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纺织行业的困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分析
中国全方位扩大开放,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这为中国纺织业赢得巨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甚至陷入重重困境。
(一)国内方面的困境。一方面由于近年来中国处于流动性过剩、经济趋热的局面,央行一直奉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加之在通货膨胀压力下,原材料成本和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下调出口退税政策的实行,可以说,中国的纺织业已经是在困境中艰难生存。据统计,中国纺织行业整体平均利润率仅为3.9%;另一方面2008年4月10日,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已突破7元关口,按照“汇改”之初8.11元的汇率计算,人民币兑美元已经累计升值15.6%,这无疑对承受能力已经非常有限的纺织业雪上加霜。人民币的加速升值不但直接造成了巨大的汇率损失,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减弱了产品出口的价格优势,从而削弱了出口产品的竞争力,进一步压缩了纺织业原本非常有限的利润空间。
(二)国外方面的困境。一方面随着中国不断对外开放,中国纺织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也正是这种强劲的发展带来了中国纺织品出口额的不断高升,其负面效应便是中美、中欧就中国出口纺织品方面的贸易摩擦频繁发生,这不仅为中国纺织品的出口制造了极大的障碍和困扰,而且势必影响中国纺织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对美国经济衰退的预期,这必将造成美国消费放缓,从而直接导致美国对进口商品需求的下降。根据美国商务部纺织品服装办公室统计,2008年1月,美从中国进口纺织服装16.6亿平方米,同比下降3.1%,金额25.9亿美元,同比下降7.7%。同时,美国经济衰退也将导致贸易保护压力的增大,进而削弱中国纺织出口品的国际竞争力。从全球经济来看,受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迹象的影响,欧洲、日本等与美国经济具有密切关联国家的经济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因此,中国出口纺织品不仅面临对美出口的下行风险,同样面临对其他贸易伙伴出口下滑的风险,这种连带效应是非常可怕的。
二、中国出口纺织业困境应对策略
面对上述国内、国外的双重困境,我们必须积极地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化解风险,尽快引导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
(一)优化出口纺织业产业结构,提高其产品附加值。一方面在纺织业发展面临巨大困难的时刻也许正是该行业调整产业结构的最佳时机。因此,我们要不失时机地调整中国出口纺织品业的现有产业结构,为该行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我们可以考虑将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梯度转移,从而实现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经验、企业市场化理念等的转移,确实起到促进就业、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而且在这种产业转移的带动下还可以实现资本要素转移与资本积累,进而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另一方面我们要致力于提高纺织业的产品附加值,因为纺织业是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行业,较低的附加值势必影响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因此,从行业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要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从而提高其国际竞争实力。
(二)提高出口纺织业创新能力,为其长远发展提供动力。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是其谋求长远发展的根本动力。创新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注重理念的创新,包括经营理念、管理理念等的创新,引导企业适应形势的变化,及时更新、拓宽经营和管理的思路;二是注重科技创新,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注重科技人才的培养,以科技创新解决产品创新,不断开发新的、适应顾客需求的低成本、无污染产品,创造属于自己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品牌。
(三)有效规避人民币升值带来的风险。一方面企业可以采用多种币种进行结算,比如以日元和欧元为主,同时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业务沟通,采取及时结汇以降低汇率变化损失,以外币付款减少结汇购汇的汇差损失,运用金融衍生工具防范汇率变动风险等措施;另一方面纺织企业转变固有的外向型思维,充分发挥开放型企业的角色,利用国家进出口经营权的备案登记制度,一是可以通过进口生产产品所需原材料、辅料等抵消出口汇率波动风险,二是可以通过进口不是企业生产的产品等(经营范围内)来增加业务收入。而且,有能力的企业还可以在境外投资设厂(如在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减轻贸易顺差的同时规避人民币升值波动风险。
2009年2月4日,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出台。《新财经》记者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发言人、纺织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孙淮滨,他参与了规划初稿的拟定。在孙淮滨看来,振兴规划对行业摆脱困境、助推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尤为重要的是,振兴规划让纺织企业重燃信心。他同时表示,2008年纺织业的困境主要是由国际市场疲软造成的,如果2009年国内新增的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缩减的份额,纺织行业就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
规划摘掉了纺织业“夕阳产业”的帽子
《新财经》:金融危机的蔓延让许多产业受到了影响,国家因此针对重点产业出台了振兴规划。您参与了纺织工业振兴规划初稿拟定,请简单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背景?
