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第1篇

一、激发学生发现地理问题

探究式学习,又称问题导向式学习。因此探究式学习的起点是提出问题,终点是解决问题。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与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学地理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尝试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因此,发现并提出有挑战性、有吸引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非常重要。那么如何才能使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有价值呢?

首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教师要激起学生对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进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并提出有意义的问题。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具备导学价值,能够激活学生的思维。作为导入新课的情境材料可以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材料,例如嫦娥奔月、郑和下西洋、麦哲伦航海等;也可以选取富有时代性的情境材料,如“蛟龙”入海、南方五省(市)遭寒潮冰雪灾害、云南盈江发生5.8级地震等。

其次,要正确选择适合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地理内容。我们可以把地理知识分为 “是什么”和“为什么”两大类。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原理等属于“是什么”的问题,这类问题不需要探究。“为什么”类问题,是指地理知识产生、发展过程的知识。这类知识只有通过学生的探究和实践才能被深刻理解和掌握,因此这类地理知识更适合运用探究式学习。

二、鼓励学生提出假说或猜想

假说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德国科学家魏格纳就是借助假说,经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终于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说”。地理课堂探究式学习在提出问题以后,就要鼓励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大胆地提出自己的假说或猜想,然后通过搜集相关信息资料加以验证。也许有些假说的验证会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但是我们重在过程而非结果。

三、教会学生收集地理信息

收集有关的地理信息是验证假说或猜想的基础。我们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形式搜集数据资料,充分利用图书馆、互联网,或者进行实验、实地考察等。首先要教育学生根据论证假说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制定相应的收集信息计划,明确收集信息的范围以及收集信息的方法。初步学会收集一手和二手信息资料的方法,具备从信息资料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的能力。同时要求学生逐步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态度,必须忠于事实,既注重有利于假设的信息的选择,也不能忽视不利于假设的信息,对与假设对立的信息也应进行收集。例如让学生收集信息探究珠穆朗玛峰为什么变“矮”了,原来测得的珠峰海拔高度是8848.13米,最新的海拔高度数据是8844.43米。要验证假设,论据是必须的,学会并善于收集信息有助于探究问题的全面解决,这在探究式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四、让学生学会整理地理信息

《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 》中指出:“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通过比较、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形成地理概念,进而理解地理事物分布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整理分析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对它们进行抽象归纳、综合概括,是一项重要的思维训练和探究能力的训练,是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终身学习非常重要。教师要指导学生如何处理地理信息,让学生学会绘制各种图表,结合电脑绘图,以便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更要注重点拨学生通过分析各种地理信息间的联系与差异,争取发现更新更有价值的地理信息。

五、得出结论,解释假说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第2篇

摘要:

介绍了将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应用于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的技术方案。从地名普查的角度分析了技术方案的选择、资料收集、不同资料的优缺点,并详细阐述了提取、整合、建立数据库,制作工作图等相关技术流程。将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充分应用于地名普查,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数据成果的质量和应用价值,是测绘新技术和成果服务于国家、社会和经济建设各领域的案例。

关键词: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应用

地名是重要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涉及内政外交、国防和军队建设、资源管理、新闻出版、测绘制图、邮电通信、交通旅游等方面。地名普查是一项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国情调查。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区域面积的扩大,乡镇行政区划的多次调整使得许多故有地名逐步消失,新生地名不断涌现,因此第一次地名普查的资料已陈旧过时,不能反映全国地名的现状,也无法适应当前地名管理和开展地名公共服务的要求。为了满足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地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全面掌握地名基本信息,提高我国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经国务院批准,于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其目的是查清行政区域范围内地名基本情况及相关属性信息,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根据地名普查的目标及任务,在选择相应的技术方案时,不同的省、区域以及作业单位,可根据地名普查基础的地理信息数据源及数据组织方式,入库前数据采集使用的软、硬件等,选择具体的技术方案。要进行地名普查,首先要编制相对完善的初始地名调查目录和工作底图,并以此作为开展普查工作的基础。编制地名调查目录,传统的作法是由各乡镇、居委会和各行业单位收集汇总或由作业单位实地采集汇总。本文重点介绍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制作、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的技术方案,并对关键技术作了详细阐述。

