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青少年体育教育

青少年体育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青少年体育教育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青奥会;青少年体育教育;启示

一、前言

(一)研究背景

我国六朝古都南京市即将承办2014年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这将是继北京2008年奥运会后,我国承办的又一项国际级别盛大的体育赛事。青奥会的创办意义在于让通过青少年这项盛事,重视体育教育,形成终身体育的价值观。我国在青少年体育教育领域一直处于薄弱地位,南京申办青奥会的口号“与青奥共同成长”,这一口号不仅展现了南京为成功举办青奥会的决心,同样也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提出了殷切期待,紧抓南京承办青奥会的时机,全面加强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无疑是历史赐予的极好机遇。

(二)研究目的

通过对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及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为将奥林匹克精神纳入我国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做一些理论上的努力,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与青奥会之间建立某种有机的联系,以期起到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相互促进与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研究青奥会与青少年的体育教育,可以还可以激发社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关注,对青少年树立终身体育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中国知网上关于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选题的相关文献资料,并研读《奥利匹克文化》、《学校体育学》等专著为本文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内容分析法:通过对亲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及其创办意义,以及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目前发展状况的分析,立足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实际状况,思考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点启示。

二、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

(一)青奥会创办的意义

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早在2001年就提出了举办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设想,经过几番努力,终于在2007年7月5日,奥委会第一百一十九次全会上,一致通过同意创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赛事设置与奥运会相同,每四年一届,并分为冬、夏两季青少年奥运会,2014年南京承办的正是第二届夏季青奥会。青奥会专门为青少年创办,它承载着与奥运会不同的意义,正如罗格所言,创办青奥会的目的并不是为青少年举办一个与奥林匹克运动会相仿的体育赛事,而在于让奥林匹克精神融入对青少年成长的教育之中,它承载着体育、文化和教育三者共同的使命,体育技能的比拼并不是全部意义所在。体育作为一项没有国界充满魅力的文化,青奥会的举办不仅可以鼓励更多的青少年加入体育健身运动中来,也能够加强全球青少年之间的往来沟通,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奥林匹克中传递的和平与尊重的理念也会为处于不同文化的青少年所认同,这对于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青奥会参赛人员年龄限制在十四到十八周岁之间,正值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因而青奥会注重奥林匹克精神价值观对青少年影响,注重青奥会的青年特色,积极邀请全世界各地区的青少年参与,奥委会在筹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初,就意在把青奥会打造成一个融合文化教育与体育相融合的,专门与青少年体育教育相合相生的体育赛事,以促进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可持续发展,特别突出教育、文化与体育相融合这一主题,强调不同文化与教育的合作共赢,以期加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二)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状况

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差,在耐力、体力、爆发力等多重指标严重下滑,体育教育发展水平落后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我国运动健儿在奥运会竞技赛场上所取得骄人成绩形成鲜明的对比。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对自主招生考生进行的身体状况检测表明,达到优秀的考生数目仅为一人,体质状况不达标的考生高达百分之四九点二。目前,我国青少年中体质弱,身体超重及存在视力问题的比率逐年升高,该调查显示,大部分青少年对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但是每周的锻炼r间普遍偏低,这与学校课业压力大,家长社会唯分数论有较大关系,我国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传统观念,忽视青少年体育锻炼,另外,体育公共场地及设施不完善也是原因之一。这些严重影响了我国青少年的身体健康,阻碍了我国国民整体身体素质水平的提升,我国目前体育教育现状已然是迫在眉睫需要改变的,大力发展青少年身体健康教育事业,这关系到祖国未来发展的大计。

三、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教育的启示

(一)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

加强青少年体育教育虽然在应经得到了高度重视,但在青少年学校教育实际中仍然处于边缘化的地位,面对繁重的课业压力,不能不为应试教育及升学率让路。我们对青少年的培养某种程度上流于形式,学习成绩成为衡量青少年的唯一准则,从而忽视了对青少年道德与体育的发展,而青少年奥运会强调文化、教育、体育共同发展的主题恰到好处为我国青少年教育指出方向。体育作为青少年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仅有助于增强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对于心理健康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奥林匹克精神的注入,有助于青少年获得健康体魄及健全的价值观,使学生真正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借青奥会之机,全面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对青少年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力求改善体育边缘化的现状,要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青奥会是青少年的奥运会,借助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刚刚起步这一良好的历史契机,广泛开展学校奥林匹克精神的教育活动,使青少年接受到奥林匹克精神的熏陶,从学习中获取身心健康知识,从锻炼中拥有强健体魄。引导广大青少年学习并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把奥林匹克精神变成青少年自己的生活方式、活动方式以及锻炼方式,让奥林匹克精神成为青少年成长成才的原动力,大力推进“青奥进校园”、“青奥进课堂”,在年轻人之间提升体育运动意识和参与感,促进奥林匹克精神的传承与持续发展。加强体育锻炼教育还给青少年体育活动时间的同时,推广青奥会知识,让奥林匹克精神融入生活,懂得尊重及公平的含义,把自由平等的精神植入青少年的价值观中。大力发展学校体育教育,不仅丰富了青少年校园生活,强健体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对促进人类未来和平发展有着不同寻常的作用。

