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计算机学科特点

计算机学科特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计算机学科特点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专; 计算机基础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3-129-001

教学内容和教材更新速度加快,始于20世纪80年代,直到90年代中期,许多学校开始上Windows平台。随着Windows和Office的频繁升级,教材也迅速做出相应的调整,是计算机教育适应社会需求所做的一种自我调整,它将为计算机人才素质的提高创造有利条件,使我们的计算机教学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第一,改变教学模式和教与学的关系

大屏幕投影和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系统等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代替了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改变了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方式,逐步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新的教学关系,形成生动活泼的学习局面。

第二,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速度加快

由于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师的备课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制作适应课程特点的课件,也促使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这样,也提高了教师自身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

第三,加重了实践课的分量,注重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课时安排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原来的理论课多于实践课,变为实践课课时多于理论课课时;从考试方式和分量来看,现在考试不只是笔试了,也考上机实验,逐步变为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为辅。

第四,教学模式的变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

我校在教学中使用了大屏幕投影进行教学,经过几年的发展,至今已被广泛使用到多个教室中。并建立起具有先进水平的交互式多媒体教室。由于这些先进设备的使用,使得从事计算机教学的教师也经历了一个从适应到运用自如的过程。但是它需要

1.首先要求老师必须自己动手设计、编制各种CAl多媒体课件,还要准备各种演示用的教学文件。过去要一个小时讲完的课程,现在可能只要几分钟或十几分钟,大大提高了授课的效率和教学质量。但是,在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下,对教师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在课外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制作过CAl课件的教师都有体会,准备一小时课的内容,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往往是原来的几倍甚至几十倍。但这种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它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要求编写高质量的电子教案,这是实现高质量教学的重要 保证。

要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必须制作高质量的电子教案。实践证明,电子教案一定要便于修改和更新。可以不断补充新知识、新内容,不要华而不实,一成不变。电子教案包括两个部分:一是CAl课件(电子讲稿),二是与之配套的示例文件或其他多媒体素材。

从大屏幕投影这种先进的教学设备进入课堂以来,教师的备课方式也在发生大变革,我们经历了学习、熟悉、使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工具的过程,简单的课本文字的罗列是枯燥乏味的,要将课程的内容生动地表现,以利于学生的理解。配套的实例也必须课前制作好,尽可能减少课堂上文字输入,以提高课堂的效率。比如在讲VB程序设计时,所有的例子都必须预先上机通过,只要将算法理论讲解透彻,演示就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在演示时,除了给出正确的例子,在容易出错的地方专门设置错误,然后经过分析、调试、更正错误,往往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而这种“反倒”的效果体现,恰恰是利用了多媒体课堂的优点。这些演示实例的组织、安排,备课时必须设计好,并将这些“教具”准备好。

3.“以任务驱动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实验课没有组织安排好,是不能有效地掌握计算机的。而选取或编写一套好的实验习题,是至关重要的。为了加强对学生进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为了学生能更好地就业,我们编写了一套学生的实验习题,这些实验题均是在多年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精选得到的有代表性的题目,它渗透到课本中每一部分的各个知识点,形成一定的深度和广度。通过这些实验题的练习,使学生有效地掌握课本知识,在实践中获得巩固、提高。在课堂讲授时,各个知识点的学习是独立的,这样有利于知识一个一个地掌握,一点一点的消化,课本不可能面面俱到地讲解每一方面。而在一个好的习题中,它可以体现综合的知识,可以引导学生将各个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灵活运用。

第三,大屏幕投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先进的教学设备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但不是完美的。我看有些问题就值得研究。

1.大屏幕投影下,听课者容易困倦、疲劳。在我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注意以下几点可以改善该问题。

(1)讲课时,应尽可能站着、走动,有利于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为了方便地操作计算机,有的老师始终是坐着讲课,我认为这样不好。

(2)课间应穿插提问,引起学生注意力集中。

(3)对打瞌睡的学生,不要置之不理,要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让他们振作精神,调整整个课堂的气氛。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第2篇

