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致服务的理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京津冀;高校;企业;合作机制;建议;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服务社会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2010年7月我国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第四十条明确指出“探索高等学校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建的模式,推进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的资源共享,形成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提高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因此,科学探究高校与企业密切合作的成功模式,不仅是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进程的有效手段,而且也是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
高校与企业携手合作,这已成为当今世界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共同趋势。然而,国外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较之我国有较长的历史,且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给所在的区域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国外校企合作模式推介
(一)政府主导模式
该模式强调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政府、高校、企业3个利益主体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一种“三位一体”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三方关系有效互动,其中企业是主体,政府和高校分别发挥保障和服务功能。如1999年法国政府通过了旨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开辟就业渠道的《革新与研究法案》,该法案强调政府应建立专门的知识产业化管理机构,简化研究人员创办企业的申办手续,调整革新企业的税收政策,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公共研究机构与企业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同时,为推动革新技术企业的开发,法国政府还启动基金重点支持高校和研究机构间联合创办产业的计划,地方政府也给予了相应扶持。启动基金主要为革新企业的起步阶段提供经费支持,一类是国家专项课题启动基金,主要支持的领域有生物技术、新材料及信息和通信技术;另一类是地方启动基金,由大学、科研中心、地方政府和地区发展部门联合筹措,主要目的是支持产业开发[1]。再如,日本政府为了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特别是日本国会通过的《产业技术革新法》,明确规定了官、产、学三方的利益分配和合作法则。这种“官产学”三位一体模式,使日本在新技术领域,如生物技术、新材料科学、超导研究等方面尤其突出,不仅促进了日本科技水平的提高,缩短了科研成果到产品开发的时间,而且培养了一大批新技术人才。此外,还有许多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在高校与产业合作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制定专门或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采取各种优惠政策来扶植科技产业园区的发展,如房地产租售优惠、设备折旧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外资引进优惠等。
(二)科学园区模式
科学园区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美国的斯坦福研究园,它的建立曾有力促进了“硅谷”的形成,极大地推动了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兴盛,为大学与企业的联姻树立了典范。在此之后,英国、法国等一些发达国家也纷纷设立各具特色的大学科技园区。亚洲的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和我国台湾地区,从上世纪70年代也开始相继建立了大学产业园。除斯坦福研究园、剑桥大学城等少数科学园区是在综合研究能力极强的大学基础上建立的以外,多数科学园区都是由区域内若干个大学和科研机构联合组成,通过聚集效应来增强高科技研发能力。如2003年9月,在由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西蒙弗雷泽大学(SFU)、不 列颠哥伦比亚理工学院(BCIT)和艾米丽卡艺术与设计学院(ECI)4所当地著名公立高校共同筹建的“大北路校园”新校区内,分别建设4个在教学、科研及成果商业化方面都为全新的高新技术知识园区,一是生物技术,二是新媒体,三是人文科学,四是科技成果商业化。每个园区的建设方案都要经过4校统一审核批准,同时吸引企业界积极参加[2]。园区将重点解决城市发展所带来的人口增长、水资源和其他能源供求及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
法兰西科学城集中了法国60%的大学和43%的科研机构,共有3万多科研人员和8000多家高科技公司[3]。
这些蓬勃发展的产业园区已成为高校及科研机构发展高新技术和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主阵地,它大大增强了高校与企业界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合作。
(三)中介搭桥模式
它是利用专门的中介组织来帮助高校科技成果向产业界转化的有效模式。在美国,也有众多专门机构负责校企合作事宜,如通过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大学-企业联合体等综合服务机构,切实承担了高新技术向产业界转移的重任。英国的剑桥大学在1973年成立了沃夫森产业联络办公室,主要职能是注重协调帮助各院系和个人建立同产业界的合作,仅1998年,知识产权转让规模就突破100万英镑[4]。日本为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办了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高科技市场,该中介机构主要负责挑选所在地区大学和科研机构能够转化为产品的科研成果,对有关成果产品化的研究提供资助;代为有关科研人员申请专利;协助创办风险企业等[5]。
(四)风险投资模式
所谓风险投资指的是一种把资金投向蕴藏着失败危险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研究开发领域,旨在促进新技术成果尽快商品化,以取得高资本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在国外,风险投资资本主要来自金融机构、基金公司、保险公司、个人投资者、政府基金等。据统计,美国90%以上的高新技术是按照风险投资模式运作。创立于1988年的曾经是最大的、最成功的美国种子基金网络公司“资本网络公司”,是一个独立的实体,由“创造、创新、资本研究所”和“奥斯汀技术孵化器”合作创办,主要是鼓励种子基金和风险基金向德克萨斯州的企业家提供机会,有力地促使了其首府奥斯汀成为世界上高科技发展速度快、成效显著的代表城市[6]。1998年日本成立合成股份公司的高科技风险企业,是由住友电气工业股份公司、日本风险资本公司等7家公司和大阪大学、京都大学等5位教授共同出资举办,旨在选择能够对产业界做出贡献的研究题目,在日常的研究活动中切身感受到产业界的需要和自身的价值,更好地补充企业自有的研发力量[7] 。
二、探索构建京津冀校企合作机制