(二)充分利用已有w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开展活动

尽管今年来,我国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逐渐加快,但随着人们对体育活动日益重视,仍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体育场地设施等资源的需求,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场所也受到了一定程度挤占。我国部分地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不完善,一直是困扰我国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短板,不少中小城市及农村政府尚无力提供完善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亟需加大相关建设的投入力度,弥补薄弱环节,加强青少年的体育活动实践,保障青少年课外每天运动一小时的刚性要求。相比于之下,城市校园体育设施场馆不完全对外开放,一般仅用于体育课及特殊活动时间,利用率相对较弱,提高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开放率,让青少年在课余时间,节假日都能够使用场地及器材,拥有健身锻炼的良好载体,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充分利用已有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器材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无疑是性价比最高的选项。

奥委会在创办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之初就明确表示,不能为青奥会单独建立场馆,不举办大型的开幕式闭幕式,青奥会要本着朴素节俭的原则,简化所有流程,加强青少年之间的国际交流,不走奢华办奥运的旧风气。这对我国开展青少年体育教育来说,无疑是值得提倡的以建设意见,充分利用好已有的体育场地场馆及体育器材设施,通过适用性简单改造、从时间及使用人员方面加大开放力度等方式,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已有的体育公共服务设施,这比任何大规模修建豪华场馆都更接近奥林匹克精神,接近最原初的体育精神的本源,这也正是我们要通过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注入给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的重要精神力量及价值源头。把这样节俭朴素的办会精神融入各地区学校的运动会中,融入我们日常的体育活动及体育锻炼中,让正值价值观形成的青少年再一次真正的感受奥林匹克精神,这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对未来的发展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联动作用

孩子们体质健康变弱,开展学校体育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影响是打造青少年体育教育的一大阻碍,目前,迫于应试教育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家长与社会对于孩子们的要求仍然是唯分数论。这样问题的出现不能归咎于家长、学校抑或某一个部门的,要解决这一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达成的。它需要的是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全社会联动配合,减轻青少年课业压力,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形成全社会良好的奥林匹克体育氛围。

借青奥会之机,学校担负起体育教育重任的同时,家庭、社区、社会作为教育的消费者也有义务重树导向标,意识到加强青少年体育运动的极端重要性,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化教育活动,倡导充满奥林匹克精神的社会新风尚。青奥会虽不同与奥运会,但同样贯彻着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从某种角度上说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它融汇了教育、历史、文化、伦理等多种学科,而不单纯是我们平常所理解的体育竞技。奥林匹克中运动员在赛场上所表现出的顽强拼搏,尊重对手,讲求公平以及坚强的意志,都是值得广大青少年学习的,根植于这样的成长文化中,青少年必将受益终生。体育作为一种极具魅力的古老文化对青少年依然拥有极大的吸引力,让青少年通过参与,了解青奥会,使青少年的天性得以施展和发挥,并得到全方位的奥林匹克文化熏陶,形成浓郁的奥林匹克文化。家长必须认识到,体育也同样是一种教育方式,它是对于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本质性的回归,它表达了人们对于真善美的美好追求。体育不仅仅作为一项运动,让青少年强健体魄,它更是一个平台,是教育内容也是教育手段,使青少年在其中得到精神的洗礼与熏陶。家长、社区、乃至全社会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还要从自身小范围做起,为形成全民健身的奥林匹克精神的大环境做出应有的努力。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青少年奥林匹克运动及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方面的研究, 分析了青奥会创办的意义,介绍了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所处的状况,立足我国现实情况提出青奥会对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发展的三点建议,其中包括要树立与青奥会同步发展的学校体育教育理念,充分利用已有体育场馆及体育设施开展活动及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体育教育联动作用,以期使我国青少年体育教育与青奥会之间建立某种有机的联系,起到青奥会与中国青少年体育教育相互促进与影响的作用,与此同时,激发社会对青少年奥林匹克精神教育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陶小娟,潘绍伟.青奥会的理想及其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研究―以2014年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为例[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3(02).

