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校课程改革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2-050-01
素质教育下强调,在高校教育中要在“健康第一”的思路指导下开展体育教育,要将终身体育与健康作为体育教育的宗旨。从传统的“体质教育思想”向“终身体育与健康”的转变是现代化体育教育思想的一种巨大转变。与此同时也就需要对体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进行重新定位。而变革了的体育教育思想、教学目标必须与具体的体育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相适应,现代的体育教育思想与教学目标才能发挥效益。因此,在“终身体育与健康”的高校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下,整体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迫在眉睫。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原因
目前,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人们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仍采用传统的模式,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随着学校教育以“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确立以及素质教育被人们广泛接受。整体、全方位改革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特别是教学评价体系的呼声日益强烈。反映现实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实践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观念的差距是如此之大。经过小学、中学、大学体育课程十几年学习的学生,没能形成对这门既强身健体又能培养人文精神的体育课程学习的向往和追求,反而产生了“厌学”及对考核的畏惧、担心心里。而在课余时间,在运动场上,在转播高水平竞技比赛的电视屏幕前,大学生们欢声笑语,甚至是如此的狂热,与体育课程学习中的呆板、严肃形成了明显的反差。产生如此反差并不是体育本身的过错,问题出在当前强制性的体育教学仍然主导着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出在以“终身体育与健康”的体育思想和培养学生兴趣、养成运动习惯的教学目标和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严重脱节。教师教学仍然围绕着“达标”与考核进行,高校学生学习也是为“达标”和成绩合格而练习。体育运动的激情与欢乐就在“应试”中消失。
二、高校体育课程的具体改革
现代化教育理念强调要“以人为本”,要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而在体育课程改革的集中体现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让学生具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教学方法上要以学生主动学习为根本,教学评价上要体现学生个体的差异和学习过程的努力程度。
1、教学内容的改革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丰富的体育文化是进行教育的很好的方式,在形式各样的活动中能够为教师提供多种教育素材,同时这些运动都具有各自独特的运动魅力和体育文化内涵,同样也具有各自不同的体育锻炼价值。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是由体育学者们根据锻炼的价值,学校当前的条件等要求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内容。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的变化以及体育运动的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终身体育与健康”的高校体育教育思想的确立,高校体育的目标呈现多元化趋势。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也向“发展娱乐体育技能”为主要学习目标的转变,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有效的改革。在教学内涵选择上应体现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尊重个体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间个体差异性。让高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性选择学习体育内容已逐渐成为体育教育内容改革的主流。只有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才能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运动的规律,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有利于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主动学习的热情,并在自选的体育项目学习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和体育的魅力。从而在根本上扭转大学体育教学中许多大学生“厌学”的现象。因此,在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可选择性的改革能够利于不同学生的发展。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现代教育下,高校体育教育应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根本,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而在传统教学方法下,教师给予学生强制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产生“厌学”,更谈不上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参与体育课程的学习。在体育课程教学内容的自主选择制下的教学,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课程变成了可能。而教师的主要职能就是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体育的能力比带领学生机械的练习更重要也更有教学意义。当学生具有主动参与和自主学习体育的能力后,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从事运动的能力、体育锻炼的能力、体育娱乐的能力以及体育欣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评价的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高等教育也随之进行了改革,高校的体育教育不仅是学生所接受的最高层次的体育教育,同时也是他们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因此学生在高校期间所形成的体育观念、态度和习惯对他们未来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校在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时要重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他们正确的体育观念,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够保证学业有成,一切活动都是以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为前提的,通过体育课程的改革树立他们终身体育、健康体育的观念是重要目标。因此,高校应该深入理解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内容,为体育课程改革制定科学的目标与计划,并且积极有效的贯彻和落实,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发展。
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由于长期以来人们对于教育的观念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树立的,这与当前课程改革要求的“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相违背,因此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我国高校的体育教育发展受到限制。传统的教育方式,教师是完全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和内容的,在学生心中他们学习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因此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状态,在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感受不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一直都处于无条件的学习和锻炼的状态,并没有形成体育锻炼的观念,对于他们来说更多的是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这样的方式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同时体育教学的效率也大大下降。
(二)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高校在体育课程的内容和方式设置上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内容方面也较为单一,基本就是体操、球类和田径这几项,在课程设置方面主要表现在体育课程安排较少,基本上大多数高校都是一周安排一次体育课,再加上场地和教师资源的限制,教学的效率低下,因此学生的体制和健康难以得到保障。此外,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较为死板也是阻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体育教学时学生数量庞大,所以每位学生的主体地位很难体现,教师为了方便管理也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教学,设定固定的教学内容,实现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重复动作,在这个过程中过度重视技巧的学习,而忽视情感态度的培养,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学习观念。