目前,京津冀地区作为我国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其校企合作的态势并不乐观。一是高层次的区域性的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尚未建立,政府未能充分发挥应有效能;二是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科技中介服务的行业自律机构和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在技术交易过程中,科技中介机构还不能提供有效服务。三是校企合作中双方利用风险投资的意识不强,企业缺少与高校的常态化沟通机制,而高校对开展校企合作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那么如何充分发挥高校的综合优势,实现与企业之间的有效对接,不妨借鉴上述国外高校与企业合作的成功模式,探索构建京津冀校企合作机制,这将对发挥京津冀高校科技优势、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转变校企合作与共建方式,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立和完善“官产学”三位一体保障机制,进一步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通过“官产学”的保障机制,即以政府层面为主导,以企业研发为主体,以高校参与为基础的三结合体制,把开发引导、应用、基础有效结合起来,建立产业资本与人力资源、知识资本最优配置的多种产学研合作模式。
具体来讲,就是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建立高层次的区域性的校企合作联盟机制,定期进行交流洽谈和磋商对接。以政府搭建校企合作的中介机构为纽带,依托大学科技产业园区,以企业研发力量为主体,以高等教育衍生产业为突破口,不断促进新技术领域的开发和利用,缩短科研成果转化的时间,使高校真正成为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战场,切实增强高校服务京津冀区域发展的能力。
(二)建立和完善高校与产业结合的运行机制,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提供有效服务
通过有效整合京津冀区域内校企合作的中介服务机构,构筑一个网络化、区域化的校企合作中介服务高端平台,更好地促进区域内外创新要素的充分涌动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借助京津冀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区域内校企之间的技术与信息交流,高校应及时向企业公布最新的研究成果,同时企业也应及时最新的技术需求信息。二是健全完善区域技术和产权交易平台。以京津冀现有的知名技术产权交易机构,如北方技术交易所、北京技术产权交易所、中关村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以及河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为核心,构筑京津冀区域校企合作交易平台,促进技术、资本在区域内的优化配置[8]。三是高校自身也应发挥人才、技术、信息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加强与大中型企业建立以科研任务为纽带的长期合作,把高校的重点实验室作为企业的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更多地承担科技攻关项目,开发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切实在技术创新活动和成果转化中取得实效。
(三)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的风险投资促进机制,为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提供有力保证
由于高科技产业是风险产业并面临着国内外激烈的市场竞争,存在着明显的不确定性,在资金方面,单靠学校有限的资金是很难实现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因此,不妨引入一些实力强、信誉好的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基金组织和信用担保机构,为京津冀校企合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上市公司、私人资本参与高科技型企业的风险投资,努力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为京津冀高校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京津冀高校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还应注重培育和激发风险企业家和科技人员的创业能力。
三、对河北省的建议
(一)以产业园区为依托,搭建校企合作平台
河北省应抓住京津冀一体化、首都经济圈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契机,统筹规划河北省域内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筑巢引凤”,吸引京津的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利用其教育、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质资源,搭建河北省校企合作新平台,也可以为京津知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在河北省境内直接设立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提供各种优惠条件。通过以产业园区为依托,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必将加快推进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以提高吸纳京津高新技术、资金和人才的能力。
(二)以中介机构为纽带,构筑校企合作桥梁
河北省应积极利用与京津高校及科研机构搭建的不同层次、内容和形式的校企合作服务平台,如设立咨询公司、联络办事处、技术孵化中心等服务机构,不断加强与京津两地的校企合作和优势互补,特别是要借助京津科教和产业优势,大力引用其高新技术来改造和提升钢铁、医药、建材、食品和纺织服装等河北省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要注重发挥河北省技术产权交易中心这一重要技术交易平台的作用,更好地推动高校与企业合作进程,更好地促进技术、资本、人才等要素达到优化配置,从而为河北省科技创新提供便捷和顺畅的服务。
(三)以政府政策为主导,提供校企合作保障
河北省各级政府应发挥好政策导引作用,通过制定专门或相关的政府规章和实施办法来积极扶持大学科技园、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的运营建设;或者采取各种优惠政策如房地产租售优惠、税收优惠、贷款优惠等,为解决中小微企业的实际困难提供帮扶。当前,应发挥好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导引作用,正确引导高校及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新能源、新材料、文化产业等领域的合作,实施好“百家央企进河北”重大战略和信息产业升级、生物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重大工程,加强创新主体的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促使科研成果从高校向产业有效转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法国政府通过革新与研究法案[J].世界教育信息,1999,(6).
[2]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教育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四所著名高校共建新园区[J].世界教育信息,2004,(3).
[3]徐广宇.国外发展教育产业的典型模式与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00,(10).
[4]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剑桥大学科技转让的基本实践及对我们的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0,(6).
[5]中国驻大阪总领事馆教育室.日本创办促进科研成果产品化的中介机构[J].世界教育信息,2000,(7).
[6]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政策规划处.美国奥斯汀高科技城市发展简析[J].世界教育信息,1999,(11).
