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1篇

Abstract: A position of the social needs of Performance major(sports education oriented) will make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 more goal-directed and practical. This thesis is a research on the social needs of performance major, based on relative knowledge on marketing, management and the requirment of education laws. Besides, it analyzed the employment market, subdivided the target market and made a position on the specialized social needs. Thus, three ways of position of the sports performance major were put forward: filling the vacancy, placing target market and competitors at similar oppostion to have them compete for the same subdivided target market, and finding new paths.

关键词: 表演专业;体育表演方向;社会需求;市场定位

Key words: performance major;sports performance orientation;social needs;market position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7-0209-02

0引言

随着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开设学校的增多,学校培养的人才怎样走向社会,适应社会需求的发展,就需要学校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社会需求进行调查,并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做出合适的定位,定位好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地就业市场处于主动地位,才能更好地谋求发展。专业要发展,就需要学校在专业建设时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条件来进行市场定位。从某种程度上讲市场定位实质上就是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设法建立一种竞争优势,以便能够在目标市场上吸引更多的顾客群。文章从培养目标、目标市场出发,分析了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社会需求定位的影响因素,最终提出社会需求的定位方式。

1表演(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

从表1可以看出,高校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雷同。培养目标雷同,加上不同的专业开设相同的项目,将使得某些项目的人才相对的过剩,这些也成为制约大学生成功就业的瓶颈性因素。因此,各高校特别是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地方高校, 要明确学校开设表演专业的定位,以支持地方经济建设,体育事业的发展为己任,在培养目标上办出特色,体现地域、行业优势。

在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培养目标上,是培养竞技运动员,健美操、体育舞蹈表演者,职业模特、健身俱乐部的教练,体育产业的开发或管理者,还是以培养本专业的教师?在开设了体育专业的很多高校,在培养的人才方面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全面化的趋势,在加上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班、培训学校,同类型的就业人才已经趋向于饱和。在我国的体育市场上,因为社会开班培养的人才紧密的跟随市场的需求,面对同样的就业环境,学历教育的淡化使得高校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应有的优势减弱,现在的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是把高校作为专业技能的培训基地,还是以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最终只能通过社会需求的检验,只有依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尺度来衡量专业教育培养人才成败。根据市场调查分析,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一技之长、有体育与艺术修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实践能力的技能应用性人才。

2表演(体育)专业的社会需求(目标市场)定位

表2对三所不同类型的高校就业范围进行了比较,三所高校在就业范围确定时还是有所侧重,但是在其它同类院校的就业范围定位时存在定位不准或定位类似的现象。本文所讲的目标市场是指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所确定的为之服务的最佳细分市场。学校的教育活动尽量的围绕目标市场进行,培养符合目标市场需要的人才。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进行目标市场定位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对于表演专业,并非所有的细分市场都具有同等的吸引力,只有那些和本学校培养目标与优势相吻合的细分市场对用人单位才有较强的吸引力,那些想让自己培养的学生适合于各种职业的教育其实是放弃了自己的目标市场,就失去了自身专业培养人才的特色。另一方面,由于各个高校的教育资源是有限的,不管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条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总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因此我们的人才培养也只能侧重的突出学校的资源优势。重点培养目标市场所需要的人才。目标市场定位是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赢得准确的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求生存求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工作。目标市场定位好会使教育的行为更有目的性,更有实效性。

2.1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社会需求定位影响因素根据市场营销的观点,人才培养要以用人单位的需求为中心,要求专业培养人才的过程主动的适应市场,具体的表现就是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培养人才的时候就有所侧重。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密切的关注社会的需求,同时也要合理的走在用人单位的前面去创造和引导社会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的需求。通过研究,本文认为影响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社会需求定位的因素主要有:学校自身的资源情况,所处的区域经济和体育环境,同类专业或同类体育人才竞争的市场情况,用人单位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人才标准。社会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的评价几个方面。

