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学基本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对电视新闻自身的编辑学体系的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至少在中国,迄今为止还没有一部有关电视新闻编辑学的专著问世。理论界与电视实践之间的隔膜,也许是造成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当然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研究者。因为,以报纸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新闻学对于以形、声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电视新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适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电视新闻工作者自身,也未必能识“庐山真面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外,还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因素。每个人站在各自的岗位上,以不同的视角看待问题,那么,认识的高低、理解的深浅自然也就不一样。
一、电视新闻学形成的原由
电视与现代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特殊性,也决定了与之相关的理论的滞后。几年前,人们无法想象到“现场直播”这个概念,而现在,即使一些中小型电视台也开始尝试。传统的新闻学多数教科书对“新闻”的定义是“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最近发生的能引人兴味的事实。”“电视新闻是利用电视传播工具对新近发生或发现事实所进行的报道。”这些定义,虽然表述各异,在时间概念上,都忽视了“正在进行时”这一最富电视新闻特点的时态。因为随着“现场直播”的出现,电视屏幕上的形声可能与远在大洋彼岸正在发生的事件同步。
与此同时,电视特技手法增多,这样便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比如,以往在电视新闻编辑操作中比较多地关注“蒙太奇”。而现在,我们能够借助先进的电子编辑技术,达到超出“蒙太奇”以外的境界,画面的分割,同时传递两路以上的信息;字幕的运用,能在节目播出时,插入来不及编排到既定时段节目中的新闻,还有巧妙地安排受众介入某一事件,随时插播微波传回的消息,有意识强化感观效果等等。
我们认为,电视新闻编辑的工作性质、特点及其使命,是电视新闻学必须研讨的课题。
按照通常的分工,电视台新闻中心或新闻部的负责人习惯地将电视新闻采编过程分两部分,其一是外采,其二是编辑,于是就有了前期和后期之分,有了记者“冲锋陷阵”,编辑“坐收渔利”的说法。
以“前期”和“后期”来界定记者、编辑的职能范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编辑的手脚,影响他们在整个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组织、参与功能的发挥。电视新闻编辑部门和编辑的肩头,应该担起三大任务组织指导、编辑制作、控制指挥。
(1)编辑部应该是整个电视新闻媒体的“灵魂”。一段时期出台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重大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背景,都应该做到心中有数,在此基础上,确定报道思想,拟订报道计划;“参谋”新闻视角,把握舆论导向。
(2)编辑部应该经常组织战役性报道。其中包括开办栏目、组织拍摄系列(连续)报道、发动观众对某一热点问题展开讨论等。
(3)编辑部应该成为记者站和通讯员的“良师益友”。电视新闻的屏幕建设,离不开完备的通讯联系网络,这一网络的经纬主体,由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组成。编辑部不仅要与他们形成鱼水关系,更得经常与他们互相传递信息,定期通报有关要求和发稿情况,帮助他们出主意,想点子,服好务,指导具体的新闻采编,组织新闻业务方面的培训学习。三、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
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是编辑的核心工作,编辑部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拟订播出大纲。
播出大纲是用以指导当天播出的新闻节目的计划。与此同时,每个时段的电视新闻节目,毫无例外地需要有一个详细的节目单。大纲重在组织,而节目单侧重具体地实施。与报纸排版相比,电视在规划版面时有自己的特性。
其一,报纸是在单位面积中布置文字,电视则在单位时间里安排节目。单位时间的固定和客观时间的流动,对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都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单位时间,服从于整个电视版面。它不仅将每一个时段的节目界定在固定的时空里,而且根据电视节目制作所需要的时间,确定“成套新闻”,口播消息的最后发稿期限,这个时期,一般确定在播出前半小时到一小时,太推后了,就可能影响整个新闻的播出。突发性新闻以及播出之前来不及制作的新闻,可在节目播出过程中适时插播;由微波接收或记者传回的消息,如果是重要新闻,也可能由导播者及时切入。
其二,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具有相对的连续性。同一个新闻事件,由于版面的限制,19:00时的新闻中,可能安排得短一些,而在21:00时的新闻时段中,则可能介绍得说尽一点;上一个时段播出可能没有交待背景,而在下一个时段中则可以较充分地展开。
其三,新闻类节目的相互呼应。在一天的新闻类节目中,消息、新闻专题节目以及现场直播、现场录播节目往往不在一个时间段播出,中间穿插有电视剧、文艺节目、广告等,所以,受众不会因重复而感到腻味。从另一个角度看,不同的时间段拥有不同的观众面,对某一新闻的延伸和展开,无疑有助于提高收视率。
到了21世纪,随着社会文化、信息交流的快速发展、变革,社会变动速度加快、新事物不断涌现,新观念层出不穷,社会信息量骤增。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新闻专业知识外,还要有较强的敏感性、较深的洞察力、较新颖的思路,有较宽泛的知识面,对各方面的知识要做到略知一二。这样才能制作编辑出有深度、有层次、有思路的优质的新闻节目。