(三)忽视一线教师的作用
尽管在教育改革中一直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不能够忽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因为他们亲身参与教学所以对于课程改革实施的情况和效果都更加了解,同时他们在教学中积累的经验对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我国在教育改革时往往都是以专家的意见为主体制定改革内容,最后一行政命令的形式颁布实施,忽视了一线教师的作用。
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注重竞技、忽视体育健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体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改革时应该更加关注健康体育的内容,淡化竞技的重视程度,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挂念,淡化竞技不代表摒弃技术,所以高校在进行体育改革时应该把握分寸,做到竞技体育与健康体育平衡,要明确淡化竞技体育不是不关心技术,而是要做到技术与健身相互辅助发展。
(二)完善体育教学机制
只有完善体育教学机制才可以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发展,首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视,完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其次,要保证足够的资金投入,教学器材与设备一定要达到相关要求。体育教学也属于素质教育的一部分,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上,因此重视体育教学改革从侧面来看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所以针对当前体育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的问题,高校应该完善体育教学机制,加强相关体制机制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使得教学资源能够得到补充和更新,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
(三)树立科学的体育理念
在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教育观念,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发挥的是主导作用,在这种形式下,学生将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体育锻炼方式,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同时也是受益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由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体育项目,所以他们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性,也有助于产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同时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积累的教学经验应用到课程改革之中,不再是按照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制定教学内容,所以课程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也会更加科学合理,促进高校体育改革的进行。
运用调查法、访谈法对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实习过程进行调查和分析,找出实习生在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指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研究结果显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改革滞后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导致实习生满足不了基础教育需求,并提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需加强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更新教育理念;调整课程设置和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与健康课程;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20世纪90年代末进行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扎实有效地向深层次推进,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给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影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体育与健康课程脱节的问题日趋严重.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的同时,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如何改革才能适应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需要.近年来,淮阳一高以其突出的课程改革业绩和影响,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本文以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的20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为研究对象,从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情况和实习生在实习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入手,找出现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不足,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供借鉴.
1淮阳一高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概况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在新课改理念下进行的,新课改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引导作用.通过“学案导学、教案教学、巩固案巩固教学效果”这一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1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模式
淮阳一高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采用“三案五环”课堂模式,“三案”指“学案”“教案”“巩固案(练案或考案)”.“学案”是利用每天大课间30分钟时间,教师根据课前授课内容,提前设计辅助练习方案,在大课间组织实施练习.学案的设计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为主线.“教案”是在学案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和安排.教案的设计以掌握基本技能为主线.“巩固案”是在学生课前预习、课堂掌握的基础上,针对性布置练习内容进行巩固,进一步提高运动技能,达到学生主动锻炼的效果.巩固案的设计以提高学生身体练习积极性为主线.复习“五环”是指自学质疑、交流展示、精讲点拨、矫正反馈、迁移提升,五个环节.学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反思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能够将技术动作与学生的积极探索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提高了体育教学效率,并且课内和课外互动、相互促进,促进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一体化.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来增强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
1.2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效果
淮阳一高是民办公质的私立学校,虽然成立时间不长,但是学校扎实的课改,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走在了周口课改的前沿,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
1.2.1学生积极、自信,体育成绩达标率明显提升
淮阳一高的学生多来自城市周边乡镇,他们当中留守少年又占了很大一部分.与城市中学的学生相比,学生心理上自卑、敏感、脆弱,营养不均衡、身体素质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学习主动性不高,教学和管理难度非常大.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依据该校学生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特长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明显提升,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成绩提升快.2013年、2014年中招考试的体育成绩达标率已连续2年跻身于全县首位.