1技术路线

1.1资料收集

1)地名及相关资料。历年地名命名更名文件和资料、地名志、地名录、地名词典、地方志、文史资料及有关古籍等。全面搜集与地名相关的历史沿革、名称由来以及相关属性信息资料。

2)基础地理信息资料。在承担作业区域内,收集优于0.6m分辨率的正射影像数据,1∶50000、1∶10000、1∶5000等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的地图资料(如城区图、乡镇图、街道辖区图、文物分布图、公安警务区图等)。

3)各类普查成果资料。收集各专业部门相关普查资料与数据(如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第二次土地调查、文物普查、水文调查等相关职能部门的专业普(调)查成果资料等);特别是要收集和充分利用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

1.2数据资料分析与选取

要利用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相关普查资料,就必须从这些数据的现势性、存储格式、数学投影、属性信息的完整性与实用性等角度加以分析,最终确定使用以下数据:

1)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目前云南省1∶5000~1∶10000比例尺全要素地形图已覆盖全省国土面积的90%左右,由于基础测绘成果是全要素,该数据需要按照地名普查内容要求,视普查任务区情况与具体需求提取、整合和利用。

2)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云南省共涉及1∶50000地形图975幅。全要素1∶50000数字线划图数据是目前比例尺最大的覆盖全国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于2003年通过验收,矢量数据及其关联表具有属性代码、名称、行政隶属等相关属性,经提取及规范化操作,完全可作为地名调查的基础数据源。

3)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部分城镇地区有更新频率较高、内容较详尽的1∶5000及以上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可作为该区域地名普查信息采集的重要数据源,如云南省德宏州区域的地名普查就用了其中554幅1∶5000中大比例尺地理信息数据。

4)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成果。该成果数据采用航空摄影、RS、GPS、GIS等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充分利用测绘地理信息部门已获取的覆盖云南省1∶10000、1∶500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已获取的区域1∶5000、1∶2000或更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以及其他重大工程获取的测绘成果等资源,整合利用其他部门已有的普查成果以及与地理国情相关的专题信息,通过多源遥感影像快速获取与处理、实地调查、信息提取、地理统计分析等技术手段,查清反映地表特征、地理现象和人类活动的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范围、位置、基本属性和数量特征,形成这些基本地理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的普查结果。地理国情普查成果是此次地名普查的基本数据源,国情要素为地名普查提供数据参考。

5)其他相关专题资料。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补查与资料更新成果,可作为本次地名普要的比对和参考资料;2010~2012年开展的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可作为普查水系及水工设施信息获取的重要辅助资料;2011年1月完成的“云南省行政区域界线入库采集项目”所获取的行政界线(至乡镇界)、界碑数据(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可作为各级行政界线的参考数据源,民政部门收集的勘界资料作为获取各级行政界线的核准依据;“天地图•云南”电子地图中的城区、道路、POI等信息,可用于城市道路、居住小区、工矿企业等城镇地名的定位及属性获取;从交通部门收集的铁路、各级公路、道路相关专题资料及地图集,水运附属设施、空运设施等专业资料,可作为道路、构筑物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属性赋值的依据;从云南省能源局收集整理的能源信息资料,包括火电、水电、太阳能、油气等项目信息,可作为该类地名要素获取及属性填写依据。通过对上述数据进行加工处理、整合利用、信息提取,完成地名普查工作底图的制作和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的编制等,从而避免大量的外业工作,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提高成果质量。

2技术流程总体技术

流程分为资料准备、初始地名目录获取、普查目标区域地名管理部门目录调查确认、地名登记表填写、工作底图制作、内业数据整合、入库链接、检查验收等环节,流程如图1所示。

3技术要点

1)数据提取:从地理国情成果数据中提取与地名相关的属性及矢量信息。地理国情成果是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分层详细的地理信息数据库(GDB),选取地名普查需要的图层,打开属性表,通过图形计算的方式将点位置、线的中点位置、面的几何中心位置等映射到经纬度坐标后导出该表,删除多余字段,并依次合并经各层导出的表,得到最基础的图解地名目录。

2)整合一普数据:将提取的地理国情数据作为基础数据,结合一普数据(一普数据为县普查办提供的表格数据),在Excel里剔除重复的地名,得到地名调查目录(各县普查办提供的一普数据情况不一,有的较完善;有的只有居民点和少量单位信息;多数信息不完善,缺失一类或多类此次普查需要的地名类别)。

