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将研究性学习理念引入高校学生社团建设,有利于培养社团成员的创新素质,提高社团建设的层次和水平。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校方的支持,需要导师,需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志趣相投、爱好一致的大学生自发组成的学生群体,具有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开放性等特点,与研究性学习的特点非常契合。本文以江南大学行知教育调研团为例探讨研究性学习理念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应用。

一、培育新型的社团学习活动方式

研究性学习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获取知识并最终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的,是一种积极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行知教育调研团将社团活动定位为一种独立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按照研究性学习的特点设定学习目标、研究内容、组织方式。

1.学习目标具有生成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鼓励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新的理解、加工、组织,提出疑问并进行新的探索。行知教育调研团开展的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掌握了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后,选取某一社会问题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分析、判断、推理、概括,最终生成问题的答案。调研团各项活动均以学习和发展为目的,其学习目标不是预先设定的,而是具有生成性的特点。

2.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

研究性学习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活动,研究内容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纵观调研团近五年的调研报告,学生的研究学科涉及教育、心理、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研究对象涉及大中小学生、教师、农民等不同群体,研究内容包括教育公平、中小学课程改革、青少年公民意识、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就业、新农村建设等内容。面对各类社会教育问题,学生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研究内容真正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交叉和融合,充分满足了学生个体的探究欲望。

3.组织方式具有灵活性

采用探究性的活动方式,学生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经历文献收集、方案设计、实地调研、小组交流、报告撰写等

多个环节。在组织过程中,行知教育调研团突出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根据需要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活动情境。

二、建立“基于问题的学习”的运行模式

“基于问题的学习”指的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和文献研究等。具体过程为:提出问题或假设,针对问题或假设进行观察或实验,给出描述或解释、接受或拒绝假设、获得问题的答案。行知教育调研团采用“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结合社团自身特点,建立起一套健康的运行模式。

1.制定项目规划

每学年初,调研团都在师生中征集项目选题,要求选题要来自社会生活,具有非预测性、多学科知识交叉等特点,值得进行深度研究,且学生有能力驾驭。认真筛选后社团制订项目研究的总体计划,明确研究周期及工作推进时间表,研究一般以一个学年为一个周期。

2.组建合作小组

研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在遵循自愿原则的基础上考虑成员的专业、能力和水平差异,进行合理组合,尽可能做到互补、互助。小组内根据成员的兴趣和特长,选取本小组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初步论证。

3.聘请指导教师

社团根据选题为各小组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或行业专家对项目研究进行指导。学生就项目研究主动与导师沟通、协商,对选题进行充分论证。

4.开展基础培训

由于社团成员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专业学习程度的差异较大,社团需对成员展开相关的培训,帮助他们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方法。

5.制订实施方案

各组成员自主围绕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在认真研读的基础上共同围绕课题的有效开展与实现展开互动式讨论,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设计和制订实施方案。在此过程中,合作小组充分发挥成员专业互补的优势,尽可能打破原有思维模式的束缚,提倡和鼓励发散式的见解、观点。

6.实施与体验

根据实施方案,合作小组开始有序地进行实地观察、访谈、发放问卷等调研工作,并对所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析、总结、抽象和反思。根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小组成员可对方案进行适当调整,直至研究目标的基本实现。

7.进行成果交流

在研究方案实施过程中,项目小组要通过中期汇报等形式进行互动交流。在调研完成之后,小组成员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提炼,形成调研报告。社团要组织答辩、讨论等,让成员研究成果、交流学习感受、进行体验。

转贴于

三、形成健康发展的社团文化

1.建立规范完善的制度

调研团拥有自己的章程,制定了一系列管理细则,确保招新考核、导师聘任、课题开题报告会、中期汇报会、总结评奖、论文汇编等环节能够规范有序地开展,并且产生了一批优秀成果。

2.营造平等合作的氛围

小组合作是调研团成员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通用的组织方式,一般由3~5名学生组成一个课题组,每个课题组均有专业导师。平等合作的氛围使各种观点能够在交流中碰撞,从而产生视角独特、思辨性强的调研报告。

