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第1篇

一、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国家制度

日本是典型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国家,以政府为核心的经济、科技等体制都会对技术创新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政府以制定法律和条例、理顺税制和信贷等方式引导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通过制定“R&D税惠”等对关键性产业进行宏观干涉,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加强立法,用法律和规章保障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为了保护与扶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制定了一系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早在1963年,日本政府就制定了《中小企业基本法》,分行业对金融、税制、政府机构和事业团体等方面的内容作了详细具体的规定。据统计,日本在战后50年间,先后制定了30多部保护和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和完备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

(二)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官民结合的组织机构体系

日本实行的是中央地方二级中小企业管理机构体制。在中央通产省及各级地方政府设置中小企业指导机构,形成自上而下的全国性中小企业行政组织网。另外,日本政府还从财政预算中拿出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官助民办或官办民营的中小企业团体,作为协助各级行政机关实施中小企业政策法令和扶持、指导中小企业发展及技术创新的社会力量。

(三)运用财政、金融等经济手段,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财政补贴政策。日本中小企业财政支持体系以财政补贴为主。一是“重要技术研究开发费补助金制度”。该制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开始实施,规定对一般项目政府补助二分之一的经费,对环保和节能项目补贴高达四分之三的经费。二是“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补助金制度”。日本通产省设立了每年大约5亿日元的对构思阶段技术开发进行补助的制度,用以支持风险企业、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对处于基础应用阶段的构思技术或自有技术的技术开发进行资助。

金融政策。以国家财政巨额出资为主体,组建三大政策性金融机构。一是建立国民生活金融公库。政府全额出资,主要为小规模企业提供金融安全网。二是建立中小企业金融公库。侧重为中型企业提供长期资金。该公库成立50年来,已发展成为集融资、贷款的证券化、信用保险、调查研究、咨询及经营指导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机构。三是建立商工组合中央金库。相当于“中小企业银行”,由政府、中小企业团体联合出资,资本金5172亿日元。

税收政策。增加试验研究经费的税额抵扣制度,该制度规定,当试验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部分超过过去的最高水平时。则对增加部分免征20%的税金。

(四)建立技术援助制度,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对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技术援助工作,目前已形成了以技术指导与咨询、技术信息交流、技术合作和人员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援助网络系统。

(五)建立信用担保支持体系,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

日本是最早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国家。其实行的是中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和52个地方信用保证防会两级担保体系。近年来,日本政府还建立了赊销债权抵押融资保证制度。中小企业以持有的赊销债权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信用保证防会进行债务担保。

(六)建立风险投资支持体系,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

日本的风险投资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初,为扶持高技术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日本相继成立了风险企业开发银行、风险投资公司、研究与发展型企业育财中心。为从事高技术研究与发展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和债务担保。

(七)实施TLO法,鼓励“产、学、官联合”模式

日本政府在1998年实施了日本的TLO法――《大学等技术转移促进法》(Technology Licensing Organization,简称“TLO”),从政策上进一步促进了日本的“产学合作”。

二、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企业内部制度

(一)日本现代企业制度为技术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

日本中小企业的组织形式及内部组织制度,主要是规范的公司制。各类公司都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而且十分规范的管理体系。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建立了法人相互持股的网络化企业制度。这一制度可以保证股东的相对稳定,有利于克服经营者的“短期行为”。大量资料表明,技术创新能力的高低与企业的规模没有必然的联系,而与企业的经营机制有关,灵活的经营机制正是中小企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具有开创精神的企业家是技术创新的主导力量

日本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绝大多数是经营者或经营首脑(企业家),这是大企业很难比拟的,大企业的企业家同时又是发明创新家的人物越来越少。

(三)健全的教育和培训制度为中小企业培养了大量的技术创新人才

在日本,中小企业十分重视对雇员的培训和教育。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已经成为发展企业技能的重要方式,早在中等和高等教育发达之前,日本企业就在企业内部形成了补充正规教育的事业内认定培训制度。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了中小企业员工积极的技术创新的热情

日本公司激励机制是非常有效的,对其经理设计的报酬机制,是着眼于长远发展的“年功序列制”,有的经理人员拥有一定的股票与股票期权。对能够专心致志地从事自己擅长研究的员工给予特殊奖励,给予创新者丰厚的回报,使公司上下对技术创新充满激情。

