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产业链;自主创新系统;技术自主创新
中图分类号:F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2-69-02
一、技术自主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是从产业链的角度出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链上现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提高产业链或企业竞争力为目标,以产业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相关机构进行联合对新产品和新工艺设想的产生到产成品的生成全过程的一系列活动的总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实质是产业链上企业之间的合作技术创新。按照产业链上横向和纵向企业之间技术创新的关系,又可以分为技术链合创新和技术竞合创新。
技术链合创新主要集中在产业链上中游企业,即在整个产品链的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阶段。假如我们把原材料创新、零部件创新和产品创新看成是产业链内部小的上中下游企业,那么技术链合创新,既可以是上游企业同中下游企业中的一个企业合作创新,也可以同时与中下游企业合作创新。这种技术链合创新主要以合作为主,能使产业链上各个企业之间的技术联系更加紧密,产品供应的依赖性更强,因此,产业链上技术链合创新具有经常性和长期性。
技术竞合创新贯穿于产业链上的每个阶段。集中于每个阶段的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表面上。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各个企业之间存在争夺市场的激烈竞争,实质上。如果同类产品企业之间过度竞争。只会两败俱伤。但由于各方势力的有限性以及为了共同排挤其他和潜在的同类企业,为此在一些共同难以克服的问题上就必须进行合作。这种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叫做竞合。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应付共同的技术问题,而使同类企业组织在一起的技术创新。这种组织方式,可以是产业链上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中的强强联合、弱弱联合和强弱联合中的一种。产业链技术竞合创新就是为了解决共同的技术难题。然后再进行技术创新成果的瓜分,主要以竞争为主,因此产业链上技术竞合创新具有不稳定性和短暂性。
根据以上对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概念的分析,无论是横向技术链合创新还是纵向竟合创新。都可以将技术合作创新的基本特征概括如下:(1)以技术研究开发(R&D)活动为主且集中在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中。新兴技术或高新技术具有更新换代快、竞争激烈、研究开发费用大、未来市场的不稳定性等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合作创新。(2)合作各方共同参与和投入、共同承担风险和共享成果。(3)合作的目标明确并有规定的合作期限及合作规则。(4)合作方式多样化。有合同创新、项目合伙、基地合作和研究公司合作等。这些合作方式既可以采用正式形式,也可以采用非正式形式。(5)合作主体的不单一性。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主要以企业为主。但有时可能涉及到大学、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
二、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内容
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上共性技术创新的一般看法是,在产业链上已经或未来可能被广泛采用。其创新成果能对一条产业链或多条产业链的发展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类技术创新。共性技术创新按其在产业链中的重要性程度可以分为:基础性共性技术创新。是指在同一产业链中。对产品进行统一标准技术锁定的创新,主要用于产品的测量、测试和检验。它为产业链上企业发展提供必需的基础性技术: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它是对整个产业链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技术创新,特别是能够推动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如对产业链上工艺过程的全面改进:一般共性技术创新。是指除以上两种共性技术创新的共性技术创新。由此可知,共性技术创新对产业链的发展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但由于共性技术创新本身特点是处于竞争前阶段的研究。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所以产业链上单个企业不愿意或很少投资于这一领域,需要产业链上所有企业和国家各个研究部门进行合作创新。
核心技术创新。核心技术创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技术核心创新,是指在共性技术的基础上确定技术路线的情况下进行产品生产的技术选择中的关键部分,完成这个过程的技术和工艺创新,就是核心技术创新;二是设计核心创新,是指在产品的外观设计上形成独特风格。核心技术创新具有不可复制性和研发投入大、周期长、代价高等特点。核心技术创新可以加强企业现有市场的技术优势,同时还可以打开多种不同类型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技术,所以。它不仅关系到所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关系到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技术创新。产业链上的关键技术创新是指具有良好的产业化前景、重大的商业价值和经济社会效益,对提升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产业链上企业的经济竞争力、技术水平、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等都有巨大带动作用的一族技术创新或技术群创新。可知,关键技术创新定义是从技术创新对产业链所在地区、产业链和产业链上企业技术水平的重要程度进行定义的,因此关键技术创新的选择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准则,其原则主要有创新原则、战略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前瞻原则:准则主要有加强产业链上企业的技术能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带动产业链整体发展以及产业链所在地区技术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关键技术按照这种原则和准则进行创新。能够减少失误。降低市场风险,为产业链上技术升级提供保障。
