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老年护理措施

老年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老年护理措施

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区医院;老年病;高血压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对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进行研究可以提高社区老年人治疗意识和防范高血压并发症的意识。本次研究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现将有关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5年1月~10月96例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按照护理措施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8例。其中观察组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3例,年龄在60~82岁,平均年龄为(68.23±2.65)岁。对照组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62~81岁,平均年龄为(69.12±2.73)岁。所有患者都符合高血压治疗标准,患者在年龄、性别、疾病种类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96例患者中观察组按照一般护理措施,对照组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对两组在高血压复发人数与遵循医生嘱托两个方面进行对比。

1.2.1健康教育 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的护理的过程当中,由于老年人年龄较大,记忆减退,因此必要的健康教育显得非常重要,通过有效的健康教育措施告知患者什么可以做,要经常保持,什么不能做,可以有效起到预防高血压的目的。指导保持居室环境清洁,空气清新,避免噪音,保证睡眠充足,早睡早起。

1.2.2饮食指导 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治疗的过程当中,饮食健康与否与对高血压的复发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影响。良好的饮食习惯,是治疗高血压防止高血压复发的关键所在,在社区老年人高血压护理当中,老年人由于年事已高,不知道在患有高血压后要注意饮食,有的老年人还抽烟喝酒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极坏的影响,因此在实际的护理过当中,社区医院要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制作一个详细的食谱,告知饮食应该注意事项。高血压病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与不良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要对患者大力宣教,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和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少食多餐,限制盐的摄入。

1.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是现代疾病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方式,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提辅助提高疾病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老年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很多老年人患者由于年龄较大,加上身体不适,对高血压治疗产生恐惧的心理,不能理解疾病的护理措施,对有效的护理措施采取拒绝的太多,因此在实际的社会老年高血压的治疗的过程当中,社区医生要详细的告知老年患者,这是一种常见的疾病,缓解患者紧张的心理,使其积极的配合治疗和护理。避免情绪激动,保持心态平和、轻松、稳定,调动患者的积极性,帮助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通过赠送健康保健手册、杂志、介绍同病病友等。

1.2.4药物指导 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当中,科学有效的药物指导对防范高血压复发,控制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在社区医院的护理当中,医护人员要告知患者药物对治疗和控制老年高血压具有重要的帮助。社区医院护理人员搞嘱托患者要按时服药,正确的服药,提高药物的实际效果。药物防治高血压是老年患者最重要的措施。

2 结果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之后,观察组在复发人数为1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28例。对照组在复发人数为5例,遵循医嘱人数为40例。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复发人数和遵循医嘱人数对比上具有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

3 结论

随着我国人口结构变化,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在进入老龄社会之后往往面临不少问题,有效的老年病治疗体系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在老年病当中高血压是现代人较为常见的疾病,以为高血压具有并发症概率高、高死亡率的特点,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1-6]。

本研究结果说明,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措施及运用采取健康教育、药物指导、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等护理措施可以提高社区老年高血压护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唐艳萍.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28:544-545.

[2]衣扬.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3,29:537-538.

[3]董翠云.社区老年高血压患者用药管理的护理干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259-260.

[4]陈秀萍,郭B玲.老年高血压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与效果评价[J].中国医药指南,2013,33:244-245.

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疗养院;老年;防跌倒;原因分析;护理措施

跌倒对于老年人来说是一件严重的公共突发事件。跌倒的预防和干预是老年康复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我院作为杭州市唯一的干部保健基地每年都要接待几千名老干部的健康疗休养、健康体检和慢性病管理,他们平均年龄都在80岁。为了提高疗养质量、深化疗养内涵,现对防止老年人跌倒的安全护理工作及提出跌倒预防的优质护理对策作一综述。

1老年疗养员跌倒的原因分析

1.1慢性疾病因素影响血流灌注及氧气应用的心血管疾病如心律失常,晕厥,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纤颤,血压过高,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性低血压均可导致患者头晕,体力不支而跌倒。

1.2视力障碍老年疗养员入院评估中常出现视力减退的情况,如白内障、青光眼、黄斑退行性病变、视力由于敏感度减弱、视野缩小、对比觉降低、夜间视力下降等就更容易引起跌倒。