[2]刘戈.青奥会对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的启示[J].浙江体育科学,2014(01).

[3]丁铁.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教育的思考――基于南京青奥示范学校的调查[D].扬州大学.2013.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第2篇

引言

“体教结合”是解决体育教育中“学”与“训”之间矛盾的有效措施和切实可行方法,它既能够培养学生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使学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原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袁伟民曾经指出:“体教结合”搞得好,能够有效缓解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因此,为了我国体育和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青少年业余体校必须要积极构建“体教结合”的教育路径。以下笔者就来简单谈一谈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

一、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路径的重要性

青少年业余体校作为一个学校,它应当将育人放在首位。然而我国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原有的运动员培养模式,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往往是重技术而轻文化、重锦标而轻育人,忽视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也缺少对文化素质教育方面的管理,因此显得比较急功近利。这样的教育理念与培养模式使得很多青少年业余体校的教育工作被比赛成绩和输送率牵着鼻子走,而其所培养出的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往往偏低,继而也就越来越得不到家长的支持,使学校招生也越来越困难。而如果青少年业余体校构建“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就会使体育教育中“体”的优势与“教”的特长充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既能够形成体育项目特长,又能够得到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而往大里说,“体教结合”的教学路径还能够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加快我国体育强国的建设步伐。

二、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

1、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一是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俗话说,失去体育的教育不完整,而失去教育的体育也必将走向歧途。教育先要育人,要做体育明星也要先学会做人。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不能够忽视文化教育,应当将文化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严格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让学生在能够得到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前提基础上进行体育学习、形成体育特长。也即是说,青少年业余体校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身体体魄、锻炼学生的精神意志以及陶冶学生的体育情操以外,还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这一点正是一般的全日制学校所难以达到的。青少年业余体校对青少年选材有着较为严格的要求,而进青少年业余体校学习仅仅是青少年人生道路的选择之一,学生入选青少年业余体校不易,作为学校和教练则应当更加对其精心雕琢,争取令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成才、成器。

2、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二是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青少年体育特长生首先要具有体育方面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并对此抱负和理想执着追求,才能够真正在体育方面有所成就。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要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对未来、对人生、对体育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形成非常坚定的信念。譬如,青少年业余体校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和内容丰富的特色项目活动,从而让学生拥有一个畅谈自己在体育项目训练中的酸甜苦乐、表达自己对未来的憧憬和夺冠的理想的自由空间,同时,教练也应当在这一过程中用真挚的话语与真实的故事来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从而点燃学生的思想火花,令学生更加具有训练的活力与动力。

3、注重习惯养成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三是注重习惯养成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些载体和平台,而这些载体和平台一般都是由教练在平时对学生的训练过程中所积极创造的,它能够满足学生展示自我和表现自我的欲望,让学生在其中体验到成功和快乐。譬如,如果在学生平日的训练中发生有人摔倒的情况时,教练应当启发学生去思考“是否应当暂时停下自己的训练去将这名摔倒的同学扶起来”,并给予学生一些积极的暗示,以及令学生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从而正确引导学生明白是非对错,令他们领悟到改正自己行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这样如果以后再发生这种情况时,学生就能够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并且积极去做。当然,这些好的习惯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习惯的养成都是一个反复和循环的过程,因此教练才应当要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通过平时训练中的点滴小事进行积累,从而让学生在经年累月的正确行为中形成一个正确的习惯。

4、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青少年业余体校“体教结合”路径的构建措施之四是重视文化素质教育。没有文化成绩,青少年业余体校就会失去生源,而学生也将会失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基础,这一点是全体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致认识。因此,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在重视对学生的体育项目技能的教育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青少年业余体校应当要实施“特色与常规同步推进,特长与合格同步发展”的管理教育模式,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从而令青少年业余体校中的体育特长生在综合素质方面不亚于任何同学段学生。

结语:

综上所述,青少年业余体校若想有效构建“体教结合”的路径,就必须要树立育人的教育观念、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注重习惯养成教育以及重视文化素质教育,从而将学生培养成为既有较高的运动技能水平,又有一定的文化知识与道德品质的全面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长志,钟建芳,史国生.“高水平基地”建设对基层体校“体教结合”的启示――以金坛市青少年业余体校为例[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63-66+101.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发展 青少年 体育锻炼

从发展的角度出发,青少年的体育锻炼必须按照发展阶段进行,避免青少年过早或者过晚进入下一发展阶段,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或者青少年的发展固定在一个阶段,进而错失发展的机会。

