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知识溢出;产业集群;集群知识系统

F26923 A

袁敏,男,汉族,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工商管理。

一、绪论

企业之所以在特定同一区域聚集,最根本动因在于获取外部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好处,分享集群知识系统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以及利用产业集群内部基础条件为企业服务,实现价值与利润最大化。产业集聚中知识溢出的传导通常表现为:从知识溢出源头对集群中企业的知识吸收,再到集群内企业知识产出的动态过程。由于知识逐渐累积,知识溢出动态过程使产业集群内部知识存量不断增加,从而会有更多的知识溢出,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关于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知识溢出对集群知识创新的效应已引起了国内许多学者的关注。张秀武(2010)从生态学的角度指出如果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共生效应大于竞争效应,合作策略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激发产业集群的知识创新。魏剑锋(2007)则重点探讨了集聚优势的主要表现、产生原因以及集群规模的确定。企业集群与生物种群现象,二者有共通之处。集群企业之间、集群与环境常体现了竞争与共生关系。郭坤和马彧崧(2011)基于生物学视角,分析了产业集聚的演进规律及相应的对策建议。唐承林和顾新(2010)认为知识网络由多条知识链条形成,与生态系统中种群关系类似,而各条相关知识链之间也存在竞争与合作关系。

可以看出,知识溢出效应的存在对集群知识创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知识溢出使相关知识与技术低成本地不断复制,使集群的发展和创新不再仅仅依赖于资源,这让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成为可能;其次,知识溢出使知识作为生产投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有时比物质投入更为有效,从而促使集群中落后企业从集群内外寻求先进技术和新知识,这样逐步缩小了集群中落后企业与集群内外先进企业的知识差距,加快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提高。

二、集群层面知识溢出活动的均衡状态分析

(一)集群系统中的知识创新活动

产业集群具有竞争与共生关系并存的生态学特征。竞争与共生是相互对立统一的关系。随着集群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加剧,直接的表现就是促进整个集群知识与技术水准的提高。集聚中合作共生关系下产生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群的一类重要的外部经济效应,集群内同类企业密集,企业之间空间距离较小,知识溢出和扩散速度更快,集群内如果推出某一新技术和新产品,有可能很快就会传播开来,这样集群的合作共生效应将帮助企业降低研发费用,加快创新速度,缩短开展创新活动的知识与技术储备时间,降低知识创新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创新效率。可以说产业集聚中竞争伴随着共生,在共生主导的条件下,企业会为了获取更大的生存空间,灵活地调整研发策略和适时进行各种创新活动,前期会尽量避免与对手的直接对抗,在客观上形成互补协作的集群共生关系。这样也有利于促进创新型产业集群达到稳定状态,进一步推动产业集群良性而又快速地发展。

(二)开放状态下所引致的共生关系

如果产业集群内部具备了知识溢出、吸收和共享的能力、渠道和机制,那么,集群知识系统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富有创新力的开放系统,集群企业之间除了具有激烈竞争的关系之外,将出现更多的共生关系。

假定集群知识系统中存在两类具有一定互的知识1和知识2。在t时刻,具备知识1和知识2中的集群企业数量分别是、。而、则是知识1和知识2所能承载的企业上限数量,、分别是知识1和知识2的初始(或者是最充分的)增长率。表示消耗对方一类知识资源对另一方产生的影响系数。这里,将共生关系模型表示为

由于、,所以是产业集群知识系统趋利共生达到均衡状态所应符合的条件。

假设集群中知识1是主导型知识,而知识2是配套型知识,则两类知识在存量、渗透能力和扩散能力上往往具有一定差距,通常,很小而较大,这意味着在主导型知识产业集群中,配套型知识对主导型知识的依赖程度,大于主导型知识对配套型知识的依赖程度,集群中主导企业可以通过技术创新、知识创新等溢出活动为配套企业提供支持。因此,主导型企业对有知识配套需求企业的促进作用会很明显。而配套型知识企业的相关产品市场专一、发展空间有较大局限,可以认为对主导企业的促进作用较小。故表示在主导型知识产业集群中趋利共生达到均衡状态的具体要求是:。

除去,还有一种情形是。此时代表了产业集群中两个相关知识行业生产同类产品的情形。此时集群中两个行业的贡献应彼此相当,与主导—配套型知识产业集群相比,虽然这类集聚状态也可以通过共享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进行专业化分工、知识溢出等行为来推动彼此发展,但是由于已在产品市场上相互竞争,因此对彼此的促进作用会很有限。