1.2.2学生体育锻炼意识增强、兴趣爱好广泛,体育课外生活丰富多彩
学校根据学生的需求,挑选专业体育教师,成立了武术特长班、篮球特长班、乒乓球特长班、跆拳道特长班.每周为特长班的学生培训、指导两次,保证每个学生都有一技之长.在体育与健康课中,学生主动参与运动技能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体育锻炼意识有了很大提高.体育课堂教学改革同样带动了学校的课外文化生活,学生兴趣爱好非常广泛,每年自编自导组织元旦晚会、师生联谊会和形式多样的各类体育比赛,丰富了学校的课余文化生活,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锻炼意识.
1.2.3教师的职业素养显著提高
体育与健康课程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也促使了体育教师的职业素养的提升.课改实施后,任课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统的体育教学素养外,还应当具备更丰富的知识、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新课改实施以来,该校每年举办“体育教师课堂基本功大赛”,来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体育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学习.自2012年以来,该校已完成“花样跳绳”“九式太极拳”“军体操”等12项体育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先后被周口市教育局、河南省教育厅评为“城镇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示范单位”“基础课程改革先进单位”.
2实习生在教育实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淮阳一高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实习期间,认真实习,学习新课改,虚心向指导教师请教,工作积极主动,极大地锻炼了体育教学工作能力,得到了学校领导、教师和广大学生认可和爱戴,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学校20名实习指导教师进行集体座谈,收集、整理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实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一,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认识不足;第二,教学理念跟不上基础教育改革;第三,知识结构不完善,无法满足课改需要;第四,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2.1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这是实习一个多月里,指导教师反映最普遍的问题.实习生主要表现有:不愿意深入基层从事基础教学,嫌弃中学教学条件差、压力大,他们更愿意把精力投入到考研和考公务员之中;对待中学生没有耐心.究其原因,随着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新专业的不断扩充,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认为教师职业比较稳定,才选择报考了师范专业,而自己对专业不了解、不热爱,大学学习期间更是充满了困惑、茫然,学校也忽视了对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培养.
2.2体育教学理念落后
近年来,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日渐成熟,而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无论从时间上还是力度上都远远落后于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学生对新课改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理论文字上,对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现状和实施过程知之甚少.在实习阶段的表现有:实习的听、评课阶段,找不到教师上课的重点和难点,不会去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在试讲阶段,普遍习惯旧的教学理念,往往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与中学现行的教学模式格格不入.在正式实习任课阶段,讲课生疏,课堂设计方案凌乱,面对复杂的教学过程往往顾此失彼、难以应付,容易遗忘知识点.经过一个多月的基础教育实习,学生对基础教育的改革有了一定认识、课堂教学也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由于实习时间短、学生教学经验不足,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普遍感觉独立教学比较吃力.
2.3知识结构满足不了基础教育的需要
实习中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中学教材内容、教材体系不熟悉的问题.主要表现有:第一,对中学体育教学的场地小、器材少、人数多的情况不适应;第二,对教材的难点和重点不清楚,课堂上遗漏知识点,教学重点不突出;第三,不能主动发现学生的错误动作,即使发现了学生的错误动作,不知道如何纠错.第四,实习生遇到体差生,难以把握教学尺度,教学效果不佳.
2.4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
实习中,较普遍存在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不能满足课堂教学需要,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转换教师角色所花费时间较长.主要表现有:第一,教学示范能力差.动作示范不规范,示范次数、时机不恰当.第二,教师的教态拘谨、不大方,在课堂上几乎没有交流、缺少师生互动.第三,教师口令缺少抑扬顿挫;教学术语表述不清、语言条理性差、缺乏层次性;讲解语速过快导致学生理解动作要领困难.
3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方向
应用型人才指能将专业知识、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工作,服务于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师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基础教育的实习反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1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
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是单单的几门课程就能完成的,针对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对基础教育缺乏正确认识的情况,应该制定一个连续的、立体的培养体系.在入学初,各个院系组织新生进行专业教育,除了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习要求等内容外,还要激发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对教师职业价值、职业道德的理解.在后续教学中和日常管理中,也要注重既教书又育人,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融入和渗透在教学和日常管理中,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定期参加教书育人经验交流会,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持续的、立体的氛围熏陶和影响下,潜移默化地提高思想认识,树立起正确的教师职业道德.