一、青少年发展阶段的特征

发展心理学表明,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青少年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当然,每个阶段都是紧密联系的,前一个阶段的发展为后一个阶段的发展奠定基础。

(一)幼儿期的特征(2―6岁)

这个时期,幼儿已经从爬过渡到走的阶段,在智力方面,主要是感觉运动方面的发展,而且智力和活动能力大都是从游戏过程中获得的。早期,幼儿对生活充满了主观幻想。两三岁或者五岁的时候,幼儿开始出现了反抗期,通常不听父母的话,比较任性,好动坐不住,但是这是幼儿正常发展的一个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幼儿会强化语言能力。在这个阶段,幼儿是第一次发生体型变化,因此还不宜运动。但是儿童这在这一时期比较好动,家长或者教师需要为儿童提供系统的运动教育,进而扩大幼儿的运动行为。

(二)儿童期的特征(7―11岁)

这个时期中,儿童已经开始进校读书,开始接触社会环境,参加社会活动。儿童通过参加活动,已经产生一定的独立意识。在和其他儿童交往接触的过程中,他们学会评价自我和他人。由于膨胀的虚荣心,他们在活动中很勇敢,总是显得朝气勃勃。6岁时,儿童已经掌握了基本的活动技能;6―8岁时,儿童的运动能力和四肢调节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9―10岁时,儿童已经可以发展各种运动能力;到11岁时,儿童运动反应的速度已经趋于成人水平。

(三)少年期的特征(12―16岁)

发展心理学家把成熟期分为了两个阶段:第一成熟期阶段和第二成熟期阶段。第一成熟期阶段大概表现在11―13岁,这一阶段通常表现为一些消极现象。少年在这一时期由于性成熟身体会发生一些变化,性情也会发生很大的改变。他们往往会变得固执己见,总是自以为是,有些甚至和家长教师公开争吵。教师和家长此时需要细心教育,循循善诱。到达第二性成熟的阶段,少年心理发展逐渐成熟,因而开始控制情感。在这两个阶段,少年们的运动发展特征有所不同,由于体型变化过大,他们的运动不是很安定,大多课余进行体育活动。

(四)青年期的特征(17―19岁)

在第二性成熟期之后,青年的思想情绪和运动感觉开始保持稳定的状态,过分的兴奋感开始逐渐消退。兴趣和性情都开始稳定下来,但是一些女青年在17岁的时候,开始出现危机期,在高度兴奋和反抗权威中重新表现出不安定的情绪。在这个阶段,青年的运动发展到达顶点,具备从事所有运动的条件。因此,这个阶段是青年培养个性、发展运动技能的黄金期。

二、从发展的角度分析青少年体育锻炼的要求

(一)对幼儿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对于这个时期的幼儿,家长和教师不要提出运动技能的要求,兴趣是运动活动的重点。家长和教师可以开展一些变化多样的小游戏,简单易做但是生动活泼。如果有条件,就可以布置各种各样的小型机械,比如滑梯、摆动轮椅等。在这个年龄段,家长要把重点放在幼儿的走、跑、跳、攀、舞蹈、游泳等基本运动形式上。

(二)对儿童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这一发展阶段,儿童已经拥有运动能力,他们开始学习各种运动技能,要求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学校必须为他们创造体育锻炼的环境。比如学校要招聘一些体育教师,配备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体育教学最主要的任务是让儿童体验陆地、水中和冰雪上的运动,激发他们的运动热情,明确运动、身体和学习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运动锻炼儿童的内脏器官,填补身体由于长期坐姿而造成的不良的影响,不断提高儿童的运动技能。家长和教师可以鼓励儿童练习速度和力量,但是因为儿童的运动器官还在发育之中,所以极限力量练习和弹跳力练习都要适量,不能安排过多,可以把耐力练习当做力量的一种手段。游戏是儿童体育锻炼的中心内容,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几乎都不会考虑战术,教师不要刻意进行综合技术训练。在7岁之后,可以对儿童进行一些基本体操锻炼发展儿童的平衡能力,比如支撑跳跃、翻滚和摆动等。这个时期可以培养儿童对田径运动的兴趣,进而锻炼儿童的远端环节调控能力。6―8岁时,可以让儿童学习游泳,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进行化学、滑冰和跳水等运动。

