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与创业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包括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以及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人类创造力的见证。
2001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艺术振兴基本法》以及各种文化振兴政策。今年2月,日本又出台了面向今后5年的“第二次基本方针”,方针揭示了现今文化艺术振兴的意义,即文化力是国家之力,文化艺术和经济紧密相连,明确指出了“文化艺术立国”的目标,日本文化厅长官青木保说:“面向21世纪,文化艺术非常重要,失去文化就失去了生存的目的。韩国政府不遗余力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1997年设立了“文化产业基金”,1999年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法》,2001年又成立了文化产业振兴院,政府还设立“阿里郎奖”,嘉奖、鼓励那些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传统手工技艺正面临着断代、失传、消失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文化命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的文化身份,守护民族的精神家园。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不但迫在眉睫,更是激发民族文化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内容。
现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一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二是如何借助市场经营文化产业项目与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又不能完全借助市场的力量进行发展,而缺乏专门艺术人才是关键问题。。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艺术产业政策如何完善,还存在立法层次低,统计指标体系不健全的问题。四是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课题以及文化体制改革滞后的问题,如何采取的针对性的研究。五是相关部门之间如何协调,行业组织和文化管理部门如何有效的合作,以形成合力,建立起政策规划统一、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六是所生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产品科技含量较低,粗制滥造假冒伪劣产品过多,且盲目追求经济效益,造成市场竞争能力减弱。可以看出,艺术专业人才的缺乏是在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瓶颈,而在高校中认知传统文化,创造创新型富有时代中国精神的艺术作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模式也是迫在眉睫。
任何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都是其民族精神的体现。但相对而言,对于民族精神的传承,非物质文化占有更为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物质文化的载体已被物化为恒定的形式,表现为历史的、静止的,不可再生的,它的精神蕴涵隐藏很深,已远离它的生态环境,如果没有相应的文化修养,不能潜心感受和解读,是很难把它全部激活、接受和传递的。而非物质文化的载体则是具体的活动过程,表现为现实的、活态的、不断生成的,同时它就在民众的真实生活之中,成为他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其精神蕴涵有如空气和阳光,可以直接被人们所吸收,并在经常性的活动中世代传承。一个民族的非物质文化,是她独有的民族精神全民性的活的记忆,是文化认同的重要标志,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这种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民族文化的基因及其生命链将出现断裂变形,民族的存在随之发生危机。因此,面对当今强烈的“全球化”、“一体化”的冲击,对这种文化的保护,实际就是对一个民族精神之根的呼唤、认同与养护,也是一个民族沿袭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人类历史上,因为自身文化的失传或被强行割断而解体乃至消亡的事实,深刻地说明了这一点。
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文化古国,在全球一体化的浪潮中,抵制强势文化的侵袭,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为维护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做出应有的贡献,在强势文化的冲击面前保持高度的文化主体性,是越来越频繁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们提出的严峻挑战。在某种意义上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就是对我们自己的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识和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文化命脉的传承。只有站在这样的立场,我们才能够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当代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以强烈的责任心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的保护工作,共同迎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问题
(一)高校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不够
虽然高职院校部分已开设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课程,学校也设有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对大学生创业提供政策支持与帮助等举措,但是创新创业课程设定单一、学分比重低、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作为公共课程,有的高职院校作为选修课程,并非所有二级学院必须开课,有的作为公共必修课的部分院校则是赋予该课程的学分较低,学生学习兴趣弱化,教师教学重视度和积极性有待强化。以上问题归结起来,实为我国高职院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在整个国家创新战略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高校学生这一社会未来的建设者们的创新创业能力颇为重要,因此,我国高职院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亟待强化。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师资队伍专业性较弱
现有高职院校的老师大多不具备企业的经历,不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2 同时,创新创业教育的公共课性质致使高职院校对于其师资队伍建设的关注与投入弱化。另外,由于没有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师外聘机制和培养机制,很难将有能力的企业家聘任作为学校兼职教师,而现有从事创业教学的大多是半路出家从事创业教学工作的校内教师,创业教育师资力量短缺己经成为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间内制约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3 创业实践经历、企业战略管理经验都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所需具备的经历,实战经验更有助于其对学生的指导。
(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弱化
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单一的创新创业课程,而专业教育的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则比较弱化,第一,专业课程教师任创新创业指导课程的比例不高;第二,学生的创业方向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不高。事实上,不仅高职院校,我国一些地方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4
