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思想政治 教育 心理学 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虽然在研究领域有所差异,但两者在具体工作中的有一定的相通性,可以借鉴对方法规则。新的历史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更加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学习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及时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心理学有着丰富的内容,可吸取得教育非常之多,其中的认知,个性,态度,动机,行为原则很多是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一、思想教育心理学研究范围
1,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本身的心理研究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形成过程本身已知的情,意,行的辩证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充满着心理现象和围绕心理开展的活动。
(1)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输过程心理分析。从信息论的观点出发,思想政治教育即教育过程中的信息传递。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传播学家霍福兰德认知说服理论。许多学者将其引进的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治教育的专业性,可靠性和吸引力,的态度强度从教育的对象,性格特点,以及心理从如何加强教育方面的合理分析,从信息传递的方式的差异分析对教育过程中的影响,以提高教育过程的实施效率。
(2)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管理功能。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重新探索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动机机制,改变态度心理自我教育的心理机制等。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广泛的心理管理功能,激励功能,改变态度,情绪功能,调整功能,心理健康等功能。
(3)思想政治教育的心理影响。心理处理效果是指大多数人在同一场景下一些相同的刺激,产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应的现象。在这个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各种心理效应。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方法。探索教育法的对象的想法要遵循心理学的原则。适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原则,心理相容性原则,心理共鸣的原则,心理相互转换原则和人教学的原则。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心理学心理诱导心理管理刺激,以及心理平衡,心理威慑法。
2,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管理体现在个别教育对象的研究心理研究和群体心理研究两个方面。教育个别对象包括个别教育对象的心理研究,教育对象的学习心理的形成和发展,研究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及其差异。这部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心理的影响发展的内部和外部因素,如遗传因素,发展的思维语言的发展以及环境因素的影响,揭示了个人的心内部关系理论的发展和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对人的思想和心理活动有着极其一个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们之间的心理方面的相互阴影,就是人际交往,二十心理学上的整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对
心理学的研究集中在这两个方面。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心理研究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本身定位。思想政治教育代表社会主流意识,许多人在其中的作用,学者和专家,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或社会楷模。这些角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成为教育的对象和政治生活的引路人,精神的生活指导,心理问题的顾问。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有很好的心理素质。包括智力和非智力品质。智力素质,包括良好的认知能力,种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强烈的分析研究能力,等等。非智力素质,包括广泛的有兴趣,一个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顽强的意志力,以及良好的性格,技能等。
二、思想政治心理学的应用