从上述分析中可知,共性技术创新是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的基础,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在大部分上是不一致的,但有时是指同一项技术创新,即有可能重合。随着技术进步,原先的核心技术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有可能变成共性技术创新。因此。三者之间不是完全独立分开的。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且相互影响。
三、基于产业链上技术自主创新的类型
合作主导型。合作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关系。这种稳定的关系,要求合作各方战略目标具有极大的兼容性、资源具有互补性和市场重合性较低。目标的兼容性是企业进行长期稳定的合作主导的基础:资源的互补性促使产业链上企业之间为了寻求各自发展所需要的资源,即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因此而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这是合作主导的推动力;低市场重合度是指最终产品不同,相似度很小,市场竞争低。这可以避免因为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争夺相同市场和共同客户而发生激烈竞争,能够大大减少合作企业之间相互激烈竞争的可能性,这是合作主导的根本原因。本文产业链上横向企业之间主要以产品供应为主,市场重合度低,关联性大,由此可知技术链合创新肯定是合作主导型。
竞争主导型。竞争主导型就是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竞争,低度合作,或者说处于对抗性竞争。合作企业之间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关系。这种类型一般
会出现在产品、市场和资源等方面存在着很高相似性的合作企业之间。资源的相似性无法使合作企业之间实现优势资源充分互补,同时又由于产品和市场的相似性,促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因此,这种高度相似性。使得企业之间的合作愿望大大降低。虽然说合作各方存在着相互冲突的利益,以及企业之间的信任和合作都是有限的。但企业之间所存在的合作,主要是因为同类企业对现有技术市场和资源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格局分布,对扩展和开发新的技术市场与资源进行共同研究,这能够尽量避免和加剧恶性竞争,同时积极开拓新的技术合作空间。加强合作力度。这种竞争主导型主要出现在产业链上纵向同类企业之间技术竞合创新。
对等关系型。对等关系型是指在进行技术合作创新企业之间保持着高度合作和高度竞争或者保持着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合作企业之间保持着一种不太稳定的关系。产业链上保持高度合作、高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企业向下游企业提品,同时上游企业也进行下游企业相同的产品的加工,这样。它们既需要在共性技术上合作创新。同时在销售市场又存在高度竞争。而对于纵向企业之间的这种关系就更加明显。特别是生产同类产品企业之间的强强联合技术创新:产业链上保持低度合作和低度竞争主要是指产业链上横向上游和下游之间技术联系比较松散,且上游企业不生产下游企业的产品,这样,它们既不需要太多的合作意愿。也不会产生同类产品竞争。对于纵向上同类产品企业来说,企业之间本身就存在利益冲突,技术合作创新程度就低,同时对于那些达成协议来划分市场的企业来说。企业之间在短时期内不会进行高度竞争。因此,这种对等关系型无论是产业链上横向还是纵向企业都会出现。
参考文献:
[1]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02)
[2]李海婴等,构建三级四体系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J],中国科技论坛,2002,(06)
[3]吴贵生等,北京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缺陷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3,(03)
[4]任胜钢、关涛,区域创新系统内涵、研究框架探讨,软科学,2006,(04)
[5]徐作圣等,国家创新系统与竞争力――台湾集成电路产业之实证,经济情势评论季刊,2000,(03)
[6]赵黎明、冷晓明,城市创新系统[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7]张治河,“武汉――中国光谷”产业创新系统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关键词:行为理沦;技术创新策略;战略动机
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实现成本降低、提供新的产品或者服务、提升企业绩效,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也是目前学术界关注的热点,Barry从公司治理角度讨论了公司治理结构与对企业R&D策略的影响,认为股权结构集中度、董事会中内部董事比例,对企业的R&D强度具有正相关影响,David从资源观和理论角度讨论了高新技术企业中CEO薪酬水平和薪酬结构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Hambrick从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角度讨论了技术创新问题,认为高管团队构成的异质性有利于促进组织技术创新,Hans从R&D团队管理角度探讨了研发团队管理和研发绩效之间的关系,国内也有许多学者对技术创新策略进行了研究,徐金发也从治理角度分析了企业治理结构因素及其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得出了与Barry 不一致的结论,认为外部董事数量的增加有利于提升企业技术创新水平,孙爱英等从企业文化角度讨论了不同组织文化类型对企业技术创新方式的影响,龚艳萍将创新分为渐进式和激进式的创新,并通过实证方法探讨了上市公司基本组织特征与创新类别之间的关系,孙艳从战略技术联盟角度提出:中国企业与科研机构及大学之间建立战略技术联盟有利于提升我国中小企业R&D的能力。
虽然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技术创新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有关该领域微观层面的研究大都将技术创新视为一项同质活动,很少考虑不同技术创新策略之间的差异,部分有关企业技术创新策略差异的研究也主要探讨组织特征、治理结构、文化背景等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技术创新本身的战略动机对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随着技术环境和外部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更多地通过技术创新来获取动态竞争优势,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竞争的一种核心战略工具,技术与企业战略的高度整合,已经成为战略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不同的战略背景下,企业期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的战略意图不同,其选择的技术创新策略也必然会呈现出一定差异,Peggy针对所有权结构与R&D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比较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股权集中度对不同国家(美国和日本)的研发投资具有不同的影响效应,并认为是不同国家的技术创新动机和对创新的激励所构成的综合效应导致了这种差异。
