格者的行为只是“与其特殊的人格有关,没有精神病所致的辨认和控制障碍”,应认定为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虽然反社会性人格者不像刑法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那样丧失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能力,但其也不如正常人那样支配自己实施或不实施某种行为的能力,这类人介于精神病与正常人之间,因此应该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毋容置疑,反社会人格障碍者是一种不同于精神病(精神分裂症)的心理障碍。因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不符合精神病(精神分裂症)发生、发展的规律,只是人格表现超越正常范围。根据反社会人格障碍者的行为特征,它显然也不是精神健全的状态,具有不同于常人的特殊性。他们往往社会生活适应不良,不能像正常人那样,合情合理地处理生活中的日常事务,从这种意义上说,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属于心理异常的范围。

事实上,许多犯罪人在犯罪时其心态都不是正常的,如:激情犯罪者,变态犯罪者等。因此,衡量犯罪人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其心理的健康状态不是最关键的,关键在于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这件事上有无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这也正是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根本意义所在,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关键是确认犯罪人在实施犯罪行为过程中有无辨别能力,有无自我控制能力。例如,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其发病状态具有间歇期,在间歇期此类患者具有正常人所具备的分辨和控制能力,如果此类患者在这种无病的状态下实施了违法犯罪行为就需要负完全刑事责任能力,尽管在整体上这个人的精神状态属于心理异常的范围。由此可见,尽管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属于心理异常的范围,但是这并不足以构成其限制责任能力的理由,以邱兴华案和靳如超案加以说明,二人在实施犯罪行为前均经过了细致而严密的预谋、在实施犯罪行为后策划秘密逃脱、有明显的隐秘实施犯罪的过程(选在人们熟睡时间作案)、有反侦查的表现等,这些都是出于自我保护的目的。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实施犯罪的过程中非常清楚自己的行为后果,完全有能力选择合理合法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但是他们却选择了以危害他人的、自私的、残忍的、冷酷的方式来面对问题,所以反社会人格障碍者属于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者。

注释:

①龚锐.反社会人格障碍者者刑事责任能力研究.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②④王建平.变态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第207页.

③[意]龙勃罗梭著.黄风译.犯罪人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18页.

⑤⑥加罗法洛.犯罪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第85-89页.

精神病学的人际理论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存在主义是现代西方哲学中广泛传播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思潮的典型代表。存在心理学作为在心理治疗领域中发展起来的颇具影响的心理学研究取向,其产生和发展必然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本文试图从二者的研究内容出发,阐述存在主义哲学对存在心理学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存在主义是把人的个人存在当作全部哲学的基础、出发点的生存哲学、人生哲学. 它起源于19世纪丹麦哲学家克尔凯廓尔,形成于 20 世纪20 年代的德国.它主张研究个人的存在及其基本状态,强调个人的独特的个性、生命与本能, 注重人的主观经验,重视现实人生,并以此作为人的出发点,由此逐渐成为20世纪的一大重要哲学流派。

存在心理学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五十年代后逐渐传入美国。它是把存在哲学的观点运用于精神病学后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学观点,是以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以精神分析为技术前提、以心理治疗为手段,主张人能通过自我意识和自我反思来增强和超越自我,通过自由选择来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心理学研究和治疗方法。

由此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出,存在主义作为一种西方哲学思潮 ,为存在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并对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 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的相同

存在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20年代的德国,很快流行于法国,50 年代后流传于欧洲各国,60 年代又流行于美国。它的产生和发展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在当时传统哲学比较空泛,社会动荡不定,文化剧烈变迁,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社会和经济危机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发展做了充分的准备。两世界大战后,欧洲的许多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危机和社会萧条。通货膨胀、工人失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等社会问题加深了人们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人们悲观、痛苦、烦恼甚至面临死亡的威胁。在迅速增长的社会经济和人性丧失的战争恐怖面前,人们失去了生存的精神支柱而感到空虚和惶惑,找不到自我生活的中心和价值,找不到自我生存的意义。这时人们不可避免地开始思索人存在的可能性,人的本质是什么,探寻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因此,存在主义哲学在此时应运而生,并逐渐在欧洲各国传播开来。

