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学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素描教学 观察方法 整体美感 创新能力
美术的基础是素描造型,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才能形成的特殊技能。素描是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一种用黑、白、灰的层次变化或有节奏的线条来描绘客观物象的形体、结构、明暗、立体感、空间感、质感、量感的绘画形式。由于高职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美术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教学周期里培养学生的造型能力,使其形象思维得到充分训练,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可见,有必要对高职的素描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能力目标设计。
一、以基础素描教学为主,培养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和技能
在素描作品中,整体感是产生美感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联系各种有机关系的关键。因此,教师在向学生传授技法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整体地观察和表现物象,同时要把培养学生的整体感作为素描基础教学的重要内容。在高职美术专业教学中,如何来使学生的素描整体感提高呢?阿
(一)学会整体观察
法国画家德加曾经说过:“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观察方法的问题。要从物象全局着眼,首先看全貌,然后看其主要部分,其次才是看局部细节,始终不能忘记或脱离其整体。整体的观察,就要取其大体的形态动势,确定主要的形体形状。观察时,视线不能总看着一个地方,要暂时省略掉细节,观察前后大小的比例关系,统筹地去看。学生只有通过整体观察,才能让复杂的东西在画面上变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这种观察包括构图时上下左右的布局,明暗中的强弱对比。当可以很熟练地运用这种思维方式的时候,娴熟的绘画技法才能最终派上用场。
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由简入繁的教学原则,从石膏几何体、静物写生过渡到石膏头像、石膏陶像,再由真人头像到半身带手肖像构成一个科学的教学体系,循序渐进地实施教学。教学前期着重引导学生弄清比例、结构、明暗、解剖、透视、运动、节奏、体积感等写实基本规律。在素描写生练习中,石膏、静物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好途径。教导学生在动笔作画之前,应该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形象的特征。要使自己明确对象的整体及主要特征,做到心中有数。要坚持多看、多分析,不断深化认识和理解的程度。
(二)培养整体美感
素描整体美的培养使学生观察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使其获得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素描教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
1.比较照顾全局。素描的整体感是指作画过程中画面的整体效果而言。一般来说,作画时要求抓住大效果,可分四个步骤进行,即打形体结构与轮廓阶段,上大体明暗阶段,深入刻画阶段和调整完成阶段。在作画过程中切不可从上画到下或从左画到右,这是初学者最容易犯的毛病。其实,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比物体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前与后、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象,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
对一个完整的对象来说虽然它是由若干必不可少的局部组成的,但它们相对于整体来说,却又都存在着主要与次要的宾主关系。因此,在深入刻画时就不能一视同仁来平均对待,不能导致喧宾夺主的局面出现,而必须首先要抓住整个对象中最能体现神形特征的主要部分,或明或暗,或强或弱,或虚或实,都有着它的规律和秩序。我们在写生时如果打乱了这种客观秩序,就会出现支离破碎的画面,因而影响整体感。
2.针对细部刻画。细部刻画,是绘画过程中继构图之后的又一个重要过程。细部刻画,即通过认真观察,相互对比,将各个静物的每一个小的细节刻画好。细部刻画使作品更形象、生动,更具活力。
好的作品,画都显得很亮,画面似乎是透明的。这应该得益于上调子时很好地保持了黑、白、灰的色阶,拉开了色差的关系。并且,画面上所有的黑、白、灰都要同步进行,避免很跳的亮色或者死黑的暗面。接下来的细部刻画也是建立在整体大的明暗关系中的,通常从明暗交界线开始铺调子,线条可以紧张一些,接着由紧到松,铺开整个画面。
所以,在素描课的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整体美的塑造能力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在素描写生教学的开始阶段就应及时给学生输入整体思维方式的概念,并形象地加以解释。在写生训练的过程中教授具体的整体方法和整体程序的同时,不断强化整体意识,使学生通过整体方法的具体训练和运用,在潜移默化中取得较高素描水平,大大提高学习效率,达到理想的目标。
二、以科学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可以说,没有想象力就没有艺术。美术教育是激发创造性和获取创造性表现能力的手段之一。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会让学生在创造的过程中对素描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素描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会了一些基本的方法后,笔者努力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意识,在课堂教学的方式上再进行了一些尝试。
第一,运用合理、科学、灵活、多样的综合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他们的智力潜能,启迪创造智慧。例如,在素描技能教学训练中,教师改变光源的方向、静物的摆放位置以及写生的视角等,使学生对物象作全方位的观察、剖析,从中获取直观感受,以开拓原有的思维空间,达到对物象由表及里的全方位的观察和理解。物体移位、组合教学法是打破传统素描教学方法新的教学尝试。传统的方法是摆好静物的写生,有着或多或少的被动因素。在教学中,我们采用随意布置的一组石膏几何模型静物,要求学生在想象中对它们进行重新移位组合,运用构图的形式规律,表达出一定的思想和情趣。学生根据思维中形成的有结构的意象,运用具体的方法进行表现,在线条的使用和明暗色调的设计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强烈的情感,从而在这种具有艺术情趣的体验中,能更好地保持学习素描的兴趣。