2.2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社会需求的定位方式

2.2.1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填空补缺式社会需求定位填补空缺式即寻找新的未被占领的为许多消费者所重视位置,即填补市场上的空位。目前我国的体育市场还处在一个快速发展阶段,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多,但是更需要多样化的体育人才,通过调查发现近几年来我国高校开设的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主要是健美操、艺术体操、舞蹈、体育舞蹈、武术,少部分高校的表演专业开设了冰上舞蹈和舞龙舞狮项目。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在进行填空补缺式定位时,要根据学校所处地理环境、自身优势来确定,例如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较多,对健身指导员和健身教练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例如瑜珈、搏击操、跆博等教练的需求。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和地方特色做出相应的社会需求定位。从2002年申报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学校到2009年申报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学校在项目的开设上突破不大,而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训练专业甚至社会体育专业都开设了健美操、体育舞蹈或武术、舞龙舞狮等专项,这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这些人才的需求,同时也反映了我国某些高校在办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时缺乏对体育市场的深入调查和理性思考。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做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要开发出我们自身专业的特色市场,填补社会对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的空缺。

2.2.2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针锋相对式社会需求定位针锋相对式这种策略是把目标市场定在与竞争者相似的位置上,同竞争者争夺同一细分市场。实行这种定位方式的学校,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拥有良好的师资力量,在场地和设施上优越于竞争对手,培养出来的学生比竞争的学校更加的优秀,同时体育市场对本项目的人才需求容量要大,如果体育市场对本项目人才的需求量很小,那么这样的定位方式只会产生更多的社会剩余劳动力。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某些目标市场社会需求比较大,但是能提供同类人才的专业也比较多,这个时候竞争对手多。竞争相对要激烈一些,例如体育教育的健美操,运动训练的健美操、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健美操以及社会上各个培训机构培养的健美操专业人才,都可以去竞争同一家健身俱乐部的健美操教练。这时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素质、能力、专业要求就会高,这是富有挑战性的定位选择,具有一定风险。选择这种定位方法要求自身办学能力强,师资力量要雄厚,在本领域要有较强的综合竞争能力。

2.2.3 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另辟蹊径式社会需求定位另辟蹊径式(也称错位式)社会需求定位,这种定位方式是指学校的办学实力不太雄厚难以和强大的竞争对手抗衡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集中优势,在培养的学生能力和特色方面取得领先地位,强化培养,凸显本专业学生与众不同的特点。市场需求取向下另辟蹊径培养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要努力做到人有我强,人无我有的特色化人才培养,方可在人才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另辟蹊径,充分利用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的发展促进体育经济、文化和产业的发展,大力培养各类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有效解决我国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与体育表演方向人才匮乏的矛盾,加大高层次体育表演方向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高校的表演(体育表演方向)专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条件,结合市场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避开强的竞争对手另辟蹊径的培养具有一定特色的,适合本学校目标市场的专业人才,从而提升本专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李倩兰,王政.市场营销[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7):91-92.

[2]蓝进.试论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竞争定位之间的关系[J].商业研究,2007,(1).

[3]白浔.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市场定位问题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7,(3).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2篇

摘 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得出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成为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使得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尽相同;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等结论。

关键词 高等院校 表演专业 体育艺术

一、前言

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是近几年我国多所体育院校和普通高校结合当前社会和市场对体育发展多元化、社会化的需求,而增设的一门表演性、观赏性较强的新兴专业方向。通过本研究,旨在充分认识和了解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开设的现状,并根据调查结果,分析在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为各相关部门准确把握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方向)开设现状,及时解决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其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二、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设置基本情况

(一)专业设置情况

从历年来教育部的《教育部批准或备案专业名单》中统计得出,全国14所体育院校全部开设了艺术类专业。继体育院校之后,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依据市场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趋势,也相继开设了艺术类体育方向专业。除山东省的山东师范大学、滨州学院、曲阜师范大学、临沂大学和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开设的是舞蹈学专业体育项目相关方向外,其余院校全部开设的是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形成了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具体设置情况如表1:

(二)招生规模

从2012年各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的招生人数来看(江西师范大学60人、宜春学院60人、赣南师范学院60人、安徽工程大学40人、安庆师范学院50人、阜阳师范学院70人、新疆师范大学28人、内江师范学院30人、沈阳大学35人、湖南农业大学60人、河南农业大学60人),招生人数都控制在数十人内,体现了各校在专业建设初期把重点放在人才培养质量上,质量先行成为各院校专业办学的关键点。