【关键词】精致化 就业指导 大学生 精致计划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模式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形势日渐低迷、增长缓慢,实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国内企业招聘需求计划大幅缩减,加之当代大学生自我定位不明确、就业能力缺失,导致大学生就业质量不断下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后备军,能否科学的配置到适合的岗位上去,反过来也会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当前国内大部分高校尤其是理工类高校大学生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传统的就业指导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高校面对就业问题在拓宽就业渠道,寻求更多的就业岗位的同时,应该精致化的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对大学生进行梳理、分类、定位,采取不同的就业举措,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一、精致化就业指导的内涵
(一)就业指导的概念
就业指导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与就业法规,认识、分析自身特点,以用人和就业的匹配度为衡量标准,提供咨询、指导和帮助,使大学生在进入职场时,能够迅速的进行角色转变以及自我定位,实现人、职合理匹配的过程。就业指导是就业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能够加快高校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能够更加的适应社会。目前,就业指导已成为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怎样高效的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也是国家以及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的问题。
(二)精致化的概念
精致化作为一个基础的指导理念,又被称作“精致化管理”。最初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随着“精致教育”这一理念的不断完善,越来越多的领域开始吸收、借鉴、整合该理念,台湾学者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将这一概念应用延伸,提出了“精致教育”的思想。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的大环境下,精致化的观点和管理理论对于现今普通高等院校的运行机制以及管理方法而言,成为了高校的共同要求也成为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共同需要。北京大学将精致化理念引入到学生工作中,实现了学生工作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推进的根本转变,构建了具有新理念、新思路、新制度的学生工作模式。
精致化就业指导是指面向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群体,除了运用标准化的服务之外,针对群体的特殊性,采取以人为本的策略开展共性和个性的就业指导,服务每一个学生,使就I指导工作更加规范,真正把工作做具体、细致,不断提升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使得大学生明确自身定位,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三)精致化与精细化的区别与联系
精细化就业指导理念在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方面成效显著,已经为各大高校所学习、实践。正确的辨别精致化与精细化的区别与联系,并在实践中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着推行精致化作为指导理念的进展速度。精致化是对精细化的升华,不是对精细化的否定,它具有精细化的注重定量分析、强调绩效评估、善用先进手段、讲求工作效率等特点,还具有突出人在指导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强调教育的人文效益和学校文化的育人功能。
(四)精致化就业指导的突出特征
明辨个性,因材施教。精致化就业指导理念的本质以学生为根本,突出学生的重要地位,辨别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对每位学生的不同的性格、能力、专业、地域等,有针对性地制定细致化、专业化、人性化的就业指导。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开展合适的就业指导工作,充分体现科学规范和人文关怀。
正确定位,固化服务。精致化就业指导,是构建更深入、更有效的服务框架,通过启发式教学和细致的工作,激发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意识,从而达到自由发展的目的。它是以精致化思想为总领,将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作为依据,通过完善组织建设、明确服务宗旨、扎实落实工作等环节,使得学生健康自主的就业。
二、精致化就业指导的意义
(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
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心理年龄比实际年龄小的现象,加之独生子女居多,许多人对困难、挫折的应对承受能力较差,遇到挫折首先选择逃避。精致化的教育指导,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明确自身定位,从而产生自动力,不断提升就业能力,形成正确的职业定位。
(二)提高学生的就业质量
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社会竞争愈发的激烈,用人单位对高校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某种意义上说,高校的培养内容与社会需求存在很严重的脱节情况,不停更新的能力需求与缓慢调整培养方案形成了一个极大的矛盾点。这种问题的存在,大大的增加了大学生与就业单位相互匹配的难度。根据麦可思调查结果可知,目前大学生整体就业质量不高,对工作的环境、待遇等方面不满意。精致化的就业指导能够为学生量身打造符合自己的求职方案,提高就业匹配度,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促进高校管理精致化
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越来越多的学生诉求,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无法回避的问题。在外部环境无法短时间改变的情况下,高校制定切实可行、有效的精致化就业指导制度,帮助大学生提高具有自身特点的核心竞争力,力保大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变得尤为重要。落实精致化就业指导,达到预期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促进高校对管理精致化的认识,提高重视程度。
三、高校就业指导的现状