3)整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本院开发的程序从1∶5000~1∶10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dwg格式全要素矢量电子地图)中人工提取陆地地形,如山、谷、峰,洞穴等的名称和位置信息,补充并添加到地名调查目录中。

4)转入数据库并分类:将得到的地名及位置信息进行合并、筛选、认真整理;然后转换成mdb数据库并导入本院开发的地名普查内外业工作平台;再完成经过字段约束后的地名的调查类别分类、对口填表单位填写等工作。

5)生成调查目录表格:认真细致检查数据库各项后,在内外业工作平台软件上利用数据库查询与OfficeOLE接口,将地名数据库以对口填表单位分类方式输出到Word文档,打印后形成可以分发到调查成员单位的调查目录。

6)工作底图制作:将已收集到的各类资料成果转换为满足此次地名普查投影数学基础、格式要求的中间数据,以优于0.6m的正射影像图为背景数据,叠加从1∶10000基础地理信息全要素电子地图和地理国情普查及其他专题数据中提取的矢量数据,转标其他资料与地名相关的矢量数据,并用不同方式标注每个点的名称字段,如国情数据的地名用黑色标注,其他资料用红色标注,方便对比核查。线状地物随线标注,面状地物以几何中心点标注,制作套合一定比例尺的分幅图框(经验证明1∶10000比例尺分幅较适合地名调查),最后打印成外业实地调查用地名普查工作底图。

4结语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是地名普查工作的基础数据平台,在初始地名调查目录编制、地名的外业调查、对新增或变化的重要地物进行补测或修测、成果图的编制、数据库的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全省地名普查建库完成后,由于底图资料是同一坐标系、同一种数据源,因此可实现无缝拼接以及全省地名“一张图”管理。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实施细则[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2]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数据库建设与管理软件规范[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3]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云南省第二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实施方案[S/DK].昆明:云南省地理国情普查办公室,2013

[4]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云南省1∶1万基础地理空间数据资源建设项目技术方案[S/DK].昆明:云南省第二次地名普查办公室,2015

[5]陈玉萍,张秀.地名地址普查与建库研究[J].测绘通报,2015(6):103-107

[6]苑洲云,孔玲华,王海江.浅谈上虞地名普查数据快速建库的方法应用[J].浙江测绘,2011(1):26-27

[7]齐明松,赵志刚,王莉.基于ArcGISEngine的地名地址数据库的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3(9):108-110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第3篇

国务院决定2013年至2015年在全国开展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需要。这是继2011年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重要讲话之后,国务院又一个指导全国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历史性作用

如何科学布局工业化、城镇化,如何统筹规划、合理利用国土发展空间,如何有效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地理国情监测至关重要。2010年以来,总理连续三年在对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批示中,都要求加强地理国情监测工作。这些重要讲话和批示,不仅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为我们做好工作提供了思想动力,使我们增加了决心和信心。

地理国情是基本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可以全面获取地理国情信息,掌握我国地表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活动基本情况,分析其空间分布、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常态化地理国情监测奠定基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需求,提高地理国情信息对政府、企业和公众的服务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系统掌握权威、客观、准确的地理国情信息,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制定和实施国家发展战略与规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各类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做好防灾减灾工作和应急保障服务的重要保障,是国家综合掌握国情国力和相关行业开展调查统计的重要基础。开展地理国情普查具有历史性作用、里程碑意义。

二、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历史性机遇

全监测计划”,该项目提供陆地监测、海洋监测、应急管理、大气监测和安全监测五大类。

2007年加大拿大开妈生产实时的地理国情信息,并使用卫星遥感资料编绘了系列社会经济指标统计地图。

2008年美国了地理信息动态监测和分析五年规划,并已成为美国最为重要的战略性规划之一。

近年来澳大利亚开展了多个由政府部门资助的地表覆盖项目。

针对国外的这系列相关动态,我国也与时俱进,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明确将“监测地理国情”纳入新时期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战略重点,成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调结构、转方式的重大举措。决策始于科学,科学尊重国情。地理国情作为重要的基本国情,深入揭示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的内在关系和演变规律,不仅有利于促进从地理空间上合理布局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而且为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三、开展地理国情普查的基本流程