1.3平衡失调老年疗养员常出现步态不稳,身体重心前移。特别是患有脑血栓、脑梗塞后遗症、帕金森氏病、小脑肿瘤、前庭功能障碍等疾病,临床上也被认为是跌倒发生的常见因素。

1.4药物因素糖尿病病人使用的胰岛素引起的低血糖昏迷,高血压患者口服的减压药过量可出现降压后血供不足综合症,治疗青光眼使用的甘露醇易引起短期的性低血压等。

1.5环境因素疗养院的环境不同于医院病房,适宜疗员户外活动区面积大,楼梯和台阶较多;疗养区建设日趋宾馆化,公共场所均铺设大理石及瓷砖,防滑性差;还有其它诸如楼梯缺少扶手、沙发过于凹陷或过于松软、台阶不平整或过高、卧室光线偏暗、家具摆放不当等也是疗养员跌倒发生的潜在因素。

2预防跌倒的护理措施

2.1加强入院评估制度认真做好疗养员入院评估及危险程度评估。评估内容包括简要病史、用药史、目前身体有无不适、疗养员视力、听力、行走步态等基本情况、跌倒史、思维、精神情绪、运动习惯等对跌倒风险高危的疗养员及时汇报医生及护理部,加强病情观察,严格做好交接班工作。

2.2加强入院宣教制度强化安全教育,提高疗养员的安全意识。疗养员一入院,责任护士即对疗养员进行入院安全告知书宣教。介绍疗养区环境,上下楼梯台阶时留心脚下,注意台阶。房内拖鞋不宜穿出疗养区,防止摔倒受伤。对正服用某些副作用大的药物的疗养员应告知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预防措施。

2.3加强健康促进项目跟踪制度在以“建康促进,乐活人生”为办院理念的前提下,开展一系列健康促进的项目,如慢性病辅导课程老年人急救自救及防跌倒课程五色健康饮食课程五脏养生课程各类养生保健操课程等等不仅丰富了疗养员在院内的疗养生活,而且能让老年疗养员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各疗养区针对各项健康促进项目跟踪评估进行量表测定,对疗养员的自身保健和运动习惯进行评估。提出了运动测试问卷及疲劳量表。从而大大减少了院内跌倒的发生率。

2.4加强优质服务制度本院始终把疗养安全放在首位。继承和发扬我院优质服务的传统,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优化服务流程。疗养员出入院均有医护人员亲迎亲送;疗养员的医疗项目和健康体检均有护士送至相关科室并陪同相关检查;风雨天食堂工作人员主动把饭菜送至疗养室;行动不便的疗养员楼层服务员三餐定时送餐;疗养员参加院内组织的外出游览活动时配备保健医生和护士全程陪同;为了方便老年疗养员,本院每周四开设老年理发室为疗养员服务等等。各项服务措施的完善,减少疗养员跌倒危险因素,有效保证疗养期间的安全。

3跌倒发生后的紧急就治及对策

定期开展“老年人跌倒急救演练”,在操作中练兵。要求各疗养区医护人员严格掌握跌倒的现场判断及救治要点。

3.1遇到疗养员跌倒不可着急扶起,应掌握就地抢救的原则。先观察疗养员的面色、神情、神志等情况,监测生命体征,询问跌倒发生的原因酌情采取就地观察治疗。

3.2治疗外伤,判断有无骨折,了解内脏损伤情况。外部开放性的伤口应及时消毒灭菌;对于伤至骨骼考虑有骨折可能的疗养员应将受伤肢体固定于功能位、制动,立即通知放射科及相关负责人。

3.3跌倒发生后护士应积极听取疗养员的主诉,寻找跌倒发生的原因。如因疗养员自身疾病所致的跌倒应积极对症治疗;如因疗养员其他因素引起的跌倒应加强安全宣教;如因院内环境或设施的原因,应进行分析提出整改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3.4护士应做好疗养员的心理护理。安抚疗养员,积极消除疗养员的紧张、焦虑情绪,让其保持稳定情绪,减少恐惧心理。老人跌倒不要急着扶起。