二、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
理论指导实践,强化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意识对于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至关重要,唯有从根本上充分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对于高职院校学校、学生、社会各方面的重要性,才能从课程开设、学分设定、资金支持等等方面去强化,以此为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化发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强化了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以后,具体促进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举措首要的就是要加强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首先,丰富教师队伍,广纳贤才,投入资金聘请创新创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兼课教师。其次,强化已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内培训,例如聘请知名创新创业领域专家指导教师入校开讲座,现场授课等。再者,强化现有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校外培训与实践锻炼。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低与创新创业实践关联性极大,保障已有教师的定期外出实践锻炼或培训有利于强化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能力建设。
(三)强化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
关键词:产学研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4-0151-03
创业是带动就业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已经展开,成为国内教育一个新的发展方向。在历经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之后,创业教育的组织性和整体性正在不断地加强,由最初“精英者的游戏”,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教育,多元化的发展更促进了教育的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就是新的时展背景下的产物。这一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将课堂的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相联系,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结合与联系,从而促进人才的培养。通过实践发展证明,产学研合作教育可以有效地降低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脱节情况,提升学生的就业意识,增强学生的竞争力,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人才,这也是目前被大众所认可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式。
一、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较为缓慢,因其发端于高等教育,现在的高等院校也开始具备了更加成熟的创业创新教育体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2015〕36号)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我国很多高校在创新创业发展路上做了大量创新性的尝试,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发展的不平衡。比如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条件都无法满足实际的教育需求,没有结合自身院校的发展实际以及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对于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只是简单的照搬照抄,导致社会和一些学生对于创业创新教育的认识偏差,没有意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一些学校没有认识到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的重要性,相关课程的教学工作交由某些专业课的教师,这样缺少了专业化的引领。而这些专业课教师自身还有教学任务,主要的教学精力还是集中在专业教育学科上,自身对于创业创新的教育认识不足,这样无法使这门课真正起到作用。而有些教师即使是专职从事创业创新教育,但是由于自身是“从学习的校门步入工作的校门”,一直身处学校,缺乏在企业等用人单位的工作经验,难免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缺乏说服力,往往只能采用照本宣科的教育方式、教师谋求的教学效果没有达到,同时学生也没有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丧失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本意。
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也会出现学生的专业课教育与创业创新工作相脱节的情况,即学生的专业课内容与创业创新工作的内容开展不相符,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极少涉及有关于创新创业的内容,而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也很少有结合专业课的案例教学。这样的脱节状况会导致学生有创业的想法,但是对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业认识依旧缺乏,同时会对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的案例丧失兴趣,甚至会产生抵触心理,这些都不利于创新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因此需要将学生的专业学科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能够潜移默化的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
而目前很多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也多是以口头讲述为主,或者是以一些案例作为分析,总结出相关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但是缺乏了实战性,学生还是无法直接感受。即使学生学习到了这些创新创业知识,也无法真正的在实践中进行操作,这样无法调动起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进而对这门课程丧失兴趣。其实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开展过程中,实践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学生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才能认识到创新创业的内涵,如果没有实践工作的支撑,那么这门课程的本质意义也就丧失了。
二、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意义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认识程度也在加深,这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竞争能力的提升都具有积极作用。通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能够将学习与工作进行有机的结合,培养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紧跟社会发展的需求。产学研合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从大的发展方向来说,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社会,需要两者的相互结合;另外一个方面,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际的实践相结合,可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产学研合作这两个方面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最主要的目的还是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学校与企业相互合作的教学方式。