地理国情普查是一项全新型工作、创新性任务,作业范围广、涉及部门多、工作任务重、技术要求高、实施难度大,必须从思想、组织、工作、技术、宣传等各个方面加强力量,进行系统性推进。

地理国情普查将结合基础地理信息成果数据及各种专题数据,基于多源遥感影像,按照地理国情普查内容要求,针对不同地理要素的特点,采用自动处理与人机交互解译、多源信息辅助判读与解译、外业调查与核查、地理国情信息统计与分析等方法,开展信息获取。总体技术流程见图如下:

1、收集整理行业专题数据

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中,数据生产和统计分析都需要各行业专题数据资料进行补充,特别是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属性内容。对于收集的专题资料,若收集到的资料为矢量数据,须通过数据提取、坐标系转换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若收集到的资料为图件,须通过图件扫描、坐标配准、坐标系转换、矢量化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若收集到的资料为文档或表格,须对文字或表格进行图形化、矢量化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

2、收集获取遥感影像资料及控制资料,开展正射影像处理

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为地理国情普查工作专门提供了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浙江省范围主要包含QuickBird、WorldView-1 及WorldView-2、GeoEye-1 四类,该数据是浙江省第一次地理国情普查的主要基础数据源。以资料三号、天绘及高分一号等国产卫星影像为辅,以地于纹理更细腻,影像更清晰的分辨率为0.5米的航空航天影像为参考数据。制作地理国情普查数字正射影像。

3、信息采集,进行元数据制作

信息采集阶段是普查工作量最突出的阶段,包括内业信息采集,外业调查、内业和外业复核、时点统一核准等工作。

a)内业信息采集,制作普查底图

地理国情信息分类对象主要包括地表形态、地表覆盖和重要地理国情监测要素三个方面。

综合考虑该三类信息,将1:10000 基础地理信息数据中与普查内容相关的数据通过数据提取、数据组织重构、分类代码转化、坐标系转换等工作整合改造成为符合《地理国情普查内容与指标》内容要求的数据。收集地方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通过数据提取、坐标系转换等处理,形成满足开展普查的参考数据。

采用自动分类提取与人工解译相结合的方式,开发内业判读与解译,进行地表覆盖分类,补充或更新要素实体,提取要素属性。

在内业信息分类与判译提取的基础上,基于融合的彩色正射影像,叠加空间专题信息、判读解译成果等信息,对矢量数据进行符号配置,并选择性的对部分名称、属性进行标注,制作普查工作底图,为外业调查与核查提供工作底图。

b)外业调查与核查

利用普查工作底图,对地理要素实体及地表覆盖分类图斑,开展实地核实确认和补调。

为了后期内业核查和普查的需要,严格根据《遥感影像解译样本数据技术规定》实地采集遥感影像解译样本。

c)内外业复核

对外业调查与核查成果进行整理,对各数据层进行编辑、修改,形成地理国情普查基本数据,进行基本统计。

d) 时点统一核准

按照普查时点的要求,采用多种方式收集资料,获取 2015 年 3月至6 月的航空或航天遥感资料,适度结合外业调查,开展标准时点核准工作,使普查成果的整体现势性到普查时点的要求。

地表覆盖分类数据和地理国情要素数据的元数据根据数据生产阶段确定的元数据内容包括成果数据基本信息、数据源、数据采集、外业调绘核查、数据整理编辑、质量检查、成果验收以及成果总体精度等8个方面。大部分元数据在任务计划阶段生成框架,在信息采集阶段补充完整,必须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与数据同步采集,根据各项生产记录整理生成,不宜在数据采集结束后再进行元数据信息汇编。

4、信息数据库建设与统计分析

地理国情信息数据库是对地理国情普查获取的遥感影像、地理国情信息普查成果等数据,依据统一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汇交、集成、存储和管理形成的最终成果库。此次普查将建设遥感影像及附属信息数据库、地表三维数据库、地表覆盖数据库、地理国情要素数据库、统计分析与评价成果库、专题普查和监测成果库、专题资料数据库、元数据库。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第4篇

