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类学科评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电气信息工程;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研究型教学
引言
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一级学科。它融合了电子、信息通信、自动化等二级学科专业方向, 由于现代电气信息类专业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因此这类人才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一直是近年来教育改革的热点。[1][2]
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基础和方向性的工作,也是高校教育体制不断改革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气信息技术领域具有发展速度快,电子与通信新技术不断涌现,电气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层出不穷,各种技术不断互相渗透,相应的国内各种产业也在快速发展,这就对高等院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设置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势必引发以培养创新能力人才目标为目的,以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教学改革。以适应当前电气信息类专业卓越工程师的人才培养目标。[3]
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的建设需要在明确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践平台。需要在课程体系建设、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不断创新。
就目前电气信息类专业来看,现有的部分课程教学与实践体系容易造成综合教育的削弱,创新教育的忽视,以及实践观念的淡薄;使得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科学与人文分离,创新与实践能力有待提高。[2]个性发展受到忽视,最终阻碍学生创造性发展。
目前我国各高校普遍存在知识更新快,而教学内容相对更新缓慢的矛盾,教学方式和实验手段与创新人才培养不适应的突出矛盾;电气信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与实践创新建设,应该突出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3]人类步入高度发达的信息时代,相关的新概念、新方法、新技术不断涌现。业内的教育工作者也经常思考,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的新的知识结构?该知识结构的内涵是什么?如何培养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人才?如何使国内的通信技术教育与国际接轨?本文从未来电子及信息技术科学教育发展的走向,以及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应当具备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素质,对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的思路与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1 优化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的必要性
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创建并逐步发展的电子与信息技术,当时主要在一些相关专业中开设相应课程,1978年以后一些重点高校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进入期,20世纪80年代初期,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大量需要电子与通信技术人才,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电气信息类专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电子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育方法、课程体系逐步完善。[4]课程体系的建设内容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实施:①公共基础课程;②专业基础课;③面向多层次、各方向的专业课程;④创新实践环节课程体系决定了学校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基本素质,而高校培养的人才必须面向社会, 因此,使学生掌握坚实的电子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了解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新学科和新技术、受到电气信息类的基本训练,成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是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5]也是实践教学和创新的基本出发点。电气信息类专业教学和创新实践平台建设应围绕着两个方面:一是要保证学生扎实掌握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二是要持续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力度,建立专业实践创新平台,加强国际化教育,适应新形势下的电气信息新技术挑战。
2 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平台实践的必要条件
要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实践平台,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平台基础作为支撑,这个基础就是支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否则创新平台上的实践将是空中楼阁,结果会缺乏真正的创新基础。
电气信息类专业基础要求学生掌握工程数学分析理论、物理学、电路理论、电子线路(线性和非线性)、信号与系统、通信系统原理、自动控制理论、系统工程、计算机应用等基础理论课程,目标是培养的学生具有工程能力强,富有实践与创新精神,具备“宽口径,基础扎实”基本要求。因此,要建立电气信息类大专业的创新实验平台,扎实的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非常重要。有了扎实的基础,在大类的平台上形成宽口径的专业教学分支,构建自动化、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和电子科学与技术等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基于这思路,可以按照一级学科招生,在前2年专注培养学生的扎实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随后进行面向二级学科专业知识培养,形成重基础的,专业特色鲜明的电气信息类实践创新平台。
按照一级学科招生,二级学科分流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培养模式,可以在前阶段整合和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可以模块化规划和建设,与原先按照单一的二级学科专业培养模式相比,很多重复和交互性的知识学习可以精简,增加新的前沿基础知识、技术和相关的EDA工具在学科的应用。有利于形成电气信息类专业的系统思想,对于后续的面向专业的学科学习具有大局观和系统观念,使学生在学习和解决问题时,可以站的更高。
电气信息类专业是科技含量高、知识更新快、交叉学科多、国际化程度高、应用范围广、服务性强的新学科。拓宽加深基础和提高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为主的全面素质,具有广泛和多层次的适应性。
构建整体优化的电气信息类专业应该以人才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着重突出专业基础课程间相关课程的多元化、各二级学科间的多样化,同时,应不断创新实践环节,在专业基础课程的实践环节上,也应该适度转变角色,应从知识的传输者变为指导者,突出基础实验教学活动的思维过程,又可以给学生的培养创造富有特色的良好发展空间。
3 深化教学改革、架构多层次的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培养创新人才已是社会的迫切需求。通过分析现有课程的不足,依据科学的课程设置,提出课程改革的总目标,内容改革的方向,确定大学课程的具体内容,为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人才创造条件。