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发展相对于传统教育来说还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传统教育是培养知识性的学生,学生有了很好的成绩就是代表了好的出路。但是产学研合作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新突破,不管是教育任务还是目标都有了明显的变化,是结合时代的发展需求制定的。传统的教育限制性比较大,更加看重知识,而忽视了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传授,系统化比较强,忽视了对于学生科学思想的培养;一些学生只重视知识学习,忽视了能力培养,在今后工作的过程中,动手实际操作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要。产学研合作的出现就是要改变这种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的就业,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将学习与实践相互结合,从而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人才,是一种具有开拓性的教育形式。在教学方法上也不断突破传统,注重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发挥了产学研合作的独特作用。
产学研的产生是符合时展要求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是基础,而创新创业的学习是学生今后走向社会提升竞争力的重要保证,通过对于新的技能和思想的学习,能够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新的社会效益,甚至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用的技能,并且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结合自身的发展实际进行挑战,迎合市场的需求。产学研合作就是通过现代化的教学目标,采用一些具有创造性的教学方式,通过与公司企业的交互合作,从而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产学研合作的发展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有力保障。
三、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必要性和可行性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丰富性,不仅需要培养创业意识,还有创业能力、创业知识等多项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在众多的能力培养中,创新精神与能力是最重要的,是学生全面素质的建立基础,能够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促使学生成为一名创新创业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上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但是优秀的创业思想和创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而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实践经验的积累,只有真正的接触到实际的创新实践内容,才会真的有启发作用,才可以提出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的方法,在正确的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创造出有价值的内容。产学研的合作教育可以促进这一需求的实现。
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结合可操作性强,两者的目标具有一致性。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行个性化的创业素质和能力的锻炼,是根据现实的教育发展情况进行的必要的延伸,因此在对于学生的要求上不仅需要知识作为基础,还有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提升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竞争实力。而产学研合作也是一种人才培养的模式,主要是对教学方法的革新,以培养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其中模式化的创新则是产学研的中心内容,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相一致,即对于创新创业人才的意识和能力培养。
产学研合作可以与创新创业教育实现资源互补。目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缺乏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产学研与创新创业的结合发展对于这个问题可以有效的解决。要注重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进行意识培养的过程中,方式方法同样重要,不能一味的进行意识灌输,这样虽然短期可以使得学生树立创业意识,但是缺乏长远的行动能力。因此,引导者可以设定一定的创业情境,使得学生可以更加直观的感受创业,在潜移默化中深受影响,有助于科学创业意识的形成。产学研合作将企业的项目发展带入校园,有助于学生的创意意识培养,使得学生能够在生产实践的操作中联系理论知识,强化意志培养,提升创业能力,养成良好的创业素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将企业家邀请进来,使他们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引导者,利用优秀的企业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四、建立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探讨
产学研合作是提升教育发展质量的有力保障,通过对创新创业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培养出社会人才。将产学研合作与创新创业相结合,能够将教育环节实践内容缺失的问题进行完善,也有利于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为了提升高校的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水平,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进行。
(一)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室
学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室。通过孵化室的建立,能够真正将企业的实际发展项目引入校园,学生可以有更多实战型的训练,并且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中进行学习。企业可以在为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培训,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化的了解企业发展的运作,引发学生思考,为毕业以后的创业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创新创业孵化室的建立是基础,此外还需要加强互动平台的建设。在这个平台上最主要的就是分享与沟通,不仅是企业与教师之间进行相关项目的交流,还可以将学生纳入进来。学生可以根据企业发展项目的内容,进行相关内容的开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让学生从实际出发,提升学习动力,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这类课程的开展,对于授课教师也有帮助,有利于扩展知识面,丰富教学素材。
(二)建设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的建设同样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将自己富有创造性和可操作性的项目上报给学校,在经过学校认可之后,可以进入大学生孵化基地,这样具有一定的保障性,学生的创业想法可以实现,其创业热情就大大的提升了。学校对于优秀的学生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及创业场地的供给。在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面,可以邀请一些企业家制订具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从而使得学生的创新创业更加贴合实际。