存在心理学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欧洲起源的,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欧洲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社会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各种危机,连绵不断的战争使人们丧失了安全感,丧失了自由和尊严。他们感到了人情的冷漠,孤独,空虚,人的异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各种心理疾病也纷至沓来。精神病医生发现弗洛伊得的精神分析学说已经不能很好的理解在病人的存在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就在这时,他们接受了存在主义哲学,以存在分析为基础来研究病人的生活史,这样存在心理学开始萌芽并逐渐成为一种学术思潮。

2 二者都以人及其存在当作研究对象

我是谁?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我怎样实现我的价值?我怎么样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诸如此类的问题成为存在主义和存在心理学家们共同研究的主题。克尔凯郭尔首先提出,哲学应当把人当作研究对象,应当研究孤独的个人,研究个人的存在,研究个人存在的基本状态,通过个人主观的心理体验达到与上帝的联系,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里提出,哲学应当追问“在者”的“在”以及它为什么“在”、怎样“在”等等有关“在的意义”的问题。“追问存在意义的问题第一次在哲学史上被特别作为问题提出来并得到了发展。”(陈嘉映,1995,第31页)

瑞士精神病学家宾斯万格是欧洲存在心理学的先驱,他曾是弗洛伊德早期的追随者。在他读了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一书后,从一个精神分析的崇拜者逐步转为存在心理学家。他借助于海德格尔关于人类存在结构的研究,对精神病人的内部经验世界进行了重新建构。把精神分析、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的概念加以综合,试图用存在主义哲学对精神分析重新解释,提出了存在分析的心理治疗方法。

美国存在心理学家罗洛·梅为了探寻人生存在的价值,也主张通过对人及其存在的探索和理解,研究“人的本体论存在”,来发现一种新的、基本的心理结构,使所有的心理治疗体系都能建立于其上。

3 二者都重视“在世界中的存在”

海德格尔说,人的此在的基本结构是“在世界之中”,它是此在的最内在的最根本的存在状态,是此在的先验规定性。他认为,世界和此在是一同出现、一同存在的。没有一个孤立的主体,也没有一个孤立的世界。世界是此在作为实际生活在其中的那个东西。此在在世界中就是在自己的家,犹如人和他的家是不可分离的,人与世界也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宾斯万格根据海德格尔此在 “在世界之中”的理论,把世界中的存在划分为三种:周围世界、人际关系世界和自我世界。周围世界是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人的周围环境世界;人际关系世界是社会联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交往的世界;自我世界是自我反思和自我认同的世界。他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为存在分析的哲学前提,构建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存在的关系方式,作为存在分析治疗的理论依据。

罗洛·梅接受了存在哲学和宾斯万格的观点,他把人存在与世界上的关系设想成为一种三维关系,他称之为“存在与世界上的三种方式”,包括人与环境的关系方式、人与他人的关系方式、人与自我的关系方式。他把这三种方式视为有机联系的整体,强调三种方式的同时存在性,比较全面的理解了人的存在。

4 二者都强调了人的自由选择

存在主义者都把自由看作是人的最重要的属性。几乎每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都谈到了人的自由选择。存在主义哲学的鼻祖克尔凯郭尔认为,选择是一种绝对的意志自由,是指一种神秘的,突然的、超理智的绝对自由的精神行动。人的自我选择是绝对自由的,“自我即是自由”。这种自由选择对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选择决定了人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人能否达到真正的“存在”。

同样,雅斯贝尔斯也十分重视人的自由,自由是他的人生哲学的一个核心内容。他说:“自由不是许多现象中的一种现象,而是一切人的命脉。”“如果我看到人的自由,我就会看到人的尊严。”他认为,人之所以成为作为自身存在的人,就是因为他是自由的,是自由把人和他物区别开来。正是自由,使人的实质从本质上区别与人的生存。“我就是进行着选择的存在”,也就是说,我有我的选择,人的选择或抉择是自由的。

萨特更加注重存在主义自由观。他认为,人的自由先于人的本质,因为人的存在就是自由。他所说的自由只是意味着选择的自由性,“自由之为自由,仅仅是由于这个事实:这个选择永远是无什么条件的。”人们即使不能选择自己所处的位置,但可以自由的选择怎么认识、对待目前的状况以及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行动。萨特同时强调,个人须对这种自由的选择负有责任。这种责任包括对自己负责和对他人和社会负责。这样,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上的自由观就成为人做出自由选择的合理性的唯一标准。