孙淮滨: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各个国家都出台了相应的应对政策。我国出台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对重点产业进行扶持,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实现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宏观目标。这十大产业是国家的财税支柱、就业支柱,也是社会的稳定支柱、安全支柱。
纺织业是一个传统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也是一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产业。国家出台纺织工业振兴规划目的有两个:一方面,缓解金融危机对我国纺织业带来的冲击;另一方面,促进这个产业完成由大到强的产业升级。
纺织企业对这个规划很关注。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纺织业本身也面临产业升级,这需要国家给予明确的产业定位和导向。
《新财经》:规划出台后,我们对一些纺织企业进行了采访。企业普遍认为是“重大利好,但不过瘾”,相比其他行业,国家对纺织业的扶持力度太弱。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一些企业对新规的期望值比较高,出台之后觉得与自己的想象有距离。事实上,国家的政策只要提供方向,就已经足够了。
纺织产业与其他产业不同,光靠国家政策,很难推动产业发展。因为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产业,国家不去限制,就已经是在给它空间和释放内在动力。在过去一段时间里,纺织业似乎已经被定位为“夕阳产业”,被认定是一个具有高风险的行业,很多政策对行业发展很不利,尤其是银行贷款方面,银行都戴着有色眼镜看我们,戳伤了企业信心。如今,振兴规划的出台给予了纺织业新的肯定,这着实令行业振奋。
《新财经》:结合纺织业自身的特点,您觉得现有政策还存在哪些不足?
孙淮滨:中小企业是纺织行业的主体,中小企业比例高达99.4%,这些企业的发展更需要一些普惠性政策。扶优扶强对一些大企业而言是锦上添花,比如钢铁、汽车等行业的大企业,它们一扶就强、就大了。纺织企业,你说能扶几家?这个行业更需要阳光普照性的政策,要惠及更多的企业。扶优扶强有利于拉开行业层次,而普惠性政策则更利于保生存、保就业。
《新财经》:规划将纺织品的出口退税率从14%上调至15%。2008年国家已连续两次上调纺织品出口退税率(2008年8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1%上调至13%;2008年11月1日,纺织品出口退税率由13%上调至14%),但效果似乎并不明显。为什么出口退税率上调的数额每次都是1%?企业从出口退税中能得到多大实惠?
孙淮滨:上调出口退税率只是国家的一种应急方式。1%看似不多,但给企业留下了一个想象和上升的空间。如果出口形势继续下滑,不排除继续调整的可能。国家的政策都是这样,不可能一下子调整到头,都是一步步调。
另外,外商很精明,他们会密切关注中国的政策动向。这次调整1%,他们很可能会从中国企业那里分走0.5%。上调幅度不大,不排除国家有这方面的考虑,怕都让外商拿走了。
对企业而言,即便是上调1%,也肯定比不上调要好。具体到企业的受惠程度,因企业自身的出口状况和资金周转状况而不同,一个小规模的企业,一年可以节省约10万元。
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
《新财经》:事实上,纺织行业的问题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就已经出现了。
孙淮滨:去年一季度,纺织行业就已经出现问题了,当时金融危机还没有爆发,仅是次贷危机,但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了下滑趋势,加之国内的政策要素和成本要素也发生了变化,许多企业感到了生存压力。我们纺织工业协会当时进行了大面积调查,深入了解企业的困境,之后向国家提了一些政策性建议。
《新财经》:不少人认为纺织业的问题是产能过剩,对此,您怎么看?