(五)稳固的终身雇佣制是技术创新的可靠保证

终身雇佣制有利于保证企业员工队伍的稳定,防止新技术因员工流动而被泄露的情况的发生,也有利于员工在长期的工作中积累经验,实施技术创新。

(六)特殊的文化是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坚实基础

公元5世纪,儒教传入日本,7世纪被定为国教,儒家思想成为官方的正统思想。这种思想在企业内被诠释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员工对事业的追求和奉献。在日本,很少有企业将“赚取利润”作为直接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强调企业对社会、国家乃至全人类的责任,不少企业将“感激”、“报恩”、“团队精神”的思想作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时的主导思想。

三、对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启示

日本中小企业在政府宏观制度和企业微观制度的大力支持下,技术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果,这与我国目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层次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等现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日本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经验可给我们有益的启示。

(一)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路径

根据中国所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采取政府主导的模仿型模式,比较符合中国发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走引进――吸收――再创新的道路,注重以市场为导向,有针对性地引进和消化国外先进技术,注重引进科技人才和专利技术来创造自己的核心技术。

(二)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法规

重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法律保护。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也陆续颁布了一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方面的法律法规,要加强对《科技进步法》、《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法律规章的贯彻落实。同时,要尽快出台有利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专门法律,确立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从而使中小企业在技术创新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三)采取有效措施为技术创新解决资金问题

建立有效的融资途径:一是建立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有针对性地发展城乡中小型商业银行,主要是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方面的服务;二是积极发展和完善民间资本市场,增强民间资本的流动性和有效性,扩大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启动二级市场和三级市场,给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以社会融资的机会。

(四)在企业管理方面,要尽快引入现代企业制度

我国中小企业必须进行科学管理,在管理上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家长专断式的随意管理。建立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完善企业中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增强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有效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

(五)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要尽快出台《风险投资法》,进一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持力度,对研究开发高新技术的企业和科研院所,要在法律上给予保护和在经济方面给予支持。政府也应考虑建立风险投资基金,支持有成长预期的中小企业进行科研和技术创新。

(六)健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首先,应该规范我国现有的社会中介服务组织,进行合格的资质鉴定和评估。其次,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建立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资金融通、信用担保、创业指导、技术支持、管理咨询等社会中介组织。三是建立技术培训机构。通过制定完整的培训计划,分阶段、按步骤实施培训,为中小企业培养真正能够从事技术创新的专业人才。

(七)鼓励中小企业建立互助担保体系

政府应考虑建立中央一级的担保机构,同时整合和完善现有担保机构。另外要加大重塑社会信用的力度,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参与注资担保机构,建立风险由担保关系方分摊机制,即由两级担保机构、协作银行、中小企业和政府分摊风险的机制。此外,积极鼓励各中小企业共同建立互助担保基金,为成员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八)促进中小企业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学专业;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

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作为目前全国高校中会计学科办学规模最大的高级财会人才培养基地之一,也是中央财经大学人才培养综合改革的主要试点单位,在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创新人才素质培养方面,紧密围绕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需求与学校育人目标,从全面拓展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出发,结合各阶段学生身心特点,构建了“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的层层递进的创新素质培养目标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实效。

一、基于创新素质结构,设计人才分层培养目标

1. 会计学专业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素质要求

我院基于多年教学实践,对会计学专业的人才素质要求进行了严密论证,赋予创新素质结构新的内容。传统观点认为创新素质是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统一,却忽视了对创新人才知识结构的分析,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随着他的社会阅历的丰富与专业技能的增长不断完善,是个人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的根本,它既有广度上对多方面知识的涉猎,又有深度上对专业知识的钻研与巩固。即创新素质应包括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知识等三个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对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强调对客观规律的发现与研究。创新知识方面的特征表现为“复合性”(广博的跨学科知识)和“应用性”(夯实的专业知识基础)相结合;创新能力方面的特点为“综合性”和“实践性”相辅相成,“综合性”是指能够运用科学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综合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施,并能够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创造性地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实践性”是能够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熟练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技艺的操作运用,并能够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具体素质结构要求如下图所示。

2.基于创新素质结构的人才分层培养目标设计

根据素质模型,转型时期,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创新知识上要求具备夯实的专业基础、广博的综合知识、开阔的职业视角;在创新能力上要求具备精湛的专业技能、发现并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自我发展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合作与决策能力等核心竞争力;在创新意识上,要求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健全的人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敢于尝试的气质及严谨认真的职业精神。