为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必须解决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关系,在“纵向”整合与“横向”整合两个方面精心设计适应新要求的新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纵向”抓住创新能力培养这条主线,“横向”突破学科界限,建立电气信息大背景的电气信息类专业新型课程体系。
必须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内容、考试与考核方式, 加强专业基础, 以构建一整套培养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手段和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具体说,有如下一些方案:
3.1 基于软件仿真的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案例教学平台。
案例学习是促进学习迁移的重要学习方式,在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的背景下,基于问题解决的案例教学在工程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基于问题解决子目标、基于产生式问题解决、基于图式和自动化、基于问题表征是有效的案例教学模式,对这些当前广泛使用的案例教学模式的分析和评价对工程案例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有指导意义。
在教学中引入仿真技术既方便学生理解,又有利于后续阶段的实验验证。类似这样的软件还有Matalb\smulink、Multisim、SPICE、ADS等众多EDA工具应用软件。
3.2 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完善课程体系的信息平台建设。
搭建电气信息类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平台,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提高专业的教学效果,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但目前在信息化建设中还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程网站建设的统一性、规范性和可适用性有待加强,同时由于资源数量的有限,教学资源还不能充分满足同学需要,同时更新周期长;学生上网参考学习的交互性开发不够等等问题。
现阶段电气信息类课程建设网站良莠不齐,教学信息不够全面;基础和专业课程中存在着重复建设问题。
电气信息类专业网站建设应以丰富课程背景为基础、构成一个非单一课程的综合的课程体系网络资源,增强学生学习该专业的积极性以及启发学生对后续问题的思考等为出发点,在组织课程网站内容的时候,参考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根据一系列的观测点来确定,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添加上网资源以及相应的功能模块,比如:考试信息、教学活动变更、留言簿、网上交流等,让网站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成为一个能够进行师生交互的平台。
教学的组织开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在课程网站运行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更新网站上的各类信息资源,建设一个能上传和下载功能的服务器。在建设过程中要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网站的建设应与电气信息类专业发展的大背景相协调。
3.3 引入科研与教学交互的研究型教学平台。
研究型教学强调结合教师科研项目,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兴趣,同时促进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它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研究项目,并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与兴趣,研究型教学是培养高质量创新型电气信息类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之一。
随着电气信息类专业技术的不断发展,专业课程非常有必要进行研究型教学的探索,把研究生教学中好的教学模式引进到本科教学中,针对本科生的认知特点,探讨在课程实践中进行研究型教学方法,在夯实基础的同时强调创新性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且加深对专业课程理论的理解。
研究型教学平台的建设应突出以科学研究带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旨在拓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兴趣,在培养自主创新意识,提高学习兴趣,深化专业理论理解。
3.4 形成以目标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和竞赛测试平台。
建设和开发具有创新能力的实践基地,更新教学手段、开放实验室等等,逐步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创新电气信息类专业实践平台的必要途径。
实习基地建设对电气信息类专业学科来说是关健问题之一,实习教学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创业意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应该着重从“知识、能力、素质”培养入手,探索电气信息类学科实习教学可行的有效方案。
目前,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全国电子设计竞赛规模已经形成,如何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专业特点,积极建立面向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实践应用与创新平台对教学改革将会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是教学改革成果起到检验作用。在广泛吸引学生参加, 发现优秀人才方面起到了独特作用。通过电子设计竞赛,一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把这一阶段的成果得与失反馈到教学中,进行教学改革。
4 结语
电气信息类教育的发展历程,虽然每一个不同时期的课程体系都有着不同的特点。课程体系的构成既要具有核心,又要具有灵活性和弹性,以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多样性。但以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创新教育不够突出,专业基础课程的创新教育应融合专业教育和创造学等其他学科。课程的创新实践和创新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
目前随着电气信息类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由于创新实践教学具有直观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的优点,因此,课程体系建设和创新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越来越重要。
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创新教育首先要从课程教育开始,扎实的基础理论是创新平台实践的必要条件,同时电气信息类专业创新实验平台建设应具有实践教学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根据二级学科特色,逐步形成高水平的、多资源的实践创新体系。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课题组.中国高等院校信息系统学科课程体系2005(征求意见版)[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2] 赵丽平, 何正友, 赵舵. 电气信息类专业高水平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11.4 :61-65
[3] 邱捷,胡增存. 国外著名大学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剖析.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4.6:76-79