3.5老人大多骨质疏松严重,跌倒后很容易出现骨折,如老人摔倒后出现局部疼痛和肢体活动障碍,有可能已经发生骨折。如果将老人匆忙扶起,可能会加重损伤,导致骨骼错位,若是伤到脊柱,甚至可能会损及脊髓。所以,一旦老人摔倒,且怀疑有骨折时,可就地保暖、止痛,防止休克。如果局部出血就要马上止血,并用纱布、绷带包起来,就地固定。如果能够确认老人没有骨折,则还要观察老人是否昏迷。意识清醒且没有身体不适的,一般问题不大,稍事休息就可慢慢扶着起来。如果老人表示心口疼,且本来就有冠心病等心脏问题的,可能是出现了心绞痛,要立刻协助老人含服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待症状缓解后再慢慢扶起。可将老人在原地缓缓放平至仰卧位,但千万不可搬动,更不能抱住病人又摇又喊,试图唤醒病人。然后解开领口,并将头部倾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吐物反流入呼吸道而引起窒息。必要的时候,可以给老人吸点氧,通常会起到一些效果。

4按类别对跌倒患者进行科学护理

4.1对轻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轻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患者的跌倒多属于意外跌倒。入院时对患者进行病区环境的宣教,让患者尽快熟识病区环境。护理人员应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对于护理人员及环境的要求,并及时给予解决,解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及陌生感。指导患者注意起居安全。

4.2对中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中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护理人员应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对患者及家属进行安全教育。告诉患者服药可引起共济失调、性低血压等,使用镇静药时,减少活动,教会患者如何避免意外发生,使患者了解药物性质和自我保护的知识。使患者及其家属都得到防止跌倒的相关知识。当患者自感不适或夜间起床时应该叫人帮助,劝说男患者夜间使用尿壶排尿,外出时应该有人陪同。步态不稳的患者,应使用拐杖或轮椅。

4.3对高度危险跌倒患者的护理这类患者采用高度危险防止跌倒措施。告知患者及家属,不要擅自下床或离开病房。应该加强巡视,还在床头挂上醒目的“防跌倒”警示牌,以引起护理人员和患者及家属的时刻警惕,并进行交班。患者应有24h的陪护人,帮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无法起床者应在床上大小便及沐浴更衣,能起床者可在床旁设移动便椅,防止跌倒。对烦躁的患者,应上床栏,必要时适当约束患者。

5小结

中国在1999年10月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人口以每年3.37%的速度增长。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进入疗养院慢性病疗休养的人群也不断的扩大,疗养员平均年龄在逐年上升,因此老年疗养员跌倒的危险因素也日趋复杂。本人作为疗养院的一名护理工作者深刻体会到意外跌倒对于老年疗养员的危害性,因此我们必须防微杜渐,作出科学的预防,制定严格的安全措施及护理对策,让老年疗养生活更安全更舒适。

参考文献

[1]陈月娟,等.老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与护理进展《上海护理》,2005:05-5.

[2]郭宏.浅谈老年人跌倒的原因及现场快速判断救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2011:09-1.

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关键词:长期护理保险;老年保险;医养结合;老年保险市场稀缺

据统计,预计到2020年,老年人口达到2.48亿,老龄化水平达到17.17%,其中8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3067万人;2025年,六十岁以上人口将达到3亿,成为超老年型国家。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老年长期护理需求,长期护理保险(以下简称“长护险”)应景而生。本研究将通过对国外和国内的长期护理保险不同形式进行讨论和研究,针对目前国内老年长期护理发展所存在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发展情况,探求发展老年长期护理保险的道路。