(一)就业指导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落实开展,辅导员的职业能力直接决定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质量。大多数毕业班辅导员没有接受过完整的校招应对训练,同时,部分毕业班辅导员为兼职,对就业指导的概念不清,没有实战经验,致使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往往达不到有效的结果,事倍功半。
(二)就业指导关注整体,缺少针对个体的工作方法
高校毕业班就业工作复杂,状况多变,导致许多辅导员疏于了解学生的特征,仅仅通过面上针对群体的方式开展就业工作。整体的工作推进难以满足个体的情况,就业工作推进缓慢,效果较差。
(三)就业指导角度单一,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多角度的开展就业工作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往往局限于自上而下的灌输,单一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指导,没能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
四、精致化就业指导的举措――以南京理工大学某工科学院为例
(一)梳理三大方向,实现横向分流,汇聚升学、就业大数据
发放、回收、分析意向调查卡,详细了解学生的目标取向,从考研、出国、就业等三个方向对学生进行分类汇总,从目标学校、目标单位、目标地域等方面对每一个方向的学生进行分类整合,实现横向分流。根据统计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群体进行谈话了解,进一步完善升学、择业大数据,为工作开展奠定基础。
(二)打造两大平台,明确工作任务,形成升学、就业战斗堡垒
依托就业、升学两大平台,发挥群体对个体的正面促进作用。群体在能量传播上有着巨大的作用,可以使得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向着一个目标前进,从而更加坚定了不同群体中个体的l展目标。同时,群体的渠道互通、信息共享等优势,可以使目标完成更加容易。
成立就业俱乐部,完善各部门职责,打造高效就业平台。上半年,举办就业能力提升大讲堂,从求职礼仪、简历设计、投递策略、笔试技巧、面试经验、摄影技术等方面,邀请优秀高年级学生进行教授,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开展简历设计大赛、多角度模拟招聘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模拟就业经验;搜集分享暑期实习招聘信息,积极联系就业单位,为年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下半年,分享交流实习经验、技巧,传递就业信息;搜集分享招聘信息,并寻求学院教授帮助,拓宽就业渠道等。
成立升学联盟,明确工作目标,扎实推进升学工作。根据意向分组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出国交流、考研技巧等讲座,提高学生综合技能;积极联系高校、研究所为学生搜集录取、调剂、申请要求等各方信息,安排宣讲会。
(三)制定三级梯度,建立纵向体制,实现学生发展的精细管理
通过制定两大平台、多个小组、个人计划三个梯度,把学生的发展实现途径按照面、线、点剥离,在不同的层次完善不同能力的培养、促进不同信息的共享、督促不同计划的落实,真正的实现学生发展的私人订制。
第一梯度――两大平台。依托两大平台,开展一系列教育指导活动,从宏观层面对三大方向学生进行综合能力提升教育,提高年级学生整体竞争力。
关键词:高速公路;管理;通行费;增收
中图分类号:F54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高速公路的健康发展不仅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直接关系到我国民生。新时期,高速公路要获得可持续发展,发挥自身作用,必须要以收费管理为抓手,通过有效管理实现高速公路通行费增收,为高速公路良性发展提供资金保障,维护高速公路正常的交通秩序,确保高速公路高速畅通。在具体实施中,我们要强化“四种意识”,以实现“四个确保”。
一、强化分类稽查意识,确保无违规减免偷逃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如果缺乏分类意识,往往容易导致违规减免与偷逃通行费现象,造成通行费欠受,影响通行费增收。我们要强化分类稽查意识,细化通行车类别,确保按照规定收好、收足通行费,没有违规减免偷逃现象。
1.严格核查,杜绝绿通车违规减免
绿通车享有减免优惠政策,因此也成了投机分子偷逃通行费的手段。对于绿通车的稽查,我们必须要做到严格操作,除了核查司乘固定的位置,还要进行全方位的核查,包括车载物品、运输终点,尤其要防止司机以各种理由逃避核查现象,例如车门无法打开,货物出现脱落等;此外,我们还要善于通过观察司机的言行举止,获取真实的信息,必要时还可以现场取证。通过严格核查,既保证绿通车应有权益,又要防止绿通车违规减免,实现高速公路通行费增收。
2.细致询问,杜绝违规车违规偷逃
询问是实施稽查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核查过程中,我们要做到多一些细致,杜绝违规车违规偷逃现象,重点核查无卡车、超过时效的车辆以及U型车辆。对于行驶里程比较短的无卡车主动补卡的,需要防范卡转让现象以少缴费的现象;对于U型车,要预防换卡现象,要细致询问车况,以确保U型车与查询系统信息保持一致,确保杜绝违规偷逃现象。
二、增强现场管理意识,确保无违规过磅现象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规范有效,需要增强管理人员的现场意识,这样才能将违规过磅造成的通行费流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1.加强现场观察
现场管理的一个重点是大型货车,在大型负货货车接近时,现场管理人员要加强现场管理,凭借现场工作与管理经验,对于货车行驶过程中缓慢行驶、车辆停留等现象要及时处理,以防违规过磅现象;要加强收费界面信息观察,对于感觉明显存在问题的要及时核查。在此过程中,管理人员也要注意维护自身安全,以高度的责任心维护高速公路收费秩序。
2.抓好现场节点
高速公路现场管理人员还要具有时间节点意识,根据不同的时段抓好现场节点,实施差别化现场管理。一般情况下,白天与夜晚现场管理的重点不同,晚间要重点关注车辆慢行与停止行驶现象,这些情况往往伴随着非法使用钢板与液压装置等行为;白天则要重点关注车辆行驶非正常现象,例如车辆S形行驶,跳冲磅等现象,从而达到少交通行费。
三、提升精致稽查意识,确保无操作过程失误
随着高速公路收费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通行费违规减免与偷逃现象也越来越多元化,这需要高速公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提升精致稽查意识,确保无操作过程失误造成的通行费减收现象。
1.加大宣传力度
高速公路精致化收费管理离不开宣传工作,管理人员要充分利用多元化宣传平台,包括传统的宣传画册、报刊杂志,充分利用短信推送与新媒体等,向司乘人员宣传通行费征收的意义、要求与相关法律法规等,使司乘人员提升自觉缴纳通行费的意识,认识到非法逃避通行费缴纳的严重后果,为精致化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
2.部门协同用力
高速公路精致化管理不是一个部门的责任,需要各个部门联动,协调用力。因此,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加强联动意识,与路政、养护中心与交通警察等保持高度的协调,建立起一道健全的通行费管理网,依法收费,依法打击非法逃避或减免通行费的行为,实现通行费增收。
四、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确保无通行资源流失
高速公路管理人员要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从传统管理理念向服务理念转变,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确保高速公路无通行资源流失情况出现。
1.树立服务品牌意识