(三)封闭状态下集群知识系统的竞争倾向

相关的实证研究显示,集群知识系统中往往不限于某一类静态的单一知识,更多时候会体现为多类知识之间的竞合关系。与生态系统相似,在集群知识系统中,多类知识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竞争或相互促进的关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产业集群中,知识的溢出和吸收行为会较少出现,集群知识系统被人为分割成相对隔绝的一个个子系统。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更多的是竞争与倾轧的关系。下面将对这类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为简便起见,此处将集群知识系统分为新知识子系统和旧知识子系统。下面将借鉴生态学种群关系模型,就封闭状态下两类知识系统间的相互竞争关系作出简要分析。

假设集群知识系统中存在两类具有一定竞争性的新知识1和旧知识2。而在t时刻,新旧知识存量分别为和,由于一定时间内该产业集群的知识资源是有限的,故集群知识系统中新旧知识数量都会有一个最大值,令、分别为新旧知识系统所能承载的最大知识量,、则为新旧知识的初始增长速度。故可将竞争关系模型描述为

(4)

其中,反映了某类知识所消耗的有限资源,导致对其增长的阻滞作用;则解释相对于,单位数量的知识或企业所消耗的资源(设资源总存量为1)。当两类知识在同一集群区域争夺有限资源时,知识对资源的耗损会对知识i产生不利影响,而这种影响程度与知识j的规模成正相关,故可表示为。同样,表示消耗其中一方资源对另一方产生的影响系数。例如,当,表示在耗损知识的资源时,知识j的耗损多于知识i,故知识j对知识i的阻滞作用会大于知识i对知识j的阻滞作用,可认为知识j此时的竞争力强于知识i。

为了分析集群知识系统中两类知识相互竞争的结果,令当时,求解、的趋势,对方程平衡点作出稳定性分析,可设

显然,结果(6)中当、同时小于或大于1时,才位于第一象限,成为具有特定实际意义的平衡点。解读4个平衡点的结果,根据稳定性理论可获得此时知识竞争模型平衡点的相关含义。

下面依据、的意义,接着阐释平衡点、、的经济意义:① 时,可认为在知识i的资源竞争当中,知识i的竞争力较为突出;而则是在知识j的资源竞争当中,知识的竞争力同样较强,故在集群知识竞争中,知识j处于劣势,而知识i将增加到最大值,此时、将向演进。②若时,情形与①刚好相反。在集群知识竞争中,知识i将处于劣势,而知识j将增加到最大值。此时、将向演进。③而时,对知识i的资源竞争中,将表现为知识j的竞争力明显;但在知识j的资源竞争中,则知识i竞争力较强。所以,两类知识此时会趋向于共存的稳定的平衡状态。

三、对于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的启发

在产业集群的逐步发展过程中,实际上,集群内的企业也在长期的交易中进行着重复的博弈,相互之间更加熟悉,信任成本逐渐下降,同时,因为集群企业地缘上的亲近性以及相关基础资源的分享,企业在寻找合作对象时渐渐会形成一种惯性或路径依赖,并且利用这种合作共识,不仅进行着经济易还发生着社会易。产业集聚内的所有企业以自身核心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并在这种互动行为作用下交织成一个集群知识创新系统,既表现为产业链内部企业之间的垂直联系,又表现为产业链之间的外部企业联系。产业集群知识创新网络将会成为一个整体,体现在全局性稳定和动态稳定上。

将以上开放式创新与封闭状态两种情况进行分析后,可见,当集群具备了较好的知识溢出和知识吸收能力后,产业集群知识系统将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将由一个较少活力、封闭的知识系统向充满活力、更有创新力的动态系统演变。

随着产业集群规模的扩张而导致的市场集聚,竞争的本地化是难以回避的,但集群企业若过于强调相互间的竞争而缺乏合作共赢意识,将会给集群的长远发展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产业集群内的企业以一种合作的心态还是竞争的心态对待知识溢出的受益现象,将影响集群内部的知识流动。因此,为有效推动知识创新,保持产业集群的持续竞争优势,在产业集群内部建立一种基于合作共享双赢的主动知识溢出机制,引导和鼓励产业集群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的知识共享与合作创新是尤其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和东产业集群中的知识溢出及其效应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8)