一、国内外老年长护险发展现状

(一)国内发展现状在我国,长护险还处于萌芽阶段。虽然一些保险公司已经在我国的保险市场上推出长护险产品,但无论是条件还是保险的各个方面都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2016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颁布《关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体制转换、社会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时期,同时也是面对老龄化非常关键的时期,而长护险是适应老龄社会发展趋势的保险产品,致力于解决我国老年人长期护理问题,缓解家庭个人经济压力和国家金融压力,完善与产业发展高度相关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修订的《老年法》中,国家还明确提出要逐步为老年人提供完善的长期护理保障,同时也在很多城市进行试点。如江苏省也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探索建立个人、政府等多方分担筹资的长护险制度。据了解,南通市作为江苏省首个试点城市于2016年1月建立并实施基本长护险制度,2017年徐州、苏州两市也陆续出台了具体的实施政策,现阶段南通、徐州已经陆续组织实施。在覆盖范围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全体居民纳入长护险辐射范围。在保障对象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将通过估测筛选后符合一定标准,将生活无法自理、需要专人长期照顾的参保人员纳入保障范围。在筹资机制方面,三个试点城市均建立了政府补助、医疗保险以及个人缴费相结合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在其他试点城市中,青岛市的长护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较其他城市更丰富:除了为失能人员提供生活中的照顾和专业的医疗护理服务外,还为失智人员设立了失智专区,为其提供长期、日间和短期护理。然而,从试点城市颁布的政策内容来看,大多数试点城市的政策中缺少针对性,这容易导致护理人员不能根据不同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服务。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在于服务方案评估工具的缺失,服务方案评估工具是被服务对象对服务者服务专业程度及对服务满意度的评估工具,有助于寻找长护服务提供者和被服务者身体状态及具体需求的最优供求匹配。国内的长护险发展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由于我国长护险制度建立并不完善,大多数研究集中在理论制度的初始阶段,很少有研究集中在融资机制上;第二,严重缺乏基本的数据,现有数据也不准确。商业长护险不能在全国推广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实时数据。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护理服务等方面具体的数据,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产品制定准确的价格。同时,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发展长护险,并且公民的总体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在长护险领域,商业保险仍在不断寻求改进。

(二)国外发展现状德国强制实施长护险,目的是为生活不能自理者和长护服务提供者提供经济援助,减轻家庭财政负担。德国的长护险是义务保险,有“跟随医疗保险”的特点。戴卫东(2015)也表明在“十四五”初,在长护险成型的情况下,应继续沿着“跟从医疗保险”的原则,推进大面积覆盖,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保持一致。日本的长护险于2000年开始实施,和德国一样,日本的长护险属于强制性社会保险,由政府主导并由法律加以规定。日本的社会养老保险较为全面,除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之外,还有专门的护理保险。日本不但设立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养老保险制度,还加长了养老金交付的年限,以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养老金发放不匹配之间的矛盾。美国是补缺型社会福利的典型国家之一,长护险由商业护理保险和社会护理保险两部分组成,其中社会护理保险包括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险。设立商业性长护险的主要目的是满足中高收入者对长护险的需求,保险种类多、条款灵活。

二、我国老年长护险现存问题

(一)老年长护社会保险没被纳入社会保障法我国要想解决老龄化问题,必须先从立法上解决。很多发达国家虽也面临老龄化问题,但其已建立老龄长护保险制度,有法律支撑,能为老年长护保险制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我国现有法律中并没有对老年长护保险有明确的规定,所以无法为老人提供强力保障。其次,税收政策可为长护保险起到促进作用,但目前并无相关税收优惠。护理行业发展落后,护理机构的质量和护理人员的数量不能满足如今强大的需求。护理行业发展落后影响了长护险的供给,造成供不应求的状况。从护理机构方面而言,国内护理机构通常都是养老机构,这种机构普遍缺乏专业人员的管理和运作,社会化程度较低,且设施老化、服务不到位。从护理人员方面而言,护理人员需要持有相关证件才能上岗,而我国长护保险发展相对缓慢,目前的服务人员专业程度普遍偏低,而实际情况是护理人员需求不断上升,具有专业技术的护理人员供不应求。因此,护理保险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平衡有待完善。

(二)我国社保经验不足社会保险涉及问题有:养老保险只提供基本社会保障,医保也缺乏长护的内容,也没有涉及长期康复护理与老年人的重疾险等商业险种。其次,商业保险已发展成形,长护保险虽然已推出,但是存在门槛高、保障低、保障人群有限、不能满足多样化的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社会及商业保险有待进一步细化和全面化。