应用型本科创新人才,是以解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的现场问题为主的职业性工程师,课程设置与教学环节主要围绕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准备展开,不仅强调对科学和技术等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强调对于通向未来职业和行业的相关技能的训练。本科阶段,会计学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专业学习与职业准备的导向。结合已有的实践基础,我院在落实培养目标设计的过程中,对以上创新素质加以提炼,将其划分为:专业学术素质发展、专业实践能力发展和职业素质发展三个横向目标。而纵向上看,人的思维发展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螺旋上升过程。大学生的身心成长也经历准备阶段、稳定发展阶段、成熟阶段三个层层递进的发展过程。因此,纵向上我们可以结合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构建“大学适应与兴趣拓展——学术前沿分析与实践运用——职业素养全面发展”层层递进的分层培养目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二、基于社会需求,深化学科建设与教学模式改革

1.立足经济全球化背景,增设“国际管理会计专业”发展方向

学科建设是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我校会计学院结合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社会对高级财会专业人才的需求,于2010年新增了“国际管理会计”专业,提升学生的战略管理意识与能力、拓宽学生国际视野,以适应当今社会对国际化人才和复合型应用人才的需求。

该方向紧盯国际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前沿、实践发展及技术创新,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采用规范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围绕企业战略规划与执行中的全面预算管理、内部控制、成本管理、财务风险预警、业绩评价与激励机制等重大管理会计问题展开研究。本学科专业方向的主要特色有:(1)致力于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提出管理会计理论框架的构建思路,运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整合战略框架下的预测、决策与评价等管理问题,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管理会计体系;(2)与国外研究机构展开紧密合作与交流,特别是与英国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开展了许多实质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使本学科的研究水平紧跟国际领先水平;(3)重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在企业的推广与应用,本学科非常重视与企业界的交流,并为我国企业实施管理会计提供直接的解决思路。

至此,我院本科生教学形成了“会计学”、“财务管理”、“注册会计师”、“国际管理会计”四足鼎力的学科专业结构,以满足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的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

2.立足学生引入“行动学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把教师由“讲演者”转变为“编剧”兼“导演”。所谓编剧,是指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的东西转化成具有探索性的教学问题,问题应带有层次性,能满足不同学生在具有合理自由度的思维空间探索上的需要,问题既要立足于教师所强调的目标上,也要设立在一个更开放的目的上(不单是学会知识,还要发现问题,大胆质疑),旨在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维。所谓导演,是指教师必须制造出一个建构活动的意境(情景、氛围),就像导演给演员说戏一样,使问题与学生的经验世界发生关系和作用,让他们处于一种真正“搞”学问,而不是学“学问”的情景中。创新型课堂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

2008年本科生教学评估以来,我院致力于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于2010年引入了“行动学习”教学模式。“行动学习”是以小组团队决策的形式解决现实难题,在解决难题的同时达到能力和组织发展同步提升的一种教学手段。与传统“讲授法”强调“教材中心”相比,行动学习突出“学生中心”与“活动中心”,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呈现问题情境——小组合作研讨——小组决策——学员分享”等一系列教学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实现心智模式的转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催化师”的角色,在充分熟悉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巧妙地提问和归纳,启发学生对案例进行思考和研讨。

三、搭建第二课堂学术竞技平台,促进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

在学生创新素质结构中,专业知识与部分技能的学习主要通过第一课堂的学习获得,而对专业知识的升华,以及深层次的创新精神培养,则有赖于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紧密配合。需要在课堂教学之余,营造良好的学术创新、科研创新、实践创新氛围,借助学术竞技平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前瞻眼光。学术创新素质的提升,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敏锐性,提高其在实践工作领域的核心竞争力,也为学生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了更多选择。

我院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学生学术创新素质发展尤为重视,拓展第二课堂育人空间,面向高年级本科生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基础信息加工能力、学科前沿动态的解析能力、实践领域问题的解决能力;面向中低年级学生,通过专业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对专业问题的判断能力和解析能力,培养学生科研创新精神。具体包括:(1)启动“学术创新论坛”项目。为加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2008年,我院启动了“学术创新论坛”项目,该项目培养过程中以论坛(Seminar)方式为主,采取集中培养的方式,主要培养环节包括文献阅读与汇报、讨论;课程与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学术竞赛比赛,以及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活动。(2)举办高端论坛。自2008年开始,我院举办了三届管理会计论坛,围绕“响亮.会计——金融危机下会计师的社会责任”等主题展开师生研讨,使同学们开阔了视野,了解学科前沿动态。(3)丰富学术竞技平台。与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师公会等用人单位合作,举办“普华永道杯”会计知识大赛、“德勤杯”论文大赛、“海问杯”论文大赛、“毕马威”商业精英挑战赛等学术竞赛;承办IMA首届管理会计案例大赛、CIMA 2010—2011商业精英国际挑战赛华北区总决赛、“中华会计网校杯”财会实务大赛北京赛区决赛等大型赛事。十几年来共有三千多名学生参与各类学术赛事,荣获多项各级奖励。

