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路径

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能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强调教师在知识选择、教学行动、学习方式、评价反馈等方面应主动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持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然而,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受工作环境和文化生态所限,乡村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教育理念陈旧,导致其课堂教学能力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一、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及构成

虽然现有研究对教师教学能力内涵的理解尚未达成一致,但大体上都把教学能力看作是教师进行教学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的专业能力。如有研究者就认为:“教学能力是以认识能力为基础,在具体学科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殊能力(专业能力)。”[1]65-71不难看出,教学能力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特点。根据教学活动的特点以及所需的相应能力,结合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和新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可以大致分为五个方面:知识选择能力、教学设计能力、课堂实施能力、评价反馈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

(一)知识选择能力

知识选择能力是指教学活动前教师对课程内容和资源的选择能力。教学活动一般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其中课前是教师开展教学设计的阶段,教学设计的一个基础就是对课程知识、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和选择。就教学活动而言,并不是所有的教材知识都能进入课堂,教师需要对浩如烟海的知识进行选择和确定,需要凭借专业视野判断哪些知识可以进入教学环节,哪些知识需要进行二度开发,哪些知识需要舍弃和搁置。这种信息选择能力非常关键,它可以在教学的起始环节对教学内容予以保障,保证“教什么”的科学性与合法性。知识选择能力与教师的知识管理、学科素养和专业判断有密切关联,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知识基础。

(二)教学设计能力

所谓教学设计,乃是教师通过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依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和安排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手段和策略并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来制定课堂教学方案的过程。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学活动能否有效,与教师教学设计的好坏直接相关。传统的教学设计重视知识的传递和输入,所以教师备课时过多依赖教科书和权威定论,强调教学过程的按部就班以及教师教学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的课堂教学强调把学生作为主体,教学过程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和学习特质,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这些新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设计理念上,要求凸显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设计策略上,强调对教学活动各要素的合理搭配和有效整合,注重教学过程的创造性和灵活性;设计内容上,重视课程三维目标的融合,构建融洽且民主的课堂文化生态;设计目标上,强调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在设计中重视教学方案的开放性、拓展性和创新性。

(三)课堂实施能力

课堂实施能力指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所体现出来的教学技术、师生互动、课堂调控和学习指导等能力。课堂实施能力的高低,决定着课堂教学质量的好坏。传统教学偏重知识传递,教师的课堂更多是一种单向的活动,教学方式单一,师生互动匮乏,学生被动学习,这样的课堂很难说得上是高质高效的。事实上,教学活动不只是单通道的知识输入过程,它更应聚焦师生互动、学习指导和探究合作等环节。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2]7-8这对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过程不再只是单向传输知识的过程,它需要教师更高的教学智慧,更强的专业素养,更有效的教学策略。

(四)评价反馈能力

评价反馈能力是指教师教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对“教”与“学”的价值判断、诊断反馈、效果监测等综合能力。这里的评价反馈能力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教师“教”的价值判断,即能够分析诊断教师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效果达成度;二是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反馈,即诊断监测学生学业方面学得如何、如何改进以及发展路向。评价反馈的重要价值体现在它的导向功能的发挥。以校本课程建设为例,就需要教师对课程方案、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保障课程内容的进一步优化,推进课程顺利实施。以学生学业评价为例,评价不只是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就够了,教师还要挖掘学生学习潜能,了解学生学习需求,助推学生正确评估自己,促进其可持续地发展。评价反馈能力的核心是教师对“教”与“学”的诊断与分析,通过诊断分析,确立对教学活动正确的价值判断,以便选择合理、科学和高效的教学策略。