[2]张秀武高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影响的一个生态学模型[J]科技管理研究,2010(23)

[3]郭坤,马彧崧基于种群生态学模型的产业集群演进规律研究——以时滞为参数的动态分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国有企业

伴随着国有企业改制进程的不断深入,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鉴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联系,通过从企业文化的角度来研究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已经引起了相关学者的广泛关注。

一、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区别与联系

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二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二者的区别

首先,二者的性质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员工的思想问题,从而促使树立员工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这个角度来讲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的范畴,而企业文化则是一种文化概念,局限于企业内部,其目的是让员工自觉遵守企业制定的行为规范。其次,二者内涵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主要是对员工进行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的教育,同时对员工在工作中产生的各种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而企业文化建设的内容主要是对员工进行企业价值观、企业行为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鲜明的企业特色。最后,二者工作开展方式不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一般是由国有企业党的组织部门负责,主要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而企业文化建设一般是由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负责,靠的是正强化和负强化两个方面的措施来加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

2.二者的联系

首先,二者的目的是一致的,无论是企业文化建设还是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其最终目的都是要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其次,二者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相同的,即二者工作的开展要充分考虑到员工的需求,将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贯彻到企业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过程之中。最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相辅相成,企业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深入细致思想工作强有力支撑,而企业文化建设又会反过来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二、从企业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必要性

1.企业管理发展趋势的要求

企业管理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从泰勒的科学管理到行为科学,从行为科到人本管理、权变管理,管理实践的每一次革新都要求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模式等内容发生变化,而组织结构的变化反过来又要求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养的员工来支撑。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步从产品层面向员工层面过渡,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被放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鉴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之间的相辅相成关系,从文化视角出发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的创新具有更好的契合点。

2.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内在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国有企业员工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其工作心态已发生很大变化。国有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的巨变要求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必须要有新的突破。而通过企业文化这一载体,采取多种员工所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来潜移默化的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以企业文化建设为载体,创新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随着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日趋复杂以及企业员工诉求不同,国有企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得难度越来越大,效果越来越差。要想实现思想政治工作激励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的目的,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探寻二者之间的契合点

正如上文所言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虽然在性质以及内涵等方面有很大区别,但是这部不意味着二者之间没有交集,恰恰相反,研究发现二者之间存在诸多交集。企业不仅仅是员工组织生产的一个地方,企业同时还是社会的一个剪影,员工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满足。通过探索二者之间的契合点,充分发挥企业文化这对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使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2.注重二者之间的结合形式

从企业文化视角出发来促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还必须注意二者的结合方式,如果二者之间的结合方式存在瑕疵,很难想象思想整治工作的开展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时,可以充分借鉴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所采用的寓教于乐的方式,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员工的抵触心理,使空洞的思想政治工作变成了具有丰富内涵教育活动。

3.完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制度建设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3篇

一、商业银行抵债资产的含义

根据《财政部关于印发的通知》(财金[2005]53号)规定,抵债资产是指银行依法行使债权或担保物权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从本质上说,抵债资产不是普通企业会计上具有自身特有属性而独立列示的一类资产,而是对银行受偿于债务人、担保人或第三人的实物资产或财产权利的统称。因此,作为商业银行的一种特殊资产,抵债资产是商业银行被动获得的一项资产,包括房产、土地等不动产,也包括机器设备、车辆等动产,种类繁多,分布较广,管理难度较大,需要尽快处置变现,回笼资金。

二、商业银行抵债资产处置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抵债资产的处置在各商业银行均不是工作重点,受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商业银行甚至没有出台规范的处置办法或制度,而国家层面又没有统一的要求,因此,抵债资产处置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一)接收手续不齐全

抵债资产的接收主要是通过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依法裁决、调解抵债或者商业银行与借款方直接协议抵债等方式。有些商业银行在接收抵债资产时手续不完善,或者接收手续后期保管不齐全;有些抵债资产接收后未将产权证明变更到商业银行名下;有些抵债资产虽名义上抵债给商业银行,但实际上仍由抵债人所占有。因为上述原因,抵债资产在处置时可能出现无法交割、无法过户、处置价格低等问题。