2、电视新闻编辑应具备较新的编辑艺术和技术
现在许多编辑对于电视新闻节目的编排还多少有些认识上的误区。对于怎样进行新闻编排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从总的来讲,要想编排好电视新闻,还必须懂得与宣传心理学、宣传艺术学密切相关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以及如何将“规律”行之有效地运用到实践中来。
电视编排技巧方面另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是,对节奏的把握。电视新闻编辑是一项既有艺术又有技术的工作,在进行新闻节目编辑时,编辑要在懂得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画面语言和有声语言进行艺术化的处理,使客观公正的新闻报道更电视化的传达给观众。电视特技手法增多给电视新闻编辑提供了更多的创造的机会。
“声音总能引出一个画面,而画面从不引出一种声音”。声音在电视节目中所起的作用已越来越突出。作为一名优秀的电视新闻编辑,对于新闻节目中声音的把握也应该具备较高的造诣。有声语言包含了大量的听觉信息,是新闻现场重要的素材。在动态感强烈的新闻事实中,声音的作用更是十分明显。
生本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在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多方面需求,重视学生的主管感受,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多发面的需要,而学生的情感需求则是教师最应该注意的。众所周知,情感是教学的剂,能够让枯燥的学习变得丰富并有趣,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能够让老师在教学中得到极大的满足,更有成就感,充分发挥出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过程的本质上可以总结为是一种自我实现的过程,他们渴望能够在学习中受到教师等权威人士的认可与赞赏。这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观察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并引导学生,通过鼓励,奖赏等方式使得学生都能在学习中受到尊重,能够在学习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激发学生主动性。除此之外,教师也需要在教学方式上有所针对,针对学生的不同性格特点,有差别地教导学生。举例而言对于一些腼腆内向的学生,教师就应当多多鼓励他们回答课堂问题,切忌不能过多的批评,学生一旦形成了自卑心理,就很难再让他们建立起信心,另外也应当让那些腼腆的学生更多的参与到信息教学互动之中,让他们多去跟其他同学合作。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而对于没有自信心的学生,教师就要帮助他们重拾自信心与解决问题的勇气,可以在课堂上给他们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增加他们的成就感,渐渐的回复自信心。另外,教师也应当多多的和他们进行交流,不断地转变他们的思想,逐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利用情感交流建立具有活力的信息技术教学课堂,在情感上尊重学生,帮助学生,是贯彻生本教学理念的核心。
二、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相结合,将课堂还给学生
由于信息技术知识的延展性与可操作性,小学生都会比较喜欢学校里的信息技术课,除此之外,由于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普遍渗透,一些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内容,很多小学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与认知。传统的教学方式,强调教师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中的信息技术内容很多都过于陈旧。另外,信息技术教学有很强的操作性,单纯的口头教学并不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无论如何都离不开学生自己的探索与学习,所以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完全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只需要教师应给予一定的学习目标并对学习内容与进度进行一定的把握,并在必要时刻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就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的创造性与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自己探索学习,彼此互相合作学习,从而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举例而言,教师在教授画图软件的使用方法时,可以先利用10分钟让学生自己去探索,也可以找一两个表现很突出的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一些演示活动,等所有人都掌握了之后可以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创作作品。另外,在教Word插入图片方法时,可以让他们进行看图说话等创造性的活动,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三、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小学生的积极性与自主性的发挥,不仅导致教学效率低下,也会造成学生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抵触心理。而生本教学理念则是将学生视为主动学习者,将学生看做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将生本教学理念融合到信息技术的教学之中,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开展教学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而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之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生本的教学理念,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要让学生有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最好的方法。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在教学之前给学生设定一定的情景导入教学。举例而言,在计算机的组成的教学上,教师避免单纯地灌输知识,先让学生自己想想一下到底有几个部分,然后在课堂上直接对计算机进行安装,让学生对计算机的组成有直观的认识。