3.培养踏实严谨的作风

调研团倡导“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理念,要求成员尊重事实,独立思考。成员在研究探索的过程中要检索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艰苦的实地调查,还要处理成批的数据,这一过程也培养了社团成员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品质。

四、对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思考

1.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配备导师

社团导师要在课题的提供、筛选、确定,研究方案的设计与论证,具体实施等过程中与社团成员一起进行研究探讨。导师应以一名参与者的身份出现,与学生建立起平等的关系,尽可能以启发、诱导的方式激发学生内在的创新灵感和探索的热情,其职能是“指导”“引导”,而不是“领导”。

2.评价社团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原则是重过程、轻结果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应更重视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获得的成长,重视能力目标、情意目标和知识目标的实现。因此,对高校社团的研究性学习进行评价时,必须用一种动态的眼光去考量过程,而不是用静态的目光聚集结果。

3.高校学生社团需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社团要加强自身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建章立制,规范管理,避免出现社团组织松散、运作不规范、成员流动性大、参与意识不强等问题。社团还要重视提高成员素质,在招录新成员时要注重考察他们的基本科研能力、课程学习情况以及个人综合素质,新成员招录来后要帮助他们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建立一支素质优良、凝聚力强的团队。

4.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需要学校的支持

高校学生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是社团组织形式和活动形式的创新,社团管理部门应积极引导学生社团特别是学术科研型社团通过研究性学习开展调查研究、科技创造活动,指导他们完善制度、健全机制、丰富内容、扩大参与面,帮助他们聘请导师,并在经费投入、评奖评优中予以倾斜。还要努力在全校形成鼓励创新的氛围,采取开放、灵活的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实施研究性学习创设更为理想的环境。

参考文献:

[1]邹尚智.研究性学习指南[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 物理教学 引导 渗透

在当今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的背景下,物理教学要注意让学生体会某一知识或规律产生或发现的过程,将当初科学家们研究这一问题的过程适当地重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体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进而掌握某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这才是物理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作为一名物理学科教师,如何通过自己的教学活动和引导,使这一教学目标最终实现呢?经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去着手:

一、充分认识研究性学习的内涵和特点以及必要性

1、概念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老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自身条件,选择不同的研究课题,通过知识与经验并重的主体性探究性活动,实现自我发展,培养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2、研究性学习特点

从教育心理学讲,研究性学习属于发现学习。发现学习的特征是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出现,只呈现有关线索或例证,必须有学习者去独立发现,自己得出结论,然后再将发现内容和结论内化。而接受学习的特征是把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少地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不需要学习者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只需要学习者把学习材料加以内化,把新旧材料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即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的有关内容融为一体,并存储下来。可见,发现学习过程比接受学习过程多一个即解决问题的阶段。前者比后者复杂。根据发现学习的特征我认为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有:

①自主独立性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个体的创新素养,这就决定了开展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主独立性,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独立的方法、自主探索、自研交流,独立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②探索性 科学发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对奥秘的探索与对问题的解答历史。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亲身体验,善于探索,所谓那些没有受过未知物折磨的人,是不知道什么是发现的快乐的。

③过程性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习的过程、思维方法的培养,它强调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学习的结果或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学生是否掌握某项具体的知识技能并不重要,关键是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是否能对所学的知识有所选择、判断、运用去解决一些基本的问题等。

④全体合作性 研究性学习主张学生全体参与,她重过程而不重结果,她目的是尽可能激活所有学生的潜能,研究性学习中无“尖子生”和“学困生”之别,成绩平平者的同学,很可能具有研究和创造的潜质。同时,研究性学习工程往往是自主学习和与他人合作学习的结合,她需要合作者的集体智慧和分工协作,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他人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去解决一个问题,这也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特特点。

3、在技校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很有必要

物理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教学理应作为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有其高而深远的价值,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学,存在着许多困惑,令人深思与反省。一是技工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公认的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群体,普遍对理论文化课的学习存在种种困难;二是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影响,家长、社会对学校的认可标准,实际的教育是脱离了物理教学原有的本质。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物理教学应有的勃勃生机。在一个变革的社会中,每个人都需要科学技能,在培养这种技能方面,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其他的教学更为有效。