三、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培养目标现状与分析

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培养目标的合理定位是专业办学中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由于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以及在实施专业建设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差异,使得各院校表演专业培养目标的层次和规格也不尽相同。笔者将培养目标相近的院校列为一类,主要可分为下述四种类型。

四、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设置现状与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采用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必修课程是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选修课则主要是根据社会需求、学生个性发展要求以及不同专业方向而设置的课程,反映了人才培养的专业特性和个性要求,并解决宽口径培养与不断变化的社会分工及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和综合素质教育的需要,体现了人性化教育。

(二)主干课程设置情况分析

1.主干课程设置差异较大

从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可知,表演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艺术学,主要课程为表演基础理论、表演基本技能、表演剧目、艺术概论、文学修养。普通高校既然开设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那么在课程的设置上,都应紧紧围绕教育部对表演专业提出的相关规定和要求,结合各院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和条件来进行调整和变化。目前,只有江西师范大学和沈阳大学全部开设了表演专业目录的要求的5门主干课程,其它院校只是选择性的开设了其中的2至4门课程,在主干课程设置方面还不够全面。

2.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表演专业特点

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是表演专业最本质的特征,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与以往体育类专业的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学生相比,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方面应该具备自身的专业特色和优势,而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学生表演能力和创编能力的培养则正是体现其专业特色的充分体现。虽然体育类专业健美操、体育舞蹈等专项的学习也强调学生创编能力的培养,但他们的重点是放在教学、训练上。如何将表演艺术的相关理论和技能与体育运动相结合,寻求创新,突出提高学生体育表演的组织、创编、教学和指导能力,以及个人表演能力,形成有特色的体育院校表演专业课程体系仍是亟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五、结论

(一)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成为普通高校开设体、艺专业结合的最主要的专业发展形式。

(二)由于各院校特点和实际的情况不同,以及在实施专业建设时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办学层次定位的差异,使得各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不尽相同。

(三)普通高校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采用了必修+选修的模式;在主干课程设置上存在部分院校主干课程设置不够完善、课程设置不能很好体现专业特色等问题。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云南工商学院;人文课程体系设置;汉语言文学(文化传播)专业;实用性

人文,社会人伦,文治教化,简言之,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本文以云南工商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为例,来探讨如何设置具有实用性的人文课程体系。

一、人文内容与设计形式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云南工商学院在2011年申报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2012年开始招生,到2014年共招生三届,共计173人。第一届学生录取之后,问题接踵而来。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能做什么工作是焦点问题之一。通过对云南省内就业市场进行调查,发现当前省内的文化市场,新闻传播、出版发行、中小型企业单位宣传部门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需求量,尤其是云南省的地州、县市、乡镇等基层单位和社区;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对这一专业的人才需求量增长较快;具备相关采写编评全媒体一体化知识技能的学生受到上述用人单位的欢迎。于是围绕着人才需求分析,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主要培养在省内企事业单位的宣传部门、社区基层、新闻传媒、出版发行等机构从事文化宣传、出版编辑、新闻传播、文案策划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10%)、专业理论课(20%)、专业核心课(30%)、技能实践课(30%)、拓展课程(10%)五个模块组成。在课程体系的设置过程中,是否设置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美学等课程成为一度争议的问题。“实用派”认为上述课程不具备实用性,成本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独立学院教学资源有限,不应设置。“人文派”反驳,这些是基础课程、常规课程,不设置,学生如何学以致用,好比建在空中的楼阁,没有根基,实用就是空谈。双方各执一词,据理力争。

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我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是文化传播方向,专业核心课与技能实践课以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公共关系与商务礼仪、网络编辑写作、沟通与口才、速记和速录、校对实务、报纸电子编辑与实践、文化产业策划、企业宣传创意等课程为主,实用性较强,因而需要建设一系列的校内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条件,满足他们的需求。在教学环境与教学资源方面,汉语言文学专业图书1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资产总值近300万元。拟建非线性编辑工作室、演播室、新闻实训中心(以纸媒、网媒、新媒体为主),让学生能够完成常规的前期采访和后期制作任务。学生可以在校内实训基地模拟日后的工作场景、工作流程、工作内容,了解岗位职责、工作标准、注意事项以及工作细节,用理论知识和实践模拟武装自己,为下一步进入实习单位奠定基础。同时,与有行业影响力的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新闻媒体、出版社、文化传播公司、社区基层进行校企合作、市场调研,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走出校门,进入上述单位,校外实训,通过完成实际任务、项目的考核,开阔眼界,准确定位,积累工作经验,获得预期的工作岗位。目前,已经与《春城晚报》、《车与人》杂志社、云南电视台、大理电视台、普洱日报社等结成校企合作单位。

