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1篇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概念

人与自然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被称为自然观。其中主要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自然界的构成,自然界的生成与演变等等。其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是贯穿于自然观中的主线。人类对自然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的理解。广义的自然是指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由各种物质运动形式和存在形式构成的宇宙世界。狭义的自然是指人类栖息的地球,它是自然生态状况以及维持地球生存与发展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对自然的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自然条件的总和,是人类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是人类物质生产中的要素。”这种狭义的自然界在范围上小于广义的自然界,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和深入,其范围会逐渐变大,只有与人类的实践活动相关的自然界,对人才有意义。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探析

十八世纪的工业革命,使人类获得了机器生产力,开创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新阶段。从此人类告别以手工劳动为主的农业文明时代,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在这一时期,人类以大规模破坏自己生存的自然环境来换取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是人类错误认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这种错误认识直接导致了人类对自然界无节制的掠夺和破坏,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不和谐。我们应该懂得生产力不但包括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更应该包括人类协调和保护自然的能力,真正的生产力应该是这两方面的统一。

(一)经济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十七世纪中叶,政治经济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并发展成为专门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规律的理论科学。最初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如何使财富增长以及生产和分配的规律。后来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人口和财富的比例和人们物质福利问题。以上这些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所关注的重点是受阶级和时代局限的,而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才科学地确立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任何社会生产中,生产关系都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我们要发展经济,就要从生产关系入手,而处理好生产关系的本质就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本身结构、功能的演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同时享受自然生态系统为人类提供的便利,与此同时将生活生产出的废物向自然排放,影响并改变自然的原本状态;另一方面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对人类生存的负面影响。当人类的行为违背自然规律,就将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

(二)政治经济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在自然观的基础上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每处都有自然优先的思想,而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的问题。在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中人、自然、社会三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马克思认为:人要依赖自然界才能生活,同时也要依赖社会才能生活。这是人在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两种关系:既包括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又包括人与社会关系。这两重关系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而人与社会的关系本质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了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要坚持在热爱和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在生活实践中人与自然关系能动性的辩证统一,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可持续发展。这都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精髓,也是政治经济学视野下人与自然的真正关系。

三、处理好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意义

二十世纪中期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等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不仅增强了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使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重大变化,使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随之加深。

在这种大背景下,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也离不开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给人类生产提供原料和能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开发利用资源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各种自然资源为劳动对象的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它们构成了社会第一级生产,是其他社会生产的基础。同时各种自然能源、资源又是人类生产活动得以进行和发展的动力。现在,我们意识到人类无节制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来维护人类世界。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的是自然与经济的协调发展,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其核心就是,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决策的基础上,它所追求的目标是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危害。这种可持续的发展观与政治经学关于人与自然发展的理论一脉相承。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才能真正消除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促进人类的繁荣,对中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5.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与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2-0102-02

经典作家在批判认为环境和教育决定人的形成和性格的旧唯物主义观点的基础上,对人与环境的关系作出了既唯物又辩证的科学说明。“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环境”①是关于人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研究如何利用和创造优良环境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基本依据。

一、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关系

关于环境与人的关系,旧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持有不同的观点。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者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观点虽然有它合理的成分,但是却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马克思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义和欧文的“环境决定论”进行了批判,指出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是相互创造的。

(一)解读旧唯物主义的“环境决定论”

费尔巴哈和18世纪的旧唯物主义者都是“环境决定论者”。他们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是以法律和教育为主要决定因素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民族的精神面貌。这种“环境决定论”比英雄创造历史和宿命论的唯心史观,具有唯物史观的倾向,是把唯物主义应用于社会历史的一种尝试。

但是这种学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最终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了唯心史观。主张教育万能就导致天才论,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教育所依赖的环境只被一部分人支配,另外一部分人则无法改变它所生存的环境。人的改变和环境的改变之间不存在决定和先后的关系,人的自我改变和环境改变都应被理解为能动的、客观的、革命的、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旧唯物主义不能正确看待主体的能动性和客观的物质性的辩证关系,不能正确说明人与环境、人与教育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历史观上必然会陷入唯心主义史观。