(五)创新应用能力

创新应用能力贯穿在教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施再到评价反馈,都可能融入教师的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和教学风格,体现着教师对课程与教学的创造性理解与执行。创新应用能力是教师高层次教学能力的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开展教学活动的保证。这是由教学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学所面对的对象是复杂的“人”,学生个体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品质,机械僵化的教学过程显然无法适应学生的个体需求;课堂环节也复杂多变,教条式的教学活动显然难以应对多元的课堂生态。如果缺乏创新应用能力,教师就很难适应今天教育教学的新要求、新挑战。具体而言,教师的创新应用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体现为知识的深度、厚度和梯度的科学配置;在教学设计上,体现为基于课程标准和学生学情的目标设置;在课堂实施上,体现为预设与生成有机结合的开放性活动过程;在评价反馈上,体现为剖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应用。

二、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现状及困境

当前,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但农村教育质量不高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改变,其中,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是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也是新课程改革深化的关键环节。

(一)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现状

乡村教师受现实条件、文化生态及发展空间等因素影响,其教学能力发展受到抑制,课堂教学的统一化、知识化、灌输化和教条化等问题突出,进而很难建构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具体表现在:1.知识选择与更新上的滞后。进入课堂的教学知识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静态类知识,如教材及教学参考书,二是动态类知识,如教师和学生依据社会阅历、生活体验生发的价值判断,三是建构类知识,如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创生的新知识。乡村教师因知识选择和更新的滞后,其教学能力结构存在明显的缺陷,如教学设计上过于依赖教学参考书和现成教案,课堂教学重视程序化、结构化,把静态类知识作为教学知识单一来源,很少关注动态类知识和建构类知识。乡村教师这种知识选择能力,与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能力结构存在较大差距,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教师未能理解教学知识的实践性、应用性等特点,教学设计无法体现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理念和精神。2.策略选择与运用上的陈旧。乡村教师与外界联系不多,信息获取渠道不畅,其教学方式很难得到及时改进和创新,故而课堂教学模式沿袭传统的痕迹严重,部分教师喜欢采用“讲授式”“注入式”方式教学,强调知识的生搬硬套,与学生实际需求相脱离。特别是教学策略的运用,乡村教师多是简单搬用,未能准确理解新课改倡导的要义,如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教师往往把学生的“主动参与”理解为“放手”,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导致课堂教学看似热闹,实则是无意义甚至无效的教学活动。再就是教法与学法的结合方面,乡村教师偏向于“如何教”,却不重视学生“如何学”,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的参与探究。3.技术应用与创新上的缺失。乡村教师对教育技术的应用还仅停留在教学媒体的选择上,甚至部分教师还排斥现代化教学手段,固执于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说,信息化教学能力成为当下现代教师必备的素养。所谓信息化教学能力,就是教师应具备对数字化教育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和管理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与改革。然而,乡村教师教育技术应用与创新的现状与新课程改革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4.教学反思与探究上的匮乏。教学反思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帮助教师主动发展,走向专业化发展的道路。探究能力体现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深入思考教学过程的本质和真义。当前,乡村教师的教学反思及探究能力还较缺乏,教学活动中多凭感性行事,难以进行有效的教学诊断和分析,更无法进行教学创新。

(二)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困境

乡村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并非易事,既受到教育理念、发展动力和反思品质等内在因素影响,也受到生存境遇、工作条件及专业支持等外在因素限制,其中,较为突出的困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因教育理念滞后,教学能力提升意识没有形成。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乡村教师认为自己上好课就行了,专业发展似乎与自己无关,更无意愿去主动发展和自我提高。加上农村教学工作琐碎、生存环境不佳、教学生态压抑,严重抑制了乡村教师主动提升教学能力的意识。正是这种滞后的教育观念,乡村教师在知识更新、专业技能、反思创新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其教学能力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其二,乡村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的路径不畅。乡村教师系统提升和培训的机会很少,且受培训经费、时间及精力所限,教师专业发展路径非常狭窄。即使贴近乡村教师实际的校本培训,也因乡村教师自身能力以及缺乏专业指导等问题,难以得到有效开展。因此,对乡村教师而言,其职后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并不顺畅。其三,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足。乡村教师生活在一个较为闭塞的文化生态中,信息渠道不畅通,加上乡村教师本身乐于求稳,安于现状,对变革不感兴趣,导致其文化理念较为滞后。[3]123-127这种生存现状决定了乡村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动力不足,教师一旦缺乏自我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影响其发展意愿和进取心。如果教师自身都缺乏发展意愿了,外部的支持和助推就很难起到作用,要提升其教学能力就非常困难。