三、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

为了让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学生更好的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作实践,体现人文课程的实用性,学院开展了工学交替与行业专家进课堂的人才培养活动。所谓“行业专家进课堂”,即邀请富有经验的专家、企业人员等来给学生讲课、示范,了解工作的实际情况,比如,云南电视台新闻中心副主任、发展研究部主任、传媒经济学博士宁莉女士被邀请来人文学院进行“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的讲学,从事新闻行业数十年、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车与人》杂志社主编钱粲明先生做了“昆明都市类报纸的那些事”的讲座,一系列行业专家的讲座让学生受益匪浅。所谓“工学交替”是学院在学生四年大学学习期间,安排二到三次实习机会。

总而言之,人文课程不是没有实用性,而是怎样找到适合的载体和形式,体现其丰富的内容与潜在的价值。通过对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从一个侧面证实了上述观点。这一论证对于其他专业开设的人文课程,也同样适用。“人文课程也实用”的破立有待全方位、深层次、接地气的进一步论证,这里限于篇幅,不做赘述。

参考文献:

[1]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缩印本;

[2]云南工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化传播方向)的系列调查研究报告、专业建设材料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高职院校人文课程体系设置研究”(2014C183Y)的阶段性成果,云南工商学院院级课题(JXYJ2013-1-16)成果。

(上接第16页)

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让学生聆听来自一线的市场营销经验,增加其真切感受,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五)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要改变这种“一张试卷”的单一的考核形式,就要根据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明确专业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对营销人才的能力要求,建立合理的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按规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各阶段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使学生可以根据评估标准,确立自己的学习目标,明确作业要求,规范学习行为,在每次实践结束时就能给出每一阶段的评价结果,课程结束时综合所有实践,评价学生对专业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以真正实现对学生在营销策划等实操方面能力上的培养,以满足市场和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考评过程还要做好效果反馈与调整工作,在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收集学生参与实训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预案,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结论

实践教学环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要使学生成为主体,教师作为配角,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和加强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型本科只有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深入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及教学手段的改革,改进实践教学模式,丰富教学资源,强化师资队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更多地体现出企业的需求方向,才能在人才培养上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杜玮杨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2(8):157-158

[2]王莹,任洪娟,骆佼.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A].第5届教育教学改革与管理工程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4篇

关键词:运动人体科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06)09―1231一04

本文对1982―2003年全国体育院校及部分重点大学体育院系、国家体育总局等30多个单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硕士、博士生研究生论文选题进行了分类统计和比较分析,并对其选题方向和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以期为今后运动人体科学学科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文共收集1982―2003年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各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论文505篇,其各专业的分布情况如下表: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本文搜集了研究生论文选题方面的文献并进行了分类整理,获得了相关资料和信息。

1.2.2数理统计法 对论文的题目、研究对象、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特征等指标进行了初步统计,并对统计结果进行了数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人体运动科学专业论文分布情况 运动生理方向的研究生论文数量占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研究生论文总数的46.34%(表1),这与以北京体育大学为代表的一批体育院校运动生理学科点开设较早、而其他学科点开设较晚有关,同时与80年代某些院校只设立运动生理专业硕士的现象也有一定的关系。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论文数量较少,90年代后有所增加,这主要是由于运动生物力学为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在我国的起步较晚;而运动解剖学方向的论文数量总数也相对比较少,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的3年中运动解剖方向的研究生数量急剧减少,其原因主要在于各院系的招生培养结构所致,该学科属基础理论学科,且与运动训练相关性不大所致。

从图形及数量分析可以看出,各研究方向在年代分布上,尽管呈现出一些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各研究方向的数量和总数都在逐渐增多。