受存在主义哲学家们的影响,存在心理学家们也十分重视自由选择在人的存在中的作用。罗洛·梅从一开始就坚持人的存在的独特性,认为人是一种能自由选择、自我决定、自我负责的存在。他把自由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的成分之一。自由是人类存在的一个完整而明确的成分,是人的全部存在的基本条件。一个人只有相信自己是真正自由的,他才能具有创造性意愿,他的自我潜能才能够得到发展,他才能自由并负责任地选择其行为方式。罗洛·梅指出:“心理治疗的目的是使人获得自由。”同时,他又强调自由和责任是不可或缺的。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是对自己的存在负责。

布根塔尔也强调人的自由选择性。人的存在是有限的,为了将这种有限的存在进行扩展,就会进行选择。选择是人先天就有的自由,也就是说,“自由是选择的自由”。同时,人又必须对自己作出的选择负责。这种观点同罗洛·梅的理论如出一辙,与存在主义哲学也一脉相承。

5 二者的理论都蒙上了悲观色彩

存在哲学家们在研究人的基本状态和人生价值时,都认为人的一生是痛苦的,是悲观的。克尔凯郭尔详细的研究了人的存在状态,把人的纯粹主观意识及其活动作为自己哲学的主要内容,阐述了一系列主观体验,为存在主义奠定了悲观主义的基调。他认为这些主观体验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恐怖。它没有确定的对象,也没有明确的危险和威胁,它来自各个方面。这是一种在无法描述的深奥莫测的神秘情感前的战战兢兢的状态。(2)厌烦。它是恐怖的表现形式之一,包括有对象的厌烦和无对象的厌烦,后者的意义更为深刻,是一种真正的厌烦,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存在的处境。(3)忧郁。这是当厌烦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并使人更加心烦意乱时的表现。人如何选择和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正是人忧郁的原因和秘密。(4)绝望。它是一种精神上的表现,与人内在的永恒性有关。真正的绝望,是对自己的绝望,这种绝望可使人处于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痛苦之中。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存在的整体结构是畏和烦。“畏之所畏的东西是在世的在本身,是世界本身,而不是一般的在世内的在者。”它没有具体的对象,但在畏惧的包围下,人们有一种压迫感,说不出为什么畏惧,但它却渗透在自我的心灵深处。正是这种畏惧,可以使人从沉沦中苏醒,意识到本真的自我,从而能够成为独立自主的单独的个人。烦标志人的本质,人生种种的存在状态。这种烦主要指人们总是关心、挂念着某些东西,为某些东西感到忧虑。另外,海德格尔提出“向死而在”,认为死对人是如影随形的东西,人的一生时时刻刻面临着死亡的威胁,人对周围事物的担忧,归根结底是对死亡的担忧。

雅斯贝尔斯分析了四种边缘处境,即死亡、苦难、斗争和罪过。所谓斗争,指实存与生存之间的对抗,没有斗争,就没有生存,同时斗争又在摧毁着生存。只有死亡才是使生存得以存在实现的条件。他主张人们对未来要抱有一种悲观态度,要准备失败,面对死亡,因为只有在这样的边缘处境中,人才能够感到无路可走,因而背水一战,才能有生存的可能。所以他说:“谁以最大的悲观态度看待人的将来,谁倒是真正把改善人类前途的关键掌握在自己手里了。”(徐崇温,1986,第279页)

上述存在哲学家们给我们展开了人生的悲观主义的画卷。与他们观点相同的是,罗洛·梅在研究现代人的意志问题时发现,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快速紧张,人们在忙碌工作的同时,心中充满了对都市生活的厌恶。他们心灵深处对现实、对他人、甚至对自我都深感怀疑和恐惧,对人生的价值和方向都非常迷茫。

虽然二者都针对上述人生的状态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但总的来说,他们都认为人的一生充满了焦虑、恐惧、空虚、孤独,还得面对死亡,因此实质仍然是悲观主义的。

参考文献

[1] 徐崇温.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2] 杨韶刚.存在心理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