【Keywords】GIS technology; geological hazard; early warning

【中图分类号】F41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123-02

1 引言

目前我国自然地质灾害发生率较高,受灾严重程度较大,目前常见的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泥石流、滑坡和崩塌等,造成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包括人类的工程建设和矿产开发等活动。这些地质灾害的发生对人类的生活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在严重的时候会对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较大程度的威胁,针对目前地质灾害预警方法应用效果不明显的现状,在实际的地质灾害频发中,可以利用GIS技术对地质灾害多发地区的实际地理结构进行分析,并且进行实时监控,以此来实现对地质灾害的有效预警,减少由于地质灾害对人们所造成的影响。

2 GIS技术的定义和主要功能

GIS技术主要指的是地理信息系统,是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采用系统工程技术和信息技术,来对各个区域中的空间信息和地质结构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和储存,并且采取相应的方式来将信息展现出来,属于一种将视觉效果和地理分析功能进行集成运用的系统技术,其主要功能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地图管理功能,GIS技术具有较大的空间内存,能够将收集而来的地图资源信息储存到数据库当中,并且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进行及时调整,相比较传统的地图来说,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精确性,能够进一步推动地质灾害预警工作的发展;其次是空间分析与查询功能,GIS技术具有空间定位功能,通过数据库的建立和对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处理,并且将其制作处理成地理信息图像,与原始图像相比较,两者的数据保持相同,在进行空间转换的过程中,也可以采用GIS技术来对于地理信息相关的数据进行查询;再次是地理模型预测功能,GIS技术的核心为地理信息,在对各个不同区域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利用当地的地理空间信息来实现地理模型预测功能,这样的功能主要指的是在对当地地理信息情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来对某个未知结果进行预测和判断,也就是说通过对当地矿产资源、水文地理情况和资源开发利用情况进行勘察的基础上,来对不同区域中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复次是三维功能,三维功能是在二维GIS技术上发展而来的,与二维空间技术相比较来说,三维技术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和整体性,虽然在整体观察上可能较为复杂,但是具有较强的可视性,能够直观地反映出相关区域中各个部分的实际情况,三维功能是建立在三维模型的基础上来实现的,比如说结合地质工程的钻孔信息、剖面图和工程地质图等信息数据,能够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并且在三维场景中建立相应的图片信息,在经过编辑处理之后,就能够对地质灾害的发生现场进行模拟[1];最后是自动监测功能,自动监测功能主要是依靠各种检测仪器来进行实现的,在地质灾害发生的过程中,检测仪器会发生不同的变化,并且对相关检测区域的数据信息进行采集,并且传输到后台数据库中,经过对数据信息的分析,能够对当地区域进行有效监测。

3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

3.1 建立多源信息数据库

对于地质灾害预警工作来说,GIS技术的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的每一个部分都需要大量相关的数据信息来进行分析和调研,这些数据信息的来源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地形图、地质资料和地质结构信息等,对于地质灾害来说,其具有不可预测性,但是利用GIS系统中的数据库,能够在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地质灾害发生的次数、地点和级别进行预测,并且对地质灾害发生而产生的现象及预兆进行了解,以此来达到地质灾害预测的目的[2]。由于目前人类各种工程建设活动不断增多,所以说需要对地质灾害数据库进行及时更新,以此来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

3.2 对地质灾害多发区进行实时监控

通过GIS技术,能够对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能够对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区的分布情况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解,在对地质灾害发生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收集的基础上,能够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图表图像,并且与GIS多源数据库进行联动,实现对地质灾害发生区的有效监控,监控的主要过程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首先是对影响当地发生地质灾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了解,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因素进行控制;另外是在所建立的三维空间模型上对该地区自然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以此来对地质灾害预测的准确性进行判断,并且根据最终结果来采取相关防治措施[2]。

4 GIS技术在地质灾害预警中的应用案例

此次研究地区为灵台县,灵台县陇东黄土高原南侧,在对当地自然灾害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可以发现,该地区属于地质灾害频发区,地质灾害的发生类型不同,发生的频率较高,并且这些地质灾害多发生在人们居住密集和工程建设生产活动较为频繁的区域,根据以上的了解情况,可以对其地质灾害预警方法进行研究。