一、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

会计电算化学科特征的分析可以在更高的视角来审视会计电算化的概貌,更深刻地了解会计电算化的机理,洞悉会计电算化学科的特殊性,对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均存在着一定的促进作用。基于我国会计电算化理论和实践的分析,通过对现有相关研究的总结,本研究认为我国会计电算化学科具有如下的学科特征:第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实践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内容侧重于软件的操作,即传授学生如何运用既有的软件产品,通过既有的软件产品完成既定的会计业务。会计理论是一套较为复杂的理论体系,会计电算化是会计理论的实践性表现,即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规则是在会计理论的支配下完成的,不是随意制订的。但是,仅从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的视角来看,会计电算化具有较高的实践性,实验操作内容的要求高于理论分析的内容。学生只有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软件的操作,才算完成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教学任务,而会计电算化实验的理论分析则是一个较为漫长的理解与领悟过程。第二、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典型的复合性学科。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多种学科的知识与内容于一身的复合型学科。从狭义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复合,主要涉及会计实务理论与计算机软硬件知识。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计算机科学、金融学、数学、法学、财政学、企业管理、计量经济学与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复合,涉及到这些学科所包含的多种知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随着会计学内涵的丰富,管理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学科对会计理论的影响日益增大,必然也不断增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影响。第三、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动态性发展的学科。会计电算化兴起的时期较短,仅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事情,兴起于西方发达国家,与会计学的数百年历史相比较起来,不可同日而语。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出现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的事情,但仅处于认识与了解的阶段,而在九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应用于企业界,在九十年代末期才开始普及。会计电算化的支持学科包括计算机、会计、管理等多门学科,这些学科的发展必然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作为二十世纪的人类三大发明之一,至今仍保持着持续的发展势头,必然也带来会计电算化的持续性变革。第四、会计电算化的学习方法是以面托点、以点带面。会计电算化的学习重在实践,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学会会计财务软件的操作与应用,然后再理解会计电算化所隐含的各种会计理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先在实践性的操作上获得突破,然后再理论上逐步提升。学生的学习重点在于软件操作,而理论的领悟是一个长时期的过程[10]。学生不需要、也不可能了解所有的会计电算化的支持性学科,但对每个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集聚成面,共同支撑会计电算化操作这个点,同时以操作需要的点来拉动相关知识的学习。第五、会计电算化是企业信息化的导入口。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驱动下,企业信息系统在近二十年时间里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由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上升为今天的ERP系统,实现了企业内部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整合与协作。但是,无论是早期的办公自动化系统,还是现在的ERP系统,都是以会计电算化作为导入口,即会计电算化功能的实现是这些系统软件付诸应用的开端。现在的ERP系统,各种功能模块在企业中的应用程度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些模块的应用较为成熟,而有些模块仅是摆设,然而,一般而言,应用较为成熟的模块均是实现各种财务核算功能的模块。第六、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学科。会计电算化的实践性远远超前于理论性的发展,许多实践操作在理论解释上仍处于空白状态,即会计电算化操作与基本的会计理论、审计理论存在着诸多的冲突,或者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既有的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在会计研究领域,会计电算化的超前性发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会计学是一门严谨的理论学科,需要对会计行为进行系统的、严密的规范,因此,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包括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在内的一系列会计理论需要进行程度不等的变革,以适应会计电算化实践的发展。相对于会计理论的成熟性而言,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非成熟性的学科。第七、ERP的实施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目标。会计电算化的功能是在实践中逐步完善与扩展的,早期的会计电算化系统仅完成基本的会计核算功能,是手工记账的简单替代。随着会计学在管理科学中影响力度的增大与影响范围的扩展,会计学的管理功能也在逐渐增强,会计学在企业决策、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管理中的作用也日渐显著,必然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提出新的需求。ERP是一个多功能的集成性系统,狭义的会计电算化仅是ERP系统的要素模块,而ERP系统仍存在着其他若干功能的模块,这些模块的功能实现也正是会计电算化在会计理论发展支配下的发展目标。可以认为,从广义上讲,ERP系统是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第八、会计电算化学科的发展是一种缓慢式的进展。会计电算化是在信息技术平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近二十年来获得了飞速的成长。但是,由于受到诸多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的制约,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将进入平缓状态,呈现一种潜移默化的发展态势,不可能回转到初级阶段的疾风暴雨式扩张。目前,会计电算化的政策与法规严重滞后,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政策与法规的调整不是朝夕之事,需要依托于会计理论与信息技术的双重改进。就我国现有的会计电算化发展所依托的资源来看,无论在人力资源或物力资源上,尚不具备改变会计电算化外部运作环境的能力,因此,经过短促的急促扩张阶段之后,会计电算化将呈现缓慢式的发展局面。