三、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实践路径

针对乡村教师教学能力存在的问题,结合乡村教育发展的实情,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应结合其知识更新、能力诊断及技术创新来寻求突破。

(一)基于知识管理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知识管理”原本用在管理学领域,进入教育学领域后,主要指课堂教学知识所运用的一种管理策略。即在课堂教学中对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进行开发、传递和利用,实现知识的取得、整合、转换、分享、应用与创新,让知识在不断产生、累积和升华中推动课堂教学知识的创造和传播。[4]21-23知识管理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知识的累积、更新、选择和生成。教学实践性知识的习得,很多时候并不一定靠专门的专业性训练和学习来获取,更多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通过潜移默化的积淀并转化而成。这是一种隐性知识,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的教学智慧和经验,也是教师教学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内容。乡村教师如何去丰富和扩展自己的隐性知识呢?教学观摩、实践和体验是最有效的方式。这是因为隐性知识不靠正规化的语言来传递,它更多是随个体的观察、模仿和亲身实践而习得。基于此,乡村教师应主动深入课堂观摩,观察同伴教学时的细节处理、调控艺术、策略运用以及教育理念的呈现等,用心去体悟课堂,不断去丰富和生成自己的隐性知识并在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实践。知识管理的关键还在于将隐性知识显性化,从而实现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需要整个教学共同体的力量。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教学智慧如何让其他教师也能受益?这就需要考虑将优秀教师的“示范性经验”转化为共同体内每个成员都可共享的知识。其他教师亦是如此,教师个体在知识、能力、经验和素养等方面各有差异,在教学领域上也各有擅长,但由于个体封闭及自我保护等原因,教师之间的知识和经验很难得到共享,这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如何实现这类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乡村教师可以通过组建以学科为纽带的教学共同体,开展常态化的教学研讨与学习交流,教师之间就课堂教学活动共享心得、感悟和经验,同时,将各位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经过整理、分析和挖掘,建立指导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学知识资料库。教学实践性知识的转化和共享,可以把乡村教师凝聚起来形成学习型组织,为其教学能力的提升提供广阔的专业视野,为乡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示范性的资源平台。

(二)基于教学诊断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从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角度来看,美国学者克拉克和斯塔尔指出:“教师看到学生学习中存在困难,精确地找到这个困难,并发现产生这个困难的原因,这就是诊断。诊断后的教学必须纠正错误的东西或补足缺乏的东西,没有诊断,教学就没有方向。”[5]239从课堂教学流程的角度来看,李如密等人认为:课堂教学诊断是诊断者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手段对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诊断,通过总结经验及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策略。[6]41虽然众多研究者对教学诊断的理解角度不一,但在教学诊断的指向及功能上大体形成共识,即把某些教学特点从没有认识或只有模糊的轮廓式认识变为清晰而深刻的规律性认识,使以后的教学活动由下意识的活动变为有意识的活动,为教师的教学能力奠定扎实基础。当前,乡村教师普遍缺乏教学诊断意识,没有认识到教学诊断能力对自己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提高乡村教师的教学诊断能力,其一,要做到将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用教育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让教师知道怎么做,更要知道为什么这么做,引导教师从理论高度对教学问题进行分析和诊断,超越日常教学的经验化和技术化,培养教师的理性自觉;其二,打造良好的教学诊断文化,教学共同体之间以课堂为纽带开展平等的教学对话,在理性探讨、智慧分享以及思维碰撞中互相促进、共同成长,通过教师间相互分析问题、诊断问题、解决问题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其三,建构有效的教学诊断机制,把教师的教学诊断纳入日常的教学组织活动,突出教学诊断的系统性、合作性和聚焦性等特征,让教师在提高诊断能力的同时提升其教学能力。