(三)对少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少年进入第二次体型变化的时候,运动过程中存在颇多的不稳定因素,他们的动作还不能达到标准级别,而且不够经济,但是在动作技术学习方面还是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的。15岁的时候,运动竞技的能力开始大幅度提高。此时,教师和家长可以训练少年的有氧耐力,提高心血管系统的机能。少年的身体发育较快,但是内脏器官的法语却有点缓慢,所以训练时一定要小心行事,不能操之过急进而加大训练量。再加上少年的肌肉、骨骼和韧带都还处于发育时期,脊柱还不能承受过大的运动负荷,一定要避免压力过大的训练。在运动项目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爆发力进行练习,在实际练习过程中要量力而为。

(四)对青年期体育锻炼的要求

在青年时期,肌肉和骨骼系统和内脏器官的机能都可以和成人媲美,此时的体育锻炼可以遵循青少年的兴趣爱好,融合多种体育内容,不断对教材内容进行交换,从而适应各种爱好。

三、结语

在幼儿发展到青年的过程中,每个阶段的体型、运动能力和心理活动都有不同的特点。体育锻炼需要因人而异,家长和教师必须清晰地认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婧.《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心理效益评价问卷》的编制[D].天津体育学院,2013.

[2]肖赠赠.福建全面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的经验、问题与对策研究[D].集美大学,2012.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行为问题 体育 矫正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3)03-0010-03

1、引言

青少年负性心理行为问题是当今社会特别是教育接面临的重要课题,具有“团伙”性质的青少年不良行为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是校园安全的重大隐患。这些学生因不良行为不被学校认可,不被同学接纳,容易提前走向社会,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已经成为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负性心理行为问题矫正成为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面临的重要课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利用体育学和心理学的方法和原理进行了相关实验研究,旨在寻求体育集体项目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方法,探索体育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机制,拓展体育教育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方面的功能。

2、研究方法

2.1 教学实验法

将实验对象纳入课题组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训练中,分阶段对其进行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培养。根据实验阶段的不同将学生作为体育爱好者、体育骨干和教学助理,灵活编排到各个课程和训练中,开展相应的心理行为教育训练。

2.2 访问调查法

对与实验对象有关的教师和同学进行访问,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和实验对象的问题发展背景,寻求实验对象的问题所在,征询行为矫正工作的方向。在实验后期通过访问调查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验证实验效果。

2.3 观察法

通过观察考察实验对象的心理行为表现,评定实验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以及时修正或调整实验进度。

3、研究对象

课题组以近三年来的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某职业学校56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55人,女生1人,女生同l男生确定为恋爱关系。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心理行为问题的心理学界定

心理行为问题又叫作心理行为障碍,是个体在应激条件下情绪上出现的不适状态,并表现为行为上不符合大众的价值评价标准,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在情绪上表现为过度的焦虑、抑郁、强迫和强烈过激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出现偏执观念、退缩行为、逃避行为、过激行为和行为。课题在立项的时候就将目标对象定为有强烈情绪状态表现的行为问题,比如过激行为、冲动行为和前行为。

4.2 心理行为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4.2.1 生理学因素

青春期的少年处在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与半成人感交替等错综复杂的矛盾中。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快速提高,心理发育的滞后造成一系列的矛盾,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影响青少年对事物的判断,造成心理困惑,引绪困扰。

4.2.2 心理学原因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心理断乳期,他们反抗外界的心理控制,主动而又果断地负性回应强势人群的心理影响,容易产生情绪对立和过激行为。由于年龄、经验和能力的限制青少年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时过于简单化和情绪化,使问题更加复杂,使矛盾更加突出,情绪更加对立。如果长期处在这种负面状态,就会造成人格发展问题,形成人格障碍。

4.2.3 社会学原因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发展时期,新生事物带来一系列的链式反应。特别是新观念的出现给家庭带来冲击让一些成人疲于应付,对青少年的影响更为强烈,问题家庭、问题教养方式、问题思想教育都给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产生极强的负性效应,同时网络游戏的出现,超前娱乐方式对未成年人的影响等因素的存在,使青少年的行为方式走向排异、对抗、暴力和逃避。这些成为青少年产生心理行为障碍的社会学基础。

4.2.4 人格特征因素

很多心理行为问题具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是个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环境、教养方式、负性事件等影响了个体健康人格的形成。

4.3 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在学校教育活动中的表现

4.3.1 冲动行为

遇到应激事件,不能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来处理问题,处理时不认真思考,不冷静,不能有理有节有度地处理问题,任凭一腔热情去工作、学习和社会交往。在学习与交往中表现为爱激动、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和矛盾,在冲突时往往不计行为后果。