1传递的感情把握的原则,以提高教育对象的教育感化感情反映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在心理学上,它分为情绪和情感,但实际上却是同样的心理过程和相同的划分为更具体的一种心理现象。心境情绪,压力,激情,道德,理智感,美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客观物质的基础上的同时,通过对环境的影响。在社会互动环境与对方的感情传递,并通过它的外在表现---表达信息。不仅表达接下这个任务是传达思想,口头沟通的重量补充手段,互相感染的相互传递的人际氛围。情绪化交互感染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这一事件所造成的情感活动,但对方也有类似的经历和经验,以及个别成员的吸引力。在一般情况下,情感活动是更加激烈,在对方的经验和更多的经验的人际氛围类似的以及个人的号召力,更强的感情达到感的人际氛围的转移转染的效果越强。思想政治教育传递给教育对象已达到改变教育对象思想情感的目的,此外,教育信息化的手段改变了表达式,该表达式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由文字,声音来传达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用这种方式,能够传达给教育工作者触摸教育的内容,同时培育自己的教育对象接受教育的经验和体会,以及个人语音,面部,身体表达技能,提高对教育对象的感化作用。
2把握的原则认知的发生,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作用认知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义。心理学认为人类认知的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的其它组分。通常是外部的信息后,才超过心理活动,以形成一个清晰的了解。思想政治治教育,教育活动,以传达相同的信息需要去通过上述过程对人的心灵能产生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当遵守信息的作用,在各方面的认知加工原理,以优化教育信息。首先,要优化的感觉和知觉的信息介绍。感觉和知觉的连接查看听觉信息的颜色,大小,强度,清晰度等有一定的适用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视觉大小的信息合适的颜色,听声音洪亮,清晰,准确的信息可使受教育者有一个更好的接收效果。其次,我们必须优化注意力和记忆力信息处理。注意稳定性和分散性,只有在一个稳定的票据人类心脏两者作进一步处理,否则会忽略心理器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是良好的事业,重点注意保持教育的对象,也能及时关注的对象的注意力已转向教育。基于过程分为瞬间记忆,短期记忆,长期记忆。记忆规律是瞬间记忆一个事件后,可以转换成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可以重复等后转化长期记忆,长期记忆和有经验的接触有助于提高提取效率。教育对象注意思想教育过程中应适当重复的重要信息,并尽可能接近教育的对象增强教育的对象体验,以保持记忆的教育信息。最后,以优先加工在思维和想象力的信息。思维和想象力的认知活动先进的阶段,反映了深层次的信息处理,既不同的信息处理策略和行动模式。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使用正确的思维策略和合理的想象力,激发和引导教育对象获得的信息,以加深了解教育信息的处理意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主张教育转变思维,改变行为的同时,通过教育心理学塑造行为的原则,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将直接实现奖惩加强和间接环境观察学习,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范围内,领导行为的方向,通过建立奖励和惩罚等手段加强良好的环境中,间接的观察学习,行为,文化,从而加强促进积极的行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学实践需要的基础上,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各种实际问题。如在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社会形态并存的分配,在世界多样化
文化,政治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现有的思想成长的挑战。这样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和纪律面对社会生活和思想的多样性和其自己的优势矛盾的要求。这既为思想政治社会现实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很多实际方法,但也带来了很多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我们需要继续探索和超越,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辛辰. 对“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研究中所存争议和问题的几点思考[J].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S2)
[2] 张云著.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M].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1
关键词:心理学;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1-0105-02
一、语言与心理学