(三)居民投保意识不高1.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影响人们购买保险的最大因素便是收入水平,高额的保费使他们无法承担。在我国,许多地区的居民衣食住行都无法满足,保险更无从谈起。2.对保险公司缺乏信任,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人们身边有许多保险公司拒赔的案例和新闻,使得人们对保险公司可以分散风险的能力信任程度降低,以至于减少了对保险的购买力。国人最不愿意提及的就是家破人亡,而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恰恰是人们最不愿发生的事情。保险承保的大多是小概率事件,很多人会心存侥幸将其忽视,花大笔的保费而不一定得到回报,所以很多人不愿意购买保险。3.对保险的认知度不高,缺乏理性思考。保险是一种长期性的投资,后期的收益是不可估量的。这对于热衷于即使效应的中国人眼里,投资保险显然不划算。一旦风险发生,便有一木支危楼的效果。Rivlin和Wiener(1998)发现老年人在年龄増加的同时身体机能也在下降,老年人需要同时承担急性疾病的医疗费用和慢性疾病的长期护理费用的背景下,长期护理保险能够减少老年人需要支付相关费用的负担。由此看来购买长护险不仅能减少未来风险发生时要支付的费用,而且还能得到专业的护理保障。

三、关于我国老年长护保险发展的建议

(一)构建多层次的长护保险体系财务模式决定了长护保险制度的规模和资金来源,是长护保险制度能否长期运营的重要因素。国际来看,实施长护保险制度的国家为了促进财务模式的长期运营,都加入了其他筹资方式作为补充。中国可借鉴西方发展经验,构建多层次长护保险体系。盛和泰(2012)对常见的长护保险运营方式,政府主办型、市场主导型以及由政府委托商业机构运作型进行比较,由政府主导交付专业机构运作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的显现出各自的优势,降低规划成本,减轻公共财政负担,提高制度效率,满足居民长护保障需求。蒋虹(2007)表明,随着国力增强,我国应建立全民的长护保险,但从国情看,应设计以商业性为主,社会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同时,社会强制养老保险亏损情况日益突出,商业保险作为社会保障保险体系的补充要抓住这个商机,研究开发更多新兴的老年护理保险。传统形式上的养老保险仅支付金钱,并不能满足老年人需要陪伴以及专业照顾的需求。因而,保险公司可以把传统形式的养老保险与社区养老服务或家政公司相结合,研发出以具体的照顾护理为给付形式的互利性养老保险。除此之外,保险公司也可以开发出“以房养老”的保险产品,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可以解决护理型保险保费较高的问题。

(二)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构建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结合的长护服务体系,是实现多元主体共同承担长护服务供给责任的有效方式。Lakdawalla(2002)将长护险分为专业护理和非专业护理两种,专业护理由专业护理服务提供者或养老机构提供,非专业护理由子女或亲属提供,非专业护理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对专业护理的需求,但不能完全取代专业护理。因此应当建立正式护理与非正式护理相结合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老年人不仅能得到专业的照护,也能得到家人的陪伴。1.建立非正式护理支持政策使其成为长护服务福利供给的职能主体。一向非正式家庭护理人提供不限制用途、不需要纳税的现金支持;二为满足条件的家庭护理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三颁布多项弹性工作的请假制度,方便服务。2.支持市场与社会力量参与正式护理服务并同时发展居家护理。政府对正式服务者的资质、数量、服务价格、服务质量等方面实施规制,加强培养专业护理服务人员,健全相关保障制度,鼓励年轻人加入护理行业。老年人可以为护理人员提供住所,这样不仅能降低所需护理费,也能使老年人得到全天候的专业护理。3.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合作降低保费成本。政府可以委托商业保险公司开发长护险,由于长护险的特殊性,需要政府资金和相关政策上的扶持。因而政府可以和商业保险公司构成合作关系,这样不仅能为国家解决老龄化严重问题,也能为商业保险公司带来不可小觑的利益。SheilaRaffertyZedlewski和TimothyD.Mcbride(1992)发现老年人口递增会使人们对长护险的需求成倍的增加,但老年人对长护险支付能力有限,因而降低长护险保单成本是扩大长护险购买量最有效的措施。4.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加强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使人们改变对传统保险概念的偏见。保险公司可以添加真实的案例,提高民众对长护险的认可度。使他们认识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能使失能老人得到更专业的护理,也能减轻子女养老的负担,为老年人提供更好、更专业的机构安享晚年。