四、结语
一、经济学上的权威崇拜及传统经济学的困境
经济学的严重落后性已是众所周知的事。无论是迈克尔·佩雷曼主张经济学终结[i],还是陈纲先生指责经济学家不如农民[ii],都已表明,人们对于经济学术落后性的极度失望。“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庸俗化方向本身就决定了其灭亡的趋势。不论是其自身的反思还是对立流派的批判,西方经济学的非科学特征早已是不争的结论了......或许,下一代人将不再跟随萨缪尔森学习经济学。”[iii]
的确现代经济学的发展已远不如其它自然科学。在18世纪时,物理科学、化学科学开始全面发展,同样,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也吹响了经济科学发展的号角。自18世纪以来两百多年时间里,人类的物理科学、化学科学,甚至包括后来才开始发展的生物科学,现在都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类早已经能自由地遨游太空,早已经能精确地计算出宇宙飞船飞入的轨道位置以及能精确地计算出着陆地点,人类早已能制造出异常复杂的机算机,人类早已能精确地分析出任何物体的成份含量,并根据需要合成出特定的化工产品和新材料。但是人类的经济科学却远没有这么发达,在权威崇拜下,从根本理论上来说,仍然基本徘徊在亚当.斯密1776年的思维起点,虽然后来萨伊、马歇尔、凯恩斯、熊彼特等不少人几百年来在作大力的推进和修正,某些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客观地说,在根本理论上几乎未作出革命性的飞跃。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学上严重的权威崇拜。威廉.斯坦利.杰文斯在《政治经济学理论》中尖锐地批评经济学权威的危害,把某人的著作奉为圣经拒绝人们提出新理论和批评它的长短,对于真理必定是最严重的侵害。毫无疑问至今为止,甚至未来,不可能有哪一位大师的经济学术能够充当经济学圣经的角色,因为经济学是一门科学,任何人的智慧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真理而无一点纰漏甚至缪误的地方。只不过个别“天才”性的经济学大师的学术之中或许有多一点智慧性的东西罢了。
经济危机、贫富悬殊、工业化压抑、环境污染、沙漠化、自私自利、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等等,都表明,传统经济学在权威崇拜意识的禁固下裹足不前,已不能解决现代人类社会的经济建设。世界银行在1991年发表的年度报告,开篇诚恳、鲜明地指出“推动经济发展的原理还远未被人们完全掌握”。
二、现代经济学新革命的系统构想
为此,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学界要敢于跳出西方传统经济学的疆化思维,去努力寻求真理,进行一场现代经济学新的革命,以更好促进中国的经济建设。
(一)经济学支柱概念的革命
我们认为,传统经济学中最落后的地方就是对支柱概念或者说研究的基本对象的固守,各国经济学家还深受数百年前的产品观影响。客观地说,数百年前,以农业生产和新兴的工业生产为主,当时的经济学家们能够提出产品的概念,并以产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或者说以产品作为经济最基本的细胞是非常科学的。但是就如化学科学不能停留在分子阶段,还需进一步研究发展到原子、质子、量子,仍至将来还可能进一步发展一样,我们认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支柱概念也需改变。
严格地说来,产品远不足以囊括人类的整个经济领域。诸如金融服务、保险、诗歌、歌曲、经济学家的著作等同样在商业领域流通的东西并非一定是产品。
因此,我们提出财富的概念,构想经济学上以“财富”替代过去“产品”、“商品”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所谓财富,我们将其定义为“就是能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 财富在经济学上并不是指金钱,而是指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金钱或者说货币只是商品类财富的权力凭证、度量工具。我们的这一类似的定义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曾提出过:经济学应将财富看做是满足需要的东西和努力的结果[iv],一些学者也开始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当然都还缺乏系统性,并且未与产品的关系进行彻底的清理,特别是只将以金钱来衡量的商品类东西才叫财富,反言之在过去的意识里财富就是金钱。为此笔者在《财富创造论》一书中尽可能全面地清理了财富与产品、商品的关系,系统地阐述了财富为经济基本单位的事实以及应作为经济学支柱概念的建议。根据定义,财富包括产品,也包括非产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包括物质类财富,也包括非物质类财富,包括有形的财富,也包括无形的财富,凡是满足人们需要的东西都是财富,都可以是经济学研究和考虑的范围。提出将财富作为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这应该更为科学。