[4] (美)戴尔蒙德 著,黄小苹 译.课程与课程体系的设计和评价实用指南.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5] 闫敬文.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创新能力培养设想及方案设计.电气电气教学学报,2003,25(4):8-11
关键词:实验中心;管理模式;运行机制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1.127
1 引言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原有的综合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已不能适应实验中心建设和发展要求,“一体化”包括电子、电气综合实验室设备资源的一体化,更包括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的一体化,因此改变原来分散、碎片化的管理模式,研究实验教学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实现电子电气实验教学资源的贯通、中心的开放运行,提升中心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也是目前中心建设的重要任务。根据中心的定位,制定发展规划:依托控制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气工程四个学科,在天津市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上,发挥航空电子、航空电气、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和天津市品牌建设专业的优势,以人才培养为核心,构建更加科学、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进一步改革探索运行更加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建设丰富的实验教学精品要素资源,打造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高水平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与组织管理,将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具备鲜明民航特色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校级教研项目CAUC-ETRN-2015-59的资助下开展了相关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对实验中心的建设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2 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
航空电子电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目标是“构建航电一体化的特色实验中心”,为了实现实验室资源、人力资源内涵上的真正一体化,实现教育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有必要改革目前的碎片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体系,建立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中心目前正处于建设阶段,研究适应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架构下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确立中心主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子实验室负责人三级管理架构模式。中心主任由学院副院长兼任,综合实验室主任和子实验室负责人实行竞争上岗,定期考核的管理机制。适当的规定各级的权限与职责,在中心发展战略、规章制度建设、课题经费使用、人员配置、实验室建设、实验项目开发、仪器购置、实验室维护上分权管理。上级统筹规划,下级处理规定范围内的事物,并注重发挥下级的积极性。整合中心教学资源,实现设备资源、人力资源的共享。
3 中心考核与开放机制
以实验教学学时数、实验项目开发、受益学生数、人才培养效果、教改项目、论文及研究成果等工作量为考核指标,实行学生评教与专家评教相结合,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和奖励机制。
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根据各子实验室的具体优势和特点,考虑到学生的能力,探索一套适合中心开放的方式,建立完善的开放运行机制,制定实验室开放管理办法,在实验内容上提供足够的实验项目数量及相配套的教材、讲义、电子课件。在硬件方面提供数量充足的仪器设备和元器件,在实验室开放时间上应尽量包括所有可工作的时间,根据实验项目类型
4 实践教学体系及改进措施
加强学科交叉和特色专业综合,借助航空机务专业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实验教学和科研协同发展,建立运行高效的教学科研共享模式,进一步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
依托航空电子、航空电气和机场自动化等民航特色专业及其支撑学科,在特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中,突出控制科学与工程下属各学科和电气工程下属各学科在实验室建设的引领作用,并加强实验教学的系统性和综合性,使专业知识及其实验在中心各实验平台上完成系统性教学。同时,将科研成果与特色实验教学紧密结合,研发先进系统性特色专业实验实训装置,构建航空机务维修模拟环境,克服使用航材作为实验装备成本高的问题。充分开放和共享专业实验实训资源。凝聚校内外各方力量,建立航空维修专业校外实习基地,结合校内专业实验室,形成航空机务专业实验实训一条龙,使中心建设成为国内领先的航空自动化实验室。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从专业基础能力、特色专业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三个层次,全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第一层次,“专业基础能力”的实践课程,是实验教学体系中的基础,包括“电机与拖动实验”、“电力电子技术实验”、“自动控制原理实验”、“航空检测技术实验”、“电气传动实验”等。第二层次,“特色专业能力”的实践课程,具体包括“飞机电源实验”、“飞机电传操纵实验”、工程技术训练中心实习等。第三层次,“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是对学生的综合性、专题性、创新性、应用性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各类科技竞赛、课外设计制作、学生的创新创业训练等。
实践教学的开展按照实践教学大纲开展,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由课程负责人召集课程组成员制定,经学院教学委员会审核,报学校批
(下转第168页)
(上接第155页)
准后执行。实践教学过程做到了计划、大纲、指导教师、考核的落实,通过校级、院级督导、学生评教等环节监控教学,由于有完整的实践教学制度保障体系,实践教学质量效果良好。
实践教学过程需要不断的完善改进,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下:
(1)部分实验课程中,存在设计性实验偏少,综合性实验偏少,验证性实验偏多,演示性实验偏多的问题。
(2)专职实验人员偏少,目前实验教学人员不仅完成实验教学,还要完成繁重的理论教学工作。缺少专职实验人员不利于实验室设备的维护、保养、运行。
(3)加强实验教材建设,编写、出版实验教材。
(4)建立科学、完整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实验教学质量提高。
(5)实验室开放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专职实验人员不足,无法保障实验室课外时间的开放时间。
5 结论
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高效运行、开放运行需要教师付出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在实验教学中心职权范围内,如何制定合理可行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发挥正向的导向作用是重点和难点。采用适合示范中心运行管理的三级管理主任负责制的管理模式,适当规定各级的权限和职责,发挥下级积极性;在中心职权范围内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中心考核与激励机制;开放导向的中心运行机制,由封闭式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
参考文献 :
[1]郝魁红.我国本科教学评估体系构建及高校自我评估机制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29(05):104-108.