第二,根据设计专业的特点,将设计意识与素描牢牢结合起来,不过多地追求对客观实体的再现,而偏重于理性归纳的表现,严谨分析形成一种科学的逻辑性。通过设计素描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设计思维意识,培养具有归纳组织形体的能力。运用简练概括的线条,快速捕捉物象的外部形体关系与空间关系,是学生将来进行室内设计和平面创意所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基本功。在写生中通过自我感受表现的追求,探索富有创造性的自我表现技能,使素描基础技能的学习与感悟视觉造型的精神意义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主观精神感受力、视觉语言的理解力与表现力。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对素描创新教学新思考、素描基础技能架构、视觉语言与形式基础、素描限色创意表现四个部分,构筑素描与创意基础培养的全新内容。
一、未雨绸缪,积极创设体验情境
主动学习是体验式学习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只有学生将内在的求知欲望和状态表现出来,将学习美术看作是自己的一份学习责任,学生才能实现“忘我”的投入。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创造各种条件和情境,致力于开发多种教学方式,如实地考察、写生、演示、进行案例学习、模拟实践等,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唤起学生丰富的情感。
例如,讲授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第二课“从心底接触自然”时,教师可以带着学生到森林、公园、海边等场景实地体验大自然的优美和和谐,让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获取直观的体验,感悟形象化的自然视觉之美;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一次画展,让学生将自己认为优美的自然景观图片放到多媒体上面进行展示,并配以讲解,以此将学生体会到的审美感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自然景物的“大观园”,以真正实现从心底接触自然的教学目标;教师还可以向学生展示名家的代表作,让学生在美术的“宝库”中尽情体验和欣赏名家的绘画手法和技巧,并在欣赏中寻求与名家建立一种心灵上的共通关系,借名家之作体验大自然的优美以及四季的更替。
二、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无限思考
体验式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辩证名词,是体验与学习相统一的一种知识建构活动,它既不是单纯如影视欣赏般的审美愉悦,也不是如死记硬背般的知识搪塞,而是两者间的一种动态平衡,是审美体验与学习思考的耦合。因此,初中美术教师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注重启发式的教学引导,让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抽象和归纳出美术知识和经验,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主体能力。
例如,讲授苏少版初中美术九年级上册“中国画欣赏——古代壁画”时,这一课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壁画的发展历程,认识我国壁画各个时期的基本绘画风格。通过对各个朝代的代表作的欣赏和认知,感悟到我国壁画绘画的高超技艺和手法,从而形成对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崇敬,并从中寻得美术创作的灵感。壁画在我国呈一种历史性的发展进程,各个时代的壁画风格和表现手法各异,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设各种条件,以学生的思考和反思为线索,激发学生探索壁画、认知壁画的内驱力,让学生真正理解“壁画”。如果教师采取知识灌输的形式,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壁画,壁画的起源在哪里,壁画经历了哪些变化和更迭,都有哪些表现手法和风格以及各个朝代壁画的特征等。我想,即便是一名成年人,也无法在短短的几十分钟时间内记下如此多的美术知识,何况,美术学习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是个体的主动行为,并非外力的强加施舍。所以,创设条件,引发学生思考和探究,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是本课施行体验式教学的出路所在。教师可以安排一次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组学生分别选择一个朝代的壁画进行探索,并思考这个朝代的壁画都有哪些特征?其表现手法和技巧如何?以及其代表作是什么?等等。以此来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去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和探究中抽象并归纳出“壁画”所隐含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精神。
三、学以致用,强化学生实践认知
实践性是初中美术教学的根本属性之一,无论教师采取何种教学方式,都必须注重对学生美术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体验式学习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范畴,是学生主动学习、自我思考以及知识创造的过程,初中美术教师在渗透体验式教学时,应当将实践作为学生体验美术的一种重要方式,不断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精神,让学生学会运用已有的美术经验创造出新的美术知识和审美情趣。
例如,讲授苏少版初中美术八年级下册“时间的表情”时,教师要通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各种钟表,以此培养学生进行个性化钟表设计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再好的想法如果没有得到实践的证明和检验,都是空洞之物,难以为学生的审美情感注入必要的新鲜血液。因此,教师在展开小组合作探究,组织每一个学生汇报属于自己的个性化“钟表”设计创意后,一定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教师可安排学生自己准备所需要的废弃物品,如钟芯、小刀、胶布等,待学生尽情发散自己的思维,确立属于自己的钟表设计创意后,立即组织学生当场进行实践,教师随堂拍摄,记录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以此来评价学生参与体验式学习的成果展示情况。
总之,美术学习是初中生对视觉艺术的一种审美活动,而审美行为和感知的个体差异性,决定了美术学习必须依靠个体的主动行为才能实现,那种企图依靠美术知识灌输、审美情趣传递来进行美术教学的扭曲思想,必然会限制初中生美术学习潜能的发挥,必然会桎梏初中生在美术学习中的个性和能力。所以,初中美术教学应当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探索,寓教于乐,积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从而建立初中美术体验式学习的稳固基地。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 课件 信息技术
