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级审计理论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 教学改革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会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在高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
1 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促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2 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申存在的问题
2.1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2 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2.3 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
3 解决的途径
3.1 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3.2 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3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2-149-02
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电算化专业委员套在年会上|提出了“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发展的概念。这一提法源于传统的会计电算化已无法适应和涵盖信息化社会和现代管理的发展这一客观现实,从而以“会计信息化”取代“会计电算化”。这一提法的诞生不仅仅是概念的转换。更是一种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会计领域的从形式到内容的根本性变革。同时对新时期会计人才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离职高专院校财会专业的教学中,会计信息化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改革也应与会计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会计市场需求情况相适应。培养出能适应会计信息化发展趋势的新型高级应用型人才。
一、会计信息化含义及特点
会计信息化是将会计信息作为管理信息资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为企业经营管理、控制决策、经济运行、管理提供充足适时的信息。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使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够进行主动和实时报告会计信息。它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运用于会计上的变革,它更代表的是一种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相适应的新的会计思想。
会计信息化具有以下特点:从范围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财务部门,还涉及其它管理部门。从功能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涉及会计核算还涉及会计预测、决策和会计监督根据信息管理的原理和信息技术重整会计流程。从技术手段上看,会计信息化不仅采用计算机技术还要以通讯和技术网络等现代技术为主,进行网络和现代信息系统的构建。
二、高职高专现有会计专业信息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培养目标不够明确。高职高专会计专业是培养具有较强的会计核算、会计监督、财务管理和熟练运用会计软件的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及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等专业技术应用性人才。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与普及。时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强的会计手工操作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同时还应具有一定的利用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会计核算、监督、预测和决策能力。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仅仅是设置了计算机文化基础、会计电算化等几门课程,设置的信息技术类课程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2.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尽合理。目前,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基本是“两条线”运行,一条线是会计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即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另一条线是计算机应用的课程体系。即计算机文化基础、程序设计、会计软件应用等。虽然开设的计算机应用类课程,可以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具有计算机应用能力,但“两条线”运行的课程体系,难以培养学生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与分析能力、会计软件开发与实施能力。这就需要对高职高专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研究。通过构建信息技术类课程体系来打通这“两务线”,不断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实现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服合理。适用教材偏少。具有扎实的信息技术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会计专业教师紧缺。导致会计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内容与会计专业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专业课程不涉及信息技术知识。目前,适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材偏少,有些课程不得不选用计算机专业的教材,在课时、教学内容、实验环节等方面都与会计专业的教学要求有一定的差距。而会计电算化教材在内容安排上比较浅、实用性较差,除软件开发商提供的演示软件外,专门支持会计电算化与教材配套的教学软件不多,学生只是利用会计操作性软件进行单纯的账务处理。把手工实训改在了机房,用计算机操作代替了手工操作。缺少专门的会计信息系统设计、分析、软件开发的教材,难以培养学生利用会计信息进行预测、决策、分析能力。
三、解决的途径
1.基于高职高专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我们可以考虑从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建立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为课程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其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再次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作为高职高专会计专业信息技术类课程设置以提高下列几种能力为目标:计算机基础应用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使用能力――会计信息系统分析能力。
2.科学设置课程内容:(1)完善会计基础理论教学,设置基础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税法、审计、中级财务会计等课程,为会计信息化的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2)设置会计信息化理论教学。可以在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设计算机理论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软件应用等课程,使学生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网络、计算机系统分析等基础知识进行了解。(3)会计信息化实务教学。研究开设《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通用会计软件的操作与实用》、《软件技术基础》等几门课程借助EXcEL建立预测、分析模型,解决在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中若干问题,为决策提供数据参考。(4)会计信息化实验教学,主要包括专项实训、教学实验、顶岗实习三个部分。专项实训主要是结合《会计专业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课程,使学生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了解软件技术、数据库等知识,能够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会计业务。教学实验围绕学习过的会计、会计信息化理论知识来掌握。注重能力的训练,强化基础知识的掌握。比如:成本会计、中级财务会计上机模拟实训等。另外,开设信息技术应用专项实训、企业经营决策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等实训课,进行有针对性强化会计信息化实训。顶岗实习使学生们进入工作角色,能够发现学生在学习、教师在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既得到了实践的锻炼。又可以作为教学过程的延续。