统计结果显示,近年来运动生理学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在骨骼肌生理、疲劳与恢复、机能评定和心血管等范围内,其数量占运动生理方向研究总数的55.98%,这与目前国内体育期刊上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与研究趋势基本相符。其原因是骨骼肌生理,运动性疲劳与恢复,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心血管等方向与运动训练关系密切,这些研究可以解决运动训练中出现的实际问题。进入21世纪后,内分泌功能的调解、训练效果等与大众健康、全民健身关系密切相关的问题也将受到了重视,其研究生论文数量必然有所增加。

2.2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选题方向分析

2.2.1运动生理专业

2.2.2运动生化专业

如表3所示,营养是运动生物化学方向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其研究生论文数量约占总数的1/3。在运动训练中“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的新观点提出之后,人们开始逐渐着眼于营养学的相关研究,如何应用合理的营养手段来延缓运动性疲劳的产生,促进运动后恢复已成为体育科研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但这些论文的研究对象多采用动物实验,对人体的研究相对较少,而运动营养及合理的恢复段在运动员当中推广使用,还须更多的人体实验作为更直接的依据。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体育健身在我国的开展,近年来针对各种健身锻炼项目的训练效果的研究数量也在逐渐增加,呈现了与运动生理方向相一致的变化趋势。

2.2.3运动解剖学

统计数据显示,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及体育运动在人体塑造方面的作用是运动解剖学方向研究者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其论文数量分别占该研究方向论文总数的37.14%和28.57%。涉及骨骼肌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的基础性研究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而其它方向的论文数量比例均相对较少,呈现出明显的“选题分布极不均衡”的特点,这一现象说明运动解剖学知识领域广泛,可供研究的问题相对比较多,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运动解剖学已经形成了较为固定的研究领域,这也是一个学科发展基本成型的表现。

2.2.4运动医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的选题方向主要集中于心血管生理、训练效果、骨骼肌生理及运动损伤等方向,各个方向的科研讨论数量分布均衡,占其方向的百分比均在15%左右,且这些研究相对集中,与运动训练实践结合比较紧密,体现了科学研究服务于训练实践的基本指导思想,和运动医学实用性较强的学科特点。

2.2.5运动生物力学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生物力学方向的研究热点集中在对运动项目的某些技术环节的动作分析上,其研究主要是利用运动生物力学的手段辅以现代化技术手段展开探索研究,从而得到一些敏感指标、数据,并采用计算机评价系统进行分析、评价。其中涉及动作技术分析的占42.86%,而涉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达到生物力学研究生论文总数的23.81%,体现了运动生物力学与计算机科学的联系日趋紧密。随着科学的发展运动生物力与数学、物理、计算机、医学等学科的交叉将逐渐增多。

2.2.6 各专业方向选题特点的分析 从表2~6的数据统计结果显示,各方向的选题方向一方面呈现了各自专业的学科特点,同时各学科之间互相关联,存在一些共同点。

从各自专业方向选题特点来看,运动生理方向选题中骨骼肌生理及疲劳与恢复的内容较多,尤其是在90年代前后,对肌纤维类型、肌纤维组成比例的研究很多,采用无损伤方法测定肌纤维类型,对延迟性肌肉酸痛以及骨骼肌疲劳后超微结构改变的研究,都是这一领域的研究热点。

运动生化方向对运动员营养补充问题以及运动后恢复手段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注视。“没有恢复就没有训练”这一新观点提出之后,营养及其他恢复手段成为竞技体育中的热门问题。

运动解剖学方向论文选题明显集中在“儿童少年体质现状和生长发育规律的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器官组织形态结构影响的研究”和“骨骼肌形态结构和功能的研究”这3个方向,占论文总数的80%。

运动医学的选题则集中在创伤、心血管、训练效果及骨骼及生理四方面,而且分布比较均衡,各占该方向论文选题的13.04%、17.39%、15.22%和13.04%。

运动生物力学是相对较为独立的学科,其选题集中在两个方面:动作技术分析(42.86%),其次是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23.8l%);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力学、动力学及身体素质等方面的论文选题也逐渐受到一定程度的关注。

2.3各专业方向研究生论文的研究对象

统计数据显示,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研究对象中动物实验占到总数的41.05%。运动员只占到19.26%左右,位居第