(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在实践中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改变相一致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三条指出: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马克思用“革命的实践”代替“异化劳动”的概念,从社会历史观的高度来清算了费尔巴哈人本唯物主义的影响。马克思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的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是因为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所谓环境创造人,就是说,人通过实践使外部环境向自我内化。即在实践中,对象的规定性被迫暴露出来,于是为主体所掌握,转变为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技巧,转化为主体的活动方式。所谓人创造环境,就是通过实践使主体的本质力量外化、客观化、物化,把自己的本质力量凝聚和体现在作为产品的对象上面,赋予对象以主体的性质。人与环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人的实践就体现在这种互动的过程中。人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和自我改造是统一的。

人们在实践中改造环境和自身是同一个历史过程。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②这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在这一过程中人自身的改造,无论就其深度还是就其广度来说,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同步进行的。

思想政治教育学借鉴了环境与人的这种辩证关系,在科学实践的基础上,借助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完成了影响和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

二、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人的思想品德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是在一定的环境里进行。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有着重要影响。以下分别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来论述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影响。

(一)从静态上来看,优良的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

环境影响和制约着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人是社会中的人,人们所处的社会制约决定人的发展,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和思想素质的形成。从静态上来看,优良的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首先,优良的经济环境可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生产力是社会一切方面发展的基础,当然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良好的经济秩序是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有序进行的前提。优良的经济环境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创造良好的经济条件,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进行。

其次,优良的政治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和良好的法制环境,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而人们的思想品德只有在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健康的生长。这充分说明了优良的政治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根本的政治条件和制度保障。

再次,优良的文化环境有利于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文化环境对人们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其熏陶和感染。良好的文化环境可以对人的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进行。

最后,优良的社会舆论环境可以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舆论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发挥着强化或者削弱的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场”和“势”。③良好的舆论环境为人们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有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总之,环境影响和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良好的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必要前提,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

(二)从动态上来看,环境的发展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完善所带来的众多环境因素中,媒介环境、虚拟环境和竞争环境是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以下就这3种环境因素来论述环境的发展是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

第一,媒介环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拓展了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课题。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大众传媒日益发展成为现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利用大众传媒也成为现代人发展自我的新方式。利用大众传媒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已经成为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课题。

第二,虚拟环境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形成了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要标志的新的教育形式。所谓虚拟环境(或虚拟世界)就是指人们用计算机控制的输入――输出装置,进行交往互动的一种场景或经验,它是由计算机生存的维度。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具有强化、导向和感染的功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内容的具体情况,利用网络来虚拟合适的集体学习情境、认知情境和人文感化情境等来有效的进行教育。虚拟环境作为新生事物,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创设虚拟情境的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

第三,竞争环境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机制。所谓竞争环境就是一种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社会发展机制和心理氛围。竞争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这都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因此竞争环境的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竞争伦理和法律规范与之相适应;竞争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也可以引导人自己的选择行为方式。所以竞争可以成为一种导向机制;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适应竞争环境的发展,利用相应的竞争机制形成合理的社会评价赏罚体系,引导受教育者自主的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是一个新的课题。

环境的变迁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化,必须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新的环境因素相适应。

深入研究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对优化育人环境,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各种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有着重要意义。

关于环境与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相互创造的理论是迄今为止关于人与环境最科学最全面的理论,是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处理人与环境关系的最根本的理论。

注 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42.

③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14.

参考文献:

〔1〕陶富源.陶富源哲学论著集:第1册[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股票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变量 K-L信息量法

我国自1990年建立股票市场以来,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是与欧美和亚洲等具有较规范的股票市场相比,我国的股票市场在股本结构和企业制度上仍有较大的差距。股票市场作为一个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为各种资金所有者和需求者提供高效有价值的融资场所,它在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研究我国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关系对促进股票市场和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K-L信息量法对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变化的宏观经济因素进行实证分析。

一、指标的选取

在股票市场中,影响股票价格指数变化的因素除经济因素外,还有政治、社会、心理等各类非经济因素。由于非经济因素的测量较为困难,所以本文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宏观经济因素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进行分析。