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老年人心理特点是感觉迟钝,接受外界的信息比青年要少,人每到了一个年龄,心里也都是不一样的,特别是老年人心里总是有一定的起伏,变化也是非常大的。随着老龄化的进展,主要器官系统的功能储备消退十分明显,而在我国60周岁以上的公民为老年人,随着社会化的日益加重,中国的老年人越来越多。我们分析了近年来住院的老年人主要疾病,并存疾病等情况,以探讨老年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

我们科入院的病人不同于其他科室,老年人的主要疾病分别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后遗症、癌症手术后等等,并存疾病为1-5种,平均为3种左右。由于患病多而使病情复杂,极易突变,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人因久病而对一些疾病自觉症状已不在乎。老年病人的特点及护理与年轻疗养员有很大差别。我们分析了近年来住院的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并在疾病和服药种类等情况,以探讨老年病人的特点及制定相对应的护理方案。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就近5年来入院住院的老年病人8500例左右,其中男性5400例左右,女性31例左右,平均年龄7.5±3.6(70-83)岁。

1.2 方法 统计两组入院时的主要疾病(因该病而入院疗养),疗养期间需同时治疗或体检-影像检查,实验室检查等新发现的疾病种类,疗养期间长期服用药物的种类,包括中成药、中药汤剂。

2 结 果

多数老年病人的主要疾病分别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后遗症、癌症术后、慢性支气管炎、糖尿病、消化系统疾病。

85例老年病人的并存疾病为1-8种,平均4.6±1.0中,服药种类1-10种,平均4.6±2.1种。

3 讨 论

我们医院的住院对象不同于其他科室,其中许多是70岁以上的高龄者,这些疗养者的常见疾病依次为老年性痴呆、冠心病、高血压病、癌症术后、慢性支气管炎及糖尿病等,可见老年性痴呆是老年疗养员的主要疾病,另外,这些疗养员常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本组中并存疾病多者达8种。由于患病多而使疾病复杂且易突变,如不及时抢救常可危及生命,加之有些老年病人因久病而对一些疾病的自觉,症状已不在乎。

例如老年性痴呆病人,主要临床表现是精神系统的慢性变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渐进性的记忆力、智力减退,语言表达失常,生理机能、思维、判断力、时间、空间、定向力发生障碍,部分患者尚有幻觉、焦虑、攻击,给临床护理观察和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对护理痴呆老人关键是做好早期诊断,凡是老年性痴呆的患者,大都有记忆力、智力、语言、表达、判断力方面的某种障碍,因此临床上要及早与医生合作,早期做出诊断,重点是防止各种意外事故发生。老年性痴呆患者,由于智力减退,认识能力减退和丧失理智和铤而走险,因而在日常生活里,会出现各种意外和危险。如走失、烫伤、触电、摔伤、骨折、意外死亡等等,因此,凡是有一定危险因素的患者,都是实行名单公布上墙,分门别类加以防患,通常在护士办公室黑板上注明“xxx防走失”、“xxx防跌倒”、“xxx禁止吸烟”等等字样,针对个别情况,还采取专人看管,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等进行护理,最大限度地限制和杜绝各类意外和危险事故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人认为,痴呆病人由于思维能力的障碍,他们已经失去自知力、缺乏情感,因而对待他们只像修理机器一样就行了,其实不然,他们当中大多数依然渴望获得尊重和感情的交流因此,照顾他们,关系和尊重他们的人格,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了解病人,懂得病人的需求和兴趣及爱好,切实关心病人的生活、疾苦,懂得赞扬,鼓励病人参加各种康复活动,就等于掌握了护理工作的技巧,往往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在临床上常用的技巧有“说话的技巧”、“感情沟通的技巧”、“劝阻的技巧”、“防止攻击的技巧”等等。、

例如,有位78岁的冠心病患者,因其心绞痛频频发作,医师让他卧床休息,但他经常偷偷地往外跑。如有位76岁的高血压患者,早期症状有头痛、头晕、头胀、眼花、注意力不集中,随着病情的发展,血压明显而持久地升高,并有相应的临床症状,我们就按病情二定让其休息,可以活动,但不要过劳,当症状较多,血压较高或心、脑、肾等脏器出现病变症状时,应卧床休息,饮食上给予低盐、低脂肪和低热量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进含胆固醇多的食物。