二、结语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操作性的发展远超过理论性的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学与计算机科学的交叉性学科,无论是会计学或者计算机科学的发展都会对会计电算化的理论与实践带来程度不等的影响。可以预见,在未来的数十年中,会计电算化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将存在着深远的变革,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将呈现更为缤纷的色彩。会计电算化的实践领域也在不断地扩大,由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将逐渐向人力资源会计、供应链核算、信息化决策等方向发展,从而更为丰富了会计电算化的内涵。会计电算化的学科特征分析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内涵的认识,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发展方向的理解,有助于对会计电算化思想的领悟,从而有助于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全面发展。(本文来自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刘涛张卫红张同建单位:江苏大学管理学院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课程 特点 教学策略

一、本课程的主要特点分析

1.涉及的知识面广

学生除了掌握计算机系统基本的性能外,还要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故障形成原因,常规检测方法、日常维护保养方法和维修步骤等内容。

2.知识更新速度快

计算机的新技术、新产品日新月异,因此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难以追上新技术、新产品的发展,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

3.课程侧重实践,培养学生的独立动手能力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侧重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强调实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有效教学的若干策略

1.重新整合教学内容

职业教育的低迷,职教生源的缩减,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社会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就业要求,保证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注重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新颖性,注重实践环节的科学性。在选择教材上首先应选择适合培养目标、教学现状和发展方向,在内容组突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教材。对于《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材内容明显滞后、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应尽量选择最新出版,内容最前沿,最实用、最贴近现实生活的教材。另外,课程责任教师或任课老师必须经常通过上网查询、翻阅其他最新文献等方式自行编写新教材,以计算机硬件和技术的发展为依据,确保教材内容的知识性、新颖性和开发性。

2.优化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组织形式上,理论知识教学也可以在实训室完成,通过投影机、实物投影等设备的辅助,讲解各种设备,如CPU的讲解,教师站在讲台上,把小小的CPU拿在手上让学生看,学生只能够模模糊糊看见CPU的样子,只能模糊认识这个样子的就是CPU,至于参数和辨认,难以明白,但通过实物投影,全部同学都可以清楚CPU的样子、参数,有助于参数的讲解和CPU的认识。

(2)教学媒介上,向多媒体、实物展示倾斜,如通过DV机,可以把教师整个操作过程完整、清晰地展示给学生。对关键的步骤、操作、位置,还可以通过录像反复播放,力求学生可以掌握关键的操作。

(3)教学方式上,采用协作学习、项目教学等方法,如一台电脑主机的拆装等操作,让两个同学共同完成,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

(4)组织学生参加市场调研、设计采购方案等,完成配件市场调查,写出完整的装机方案。可以分批组织学生到当地电脑市场,了解当前电脑配件的最新价格、了解电脑城的基本运作等,能及时掌握配件的最新技术。对于家庭用机、办公室用机、设计用机等,能熟练写出相应的配机方案。