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一些创新创业的沙龙活动,对于一些新的国家政策可以使学生尽快了解,还可以邀请一些优秀的学生代表或者具有优秀创业经验的人分享他们的经历。这样的有效沟通机制的建设,可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有更好的引领作用。
(三)改革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鼓励教师将科研课题引入课程,积极承接企业研发创新项目,带领和指导学生参与科技开发、科研创新和创业实践,建立起特色鲜明的“意识培养―兴趣培养―实战技能―实践孵化”四级递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五、结语
基于产学研合作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的结合,使得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效的解决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不足。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根据自己的所学专业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包括一些企业的项目研发工作,对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供帮助。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引领,树立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同时通过一系列的基地建设等活动,为学生的创业计划提供一个发展的孵化平台,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同时还可以通过这些实际化的锻炼,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以后步入社会进行创新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萍,郑旭.新时期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概念发展与模式创新[J].高等农业教育,2012,(02):46-48.
[2]苏志刚,郑卫东,贺剑颢.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机制策略创新研究――宁波职业技术学院“院园融合”育人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05):147-151.
[3]曾蔚,游达明,刘爱东.“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以C大学为例[J].大学教育科学,2012,(05):63-70.
[4]王焰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反思与模式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15,(04):4-7,24.
Abstract: The state has made great efforts to promote the new trend of "public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build a new engine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country in China. College students are important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 so it is of far-reaching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carry out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ltiv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of applied college studen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spirit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cultivating colleg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spirit.
P键词: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entrepreneurial spirit;cultivation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21-0207-02
1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存在的问题
1.1 创业教育起步晚根基较浅
关于高校创业教育我国起步较晚,直到2002年教育部才在九所高校开始试点,大部分高校甚至都没有开展创业教育。即便是开展了产业教育的高校,其创业教育水平也有待提高,基本停留在创业精神的培育,或者开设一门创业相关的选修课阶段,创业教育的目的无法实现,其作用和优势也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来。多数高校都没有真正意识到创业精神的重要性,未将培育学生的产业精神列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这说明高校不重视学生创业教育,消极对待创业教育,这无疑制约了我国创业教育的良好可持续发展。
1.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尚未完善
创业教育涉及内容繁多,跨列了多个学科,包括心理学、投资决策、财务管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等,它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业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的问题,未建立系统、全面的基础教材,很多高校的创业教育教材都直接照搬工商管理类的课程教材,在创业教育课程中讲授各类创业技能,包括创业融资、商业机会、财务管理、资源需求、创业团队的构建、商机的选择等,忽视了创业精神的重要性,其实培育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样重要。创业教育的目标并不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而是在培养学生创业精神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领悟到创业的乐趣,积极学习相关知识,进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1.3 学生对创业实践未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创业实践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然而现阶段我国各高校开展的各类创业实践活动,大多是形式化的创业大赛,这些大赛基本还停留在活动本身上,并不能算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活动课程,且参加大赛的人数有限,真正通过大赛获得创业相关收益的学生有限,多数学生都没有机会参与到创业大赛中,导致实际创业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未在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创业实践活动,导致理论和实践脱节。
1.4 创业教育没有与社会接轨
当前我国的创业教育依然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阶段,实践方面的教育少之又少,导致了创业教育无法与社会接轨。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只有经过实践的洗礼和考验,学生们真正在实践中意识到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从中获得了创业技能及提高了自身实力,高校的创业教育才是有意义的,反之,若学生们的创业教育理论知识没有经过实践,或者无法应对实践的考验,高校的创业教育都失去了意义。
2 “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的策略
培育大学生创业精神不是要求人人都去创办企业,而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创业意识,敢于冒险、善于实践、追求卓越的精神面貌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面对生活和工作。“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具体途径,一是环境与氛围对大学生的导向有重要影响,也就是通过大学生评价机制创新,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二是,社会、高校、家庭因素都对大学生的价值观、择业观等有重大影响,高校是大学生培育的第一线,拥有较新的教育理念,更能将时代要求与大学生实际相结合,所以应建立高校主导的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社会支持网络”。