1、股票价格指数

本文选择上海证券交易所月末收盘综合指数代表当年的股票价格指数,主要有两点理由:一方面是上证综合月末收盘指数更能从总体上全面反映上市股票价格的变动情况;另一方面是由于我国深沪两个股票交易市场具有相同的社会经济环境,两者在交易制度、投资者结构和上市公司结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上证综合指数和深圳成分指数有较强的相关性。

2、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指某一时点一个国家流通中的货币量。狭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流通中的现金和银行的活期存款,而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是指在狭义的货币供应量上加上居民储蓄存款和企业定期存款。本文选择广义的货币供应量来代表国家的财政政策,从资金供给的角度来更好地分析宏观经济的变化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

3、工业增加值增长率

它是反映宏观经济增长速度的指标。由于股票市场受宏观经济走势的影响,所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与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工业企业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构成中占主导地位,所以本文选择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发展的水平。

4、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它是指反映一定时期内商品零售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相对数。本文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来代表通货膨胀水平。

二、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关系的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简介

K-L信息量法是用以判定两个概率分布的接近程度,即某一概率分布与已知概率分布的近似度,这个度就是K-L信息量。K-L信息量的计算步骤如下。

(1)对基准指标和被选择指标进行对数化处理,使得指标的和为单位1,处理后的指标分别为p和q。

(2)计算K-L信息量:kl= ptln(pt/qt+l),l=0,±1,±2,…,±l。

(3)从2L+1个K-L信息量的绝对值中,选取绝对值最小的K-L信息量作为被选指标关于基准指标的K-L信息量。

2、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变动趋势的分析

由于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存在着量纲的差别,所以本文对所有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同乘1000,得到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走势图,如图1所示。

由图1可见,股票价格指数在2007年1月至2007年11月持续走高,在11月达到最高值后迅速回落,在2009年1月跌至最低点,随后有所上涨,但涨幅度不大,并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广义货币供应量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并具有小幅度的波动。从广义货币供应量和股票价格指数的走势上看,两者呈现背离的趋势;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从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呈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在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之间走势较为平稳,而在2008年5月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出现了迅速的下滑,至2008年年末出现最小值,随后又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并存在一定的周期性波动。而股票价格指数的走势除了在2007年11月达到最高的峰值外,其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化趋势大体一致,由此可见,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与股票价格指数具有明显的同向变动趋势和相似性趋势;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在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走势相对平稳,从图1中不能准确判断出股票价格指数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相关关系。

3、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由于所选指标具有周期性,我们对宏观经济变量进行季节调整得到新序列,依照K-L信息量法,选取绝对值最小的值作为相应的K-L信息量,得到以下结果。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股票价格指数的K-L信息量为K-12=

0.04906,说明广义货币供应量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12个月。

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对上证股指的K-L信息量为K-7=0.00215,这说明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7个月。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对股票价格指数的K-L信息量为K-8=0.00556,这说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8个月。

4、股票价格指数与宏观经济变量的回归分析

以股票价格指数为因变量Yt,先行12个月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先行7个月的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和先行8个月的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自变量,分别设为X1t-12、X2t-7、X3t-8。由于数据的量纲不同,所以本文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得到变量分别为LnYt、Ln X1t-12、LnX2t-7、LnX3t-8。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lnyt=b0+b1lnx1t-12+b2lnx2t-7+b3lnx3t-8

利用eviews5.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回归模型:

lnyt=2.717130-0.324653lnx1t-12+0.083099lnx2t-7+1.923251lnx3t-8

t=(1.237128) (-3.802746) (1.021745) (6.532184)

R2=0.822352 DW=1.273241 F=61.04873

通过回归模型结果可知,LnX2t-7的t值为1.021745,小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t0.005(56)=1.665,因此剔除LnX2t-7。同时,DW=1.273241?字 (6)=12.5916,模型存在异方差。由于方差膨胀因子VIF1=1/(1-R )=1/(1-0.95306)=21.303>10,VIF2=1/(1-

0.917885)=12.178>10,VIF2=1/(1-0.895162)=9.538

修正后的回归模型如下所示:

lnyt=-0.219377+0.739066lnx1t-12+0.559807lnx3t-8

通过回归方程可知,该模型的拟合优度R2=0.885635,拟合程度较好,F=389.4020大于临界值F0.005(2,58)=3.15,表明该回归模型有较高的显著性。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dl=1.514,du=