根据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理论。布鲁纳认为,教育不仅应当尽可能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科学内容,还应当尽可能使学生成为自主且自动的思想家。这样的学生当他在正规的学校教育结束后,将会独立地向前迈进。布鲁纳认为,学生掌握学科结构的最好方法是发现法,发现法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发现法利用学科内部概念造成新奇、诱惑,引起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发现法有助于学会发现的探索方法;有助于记忆。

因此在技工学校的物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以提高我们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很有必要的。

二、在技校物理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目前阶段技校的教学形式仍然以班级授课制为主,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技校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关键是要把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对于物理学科而言这一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布鲁纳认为,教学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成为发现者。在教学中运用发现法,要根据学科和学生的特点进行,其灵活性较大,老师教学时应注意:1、鼓励学生有发现的自信心;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产生求知欲;3、帮助学生寻找新问题与已知事物的联系;4、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协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6、启发学生进行对比。参考布鲁纳的观点,我的具体实施方法如下:

1、在教科书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

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们的教科书已经给定了学生学习的知识框架(学生不可以自主的选择学习的内容),作为教师就应该在这个框架内尽可能多的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①首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某一知识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和猜想(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技校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内容都可以用来培养这一能力,如采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的一些问题: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物体加速度的研究过程、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欧姆定律的研究过程、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影响因素、磁场对电流的作用规律、焦耳定律的研究过程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提出的猜想其中可能有一些是不正确的,或者说存在概念错误,还有可能某些真正的影响因素他们根本没想到,这时我们教师千万不可单纯为赶进度,将这一过程留于形式,而应该耐心仔细的引导学生根据他们平时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物理知识进一步分析,从而提出更多的猜想,这样对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大有好处。

②其次,引导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自主选择解决问题和验证猜想的方法、途径和工具(培养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的提出了许多猜想,随后再根据各自的猜想将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引导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的选择验证各自猜想的方法,可以通过自己设计小实验去验证自己的猜想(由于此过程是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进行,所以教师应尽可能多的准备一些实验器材,以供学生选用),对于学生设计的某些典型的实验,教师还可将它介绍给其他小组,其他小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改进意见,这就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了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例如,在讲授技校物理教材中第56页,第三章第二节《牛顿第二定律》时,可提出需研究的课题:在上节课的基础上,本节定量地研究“加速度a与外力F和物体质量m的关系”。要求设计解决方案,包括实验装置、实验器材、要观察测量记录哪些物理量、根据数据分析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经一番思考讨论,学生会得出一些实验装置,然后教师加以引导并指导学生阅读书本,让学生统一认识到书本装置的好处。(之一小车匀加速直线运动便于控制),此时学生会提出书本图中用光滑木板,而这是理想的木板,我们实际并不能找到如此的木板,我们实际用的木板,当小车在木板上作匀加速直线运动时必然要受到摩擦力,此时小车受到的合外力实际应为F合=F绳-F摩,考虑到实际中摩擦力测量并不容易,而本实验要解决的问题中如何解决这个摩擦力问题是十分关键的。由此学生再次展开讨论;如何来平衡这个摩擦力,经分组讨论,学生很快提出:只需把木板一端略抬高些,让木板与水平面形成一个倾角θ,让小车的重力沿斜面向下的分力Gx=G·sinθ来平衡这个摩擦力F摩,使小车放在这个木板斜面上恰好能做匀速直线运动。

解决了摩擦力平衡问题后,学生情绪高涨,为自己探索的成功而兴奋,紧接着,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本课题核心,加速度a与合外力F和质量m的关系,加速度a与合外力F、质量m两个变量有何关系,应如何研究。由于学生们在初中自然科学中学习电学《欧姆定律》时已学过类似方法。很快学生答出:采用“控制变量法”:先让两小车质量相同m1=m2,(控制一个变量不变)而让两小车受到的绳子拉力不同,测出相同的时间小车经过的位移,再由位移公式S=(1/2)*at2得a=2S/t2,从而研究加速度a与合外力F关系转化为位移S与合外力F的关系;再控制两小车受到的拉力这个变量相同F1=F2,让两小车的质量不同,测出相同时间小车经过的位移,仿前步骤,研究加速度a与质量m的关系转化为位移S与质量m的关系,综合两次实验结果,同学们很快会得出,a∝F和a∝1/m的结论。