基于此,本文从企业行为理论出发,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概念模型,探讨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并重点对技术创新战略动机与创新策略选择的关系进行分析。
1 概念模型的构建
1.1 技术创新策略的涵义及其分类
对于技术创新策略许多学者在不同的情境下给出了不同的含义。Gassiman将技术创新化分为两种类型:基于技术研发(R&D)和基于技术引进(TA)的技术创新。Daft构建了二元组织创新模型,将技术创新划分为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而Harhoff在研究中参照工业生命周期理论将创新策略定位于产品型、工艺型和全球型。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首先需要确定创新投入强度并进而选择技术创新方式,因此本文中技术创新策略包含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和技术创新方式两个层面。投入强度是指企业对技术创新活动投资额的多少,通过技术创新支出占企业销售额的比率来反映。借鉴Gassiman的研究,本文也将技术创新方式划分为研发技术创新和技术引进创新两类。研发创新和技术引进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在技术获取过程中蕴含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采取研发创新的企业第一阶段所需承担的风险要比技术引进大。但是相对于技术引进,研发创新成功后企业独自拥有知识产权或技术秘密,避免了企业对外部技术资源的依赖,有利于降低与技术创新合作者之间的关系风险,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一般来讲,研发创新主要用于重大的、系统的技术创新,其特点是创新性强、产业关联与影响力大、投资额大和时间周期长;而技术引进创新策略,投资周期短,不确定性风险较低,一般属于渐进型创新。同时在研发创新过程中,为了获取某些资源或者为了降低研发失败后的风险承担,企业也可以选择与其他技术机构进行合作研发。企业技术创新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1.2 技术创新的战略动机
企业行为理论指出企业实际运作中存在着绩效评价、问题诊断分析、进行变革的逻辑过程。Henrich进一步指出企业绩效很差时会促使管理者探索其背后的原因,一旦他们判断更新现有技术和产品能够解决绩效问题时,就会增加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Cyert的研究也指出当管理者发现组织绩效低于他们的期望水平时,困境创新往往会发生。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技术创新来改变绩效困境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战略动机来源,并将此类创新称为基于绩效导向的困境创新。
现代企业在竞争过程中都将技术创新视作一项战略性投资,当前的创新投入是为了获取未来收益。因此当企业所拥有的人员、资金超过了企业生存和短期运作所必需的水平时,企业倾向于将富余资源投资于技术创新,以获取未来竞争优势,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技术创新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投资活动,因此进行投资决策时,管理者会受到多种条件的约束.当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时,管理者创新决策所面临的资源约束比较宽松,许多投资项目,特别是那些对企业发展具有很强支持但是却在资源稀缺情况下被否决的技术创新投资项目会得到重新启动。企业行为理论也指出随着组织资源富余的增加,组织倾向于进行组织变革和创新.因此我们认为通过技术创新来构建持续竞争优势是技术创新的另一个战略动机来源,并将此类创新称为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
1.3 技术创新的风险
虽然技术创新有利于改善企业绩效或提升企业可持续竞争能力,但是大量的技术创新失败案例表明,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因此企业在进行技术创新决策时必然会考虑创新风险是否处于其可承受范围之内。当企业面临着绩效困境或者资源松弛时,企业也可能受制于技术创新的风险超过其承受能力而采取其他非创新策略,如面临绩效困境时采取学习模仿其他企业产品策略,面临资源松弛时采取多元化投资策略等。技术创新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即技术成果能否成功获取以及能否成功商业化。本文将前者界定为绩效风险(企业对创新投资失败的承担),将后者界定为关系风险(由于技术成果拥有者之间的不合作或败德行为给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同技术创新策略所蕴含的两类风险大小不同,同时不同技术创新战略动机下企业对两类创新风险的偏好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本文将企业风险承担能力视为创新战略动机外的另一个创新策略选择分析维度。
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概念模型。图2中上面的椭圆表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战略动机,下面的椭圆表示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可以发现技术创新战略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创新策略的选择,同时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也对技术创新策略选择产生干扰影响。
2 企业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决定因素
2.1 基于绩效导向的困境创新策略