3.突出实践环节

课程教学中,很多教学内容都需要通过实训完成,实训强调实践,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实训,在此基础上进行实训,能提高学生的软硬件安装水平和排除故障的能力。实现分层教学,学识实训指导、作业分级,以适应不同类型、不同能力学生的需要。结合课程和教学安排,可以安排几个实践项目:硬件的认识与组装连接、BIOS的设置、硬盘分区与维护、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安装、常见故障判断、日常维护等。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适当地调整实践环节的难易程度。强调以学生的团体学习为主,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最大程度地掌握技能,并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实训过程中,实行分项目实训,利用虚拟计算机软件vritual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上机练习机会,老师边讲解,学生可以边操作,多做多练。为了合理而安全地使用学校的实验设备,教师可以采用先通过视频课件进行基础讲解,然后教师操作,通过DV展示,边操作边讲解,最后引领学生进行实践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改革考核评价

考核是《计算机组装与维护》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课程是以培养动手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所以其考核应以实践考核为主,理论考核为辅。制定实训项目考核表(如表),通过实训项目考核表中的6个项目的考核及格,考试才能及格,否则重考甚至补考。除了以上考核方式,基础差的同学,可以通过简单点的考核方式考核,如:放置好所需的计算机配件和相关光碟,一个学生独立完成计算机的安装、硬盘分区、系统的安装与设置等基本操作。通以上的考核方式,能使学生能够重视课程的实践,也能提高学生的动手综合能力。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教学改革 培养目标 学科特点

        0 引言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行业已经成为我国最热门的产业之一。然而由于计算机学科的特殊性,即绝大部分计算机技术都源于国外,要想快速学习、牢固掌握这些技术和开发工具,必须能够熟练地阅读计算机英文文献,尤其是先进的新技术和工具。无论是学习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还是使用最新的计算机软硬件产品,都离不开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熟练掌握。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内许多院校曾广泛掀起了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热潮。随着课程体系的改革,对于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学科特点、学科定位、教学方法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如何更好地讲授好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是许多计算机学科的教师探讨的课题。

        1 计算机专业英语培养目标

        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开设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的目的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词汇,具有一定的读、译、说、写、听的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计算机英语资料,从而获得计算机专业知识和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能力。但是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应按层次确立培养目标。

        层次一:培养学生掌握常用学生计算机专业词汇词库。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一定量的现代计算机专业词汇,做到熟练地看懂计算机屏幕信息的英文提示、菜单、帮助文件及出错信息等。 

        层次二:培养学生掌握英文专业资料阅读能力。能顺利阅读并正确理解本专业资料,能阅读和翻译计算机的软硬件手册、资料和说明书等应用型资料。

        层次三:培养英文综合运用能力。具有一定的听说能力。 

        2 计算机专业英语特点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是科技英语的一种,和普通英语有着本质的区别,计算机专业英语除了具有科技英语的一般特点外,还有其自身的特点。

        2.1 语法特点:①长句多。②被动语句多。③祈使语句多。④专业术语多。⑤新词多,且合成新词多。⑥缩略语多。⑦一词多义。

        2.2 时效性强 计算机技术发展非常迅速,且新技术市场化周期越来越短,要使学生能够掌握新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实用工具软件,就要做到与时俱进。其中缩略语出现的频度高,以及新词(包括新缩略语)产生快和数量多是计算机专业英语区别于其它专业科技英语的主要特点。

        2.3 教学和教材的适用性 由于计算机专业英语教材较多,层次不同。同时现在计算机相关专业也越来越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专业、软件测试、图形图像设计等,不同的方向对课程内容的侧重也不同,所以要依据学情、专业培养目标的不同,教学目标层次的不同选择适用的教材,或者,也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取舍。

        3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高职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应以实际岗位需求指导教学。在专业英语教学中存在认识不足、教学考核手段单一、教材建设缺乏差异性的情况。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有效的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3.1 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线索,引入英语专业词汇及术语的教学 将计算机英语中的专业词汇,以具体计算机相关专业为线索,通过以讲授计算机相关专业知识为主,引入英语词汇。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学习了专业词汇,还能够了解有信息含量的专业知识,同时,还可以体会到术语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语言上的天然关联,能够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时,大家可能已经了解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但是不能和相关专业词汇联系上,通过使用计算机专业词汇来重新描述计算机系统组成图,使学生巩固所学专业知识,又加深了对专业词汇的感性认识。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了在计算机专业知识中学习英语,在学习英语中巩固专业知识。