3.2更新教育观念,深入了解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
高等院校应该是先进教学理念传播场所,但是目前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教学理念滞后于基础教育,这也反映出了高等教育改革落后于基础教育的改革.高校教师不但要积极学习新课改理念,还要更好地深入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了解基础教育的发展动态,这样才能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的紧密对接.比如,组织高校师生观摩学习中小学教学改革.深入中小学课堂,听取平时授课,关注新课改下的教学活动,了解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进展.参加中小学教学研讨会.选派高校教师到中学顶岗锻炼.邀请基础教育专家、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定期举办基础教育学术讲座等.实现与基础教育教学的前沿、基础教育教学的发展变化紧密接轨.
3.3以基础教育需求为基础,调整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授课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表现出知识结构不能满足基础教育的需要,反映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上需要进一步调整和完善.在课程设置上,应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教学技能学习培训,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增加对中学教学改革了解,对中学教学内容的分析,对中学教材体系、教法的研究,让学生的知识结构符合基础教育的要求,能够胜任新课程标准下的基础教育教学.高校教师在教学授课前,任课教师必须对中小学所开设的本专业内容进行调查,并写出教材分析报告,确立授课内容,然后才能实施授课.这样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施,与基础教育一一对接,实现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教育相吻合,培养符合基础教育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解决当前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脱节问题.
3.4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提高教育实习效率
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在实习中表现出来的教学基本技能不扎实这一情况,也反映出学生实习机会少、实习时间短的问题.在教学中要始终贯穿教学基本技能的培养,设置专业技能培训课程和训练,如,口令哨音、教师动作示范、教师口语、教师基本教态,并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规范教学基本功.让师范生考取适当的教师基本技能证书,定期举行教师基本功比赛,帮助学生提高教学基本技能.坚持在每学期、每学年定期开展学习、巩固、提高和考核,对于这些技能课程考核不合格者不能参加毕业实习.目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实习主要集中在第七学期,学生在这学期面临着考研、考公务员和就业问题,体育教育专业实习生尽管在实习后发现自身教学能力不足,但是临近毕业,就业压力大、提供给学生自我完善的时间较少,不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再提高,导致实习效果并不理想.教育实习可以分期进行,可以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两个时间段来实施,这样不但可以缓解学生第七学期的压力,而且学生也有时间再次“回炉”提高教学技能.顶岗实习是培养学生教学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学实习过程中,可以采用顶岗实习和分期实习相结合,根据不同需求的学生,灵活安排第五学期和第七学期实习任务.
作者:安宏 单位:周口师范学院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正民.论我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转变[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许艳,刘隆华.转型发展背景下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措施[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9):47-49.
[3]饶玮,夏泽胜.我国教师教育一体化的理论反思与实践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5(8):53-55.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250-02
大学生就业不仅关系到毕业生本人及其家庭,还关系到学校和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针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各高校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显得极为重要。为了引导大学生全面认识社会,客观评价自己,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按照教育部的统一部署,各高校先后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得到了较好的效果,但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该课程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
一、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的目的,主要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目标,培养职业胜任的能力,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职业发展的道路。高校的就业指导课是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知识教育和职业规划教育的主要方式,具有搭建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用工需求的桥梁作用,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高校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提高综合素质,帮助学生了解国家现有的就业政策,及时掌握社会就业信息,具备一定的求职技巧,进而有助于大学生正确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社会价值。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可以提高毕业生求职择业和创业的能力,走好就业第一步,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就业指导课的现状分析
目前,多数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还停留在毕业环节的择业指导上,缺乏全面考虑和总体规划。有的高校虽然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但教学效果却不尽人意。
笔者经过归纳总结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是课程缺乏专业化的教学队伍。多数高校虽然已认识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但对如何加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重视不够,相比跟专业课程建设的投入差别很大,没有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建设。任课老师多数是由党总支书记、行政干部和政治辅导员等从事行政管理、教辅人员担任,这些老师大部分都是事务缠身,缺乏系统的专业教育和扎实的就业理论知识,很难对大学生进行专业性较强的指导工作,如职业辅导、职业设计和职业测评等等。
二是教学活动缺乏全程化和系统的过程管理。可以这么说,当前所有的高校都没有形成从新生入学到实习就业的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一些高校就业指导课开设时间较晚,一般在学生实习前大搞临时突击,只开设一个学期的课程,而且缺乏对低年级的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工作。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有的未列入人才培养计划,即使列入了教学计划,但安排的课程学时偏少,无法满足就业指导课程系统性和专业性的要求。