孙淮滨:竞争性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是普遍现象,只是程度不同而已。纺织业的主要问题出在需求上,需求出了问题,产能过剩问题肯定会更加突出。
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消费需求是多层次的,不能一味要求企业都搞“高精尖”产品,要针对不同层次的消费市场生产不同产品。比如农村市场,它需要“高精尖”产品吗?
对于纺织业而言,不能笼统地说产能过剩。纺织业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细分为纤维、纺织、印染、成衣,等等,到底是哪块过剩?没有人能说得清楚。总是强调产能过剩,会对纺织业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影响。比如,银行就会盯着我们,既然是一个产能过剩的行业,他们就不愿贷款给纺织企业,纺织企业普遍感到贷款难。
产能是否过剩?过剩到什么程度?应该由市场说了算,由市场自行调节,淘汰落后的,留下发展的。
纺织业更应该“下乡”
《新财经》:为了拉动内需,许多行业开始“下乡”,比如,“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纺织业有没有可能“下乡”?
孙淮滨:与家电和汽车相比,纺织业更应该“下乡”,原因有三:首先,纺织品属于“温饱型产品”,家电和汽车则是“享受型产品”,应该先温饱后享受。其次,纺织品下乡不需要那么多的配套设施。“家电下乡”需要电网等设施的配套,纺织品就不需要。再者,在中国的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农民最基本的温饱需求都还没解决,缺衣少被的现象仍很严重,推动纺织品下乡更具现实意义。
《新财经》:为什么“下乡”迟迟没有行动起来?
孙淮滨:纺织品下乡,首先要看国家政策层面怎么定。比如,是不是可以采取退税的方式鼓励企业下乡。其次,流通渠道要完善,渠道建设非常重要,不是说我开个大篷车下乡卖衣服就叫下乡了,这仅是短期行为。产品“下乡”不是白送给农民,因此,如何降低渠道成本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2009年市场环境:“内松外紧”
《新财经》:金融危机尚未过去,2009年纺织行业将面临怎样的发展形势?
孙淮滨:国际形势会比2008年更加严峻。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还在扩大。因此,对纺织行业而言,面临的外部压力会更大。
国内市场还是有希望和空间的。国内的经济和整个政策环境要比2008年更宽松。纺织行业经过2008年的洗牌,2009年整体走势应该不错。但具体情况如何,还要看政策的落实情况和行业自身调整的力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
纺织业2008年的困境主要是因为国际市场疲软。2009年纺织业能否复苏,关键要看国内松绑的这块市场能否抵消国外再次缩减的那块市场。在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后,如果国内新增市场空间可以抵消国外被压缩的市场,我觉得纺织业是可以从困境中走出来的。
《新财经》:刚才您主要从宏观形势以及政策层面进行了分析,如果从市场供需方面来看,产业的基本面情况如何?
孙淮滨:行业基本面依旧稳定。虽然我们遇到了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国内经济和政策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但产业优势依然存在,无论是规模优势,在产业布局上的集群优势,还是体制方面的一些优势,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尽管我们有些企业确实很困难,但是,仍然有30%的企业活得很好,它们是支撑这个行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市场形势,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市场竞争格局没有变化。从市场层面来看,主要是外需市场萎缩,发达经济体对纺织品的需求量大幅减少,我们的出口损失严重。加之金融危机导致发达国家经销商融资困难,国内企业在和他们做生意时,结汇风险增加,很多企业做了生意拿不到钱,这也会带来国际贸易的减少。但这不是我们一个国家面临的问题,是所有出口国家都面临的问题,而且其他国家的压力可能比我们还要大。毕竟,我们通过这么多年累积起来的产品品质、价格、信誉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依旧在。在发达国家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下降的时候,他们更愿意购买中国物美价廉的商品。
第二,从前年下半年开始,我国周边国家和地区的服装出口量大幅增长,比如越南。这也是我们国家从去年上半年开始,出口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周边国家和地区分流了大量订单。但他们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产业链不完整,面料、辅料的供给主要还是依赖中国。尽管我们成衣出口量减少了,但我们对这些国家的面料、辅料出口量增长较快。我们与它们之间形成了互补关系,这种格局短期内不会改变。
第三,新兴市场对纺织品的基本需求还是存在的,比如俄罗斯、巴西、中东、拉美等国家。虽然它们也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但是,它们本国自身的供应能力和需求之间存在很大的不对等,而这中间的空白要靠中国来填补。
所以说,纺织业市场的竞争格局和行业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因此,我们对国际市场不能完全丧失信心,尽管国际需求量下降了,但中国纺织品的所占的市场份额是不会减少的。
《新财经》:
2008年,沿海一带纺织企业大量倒闭,今年还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吗?