已有许多研究关注技术创新对企业绩效改进的影响,认为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会产生不同的绩效后果,而忽视了企业绩效对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反向影响。前面分析已经指出绩效困境是组织变革的驱动因素之一。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或者推出新产品重新占领市场是企业改变绩效困境的常用方法.行为经济学家、2001年诺贝尔奖得主卡伊曼从管理者的决策行为角度分析了这一问题,指出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增加管理者对风险的容忍程度,因为管理者往往将绩效不佳看作是对自己地位不利的一种情形,并愿意承担风险来改变这种不利局面。Ramrattan也指出当市场需求下降时,组织往往会通过研发途径来提高产品质量或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以便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基于绩效导向的困境创新的战略动机是改善企业绩效水平、扭转不利局面,因此往往追求投资的快速回报,要求技术创新投资效果快速在企业绩效改善上得到体现。同时当企业绩效较差时,各利益主体(股东、债权人等)对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强度会增加,使得管理者很难获得长期投资的空间和耐心。因此基于绩效导向的困境创新中,管理者更倾向于采取技术引进的创新方式,因为相对于自主研发,技术引进具有投资周期短、不确定风险低的特点。引进成熟的技术成果能够快速进行商业化,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或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进而改善企业的绩效困境。所以,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命题。
P1a:较差的企业绩效会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的增加。
P1b:基于绩效导向的困境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技术引进的创新方式。
2.2 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策略
组织资源对企业的创新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这已经被很多研究所证实。技术创新是一项投资行为,必然会受到企业各项资源能力的约束。前面已经指出当企业资源松弛比较多时,企业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以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资源松弛是指组织资源超过维持其短期正常运作所必需的最低水平,松弛资源包括冗余员工、闲置的财务资源和未使用的能力,也包括未被开发利用的机会。松弛资源可以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处置,如利用松弛资源对绩效波动做出反应、应对预算削减或环境波动等突发事件,或者利用松弛资源进行松弛创新。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利用松弛资源加大创新投入强度、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成为现代企业构建核心竞争能力的主要途径。
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技术创新培育企业核心竞争能力,而核心竞争能力往往需要具备一系列特点,如独自拥有、竞争对手不易复制等。研发成功后企业能够独自拥有技术产权,而技术引进的企业则往往只能获取技术使用权。显然R&D创新方式中企业对技术的控制力更强,更有利于企业通过独自掌握的技术优势谋求在行业竞争中的战略竞争地位.同时竞争市场瞬息万变,技术市场也日新月异,R&D创新有利于企业结合自身技术基础以及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确定技术创新项目,更有利于实现技术创新和企业发展战略的一致性,提高技术创新的战略价值。而技术引进则局限于已开发技术,降低了技术和企业战略需求的匹配程度,从而降低了技术创新的战略价值。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资源松弛的企业具有较强的投资能力,管理者面临的绩效监控环境也较为宽松,短期投资回报压力较小,具有了研发创新所必需的资源条件和管理耐心。因此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研发创新方式。
对于研发创新,企业还可以选择独立研发或合作研发两种方式。企业之所以选择合作研发,主要是基于两个原因:一是为了获取技术创新必需但自身却不拥有的某些资源(如资金或者技术人员等),转而与其他企业合作以达成资源共享;二是为了减少创新失败后的风险承担.一方面,松弛创新过程中,企业松弛的资源状态使得企业具有能力支持独立研发。另一方面,虽然合作研发有利于降低研发难度、加快研发进程,并降低研发失败后企业的绩效风险承担;但是研发合作机构之间却存在着天然的关系风险,不利于企业对研发过程的控制,也不利于研发成功后技术成果的保护,危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培育,这些都是和企业松弛研发的战略动机相背离的。对于拥有松弛资源的企业来讲,尽管合作研发降低了研发失败后的绩效风险(企业对创新投资失败的承担),但是合作研发所蕴含的巨大的关系风险(研发成功后,由于合作伙伴的败德行为导致技术成果外泄给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培育造成的影响)对企业产生的负面影响更大。因此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方式,以降低技术创新的战略关系风险。
P2a:随着企业松弛资源的增加,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强度会增加。
P2b: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研发创新方式。
P2c:基于竞争导向的松弛创新过程中,企业更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
2.3 风险承担能力对技术创新策略选择的影响
技术创新是一项蕴含风险的战略性投资活动,而且不同的技术创新策略所蕴含的风险类型不一样,因此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必然会对其基础创新策略选择产生影响.对于企业风险承担能力对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一般来讲企业规模是其风险承担能力的反映之一。Schumpter和Gambardela均指出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积极性进行创新,因为大公司比小公司更有能力应对创新带来的风险。
企业资源和技术基础都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在企业发展初期,企业自身资源和技术基础都很有限,抵御技术创新绩效风险的能力较差,因此技术创新投入强度很小,而且更倾向于采取绩效风险较低的技术引进方式。
相对于独立研发,采取合作研发策略的企业承担的绩效风险下降,但是所承受的关系风险却增大,因此合作研发实际上提供了两类风险的转换机制。对于处于资源松弛状态、技术创新战略意图在于构建可持续竞争优势、提升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来讲,其绩效风险承担能力很强,而关系风险承担能力却很弱(因为关系风险的发生对它最根本的创新战略意图构成打击),因此他们更倾向于采取独立研发的技术创新方式。
