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大纲的重要性和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汉语新词语 对外汉语教学 输入 对策
新词语成为当代汉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但是,新词语的突飞猛进和新词语研究的蓬勃之势并没有蔓延到对外汉语教学界。今天,我们已无需重申“新词语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了,需要面对的是如何有效地将汉语新词语输入到对外汉语教学中。这个终极问题可分解到各个相关层级中,对外汉语教学界的各级组织和教学单位可根据各自的职责和角色各尽所能,有所作为。
从宏观上来说,对外汉语教学中新词语的输入应该全面进入对外汉语的学科体系和教学体系。从微观上来说,各个教学单位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应的教学计划,进行新词语的教学。新词语的宏观教学体系的确立和微观教学过程的处理也都是有层级性的,没必要搞一刀切。
一、宏观上的层级性
目前为止,对外汉语教学中有两个大纲与新词语有关,一个是《对外汉语教学初级阶段教学大纲》,一个被认为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最权威的“纲领性“文件之一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据汤志祥(2002)对这两个大纲的统计研究表明,初级阶段基本上不需要进行新词语教学,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出现的新词语只有11个,属于丁级词,而且是20世纪80年代的,仅占总数的0.1247%。可见,这些大纲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新词语的重要性。至于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尚无与初级阶段一样的教学大纲,只有《对外汉语教学中高级阶段课程规范》充当了教学大纲的角色。但是,我们也并未从中见到多少反映当代汉语最新面貌的新词语。
既然是纲领性的文件,它们无需事无巨细地规定对外汉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因此,我们认为即使以后出现的中高级阶段的教学大纲,关于新词语,只要做到两点就可以了:一是宏观地强调新词语教学应有的重要性,二是坚持“宁严不宽、宁缺毋滥”的原则,在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适当地添列一些新词语,增加新词语在丙、丁级词汇中的比重。可以说,进入到词汇大纲里的新词语,是在按前文所述的“新词语选择的层级性”原则的基础上再次科学地筛选出来的。比如说,现有的《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没有“隐私”和“休闲”一词,但丙级词中有“隐约”,丁级词中有“隐蔽、隐藏、隐瞒”,这些词语的难度并没有低于“隐私”,实用性却又没有高于“隐私”,因此,未来的大纲中将“隐私”纳入其中并无任何不妥。另外,与“休闲”一词有关的是甲级词中的“休息”和丁级词中的“休养”,单独的一个“闲”是个乙级词,同样,从难度和实用性等来审视,“休闲”一词进入丙级词甚至乙级词也应不成问题。再者,“休闲”一词作为定语构成的定中式新词语的能产性也很高,如进入《全球华语新词语词典》中的“休闲车”“休闲伞”,以及常用的“休闲装”等都是多用于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新常用词语。
二、微观上的层级性
从微观层面来看,各个对外汉语教学单位该如何进行新词语教学,得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进行层级性的选择和组织教学,具体涉及教学计划、课堂教学、教材编写等重要环节。
(一)教学计划
新词语教学能否单独进入留学生的教学计划?或者以何种方式进入留学生的教学计划?这些问题实际上是由留学生的学习类别决定的。根据以下学习类别,我们可选择相应的新词语教学层级,层级的选择由低到高,且层层相关。
层级一:中高级汉语进修生(一般课型阅读课特色选修课)
层级二:汉语专业学历生——层级一:本科生(特色选修课)
层级二:硕士生(特色选修课)
在留学生规模较大、对外汉语教学师资比较雄厚的单位,可单独开设介绍汉语新词语的课程作为教学计划中的特色选修课模块。而在留学生规模不大、层级较低或者师资紧缺的单位,可在阅读类课程(包括报刊选读、当代中国热点等)中输入新词语,相比其他综合课、听说课等输入新词语的零散性和随意性,阅读类课程对新词语的输入和介绍应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推进。
(二)课堂教学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2.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3.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一、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共同课题
本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极大地推动了物质文明和进步。但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自然资源开发不合理以及由此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严重地威胁着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在这种形势下,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走过的历程,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环境、资源和经济、社会能够协调发展的道路,这就是本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1978年,联合国国际环境和发展委员会主席、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该委员会撰写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第一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并且将它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个观点得到各界广泛的重视,并且写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等文件中。现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
一般地说,可持续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其中,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可持续发展强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五个方面的综合协调。这就是说,加快经济发展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二、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
我国一贯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问题。1983年,我国政府宣布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提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的战略方针。1994年,我国政府制订了今后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行动指南——《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通过高消耗追求经济数量增长和‘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应当今和未来发展的要求,而必须努力寻求一条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和下一世纪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
在199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可持续发展列为实现我国跨世纪建设蓝图的两大战略之一。可见,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实现国富民强、民族振兴的一项重大决策,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一件大事。1996年同志在第四届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座谈会上指出,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保护环境工作需要做好五方面的工作。概括地说:1.坚持节约各种资源;2.继续控制人口发展,全面提高人口素质;3.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要有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4.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增强干部和群众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5.坚决遏制和扭转一些地方资源受到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从这五点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五点中哪一点都离不开生物科学;中学生物教学在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观点教育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