新时期,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树立服务品牌意识,根据自身服务优势打造服务品牌。高速公路管理人员要根据岗位职责,加强职业感,提升职业道德,不断提升服务内涵与服务品质,建立起完善的考核指标,将各项服务指标细化,使考核指标具有可操作性,以微笑赢得人们的信赖与尊重,使司乘获得良好的通行体验与温馨感受,以人文情怀赢得更为广泛的通行资源,实现通行费增收。
2.强化管理人员培训
高速公路收费管理离不开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我们必须要根新时期高速公路收费存在的现状与要求,强化管理人员培训理念。一方面,通过培训提升管理人员管理与服务技能,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速公路事业,更好地服务于司乘人员;一方面,提升管理人员应对能力。高速公路面临的形势越来越复杂化,违规手段也越来越隐蔽化,这需要通过强化管理人员培训,用精湛的业务能力与灵活的应对能力,为司乘人员带去温情,赢得更广泛的通行资源。
参考文献:
2011年,笔者所在学院开始进行适合口腔医学生特色发展的“精致化”教育方式的尝试。通过一年半的实践,初步摸索出一套适合研究生“精致化”教育的工作方法与模式。
1.1构建并深化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
作为医学院校的研究生,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接诊病人,完成相应数量的临床病例是研究生培养内容中很重要的一项。但因为临床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学习任务往往不一定是在导师一人的指导下进行的,而更多的是由所在科室的其他高年资教师指导他们学习、接诊。而将这些带教医师纳入到“全员育人”的体系中来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以往由“主管领导—导师—班主任—辅导员”形成的育人模式的基础上,将各科室、各病区主管教学的副主任、学组主管教师、科室教学秘书、科室专职教辅人员共同纳入“全员育人”体系中,形成一个多层面、立体化、“无缝式”的管理模式。这样,既弥补了导师因事务繁忙而无暇关注学生的思想状况的不足,又填补了一些平时容易忽略的管理空白。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不定期地召集这个全新的育人体系中的成员一起就研究生“精致化”教育工作召开专门的研讨会,明确各自的分工和责任、强化管理,各司其职、互相配合,把研究生的专业培养、日常管理和德育教育统一起来,形成业务培养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全员育人的新格局。这无疑是更符合“精致化”教育理念的一个大胆尝试。
1.2设计符合学生发展需求的日常思想教育内容体系
针对我院研究生分科细、类型多、学制长等特点,一年多来,我们以分年级、分培养类型、分专业的方法按不同层面,开展适应不同研究生需求特点的精致化教育:
①分年级教育:新生教育精致化。在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中,通过讲述医院院史并进行医院文化理念的宣讲,特别是将一位位老专家、老教授的感人事迹讲述给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今后的行为方式,使学生在入院时就感受到使命感和责任感。考虑到研究生统招新生多为京外生源,为了使新生更好地融入到北京大学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中,我们通过鼓励新生加入医学部的各种学生组织,与本科新生联合举办迎新晚会等活动,使他们快速地融入到学院中来,尽快找到归属感;毕业生活动精致化。在毕业前,特别邀请医院的人事处长向应届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并结合口腔医学专业的特点,通过讲述学长在口腔专科医院、综合医院口腔科和开业诊所不同的就业经历来指导毕业生的人生规划。毕业前夕还组织毕业生与院领导、班主任和导师们一起座谈、表彰,畅谈今后的人生理想,发表各自的毕业感言,将感言编辑成册,赠送给导师和毕业生。此外,还在离校前组织聚餐、郊游等活动,欢送毕业生离校。通过组织毕业生的相关活动,让他们感念师恩,将爱校教育进行到离校前的最后一刻;其他年级学生活动精致化。在研究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临床技能和学术研究能力,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一环,对于中年级学生更是这样。通过举办“青年医师学术沙龙”,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号召他们积极参加学院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方式,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此外,还通过举办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了大家的课余生活,给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锻炼自己的机会。
②分培养类型教育:研究生的中心任务是学习知识、做好科研和提高技能,因此按不同的培养类型,给予不同的教育,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特征。如定期组织临床技能型学生开展医德医风讲评、医疗纠纷处理讲座、接诊技巧交流等活动;定期组织科学研究型的学生进行实验技能培训和学术前沿讲座等。此外,针对不同培养类型的各自特点,进行特殊关注。如科研型的学生所面临的学业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应创造更多的交流倾诉的机会,并在必要时给予及时地心理干预,使科研型学生能够顺利投入科研学习。尽管医学研究生的培养类型被人为地划分为临床技能型和科学研究型,但是分培养类型的教育却决不能“划江而治”。从整个研究生教育宗旨来讲,使学生获得更广博、更深入的专业知识才是培养的重点。因此,我院也十分注重不同培养类型的联合培养。如要求临床型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学研究;科研型学生在椅位空闲时进行临床学习,并组织临床型与科研型学生座谈,实现了科研与临床的相互促进等。
③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强化“班级”这一概念是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院,口腔研究生教育分为11个专业,分布在不同的临床科室招生,但招生规模有大有小。因此,我们就按照专业特点将其整合为5个研究生班。在各班级层面,也结合本专业实际,积极倡导“大学科”理念,定期举行“大学科”的病例讨论和学术活动,加强班级学风建设。并利用各班级的特殊优势,以班级为单位组织相关公益活动和课余生活,体现“精致化”。如口腔修复科班针对修复患者老年人居多的特点,深入社区、养老院开展义诊咨询;而口腔正畸班就针对矫正牙齿的普遍是年轻人的特点深入大学校园进行健康宣教。可以说,分班级开展精致化教育是具备着可操作性强、效果好的精致化教育模式之一。
1.3“以人为本”,激活研究生基层组织建设
在课题进行的一年多时间里,我院着力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调动研究生自身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其主动参与、自我管理。如加强研究生党、团支部及研究生会的自身建设,搭建“党团学”组织平台,支持、鼓励研究生基层组织开展积极向上、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党团日”活动、组织生活会等。同时,在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把优秀分子及时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的同时,还要坚持以“党建促团建”,充分发挥覆盖面更广的团支部建设和研究生会建设,使其营造出要牺牲医生自己的休息时间。带教教师可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利用典型病例培养医学生健康的人格和心理,树立“一切以人为中心,尊重一切人的生命和意志”的思想观念。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存在,帮助医学生对生命形成科学、正确、完整的认识,使他们懂得生命的神圣性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只有树立了敬畏生命的意识,他们才能敬畏生命,善待生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2结语