P3a:风险承担能力越强的企业,其技术创新投入强度越大。
P3b:绩效风险承担能力越弱的企业,越倾向于采取技术引进的技术创新方式。
【关键词】IT 产业技术 创新能力 评价
一、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
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可大概分为定性指标以及定量指标两类。
定量指标包括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开发研究人员投入以及开发经费投入。
首先,R&D的投入强度直接影响创新技术能力。由于技术创新也是建立在企业原有资本基础之上的,所以对于技术创新的实际投入难以单独的计算,R&D则不同,其投入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为后期的统计分析提供了准确的依据,所以R&D是反应技术创新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经过对我国R&D投入量和销售额之间的对比,能够证实R&D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联性。
其次,当技术创新进入中后段的时候,R&D就难以反应出技术创新的效益,于是变产生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即专利统计量,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被重视,其依据专利的技术构成以及购买、申请的归类统计分析,能够得出企业相互间技术创新联系的评价结果,主要是因为专利具有较强的指向性,集中体现了企业的技术创新,当企业申请的专利越到,说明其技术创新的投入和水平都较高。
再次,新产品有关指标量,这项指标主要针对已经产出的产品评价,有关指标量是指新产品的收益、开发周期、技术水平、技术转让收益等等,当中开发周期以及收益是比较能够反映技术创新的质量和效率。指标量的大小的差异是因为技术创新中的差异。总的来说新产品有关指标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实用性、规范性,但是由于是对最终产出产品的评价,无法对过程中的其他创新方式进行评价。
然后,开发人员的投入包括人员的数量以及能力,根据分析,人员投入比重与产品产值率有0.81的相关系数,由此可以得知,技术创新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必须适当的增加高素质人员的投入,尤其是新产品后期的销售人员投入。
最后,技术开发经费的投入和新产品的相关系数为0.8,同样为重要的评价指标。
定性指标主要包括企业整体的技术水平以及国家对技术创新的帮扶政策。企业整体技术创新是对原有产业结构的创新,技术创新的基础包括企业内部管理以及物化技术,这两点直接作用于企业创新的全过程。基础扎实会减少R&D的投入,并且能够完全理由新增的资源发展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尽快的转型为技术创新模式,而管理是技术创新的基础,是保证技术创新成功的基础。国家政策对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很大的影响,主要因为:第一,企业技术创新受到外部环境的较大影响,而技术创新的结果往往也是服务于社会的,因此需要政策扶持使得社会环境更有利于技术创新;第二,政府能够改善企业之间因为创新引起的竞争困境;第三,政策能对新兴技术产业产生刺激作用;第四,政策能偶平衡技术创新的动、能力创新。
二、中国IT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首先,R&D投入量以及人员投入量方面。随着我国对于信息技术产业的重视,已经树立了正确的发展理念,即利用高新技术产业优化整个产业机构,拉动整个产业的发展,所以R&D投入量较大,但是与外国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较为落后。根据国际要求,R&D投入资金占销售收入的3%以下将难以生存,在5%以上才可以保持发展状态,因此我国IT产业必须要增强R&D的投入力度,将开发研究经费落到实处。
其次,我国当前R&D人员投入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并且IT行业开发人员占有较大的比重,这说明我国IT产业的技术创新人员相比其他行业数量更多,而工程技术人员的数量少,但仅是与国内其它产业相比,而相比国外还存在较大差距。
再次,新产品产值率通过产品的创新能力以及新产品产值所占的比重等方面来反映创新情况。我国当前的IT产业创新能力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创新水平。
然后,我国IT产业的专利授权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现在我国IT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不足,同时技术创新的力度不够,因此一方面必须树立IT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另一方面还需加大开发力度。
最后,随着我国IT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国IT产品在国际中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并且不断缩小了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而在IT产业增加值所占总产业值的比重还是较低,比重增加的进程缓慢,但是从长远来开还是存在较大的发展潜力,只要坚持进行产业技术创新,便可以使这部分潜力得以发挥。
我国当前已经建立了大概的技术创新体制,技术创新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但是从局部来看,企业并没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创新的积极性不足,大多企业还没有从生产型企业转为创新型企业。由融资角度来看,风险投资薄弱,同时投资的约束、监督、考核以及效率都存在缺陷。对企业调查显示大多的中小企业任务资金不足是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最大难点,资金不足会导致后期一系列工作难以开展,除此之外人才分配、激励机制不健全一定程度也制约了我国IT产业技术创新的进步。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国近年IT产业经过多次的转型和调整,其发展进程、产业结构、出口贸易等方面相比之前都有了质的改变,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我国当前电子产品出口的比重呈现明显的上涨趋势,在这样的大环境下IT产业的创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直接关系到产业结构的优化、发展进程等等方面,所以必须客观分析我国IT产业的技术创新,实现企业向创新型企业的完全转型。
参考文献:
[1]欧晓华,张鸿,陈志强.基于价值网的IT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研究[J].西安邮电大学学报,2013,(6).
[2]孙中东.通往互联网金融的IT选择[J].金融电子化,2013,(12).