1.652,du

7.192043

三、结论

1、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可以促进股票价格指数的上升

货币政策与股票价格指数之间有着内在关联性。实证结果显示,广义货币供应量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12个月,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即在2007年至2012年期间随着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推动股票价格指数上升。

2、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变动对股票价格指数的影响较小

由于股票价格指数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它会随着经济周期性变化而波动,通常情况下,经济发展会带动股票价格指数的变动。本文以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来反映经济发展的状况,实证结果显示,工业增加值增长率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7个月,并且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对股票价格指数的正向影响较弱。

3、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动会引起股票价格指数的同方向变动

通货膨胀或紧缩通常可以用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变化来表现。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得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是股票价格指数的先行指标,先行期为8个月,并且两者呈正相关关系。由于商品零售价格指数较为稳定,所以其通常不会对股票价格指数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一旦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发生变化,股票价格指数将会及时作出反应。

【参考文献】

[1] 董文泉、高铁梅、姜诗章:经济周期波动的分析与预测分析[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2] 向南: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第股票价格波动性影响的实证分析[J].金融领域,2008(9).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经济学

0.引言

我国证券市场目前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场并不成熟,在市场的运营和监管阶段,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风险情况。由于各证券公司的运营时间不长,导致其对风险处置的能力较弱,一旦市场发生动荡,则会引发证券公司的大规模风险事件。在风险处置过程中,证券监管部门针对各正确公司不同的特点,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整治和出来,优化了证券市场环境,提升了证券公司应对风险的能力,完善了证券交易的相关法律法规。在风险处置过程中,经济学原理作为风险处理的主要依据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模式,阐述经济学原理在风险处置工作中的体现。

1.证券公司的风险表现和处置内涵

证券公司风险是一种常见的金融风险模式,其引发原因是在诸多不可预见的因素影响下引发的证券公司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随着不可预见因素的增多或可预见因素的分析偏差增大,会进一步提升收益的不确定,造成证券公司承受的风险增大。证券公司的风险模式有多种:制度风险是由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和体系不合理引发的风险;经营风险是证券公司在公司规模变动、业务拓展、经营销售等经营活动中出现的风险;财务风险的产生受到以上两种风险的影响,会引发证券公司债务偿还能力下降和资产规模萎缩等风险。此外,系统保障风险是由于证券交易系统的不可预期故障而引发的风险,也是一种常见的风险形式。

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是规范化证券案市场秩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证券公司风险规避的途径,能够有效地减少证券公司经营过程中的违规、违法操作以及风险处理能力及力度不足时的补充。通过风险处置,保护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整顿了证券公司的经营管理体制,促进了证券市场的良性发展。

2.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主要模式

针对证券公司的风险处置,对于行为较轻、仅存在不合理和违规、违法操作的公司,采取整顿的措施,勒令其规范化经营行为和管理机制,按要求停止相关业务直至改正其违规行为;对于存在违法犯罪行为、严重扰乱证券市场交易秩序、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等严重行为,将根据情节轻重对证券公司进行托管、接管、行政重组和撤销破产等处置手段。其中,托管模式是主要是证券公司的管理权由相关机构接管,用于解决公司经营不善及其连锁问题。而接管的处置行为更加严重,整个证券公司要被全面接管,同时,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营管理层全部停止履行职务。行政重组主要面对被托管和接管的证券公司,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经营违规和体制不合理问题的一种手段,通过向证券监督机构申请,进行公司的注资、债务重组、股权重组、资产重组、合并等行为。撤销破产是对证券公司最为严厉处罚,也是风险处置的最终手段,在经过整顿、托管、接管和行政重组无效的情况下的一种风险处置模式。由于我国的证券公司和证券市场都较为稚嫩,随着不断地发展,风险处置模式也在不断的改进,使得风险处置模式更能够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提升证券公司和市场的抗风险能力。

3.经济学理论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体现

针对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稚嫩和相关规范不够完善的特点,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建设和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通过引入经济学原理,能够有效地提升证券市场监管和风险处置的科学化和合理化,对于各类风险问题做到有理可依、有据可循。经济学原理在证券公司风险处置中的应用,有效地降低了风险处置措施无效的情况,减少了风险处置发展的弯路,构建了科学规划的风险处置体系,大大推动了证券公司抗风险能力和应对能力的提升。