在一战前期,心理学家并没有对语言和言语进行过多的关注与研究,但也有如Wundt和Galton等心理学家做出了重大的学科贡献。当代科学心理学之父Wundt早在1870年便通过缜密地观察与科学全面地理论论辩对儿童言语发展和母语习得问题写成著作并发表。这些试验对于心理学家理解人类思维活动、掌握人类语言表达能力规律以及进行语言行为研究都具有巨大的意义。世纪之交,Freud的口、笔误研究揭示了语言行为的情感动态问题,Jung把语言词汇联想做为“诊断工具”,发掘情感的复杂性。他认为不正常的词汇联想往往预示着个体的情感纠结或精神压力等一系列情感问题。一战期间,受美国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儿童心理学家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差异性问题上争论不休,出现了“先天论”与“后天论”的两大观点,虽在40年代通过两方的“妥协”达成“一致”,却在60年代由于Chomsky的理论宣传推广下烽烟再起。受Binet“智力测试”观念的影响,Poaget和Cameron为代表的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做为影响个人认识和情感状态的关键因素而存在。当然,也有一些心理学家认为语言发展先于智力发展,甚至有的认为语言依赖于认知发展。在此问题上的争论至今没有一个鲜明一致的答案。1952年,美国的学者们成立了语言学与心理学委员会。1954年,Osgood和Sebeok将讨论会的文件和报告汇编并将其命名为《心理语言学:理论和研究问题评述》。此书的出版也就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心理语言学的正式诞生。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第一代心理语言学家将语言描述为持续不断的“言语行为”。50年代中期,随着Chomsky的转换语法的兴起,产生了第二代心理语言学家。一些学者开始抛Skinner的理论,转而相信儿童习得母语是由于有天赋的语言能力。直至60年代,心理语言学逐步形成了三大研究内容:言语产生、言语理解和语言习得。
二、学习与心理学
学习心理学是心理学应用于学习实践的伟大尝试。心理学家关注有机体(人和动物)对环境和调节和适应能力,特别是关注人的稳定性和变化性之间相互作用的现象。此外,学习心理学对学习做出了准确的定义:所谓的学习是指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由于实践活动锻炼和经验的积累,个体向更加积极的方向进行调节和适应的过程。学习即变化,是朝向既定方向和目标变化的过程。教师是促成该变化过程的外部因素,内因取决于学习者本人。
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理论与实验研究。为了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和科学性,早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多使用动物进行实验,并形成了两大学习理论。首先是“环境论”。受英国联想主义思潮的影响,心理学家主张“刺激-反应”的学习理论,并对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思维、意志规划、知识的内化过程等方面进行缜密研究。其中以Pavlov的条件理论、Watson的行为主义理论、Thorndike的关联主义理论和Skinner的操作条件反射和教学机作为令人称道。其次是“天赋论”,以Gestalt心理学为代表,学者们不再单纯得将学习的过程视为强化和重复的过程,他们认为个体在感知、认知、感觉技能、社会技能以及学习等方面拥有天赋,并强调“顿悟”和“意义学习”。二是教学背景下的实证研究。实验室中的理论研究成果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许多心理学家发现并开始致力于解决理论研究成果与课堂中的实际教学所需脱节的问题。心理学家更加注重在实际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中进行理论的研究,提出更具有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成果。因此学习心理学在以下四个方面做出了具体的工作:学习者特征与个体差异研究、学习分类、研究学习进程情况、学习效果评价。
三、教学与心理学
语言教学法与心理学的关系不是一条平直的线条,相反的,两者是在选择与摒弃中曲折发展,这其中包括了曲折的五大关系转变。首先是以Sweet为代表的早期联想主义学家将语言学习的过程视为联想的过程,Palmer在前人的理论成果基础上更进一步,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者因素,对个体的年龄、性别、学习动机、学科背景等因素大加研究,提出“语言学能”的观点,认为学习的过程是习惯养成的过程。二战期间,语言学习被Huse定义为纯粹的记忆问题,学习就是将固定既存的表达方式进行辨认和回忆的过程。根据英国心理学家Findlay观点,学习者受母语影响,容易在二语学习过程中有排斥心理,他认为语言学习是一项模仿性工作,学习者需要有意识地复制当地人的言语行为并不断操练,直到新言语习惯的形成。另外,他不主张学习死记硬背,而是要求无意识的存储记忆。战后,Stott对语言学习进行了系统性的新尝试,提倡认知和活跃学习法。他与Findlay理论思想相似,主张语言学习的记忆和习惯养成。40、50年代受美国结构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的影响,心理学家强调了语言学习过程中的模仿、重复、操练、习惯养成等环节的重要性。受实证主义的哲学和联想心理学的影响而产生了直接法,受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刺激一反应学说则促进了听说法的产生和发展,为了迎合战争的需要听说法曾在美国的语言教学领域盛极一时,60年代学者(Rivers和Chomsky分别对听说法进行了批判)开始对该假设质疑,听说法开始走下坡路。理论的批判并没有给语言教学理论带来突破性的发展,相反的,各种思想的碰撞与争执、迷失感在整个学术界蔓延。直至70年代,心理学家才重新开始了理论化和实证性研究,新一批的理论思潮开始,新观点也得以提出,例如中间语的提出与研究、二语教学本质研究、Krashen的观察论、二语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社会结构问题研究。
总之,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虽仅有百年多的历史,却在语言、学习和教学领域得到了十足的发展,尽管许多的观点和理论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心理学在这三大领域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我们有理由给予高度的关注。