三是就业指导的授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缺乏实践性。据调查,很多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方法和“两课”教学一样,授课形式上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式”课堂教学的模式,沿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基本没有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调研,更谈不上创新,这种教学模式只能对学生进行宏观上的就业指导,学生没有实践体会与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还存在专业交叉、合班上课的现象,这样更缺乏针对性,无法因材施教,更难顾及到学生个体的兴趣、特长、气质和能力等特点。
一些高校安排的就业指导课较为简单,一般都停留在就业政策的宣讲、当前就业形势的分析和就业信息的等等,而具有实质意义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定位咨询、社会适应性训练等内容却涉及不多。这种形式化的、泛泛而谈的指导,让大部分学生都缺乏感性认识,对自己“该怎样定位”、“将要选择什么行业”、“从事哪些岗位的工作”都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满足不了学生择业的实际需求。
三、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师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必须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是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的首要任务,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一是优化专业队伍结构,按规定配备足够数量、质量合格的专职管理人员和教师;二是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课教研室,进行就业指导理论和教学研究,为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提供必要的保障;三是加强现有指导人员的培训和进修力度,要求从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老师都必须参加相关的专业培训,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去参加职业指导师考试。同时学校还应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提供去用人单位考察和交流的机会,以提高其市场分析能力和教学水平;四是就业指导队伍要专、兼职结合,鼓励一些专业课教师兼职讲授就业指导课,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五是利用校外资源,邀请大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有资历的工作人员或就业管理单位的专家,到校为学生进行就业教育专题讲座;六是建立激励机制,制定就业指导教学活动和成果的奖励方案,促进就业指导教师队伍稳定发展。
(二)构建全程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我们要进行有效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首先要对就业指导课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转变就业指导课程无所轻重的观念,改变在毕业生快要就业的时候大搞突击教育的做法;必须从有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健康就业的目的出发,帮助大学生重视切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以应对求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障碍。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应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做到学习全程化、受益全员化。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实施分阶段指导,构筑科学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可以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帮助他们制定出符合本人实际情况的职业生涯规划,或者制定出具体的短、中期的职业规划,培养他们能在人生发展的各个阶段,针对不合理的部分能够及时进行调整的能力;二年级的学生以实践教学为主,参加社会实践是让大学生锻炼实际操作能力和了解社会的最有效方式,通过社会实践可以让他们了解社会的需求和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三年级的学生进入人生发展的定位时期,课程的重点自然放在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具备的各项条件上面,把自身价值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对自己的职业发展进行正确地定位;大学四年级,学生进入毕业择业期,需要进行全面的就业指导,例如就业形势的分析、介绍求职中的技巧、提供相关心理咨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诚信教育等多方面的指导。
(三)创新教学手段与完善课程内容改革并举
高校就业指导课与其他专业课相比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因此在教学手段、方式方法上与其他课程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因此,就业指导课需要在借鉴其他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其特点进行改革创新,学校就业指导教师既要抓好集体授课,又要做好个别指导和咨询。其授课形式可采取多样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个别咨询和社会实践等都是进行就业指导的有效方法。例如,可以邀请就业指导方面的专家、校友中的创业名人、用人单位代表等,通过专题讲座和个别交流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他们通过介绍自己择业的经历,谈谈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可以激励大学生提升自己各项能力,积极参与市场竞争;此外,组织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参观,或在用人单位兼职、实习,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途径,这样可以加深大学生对社会需求的了解和认识。
当前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不断改革和完善就业指导课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之与当前社会、经济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相适应。因此,高校就业指导课应当把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素质测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心理咨询、求职方法和技巧训练、创业教育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
(四)构建整体化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全员参与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把就业指导工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和管理中去,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丰富多样的就业指导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让所有学生充分参与,对提高就业指导的效果会起到良好的辐射作用;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期接受相应的就业指导,可以帮助他们科学地、合理地规划职业生涯,不断完善和更新已有的职业规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总之,我们在进行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时,必须深刻认识到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的巨大历史使命,本着以“健康就业”的指导思想,积极构建合理的、科学的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和服务体系,努力提高这门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使国家对大学生就业的各项指示和政策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崔智涛.大学就业指导的理论选择与模式构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2.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