在构建了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之后,教学团队对电气与PLC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具体如下:
1.优化课程教学标准,体现课程设计的“两化”原则通过大规模的市场调查,经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职业行动领域分析、工程任务课程化及教学任务工程化课程开发等环节,最终确定了《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的课程标准体系,明确了课程的改革方向和方法。将电气与PLC课程提炼成7个工程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岗位能力等各项素质。
2.建设电气与PLC精品课程团队整体规划,突出课程重点,分步实施课程,全面推进电气与PLC精品课程建设。积极推进以“两化原则”、“五会标准”、“四三原则”为主线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学会开发项目、集体讨论、团队合作、陈述报告、评估取舍等。经过几年不懈的努力与奋斗,2009年7月,《电气与PLC控制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课程被评为黑龙江省省级精品课程。
3.重视教学资源和网络教学在教学资源建设和网络教学上,电气控制与PLC精品课程网站中,除了提供全套的教学资料,还为学生收集整理了大量国家标准、行业规范和项目技术文件样本,以及非常丰富的工控产品技术资料作为学生的参考资料,并开通了网上互动栏目,为学生提供学习指导,构建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在教学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4.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反哺教学教学团队在锐意教学改革的同时,也在不断开展产学研结合的工作探索,先后主持或参与省教育厅科技处、省教育厅高教处、黑龙江省职教学会课题6项,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产生专利4项,帮助企业完成技术开发和技术革新多项。彻底实现了教学团队将教学教研成果、科技成果转化为教学优质资源,渗透于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等环节,实现了科研向教学的多方位转化,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二、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的发展方向
电气与PLC课程教学团队针对师资组成复杂,初中级职称占大多数等特点,为改善青年教师的知识结构,轮派教师出去培训和下厂实习锻炼,拓展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在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中,电气控制与PLC教学团队采取了多种有效的措施。
1.培养青年教师对教育事业的职业精神教学团队认真研究和探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他们尽快的成长,制订了相应的培养计划,并在教学工作中实施。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选派的资深教学经验、高学术水平、教学效果好的具有副教授职称的教师作为导师,签订双向责任书。教师团队定期组织教学研讨会,请资深教师作报告,传授教育教学经验,引导青年教师走上正确的教育之路,保证了教学团队建设的延续性。
2.建设“双师”型团队,培育团队精神教学团队中既有具有较深学术造诣和教学成果的教学名师,也有长期致力于教学科研一线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既有立志于本专业发展的不断进取的青年教师,也有在企业一线工作多年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整个教学团队年龄结构较好,年富力强、锐意进取,有较强的教学、实践指导和知识更新的能力,教学团队中具有双师素质教师5人,占整个教学团队的55.6%,具有鲜明的应用型教育教学团队特色。教学团队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及教学经验交流研究教法和学法,实行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
3.提高团队工作效率选出教学团队领导组长,强化组长的责任,对建设团队、团队发展的全面负责。通过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机制,改变以往每个教师独立承担课程,各自为政,教学方法单一等特点,支持教师走出传统教学模式,重新定义教学的意义和价值,关注教师的实践积累和实践反思,进一步提高团队成员的综合素养和专业化水平。团队还定期邀请校内外专家参加团队建设情况交流汇报会,对团队建设的情况进行诊断,提出建设性意见。
三、结束语
【关键词】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
在不断发展的国民经济和日益改善的投资环境中,我国的用电负荷呈现强劲的增加势头。然而,受我国相对滞后的电源建设影响,电力供应呈现出突出的季节性和结构性短缺矛盾。为使不断增长的用电需求得以最大限度满足,也为了使电网得以安全稳定运行。在面对存在着比较大缺陷的计划检修计划,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改进,从计划转变为状态检修,从而有效的节省相关检修费用,来降低检查维修的成本。同时还确保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本文从多个方面来详细的介绍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修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并且还探索其目前所面临的相关问题。
1 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相关技术要求