在经济学上进行这一研究对象的革命非常重要,它有助于经济学界及经济界更全面地研究社会的经济建设。例如,环境,当然不是产品,通常也不是商品,但因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因此也是财富。这有助于我们将其纳入经济建设考虑之中,而不是去发展“产品”、“商品”经济破坏环境财富。依据这一思想,我们就会明白,财富不只是商品,不仅一辆汽车是财富,一湾绿水也是财富,不仅一只山羊是财富,一片绿色的草地和森林也是财富,它们都满足我们的需要。当汽车造得很少时,因为其稀缺而显得价格很高,因而我们毫无疑问地认为其是财富。而当我们的环境恶化,一湾湾绿水消失,符合需要的水变得稀缺时,我们每天生活上所用的水我们也不得不天天付出货币去购买,这时水似乎才变成了我们的财富。实际上水原来就是我们的财富,只是我们总觉得其太充足而不珍惜罢了。过去那种以稀缺性为预设前提的经济学术思想已显得非常落后而致命。长期以来,全球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与经济学上的产品观和商品观不无关系。当然,也有人会认为,经过投入资金人工改造过的环境进入人们的生活领域,也可叫产品。实际上即使将改造过的环境称为产品,同样显得比较牵强,经济学作为科学是不宜为固守某一古老的概念和思维而牵强的。同时,未经改造的环境同样从远古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领域,我们每时每刻都不能离开,这一庞大的部分我们更不能遗忘,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同样,对于无数的非产品、非商品,因为有了财富作为总括,因此其创造、实现、分配、消费等情况也就能较好地纳入经济建设的考虑之中,这对于人类未来的建设非常重要。
总之,经济的最基本细胞是财富,而不仅仅是产品或商品,因此以“财富”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更为科学。针对经济学的现状,现代新经济学的革命可能首先必须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支柱概念上进行革命,否则现代经济学仍然不可能有突破性发展。
(二)经济学中研究对象产生过程的革命
无论是非常局限的产品观、商品观,还是全面概括的财富概念,其产生实际上并非仅仅来源于生产。由于如上部分我们已提出了财富包括产品,也包括非产品,包括商品,也包括非商品。因此下面我们直接使用财富的概念。
学生全方位的发展包含了才能以及心理,心理健康属于教育的一个目标,并且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实现目标教育的具体措施及保障。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依照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令受教育者具备良好的心理素养,提升心理机能,挖掘心理潜能,以加快学生总体素质的提升以及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能力对其未来在社会中身心潜能的研发与运用程度有影响。
近些年来,大学生有较大的压力,如学习方面的压力、情感方面的压力、竞争压力以及经济压力等。正因如此,大学生出现了各类心理问题,有的还出现了行为障碍或人格出现缺陷。学科教育在学校的整体教育中占据最多的实践,学生大部分时间均在课堂中度过。教育部指出:在学科教学中,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法。由此可见,学科教学已经成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方式。[1]
舞蹈教学作为特殊的艺术类别以及课程方式,在培养学生个性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有充分优势。舞蹈艺术不但展现着运动的身体,还属于运动的精神展现。舞蹈是身体艺术,并且也属于心灵艺术,是通过心灵来驾驭身体,通过身体展现心灵的艺术。舞蹈艺术是心灵的产物。从这一认知可以看出,如果在舞蹈教学中有意识地渗入心理教育,则可以彰显舞蹈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 舞蹈教育心理能够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
在学生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认知能力属于最关键的基本能力。只有具备了良好的认知能力,才可以将舞蹈的基本功练好。认知能力包含听觉、视觉以及与运动的记忆力乃至注意力。对于一些才开始踏入舞蹈教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舞蹈的概念,也面临着适应新环境等方面的问题。此时,老师应当先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最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注意力与记忆力,如此才可以使未来的教学工作更加顺利。
1.1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记忆力
对于人的心理活动而言,记忆力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形式,假如不具备记忆,学生就无法更好地进行学习,甚至平时的生活也无法正常执行。舞蹈是人体运动的一种形象艺术,对学生而言,他们应当先具备视觉的记忆力。也就是说,在老师的教学当中,学生应当牢记老师的动作。因此,老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通过十分优美的姿态乃至十分标准的动作进行示范,如此才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视觉记忆力。除视觉记忆力以外,还有运动记忆力和听觉记忆力。运动记忆力指的是学生在活动当中,所有身体均能体会到一种反应。实际而言,人们在所有技巧当中,均可以令自身体会到身体各处在活动当中的信息。而在培养学生的听觉记忆力方面,老师应当在教学当中透过较为生动、科学、合理的语言,对概念进行表述。在表述时,要做到准确,如此方能良好地提升学生的听觉记忆力。在培养学生记忆力的过程中,老师应当通过较为合理的方式对学生的记忆从无意识到有意识进行培养,研发学生智力,令其构成一个思维体系,真正提升舞蹈教学的效果。[2]
1.2 通过舞蹈教育心理培养学生的注意力
在实际教学当中,老师应当将学生的注意力转至教学当中,如此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时,老师可以利用标准的示范动作、生动的语言乃至积极的教学情绪。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老师很难长期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想尽方式令课堂变得更为丰富、有趣,提升训练的价值。
2 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要所在