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我院的实践教学主要依托教学实践基地的建设,自2006年起,我院与安永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合作,进行本科生成建制班海外实习等,截至2009年底,我院已经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12个,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均成为我院“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教学实践基地。

我院依托教学实践基地建设的实践教学不拘泥于某种固定模式,而是结合不同课程的特征加以设计,主要包括:参观访问模式,即根据课堂授课的需要,安排老师和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参观、调查,使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实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并通过参观中现场答疑的方式,促进学生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联合培养模式,即根据培养方案,调整学生课堂授课时间和内容,专门安排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的整班实习;联合研究模式,主要是与一些大企业、银行签署联合研究课题,使老师带领学生与大企业、银行的人们一起研究他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学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实用型的人才,而用人单位的主要任务是寻找和聘用单位急需适用的人才,这两个方面需要对接和协调。长期以来,由于教学单位并不太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教学单位培养出来的学生,两者之间存在某些错位。而这种“产教结合、联合培养”的形式不仅提升了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性,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这一错位的产生。以安永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为例,2006年9月与安永会计师事务所签订“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协议书”之后,我院连续3年组织各系系主任、教学干事修改培养方案,调整课堂教学,每年派出若干高年级本科生到安永完成9个月或3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按照实践教学方案由用人单位在工作现场培养学生,既完善了教学单位本科教学体系,促使本科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培养和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自我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本科生综合素质,为本科生今后走向工作岗位尽快适应实际工作打好基础,同时也使用人单位降低发现人才、招聘员工的成本,并扩大了用人单位在社会上的影响。

五、建立学生成长助推体系,全面推进职业素质发展

创新素质结构包括一般素质与创新素质两个方面,前者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应用型创新人才进入社会工作所必需的基本职业素养。对此,我院创造性地建立了学生成长助推体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全方位兴趣拓展等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健全的个人品格、正直诚信的品质、完善的知识结构、健康的心理素质、清晰的自我定位、敢于拼搏的奋斗精神等胜任未来职业的优秀品质。

针对一年级学生,组建“我的大学成长工作坊”,以兴趣拓展和大学适应为主要培养目标。邀请相关教师在班内组建围棋、演唱、辩论与演讲、心理素质拓展、话剧、篮球等不同的兴趣小组,帮助学生开发兴趣,拓展潜能;组织学生参加优秀校友交流会、职业规划分析讲座等不同形式的学习,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做好大学四年学业规划。

针对二年级学生,组建“我的生活日志成长工作坊”,采用直接陈述与实践参与两种课程形式。以主题教育、团日活动、基础团校为契机,开展系列人文活动,拓宽学生知识面,提升学生整体文化修养,改变学生知识结构相对单一的局面;为学员配备职业规划师,指导学生完成寒暑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开设“时间管理”、“认识自我”等课程,帮助学生处理好学习与工作之间的关系。

针对三年级学生,组建“我的未来成长工作坊”,各班每月月底邀请大四学生、研究生或已经毕业的校友对小组成员的职业规划与自我探索开展经验分享;以职业训练为主题,开展职业素质大赛。

针对四年级学生,组建“我的职业成长工作坊”,每月中旬邀请不同就业方向的校友回校与小组成员交流求职心得与求职技巧;聘请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

由此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学生成长主推体系,帮助处于不同阶段的学生更好地做好大学规划及未来的职业选择。

参考文献:

[1] 刘映池,张平.基于目标设置理论的大学生创新素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2]郭婷.浅谈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J].理论导报,2010(6).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第3篇

一、职业中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上存在的问题

    当前,许多职业中专在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方面,存有只关注课堂教学忽略实践教学的问题,导致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同生产实践相分离,致使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高于对知识的利用能力,人才的创新能力未得以全面发挥等。现实教学成效同培养创新型成本会计人才的预计目标相差较远。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现行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会计这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其中的成本会计课程实践性要求尤甚,实习教学可谓成本会计教学关键内容的构成部分之一,是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重要环节。当前,在会计课堂上,教师根据课本教学只着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略实习教学及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致使成本会计课教学计划中理论课课时占据的比重多,实践教学的课时占据的比重小。同时实习教学模式单一,且实习教学手段滞后。此种教学形式的结果不但导致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弱,并且直接影响了学生上岗就业的适应性。现行的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相较国外先进大学的成本会计课教学模式存在很大距离。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由思维过程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属于由理论出发展开演绎,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属于由实际出发展开归纳。