2.1 完善支持服务体系 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创业精神培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结合我国现有政治经济体制发现,只有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才能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目标,而该目标的实现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我国应从国家战略高度完善支持服务体系,从政府层面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至少做到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力弘扬创业精神,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二是建立健全创业精神培育支持服务体系,确保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工作顺利开展。
2.2 营造创业舆论环境 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2.2.1 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
建国初期由于政治经济体制的关系,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高度集中,较为青睐甚至是推崇“铁饭碗”,时至今日这种思想也流传在普通老百姓心里,面对这种形势,我们必须加强创业精神的宣传工作,构建良好的社会创业精神风尚,既保存我国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神,同时吸收国外不拘一格、敢于冒险的创业精神。
2.2.2 I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
鼓励家长更新教育理念,让教育方法更加科学有效,孩子是父母的“掌上宝”,很多父母希望永远握在手里,不让孩子受到伤害,实则禁锢了孩子的思想,同时也拴住了孩子的手脚。智慧的父母应该为孩子营造和谐的创业型家庭环境,鼓励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不畏艰难和失败,勇敢冒险,从而锻炼孩子坚忍不拔、知难而进的优良品格,真正的具备创业精神。
2.2.3 建造浓厚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应用型大学是创业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若校园环境充满创业氛围,学生身处其中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和发展自身的创业精神,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还有利于提高高校教学效益。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从日常入手,围绕创业精神组织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使活动兼具娱乐性、学术性、思想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二是提高全体师生员工创业意识,营造全方位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三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和科技成果,创造信息共享的平台,大力宣传推广创业相关知识及活动,构建一种开放、包容的校园文化环境和严谨、踏实的学术氛围。
2.3 优化创新教育实践 健全创业精神培育体系
培养应用型大学生创业精神,关键是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的关键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在理论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中融入创业教育内容,改善教学方法及优化教学评价机制,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学校整体课程建设之中。
2.3.1 创业课程建设是核心
教学课程直接关系到大学生基础创业素质的形成,它是学生理论培养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想形成良好的现代化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需将课程建设模式和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创业课程教育必须和社会接轨,既注重理论教育,也注重实践教育,可通过建立创新实习试点,达到上述目的。
2.3.2 师资团队建设是关键
对于应用型大学本科大学生而言,教师既是其创业精神培育的领路人,也是其学习的目标和榜样,基于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创业教育的质量。建设良好的师资团队具体应做到以下方面:一是必须培养组建一支优秀的专职的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教师队伍,做到专人专用,使创业教育更加的系统化和现代化,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二是创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不仅具备较高的学术素质,同时也具备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实际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存在一定难度和周期,因此在具体的操作中可尝试安排现有的理论课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丰富自身实践经验,从而提高自身综合实力,更好的完成创业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任务,或者从校企合作中的企业一方邀请既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有实践经历的企业家来讲授,逐步构建一支专兼结合、动态发展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2.3.3 创业教育实践是保障
应用型大学的目标是“学以致用”,而学习过程中注重“做中学,依靠做来学”的教育理念,决定了其加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创业精神是一些高度行为特征的集合,作为行为特征需要在行为的多次、反复的强化中才能形成。因此,创业心理品质的形成、创业精神的激发必须基于各种有效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创业精神的培养以实践活动为重要手段和途径。创业教育实践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创立实习基地和创业园,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业教育活动。如开办“创业计划大赛”,举办“创业论坛”,组建“创业社团”,开展渗透创业教育内容的学术活动等形式,强化了自身的行为特征,培育了创业精神。
2.3.4 创业教育学科融入是方向
创业教育的重要一环便是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学校的综合性学科教育中。综合性的教育体系是在高校的学科建设中经过长期的改革和完善逐步形成的。学科之间都存着这很大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形成了自己专业性的技能,但学科之间也存在着互通性,如很多学科中都包含着创业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如创业精神和意志,创业专业知识等方面。因此,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其他的学科教育中,更有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今天,应用型大学应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致力于通过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途径,进行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激发他们创业兴趣和创业理想,增强其环境分析和机会识别意识,创业规范和团队合作精神,不断创新的战略性思维,促使更多的大学生将创业作为一种人生理想、一种职业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王燕,黄韬.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科技创业月刊,2013(6):18-19.