对于目前而言,进行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前提是对相关设备进行状态分析与评判,即有效的确定相关电气设备目前所处的状态,以及是否具有潜在的事故发生,发生故障的变化率的具体数值,故障能够发展的时期时间的长短,还有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相关故障的发展趋势等等。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加强对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的检测和分析,这些技术包含状态检测技术、状态评估技术以及状态预测技术等等。
1.1 状态检测
对于电力电气设备诊断而言,对设备进行状态检测是其诊断的重要目的。可以根据具体的故障模式,来使用合适的方法与装置进行设备状态的测量和检查,同时还要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来防止各种干扰的信息,从中选取中能够有效的反映出状态特征的信息,这是一项比较先进的信息检测处理技术。
电力电气设备状态检测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有效检测运行中设备的健康与否,从而及时的检测出已经存在的或者即将出现的漏洞与缺陷,进而进行有效的分析和预测设备检修的相关时间,降低其对设备的损坏。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在运行电压下面的测量特征量要比预防性的试验所加电压下的离线试验同一特征的参数的正确度高,因此能够更加真是的反映出电力电气设备运行的相关状态。进而也极大的推动了状态预测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对于电力电气系统的状态检测而言,其对象主要针对电厂和电力系统方面的重要电力设备,例如变压器、发电机以及电缆和断路器等相关的电气机械。通常来说可以将电力电气设备的状态检测分为三个重要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分析以及特征的提取;状态的评估或者对故障进行诊断和分类。
1.2 状态预测
通常使用的预测方式有时间序列法、回归分析法、模糊预测法以及灰色预测法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
1.3 状态评估
由于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是通过一种设备的状态为前提,进而来对设备的状态进行提前预测的方法,因此提高设备的可靠性与可用度则成为其最大目标,而这种维修方式是是建立设备现行状态的前提下,是采用一定的方式来对设备的现行状态进行有效的评估之后再给予确定。综上所述,可以得出电力电气设备的现行状态评估是其有效的展开状态维修的重要基础。
2 电力电气状态检修技术的发展概况
同电力电气状态检修有着密切关系,能够直接的提高状态检修工作的相关质量理论和技术,其主要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1 设备寿命的管理和预测技术
对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其电力基础设施在上世界六十年代到七十年达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和补充。因此绝大多数的电力主设备的目前服务时间为二十五年到三十年。因此设备进入老化阶段的份额越来越多,在这种前提下,需要电力公司要采取相关措施来努力的延长机组的寿命,从而保证其经济效益。电力电气状态维修技术的采用,能够科学有效的安排检修的时间,进而提高设备的相关利用率。
2.2 电力电气设备的可靠性技术
之前所使用的传统的电力电气设备可靠性评估都是在威布尔浴盆曲线法来提出的,是由于可靠性特征曲线比较像浴盆,从而得名。然而这种方法仅仅适合于对一些具有支配性损耗故障的设备进行有效的维修,并且低精确度。而可靠性预测理论则采用了多元统计的方法和聚类分析,综合分析了机组运行的可靠性。
2.3 信息管理和决策技术
最近三十年,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管理决策,得到了非常快的发展。而状态检修,则作为一种比较先进的检修体制,有效的联系了多方面的管理工作。下图一是状态检修的一个比较简化的决策流程。世界上各个国家根据不同的管理目标,而形成了不同的管理系统。例如荷兰IVO输电服务公司,则结合具体实际应用情况,开发除了电气电气检修管理系统——Sofia,这个系统的开发是建立在对一座变电站进行长期维护和检修的基础上,从电力电气设备的周期费用为出发点,采取设备劣化模型的数学形式来对设备即将面临的状态进行预测的检修管理系统。Sofia系统是在有效的参考预算以及相关设备状态的前提下,来合理的挑选检修费用,同时减少设备的总费用。
而荷兰的一些技术大学则在充分的考虑到市场情况以及技术条件的前提下,研发了一种能够包含电力电气状态维修在内的多种策略均衡应用的MAINMAN检修管理系统,这项系统的重要特点是合理的引进了相关诊断专家系统,从而大大的提高了其可靠性以及安全性的水平。美国则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有效的融合工人以及供货商管理层方面的功能,从而有效的降低中间环节的瘦型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美国的WEISWEILLER的电厂维修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运用,极大的提高了该电厂的工作任务流程,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3 结束语
作为为电力系统顺利正常运行提供保障的有效手段,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是一项复杂性、技术性和综合性较强的方法和措施。在对电力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维修的水平和技术,也为了降低维修的风险和成本,同时提高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需要对电力电气状态维修技术进行全面明确的分析和处理。因此,相关人员要在对自身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高中,对电气设备状态维修的各项技术进行完善和健全,从而使相关人员的安全得以保障,使电力系统得以稳定安全的运行!