当前受片面追求升学率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升学的压力使中学生的体育课与课外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再加之大部分孩子都是独生子,从而导致了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身体素质差、运动技能低、心理素质脆弱、社会适应能力不强等问题。这种状况与“健康第一”的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为彻底改变这一被动局面,2002年教育部重新颁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新《纲要》指出: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应具有自主选择课程内容、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氛围。改革方案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动态的、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的不仅是课程体系本身,更是教育观念的转变,也必将涉及到教师知识结构的更新、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教材教法的改革。目前围绕《纲要》所开展的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建设,实现了课程目标的创新、课程结构的创新、课程内容的创新、课程资源的创新和课程评价的创新,对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体育教育理念必将发挥保障与推进作用,为进一步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达成必将奠定扎实的基础。
1、目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设置、组织形式、考核与评价方法
据调查,全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进展不同步,虽都有改革的举措,但有的学校改革幅度较大,有的学校步子较小,总之都朝着开放式、全方位、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1、1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都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强调课内外一体化,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1、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上开设的内容各不相同,开设有竞技、传统、娱乐、保健类的项目从几个到二十几个不等。
1、3组织形式
组织形式也不尽相同,有的一年级开设保健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专项体育课,三年级开设俱乐部体育课;有的一年级开设基础体育课,二年级开设俱乐部体育课,三、四年级开设俱乐部选修课;还有的一二年级均采取自由选项,混合编班形式的必修课,三年级开设选修体育课。极少数学校把一个项目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愿选项编班上课。
1、4考核与评价方法
考核与评价方法各校不尽一致,有的学校以体育达标、专项考核成绩、学习态度综合评定;有的依照不同项目分别制定考核标准,考核与运动比赛挂钩;有的学校以体育理论、专项成绩、学习态度、体育达标综合评定;还有的学校将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不纳入体育课成绩,单独计算学分。
2、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
据调查,目前高校开设的运动项目较多,供学生的选择范围扩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专项运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养成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奠定了基础。调查显示,一些普及面广、有一定的专项基础、技术动作相对稳定的项目较受欢迎,男生喜欢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网球和游泳等激烈的竞争性较强以及运动量较大的项目。而女生则多选择室内的具有趣味的表演性较强,动作较舒缓、强度可自我调节的项目,如羽毛球、体育舞蹈、健美操、艺术体操、乒乓球等。然而,由于开设项目的增加,无形中又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而师资、场地、器材不足,尤其是室内场馆严重不足,制约了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教师在教学中,仍完全按照统一的教学大纲,计划组织教学,采用讲解、示范、辅导三部曲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缺乏创新的教法,这样势必造成了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吃不饱”,而另一部分基础较差学生的“吃不了”,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缺乏符合各校自身特点的教材和特色项目。
3、建议
3、1更新观念,明确目标,统一认识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挖掘潜能,提高学习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力争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将增进学生的健康贯穿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落实到实处,真正使学生健康成长。
3、2优化师资结构,全面提高教师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要自觉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加
强理论学习和业务进修。外出到不同省份、不同类型的高校参观学习,针对各校在贯彻实施新《纲要》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进行调查访问交流,沟通和探讨,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适应教学改革飞速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师必将由传统的以传授技术为主的角色转变为“体育与健康的咨询者”、“学生身体健康促进的引导者”、“趣味性体育的启发者”、“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者”以及“体育生活化的开拓者”。
3、3调整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体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是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接受性相结合,趣味性与实效性相结合。课程内容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又要从各校实际出发,因校因地制宜,在个别项目上有所侧重,办出特色,同时还要兼顾场地器材条件,上课时间安排等多种因素,尽快建立适合各校特色的新的课程内容体系。
3、4引入新兴体育项目
高校要及时引进或选派教师学习进修,开设较多的新兴体育项目,以拓宽课程设置,增加课程的新颖性和娱乐性,满足学生的需要。
3、5考核与评价
评价的内容应由单纯的体能和技能评价向智能并重、学习过程与进步幅度以及全面素质的提高等方面转换;在评价方法上能否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再加上教师的评价三方面结合起来进行,这样的评价结果应该是比较客观的。
3、6增加体育场馆及运动器材的资金投入
近年各校体育场馆的改造建设虽有较大的发展,但离高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还要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同时与大企业合作,争取到较多的资金,加速学校场馆改造扩建,尽快缓解学生对课程设置要求高与场地设施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
[2]刘志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