影响学生的身心成长。可以说,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教师的心里健康形象是教师的外表与心灵、学识人格、精神与品质的综合反映。加强教师心里健康形象 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每位教师应该自己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涵养自己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知识层次,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树立教师队伍的理想形象,以教师心理健康形象影响学生,完成教师的伟大历史使命。
【关键词】知心;爱心;热心;细心;诚心
从最初的差生,到后来的后进生,到如今的待及格,不管是哪一个教育时代,不管是哪一个历史时期,不管是哪-个班组,不管是哪一种代号,学习成绩不够理想,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都是客观存在的。对这些学生教育方法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热点,也是摆在,
每一位中小学教师面前很切实的问题。很多有识之士在大量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少成功的实验,给我们很多启示,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能够做到有的放矢。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寻找新的教育方法,以便殳好地转化后进生,适应新的教育形式。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龇邀米越高,已经不仅仪局限存身体的健康,进一步要求心理也要健康。
一、利用情感感化后进生
后进生被老师、同学抓住话柄,接受“教育的”机会比其他学生要多得多,接受了。“过多”的教育,反而会出现“破罐子破摔”的现象。对于这类学生,我认为最需要的是真情的感染,情感教育比任何强制教育更管用。我曾碰到这样一位学生,他所有作业都不做,上课
走神,课堂影响极差,但在与他的接触中,我发觉他比较聪慧,课堂上只要我使一下眼色,他会马上停止行动,而且特别热情,乐于助人。鉴于此,在了解他的同时,我以肯定为主,利用他自勺热情,我推荐他为组长,每天收发别人的作业,进一步督促他天天要完成各科作业,
从而使他努力学习。经过一段时问的努力,架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教师自身要加强心理学知识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工作二十余年来,在心理学方面虽有些尝试,但深感这方面知识的溃乏,很多情况表现为无能为力。所以,作为教师,自身要加强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习,特别是在实践中的
运用。要把心理学的重要理沦和学生实践联系起来,学以致用,在教育引导后进生中发挥重要作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关键词】: 教材编写 思路 词语教学 重现 操练
引言
课堂教学效果不仅与教学方法有关,更与教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本质量高的教材,不仅教师使用起来顺手,学生学起来也会饶有兴趣。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汉语强化教程--词汇课本》吸收了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的研究成果,在编写思路、编排体例和理论依据等方面与以往教材不同。
一、编写思路不同
北京语言大学编写的《汉语强化教程――词汇课本》(以下称《词汇课本》)以新颖的思路,崭新的教学观念,从心理学角度,对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和研究,在教材的设计、选材、训练体系等方面都有其独到之处,从而使精读课教学有了重大进展。
首先《词汇课本》打破了传统教材中以课文为核心的精读课讲练模式,为第二语言教学开辟了捷径。该教材本着突出科学性和实用性,以词汇教学为重点,将词汇按语义场分类,根据词语的内在规律,结合人的认知规律,把学生应该掌握的词语规定出来,根据选定的词语编写对话或小短文作为课文,大大提高了词语的重现率。传统的汉语教材精读课文的生词重现频率较低,有些生词只出现过一次,不重现,即使学过也记不住,导致遗忘。语料输入量不够,也是学生不能提高汉语水平的主要原因。一个学期下来,学生只学一本书,只有千儿八百的词汇量,学生很难产生语感,而汉语的常用词就有5万左右,因此,教材实用及非实用是关键。
其次,《词汇课本》设计和编写的内容尽可能涉及到日常生活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体裁丰富,语体既包括口语,也有书面语。促使学习者在课余时间多阅读报刊,多听广播,多看电视,通过社会各方面的渠道来学习汉语,练习课堂上已经学会的汉语,而不是孤立地只在上课的时候学习。所以,《词汇课本》可以使学生在注意课堂学习的同时,还能走向生活,进行动态、开放性的学习。
二、编写方法和体例不同
传统的汉语教材在编写的时候是先从报刊上或在一些书中选材,然后从课文中挑生词挑语法点进行注释。此种编法存在许多弊端。学生学得辛苦,而收效甚微。从报刊上选文章有很大的随意性,不能掌握学生究竟想要学什么,我们要教什么。我们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什么是必教的?由于选材的随意性和偶然性,精读课所选的生词也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可能出现一些超纲词,而学生需要的和常用的词却没有。
教材单元编排目前是一种主流编排模式,同一单元话题类似。如成语故事俱为成语故事,或励志篇,或环保篇,或哲理篇,几篇文章俱同。如果几篇有趣的小故事,效果一般不错,如果连续几篇或励志篇,或环保篇,或哲理文章的话就会觉得枯燥无味了。
《词汇课本》的编写方法与以往精读教材正好相反,先确定每一课要学习的目标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编进各种语境,使每一个生词尽可能多地在不同上下文中重现。生词也选择最常用的,按常用的程度分出先后。