在实验基础上,教师归纳牛顿第二定律,得出F合=ma。采用研究性学习这种模式后,整个学习过程充满乐趣,学生的情绪一直处于紧张而兴奋的最佳点,思维活跃,能对课堂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③另外,对于某些同学提出的设想,倘若短时间内无法在课堂内用实验验证,我们还可以鼓励他们课后去验证,当然也可以采取其它的方法来帮助分析,例如,有同学认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运动速度有关,而这一实验又不便直接验证,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极端假设的方法来反驳,我们假想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速度的增大而减小是正确的,那么必然会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当速度达到一定的程度,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将等于零,物体的运动将不再需要动力装置来克服阻力,这显然是错误的。对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也可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来反驳,假设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增大而增大是正确的,那么反过来说,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接触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也应该是正确的,试想,当我们推一重物很费力时,是不是只要将它与地面的接触面积缩小就可以实现省力的目的呢?显然这样的设想是荒谬的,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采用这种反证法的思想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对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大有益处。

④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从事实(物理现象)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学生在自主选择的基础上想方设法去验证自已的猜想,最后不管他们的猜想是否正确,都应该鼓励他们大胆地把他们的亲身体验小结成结论或经验。虽然这样的结论并不是非常全面,但对于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总结的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当然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还需要再引导学生做更为深入的分析,最终去伪存真,综合分析得出更科学的结论。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类比法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扩大学生自主学习空间的另外一种做法也值得一提,那就是采用类比法促使学生将所学到的新知识与自己生活中的经验进行类比,扩大他们思维的空间,以加深他们对新知识的理解。在现行教材中适合采用这种方法的教学内容非常多,如声波的传播形式可比作水波的传播形式、电流可比作人流或水流、电压可比作水压、原子核与原子体积大小的关系可比作乒乓球与地球的大小关系等,这些形象的类比是将学生平时的生活经验有效的融入课堂,对于某些抽象知识的理解非常有利,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的智慧打一些恰当的比喻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己来打比喻,加深理解。比如在学习导体电阻大小的影响因素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分析猜想对电阻大小可以造成影响的因素有哪些,然后采用控制变量法对一个个因素逐一研究,然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理解用比喻的形式表达出来,就有几位同学在讲解电阻随导体横截面的增大而减小时,打了这样一个比方:将电荷通过导体比作千军万马过桥,若桥越宽则军队越容易过桥,阻碍越小,那么电荷通过导体时导体横截面积增大,电荷通过时受到的阻碍也会越小,电阻越小。经过许多这样训练我认为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类比能力,同时还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解是否出现偏差,效果十分理想。

3、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体验性的活动

研究性学习的最根本的出发点就是让学生充分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在实践过程中丰富体验,构建知识。如:1牛的力是多大,20牛的拉力是多大,这完全可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用手托起两只鸡蛋所需的力约为1牛顿,用手拉开易拉罐所需的力约为20牛顿。再如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三要素有关,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开关门的过程中体验力的作用效果与三要素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重力时测力计要保持静止,这一点也可以让学生将测力计加速上升或加速下降进行具体体验,显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知识,要比在牛顿的著作中或在一本教科书中搜寻答案更有意义,这种“真正的体验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得到“如何去获得知识”的能力,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宗旨。

三、课后辅以一定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目前尝试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常用的一种形式,物理学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生产科技结合十分密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适当开展一些与本学科知识有关的课题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的应用能力都非常有益。

1、课题研究要选好题目

要搞好这项活动首先是选题的问题,研究课题的来源可以源于课本或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与学科内容相关的内容。