(二)处置定价不规范

商业银行在抵债资产处置时的定价方式是各式各样,有些商业银行担心资金损失直接按照贷款本金加利息之和进行定价;有些商业银行不计利息直接按照贷款本金进行定价;有些商业银行甚至根据某一买方的报价直接定价;当然,也有商业银行根据评估定价,但在评估过程中银行经办人与评估机构合谋,故意压低评估值。

(三)处置程序不公开

目前,抵债资产处置方式是五花八门,有些商业银行由抵债资产接收人员直接寻找买家协商定价交易;有些商业银行虽然委托拍卖机构,但拍卖过程不够公开,容易出现银行经办人员与拍卖机构合谋,故意将资产买给某位买方,或者故意隐藏一些有价值的情况和扩大资产的瑕疵,通过多次降价后以低价卖给某位买方。

(四)处置监管不到位

由于国家层面没有统一的安排,商业银行内部制度又不够完善,相应的处置监管工作无法到位,有些商业银行没有明确的责任部门或者职责不清楚,甚至无部门去监管。又由于抵债资产种类繁多,涉及面较广,外加上商业银行网点分布较分散,给监管增加了很大难度。

三、有关解决对策

随着大量不良资产的出现,各商业银行逐步认识到抵债资产处置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目前国内大环境下,各商业银行应制定规范的抵债资产接收、管理及处置办法,确保规范接收、科学定价、公开处置和严格监管。

(一)规范接收保管及过户

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按照程序依法接收抵债资产,接收手续必须齐全,法院裁定书、调解文书或抵债协议等接收文件要保管妥当。抵债资产接收时,资产实物应及时交付到商业银行,由商业银行实现保管。涉及产权过户的应尽快过户到商业银行名下,确保抵债资产完全归商业银行所有。

(二)科学评估确定处置价格

商业银行应该聘请专业评估机构对抵债资产进行评估,通过制度保障评估过程的科学性、独立性和评估结果的公开性、准确性。商业银行可建立评估结果专家评审机制和评估过失责任追究制度,对不合理的评估结果及时更正,对不规范的评估机构取消评估资质。

(三)公开程序进行阳光处置

商业银行应当委托第三方专业处置平台,如:产权交易市场、金融资产交易所等,对抵债资产进行公开处置。在资产处置过程中,商业银行应当准确、完整地提供抵债资产的信息,不得故意隐藏一些有价值的信息,更不能夸大资产瑕疵。商业银行经办人员不得干涉第三方处置平台的处置过程,指定卖给某位买方。商业银行可建立对第三方处置平台的考核机制,对考核不达标的取消其处置资格。

(四)日常检查监督处置过程

商业银行应指定专门部门对抵债资产处置工作履行监督检查职能。监督检查部门可采取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抵债资产的接收、评估、处置、交割等进行全程监督。商业银行可建立处置备案机制,对抵债资产进行事前事后备案。商业银行应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对不按规范程序处置抵债资产的相关人员进行处罚并依法追究其它责任。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创新;创业;大学生

一、创新创业新形势

2015年,国务院总理多次在重要场合提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由此可见国家对于创业创新的重视程度,也充分反映出在中国经济结构快速转型的今天,创业创新对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作为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大学生而言,更有着深层次的意义。增强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提升中国竞争力的必经之路,对于促进未来中国的国家建设事业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是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鼓励创新创业,能有效破解当前越发严重的就业难题。在国家主要经济指标中,“就业”始终是关乎国家稳定、发展的重要一点。

二、当代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现状

人在大学时代是精力最为旺盛、思维最为活跃的时期,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阶段,然而,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1.创新创业意识欠缺

现在的大学生能高效快速地积累知识和经验,越来越不满足于现成的结论,对探索事物的因果关系和规律性也越来越感兴趣,而且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能力也开始逐步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就业环境等原因,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受到了严重的扼杀和阻滞。此外,我国大学生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也有欠缺,往往不敢提出不同观点,不愿意标新立异。

2.创新创业技能匮乏

在大学课堂上,学生能够快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随着知识的增加,大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知识面相对较窄,所学知识之间缺少横向联系和系统整合而导致实际应用性较差,因此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形成很好的创新创业技能,即便突然产生的灵感也很难变为创业现实。而且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也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发展,最终演变成了创新创业技能的缺失。

3.创新创业实践持续性差

通过国家各级政策的鼓励和引导,现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热情越来越高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人的创新创业目标并不明确,甚至很迷茫。同时由于缺乏对社会的全面了解和有效沟通的能力,导致许多人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更多停留在理论上和研究中,很少有人能够付诸实际行动并坚持下来。所以现状是很多在校大学生在在创新创业活动中往往是虎头蛇尾,缺少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相关领域不断地创新,需要有更多的人积极投身于自主创业的伟大事业中来,创新创业需要人才,特别需要既年轻有具有丰富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地涌现。在国家积极倡导鼓励创新创业的大背景下,大学生自我主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是大势所趋,那么该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呢?