(2) 由教学内容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突出细化章节,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突出综合。

(3) 由学习控制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是以讲授者控制为主接受者控制为辅,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恰恰相反,即以接受者控制为主讲授者控制为辅。

(4) 由材料准备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提供一致教材,突出配套、完善的教辅材料,注重逻辑系统,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是通过学生自行选择教材,突出框架模式、标准化之课程指导计划书,注重任务系统。

(5) 由模式类型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属于传授模式,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属于探索模式。

(6)由教学目标来讲,我国传统教学模式注重把握经验,注重模仿,而国外先进大学的教学模式则注重于完成任务,注重创新。

2. 现行成本会计课理论教学同实习教学相分离。职业中专大多按照传统教学理论教学,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没有同步进行,导致理论内容同实训内容相分离,学生不能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实践应用于实训中。学生在企业公司实习期间,不能有效地将学习内容与企业成本核算相融,导致学生在理论学习中对成本会计课感到很难,对成本会计课理论知识掌握一知半解,不具备整体的掌握,获得的仅仅是知识的片段。理论内容同实训内容相分离,不仅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不牢,而且对于实训的企业公司也是一种损失。

3. 现行的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模式单手段匮乏。实习教学是成本课程教学的重要和关键的环节。当前大多数职业中专的实习教学模式手段单一,只有模拟实验与会计专业实习两种。其中,成本会计模拟实验不具备单独的系统,融会于财务会计模拟实验当中,并只对生产费用分配与产品成本核算实施模拟实际操作。会计专业实习主要是学生到企业公司中进行实践,缺乏专业的引导老师,学生只能自我摸索,而且很难将理论知识同实训内容相结合,致使成本会计课的实习也无法达到预期目的。

二、职业中专培养创新型人才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思路

针对现代成本会计课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职业中专成本会计教学适应培育创新型人才的需要,要从教学内容方面和教学方法方面以及评价手段方面实施教学模式改革,以谋求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合理选择改进教学内容。职业中专学生基础通常较差,学习能力及学习水平良莠不齐,并且缺少对企业现有生产流程的掌握。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贯地按照既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要改变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结合学生的实情,"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能力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师要善于学会因材施教,对课本上较难的知识,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通过案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将抽象复杂的内容变简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主动理解。主要应注重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在全部会计专业课程构建中,应尤其注重适合面向21世纪和全球需求以及适宜我国经济的制度与环境的改变,结合创新人才的培育目标、培育规格以及教学条件与课程情况,结合实施学分制与主选修制的要求,合理制定教学计划,从整体方面优化专业课程的构成,可压缩必修课,增添选修课,予以学生愈来愈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可结合自身需要与爱好修习课程,构成拥有特色的会计专业课程系统。

(2) 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即教材,以往旧的教材中教学内容无法有效体现新知识属于不争的事实,同时教材的多元化也未达到。缓解此问题的办法如下:①正确解决好教材的继承与发现、知识与方法、理论与实践等之间的关系,引领学生把握教材之外最新、最领先的知识内容;②编汇课程指导书。把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知识要点、疑难解答、教学进度、本课程的参考书目及文献材料、网站探访、成绩评价等内容编汇成指导书,在本课程的课前发至学生手中,促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把握学习进程,以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③有条件的职业中专可引入国外优秀教材。

(3) 选择学生掌握成本会计课程的课外读物。深入探讨教学方法,同时结合教学实践不断予以改善。

2. 改善教学方法。在成本会计课的实习教学当中,我们除了利用案例教学法提高学生对抽象语言的理解能力,还要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优越性。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教学起着积极有效地作用,对于课堂知识的教授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增添学生的直观感受,协助学生理解有关学习内容。多媒体技术通过画面、音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用画面展示出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学习成效。在教学时,我们可以将产品成本核算的一般程序等内容较为枯燥、课堂传授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佳的实习内容,运用多媒体方法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构成网上交互式教学模式。组织专门人员、会同学校教务处等相关部门加快网络课程资源创建的进程,争取尽快建成会计学网络教学课堂。此外,还应主动探究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融合的渠道,达到课程的重、难点问题在课堂上传授,而其他教学步骤可通过网络实行,构成新的教学模式,达到实施网上交互式教学。