三、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教育的建议
我国中学生物教学,历来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试用)》在“教学目的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自然资源、控制人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确定教学内容的原则”中明确要求学生“初步认识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保持生态平衡、控制人口和保护动植物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写入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等多个知识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编写的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在植物、动物等部分十分注意渗透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例如,在讲述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时,讲述了为了保持水土,应当在山坡、沙地上造林、种草;在讲述苔藓植物对自然界的意义时,讲述了苔藓植物可以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又如,在讲述原生动物时,讲述了草履虫可以吞食细菌,使污水净化等。此外,教材还设有“生物与环境”专章,集中讲述了人口增长与资源危机、生态平衡的关系、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等基础知识。新制订的《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供实验用)》,同样十分重视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在“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中明确要求学生“懂得爱护自然界的生物,认识保护生物资源的重要性,形成环境保护意识”;在必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环境与人体健康”、“无公害绿色食品”等知识点以及调查或观察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实习;在选修课的教学内容中有“森林生态系统的作用”、“人与环境”等知识点。同原教学大纲相比,新教学大纲关于保护生态环境的知识点数目和课时数都明显增多。
随着形势的发展,特别是可持续发展作为两大战略之一,写入我国的“九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为了使广大中学生能够从协调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增强对保护生态环境重大意义的认识,实际上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和科学文化素质,以便使我国跨世纪的亿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和生活中更加自觉地、更加能动地协调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的关系。笔者认为,中学生物教学有必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初中生物教学大纲和普通高中生物教学大纲分别是在1992年和1995年编订的,尽管上述大纲都十分重视和强调保护生态环境教育,但是由于可持续发展这一提法在当时尚未见诸报刊,所以上述大纲自然无法提到这一概念。根据新的形势,在修订教学大纲时,建议在前言的适当部分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使所有的生物课教师都能够从生物学科的特点出发,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可持续发展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乃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中学生物教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任,从而更加重视开展生态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的教学。
第二,在人教版初中生物教材修订时,建议在原有基础上,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渗透可持续发展观点的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在编写的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已努力把大纲的精神和规定,把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观点及其在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体现在绪论、生物与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章节中。这样可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生物科学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国家各行业的建设乃至子孙后代的生活都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从而更加自觉地学好生物课。
[内容]
1996年是我省中学外语教学发展较快的一年。其重要标志之一是考试改
革——在全省高中招生考试中 进行英语听力测试实验,并取得成功。这一举措
对全省外语教学产生了积极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指出:"英语教学
要着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 、词汇、语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
同时大纲对听、说、读、写能力提出了量化要求,以便于师 生掌握和对教学进
行评估。
教学大纲是教材编写、教学实践和教学评价的依据。但多年来外语教学评价
并未按教学大纲的原则进行, 没有对学生的各种语言能力进行测试,而是一味
用侧重知识的书面考试结果来评价外语教学质量。在我们这个 考试历史悠久,
考试模式对教和学的模式影响巨大的国家,一些重大的考试,如中学、大学招生,
外语测试一 直向教学传递一种误导信息,即外语学习中听说能力不重要。因此
教学中普遍忽视听说能力的培养以致出现了 大量的"聋哑"外语。外语测试不
改革,外语教学难发展。
省教委在鲁教研字〔1995〕3号文《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学外语教学的意
见》中明确提出了测试改革的 要求。为贯彻教学大纲和省教委的意见,深化外
语教学改革,省教研室决定在1996年全省高中招生考试中 进行测试英语听
力的大规模实验。
二、实验方案和实施方法
(一)目标与要求
按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确定考试内容和范围。试题含听力测试和笔试两部
分,共100分。听力占20分 ,笔试占80分。鉴于首次进行听力测试,其
难度应略低于笔试部分,预期在0.65—0.70之间,笔试 难度在0.6
0—0.65之间。
(二)考试方式
英语科考试时先进行听力测试,考场内放置录放机,考生听录音并答题。听
力测试结束后做笔答题。
(三)先期准备
①制订考试说明,将测试范围、题型设计及样题公开。
②录制听力测试样题音带,供各地做适应性练习。
③制订听力测试须知。
④各市地进行听力测试操作培训。
(四)命题
听力测试和笔试同时命题。听力测试题型为单词辨认、句子理解、对话情景
反应和语篇理解。聘请专家录 制听力测试磁带,并为各地复制。
(五)考试操作
①考试前将录放机放在考场正前方。
②分发试题后将录音磁带放入录放机。
③开考后打开录放机,学生边听录音边答题。
④听到"听力测试结束,请做其他题目"信号后关闭录放机。
三、考试结果
全省共有13个市地参与了此次改革实验,其中3个市地自行命题。考试结
束后我们开展了广泛的调查。 对实验地区的调查结果如下。
(一)组织工作
各地都在考试前进行了广泛的宣传、测试培训和适应性练习。准备工作充分,
考试中未发生任何组织和操 作失误,2万多考场秩序井然,考生答题从容。
(二)考试成绩
据统计,此次听力测试难度为0.66,笔试难度为0.63。各地反映难
度适中,区分度好。部分考生 成绩接近或达到满分,还有不少考生不适应听力
测试,听力成绩与笔试成绩反差较大。
(三)对教学的影响
考试改革方案出台后对各地外语教学工作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我们在考试
后就"1996年高中招生进 行英语听力测试产生了何种影响"这一问题向1
6个县(市、区)教研系统进行问卷调查,反馈如下:
(附图 {图})
调查结果还显示,广大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亟待提高,建议加强师资培训工
作。在对所有问题的答复中, 没有人对此次考试改革提出异议,支持率为10
0%。
综合上述意见不难得出结论:英语的考试改革对英语教学产生了全面而深刻
的积极影响。
四、讨论
(一)怎样认识外语考试改革的重要性?