一、名家讲座,高屋建瓴
研习期间,我们分别聆听了台湾教育大学系统总校长吴清基教授的学术讲座《优质学校教育理念与实践》、国立师范大学甄晓兰教授的讲座《差异化教学》、台湾师范大学教育人文研究所颜若映教授的讲座《合作学习》、台北市立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王保进教授的讲座《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育行政与评鉴研究所丁一顾教授的讲座《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理念与实践》、台北市立南港国民小学刘林荣校长的讲座《班级活化经营》、台北市立南港区国小教师张世?老师的讲座《班级创意情境布置》。这些名家讲座高屋建瓴,从不同层面、不同内容,深入浅出阐述了台湾教育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做法,让我受益匪浅。
(一)“精致教育”的内涵与实践
“精致教育”是独具台湾特色的理念。“精致”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与“粗糙”相对的一种连续程度。所谓“精致教育”,事实上并不是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而是展现较高精致性的教育。精致与粗糙的分野,是在于“用心”与“巧思”。凡是用心构思与安排所成就的事物或活动,即具有一定程度的精致性。“精致教育”理念共有四项内涵,分别为:卓越性、绩效性、科技性和创新性,四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促发展。精致教育强调的教育活动发展目标为“追求卓越、提升品质”,教育目标是以“有教无类”为基准,采行“因材施教”的策略,使所有的学生都能获得最大机会的自我实现。精致教育的卓越性是“质量并重”的原则,一方面强调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另一方面则重视课程内涵的适切、教师士气的提振及学生素质的提高等质的提升。精致教育强调高品质的教育产出,重视教育实施内容的附加价值,以及教学活动的过程绩效。而过程绩效则是强调教育工作者在推动教育活动时,要能讲求呈现过程、方法或实施技巧,并能感动对方进而获得较好的实施效果。精致教育强调提升教育产出,因此结合尖端科技,采用电脑辅助教学及运用视听媒体等,均有助于教育品质的提高。精致教育要重视未来导向的教育观,教导学生了解过去、生活在现在,更应该生活在未来。“全人教育”、“生命教育”、及“终身教育”的理念,成为导引精致教育发展的依据。
推动精致教育并不一定需要大量的教育经费与资源。教育精致化发展的取向,是在追求一种“更为美好”的教育发展结果,美好教育不只重视复杂的学校文化运作,尤其是重视学生学业的成就、技艺养成的训练和道德情意的陶冶,是一种重视人性化潜能更大发展的完美教育。因此,凡学校的环境与设施、课程与教学,以及校园中的各种教育活动,都要用心去构思和设计。唯有精致的校园环境,才能涵养学生的优雅气质;唯有精致的课程与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丰沛知能;也唯有精致的校园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追求卓越的教育改革行动,必须以精致教育为目标,在教育过程的相关层面和因素,提升教育的品质。推动优质教育,追求卓越,提升品质,已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
(二)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与创建。
专业学习社群的内涵是:一群专业工作者形成学习与成长的团体,拥有共同的价值、愿景或目标,透过省思、对话、分享、讨论、合作学习,精进自身的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学习成效,维持专业服务品质的提升与卓越,提提升学生学习成效。
专业学习社群的组成形式可以是年级、学科或领域、专业发展主题方式、特色课程专业学习社群、阅读教学专业学习社群、打包教育专业学习社群、电子白板创新专业学习社群、迷你概念解惑专业学习社群。专业学习社群运作有两种:方式一,共同备课、同伴省思对话、主题经验分享、课题研发、教学方法创新、教学媒体研发、读书会;方式二,教学观察回馈、建立教学档案、行动研究、标杆学习、研究工作坊。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达到互相进步,经验传承,薪火相传。是啊,我们的教学工作充满变化性与创新性,每位教师难免遇到困难与障碍,透过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的成立,教师互相支持和打气,不仅增进彼此情谊,且形成集体智慧,减少教师间的孤立与隔阂。在专业学习社群中,不仅希望教师素质提升,其最终的目标乃在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学生学习成果好,也意味学校效能高。透过专业学习社群的运作,营造出学校教师与行政人员一体的概念,进而带动学校乐于讨论的文化氛围。本人所在学校在组建专业学习社群方面也做得不错。学校针对青年教师多的特点,提出了以“学校为本部,教师为本体,研究为本位,合作为本线”的校本教研工作思路,逐步构建“以人为本,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课题导向”的校本培训模式,开展同伴互助,适时交流,分享智慧,共同提高。我们以课堂为阵地,通过举行“青年教师风采展示课”、“新教师亮相课”、“名师展示”、“全体教师组内交流课”等活动,为教师们提供学习的平台,搭建展示风采的舞台。另外,学校发扬“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通过“搭台子、压担子、出点子、铺路子”,开展了“青蓝工程”、“名师工程”,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激发了进取精神,让优秀教师突破发展的“天花板”,使优者更优。这些共鸣点也印证了教育的“有教无类”。
(三)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
王保进教授的《教师行动研究之实务》,如一盏明灯,使我明确怎样做“行动研究”:1、做行动研究要事先观察教师对研究的畏惧心理、观望心态与主动参与积极性;要把握好研究要项,了解学校或教室发生什么事?这件事有什么问题或有什么值得怀疑的?针对这件事我可以做什么?做这件事对我有什么意义?做这件事对学校及学生有什么意义?什么时间、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有关信息?我有什么困难和限制?2、做行动研究要制定计划:谁是参与者、有什么资源可以共享;怎样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何时开展工作、程序怎样、研究时间多少。3、做行动研究要做好日志记载,记下日常或灵光乍现的想法、对问题的观察与思考、研究方法与计划、观察、访谈、其他相关资料、对资料的诠释或评论以及自我省思或自我内在对话、研究心得与洞察。4、做行动研究之类型可以是论文、创新教学计划与成果、创意教学经验分享、教具制作等。
记得王保进教授说过:“多一点辛苦就是幸福!”让我们尽量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务实创新,为幸福而加油!