(2) 重视实践教学,增强教学实习基地创建力度。为了满足此课程的教学要求,职业中专教师在教学时要尤其重视理论同实践相结合,借助实践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校会计模拟实验室创建力度,进一步完善会计模拟实验室之硬、软件设备,确保学校实习质量;主动开拓学校实习训练基地,增添学生社会实践的机遇,增强学校同企业交流协作的力度,争取构建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实现校企协作,加强实践教学与学生现实操作技能的培养。针对职业中专成本会计实践教学级比赛中的竞争力,扩大学院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校园足球的整体水平和足球氛围。

3. 提高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教练员的执教能力对提高高职院校足球整体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园足球运动的发展需要高水平足球教练员,优秀的教练员也是足球运动在高职院校得以发展的关键。因此,首先,各级教育部门以及体育部门应多开展足球教练员的培训工作,为足球教练员提供一个学习和提高的机会,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高职学院要多聘请一些职业足球教练或足球专家、教授来校讲学,为足球教练员提供一个交流与学习的机会,开阔眼界,深入学习;最后,高校足球教练员也要加强自学能力,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项业务能力,为校园足球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结束语

通过对当前湖南省高职院校校园足球发展所面临困难的分析与讨论,我们可以看出校园足球的发展离不开学生、教练员之现状中的教学条件落后、教学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科学等状况,要不断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并且应强化校企协作模式创新,使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真正达到学以致用,进而在实践中学习、提高。

(3)实施"先学后教〃教学法。"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在成本会计课课堂教学中发挥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成本会计课有许多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实施"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评价手段要多样化。以往对学生成绩的评价主要结合考勤和作业以及考试等三个方面内容。要倡导评价手段多样化,具体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 用实验作业的完成状况来检验学生能否做到自己亲自学,而学的成效与亲身操作程度如何。

(2) 用讨论中的表现来检验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与创新能力。丰富考卷题型,增添辨析题分量,以检验学生对知识面、知识点的熟悉状况,重在检验知识应用能力。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通信工程

引言: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格外重视。根据《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和《教育部关于批准实施“十二五”期间“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12年建设项目的通知》(教高函〔2012〕2号),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实施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包括: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计算机设计竞赛、广告艺术大赛、结构设计竞赛、市场调查与分析大赛、工业设计大赛、化工设计创业竞赛、电子设计竞赛、英语演讲大赛、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机器人大赛、测绘之星大赛、移动应用开发大赛、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动植物标本制作大赛。竞赛涵盖的专业很广,许多专业的学生都可以通过竞赛进行锻炼。现结合通信工程专业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的情况,分析竞赛对于学生能力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一、参赛学生的选拔

通信工程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为:通信工程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系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能够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通信设备与通信技术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维护、技术管理等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通信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创新创业竞赛对提高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竞赛主要面向大二和大三的学生。竞赛的申报要求为:(1)申报对象为全校非毕业年级本科学生。可以个人申报,也可以组成不超过5人团队申报。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院系、跨年级组建团队申报项目,要求团队分工明确、团结协作。(2)每个学生只能申报或参加一个项目。以下情况不得参与申报:已获得立项且未结题者;同一研究内容已获得学校其他专项立项项目。(3)项目研究年限以1-2年为宜,必须在项目负责人毕业前完成。(4)项目实行导师制。各项目需聘请校内教师担任导师,也可同时聘请校外企业或行业专业人员担任副导师。(5)校内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或硕士以上学历,要求学术水平较高、治学严谨、责任心强。校内导师每年度指导创新项目数不超过2项[1]。

先通过选拔信息的,号召大家报名,学生一般非常踊跃的参加。然后通过选拔,选出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参加竞赛。选拔分为笔试和面试两部分。

笔试主要考查学生对专业基础课程的了解程度。主要考查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知识。主要选拔能够进行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开发、系统与网络的设计与应用,具有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技能,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的学生。

面试主要了解学生以往参加各种竞赛的情况、对当前先进技术的了解程度、对参加比赛的热情度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笔试和面试可以选拔出具有牢固的专业基础和有比赛热情的学生。

二、竞赛的组织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分为国家级、省级、校级和院系级四层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研究平台。其中省级分为甲、乙两类项目,校级项目分为A、B、C三类项目。

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由学校统一管理,负责项目开展过程检查、结题验收、成果展示上报和经验交流等工作。