   3.2 分模块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培养目标选择模块实施教学 依据教学的层次目标和培养方向,可以分为“基础知识模块”、“软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网络专业方向知识模块”、“图形图像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硬件专业方向知识模块”等。

        “基础知识模块”的英语知识可包括:

计算机学科特点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0-0000-01

Vo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eaching Methods Exploration

Tan Ling

(Nanjing Technical Vocational College,Nanjing210019,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vocational high schools,fully aware of the enormous power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vigorously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 as a reform of education to promote quality education and improve education the quality of teaching,a major initiative to promot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ducation,and strive to achieve leapfrog development in basic education.

Keywords:Information technology;Teaching methods;Exploration

信息技术课集知识性和技能性于一体,具有工具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学科特点,它作为当前基础教育改革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实现创新教育的一块坚实阵地。而如何提高计算机课的课堂效果就成为众多教师努力探索的方向。以下是我就计算机学科特点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而采用的教学方法,与大家共享。

一、学科的特点

(一)新兴性:不仅体现在从无到有,即使是已有的学习内容,如文字的录入与排版,也是以较快的速度在更新。可以肯定,今后本学科定有许多新内容出现。故新兴性也包括了现在的未毕业的学生在将来要碰到,并自学大量新的本学科分支内容。

(二)工具性:如同识字和四则运算一样,计算机的基本运用能力将成为每个人工作的基本必备工具。

(三)技术性:《计算机》课偏重于理论性,而《信息技术》课则偏重于技术的应用,当然是在一定层次的理论基础上的技术。这也是当今知识经济在IT行业充分体现的原因所在。

(四)应用性:不论是在高层次,如军事、气象、经济方面,还是在学生的学习,或是在日常工作中,都有广泛的应用。教学可以联系实际。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基本特点,也是我们教师在选择、应用和创造教学法时,关于学科特点方面的主要理论依据。

二、把握全局的教学法

(一)消除神秘感,树立信心,激发兴趣。由于各校条件不同,有些学生在小学就已接触计算机,有些学生初中高中也没动过计算机。这种不平衡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是相当大的。许多学生对计算机有神秘感,甚至有恐惧心理,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我们应对症下药:为了树立信心,激发兴趣,不妨打开计算机主机箱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介绍一下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将各部件以人的各器官作比喻。盖上机箱,打开计算机,让他们操作一下几个精心设计的程序,惊讶之声不绝于耳。

(二)合理安排教学顺序。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三、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既有趣味又苦涩难学的学科

若是脱离实际讲一些枯燥的理论知识,学生会觉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就是关键,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教学方法选择应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习为主线的有机结合。

(二)教学方法选择应注意激发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兴趣越浓,注意力越高度集中,求知欲越高,知识迁移越快,信息交流量就越大,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方法选择应注意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术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就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更高质量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几种典型的课堂教学法

(一)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上课时,教师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想想如何解决,以任务激发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教Excel中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可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在电脑里处理,将各科成绩汇总,还要排名次,应该怎么办?然后引出Excel的统计、排序方法,通过Excel应用软件来完成任务,轻松又准确。又如:在讲解Word操作技巧时,可让学生思考:怎样利用Word设计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通过设置一些悬念,再让学生用计算机去解决,他们会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问题,从而也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演示法与实践法。有条件的学校,应能在硬件上保证教学的需要,多媒体教室、多媒体投影仪等是上好计算机课的基本硬件。教师可以应用演示法,使学生很方便地看到屏幕上的各种信息,更容易接受。除上述硬件设施外,还可以制作一些与本次教学有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课堂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发现问题,才能更准确地理解计算机、更灵活地应用计算机。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实践中,特别是对于一些动手能力差的学生,要鼓励他们不怕犯错误。

1.学好计算机必须有充足的上机实践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