[2]于淑玲,张占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3(5):179.
[3]许晓平,张泽一.大学生创业精神培育初探[J].中国高校科技,2016(6):84-86.
关键词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QFD;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6-0041-04
一 、引言
联合国《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世界宣言》提出,高等教育的基本目标必须包括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的要素。同时应把创业教育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并列到同等重要地位[1]。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发展迅速,创业教育课程也已经明确纳入普通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课程教学进行创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是目前已知的最直接和方便的手段之一。为了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高等院校中的创业教育纷纷借助创业实践基地或创业园等进行教学改革[2]。相比较国外而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设创业教育课程的时间较短,学生创业知识掌握的情况以及教学效果都有待于进一步考察。高等职业院校的经营活动要以学生顾客的满意为基础,因此,学生满意度评价研究可以为高等职业院校提高创业教育的服务质量、促进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客观的评价与参考[3]。
本研究从质量功能展开理论出发,结合典型院校的创业教育现状,通过构建学生满意度评价体系,调查目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际表现,找到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供有益参考。
二、研究设计
(一)理论依据
学生学习满意度是学生按照自己的“内在衡量标准”和自己“内在标准满意度”而对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采取的一种带有情绪色彩的想法和评价[4]。目前研究者对学生满意度的调查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针对大学生所能感知到的各种校园经历的期望(既重要性),另一方面则是对这种期望的满意程度。质量功能展开理论(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是一种着眼于将客户价值需求转变为特定的产品或服务,并制定产品与服务控制策略,保障提供最优效果的服务理论。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开发与服务过程的实质也是为满足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客户的需要而提供创业教育服务的过程,同时需要从课程建设、师资建设等方面控制服务的流程,尽量提供优质的创业教育服务,因此以QFD理论为基础构建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具有较高的适应性[5]。
(二)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
按照QFD理论的客户需求开发原则,首先对21名来自不同专业的毕业班学生进行个人访谈,并利用顾客回应工具(Voice of Customer,VOC)对结果进行处理。按照满意度评价应遵循的简单、科学与实用原则,构建了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体系。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学生的满意度分别从课程安排(A1)、知识教学(A2)、实践教学(A3)、师资力量(A4)、项目咨询(A5)、扶持力度(A6)、校内资源(A7)、外部资源(A8)、创业氛围(A9)、知识提升(A10)、技能提升(A11)共11个方面进行评价,分别对应教学过程(含理论环节、实训实践环节与师资)、创业项目的辅导与扶持、内外部环境与资源整合、创业知识与创业技能提升等四个方面。
(三)研究对象
选取广东省某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案例,该校是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立项单位,创业教育一直实施创业课程、创业模拟实训、创业实践和创业孵化“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该校的创业教育已经涵盖各二级学院与专业,初步实现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探索式融合。
(四)研究工具
在满意度评价体系构建的基础上,编制《大学生创业教育学习收获调查问卷》(题目尽量避免预设倾向),共22个项目,按照重要性和满意度两个方面编制,这两个方面分别对应A1~A11题项。项目按照五级评定法编制(1代表完全不重要/完全不满意,5代表非常重要/非常满意)。
(五)研究被试
选取该校接受过创业课程与创业实践项目的大三学生,共发放问卷980份,收回有效问卷909份,有效回收率92.7%,共涉及经济管理、计算机、外语外贸、机械电子、艺术设计、建筑工程、人文等七个院系。其中男生415人,占总人数的45.6%,女生494人,占总人数的54.4%。