首先是??用GIS技术中的空间信息系统分析技术和数据库系统,在对该地区所发生地质灾害情况进行分析了解的基础上,对研究区500m×500m范围内进行网格剖分,对复杂地形下的网格进行细化处理,对剖分好的每一个单元网格内各种地质灾害发生的数量、密度进行统计分析,对各种地质灾害的发生类型和判别准则进行确定,根据这样的判别原则来对每一个网格中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区划图进行分析,最后进行综合处理。在另外一个方面,需要对将发生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素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评价指标,一般情况下,其地质灾害的主要影响因包括地貌类型、地层结构、降雨量分布、地形坡度和植被覆盖等,在确定完影响因素之后,需要对每一网格中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对每一个影响因素的权重进行确定,以之前确定好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域规划图作为基图,将每个影响因素灾害性分级图与之相结合,形成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这样就能够对当地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进行预测。区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图能够真实准确地反映出当地地质灾害的发生情况,根据所发生地质灾害类型的不同,可以在图中轻松的找出高易发、中易发和低易发等不同区域的准确位置,以此来为地质灾害的预警提供准确的地理信息。

收集地理信息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城市规划 用地现场调研 信息化

引言

信息技术是当前生产力革命的核心动力,也是信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各个环节,可实现传统手工方式无法企及的技术支撑作用[1]。

城市规划的用地现场调研是规划编制基础信息收集的重要过程,调研资料的准确性、完备性对规划质量起到重要作用。实现城市规划现场调研信息化,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关于“国家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城乡规划的科学性”的要求,对提高信息收集的效率与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化是指从数据到信息的提炼过程,包括对各种各类原始数据如文字、数字、声音、图形、图像等的处理和可视化理解[2]。

一、调研的主要工作内容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工作是规划前期调研的重点,是规划方案推演的基础。用地现场调研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地块性质的分辩判定,现状建筑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市政设施、绿化景观、生态环境、自然气候等信息的收集。具有时间紧,信息量大、工作任务重的特点,既是技术性工作,又是劳动密集性工作。

二、调研的现有手段及存在问题

目前,用地现场调研主要包括外业和内业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外业阶段,目前仍停留在传统的“跑现场,拍照片,绘草图”状态,即以规划区的地形图、航片为工作底图,到现场逐地块、逐地区的拍照,划清不同属性的地块,明确电力、给水、排污、电信、燃气等市政设施位置、占地及等级。并在图上记录照片编码或重要信息。

随后是内业阶段,即在外业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将现状信息绘制到电子底图上,并将重要信息整理在案,反映于基础资料汇编之中。

现有的调研手段虽能满足规划项目的工作需求,但是存在外业工作量大,内外业对接不紧密,空间信息与文本信息对接错位等问题,大大增加了调研的工作量,耗时及信息整理的时间,有时甚至还存在信息需多次复核的问题,造成明显的资源与时间浪费。

三、调研信息化的方法及支撑

目前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信息终端设备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易用性大大提高,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后,利用先进信息终端推动现状调查信息化日益现实可行。

1. 用地现场调研的信息形式

(1)图像信息

即是对用地现场的图像化表达,包括照片、视频录像等记录方式。它能够直观的反映被调研对象的形态、体量、色彩、功能、质量、空间关系等。图像信息是用地现场调查中最为主要的信息形式。

(2)地理空间信息

地理空间信息即为被调查对象的空间位置和高程信息,是将被调研对象准确定位到工作图纸中的重要依据,该类信息内容虽较简单,但是对精度要求较高。

(3)经人工初步处理的文本、语音信息

用地现场调查工作人员在现场调研过程中,对特定不易图像化记录的信息进行文本化、语音化记录,或者对部分图像信息进行初步加工、解读和补充,综合形成文本化、语音化信息。目前,现场工作人员对初整理后的信息的记录常采用文本信息的形式。

2. 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思路

信息化的本质目的就是借助信息技术与平台,解决目前用地现场调研中图像信息、地理信息、时间信息、文本信息或语音信息与指称对象相分离的问题,以节约信息再读取的耗时和工作量,提高信息整理的效率。

从土地利用现状调研的需求看,调研信息化的两个重点包括:相片、语音信息与地理空间的对应;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对应。

(1)相片、语音与地理信息的匹配

主要是相片、语音与地理信息的匹配,即通过记录相片拍摄、语音录制的平面坐标及高程,将相片、语音落到相应的地信信息空间之中,形成“一张图”的资料再读取条件,为资料再利用提供便利。