3.1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

风险处置中的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一下几点:一是路径依赖理论,这是利用事物会对所处路径产生依赖性的特点,通过将证券公司引导到正确的路径,就可以长期的保持正确的路径进行发展,并且这种发展会随着时间的增加而产生强烈的依赖性。二是后发优势和劣势理论,这是针对先发型经济不足之处的有效应对,能够充分利用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减少发展中走弯路的情况。三是金融规制理论,主要体现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强制性介入和干预,这是一种市场外部处置策略,能够有效解决市场内部死循环问题。

3.2基于经济学角度的风险处置工作

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可以发现,在风险处置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和引导对于完善风险处置体制,发挥我国公有制经济特点,实现证券市场的良好导向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政府管控和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相结合,有利于提升风险处置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其次,在风险处置中,依靠行政处置为主导的模式是科学的,这种模式主要是以行政处置为主导,用以弥补相关法律法规不够完善的情况。第三,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地利用先发型经济的经验和技术,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风险处置体制和方式方法的完善。

4.总结

新的时期为我国证券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而完善市场规划和风险处置体制也是发展的重要一环,通过积极运用经济学原理,使得风险处置方式方法合理化和科学化,对于建立长期的风险规避机制、提升市场抗风险能力、保证证券公司的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科]

【参考文献】

[1]貊鹏涛.我国证券公司风险处置的经济学分析[J].价值工程,2011,26:115-116.

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财政支出;规模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20- 0030- 02

0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的增长态势,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等都对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造成一定的冲击,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的财政支出,其规模的增大是否就能带动经济的增长,这便是本文要研究的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和GDP总量均呈现高速增长的态势,从绝对规模来看,我国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走势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走势基本一致,即均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加,我国财政支出总量也从1978年的1 12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109 247亿元,其34年间增长了97倍;从增长速度来看,前期增长速度较慢,从1993年开始,我国财政支出增速大幅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GDP的总量也从1978年的3 64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2 115亿元。从相对规模及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来看,其走势呈现一种U型的形态,即先降后升。从1978年的30.78%开始下降,直至1996年达到谷底即11.15%,之后开始稳步回升,虽然在2003-2004年出现了短暂的回调,但是总体趋势是上升的,到2011年这一比重已达到23.1%。我国财政支出相对规模的先降后升的态势主要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关,符合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特征,因为在这转轨的过程中政府将更多的财权留给了企业,因此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下降,但是2003年我国又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财政支出相对规模开始上升。

1 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本文选取1978-2011年的数据来考察财政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用财政支出总量作为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代表变量,用GDP作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变量,对原序列进行取对数处理,数据来源是国家统计年鉴。

1.1 变量平稳性检验

由于我们此处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其要求变量具有平稳性,所以首先利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

从检验结果来看,变量在水平值的状态下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后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两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变量I(1)。

1.2 协整检验

为考察两变量之间的长期稳定均衡关系,需要对两变量进行协整检验,由于两变量的原序列是不平稳的,但经过一阶差分之后是平稳的,符合协整建模的条件。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首先要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本文主要根据AIC和SC准则确定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为1,接下来便是进行协整检验。

根据协整检验的结果,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接受了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原假设,但是拒绝了不存在协整方程的假设,因此两变量之间存在一个协整方程。

1.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现实中很多变量之间相关性显著但却没有实际意义,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看一个变量的变化是不是引起另一个变量变化的原因。

从实证结果来看,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两者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即财政支出变动是引起GDP变动的格兰杰原因,GDP的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支出变动的格兰杰原因。财政支出引起GDP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财政支出包含很多项,如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等等,这些支出均在不同程度上对GDP有所贡献;而GDP变动是财政支出变动的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的原因。

1.4 实证计量分析

结 论

从实证结果来看,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财政支出的增加会带来GDP的增加,促进经济的增长。因此为促进经济正常有序的发展,合理的财政支出政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对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保证财政支出对于不同领域的投入都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74-100.

[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