孙淮滨:2008年,纺织业的洗牌力度已经达到了一定程度,基本见底了。2009年,纺织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生存下来的企业怎么利用扶持政策发展,挣扎在死亡线上的企业如何挺过来,好企业能否再带动一些中小企业走向复苏。
纺织业振兴规划核心内容
一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扩大国内消费,开发新产品,开拓农村市场,促进产业用纺织品的应用。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稳定国际市场份额。
二要加强技术改造和自主品牌建设。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推进高新技术纤维产业化,提高纺织装备自主化水平,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三要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制定和完善准入条件,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等落后生产工艺和设备。对优势骨干企业兼并重组困难企业给予优惠支持。
四要优化区域布局。东部沿海地区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的纺织产品。推动和引导纺织服装加工企业向中西部转移,建设新疆优质棉纱、棉布和棉纺织品生产基地。
五要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对基本面较好但暂时出现经营和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加大中小纺织企业扶持力度,鼓励担保机构提供信用担保和融资服务,减轻纺织企业负担。中央、地方和企业都要加大棉花和蚕丝收购力度。
然而,“纺织品下乡”并不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纺织品下乡”虽然早已在业内炒得沸沸扬扬,但是热闹的炒作并没有加速纺织业进军农村市场的步伐。
扩大内需 纺织品下乡亟待启动
早在2008年,备受金融危机冲击的中国纺织业在海内外消费需求下降的背景下,就达成了“扩大内需就要开拓农村市场”的共识。
另外,根据海关总署的2009年1月全国重点出口商品量值表统计数据显示:1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共出口152.3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减少近1亿美元,同比增幅为-0.65%;2009年1~3月我国纺织品服装累计出口340.62亿美元,与上年同比下降9.03%。以上数据充分体现了2009年我国纺织品出口增速延续了2008年的低迷态势。而就国内市场而言,受金融危机大环境的影响,国内纺织品销售也不容乐观,城市消费市场趋于饱和状态。
因此,在外需萎缩而内需也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为应对纺织服装出口下滑的局面,纺织业界认为,创造需求是振兴行业的关键要素。然而,面对相对饱和的城市消费市场,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及有关部门不得不另谋出路,提出了纺织品“下乡”的策略,希望国家在家电、汽车“下乡”的同时,开辟另一扩大内需的渠道――纺织品“下乡”。应纺织业界的呼声和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2009年年初,国务院也提出振兴纺织工业规划,明确表示要“开拓农村市场”。
2010年,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进一步转向“扩内需、促销费”,工信部再一次将扩内需的目光投向了农民。1月7日,工信部电子产品司的官员表示:2010年,工信部将考虑让更多的产品“下乡”,比如建材、网络、纺织服装等。此外,还将在相关政策上进一步完善。一方面为下乡产品建立专门的销售服务通道;另一方面引导行业和企业专门为农村市场进行针对生产,加快结构调整。刹那间“纺织品下乡”的口号传遍行业内外,许多纺织企业冀望国家能出台像“家电下乡”、“汽车下乡”那样伴随财政支持的政策,以刺激农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是,纺织品下乡目前尚处于讨论阶段,有关部门欲以“阳光工程”为借鉴,通过“安居工程”的方式,将“建材、家居、家纺”三个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然而,构想在现实面前裹足不前。时至今日,有关“纺织品下乡”的相关政策并未出台。据相关专业分析人士称,在拉动纺织经济的“三驾马车”中,实际的国内消费趋势稳步向上。特别是出口受阻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涌入内销市场“掘金”。其中,纺织行业对“下乡”政策的需求较为迫切。根据目前我国纺织业发展现状:衣着类商品CPI长期锁定负数,国内服装消费市场的竞争将越来越趋于“白热化”,出口型企业巨大的产能也一时较难在国内市场完全消化。所以,纺织品下乡是纺织业困境中的期待,相关措施亟待启动。
农村市场开启服装内销新时代