学生学习的中级阶段,通常是指大二、大三学生的学习,属于思维与想象力提升的心理过程。因此,强化培训学生的思维及想象力,在这一时期尤为关键。
2.1 培养思维
思维是认识活动的重心,不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均为打造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重要所在。在学习的中级阶段,学生对舞蹈基本功认知能力的提升,对周遭环境的适应,对舞蹈知识乃至舞蹈技能的把控,均属跨越。此时,老师需要对学生的成熟给予肯定,还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令学生融入教学当中。在课堂中,学生需要独立思考,以提升思维能力。老师要对教学过程进行分析,通过换位教学法,让自己处于学生的位置,对如何教学进行思索及观察;同时让学生做老师,谈论自己学过的舞蹈组合或者舞蹈技巧。学生需要将动作的标准乃至正确的概念讲解清楚,并且将规范的动作示范出来,以更好地理解所有时期的动作要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具备分辨正确动作以及错误动作的能力。要通过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令其想象力更加丰富。
2.2 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对人脑中原本的表象进行加工和改造,以构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依照自身的观察和想象,感受四肢与身体部位所需的力度以及相互协调的关系,将动作表达得比老师的示范更加精准动人,对学生而言尤为关键。并且,还要加强学生的情绪想象力与音乐、文学、构图的想象力。这就需要老师精于想象、勤于想象,如此才可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在舞蹈教材的设计和传授中,除却动作的规格外,切不可强加其他给学生。应当激励学生超越老师,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令学生的想象力更富生命力,更为生动。通过实践可以发现,培养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力,是提升舞蹈基本功教学的重心。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以心理方面协助学生平安度过,是提升教学品质的良好方法。
3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艺术创造力是舞蹈基本功教学法的根基
3.1 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创新性思维包含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两方面。发散思维为根基,集中思维为理论依据。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指的是在已经具备的知识与经验无法处理目前的问题时,则需形成一种特有、新颖的探索性思维方式。在课堂训练当中,由于学生条件各异,在传授技巧时可以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获取最好的结果。例如,通过地面转动的方式处理身体直线的问题,让初学者不会有腰部的负担,并且能够迅速将脚、膝、跨、肩一同打开,规避了常规训练时无法一同打开的问题,获得了良好的成效。[3]
3.2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向老师学习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时,无法摆脱模仿,可是绝非单一地模仿,应当在学生模仿当中启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且,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知识与技能的积累、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需要在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艺术创造力培养的比重,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意志,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热情。
关键词:人本主义信息技术学习计划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011-0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根据这一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的学习和研究呈现与众不同的光彩,令人耳目一新。与传统学习理论相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从来不认为研究学习的性质、动机和学习后的迁移、保持等内容是值得研究的,它认为学习理论不能仅仅从观察者的立场进行描述,更多是要从学习者本身的立场和意义出发,也就是说只需要针对对个人有意义的学习材料进行学习即可,这样的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有效率的学习。与此观点相映衬,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还有一个基本假设,每一个正常的人就像一颗种子,只要能给予合适的环境,就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潜力,而学习就是这种与生俱来的实现自我潜能的一种表现方式,这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产生。基于这样的理念,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研究如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习者从自己的角度来开看待世界,达到最高境界的自我实现。在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看来,真正的学习经验是使学习者能够自己发现自己独特的品质,发现他自己作为一个人的特征。