教材的编写体例是:每课由一、目标词语;二、词语用例;三、复述短文;四、目标词语对话;五、听后回答;六、读后回答等6个部分组成,教材编排合理紧凑。
《词汇课本》的编排体现出第二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应“强化词语教学,淡化语法教学”的理念。从教学目标来看,其目的是帮助学生使用汉语去完成交际任务,而不是教学生系统掌握汉语的语法规则。
三、编写教材的理论依据不同
《词汇课本》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作为编写这套教材的理论依据。
(一)关于知识分类的理论
《词汇课本》运用了安德森的《认知的建筑》中的分类理论,将语言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一般性语言知识,是理论性的;一种是语言技能,包括听、说、读、写四种技能。一般性语言知识的获得可以通过老师的讲解获得,而技能是需要操练获得的。编者认为,目前很多人对知识的区分十分模糊,包括很多语言老师。很多老师课堂上总是讲得太多,他们常常把技能当成一般性知识,企图通过讲解让学生掌握技能,学生没有多少练习的机会。用知识分类的理论加以分析,不得不承认以文章开始的精读课,学生缺乏思考与操练的机会。
(二)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
乔姆斯基的语言生成理论就是人脑天生存在一种语言能力,这种语言能力能够自动形成语言的规则。编者认为语言生成理论对第二语言教学有重要意义。其一,指出了语言环境的重要性(包括输入和输出)。足够的语言环境,才能使学习者的脑子自动形成规则,语言会根据规则自动生成。因此应该重视语言的输入。其二,语言生成是语言内化的结果,而语言内化的结果就是语感。编者认为,语言内化必须以大量输入和大量操练为前提,大量输入就是注重语料的整体输入,无论是句型还是词语,输入多了,学习者就知道怎么用了。大量操练就是对基本句型大量操练,把基本句型练得滚瓜烂熟,促使语言内化,产生语感。只要操练得多,就能产生语感,一旦语言基本内化能够表达时,学过的句子就会脱口而出。
(三)记忆的规律
编者认为,语言结构的生成,除语言习得外,就是记忆。编者引用了心理学研究理论,认为要记住一个词,就必须提高这个词的出现频率,这就是复述。复述并不是反复读这个单词,而是让这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不断重现。词汇学习的正确方法应该是使学到的新词尽可能多地出现在不同上下文中。这样词汇学习就不会太困难。一个生词出现之后应当在短时间内及时复习,以后逐渐地拉大复习时间的间隔。所谓的复习不是指读生词,而是让生词在一定语境中重现,让它经历信息提取的过程。《词汇课本》中,每一个生词在该课的不同上下文中至少重现六七次。在词语用例中重现;在复述短文中重现;目标词语对话中重现;在听后回答、读后回答中重现。它的词汇认读贯穿在了听、说、读、写中了。
四、教材反馈
学完传统教材与《词汇课本》之后,我们征求了一些学生对两种教材的意见,学生普遍认为前者学完之后遗忘较快,有些文章由于篇幅长,复述起来较难,这类文章不仅学生复述起来困难,就是老师复述也不容易。而《词汇课本》的练习方法既简单又容易记忆。练习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程度高的学生,要想说一句完整的无错的句子也是不可能的。通过反复操练,不用费多大的力气,在简单的操练中,轻轻松松学会一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句子的不同用法,他们喜欢《词汇课本》类的教材。其中男学生比女学生更喜欢《词汇课本》,他们认为,传统精读课文的文章既长又复杂,学起来吃力,而《词汇课本》,由于词语重现率高,课文很容易复述、记忆,又切合实际,能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总之,《汉语强化教程――词汇课本》作为初级汉语精读教材,符合第二语言的习得规律,重视说和写,使学生在学习中不用绞尽脑汁去想、去造句。口语表达上则大量采用简单的句式,对复杂的东西采取回避的措施。改变了以往教材非常注重课文、句法,不重视词语的现象。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汉语习得顺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中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7-01
相较于其他课程而言,我国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比较新的一门学科,但是其发展速度非常快。随着该课程的发展,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该课程的开设注重对个体心理问题的辅导,偏离了以提高整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心理以及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中学教育需要把积极心理学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一、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重点放在了对个别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上,对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单独进行了教育式的心理辅导,这样不仅没有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效果,还引起了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抵触心理,并且会认为只有心理有问题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学校在开展心理教育课程、设立心理咨询室时应先改变教学重点,同时要消除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偏差。心理教师应该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而不是只在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采用公式化的方式对学生展开教育。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温和的态度,并对每一位同学都平等对待;课后教师要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这样不仅能够拉近师生的关系,还可以在交流中了解学生大概的心理状态。学生把老师当成朋友对待,就会主动地将心理烦恼诉说给老师听。这时,教师就可以以朋友的身份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学生会很乐意接受老师的帮助,从而达到了解决问题的目的。