三、研究结果
(一)调查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达0.856;通过一半数据(454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最大化旋转)得到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有四个,各项目的归属与问卷初始编制思路吻合满意度评价体系的四个方面,共解释总方差变异的59.62%。四个因子的Cronbach α系数均超过0.8,与总量表得分的相关在0.5~0.7之间,因子间相关系数也处于中度相关水平。将另外一半数据(455人)放入LISREL8.70软件进行一阶验证性因素分析,数据拟合指数为X2/df=2.12;RMSEA=0.049;NFI=0.95;NNFI=0.97;CFI=0.97;IFI=0.97;RMR=0.047;GFI=0.91。说明该调查问卷的信效度良好,满意度体系的构建符合以学生客户需求为主的创业教育满意度评价要求。
(二)各项创业教育服务重要性及满意度项目的描述性统计
由表1可以看出,一方面,学生在重要性评定项目的均值得分均超过3分,即学生认为创业教育不仅成为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对创业教育的师资、创业项目的扶持与内外部网络资源都抱有较大期望,希望通过学校的创业教育提升自身的创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满意度评定项目得分也都在3分以上,基本达到了学生的学习要求,但是绝大部分项目结果和学生期望之间仍然存在差异,特别是技能提升项目的绩差较大(PG=1.04),说明学生认为创业教育没有使自身的创业技能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师资和知识教学过程的满意程度也与期望有一定差距(PG=0.69;PG=0.64)。最后,实践教学和创业氛围的绩差为负数(PG=-0.11;PG=-0.21),这说明学校对于创业实践教学和校园创业氛围的重视程度不足(M1=3.16;M1=3.08,在所有重要性评价得分中最低),同时通过创业教育真实载体的实践教学以及校园氛围的熏陶,学生对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学习收获超过了初始的认知。
(三)各项目优先行动矩阵图
对上述数据结果进行汇总,按照两维度方式将各项目归入优先行动矩阵图,见图1。划分的标准为:重要性评价得分超过4分,满意度得分超过3分,且绩差在0.5以内的项目作为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超过4分,但绩差超过1的项目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均少于4分,但满意度得分超过重要性评价得分的项目为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重要性评价得分和满意度得分均少于3分为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因此,本研究发现了三种项目类型:创业项目咨询工作、校方对学生创业扶持力度、学生需要的外部资源属于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创业教育的技能提升属于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创业实践教学、校园的创业氛围属于低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
四、结论及建议
(一)创业教育学生满意度评价结论
从此次调查研究的结果来看,该校大学生对于创业教育的期望值处于较高水平,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学习后的总体满意度水平也比较高,但满意度水平和期望值之间仍然存在一定差距。产生这类结果有三方面原因:一是本研究调查的院校在创业教育的教学载体选择上符合当今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该校创业教育以校内的创业园或专业内的校企合作教学基地作为教学载体,学生3~4人组成团队进行创业实践项目的学习,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体验创业全过程。这个教学载体将“教、学、做”融为一体。前期的个人访谈也证实了大多数学生较为认可这种创业教育学习方式,因此学生对各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期望值较高,学习收获也大。二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加大了对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与重视,特别是在校内外资源整合与创业环境氛围营造上不断探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学生和家长开始思考并接受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现象,并对创业教育形成高期望。三是创业教育具有“效果延迟”的特点,很多学生往往是在毕业几年以后才能显现创业行为或创业倾向性。同时,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不能采取传统的“考试打分”方式,但采取什么样的评估标准和体系仍然是困扰创业教育者的难题之一[6]。此次研究的个人访谈就发现,学生对于自身创业能力提升与否以及提升的标准并没有形成明确的认识,所以在满意度评价方面存在一些疑虑,尤其是在创业技能提升与否的评价中得分偏低。同时,研究结果还证明实践教学才应是创业教育的主体和重点,尤其是具有丰富经验的创业师资应成为学生满意的重要保障条件。