1.注重创新创业思维的过程培养

创新创业能力要依赖于发散的创新创业思维,而全面的基础知识储备才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所以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是培养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大学课堂教育为各专业学生准备了合理、丰盛的精神食粮,为大学生全面培养提供了基础,大学期间,大学生不仅会学到一些基础知识,还会学到和本专业相关的专业课程,也会学到一些课外的知识,帮助学生构建自己的认知架构,丰富自己的思考方式,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在过程中产生创业冲动,在过程中将这种创业冲动变成热情和习惯,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成就了创新创业思维的养成。

2.在学生中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在大学校园里,创新创业环境和氛围的营造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几乎无法仅仅借助某个组织或个人的力量去实现。这需要国家政策性的鼓励和支持,同时也需要必要的物质和专项资金的资助,最为关键的是全体大学生都要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所以,大学生应该尽一切可能积极主动地在宿舍、班级、社团组织等各种集体组织中努力营建自己的创新创业团体,同时要保证这种团体的良好延续性,要避免出现因学生毕业而消失的情况。

3.重视创新创业技能锻炼的机会

国外的经验标明,在学习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和内容,并独立去完成相关任务,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发现问题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与基本研究实践活动,能够大大地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的能力。比如语言文字的基本表达能力,广泛获取有效应用信息的能力,正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等。此外,对于已经学过的相关基本理论还能进一步加深理解,及时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前沿动态,拓宽研究的思路,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法,以加强未来专业纵深发展的可能性。这些都将成为难得的创新创技能锻炼的机会。

4.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开展

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教育活动的开展,大力培养更多具有创业基本素质和创新个性的人才,尤其是针对那些打算创业、已经创业、成功创业的创业大学生,分阶段分层次的进行创新思维培养和创业能力锻炼。同时,通过各种创新创业比赛、活动,吸引更多大学生参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中来。

四、结束语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进步,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创新创业的原动力,大学生们要行动起来,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用自己的所学,为国家的繁荣富强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人民网.2015.3

创新创业的基础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品专业;导向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1-0009-02

食品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无论是学生就业或创业,对其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都很高。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业志向的人才,已成为食品等应用型专业教学改革的首要问题。创新能力是一个专业人才综合能力的具体体现,而导向式教学模式主要是以培养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人才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和主动作用,通过教师角色准确定位,引导学生启发式思维,实现主动实践,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依托校企共建平台,深入实践,培养创新和创业能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培养体系。导向式教学以“定位明确、突出能力、强调素质、综合发展、面向就业、实现创业”为指导思想,构建学生作为主体直接积极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现代化教育长远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1.导向式教学模式的推行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需要

食品专业的专业特点和就业要求,在导向式教学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导向式教学模式的开展需要教师深刻理解高校本科理工类应用型专业教育工作的内涵和意义,真正确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与思想。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实现培养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的多元化学习和全方位发展,更加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食品专业导向式教学应该以教学、实践就业和创业等方面为导向,将教学的主要内容和实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启发式教学方式为手段,有计划、有目的、有方向的开展各项能力的培养。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要强调学生带着疑问和突出行问题促进积极主动的思考和学习,并通过各种途径寻求答案,解决疑问,同时,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学、教师演示与指导、学生主动实践、创新创业模拟与实践等多种方式的结合,集兴趣、学习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导向式教学模式必将受到学生的青睐。另外,在实践过程中,自主学习对于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关键环节,导向式教学模式更重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假期积极参与食品加工与生产实践,有目的地带着问题与疑问去学习和实践,使感性认识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使课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最终实现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2.导向式教学中教师角色准确定位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础