三位的是体院学生,占12.26%。近年来,动物实验的比重越来越大,而人体实验在逐渐减少。

从科学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上看,人体实验的科学研究通常具有更直接的实用价值。但是,由于人体实验时,实验条件不一,且实验对象在实验期间难以控制,作为受试对象的人本身个体差异较大,因此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会造成很大的困难。动物实验的优点是样本个体差异小,条件容易控制,测试结果更为准确,特别适合做一些机制性的研究。其缺点是动物与人的亲缘关系太远,有时候反映在动物身上的变化,未必可以在人体上得到重现。而且,动物采用的运动模型较为单一。从目前来看,常用的动物运动模式为大鼠(或小鼠)游泳,以及在动物跑台。且不说这些运动模型的控制是否严格,从这些运动方式上看,与人体的运动毕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疲劳点如何确定的问题,一直是动物实验论文中存在争议的问题。

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将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的优势结合起来,一直是研究生论文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好的选题不仅在于题目本身,实验设计也是论文成败的关键。

2.4各专业方向研究生采用的研究手段

2.4.1运动生理专业

2.4.2运动生化专业

2.4.4运动医学专业

数据显示,运动生理、生化、解剖和运动医学方向研究生论文中使用的各种研究手段中,运动生化指标的测定占相当大的数量和比例。尤其与运动实践结合比较密切的论文多采用生化指标对受试者进行评定,观察受试者身体机能的变化。如:血乳酸一直是科学训练所关注的主要问题。另外,血常规、血尿素指标以及以血清酶的变化都是运动训练中经常涉及的问题。另外,在一些机制性的研究中,如运动性低血睾,运动性闭经或月经紊乱等问题,都需要对激素及激素受体辅助生化手段进行定性分析。近些年来,随着基因分析手段的日益更新、先进,实用性的基因分析手段逐渐应用到了体育科学研究中来,例如对骨骼肌a―actin基因表达的研究,对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表达的研究,对衰老过程中线粒体DNA缺失的研究等等,都是现代基因手段与运动实际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在研究手段的选取上:运动生理学使用较多的是生化指际、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共占其研究总数的74.99%,近几年来,借助生化指标检测的研究数量逐渐升高。运动生化方向则是生化指标占绝对统治地位,达到总数的85.19%,充分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运动解剖学则较多地应用身体素质指标、组化电镜、生物电技术及常规生理指标等,所采用研究手段相对较多,且分布均匀,即运动解剖学的研究手段呈现多元化。运动医学方向中应用较多是生化指标、常规生理指标和组化电镜及生物电技术,占该方向研究手段总数的89.36%,体现了运动医学监测过程中需要借助生理、生化手段的特点。各方向的研究手段呈现出互不相同特点,归结原因在于不同专业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所致。

动作技术分析系统是运动生物力学专业研究中最常用的手段,占生物力学各研究手段总数的42.22%,它是运动生物力学为运动训练直接服务的最常用手段,在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码拍摄技术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也逐渐进入体育科学研究领域,其主要运用在计算机分析、评价系统中,这些先进、准确手段的引入对运动训练和科学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4.6 除运动生物力学外所有专业不同年代研究手段的对比

表13显示,80年代采用较多的是生物电技术、常规生理、生化指标,各占总数的28.87%、25.77%、25.77%,他们之间的分布相对均衡。进入90年代后,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些简单手段,如生物电技术和常规生理指标的应用比例逐渐减少,而生化指标等反应受试者机体机理的研究手段所占比例增大,达到总数的52.30%,体现了各学科研究的精确、精细化和定量分析的逐渐增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一些前沿科技手段,如基因技术开始在运动人体科学领域中应用。本文所统计的只是2001―2003年的研究生论文,样本量相对较少,但其变化趋势基本和90年代相同,这些变化趋势反映了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研究手段的不断发展,同时也反映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学科水平的提高。

3 结 论

体育专业研究方向范文第5篇

摘 要 体育科研具有自身许多复杂的特点,高校中体育科研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更是我国体育科研事业前行的风向标。高校体育科研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了很大进步,且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管理,才能真正使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关键词 高校 体育科研工作者 伦理规范