二、多元培养,彰显特色
台湾学校追求精致化的管理和精致化的教育,学校的每一个地方和角落都给人清洁、整洁、规范、秩序、文明、美丽的感受,做事讲究、精心、到位,注重细致,刻意而为,品位很高,创设优质教育,给孩子“适性”发展、“潜能”发现的机会,让学生人人都能就其资质,尽其潜能发展,把孩子的“潜能性”化成为“实在性”,多元培养,彰显办学特色。
(一)全人教育,一个不少。静心小学以“全人教育”为核心,统筹课程实施,培养“完整的人”,在课程实施上做足了功夫。从幼儿园到中学,从纵向、横向进行衡量,实行学制一贯化,除了设置基本课程之外,还设置了特色课程,有舞蹈、扯铃、跳绳、武术、桌球、篮球、游泳、攀岩等,落实“一生一技艺,一生一专长,一个也不能少”的教学目标,发展学生多元的能力,提供多元的舞台,展现自我,让每个孩子都有成功的机会,具备国际竞争力。该校校长简毓玲课程实施的良苦用心,也化为静心小学师生们的课程行为,老师们静心静思课程的执行,学生们静心静思课程的演绎,使学校处处是课程——校园的教室、走廊、功能室等布置充满个性化、艺术化;人人是课程——每个人都自觉用心地履行各自的职责;时时是课程——不管是上课,还是下课,都是静心学习的时间。该校让教育回归自主,崇尚自然,让师生自由呼吸,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逐步修养成有品位的“全人”明日之星。
(二)绘本教学,别出心裁。绘本教学是台中市国立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的独特特色,成为该校专有的学生学习文化。该校绘本教学年级涉及二至六年级。绘本课程的架构是:各学年儿童绘本制作内容可和自然科学、体育、数学、音乐及六大议题相结合;一、三、五年级实施绘本欣赏教学(内容为本校学生作品与著名之绘本);各年段绘本制作技法与媒材运用,采用逐渐加深扩展为原则,依据制作需要,适当做变通;聘请有能力的老师包括美术、语文、音乐等担任儿童绘本教学的老师,编写课程内容,在文稿与美术制作上能互相沟通,协同配合,共同商议教学各项细节。低年段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图画故事、故事接写、我的故事等为主。制作技法是以彩绘(彩色笔、蜡笔)、剪贴(色彩、棉纸)等为主。装订方式一习卷为原则,如手卷书、四页书、习叠书、五格书等。中年段从四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童话改编、想像故事、童诗、自编童话等。制作技法是彩绘(水彩)、拼贴、版书(珍珠版、孔板)等为主。装订方式是以平装为原则:如材质书(投影片)、折页翻翻书、洞装书、分段翻翻书、形状书等。六年段从二年级上学期就开始实施,内容是以寓言故事、想像故事、生活故事、自由题材、英文书等为主。制作技法是综合应用:如彩绘(水墨、色铅笔)、版书(木刻版、橡胶版)、摄影、精细素描等为主。装订方式以精装为原则,如局部翻翻书、洞洞书、操作书、立体书等。绘本的形式有:平装书、精装书、洞装书、折叠书、四页书、盒子书、地图书、花瓣书、大型书、袖珍书等。
我非常幸运能在该校的艺术展厅欣赏到绘本展览,一本本装帧精美的绘本,形式各异,色彩斑斓,内容丰富多种,有环保主题的、想像主题的、童话主题的、纪实主题的……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我们在惊叹儿童创造力、想像力如此丰富的同时,也不得不对该校师生的别出心裁和匠心独运大加赞赏。正是这种春风化雨、细雨润物的滋养,孩子们才拥有了快乐、健康,校园里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三)学习共同体,促进成长。以学生为中心,建构“学习共同体”是台北市国语实验国民小学卓越的成果之一。“学习共同体”有三环:一环是学生学习共同体,一环是教师学习共同体,一环是家长学习共同体。学生在“学习共同体”的课室中,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进行“协同学习”,学生透过相互学习、聆听与对话,产生跟进的学习,提升学习效果。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遇到不会的地方,会主动向小组的成员请教,其他同学也很大方地分享想法与做法,这种相互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教师之间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与年级、领域的教师组成学习共同体,定期针对授课内容、教学方法与学生学习进行研讨与相互观摩,达到促进学生学得更好,相互提高技能的效果。家长学习共同体,他们时时共同关心学生学习情形,并探讨如何协助教师,增进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共同体在爱中绽放光芒。
四、以生为本,创设环境
参访台湾学校期间,我感触颇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这些想法老在我们脑海里萦绕。台湾学校教育的一切规划和作为,皆以“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为核心,着重于经营开放的教育生态,着手于课程的研发和教学的实践。开放的空间结合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使校园处处充满着安全的、人文的、自然的、创意的、健康的、艺术气息。如:
(一)校园处处是教材。新生国民小学的建造者是一位深爱教育的专家,他特地为学校的构造进行创意设计,校园多处规划为自然、数学、科学、乡土、人文的学习步道,比如:“棋盘座椅”、“洛书方阵”,加上注释说明:来自上古时代有关数字排列之图案。本来只有文字,后来才有人提出了洛书的图案。有人认为是重要的中国传统易理哲学部分,后被广泛应用於风水、占卜等术数中;如校园中的数学情境“三角天窗”、“锥与柱”,加上注释说明:形与数,谁说数是数,形是形,但是,形中有数,数能成型,你能领略这些话的意思吗?仔细看看地上的图形,如果还不懂,赶快请教老师吧;又如校园的走廊,挂着一幅幅每届毕业生的作品,有绘画、油画、小瓷砖(木块)粘贴作品、布艺作品等等,琳琅满目,使人目不暇接。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成了最佳教材,校园成了一部多彩的教科书。
(二)开放的教学空间
新生国小从一年级至六年级,以学段为单位,开始就组织大、中、小型的多功能户外、半户外及室内空间。一、二年级为低年段,主要开展校园活动;二、三年级为中那段,主要组织社区活动,五、六年级为高年段,主要组织社区及全台湾的学习考察,透过各种学习途径与学习型态,进行独立研究或团队合作,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及创新精神。如该校的三年级主题活动,老师结合课程内容,精心组织了学生参加“漫步青田街”活动,让学生在沿途中认识百年老树,了解古树的历史,懂得怎样保护古树,从小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参观完毕回来,学生们又合作制作简报,一张张富有创意的简报冲击着我的视觉:“台北好忆树”,主要介绍树的历史;“读树小尖兵”,主要介绍数的相关知识;“许愿树”,主要写上多种珍贵树名,希望人们参与保护行动,让树平平安安,凡此种种。开放的教学空间,多元化的学习区域,个别化学习活动课程以及创意有深度的学习内容,培养了学生多元的能力。在赞叹该校的创举之余,我们不得不检视我们的教育。我深深感受到我们的“因噎废食”。我们现在因个别案例户外活动的磕磕碰碰,把户外活动视为老虎,不敢越雷池半步。诚然,安全重于泰山,但我们也不能因个案而封杀学生的视野,断送他们诸多能力!