校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由学校负责组织项目开展过程检查、结题验收和成果展示等工作。院(系、部)负责成果上报、经验交流等工作。

院系级创新创业竞赛项目由院(系、部)自主组织管理,但需上报学校备案。

三、竞赛的评审

(1)院(系、部)评审。院(系、部)负责组织专家评审本部门的院系级项目,确定院系级项目名单并进行公示,按照项目排序或项目质量,按学校限额择优推荐,确定上报学校项目名单。(2)学校评审。学校组织专家对院(系、部)推荐项目进行答辩评审,确定省级推荐上报项目名单和校级项目名单。(3)省教育厅评审。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对学校推荐项目进行评审,确定推荐国家级上报项目名单和省级项目名单。

四、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1)竞赛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重要实践与扩充。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虽然学生已经进行相关课程理论的学习,但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较弱,不能够将所学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通过竞赛,学生可以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回头来仔细查阅书籍,将知识转化为相应的能力。对于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学生自然去查阅相关资料,可以获得很多专业课本中没有提到的知识[2]。(2)竞赛是对学生科研精神的重要培养。可以使学生掌握科学思维方法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利用现代化信息渠道获取有用知识的能力。能够独立地获取和更新专业或非专业的知识,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于工程实践中,具备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具有通过书籍、文献、网络及与他人交流获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有学习与发展的能力,具有分析与综合、逻辑与抽象、继承与创新的思维能力。(3)竞赛是对专业课程的实践应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学、工程制图、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具有一定的设计、调试和应用能力。掌握电路、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计算机、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知识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掌握通信工程、通信网络、无线通信、光通信等方面的知识。掌握一定的软、硬件设计和调试方法,并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通信系统分析和综合应用能力,掌握通信电子、通信系统、通信网络的设计、开发的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可以使学生接受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开发、系统与网络的设计与应用、科学研究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4)通过竞赛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经常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讲座,邀请社会成功人士来介绍经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

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专业视野,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为将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郭莉,王菡,王栩楠.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管理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2(6):118-121.

创新创业基本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工科院校 大学生 创新创业 提升路径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逐渐被我国高校提上了日程,成为了高校发展的重要选择。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日益完善,创新能力也逐渐成为了当代社会对个人的新要求,这也为高校教育的多元化提出了新的挑战。

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专业往往与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其未来创新创业的行为与活动也相对较多,因此,良好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了新时代下,工科大学生就业与工作的必备素质。2010年在我国工科院校推广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也对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促行业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工科教育的规模已经居于世界前列,我国已经成为了工科教育的大国。但是,由于我国目前工科教育在创新性与实践性方面的欠缺,也是制约了我国从工科教育大国向工科教育强国转变的重要因素。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创新逐渐成为了社会发展对于大学生的新要求。这也意味着我国高校的工科教育要进一步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开拓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提升工科院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

一、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素质分析

1.工科大学生容易形成与创新创业相适应的认知系统

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自身创业能力与外在创业机会的有机结合,是一个突破现有体制,实现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的创新能力与对机会的把握能力是实现成功创业的基础素质,而这一素质来源于大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完善,也是其生活、学习经验的总结。工科院校中,强调实用性的学习氛围与专业知识,也容易使工科学生形成重视实践的观念,从而在认知系统上达成与创新创业的适应。

2.工科大学生具备创新创业实践的基本知识与能力要求

创新创业活动,对大学生的综合知识与能力存在着较高的要求,是一项考验大学生意志、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活动。工科院校中的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切实适应其岗位的需求,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生产等过程存在较深入的了解,因此也能够比较容易接受创业的过程。麦可思的调查结果显示,从自主创业人员的专业分布来看,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是自主创业的主题。通常而言,由于工科院校大学生的本科学习多数以实用性技术为主,通过学习与研究,能够形成创新的实体,并以此吸引资源,确定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活动。

3.工科大学生缺乏创新创业所必要的人文素养

创新创业的思维,是工科教育严密逻辑性思维与人文教育开放的形象思维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人文活动则是形象思维的重要体现。目前,在工科院校中,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往往存在欠缺,社会协调能力存在不足,这也使得其创新创业的意识与素养有待提高,从而存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少自信、畏难情绪的产生。缺少必要的人文素养,也着重体现在部分工科学生在管理能力、沟通能力、思想道德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欠缺上来,这使得工科院校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收到了种种困难的阻碍,无法正确的创业。提升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主要在于培养其人文知识,提高其对社会事务的鉴别能力、人际交往的沟通能力以及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工科特有的逻辑性思维基础上,形成综合性的创新创业人格。