关键词:全面创新管理(TIM) 全要素创新 技术创新 非技术创新
随着创新管理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发展,创新管理的内容与方式日益复杂,并逐渐形成以全面创新为特征的管理模式―“全面创新管理”模式。
全面创新管理(TIM)的概念是许庆瑞教授提出的,其主要观点是:以构建和提高核心能力为中心,以价值创造和增加为目标,以战略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组织的各种创新(战略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的有机组合与协同创新为手段,凭借有效的创新管理机制和方法,做到人人创新,事事创新,时时创新,处处创新。其内涵可概括为“三全一协同”,即全要素创新、全员创新、全时空创新和所有创新之间的协同。其中,全员创新是主体,全时空创新是手段,全要素创新是内容。
虽然众多学者已做过企业要素创新的研究,但是从TIM角度研究全要素创新问题的文献尚不多见。鉴于此,本文基于TIM的理论对企业的全要素创新进行总结和研究。
技术创新
TIM模式下的全要素创新要求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并根据产品创新的要求进行工艺创新,以使两者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实施产品创新
TIM理论认为,现代企业的产品创新是建立在产品整体概念基础上的以市场为导向的系统工程,它贯穿产品的构思、设计、试制、营销全过程,实现产品某项技术经济参数质和量的突破与提高。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的重点在于重新配置、整合和优化创新过程的内部机制,如并行工程、多功能小组、先进工具和早期参与,使创新的产品符合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未来产品的特征为:多样化、个性化;国际化和全球化;智能化;高效、高参数化、高可靠性;生命周期趋短。TIM模式下的产品创新要根据未来产品的特征进行。基于TIM的产品创新要采用多种创新类型,如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合作创新等,不仅要有企业内部的创新小组、技术中心,而且要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建立合作创新联盟。
推进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是指研究和采用新的或已有改进的生产方法,主要为:对生产装备的更新;对生产过程的重组;或者以上两者都有。企业在工艺创新中必备的能力有:项目规划能力、监控能力、跨部门管理能力以及非常规工作的管理能力。
TIM下的工艺创新发展发向为:超精密、超高速;必须能跟得上产品创新的“步伐”;满足产品设计和生产技术的绿色要求。其实施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全员树立工艺创新的观念;领导应该加大重视和支持力度;完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设备的支持;以产品生产的要求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为导向。
产品和工艺协同创新
在竞争的压力下,企业必须同时减少成本和提高质量,这就要求企业对产品、工艺创新同时并举。Pisano等在考察了美国与欧洲的制药企业后,提出对新产品与新工艺的同时开发不仅可能而且必要,他们发现凡是那些将二者作为一体来对待的企业都获取了巨大的优势。新产品与新工艺的一致性可使新产品上市变得更加平稳,使复杂产品的商业化过程变得较为容易,也使市场的渗入更加迅速。
TIM的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社会经济效益,但二者途径不同,方式也不一样。产品创新侧重于活动的结果,而工艺创新侧重于活动的过程;产品创新的成果主要体现在物质形态的产品上,而工艺创新的成果既可渗透于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之中,还可渗透在各种生产力要素的结合方式上。工艺创新与产品创新之间存在着有机的动态联系。企业只有将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相结合,才能取得技术创新的良好效果。
非技术创新
战略创新
战略一般分为扩张型、多元化、联盟和一体化、紧缩型、稳定型。TIM的战略创新要求企业根据自己的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进行战略创新,即选择适合自己的战略类型。TIM的战略创新的核心问题是确定企业的经营目标,因经营目标决定企业顾客、竞争对手、竞争实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竞争策略。企业战略是企业的方向和核心,基于TIM的战略创新要适时、慎重地进行,从而为企业的全要素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
组织创新
组织创新主要是指为了利于技术创新的开展而对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进行调整。落后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已成为严重制约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有效开展的瓶颈, TIM下的组织创新已成为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
TIM下的组织创新特点: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强调和谐发展;结构创新主要是建立扁平化学习组织;与企业信息化有机结合。主要从以下方面实施:构建扁平化组织,大力减少中间组织层次;构建领导和员工的伙伴关系;发展企业中心机构;重视员工的知识技能培训;加强企业的信息、知识的流动与共享;不断提升组织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市场创新
在相同的市场条件下,不同的市场创新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市场创新基本形式为:首创型、改创型、仿创型。目前市场的趋势为:顾客需求的个性化;全球化趋势和区域化趋势并存;价格、质量、服务、环境等多维度的竞争;企业需要提供综合的解决方案。
TIM的市场创新步骤为:第一步是选择适合本企业的创新类型;第二步是实施即定的创新。市场创新的内容包括:目标顾客创新;产品创新(功能、质量和品牌);价格创新;渠道创新;促销创新。
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就是改变原有的企业制度,建立产权清晰,责权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化企业制度。TIM的制度创新特征为:社会性和集体性;动态性;两面性,即激励性与约束性并存。
TIM下的制度创新主要为:建立权利、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约的企业管理运作新机制,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以及总经理为首的决策体系;人事制度的创新,坚持“人本管理”的思想,注重人才的合理布局,实现人才正常的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产权保护制度,保证创新带动企业发展,同时实现员工个人的价值;建立综合运用各种激励方式来激发全员的创新潜力和热情,努力实现创新目标的制度。
文化创新
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人文力量,是确立以人为本,以价值观的塑造为核心的文化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的创新为企业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也使得企业文化自身不断的改进和完善,进一步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为实现企业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基于TIM的创新型文化的主要特征为特别强调创新精神,强调企业战略的长期性、动态性,强调产品结构、生产结构与组织结构的灵活性与创造性。
TIM的文化创新主要是:培养具有个性特色的企业精神;建立新型的企业价值观;实施科教兴企的战略;构建管理文化。
非技术要素协同创新
TIM的非技术创新的各个要素既相互影响,又相互制约。其中战略创新是方向,组织创新是保障,市场创新是途径,制度创新是动力,文化创新是先导,协同创新是手段。因此,在实施TIM时,必须统筹考虑和周密安排各项非技术创新,使其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共同实现,从而为企业全要素创新的成功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技术和非技术协同创新