二、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
中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变化较大的青春期,既想快点长大不被约束又对父母、老师和朋友等有一定的依赖心理,希望获得关注、理解、支持和关心,因此处于这个年纪的中学生具有叛逆的特点。学校就是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点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预防学生出现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上。对于学校和老师而言,中学生逆反、调皮、冲动等特点被看成是消极心理表现或者出现的预兆,于是将这些学生划入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自觉中就放大了学生的这些缺点而忽略了学生积极具有优点的一面。如果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就会发现中学生正是因为处于青春期而具有富有朝气、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敢于创新等很多的优点和潜能。从积极心理学角度看待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特点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优点,以积极乐观的心理看待事物。比如中学生在意外在形象、学习成绩不好、家庭条件一般等,均可能使他们产生自卑、烦躁等消极心理。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互相夸奖的活动,每组成员都讲出对方两个以上的优点,通过互相夸奖让每个学生注意到自己在别人眼中有很多的优点,就会从心理肯定自己,提高自信心,并且会更努力地去放大这些别人眼中的优点,甚至还能自我挖掘自身的潜能。总之,关注学生的优点发挥其潜能可以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从源头上避免了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三、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
积极心理注重的是个人的主体性还有发展性,这启示我们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并将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学生的发展空间方面,而不是着眼于个体的心理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因此,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整体去把握课程的安排,同时根据每个阶段学生主要面临的可能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作针对性的引导教育,让学生通过各种积极性体验提高自信心,避免负面心理的出现。例如,新生由于面临新环境、新人际关系以及新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可能会出现害怕、羞怯、紧张的心理情况,长期没有自我改善更可能会进一步导致学生自闭、压力过大等类型的心理问题……这时,教师可以针对这些情况设计认识与交际、如何适应中学学习等相关的活动,鼓励每位学生进行角色的扮演去体验成功交际、分享等积极的体验,从体验中获得信心和快乐的心情,达到心理积极发展的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中学生虽然是易出现逆反、焦躁等消极情绪和不良心理的群体,但是学校和教师不能因此将性格特点比较激进的学生看成“问题学生”而作为重点心理教育对象。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看待这些中学生,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有很鲜明的优点和积极的潜能。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促进师生的交流和沟通,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关注并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挥学生的积极潜能;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其心理的发展,增加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上,使学生心理积极健康发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阳志平,王薇.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幸福课———对学校心理团体活动课的启示[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1).
[2]文书锋.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