推行导向式教学模式,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使教师角色发生的很大变化。作为导向式学习的指导者,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以往的知识传授者,更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参与者等多重角色的结合体。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不仅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和内涵,还需要具备不断完善的知识结构以及专业实践指导培养能力,同时也要求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想。教师不仅还要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更主要的是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主动实践,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创新创业思维的能力。专业课程的教师应积极深入食品加工生产实践,参加各种实践锻炼与培训,利用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解决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将总结与积累的经验应用到理论教学中去,以充实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专业课程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同时,还应将所授知识与食品安全问题、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知识沿紧密联系,可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践设置一些问题与悬念,然后引导学生在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找到答案,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和创新创业潜能。比如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可利用自己丰富的生产管理实践经验,将讲授内容与地沟油、三聚氰胺和瘦肉精等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诚信做人、社会责任相结合,不仅激发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更能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都有极大的帮助。并进一步让学生模拟思考结合假期参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中食品生产管理,以激发学生对食品质量与安全的管理方法的认识、探索和实践。导向式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角色相互割裂的状况,角色冲突必将大大减弱。因此,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实施的效果必定因此大有提高。

3.导向式教学中实验教学与实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助力

食品专业是理论与实践联系十分紧密的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实验教学内容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与实践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巩固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结合实验和实践教学环节,加深对食品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实践动手和实际操作能力,也是培养创新创业思维和意识的重要一环。导向式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对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改革,应尽量减少死板、学生没有兴趣的实验,增设设计性、应用性和综合型的实验,开设部分创新研究型和开发型实验项目。实验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探索,敢于动手,变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为对知识的主动探索,注重学生分析解决问题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实验后要让学生大胆总结并不断创新。目前,我校食品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大多增设了综合性或设计性或开发性实验,比如《食品工艺学》开设了典型食品加工工艺实验如乳制品的加工、豆制品的加工等实验,《粮食加工工艺学》采用系统开设了“糕点加工实验技能”、“传统面食加工实验技能”等综合性实验。这些实验的开设,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对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供的助力。

4.导向式教学中主动实践是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源泉

主动实践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也是创新思维培养的源泉。在导向式教学过程中,主动实践最主要的是尽可能地让学生成为参与实践活动的主体,在实践环节中,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质疑力、协调力和领导力,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实践,激活学生创新的潜质,激发学生创业的潜能。在教师的导向式引导下,强化引导师生双方互动,营造创新创业的氛围,培养学生主动实践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思维,激发创新创业潜能[6]。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聘请本学科领域的同类学校知名教授和专家学者、食品行业龙头企业领军人物专门为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创业讲座,建立定向沟通和联系,实现导向式定向指导,培养学生勇于创新和探索的精神,激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根据我国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国际发展趋势,瞄准食品相关学科国际前沿,以科学研究的思维,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食品科学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环环相扣、步步推进、适度交叉。以食品工业中存在的科学与技术问题为立足点,布局整个专业知识体系,让创新创业成为师生间、生生间形成互动的主题,促进学生主动地、有效地形成自己对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认知结构,营造创新创业氛围,提供学生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的良好就业和创业。

5.导向式教学中依托校企共建创新创业平台是强化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载体

以导向式教学为基础,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更是时展的需要。同时,深化校企合作,共建食品科学与工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平台,如校企科技文化交流平台,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实验课题与毕业实习平台等。依托校企平台,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各种参与科研与实践的机会,强化对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目前形成的主要方法与措施有:① 实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全程导师制,学生在大二时就参加导师的校企合作科研课题研究。②结合导师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创新课题。③组织开展食品企业创意大赛,2011年组织我校食品相关专业200余名学生参加四川澳达食品有限公司的食品开发创意大赛等。④组织低年级学生深入食品加工生产一线进行暑期生产实践,组织大四学生进行毕业生产实习。这些措施为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科研平台,极大地激发了参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后期的学习、就业和创业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高秋香.论石油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2008,(12):31-32.

[2]单安山,高越山,宋跃芬,等.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创新人才[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17-20.

[3]邢颖,“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在服装设计课程中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丝绸,2011,(1):29-32.

[4]徐菁鸿,吴宝智.电子商务专业职业导向式教学模式初探[J].现代企业教育,2009,(8):45-46.

[5]王永华,孙贵根.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06,(10):249-250.

[6]陈玲.农林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6):11556-11558,11562.

[7]鞠全勇,周扩建,陈 健.浅谈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与创业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8):11-1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