全要素创新关键在于协调好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两者的关系。这种协同关系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技术创新势必要求企业对各非技术要素进行调整,营造良好的技术创新环境。企业战略、组织、市场、制度、文化等创新中的主要功能是提高新产品或服务的创造效率;另一方面,非技术要素创新是企业对生产资源重新整合和配置,提高其利用效率的过程,是企业成功推进技术创新的保障。图1表示了技术创新要素和非技术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的协同性如图2。A区表示非技术创新“滞后”于技术创新,因此,应将非技术创新作为未来一段时间的创新重点;B区表示技术创新“滞后”于非技术创新,因而,技术创新理应成为下一阶段的主攻方向;而当技术创新和非技术创新完全协同时,则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恰好可用图中的直线来表示。当然,不同企业的创新侧重点可能不尽相同,如劳动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非技术创新,而知识密集型企业主要侧重于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谢章澍,许庆瑞.论全面创新管理发展及模式[J].科研管理,2004
2.许庆瑞,郑刚,喻子达,沈威.全面创新管理(TIM):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趋势―基于海尔集团的案例研究[J].科研管理,2003
3.许庆瑞,贾福辉,谢章澍,郑刚.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的全员创新[J].科学学研究,2003
4.官建成,刘建妍.产品竞争力的源泉―技术和组织的集成创新[J].中国机械工程,2005
论文摘要: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费本外,还有一个被忽略的重要因素——社会资本。社会资本为技术创新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文章将社会资本理论融入到技术创新理论中,探讨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需求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试图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新的视野和思路。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自主创新的基本体制架构。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将掀起一股企业自主创新的浪潮。
进入21世纪以来,以网络和通讯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革命使世界经济进入了以信息、网络和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面对变化迅速且难以预测的买方市场,企业不再只是依赖于对稀缺资源的占有,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知识创造以及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来获取竞争优势。但是,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个运用知识改造世界的过程,它必定会与社会的许多层面产生各种复杂的联系,从而给技术创新活动增加了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在此背景下,任何企业仅仅依赖自身拥有的、有限的内部资源已无法满足技术创新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因此,为了有效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原有的生产组织形式和资源配置方式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企业正开始朝着开放、合作、网络和动态整合的方向迈进。
一、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
技术创新的概念来源于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德文版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中,首次提出了“创新”概念。他认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动力和最根本的源泉在于企业的创新活动。创新概念包括了五种情况:采用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取得或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个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新的产业组织方式或企业重组。这个定义一直到现在还有它的积极意义。
自熊彼特提出创新理论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的不断提高及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学者先后从不同的角度对技术创新理论进行了研究,即从传统的经济学视角转向管理学视角,并向社会学视角演进。
随着技术创新理论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也逐渐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技术创新的本质和特征,理论界和企业界开始从管理学的角度来打开技术创新这一“黑箱”。从企业管理的角度看,技术创新就是从一种新思想的产生剧研究、发展、试制、生产制造到首次商业化和扩散的过程。解释了创新的“过程”与“结果”的重要性。这种观点强调,在这一复杂的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导致创新的滞后甚至失败。
由于孤立的创新性企业或者高度专业化的研究与开发部门本身很难迅速创新并开发足够多的、能适应市场需求的新产品,它需要在与其它企业或组织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的基础上才能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活动,因此,当代的技术创新被人们看作是一种广泛的社会过程,即技术创新的社会网络理论。
因此,如何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去研究企业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关注和重视。同时,从社会资本理论出发来研究企业的技术创新,也是技术创新理论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它可以为技术创新理论自身的“创新”提供—个新的突破口。
技术创新过程面对的是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不确定性的存在既是创新存在的根据,又是创新行为发生的障碍。由于没有历史的惯例可以依循,技术创新的产生、发展以及创新后果的不确定,使企业的创新行为面临较大的风险,在很大程度上也滞缓了企业技术创新的进程。在企业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不确定性,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技术开发的不确定性。一项技术从科学原理到完全应用于生产,中间要经历多个层次产品,每个层次产品都是在前一层次产品基础上完善的,是前一层次的科技产品生产的继续,目的在于使科学转化为技术,并使技术接近生产,使之成为成熟的生产技术。但在实际的转化中,技术本身可能难以直接应用于生产,而且企业在处理技术的过程中,可能由于信息不对称或自身科研实力不足等诸多原因,相应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2.生产实现的不确定性。即使是一项已成功开发并相对成熟的技术,要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活动,也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开发或引入的技术对生产的环境、设备的要求,对原料的供给、人员的提供、管理体系等各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3.市场销售的不确定性。企业技术创新的产品最终要经受市场需求的检验。创新产品能否为市场所接受是不确定的;同时,市场的竞争程度、经济政策等因素也是企业在推出新产品时难以事先预见的。4.资金支持的不确定性。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必须要有充裕的资金支持。技术创新属于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技术经济活动,在技术开发、设备调整等环节上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如果资金供应无保障,加之企业的财务制度不规范,企业的创新资金将面临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现代社会信息已渗透到各个领域,技术进步加速发展的趋势,使企业利用信息的能力显得更为重要。信息已经成为继资金、技术之后影响企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增强利用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是增强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一条捷径。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能够帮助企业充分有效利用科技知识和信息,缩短技术差距,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二、企业社会资本的主要内容