(三)家长志工团的感动
台湾教育特别注重把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融为一体,最大化的利用所有的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了与我们大陆的社会、学校、家长“三位一体”一个模式的大教育格局,但台湾的德育教育网络更是具有实质性和可操作性,令人感动不已,感触良多。如志工团里的每一个人都在为孩子做事,每个人把教育孩子当做义不容辞的责任。听校长介绍,学校单爱心志工团员就有200多人。庄重得体的打扮,文雅的举止,真看不出他们是一群家长志愿团队。这些家长给我们引路、讲解、端水、递茶,迎接、送行,哪里需要他们,哪里就有他们热情服务的身影。学校家长志工团分勤务组和行政干部组,勤务组有环保组、花草组、学辅组、交通组、咨询组、说书组、图画组七个大组。行政干部有财务组、活动组、文书组、美工组、总务组四个组。他们组织机构严密,管理分工细致,工作职能落实到位,每个小组的任务都非常具体详细,分担了学校教师们大部分的非教学工作,让教师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创造性完成教学工作。这支庞大的爱心志工团,有的跟着小孩子的脚步一起踏进校园,直到孩子小学毕业;有的孩子毕业以后,继续留在学校当志工,他们在和孩子一起,全心全意为了孩子的一切,与学校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家长志工团最活跃,最积极,也最有奉献精神,无论是晨光时间,还是放学时间;无论是公共交通要道,还是校内洗手间,都有他们热心的身影,他们无偿的“五心”级服务(爱心、耐心、尽心、学习心、欢喜心),令我们由衷产生敬意,甚至羡慕。
四、重视传承弘扬传统
台湾比较注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弘扬渗透于台湾社会的每个细胞中,教育领域更为突出,从学校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领略到:学校大门口就挂着“礼义廉耻”,“至诚为善”用繁体字书写在匾上;“忠班”、“孝班”、“仁班”、“义班”是班级标名;“至诚”、“至真”、“至善”是大街小巷的路名;万世师表“孔子”塑像在许多学校和寺庙的静静伫立;“论语”在博物馆、文化馆等地的启迪无不彰显着中华优质传统文化的渗透,陪同学校博士生的热情儒雅,司机、服务生的彬彬有礼,大街小巷的洁净清新,无不流淌着人文的血液。浸润在这种凸现人文情怀传统文化中的台湾基础教育,自然处处都展现着“以人为本,弘扬传统”的印痕。我们走进台北市立教育大学附设实验国民小学跟岗学习,有幸观摩到该校的本土教材课程——闽南语教学。老师教得很认真,采用多种形式,如开头测试、朗读、观看漫画、律动表演等增强课堂有趣性,学生学得认真,扎实,趣味盎然。据了解,市立附小学生来自各个种族,有说闽南语的,有说客语的,还有说土著语,学校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闽南语、客语、土著语的本土教材,让学生传承本土语言,弘扬传统。我在赞同该校重视本土教材教学的同时,也对如何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引发了思考。台湾的基础教育,一直遵循“有教无类”的古训,普及率相当高。学校以培养“德、智、体、群、美”均衡发展之健全国民为宗旨。6—12岁为基本教育(六年国小),免费入学。13—15岁为三年国中教育,重点培养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灌输伦理道德及生活教育,以造就人格健全之公民为目标。在弘扬传统的同时,学校也很注重吸收和渗透现代教育元素,力求把学生培养成主导信息社会的高素质现代化综合人才。
大陆和台湾的教育都强调开放的重要性,并都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大陆现行的课程设计就吸收了许多西方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经验。但相比而言,台湾教育继承传统方面要比大陆做得更好。台湾教育非常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课程中传统文化的成分较大,每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学校都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充分说明继承传统的重要性,继承了优良传统的教育才会有扎实的根基。如果把中国的教育视作一棵树,那么适宜她生长的土壤不是外国的文化而是中国的文化,否则就会水土不服,东施效颦,慢慢的失去自我,被人唾弃。可喜的是,我们国内在近几年来也开始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取得了较好成效,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整个中华民族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礼仪之邦的!
五、反思与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