另有一些老年病人虽然症状很轻或者根本无症状,在多种疾病并存时,一种疾病可被另一种疾病所掩盖,例如,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严重心肌缺血或发生心肌梗塞时常无胸痛表现。对糖尿病病人,认真做好病情的解释工作是非常重要,必须解除病人的精神负担,使病人了解本病为可以控制的终生慢性疾病,协助病人掌握饮食,分段留尿法等治疗措施。并指导病人动静结合的休息。避免过劳。糖尿病病人皮肤常干燥发痒,易于感染,应勤沐浴,更衣经常保持皮肤卫生,防止生疖、痈等化脓性感染,重症者应特别注意头皮和会阴的清洁,瘙痒可用温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冲洗,衰竭长期卧床的病人,应协助翻身,防止褥疮的发生。在饮食上,如吃规定膳食倍感饥饿,不能忍受时,可用煮过多次的菜来充饥,嘱咐病人勿进现定以外的食物以避免影响疗效。

脑卒中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病,血压升高,脉搏浅缓、偏瘫,常有呕吐及消化道出血,重者可在数小时或1-2日内死亡,加强护理工作,预防合并症的发生,可降低死亡率。

有位65岁的老人,平时血压190/160mmhg,晨起4:00左右同病房的老年人告诉护士,其突然呕吐,一侧身体不好使,说话不清楚。我们立即去病房侧血压210/180mmhg、脉搏也异常、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双侧瞳孔度缩小、高热、呼吸不规则,标志病情危重,护士及时通知医师,采取抢救措施,降脑压。饮食给予易消化,高纤维素及流质饮食,预防呛咳,易少量多餐,每日空腔护理三次,保持空腔清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泌尿系统的护理,尿道通畅,防止泌尿系统感染,恢复期加强患肢功能锻炼,由小量到大量逐渐增加,每日2-3次,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对失语者加强语言训练。

应验告诉我们在护理工作中,必须养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严格执行护理工作的规章制度,掌握老年养老员疾病的病理机理,善于观察某些细微的变化及时发现突发性病变,为及时抢救赢得时间。

例如,有一恶性肿瘤中期患者,男性、75岁,存有肿瘤热,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避免高热给病人造成危害,需要细心护理。若体温39-40℃,我们让其病人绝对卧床,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室内空气应保持新鲜,若通风换气时,要注意病人勿受凉,防止感冒,饮食上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以增加机体抵抗力和补充分解代谢的消耗。鼓励病人多饮水,补充体内水份以免产生脱水,并促进毒素和代谢产物的排泄,密切观察生命体征,每4小时测体温、脉搏一次。根据病情可随时测量,直到高热降至正常水平。

老年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人;骨折;卧床;便秘

便秘历来是老年骨折卧床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一般为50%~70%。常导致患者腹痛,食欲不振,甚至烦躁焦虑等,不但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影响了患者的术后康复。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给予了归纳总结,以便于更好的掌握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实施相关护理措施,降低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发生率。

1 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相关因素

1.1 躯体活动减少 ①术后长期卧床,活动量突然减少,胃肠蠕动减慢,食欲不振;②由于伤口疼痛卧床,限制了活动。

1.2 术后饮食不当 (1)缺少预防便秘的科学饮食方面的知识;(2)有些患者因担心排便麻烦其他人,为了减少大小便次数而少食,禁饮;(3)少食,导致肠内容物不足以刺激胃肠正常蠕动,蠕动减慢可导致便秘。

1.3 排便习惯及姿势的改变 正常人多采用蹲姿或坐姿排便,利用重力或增加腹内压促进排便,而骨折卧床患者只能采取卧床使用便盆排便,所需的腹压增高或床上排便不习惯,一致便秘。

1.4 心理因素的影响 ①术后伤口疼痛,活动受限,担心预后,均可是患者产生焦虑情绪,导致食欲低下,胃肠蠕动减慢,引起便秘;②担心排便时活动腰部会引起并发症,或不愿麻他人而抑制排便[2]。

2 老年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护理措施

2.1 功能锻炼 加强锻炼是增加胃肠蠕动,提高胃肠道消化吸收能力的重要措施。

2.1.1 只要患者病情允许,应适当增加运动量,知道患者多翻身,对健康肢体进行全方位的活动。指导患者行膈肌,腹肌和肛提肌的运动。具体方法是:指导患者行深呼吸,特别是腹式深呼吸,训练患者早中晚各行提肛活动一次,每次不少于70遍。