小学阶段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最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操作、识图的技能及抽象概括能力。多媒体以其图象清晰、动态感强、信息量大、交互灵活的优势、参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最新的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是学习的主导。如果要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亲自参加学习实践,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如果把数学知识放在一个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实际的情境中去学习,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几何知识,用多媒体课件呈现鲜明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声音,迅速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动手、动脑参与的欲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入学习状态。在教学《圆的认识》时,首先显示小动物乘坐各种轮子的小车的情景,让学生发现:小动物乘坐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椭圆形车轮的小车上下颠簸,而乘坐原型车轮的小车非常平稳。那么,车轮为什么都做成圆形的?学生心中产生了一个谜,跃跃欲试,想揭开谜底,兴趣盎然的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教育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恰当选取电教媒体,准确地把握电教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契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作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我设计如下环节:1、把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2、把两个半圆平均分成八个小扇形,再将每个小扇形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通过割、拼的动画图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到当等分的份数越来越多时,圆面变换后的图形越来越趋近于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想象无限分割的情形,理解圆是能转换成一个等积的长方形的。这样既导出了圆的面积公式,又渗透了无限分割的思想方法。
三、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建构知识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把静、动、画结合起来,通过生动有趣的画面,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直观生动地对学生的认识具有“催化”作用,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学得主动,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逐步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然后演示把一个圆涂成红色,提问:这是什么图形?看到圆想到什么?圆所围平面部分的大小叫什么?(圆面积)最后教师启发学生猜测联想,怎样把圆转化成一个已知图计算?这时学生猜测把圆转化成长方形、平形四边形、三角形或者是梯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主动探究,获得新知识。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梯形的面积”等,均利用多媒体的动画效果,进行拼、剪、移、转等变化,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深刻的表象,进而正确认识知识的转化过程,顺利的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四、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键词】学前教育 课程结构 教学内容
一、优化课程体系,注重每门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依据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将美术课程体系分为两大部分: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两大部分内容。手工部分分为(泥塑、手工艺制作、幼儿园艺术设计、图案装饰)四个教学部分内容;绘画部分分为(美术基础、儿童彩绘、美术欣赏与创作、儿童素描)四个教学部分内容。每个学期同时开设两个教学内容,(即手工部分和绘画部分各一个教学内容)。这种课程结构的开设,打破了以往学生先学手工后学绘画的课程体系模式,使学生在同一时间内,不仅具备绘画基本功,也掌握了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课程安排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体化安排,采取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并重的原则,使每门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和承续性。
二、细化教学内容,制定详细、有效的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美术基础、泥塑基础知识、儿童彩绘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美术赏析的基本能力与方法、素描基础知识、手工艺制作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图案装饰知识、幼儿园艺术设计的基本步骤与方法、玩教具设计与制作的相关知识、教学环境创设的基本步骤与方法,培养学生如何表现的同时去理解美、发现美,最后用美的语言、美的特质来自我完善,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造型能力、动手能力及创造能力。
2、课程具体目标
(1)素质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广博的美术知识素养和扎实的绘画鉴赏、手工制作和教育活动设计、实施、反思的能力;提高学生开放的视野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成为幼儿审美能力发展的启蒙者、引领者、促进者。
(2)知识目标:了解、掌握美术的基础知识与技法、泥塑基础知识与技法、儿童彩绘基础知识与技法、手工艺制作基础知识与技法、相关美术作品的了解与赏析、掌握幼儿园艺术设计、玩教具制作、教学环境创设等的基础知识与技法。