根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联想到我们现在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我认为可以充分运用该理论来影响学生的学习观。这是因为:其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偏重的是学生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技能的提升,更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其二,信息技术没有考试升学的压力,没有必须考多少分的要求,这也就让我们有更大地空间留给学生本人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去实现自身的价值。其三,信息技术课堂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计算机世界里,他们总能找到一种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我们在构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时,把这门课程看作一个整体,在这个课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信息技术的环境,提供应有的软硬件资源,但不要去设定具体的课程标准和学习内容,学生在开课初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一个信息技术领域内的方向,自己做一个学习计划,在一学期或一年(甚至是更长时间)内做什么样的学习和研究,预计将得到什么形式的成果(例如研究报告、软件程序、计算机作品……)。在学习计划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具体学习情况对计划进行适时调整,例如:原本计划一学期的学习研究,发现可以进行更深入地学习,那么就可以延长学习时间,其间可以出阶段性的研究报告或成果;再例如,如果进行的计划发现走不下去,也可以随时改变方向,那么对前面失败的方向也只要做一个总结报告,分析失败原因即可。毕竟失败也是宝贵的经验财富,学生在今后的人生中也不可能不面对失败。那么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呢?我认为,教师不仅仅是施教者,更应该是督促者、帮助者,他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本质应是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的互相沟通和理解的过程,不只是通过控制知识呈现的次序向学生灌输知识、然后期望学生通过这些知识形成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例如在传统的信息技术知识学习中,学生所要做的就是将老师所讲的某个内容搬到大脑当中,这仅是一个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变成高技巧的问题解决者,但对于这些知识的意义并没有真正的理解。没有和自身的情感世界、个人生活经验相联系,教师只教会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未来的世界将是一个瞬间变化的复杂世界,对待生活的态度、人生观和人格修养以及创造力没能起到任何作用。从人本主义的角度来看,只有深入学生内在的情感世界,才能整个学习活动生机盎然,最终以师生间全方位的互动来达到教育的效果和目的。教师作为督促者、帮助者,和学生站在平等的位置,为学生计划的实施出谋划策,提供支持和帮助,并适当的督促学生完成自己的计划。而学生由于选的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所以在整个学习计划地实施中充分反映健全的个体思想和主观能动性。而整个学习过程会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己发挥自己不为人知的潜能,使之成为一项自我重视、自我发展、自我挖掘的生命的活动。此时可能会有人提出疑问,每个学生学习的方向都不同,有些学习内容如果老师也不懂,怎么办?其实老师不需要也不可能什么都懂,但没有关系,老师只是帮助者的角色,他可以和学生共同研究学习,也可以只给学生提供方法指导,让学生自己解决,这样也才能够真正形成“教学相长”。
下面我们以此为例假设一个学习方案:
教师:提供机房、网络、课时;
学生A:从小喜欢看动画片,对电脑动画觉得非常神奇,也很感兴趣,总想能够自己用电脑制作出一套动画作品。于是他选择的学习方向是计算机动画。学生所列学习计划如下:
教师在看过此计划后,对学生提出的修改建议是:
学生的计划获得通过,可以先着手进行。
在计划进行到第三步时,学生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又对计划做了实时的修改与完善:
学生修改的这个计划,可以说更详尽,更具有可行性。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在学习动画补间动画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注意有轨迹的运动方式,即引导线动画;在学习遮罩动画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顺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在学生选择动画作品主题时,教师要给出建议:即作品的完整性、美观性和作品应具备的正能量。
当学生完成该学习计划后,提交动画作品和学习心得报告,此时教师可根据动画作品的水准征求学生本人的意愿,是继续深入学习动画制作,还是改换另一个学习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整个学习过程中,都是“以学生为本”。教师并不需要教会学生什么,而是强调每个学生的都是独特的,是独一无二的,创造一个最适合学生发挥潜能、拓展个性的环境去鼓励他们运用内在的潜能并挖掘出来成为自己的闪光点。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不是注重自己如何教的好,而是注重如何帮助和激励学生更好地实现他们自己制定的学习计划。学生也不是把信息技术课的学习作为一项任务,简单模仿,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体现自己的意志和创造。
当然,上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研究能否应用在如今以课堂授课为主要形式的教学中,又如何在现今以升学考试、课程标准指导的教育体制下寻找到生存的契机,仍是我们探寻的方向。
(南京市二十九中,江苏南京21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