4.3.2 过激行为

不能理智处理问题,情绪上很激动,容易做出一些偏激行为,往往以暴力形式处理问题解决争端,比如小团体打架、聚众群殴。在与教师交往中不服从教师教育,背离学校或者班级文化氛围。

4.3.3 行为

行为是违犯社会规范,挑战社会权威,挑战法律和国家机器的行为。在学生中由于人格尚未最终形成,因此在文章中用前行为来表示那些经常违反学校纪律,挑战学校管理部门权威,经常打架肇事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

4.4 矫正心理行为问题的教学实验过程

4.4.1 实验对象的选择

课题组在教学实验中主动选择具有心理行为问题的学生为目标对象,这些学生具有与任课教师在心理上远离的特点。某些任课教师在对待这些问题学生的时候,往往采取心理的疏远,让他们离开教室反省,或者任凭他们离开教室和实习基地玩耍。其中有些学生走向操场,在体育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的影响下与体育教师亲近,在体育项目特有魅力的感召下课堂上的体育骨干亲近,他们有时会以团体的形式模仿性地参与体育运动,这些学生都成为课题组开展研究的对象,他们的模仿成为课题组开展工作的契机。

4.4.2 体育兴趣培养阶段――培养兴趣、认同团体(3―4周)

课题组的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这些学生交流,建立相互接纳的和谐师生关系,引导他们参与体育活动。这些学生在开始阶段主要以培训兴趣为主,将学校的这些学生集合到一起,形成一个自由组合的团体,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老师和同学以及同学之间地位与分工明确,相互认同度提高,为以后的合作与实验奠定了基础。

4.4.3 体育规则灵活变通阶段――追求快乐、认同自我(6-8周)

这些团体中成员的运动水平和技术能力参差不齐,为了提高他们的运动兴趣和主动性,可以将体育规则变通,降低运动项目的竞技性,提高运动的趣味性,让快乐和笑声形成一种习惯,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追求运动成就感,提高自我价值感。

4.4.4 体育规则下的集体运动――规则与纪律观念的培养(约8周)

在实验过程中,当这个团体成员具备了一定的运动知识和技术,对团队有了一定的认同度,实验进入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用团体的影响力规范学生的行为,养成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规则与纪律观念,为学生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创造条件。在这一过程中,各种运动规则要求到位,在教学中采用轮流执裁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规则与纪律在团队和集体活动中的重要性,感悟在活动中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的道理,学会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认识问题,做到相互理解。

4.4.5 体育精神的培养贯穿整个教育过程

体育精神的培养在教学实验中占重要地位,要贯穿整个实验过程。体育精神的内涵博大,针对实验的目的与要求课题组突出了自我意识、励志教育、团队精神等方面作为教育的重点。自我意识从自我价值认同开展教育,在运动中找到自我,在团队中追求自我,树立自信、自尊意识。励志教育从体育的“更快、更高、更强”作为出发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追求理想生活的动力,让学生有理想、有目的有追求。团队精神方面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从沟通艺术、协作精神等方面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特别是在团队性的体育活动中更注意加强教育。

4.4.6 情感教育与情绪管理贯穿始终

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突出表现在情绪的控制能力和情感的缺失,情感冷漠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的一个情感特征,课题组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校心理咨询师的指导下制定了系统的团体咨询方案,让学生在情感上接受学校、老师和同学,学会感恩环境与社会,立志回报社会和家庭。同时,课题组的老师对学生进行情绪管理教育,让学生学会疏导情绪,发泄情绪,学会让情绪为自己服务,而不是为自己的社会适应制造障碍。

4.4.7 理性的回归――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

实验的最后归结到让学生回到班级中去,跟同学在一起走向正常的学习与生活,为学生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在实验的最后阶段鼓励学生回到班级,回到正常的学习中,要求他们按照自己习得的思维方式,管理情绪约束行为,与人友好相处,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

4.5 数据分析与跟踪调查

课题组通过调查访问实验对象的老师和同学,以及采用自我报告的形式对学生实验前后的行为表现和情绪状态进行了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具体结果见表1、表2。

4.5.1 实验前后一周行为统计与分析

通过表1可以考察到学生的行为表现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说明其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控能力加强,个体也由人人远离的对象走向正常的学习生活,为以后的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5.2 实验前后的自我情绪统分析

通过表2可以看出实验对象的情绪状态有较大改善,情绪中的失落感降低很多,说明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自我认同与团队认同度有了很大提高。冲动意向有较大改进说明学生的情感认知进步明显,情绪的控制能力提高。数据表明,通过教学训练,学生的情商得到了提高。