然而,不管国家出台相关政策与否,纺织品下乡都是中国纺织业走出困境的关键,是大势所趋,且渐行渐近。
据了解,“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和“农机下乡”等政策的实施,有效刺激了农村消费的快速增长。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5日,家电下乡累计销售产品3430万件,销售金额583亿元。1~11月农村消费增长15.7%,城市消费增长15.1%,农村高于城市0.6个百分点,从累计看,农村消费增速已连续11个月超过城市。随着农村消费增速加快,农村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也有所提高,1~11月农村消费额占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32.1%,比2008年同期占比提高0.2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充分证明,“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的实施对拉动我国经济增长成绩卓著,商务部已明确表示今年将继续这一政策,并将更多的行业纳入下乡计划,因此作为位于“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之首的纺织服装也必然会在下乡范畴之内。所以,农村市场将是经济危机形势下纺织行业新的销售增长点,它将开启纺织行业服装内销的新时代。
首先,政策上的支持。尽管至今我们也没见“纺织品下乡”国家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但“扩内需,促销费”乃是2010年中国经济宏观调控的重点,这一政策在近一段时间内只会加强,不会减弱。另有媒体近日报道称,已从相关部委权威人士处获悉,纺织品有望与“建材,家具、家纺”三产业捆绑“打包”,推向农村市场。
其次,农村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众所周知,纺织服装业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因此,拥有8亿多中国人口的农村市场其发展潜力不言而喻。另外,据相关资料分析,目前城镇居民人均衣着支出1166元,而农村仅为212元,农村与城镇人均在衣着方面的支出差距高达5倍。农村消费水平相对低下,这就为纺织品下乡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再次,农民收入决定消费。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一系列扶农惠农支农政策的帮扶,农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提升。据测算,目前我国城镇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纯收入年均增长4.4%。预计几年后,城乡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年平均增长7.4%。因此,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市场的需求空间正在被逐渐释放出来,有望成为纺织品消费的主要增长点。
量体裁衣 纺企应自主打拼下乡路
对纺织行业来说,广袤无垠的农村市场看似一个开掘不尽的金矿,实际上也是荆棘丛生的荒芜地。
“与国际和国内城市市场不同,农村市场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纺织行业下乡之前一定要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发展特点,争取做到有的放矢。”郑州市知名服装企业――郑州泛美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樊风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告诉记者,与家电,汽车、机械等产品不同,纺织品服装产品众多、种类丰富,因此难以通过复制“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政策措施来进行,因此纺织企业要根据市场特点和自身产品定位来量体裁衣,自主打开农村纺织服装消费市场。
信心:源于展会立于展会
未来一季度,纺织行业经济下行或成定局。杨兆华告诉记者,从2008年9、10月份起,一些企业订单大幅下降的情况已出现,2009年上半年这种情况将加剧。2009年上半年将是我国纺织行业最困难的时候,市场需求减少,消费档次下降,将给企业开拓市场带来严峻挑战。
比市场形势严峻更可怕的是信心受挫。然而,即将于3月29日~31日在北京中国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的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下称面料展)的招展情况,却让人们看到了信心。据杨兆华介绍,今年面料展、纱线展的招展情况基本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从现在报名的情况来看,展会规模没有缩小,与去年48000平方米的规模基本持平,有些老展商还扩大了展出面积。