(三)基于教育信息化的乡村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策略

现代教育技术进入教育领域,给基础教育教学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契机,也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带来新的挑战,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整合,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丰富课堂教学模式和内容,并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而教师通过利用信息技术实施多向教学、情境教学和在线教学等新型模式,也促进了教师教育信息素养的形成及教学能力的提升。现代教育正在呈现新的特征,数字化、媒体化、智能化和网络化越来越明显,这对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带来新的要求,乡村教师亟须更新教育观念,提升自己的教育信息素养,具备综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增强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才能应对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要促进乡村教育的长远发展,有效的技术路径之一,是加大对乡村教育信息技术的支持,特别是基于教育信息化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能力,以此促进乡村教师能够应对现代教育的快速发展。理念层面,引导乡村教师确立现代教学理念,勇于接纳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来变革课堂生态,帮助乡村教师与国际国内教育新潮流、新趋势接轨,革新乡村教育陈旧、落后的教学文化生态。技术层面,进一步完善乡村学校的教学硬件设施,实现城乡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搭建城乡教师实时互动和交流的平台,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实践层面,探索现代教育技术和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利用教育技术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拓展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策略,发挥教育技术应有的教学辅助和促进功能。

参考文献:

[1]申继亮、王凯荣.论教师的教学能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1).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C].//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杨进红.乡村教师现代化发展困境及突围[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2).

[4]李才俊.略论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的知识管理策略[J].教育探索,2006(05).

[5]L•H•lark.中学教学法(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化工原理;微课;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188-02

一、化工原理微课建设的意义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促进教育公平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和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教育理念变革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独特的重要作用。“十二五”教育科研突破的方向将“微型课题研究”摆在了重要的位置,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反应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典型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内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相对于传统课堂要完成多个教学目标而言,“微课”的教学目标相对单一,教学内容更加精简,教学主题更加突出,微课的设计与制作都是围绕某个教学主题而开展的[1]。化工原理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将微课引入化工原理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推动化工原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能力能升,促进教师投入化工原理课程改革和教学研究的热情。

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高校不断压缩的课时数,学生接触到的知识逐渐变多、变难。课堂上剧增的知识点和有限的课堂时间往往束缚了教师的手脚,这样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灵活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工原理课程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决化工单元操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关键。而微课的出现极大的拓展了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得学习不再仅仅限于课堂上和教室中。微课使学习不再单调和枯燥,而是充满了愉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过程的创造力。微课可以使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针对不同的知识点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传统化工原理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资源[2],因此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建设势在必行。

常州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的各位老师坚持“大工程教育观”的理念,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装备、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2008年以团队教师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教学团队入选江苏省高等学校优秀教学团队。2009年化工原理精品课程网站获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同时化工原理教学团队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纵观目前微课的建设发展主要是针对中小学微课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微课的建设还刚刚起步,2015年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举办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恰逢此次契机,常州大学化工原理教学团队提出结合化工原理课程的特点建立微课学习资源,以促进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构建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类型

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构建要重视细节的研磨,设计能促使学生深度学习的短小精悍的微问题,提高学习目标的精准度,无论是知识讲解还是疑难讲解,都要使学生对化工原理课程的学习更加深入、透彻。针对化工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可以建立主题鲜明、类型多样的化工原理微课资源。

在微课类型中最常见的就是“讲授类”[1],结合化工原理中各个单元操作进行知识结构梳理,找出重点内容运用教师的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微问题进行深化剖析。由于化工原理课时数有限,不可能对每个单元操作的知识点都面面俱到,教师可以就每个单元的重点、难点、易错的知识点做好微课资源建设,学生便可以随时点播学习,以帮助学生梳理出课堂学习知识的核心内容,加深对化工原理重点难点的理解,为学生构建一种轻松便捷的学习模式,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其个性化发展。