4.5.3 跟踪调查

课题组对已经参加实习或毕业的学生进行了调查访问,通过其本人、老师和同学的介绍,学生情绪和行为表现良好,实验效果得到了巩固。

5、结论

5.1 体育是纠正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教育阵地

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学生参与其中,体育运动氛围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以游戏、运动、竞赛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环境,充满着合作与竞争、协同与对抗,有严格的规则和纪律,包涵着理性与粗犷,是学生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环境。体育精神也是人文精神的浓缩:“贵在参与”、“团队精神”、“更快、更高、更强”、等响亮的口号和思想,是参与、合作、竞争等现代人文思想最直接的表达。所以说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心理行为教育的理想手段,在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教育中居至关重要的地位。

5.2 合理利用体育原理和心理学技术矫正青少年的行为障碍

在实际教学中,体育原理的合理运用和心理学技术在体育教育中的拓展,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的矫正有积极的作用,可以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纠正行为偏差,为学生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创造条件,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步入社会生活奠定基础。

青少年体育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格林模式;武陵山区;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诊断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显示全国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总体呈向好态势,身体形态水平继续提高,肺活量在2010年出现上升拐点后继续上升[1]。但是,我国《第五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指出,15岁及以上的人不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率高达72.2%。全世界每年有530万人是因为缺乏体育锻炼而过早死亡[2]。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教育存在于社会环境的不同领域,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集中体现。学校更应该融合家庭和社会,更好地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健康第一”的思想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的价值。武陵山区的行政区域范围为湘鄂渝黔共计71个县(区、市),湖南武陵山是大片的集中连片特困区,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则是扶贫的主战场。2015年该地区的GDP仅占全省的17.3%,人均GDP为23717元。这与社会历史问题、经济发展不平衡、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导致该地区的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白志红等人(2013)研究结果表明,近25年间(1985-2010年),武陵山区土家族学生胸围的增长幅度不大,男生部分年龄组出现负增长,肺活量也在下降[3]。彭彦等人(2013)结果表明湘西汉族学生的身体形态发育水平明显高于湘西苗族学生[4]。谌晓安等人(2014)对湘西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体质进行分析,结果是该地区总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体质健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我们长期引导和关注。美国学者劳伦斯²格林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格林模式(PRECEDE-PROCEED),即诊断评估模式。该模式共分为九个阶段,其中1-5为诊断阶段(PRECEDE),该教育诊断评价主要由倾向因素、强化因素、促成因素构成。6-9为干预阶段(PROCEED)[6,7]。基于此,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格林模式对武陵山区青少年日常行为展开健康教育诊断。

1社会学诊断

在PRECEDE-PROCEED模式中,社会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人们的生活质量。那么何为生活质量,通常是指社会政策与计划发展的一种结果。在医学领域中,主要指个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状态评估,即健康质量[8]。社会学诊断的最终目的就是评估人们的生活质量,从客观条件和主观感受为指标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健康因素,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质健康教育的行列中,提高生活质量。马天来(2015)从五个维度对湘西地区大学生生命质量(生理、行为、心理、社会、环境)进行调查分析,通过计算各维度的总分得出,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与学科、年级、性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生命质量与生理无显著差异。重要的是体育专业的学生生命质量得分明显高于文理科生[9]。在对吉首大学学生访谈中得知,大部分人表示从小到大都缺乏体育锻炼,课业负担重,学校重文轻体的观念,加之部分青少年存在饮食和作息时间不规律等问题,导致青少年整体体质呈下降趋势。苏方宇(2013)等人对云南省哈尼族、傣族、拉祜族7-18岁的青少年儿童进行生命质量(社会心理功能、生理心理健康、生活环境、生命质量满意度)调查,结果是拉祜族的生命质量得分最低,且与中国农村常模在不同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与区域交通和受教育程度有关[10]。