参考文献:
【关键词】电气工程 学科方向 认识
一、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电力系统是指:发电,变电,输电,配电,用电等设备和相应辅助系统,按规定的技术和经济要求组成的一个统一系统。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向用户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经济的电能。对电力系统的基本要求:有充足的备用容量,实现快速控制。
就目前时局背景来看,全世界提倡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已经成为各界共识。从长远来看,气候变化要比金融危机更加重要,因为它涉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经济发展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约束的今天,已经迫使全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发展模式。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坚持可持续发展、走绿色复苏之路,而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发展新能源。作为新能源,太阳能、风能可以利用,但如果大规模、远距离输送电的难题没有解决,水电、煤电还是要作为主要的能源。
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新能源,如何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就是重点,也就是运用现代控制理论,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图像显示技术等科学技术的最新成就来实现电力系统自动化,实现数据监测,设备状态评估,判断可能出现的故障,并提示相关工作人员设备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根据数据,控制中心调整网络结构和运行方式。依据设备状态,工作人员帮助优化设备检修和设备更换时机,减少维修成本和停电时间等。
二、电器与电机及其控制工程技术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机器的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生产,而机器生产就少不了电机的存在,无论是在发电领域还是在用电领域电机在其中都站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时代的进步,电机的重要性在机器生产和发电中更加突出。而电机也从从前的单一电机变为了功能各异的专业性电机。在发电领域,如核能发电机,磁流体发电机,风能发电机,太阳能发电机,潮汐能发电机。而在电动机领域,如高性能永磁电机,交流异步电动机,单相异步电动机,罩极式电动机,磁滞同步电动机等。
电机的发展不仅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的生产力,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电机无处不在,我们的空调,我们的电冰箱,我们的微波炉,我们的电脑,或多或少都有电机的存在,甚至有人把一个家庭中拥有电机的数量看作是衡量一个家庭生活水平的标准。可见电机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性。
随着一些新技术的发展,电机的性能还会得到更大的提升。例如,如果常温超导材料研发成功的话,这将使超导电机绕组的电阻损耗降为零,既解决了电枢绕组发热、温升问题,又使电机效率大为提高。更重要的是超导线的临界磁场强度和临界电流密度都很高,使超导电机的气隙磁通密度和绕组的电流密度可比传统常规电机提高数倍乃至数十倍。这就大大提高电机的功率密度,降低电机的重量、体积和材料消耗。这不仅将极大的方便人们的生活,在军事领域更是起到无比重要的作用。
三、高压绝缘技术
这个领域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有“三强”,即:试验性强,理论性强,交叉性强(尤其与材料学的交叉)。对于电力生产者来说,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下保证高质量、高效率、低污染的电能供应,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能源,实现电力供应与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是必须的。高压与绝缘技术是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该学科的主要运用范围:建立有工频高电压、支流高电压、雷电冲击高电压、操作冲击高电压、冲击大电流以及高功率脉冲技术等装置;测量用的有静电电压表、高压示波器、专用的分压器、分流器等。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数字化测量技术和电器设备在线运行状态的再线监测、故障诊断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四、电工新技术
电工学科涉及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新环境,它在国防、医疗和一些工业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步。我国是一个开放大国,必然要在这个领域上同国际上的强国竞争。从长远考虑,无论是经济上、军事上还是技术上,都要依靠科技的发展才能有强大的竞争力。
国内在电工新技术方面研究的问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项:
①高功率脉冲技术 ②等离子体技术 ③超导电工新技术 ④环境保护中的电工技术 ⑤精密微细电加工技术 ⑥生物、医学中的电工新技术 ⑦电磁场对生态环境效应
研究电工新技术可促进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发展,使之更快的在技术和经济上成熟起来,例如:核电发电、磁流体发电、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其他新能源发电。电工新技术可以促进交通运输方面的磁悬浮列车、磁流体推进船、电动车的发展推进,医学上的超导核磁共振成像装置的研究等。
五、电力电子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