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只有在评价系统中得到充分体现才能促成有效的教学
实践。这是因为教学评价在教学 理论和教学实践中常发挥着中介和桥梁作用。
当教学评价的取向同教学理论一致时,教学实践也会遵循教学理 论。考试作为
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导向功能和反馈功能。根据我们目前的国情特点,
考试对教学的 导向作用特别显著。怎样考便怎样教,考什么便教什么的现象非
常普遍。在这种情况下,考试导向必须正确, 必须反映大纲的教学观和质量观。
(附图 {图})
听、说、读、写四项技能是语言学习目标又是学习手段,各技能之间相互关
联,相辅相成,缺少其一不仅 是语言能力的残缺,而且对其他技能的发展产生
消极影响。这种教学观一旦在考试中得到反映,就能使广大教 师真正感受到全
面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必要,使广大学生全面打好基础和培养语言运用能力的努
力成为自觉行 动。
听力的发展必须受到充分重视的原因是:
①听是一种重要的交际形式。
②学生听的过程是掌握语言的过程。
③学生多听可促进说、读、写技能的发展。听和说的相关更加明显,听力好
的学生一般口语较好。
④培养听力可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注意力,有明显的教学效果。
一、当前我国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大纲的缺失
目前我国的外语教学中没有文化教学大纲,《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也未提到文化知识教育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列出交际能力表。虽然交际能力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它更关心的是交际行为以及行为本身的类型和情境,而没有对教学活动中文化的本身作系统的分类。
2.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缺乏兴趣以及对其重要性认识不足
据一项调查显示,约56%的学生认为学英语是为了应付考试,超过的学生认为是为了将来工作的需要,真正出于兴趣和为了了解英语语言文化的最多只有10%。而对于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价值文化的重视程度,回答十分重视的仅为4%,比较重视的为40%,回答不太重视的将近一半。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英语文化学习不太感兴趣,从而导致其对英语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由于不同文化承载了不同民族的独特价值观与世界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可能还会有一部分学生对国外的文化持冷漠或敌对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接受不同的文化习俗与传统,这会导致他们对英语文化乃至其他语言的学习产生比较严重的排斥心理。
3.教师本身英语文化知识欠缺
由于一些英语教师的自身英语文化知识修养欠缺,平时也不注重自身专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在教授文化知识的时候往往不能做到透彻深入。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文化教学中更注重文化知识的讲授,而忽略了文化的实用性。文化教学形式单一枯燥,更多的是乏味的讲授,而没有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更丰富的教学手段让文化教学活起来。
4.英语文化知识评估方法的缺失
考试具有杠杆作用,学生学习英语的短期目标就是通过考试,考试的内容与形式决定了学生学习的方向和重点。因此,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从增加这方面考试内容着手。然而事实是,大部分院校对学生英语文化知识的评估,更倾向于考查学生对英语文化知识和常识的记忆。这种考试方式让学生能够短暂地记忆与了解到跨文化交际内容,但却不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外国人的态度、价值和心态,从而无法了解他们的社会和文化身份。
二、改进高职高专英语文化教学的建议
1.完善与改进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大纲应修正并逐步完善其文化教学观,在教学目的部分明确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组成部分和培养目标,大纲词汇表对于具有文化内涵的词汇应增注其对应的文化内涵和联想意义,向学生开设语言文化课以及语言国家概况课等。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文化教学循序渐进地融入教学活动中,使学生认识到文化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好的书籍或电影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从而进一步增强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同时教师应帮助学生端正其带有偏见的文化态度,让他们能够清楚认识到:我们学习英语并不是要求语言学习者全盘接受国外的价值或观念,而是去多了解他国的文化,以丰富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从而达到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沟通与交流的目的。
3.加强师资培养
教师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文化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加强英语教育的师资培养,多给教师“走出去”的机会。同时,教师本人也应该加强学习提高自身中西方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素养,使自己能够胜任这方面的教学。并且学会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例如影音以及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方式,让文化教学的课堂变得更直观与更便捷。
4.探索合适的文化评估方式
首先,要想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就应该相应地增加这方面的考试内容,并且文化测试应探索倾向于以实用为主的方法而非文化知识记忆。如让学生进行情景剧角色表演,对某一文化主题进行讨论以及鼓励学生和其他不同文化的英语学习者进行交际来对其文化运用能力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