2流行病学诊断

流行病学是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如何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是研究的重点。找出影响青少年生活质量的疾病或健康问题是流行病学的主要任务。本文通过对青少年的健康状况和发病情况进行询问,发现大部分健康问题主要是抵抗能力的高低和一些突发疾病等造成的。武陵山区青少年流行病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高血压的发病率与肥胖状况。杨小仙(2012)等人对湘西地区农村7-15岁的1755名儿童进行体重指数(BMI)、血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相关性研究,通过体重指数将他们分为正常组、超重组和肥胖组,结果为女性的SBP和DBP均有显著性差异。BMI与SBP和DBP成正相关关系(P<0.05),而且BMI的三个组别与高SBP的发生率为1.3%、7.1%和15.2%,所以,肥胖程度越高发生高血压的概率会成倍上升[11]。谢文杰(2016)等人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15-18岁1481名青少年中患有高血压的人数占17.99%,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知,农村、超重和肥胖与青少年高血压的发病呈正相关,与中、高等运动强度、睡眠呈负相关[12]。目前,导致慢性心血管、肥胖等流行疾病的发生,是体力活动的不足造成的[13]。2、营养状况。张天炜(2012)对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的3069名小学生的营养状况进行调查,6-9岁、11-12岁是患营养不良和肥胖的主要年龄段,与父母的职业和经济收入有关,而且与母亲的营养状况有密切联系[14]。张天成等人(2014)对2876名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小学生的营养与肥胖进行分析,土家族中不同性别和居住地,苗族中不同居住地与肥胖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对不同群体的营养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15]。冯光霞等人(2015)对贵阳城市、郊区、乡村共1621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为能量、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均摄入不足,农村地区的初中生应加强膳食营养的指导和教育[16]。以上为武陵山区流行病学相关诊断研究,高血压检出率的升高、营养不良和过剩导致青少年不能健康成长,而且患某些疾病的概率相当高,说明该地区青少年体质健康不容乐观,需引起社会的关注。

3行为和环境诊断

流行病学是前提,行为和环境则是存在问题的所在,武陵山区有着独特的地理环境,我们可以通过不同的行为方式和环境的变化来改变当前的健康问题。在该阶段不仅要找出病因,还要对症下药,合理开展促进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这需要我们通过调查健康问题的轻重缓急进行合理安排。詹才章(2016)认为大学生利用课外观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都高于周末。每天睡眠的平均时间为8.12小时至9.20小时,得知大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过长,而运动时间过短[17]。张福兰(2015)等人通过调查武陵山区土家族苗族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中发现,青少年中缺乏锻炼的人数高达65.13%,且男性的吸烟率和饮酒率都超过百分之三十以上[18]。郑果(2016)指出湘西州土家族苗族农村初中生有60%以上的学生一周都不喝牛奶,56%以上的学生缺乏锻炼,46%以上的经常看电视[19]。在行为因素影响下,大学生还面临着就业、考研等社会环境压力,这就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关注,在这个大环境下进行健康教育,根据不同的影响因素,提出不同的干预策略。

4教育和组织诊断

对行为与环境诊断所得出的结果进行相关的健康分析,对部分青少年进行访谈,还要将获取的大量文献资料和专家领导的建议总结归纳,为今后的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因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主要目的是使人们的行为和方式发生改变,所以该诊断阶段也是PRECEDE模式的核心。该教育和组织诊断分为三个因素,即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强化因素。

4.1倾向因素

倾向因素是行为发生的基础(如人们的认知态度、技能、意识、自信心等),它将为今后的慢性流行病埋下祸根。通过访谈询问大学生得知,他们自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没有问题,而且现在正值青年,也没必要过早的担心健康问题。认为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不会对健康有直接影响,因此也没有花费更多的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其实,不健康的行为习惯终有一天会影响人们的健康。

4.2促成因素

促成因素(如政策的出台、宣传教育、家长的影响等)主要受外在条件的影响,是个体或群体实现行为的条件。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对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视不够,目前还没有完整的系统持续监督健康促进模式。仅仅靠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是远远不够的,对相关健康教育的培训也很匮乏。如今,大部分青少年喜欢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不喜受拘束,导致没有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现在的大学生大多都是在外上学,离开了父母家人,在学校课余时间又相对充分,导致学生出现了饮食不规律、通宵上网等问题,这是受到学校管理制度和环境的影响。

4.3强化因素

强化因素(如同伴同事的鼓励、社团组织等)是在行为发生之后还继续影响或得到支持的因素。通过访谈吉首大学学生得知,大部分学生受同伴影响,比如宿舍通宵娱乐或熬夜畅谈,来释放自己的情绪,这其实也是行为的继续表现。

5管理和政策诊断

管理和政策诊断的核心内容是组织评估。组织评估又包括组织内分析和组织间分析[20]。组织内分析,也就是相关部门开展的健康教育,主要有知识讲座、学校社团组织、运动技能培养等。组织间分析,主要是相关部门的相互协作的情况,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将健康教育普及开来,让更多的人接受健康教育知识。然后就是政策法规,通过社会这个大环境发挥国家政策、完善各项制度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对体育锻炼做出要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也为我们今后的干预提供依据。

6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