二、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

1.激发创业意识

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工科院校学生深入了解当前我国的就业压力,认识到当前创业在社会发展与解决就业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高校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形成一种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够使学生树立健康的就业观与创业观,提升自信,从而提高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竞争意识以及竞争精神。

2.指导创业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所在。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也取决于创新创业教育多元化的程度。课堂教学能够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但是其并不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唯一手段。创业实践也是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开展和指导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也能够逐步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形成创业团队,寻找创业机会,对企业发展战略、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生产经营等方面的了解程度。通过资金、场地、技能指导方面的支持,对学生的创业实践进行指导,也是在工科院校中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容。

3.构建内外环境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也是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创新创业的外部环境,主要指的是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支持性环境和文化价值氛围,这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发展尤为重要;同时,高校作为工科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主体,在创新创业的内环境建设中占主导地位。工科院校需要尽快转变创新创业的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的观念进行更新与制度化,形成规范的创新创业环境。当前,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一大主体,高校也需要做到将创新创业的各项规定和进行制度化,确定创新创业的教育目标,将现行的学制与创新创业教育相融合。

4.设计评价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是工科院校进行创新创教育的重点。通过合理的评价体系,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实现程度、教育的水平与效果进行评价,是及时得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反馈信息的重要机制。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工科院校的特色,纳入对当地经济水平、地区特色等方面的实际条件,进行由各个学校进行具体的调整。

三、工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路径

1.转变观念,确立创新创业思维

培养具备高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需要,也是我国社会对于具备优秀创造性能力人才的需要。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技术与社会的创新与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紧密。创新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也要求,我国的高校需要转变教育的观念,确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理念,培养具备高水平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

近年来,在高校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逐渐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视,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结合大学生的就业实际情况与不同行业、地区的实际条件。建立健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促进机制并非一日之功。相关理论的完善、师资结构建设、教学方法的改良等都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工科院校要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国家发展的要求,及时转变自身教育观念,将过去旧有的传授式的传统教学理念,向并重知识与综合能力的教育理念上来,建立符合当今创新创业现实要求的合理的人才观念,建立适应时代的人才培养机制,将创新创业能力与专业的素养共同作为当代工科院校对于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确立了创新的教育理念,明确工科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才能够真正发挥学生的个性与专长,提高工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其人才质量的提升。

2.改良课程,完善创新创业体系

完善工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其课程体系的优化是教育的基础。在开展工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还要将学生知识结构全面化发展作为其未来发展的趋势。

因此,为应对日益变化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深化教学改革,完善专门性质的课程体系,也是新时代下工科院校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计,应当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其基本特征,形成学生的主动学习与教师的指导教学。这就要求课程体系要根据人才培养与教育的目标,不断深入改革。创新创业教育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中扮演着一种指导者的角色,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的阐述时,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与鼓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可以主要由理论学习、专业学习以及实践学习三部分组成,其中实践学习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中心环节,要求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通过开放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主观意愿,引导学生形成创业应具备的思想观念与道德品质,更好的掌握相应技能,提高创新创业的能力。

作为工科院校,在创新创业课程的设计方面更应该具有特色,重视实操技能的重要性,将工科教育的实用性思维运用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通过实践活动,培养与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与素质。

3.强化实践、丰富创新创业活动

工科院校也需要结合实际,完善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体系,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平台,积极参与相应的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将竞赛工作融入到人才培养中来。通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活动,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与个人发展相结合,鼓励其进一步积极参加不同级别的创新创业竞赛,以及各类学术活动,增加其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从而拓宽视野,梳理健康的创新创业理念。对于部分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愿意自主创业的学生,高校也要通过专门的培训与教育,对其进行系统的指导,为其创造创新创业实践的条件,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意愿与能力的不断提升。

建立相应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也是在实践层面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举措。高校可以通过提供创业地点与资金,提供创业指导等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进行支持,促进其专业知识与实际工作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这也为其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唐根丽,王艳波.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径研究[J]. 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76-79.

[2]刘晓红,耿葵花. 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讨――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为例[J]. 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164-165.

[3]刘晓红,耿葵花,陆乃麟. 以学科竞赛为契机提高工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J]. 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13:44-45.

[4]苏晓晋,武B,曹瑛. 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现状及培养途径[J]. 中国高校科技,2011,11:76-77.

[5]李长熙,张伟伟,李建楠. 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4:97-99.

[6]曹剑辉,周合兵,罗一帆.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08: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