由于化工原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其教学内容与实际密切相关,尤其离不开对设备的讲解[3],因此我们可以构建“实验类”的微课资源。比如化工原理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中离心泵的特性曲线是重点内容,首先通过动画展示离心泵性能实验装置,对离心泵的特性曲线进行测定。通过动画调节出口阀门的开度改变不同的流量,压力表、真空表和功率表的读数都会发生相应改变。学生可以很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的现象和流程,这种方式可以很容易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通过改变不同的流量可以得到一系列扬程、轴功率和效率,坐标纸上绘图即可得到离心泵的特性曲线,再分别对每条特性曲线的变化趋势做分析和讨论。这样一来学生在有趣的实验微课资源中怀着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的去学习,去体验探索的乐趣,学习也就变得很轻松,学生对学习感兴趣了,那么化工原理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在化工原理中每个单元操作都有典型的例题,针对某个典型的例题进行讲解分析,或者推理演算,可以建立“解题推理型”的化工原理微课资源,重在对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讲解,引导学生探究规律,掌握解题技巧。针对某些知识点还可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建立“启发类”的微课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启发学生的思维为核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教学方法和手段的不断创新[4],化工原理微课资源的种类将会越来越多,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三、微课在提高化工原理教育教学质量中的应用

(一)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上化工原理课之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要学习的新知识所需的衔接知识点设计制作好微课,学生可以在课前先自主学习此微课,为新课做好准备。让知识传授在课前完成,如果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有未解决的问题,在上课时可以和老师一起讨论解决,这种方式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模式。在开始上课的前几分钟我们一般会帮助学生回顾一下上节课讲的内容,此时可以运用微课来复习上节课所学的核心内容、知识重点,精选最精华的内容,充分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唤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回忆,为接下来的课堂做好铺垫。在上课过程中微课可以作为现代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手段,针对化工原理课程中某个新的知识点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做个简短的微课导入新课内容,一下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使学生觉得有兴趣听下去接受新的知识。也可以将化工原理课程中重点难点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与提炼,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重点难点的知识。教师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增强了学生的学习活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学生感觉学有所获,课堂效率明显提高,更好的推进了高效课堂建设,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本学期在给制药专业学生上课时将微课用来辅助我在化工原理教学过程中对重点、难点知识的讲解,发现当播放微课程时学生们都非常专注的听课,而且根据学生的反馈对化工原理中知识点的掌握更加透彻,老师讲课内容更加通俗易懂,显然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微课在化工原理教学中的引入,方便了学生的课前的预习、课后的复习和指导,提高了学生学习化工原理的兴趣,弥补了化工原理课时数少的缺憾,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能够有效的促进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提高化工原理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微课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微课教学有利于教师不断钻研业务,总结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化工原理实际教学过程中把解决问题、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过程制作成微课,本身就是学习和开发的过程。教师通过不断深入的精心备课,教学反思,归纳总结,追求最好的教学设计,突出自己教学的闪光点和创新处,在不知不觉中自身的业务获得了成长。实现了教师由学习者到开发者、创造者的转变,带动了教师更加积极的从教学走向研究,从而更好的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

四、化工原理微课建设的应用前景

微博、微信、微电影盛行的今天,世界已经进入了崭新的“微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化工原理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将革新传统的教学与教研方式,教师的备课、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的资源应用将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随着手持移动数码产品和无线网络的普及,基于微课的个性化学习、移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的出现将会在我们这个微时挥它的巨能量,它的出现意味着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的诞生,在多个维度实现了学习方式的重要变革,也为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实践和探索舞台[5]。

化工原理微课的建设将会是一个持续变化,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对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资源开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高校化工原理的教学改革与发展,只有不断的创新教学的内容,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水平,才能真正起到切实推动化工原理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1-65.

[2]王新乙.微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J].基础教育课程,2012,(Z1):94-95.

[3]林中宝.化工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学园,2012,(24):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