(2)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匹配

视频文件已同步整合了图像信息(相片)、语音信息和时间信息,视频与地理空间的匹配在本质上与相片、语音和地理信息匹配的原理相似,只是图像及音频的信息量更大。

3. 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途径

(1)

基于现有设备水平的信息化途径

目前照相机、摄影机的质量、操作性能与价格均达到大规模普及应用的水平。部分设备也已具备地理空间信息收集功能。

如部分照相机嵌入gps模块,为照片注入地理信息(如经纬度、高程),并提供专门的照片处理软件,能快捷的将相片导入到地理空间之中,如尼康的coolpix s系列。市场也提供了记录地理信息的gps外置模块,可以方便的为相片加注地理空间信息。部分智能手机通过安装相应软件,也具有加注相片地理信息的功能,包括安卓系统和苹果的iso系统。

少部分的摄影机也具有gps内置模块,可以为录制的视频加注地理信息,并在视频播放在显示相应录制时刻的地理位置,相当于在照片机与地理空间信息融合的基础上,添加了时间要素。索尼hdr-tg5v摄影机、部分车载的行车记录仪已具有上述功能。

因此,从现有的工具水平上看,利用特定的信息采集设备,可基本实现现状调研信息化。

(2)基于设备整合的未来信息化构想

虽然现有设备通过组合可以基本达到信息化的效果,但由于设备的设计初衷并非面向城市规划的用地现场调研,难以较好的切合城市规划的实际需要。

未来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的方向,应重点针对城市规划的行业特点,同步整合空间信息、时间信息、图像信息及语音信息,并重点保证空间信息的精度。与此同时,提供基于行业规范的用地分类快速记录功能,以便在外业阶段更好的对地块实现记录与校核。

根据目前的信息终端硬件水平,可考虑基于平板电脑设计系统专用软件,软件功能组件包括:地理空间模块、影像音频模块、简易制图模块和同步模块。

地理空间模块包括gps记录与地理空间,用于将各类信息与地理空间相关联。目前gps的地理信息接收记录技术已十分成熟,民用级别gps也具有较高的精度,未来随着我国北斗系统的完善,地理信息获取的渠道将更为多元。地理空间主要用于显示gps反馈的当前空间位置、调研的行进轨迹,以及承纳调研过程中记录的信息,即实现各类信息与对应的空间关联。地理空间的搭建可通过测量图置入并进行坐标校正后实现。对缺乏测量图地区,如果当地的谷歌地球卫片较清晰,则可将其置入并进行坐标系统校正后实现,或者设计基于谷歌地图的应用模块(类似于谷地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网络接入或离线地图制作,形成调查区的地理信息空间。

影像音频模块用于照相、录相及录音,技术已十分成熟,重点是与地理空间模块结合,将记录的相应信息落到相应的地理坐标上。

简易制图模块用于现场的简易制图。目前autodesk已向市场提供用于平板电脑的autocad ws软件,可安装于安卓、苹果等系统。建议基于cad平台进行二次开发,以线条、面域绘制等简易的二维绘图工具为主,同时置入用地分类行业标准,重在小巧、易用和稳定。

同步模块用于实时的将记录的信息共享(类似于金山快盘、有道云笔记等同步功能),以便分区分工调研或者内外业分工的团队成员及时共享调研进展及收集的信息。

上述功能模块经过专业化设计及系统整合后,可以实现用地调研中“时、地、物”的同步录入和实时共享,便于团队成员的相互配合与协作,便于信息相互校对与实时复核,将大大提高调研的工作效率。

四、小结与展望

城市规划用地现场调研信息化是提高规划工作效率的有效途径。若以交通、测绘等相关行业的信息化软件平台开发应用效果作为参照,本系统预计将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因此存在一定的商业利益以驱使专业团队进行开发。如果软件系统的市场推广成功,未来的应用领域将可拓展至交通、测绘、国土等行业的现场调研。

按照目前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本信息化的构想已不存在硬件方面的问题,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地理信息提取的精度控制、地理信息空间的建构以及各模块的系统整合。

参考文献:

[1]仇保兴.中国城市规划信息化发展进程.规划师[j],2007(9):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