(3)能力目标:促进学生的美术素养、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三、课程结构设置及具体的内容
美术课程结构设置采取“教学模块”的形式设置,按照每学期38学时的模式开设,细化教学内容,全面提高学生美术基本功。
1、课程结构设置:模块一: 美术基础(38学时);模块二:泥塑 (38学时);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 学时);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模块八:图案装饰(38学时)。
2、课程设置的具体内容及课时分配:
模块一: 美术基础(38):第一章 认识、理解和掌握简笔画(8学时)第二章 静物简笔画(8学时);第三章 植物简笔画(10学时);第四章 动物简笔画(12学时)
模块二:泥塑 (38):第一章 课程概述 (1学时);第二章 彩泥手工的基本方法(1学时); 第三章 彩泥手工的配色(1学时);第四章 彩泥手工的塑形(1学时);第五章 水果、蔬菜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六章 食品、用品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七章 植物、动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八章 人物类彩泥训练(6学时);第九章 陶泥手工基础造型技法(6学时);第十章 废旧物造型(4学时)
模块三:手工艺制作 (38学时): 第一章 课程概述 (2学时); 第二章 平面纸工 (18学时);第三章 立体纸工(18学时)
模块四:儿童彩绘(38学时):第一章 色彩概述(2学时); 第二章 色彩的基础知识(6学时); 第三章 色彩搭配(18学时);第四章 色彩的应用(12学时)
模块五:美术欣赏与创作(38学时)第一章 古典主义时期(4学时);第二章 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风格(4学时);第三章 印象派(8学时);第四章 后印象派(8学时);第五章 现代艺术(10学时);第六章 儿童画欣赏(4学时);
模块六:幼儿园艺术设计(38学时):第一章 课程概述(2学时);第二章 字体设计(12学时);第三章 贺卡(8学时);第四章 幼儿园海报设计(8学时);第五章 黑板报(6学时);第六章 幼儿园艺术设计欣赏(2学时);
模块七:素描基础(38学时):第一章 素描基础概述(2学时);第二章 速写(6学时);第三章 线描(12学时);第四章 结构素描(6学时);第五章 静物素描(12学时)
关键词:联系;结合;审美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4-060-01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造就学生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到作用,尤其是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新的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更是层出不穷,口新月异,同一堂欣赏课,不同的老师由于教学观念、审美观念、知识修养、学生状况的差异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般说来,高中美术欣赏现代课堂教学应重点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要把握学科特征
我们知道,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之一,是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的一种重要的意识行为,高中学生通过对美术欣赏的学习、参与文化传承和交流,陶冶情操,了解和形成以美术学科为特征的知识、能力、情感和个性。
把握学科特征,一方面要防止过分强调美术学科的特征。如上课大量使用美术专业名词、专业术语,或直接套用教材,将学生本来以为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美术欣赏课,上成深奥难懂的学术研究课,这既不符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美术欣赏的学科特点,学生享受美的愿望得不到满,美术的学科目标也难以实现,并将导致学生对美术欣赏兴趣的丧失,其原因在于美术老师没有将教材知识融会贯通,自我消化而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
另一方面就是要防止一味迎合学生兴致,将美术课上成历史课或政治课而失去学科特征,对美术的“边角余料”过多阐述,没有回到审美教育的主渠道上来,忽视了《大纲》中规定的美术欣赏的目的,教师口若悬河,学生也兴致勃勃,殊不知已误入歧途。如有的教师过多介绍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轶闻趣事或过多挖掘作品的思想内容等,这都忽视了艺术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功能,造成喧宾夺主。
要把握学科特征,教师还要准确把握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美术与其它学科,特别是子学科内在联系的研究,从大文化的角度了解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共性,从学生熟悉的或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切入,让学生随老师设计的思路潜移默化地进入美术欣赏的学科知识中来,顺理成章、逐渐深人。如高中教材《美术作品的形式美》中对什么是形式美的教学可采用如下方法:先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外国流行歌曲(学生不熟悉的)。然后设问:你觉得这段歌曲美吗?(要选择学生喜欢的),它表现了什么内容呢?(由于学生不熟悉,对外文歌曲表现的内容一般不能描述),教师以此继续发问:你不知道歌曲表现的内容,那它美在哪里呢?(学生一般都能问答出它美在旋律、节奏、音色、音质上来)。教师在此基础上归纳:旋律、节奏、音色、音质就是歌曲内容的存在方式,它所产生的美感,我们就把它叫做形式美。美术也有形式美……进一步展开。
这样从学生兴趣所至的子学科入手,既把握了学科特征,又在欣赏美中深入浅出地传授了审美知识,有利于学生触类旁通地形成知识系统和审美经验。
二、要基础知识学习和作品欣赏并重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的欣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作品欣赏重在感受美,知识学习重在研究为什么美。美术基础知识是美术欣赏所必需的“拐棍”,如果说欣赏是一把锁的话,基础知识便是一把开锁的钥匙。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重视对作品的直观感受分析,而忽视广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的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将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
美术欣赏只是停留在简单甚至肤浅的层面上,高层次的美术欣赏应以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像欣赏一辆好车,如果不了解汽车的构造原理、引擎马力、气缸容量以及驱动方式、安全措施等技术性能,那就不能感受到一辆好车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