2.1.2 穴位治疗 便前按摩迎香穴或足三里穴,也可以按摩或针刺脾俞,胃俞等穴。2~3次/d,每次10~20 min,可配合手法按摩腹部,由护士操作或指导患者进行:右手叠放于左手上,手指均翘起,利用手掌特别是大小鱼际肌,在腹部做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或以脐为中心作环绕按摩,每次按摩腹部3~4次,每次50下,以促进肠蠕动,帮助排便[1]。

2.2 饮食指导 大部分患者家属为使患者早日康复,给予高蛋白,高脂肪,含纤维素少的饮食,如鸡,鱼,肉,蛋等。此类食物形成的粪便在肠道内移动缓慢,易致大便干结,形成硬型便,腹部可触及硬块。患者下腹部有下坠感或饱胀感,有便意,但排便费力或排不出。所以要及时向患者及家属讲解饮食的重要性,对他们进行营养知识宣传,是他们了解合理饮食对预防便秘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情况,因人制宜,指导患者做好饮食调整,采用均衡的膳食,给予高钙,高营养食物,多饮水[2]。

受伤早期给予清淡,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多食粗粮,蔬菜水果等,如嘱患者多食芹菜,韭菜,苹果,香蕉等,不仅可以促进胃肠蠕动,而且软化粪便;纤维素有亲水性,能够吸收水分,使食物残渣膨胀形成凝胶,在肠内易推进,催进肠蠕动,加快残渣对直肠壁的刺激,激发便意及排便反射。督促患者多饮水,每天至少1500 ml,患者每日清晨饮用蜜汁热饮料,刺激胃肠反射促进排便,减少肠胀气,效果很好;也可将黑芝麻30 g,胡桃肉30 g捣烂,用蜂蜜调匀,开水冲服,早晚各一次,有助于人肠通便。禁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进食甜牛奶,糖,少食产气食物,防止腹胀;随着患者病情好转,活动量增加,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纤维,富含营养的食物,促进创伤愈合[3]。

同时也可遵医嘱给予开塞露,番泻叶等治疗便秘。超过3 d未排便的患者,可服用番泻叶代茶饮用,开塞露入肛,还可服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如长时间便秘,粪便结成粪球,上述方法无效时,采取人工取便。

2.3 排便环境指导 尽快指导患者使用便盆,尽快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可嘱患者晨间早餐后按时排便,因早餐后易引起胃结肠反射,易建立条件反射,与患者共同建立按时排便表,即使无便意也应坚持定时排便,等待10~20 min。引导患者尽快建立床上排便的习惯,采取舒适的姿势或卧位。

如果病情允许,可拉上屏风,要求来访者和工作人员暂时离开病房,打开窗户或换气扇以加速空气流通,打开收音机或电视机,让患者消除因排便时发出声音而产生的尴尬,是患者放松,利用芳香剂除臭。

2.4 心理护理 骨折患者大多是突发性事件造成的损伤,一下子从正常人转换成患者角色,对环境陌生,人际关系生疏,易引起患者的强烈情绪反应,伤后考虑问题多,担心预后不好,治疗时间长连累家人而产生忧郁情绪,因肢体牵引,活动明显受限,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单调而呆板的生活而使患者产生消极情绪。因此,护士应因势利导,有足够的耐心和同情心去关心体贴患者,是患者感到亲切的同时,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和认识,消除紧张和焦虑的心理,指导患者使用放松技术,必要时给予止痛剂止痛,以减少患者的恐惧,精神紧张,心理不安,避免抑制排便[4]。

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弱,便秘很容易发生,同时老年人情绪不定,由于疼痛很容易引起精神紧张,焦虑,所以护理人员应掌握便秘发生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早期预防便秘的发生,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尽可能的减少患者的疼痛,降低便秘的发生率。

参 考 文 献

[1] 吴驰兵.骨折卧床患者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基层医学论坛,2008:12.

[2] 吕卫华,杨朝霞,龚美霞.骨折卧床患者发生便秘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