后奥运时期,我们想方设法为了提高全民参与体育质量而努力,想方设法以竞技体育带动学校体育、以学校体育推动全民健身、以全民健身鼓励经济体育发展的模式,而体育科研又是引领各项体育事业前行的理论基础。目前,中国体育科学研究水平有了长远的进步,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仍存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与体育科技自身实力不足的矛盾。体育科研具有自身许多复杂的特点,高校中体育科研工作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更是我国体育科研前行的风向标。高校体育科研事业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有了很大进步,且已经成为促进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但同时产生许多问题,这种问题只有进一步加强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管理,才能真正使我国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一、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主要研究方向介绍

目前,高水平的体育院校,或是综合类大学下设的体育学院(系)都具有完备的体育条件,包括完善的教学设备(理论课教学设备、运动生理生化实验室等、各种项目训练场馆)、全面的体育课程、优秀的运动训练队伍等,这些体育条件与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相互推动相互促进,推动我国高校体育事业的科学发展。我国高水平的体育院校从事的科研领域主要有体育人文社会学方向(休闲体育、城市体育、体育产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遗产传承等),运动人体科学方向(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等),体育教育训练学(学校体育学、训练理论、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理论与方法),民族民间体育,体育信息技术此几个大研究方向,另外经过不断发展,又出现许多新的研究方向,在这里不做赘述。

二、高校体育科研工作的特征矛盾、有悖伦理规范行为

(一)高校体育科研选题方面

选题是从事科学研究的第一步,往往直接影响到以后科学研究的成败、利弊。根据体育科研选题特征与现状可知,高校体育科研选题方向存在的最大矛盾之一在于自身的发展与教学、训练、科研的着重,高校体育科研发展是整体抓还是偏重于某一方面,不断被业内人员提及。于此,很多高校体育科研人员学者脱离实际,夸大学校体育的作用,将学校中的运动队和专业训练队伍相比较研究,也不尊重高水平队伍的发展,将学校运动队伍理念用于高水平的专业运动队,混为一谈有悖于实事求是的原则。

(二)研究方法选用方面

在当今体育科学研究膨胀化发展的趋势下,体育科学研究的研究方法也存在着纵向延伸和横向发展的特点。纵向情况,体育科学研究一方面追根溯源向不断向古代体育,甚至是远古时期的原始人类的狩猎、迁徙、肢体活动等;另一方面,为未来的体育事业不断运筹帷幄,使体育科研现状造福于人类长久的生存。从横向发展来看,体育科学研究不断借助于各种学科的研究成果用于武装自己,发展到了今天就成为我们业内人士所声称的交叉学科理论、多学科理论,即使用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数学物理学化学经典理论、管理学、经济学理论等等,集各学科之所长于体育,使体育集百家之所长于一体[2]。

(三)研究成果运用阶段

由以上得出的结论,体育科学研究具有复杂性,其中选题和研究方法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导致体育科学研究涉足领域可以向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扩大,也可以向自然科学不断延伸,两种情况的成果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形式。社会科学类往往用事实说话,重视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以理论指导实践;自然科学类往往注重用数字说话,重视数据的真实可靠性,以实验数据反映现实情况。两种选题背景不同,对体育科学研究领域以及社会贡献方面就不可同一界定,但是,经长期的调查研究,高校体育科研工作虽然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中坚力量,却并未担当相应的责任。大部分科研成果还停留在理论化的水平,仅能纸上谈兵,不能将研究的成果运用到实践当中去,不能结合与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而提供实际性的价值,造成劳民伤财、研究水平低下等恶劣影响[3]。

三、结论与建议

体育科研中有悖伦理规范的学术行为,不仅背离了科学研究的内在规律,而且也严重违反了学术伦理和学术道德,同时也亵渎了科学研究的求真精神。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彻底葬送了体育科研的创新精神,使刚刚起步的体育科学研究走向夭折,整治体育研究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危急关头。与此笔者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供参考。体育科研工作应加强对体育科研工作者的伦理规范教育,体育科研工作者应承担相应的伦理责任。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伦理责任奖惩机制并成立伦理监督委员会,加大监督力度。在公众方面,鼓励新闻媒体对于学术不端行为的舆论监督,另外各学术刊物和出版社应加强学术审查力度。

参考文献:

[1] 丁月兰.体育科研创新团队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J].内蒙古体育科技.2011(24):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