杨兆华分析说,在行业调整的过程中,一些小企业由于没有及时完成技术改造,跟不上现在的市场形势,以至无法参与竞争。那些提前进行技术升级、调整产品结构、完善内部管理的企业则迎来了发展机遇。市场有限的订单将逐渐集中到大企业手中,有的大企业的订单已经排到了今年年底。比如,杜邦、兰精等有原创性纤维产品的企业,业务依旧呈现高速增长势头。这些国际顶级的纤维制造企业仍将出现在本届春季面料展上。透过招展情况,杨兆华认为。“大企业加快扩张、小企业退出竞争”的格局将在今年的展览会上得以充分体现。他同时指出,实力企业的扩展亮相将鼓舞行业未来发展的信心,更多的企业也可通过展览会获得优秀企业应对危机的思路和方法,重塑发展信心。
谋变:危机下的展览会使命
依托行业协会办展背景,中国国际纺织面料及辅料博览会已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专业品牌展览会。在受到金融危机、行业调整下行叠加影响的特殊历史时期,纺织贸促会也积极调整办展思路,从招展、服务等各方面创新,帮助企业开拓新兴市场、引导企业技术升级。
在杨兆华看来,市场开拓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国际市场的开拓和国内市场的开拓。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将引导企业开拓东南亚、北非、拉美等新兴市场。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欧美纺织服装订单大幅下降,而且这种下降趋势2009年上半年不一定能好转。在这种情况下,再下大力开拓欧美市场只能事倍功半。而近期,东南亚、北非、拉丁美洲对中国面料呈现很大的需求。
据海关统计,2008年1~9月,我国面料出口金额达235.83亿美元,同比增长18.35%,其中亚洲是我国面料出口主要市场,出口额141.49亿美元,同比增长12.11%,占对全球出口额的60%;对非洲和拉丁美洲出口同比分别增长了38%和34%。基于这种市场动向,中国贸促会纺织行业分会将加大对东南亚、拉美等地区客商的邀请力度,从而为参展的面料企业开拓新兴市场提供更多机会。
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特别是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引导以做外贸为主的纺织企业开拓国内市场方面,纺织贸促会将大力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联动。据杨兆华介绍,今年纺织贸促会将有意识地把涉及产业链上下游的几个专业展会集中在同一城市的同一时期举行,为产业链上下游联动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今年的面料展。纺织贸促会将加大服装企业买手的邀请力度,并积极促进服装企业买手参与到面料开发中来;搭建技术交流平台,让供需双方在新技术、新纤维等方面进行广泛交流。杨兆华表示,只有打通产业链联动交流的平台,才能把帮助企业渡过难关落到实处。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纺织企业面对今年的不利形式,除了政府的宏观调控以外,您觉得中国的纺织企业自身应该进行怎样的调整?
李健:我国纺织业“十一五” 发展规划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重点在于加快技术结构调整,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加大原料结构调整,实现原料的多元化;加快重点行业调整,推进结构优化;提高纺织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大力推进自主品牌建设,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自主知名品牌。
纺织出口企业一方面,要稳定低端市场,稳定定单,不要让定单太快的流失,同时,企业的生存利润主要集中在中端市场,要积极开拓中端市场,保证生存利润,对于大型的有条件的纺织企业,要大力发展自有品牌,逐步迈向高端市场。另一方面,在产品设计上,寻找差异化发展空间,创新是根本,开拓思维,开阔眼界,在设计上适当调整。前两年主动调整的企业,其现在的生存压力能稍好一些,这就已经给没有调整的企业树立了榜样。
《中国联合商报》:中国纺织行业尽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是对于一个纺织大国来讲,我国纺织企业的优势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李健:对于中国纺织企业来说,存在着很多优势。首先,我国纺织企业的产业链是非常完善和配套的,凭借完整的产业链和灵活的经营方式,中国一定会完成从纺织品服装生产大国向强国的转变。其次,在我国纺织行业中,有许多高级技术人员,中国纺织业多年的发展历程,为产业提供了人才基础。再次,我国劳动力素质高,劳动效率高。这些都是纺织企业在困境中的优势所在。
《中国联合商报》:近两年内,您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趋势有何预测?从长远来看,您对中国纺织行业的发展前景有何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