社会资本一词最早出现在社会学研究中,它特别强调了随时间演变而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相互频繁、交叉的关系网络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因为这种关系网络为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合作和采取集体行动奠定了基石。目前,随着社会资本理论的不断发展,它已被广泛地用来解释许多社会现象和一个区域或国家的经济繁荣,而且,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已经深刻地认识到,社会资本不仅会影响人力资本和智力资本的发展,更会影响到企业和区域的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经营绩效,甚至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
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Bourdieu)正式从社会学意义上提出“社会资本”这个概念,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实际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这些资源同对大家共同熟悉或认可的制度化关系的持久网络的占有联系在一起。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JamesColeman)在《美国社会学学刊》发表的《作为人力资本发展条件的社会资本》一文中首次在美国社会学界明确使用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分析了社会资本在人力资本产生中的作用,并对社会资本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其仔博士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他结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将社会资本看作是人与人之间在信任和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网络,将社会网络视为一种最重要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视为资源配置的一种重要方式。尽管上述的学者和专家们对社会资本的定义不尽一致,但是有一点是显而易见的,这就是,他们都认识到社会关系网络作为一种资源对社会活动的重要性,而且一致认为社会资本代表了行为主体借助于社会网络或其他的社会结构来获得各种利益的能力。在推动技术创新和社会经济发展方面,与金融资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一样,社会资本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资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即内部和外部的社会资本。1,企业内部的社会资本。技术创新是一个过程,它从一个新构思出发,先后经过研究发展、工程设计、生产试制、市场营销等等过程。因此,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不仅仅取决于企业的研究发展部门,而且还取决于企业的生产制造部门、市场营销部门、财务管理部门等等。尤其是研究发展部门、生产制造部门和市场营销部门的有效合作是企业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2.企业外部的社会资本。知识创新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而知识的创新主要依赖于大学和科研机构,这些机构的主要功能是知识的生产、转移和传播。培训机构和信息咨询机构的主要功能是传播知识和培养人才。由于技术创新的来源不仅仅限于企业内部,企业的外部资源也是技术创新的有效来源,因此,企业既要加强与纵向部门(如销售商和供应商)的联系,也要加强与横向部门(如竞争对手)的联系,更要重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通过企业良好的社会资本,以提高企业技术合作和技术创新的效率。
在我国,由于个人、企业和政府之间缺乏信任而导致各种合作失败的案例时常发生。因此,社会资本已经成为技术合作和科技创新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而深入研究社会资本与技术创新的关系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三、从社会资本视野看企业技术创新
随着世界经济向全球化方向的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竞争的实质就是科技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竞争。因此,为了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都试图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但由于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压力、投资风险的不断增加、产品和工艺生命周期的缩短、竞争对手的增加、企业内部资金及人才等各方面资源的约束,再加上知识和资源互补性的不断增加,单靠企业自身实力来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日趋困难。因此,与竞争对手进行技术合作、联盟的方式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社会资本根植于本地的文化、宗教和意识形态,是难以流动的资源。由于社会资本的这一特性,使得企业只有加强人与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提高知识的交流和沟通的速度,才能掌握较高的社会资本,获得更多的隐性信息资源,这对企业自身来说无疑是一笔财富。隐性的信息资源并不是在公开的市场里可以买卖的,它需要通过信任和类似的价值观、忠诚等高社会资本来获得。一个具有高度信任的企业才可能拥有较高的社会资本,高度的信任可以减少交易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并能使企业生产出更多的新产品或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企业在参与竞争的过程中,所依赖的主要资源不再是资本,而是信息。企业技术创新与信息息息相关,企业应积极搜集和充分利用信息,来减少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创新将需要如下各类信息:1.市场信息。市场信息是技术创新的诱因。为避免因信息不灵或信息不准而导致立项失误所带来的损失,技术创新就必须首先从市场信息调查抓起,促进创新与需求的协调和产销的衔接,避免创新的盲目性。2.科技信息。为避免因信息闭塞而导致创新的失败,技术创新必须有科技信息的支持。例如专利信息、成果信息和工程信息等。只有掌握了雄厚的科技信息,才能使本来前景难断的创新项目转变为成功在握的可控工程。3.政策信息。政策信息是企业确立创新战略的指南。了解税收政策信息、熟悉产业政策信息、研究采购政策信息、掌握科技政策信息和通晓金融政策,企业才能得到国家的支持,避免一些不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产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使企业技术创新的指向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相一致。
企业的社会资本正如企业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一样,需要经过积累和再生产,它也是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要素。企业自身应提高把握更多社会资本的能力,以减少企业技术创新中存在的不足,技术创新才能有所突破,企业才能有所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