(二)创业教育优先行动与改进建议
通过优先行动矩阵可以发现,当前的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内容覆盖面广,但学生期望值和满意度局部不均衡的现象。相关研究者认为高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属于急需引起重视并采取优先行动的部分;高重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属于优势部分,需要继续保持;低要性/高满意度项目属于调整资源部分;低重要性/低满意度项目属于对学生发展作用不大的部分[7]。
针对上述研究结果,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应从以下几点加以完善:首先,要加大创业管理相关技能(如创业团队合作能力、创业机会识别能力、财务分析与融资能力等)实践力度。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相当重视,但由于教学时间和创业项目的限制,常常没有机会践行,容易引起心理落差。其次,设立创业教育专门机构,尽量使创业辅导与咨询、引进和丰富外部相关创业资源成为常设工作,持续加大对潜力型创业项目的扶持,突出这三项内容的核心优势,只有不断加强这三部分的联动机制,同时打造优质师资力量,才能保证创业教育在学生中的影响力。第三,创业实践教学和创业氛围营造两项工作为学生带来的收获已经超过其自身的期望,只需要在教育过程中适当引导学生提升重视程度即可。第四,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必须依托真实的教学载体开展教学,在结合校本特色和条件的基础上,发挥各种创业园、创业孵化器的教学功能,引进创业型企业家充实师资团队。第五,通过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渠道尽快建立一套相对合理的创业教育人才评价体系和标准,真正做到“评价结果与真实创业能力相匹配,学校评价体系与社会评价体系相统一”[8],并能通过评价标准发现创业拔尖人才,给予后续扶植。
限于本研究的案例及篇幅,更加深入的个体差异、专业差异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差异等问题有待于在更大范围的调查基础之上进行后续研究。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教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绩效评价研究与实践》,编号:JG201222,主持人:张锦)
参考文献:
[1]杜海东.创业教育模式构建理论框架与实证研究――来自广东高职院校的分析[J].辽宁高职学报,2010(1):4-6,12.
[2]曹胜利,雷家.中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报告[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1(4):26.
[3]陶美重,胡坤秀.提高学生满意度的意义和策略[J].教育学术月刊,2009(1):82-84.
[4]林飞宇,李晓轩.中美高校学生满意度测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5):115-118.
[5]张振山,关晶.基于QFD理论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J].高教论坛,2013(7):37-41.
[6]Sean P S,Alex Maritz,Howard Frederick.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SME Policies[J].Journal of Asia Entrepreneurship and Sustainability,2013(1):4-13.
[7]韩玉志.美国大学生满意度调查方法评介[J].比较教育研究,2006(6):60-64.
[8]文峰,罗亚泓.推动大学科技园成为创业教育平台的对策性思考[J].未来与发展,2009(11):70-73.
收稿日期:2014-08-22
作者简介:张锦(1981- ),男,山东济南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经济师;梁海霞(1981- ),女,河北张家口人,
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讲师;杜海东(1971- ),男,吉林白城人,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经管学院副院长,
副教授。
基金项目:广东高职创业教指委项目《高职创业教育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在广东的实践研究》(编号:CYQN2013007),主持
人:张锦;珠海市社科规划课题《珠海市小微型企业创业环境研究与评价》(编号:201373),主持人:张锦。
An Empirical Study and System Construction on Students’ Satisfaction Evalu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based on QFD
ZHANG Jin,LIANG Hai-xia,DU Hai-dong
(Guangdo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uhai Guangdong 51909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