如: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分析车床刀架上车刀受力问题、自行车上的力学问题、探究热水瓶内所盛开水的多少与保温性能的关系、调查不同服装材料的保温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学会抄读家用表(水表、煤气表、电能表)、装配直流电动机模型的体会、调查城市中的热岛效应等,这些问题都是非常有趣而且贴近生活的好课题。当然课本中的小实验和小制作,也可以作为学生课外研究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当布置。此外,我们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他们平时现实生活中选取一些他们所关心的话题,结合自己所学的学科知识加以应用,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冬天到了,大风天气很多,许多同学到了室外都喜欢躲到树后或墙后避风,但两者的避风效果显然不同,同学们之间展开热烈的争论,我就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课题----“障碍物对气流的影响”让他们课后通过实验讨论并验证自己的结论,结果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这个课题的研究,得出了许多重要结论,在交流讨论时,大家又做了改进,学习讨论的热情非常高。

2、课题研究的分组研究、总结成文

课题研究的第二步就是分组研究、总结成文。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题,然后按照课题的种类将全班同学生分成几个专题研究小组,分别制订研究计划,进行合理的分工合作,通过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直接感受,这个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都要作为一个参与者,参与每个小组的讨论,同时可以给于适当的引导和帮助,让各组成员定期进行中期汇报,教师做好跟踪记录以防个别小组半途而废,最后要求各组按照规范的格式总结成论文,以便进行班内交流。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兴趣,我们还可以将每个学期学生课外课题研究论文装订成册。

3、课题研究的讨论与交流

课题研究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讨论与交流。交流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采用演讲的方式、做报告的方式(可配带电脑PowerPoint制作的幻灯片)、答辩的方式等多种形式,交流过程中其它组的学生还可以提出一些改进意见,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论文的深度,也有利于其它组学生拓宽知识面。充分体现了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以上就是我在物理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研究性学习的一些做法,这里我谈了许多研究性学习的优点,但这并不是说我们在学科教学的过程中都应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原因有二:第一,教学时间不允许;第二,每一种教学方式都各有所长,“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其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性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因此这两种学习方式在学科教学中都是必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的,通过接受学习获得的知识可以用来解决问题,而发现学习也有扩大知识和检查知识理解得如何的作用,绝对不能以此来反对或摒弃其他学习方式。我相信只要我们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研究性学习”的思想,使它的优势充分发挥,我们最终的学科教学必将变得丰富多彩,教学成果必将无比丰硕!

参考文献:

1、《教育心理学》唐卫海 刘希平著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第一版

2、《物理》(第三版)全国技工学校通用教材

3、《有效教学方法》 [美]加里D鲍里奇著,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物理教学探讨》2005.1

5、《论研究性学习》王升(课程·教材·教法) 2002年第5期P11~P15。

6、《研究性课程的构建》谢树平.教育研究,2001,(6).

研究性学习中期汇报范文第3篇

1.导语:

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普遍存在观念落后陈旧的问题,而随州·曾都作为一个经济开发区,同样面临着这样的困局。农村中学的教师大多数认为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相比较时,显得基础薄弱、自主探究的能力低、视野窄等多个问题,教学还得沿用老方法,主要以老师不厌其烦的讲课、练习直到加班加点为主要的教学方式。

而教学本身就是统一的实质性的交往,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一种互动,更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本课题将研究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如何转变教学方式,转换自身角色,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实施有效教学,为学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后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而本课题重点针对随州·曾都这类型的经济开发区和农村中学现状,而提出有效“导学”这一个教育理论。

而本课题研究为课堂教学的改革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这个新视野指的是两个转变:(1)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又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变;(2)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

2.有效“导学”的基本概念

2.1有效。

指通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其有三种不同的意义:(1)有效率,即较少的教学投入取得最好的教学产出。(2)有效益,即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3)有效果,即教学活动与预期教学目标相吻合。

2.2导学。

学生在教师的适时引导下,个性充分发展,主体学习良好。

本课题的“导学”主要从4个不同方面进行:

(1)自学“导”研:就是要使学生会学习,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会研究学习内容的重点难点公式、定理、问题等。对于如何研究,教师要引导,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证明猜想,引导学生自学,弄清知识框架,包括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2)解决“导”思。“解决”是指运用新发现的新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问题“导”入新课,有明导与暗导之分。明导即直接引入一个具体问题,学生对这个问题的解决要用到未学知识,由此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暗导即是通过设计一种教学情景,让学生体验、感知、实验等,再由问题导入新课。

(4)发展“导”新。这里的“导”主要是引导学生主体性的全方位思考问题。每一件事情,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都有不同的说法。

2.3有效导学。

教师和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核心要素。要让课堂教学做到有效,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和教师两个主体的作用,同时充分协调两主体之间的关系,从着力于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着眼于“有效”,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有效导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就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教师是导学的主体,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过程和发现学习过程。

3.“有效导学”研究的目标

3.1.理论发展目标

探讨与农村中学实际现状相适应的,能有效提升师生课堂生命质量的有效导学机制;同时,通过课题研究能丰富有效教学理论,揭示有效导学里,各种因素之间的内在规律性。

3.2学生素质发展目标

在教师创设的“问题解决”情境中,以教师的“导学”为次之,以学生的发现学习为主,着重激发学生的发展思维力和非智力因素,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运用有效运用所学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

3.3教师素质发展目标。

通过探索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和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对“问题解决”在中学课堂教学中适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提高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理论水平。

4.有效导学研究的依据

(1)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人的自主发展理论是本课题的哲学基础。马克思认为人应该从自身实际出发,通过自己的主动积极的努力去实现全面发展,因此他主张要用人自身的尺度去衡量其全面发展。

(2)建构主义学习观和新课程理念是本课题的学科教学理论基础。传统教学观认为,“教学使学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认识过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个体的自主建构过程,是学习主体通过活动对体验的内化、知识意义的生成和人格精神的建构过程。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3)“有效教学” 理论是本课题的指导思想。有效教学的理念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得教学科学化运动产生的一种教学思想,目前已经成为中外教育共同关注的话题。

5.研究的内容

(1)课堂教学“有效导学”模式的研究

(2)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整合的研究

(3)有效导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4)有效导学的评价机制的研究

(5)农村中学生学习能力和方法的调查研究

(6)教学过程中师生交往互动的特征及其策略的研究

(7)有效导学中预设与生成的研究

(8)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与实践的研究

5.关于“有效导学”研究的方法

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行动者”(学校领导、教师)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在行动研究过程中,还将具体采用如下几种方法:

(1)调查研究法。在课题实施前对初一新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调查,从调查报告中,根据实际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调查有效导学的情况,以调整研究步骤和方法。在课题总结阶段,对初三学生进行学习方法、学习能力调查,与初一时调查进行对照分析。

(2)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课改新鲜经验和课程标准,认真学习课堂教学改革和有效教学的相关文章,从而积累出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3)经验总结法。根据课题研究计划,定期总结体会和做法,经常检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中途召开一次中期汇报会,交流各学科研究成果和心得,最后阶段做总结反思工作和好成果汇集。

(4)专题研究法。通过开展教研组研讨、各种类型课堂、案例分析、论文交流等活动、学术沙龙、教学评价,对上述研究内容的八个方面进行专题研究。

6.研究的步骤与成果形式

6.1研究步骤

(1)第一阶段:课题研究准备和启动阶段

主要任务:进行课题论证、规划,筹备课题组、制订课题研究方案。建立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机构,组织研究队伍,启动课题研究工作。

(2)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主要任务:开设研究课,撰写研究课例;以各级子课题为单位,成立各学科研究项目组;专家引领,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深化研究进程;开展课堂教学调查,研究有效导学各因子的内在联系。

(3)第三阶段:总结与鉴定阶段

主要任务:各级子课题汇集研究成果,研究成果鉴定,撰写总课题研究报告,形成研究成果系列,最后进行总课题成果鉴定。

6.2 研究成果

(1)实践成果:有效课堂导学课堂教学展示。

(2)理论成果:论文,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