3.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传统教学手段中,“黑板+粉笔”是主要教学手段,计算机做为辅助手段,在信息化教学中,将计算机做为主要手段。“黑板+粉笔”是辅助教学手段,通过幻灯片将教学内容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另外,力求使教学手段多样,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增加教学实验环节,使学生在“做中学”,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对于信息化教学中的《EXCEL在会计中的应用》等课程,可以通过上机来完成学习目标。加强会计专业教师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知识的培训,必要时可参加专门的培训班。也可以由学校组织会计及计算机教师共同开发项目,相互交流和学习,共同提高,完成教学任务。
4.编写适合高职高专会计信息化培养适用的教材,如《会计信息化实验教程》、《会计信息化原理》等。
四、改革中注意的问题
1.针对本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来确定教学目标。然后进行课程设置,否则,盲目照搬别人的作法,有可能收效不大。
(一)作为部门法的经济法体系
经济法与民商法调整的经济关系的区别就在于,后者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双方或者多方平等主体之间的经济关系,尽管同样受到法律的调整,但并非受到国家的主动干预,在发生纠纷时,由当事人启动民事诉讼程序或者当事人之间协商解决,如房屋买卖、租赁等均属于此类。而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是国家认为对于国民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的部分,因此受到国家的主动干预,例如,产品质量的监管,广告发行、竞争行为的规制等。不可否认的是,房屋买卖中不乏国家干预的成分,而广告发行、市场竞争行为等也不可避免地包含着民事法律关系的因素,也就是说,经济法与民商法之间总是存在着某些交叉,即“灰色地带”。但是,“灰色地带”的存在并不能动摇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因为国家干预经济的法律规范群是客观存在的。
(二)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体系
出于教学考虑,经济法教材的体系与经济法体系并非完全一致。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以狭义经济法为主,教材一般选用杨紫烜主编的《经济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或者杨紫烜、徐杰主编的《经济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其体系为:第一编经济法总论(经济法的概念、地位、体系、渊源等),第二编经济组织法(公司法、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第三编市场管理法(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律制度、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票据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编宏观调控法(计划法和统计法、产业法律制度、投资法律制度、国有资产管理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节约能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石油法、预算法、国债法、政府采购法与转移支付法、税法、银行法、信托法、融资租赁法、涉外金融法律制度、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对外贸易法),第五编社会保障法。对几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学时的经济法课程实际讲授以下内容:经济法总论(经济法的概念、体系、经济法律关系等)以及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证券市场监管法律制度、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水法、渔业法、税法、银行法、信托法、价格法、会计法、审计法和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等。
二、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范畴
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简称非法学经济法,是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名为“经济法”的公共专业基础课,一般为经济、营销、国际贸易、金融、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财务管理、企业管理、投资理财、证券、保险等专业所必修,其教学目的是使这些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经济法基本原理及基本的市场规则并能解决实务中的问题。因此,该课程也常被冠以“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称谓。由于法学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法学理论的基础,加之“票据法”、“证券法”、“合同法”、“物权法”等专门开设课程,因此,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以狭义经济法为主。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缺乏法学理论基础,不可能在一个学期内消化如此大量的专业术语,他们更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市场规则。狭义经济法所涵盖的内容并非社会经济生活中最常见的,在某种程度上广义经济法更贴近生活,对于经济实践颇有价值,在教学上突破部门经济法限制的这种安排易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理解和掌握,且实践证明教学效果良好。目前,大多普通高校非法学经济法课均如此设计,即采取广义的经济法,并以民商法为主。也就是说,作为公共课的非法学经济法的范畴应是民商法中反映最基本、最常见的市场规则的部分。实际上,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广义经济法的基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身缺乏法学理论基础之不足。相对来说,公司、合伙、破产、合同、担保、票据、证券等法律规范的技术性、稳定性较强,涵盖了市场的基本规则,适用的工作岗位较广,同时也是学习其他部门法的基础。广义经济法过于宽泛,任何课程也不可能涉及其全部。2011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法律基础知识,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公司法,证券法,企业破产法,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物权法,合同法,外汇管理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票据法,工业产权法律制度,竞争法律制度。2011年中级会计师考试辅导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总论(经济法概述,经济法主体,经济法律行为,经济法权利和义务,法律责任),公司法律制度,个人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和外商投资企业法律制度,证券法,合同法,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相关法律制度(企业国有资产法律制度,外汇管理法律制度,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价格法律制度,财政监督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法律制度)。2011年初级会计资格考试辅导教材包括以下内容:总论(法律基础,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法律责任),劳动合同法,营业税法律制度,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其他相关税收法律制度,税收征收管理法律制度,支付结算法律制度。这三种较有影响的会计类(非法学专业)职业资格考试的经济法教材均已不同程度脱离了狭义经济法的范畴,实际上属于广义的经济法。在教学实践中,以民商法为主体的“经济法”课程并未造成经济法概念的混乱,但教材称为《经济法基础教程》更为合理,以区别于法学专业的经济法教材。
三、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的现状及其优化
经济法课程的普及,使经济法教材成为用量最大的公共专业基础课教材之一。由于目前对经济法概念及其体系的认识不同,以及各专业培养目标存在差异,因而各教学单位经济法课的教学大纲差距较大,未形成全国统编教材,教材体例千差万别。目前出版的非法学经济法教材多达上百种,厚的达七八十万字,这些教材大多因过于追求自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而无法顾及某些特殊的需要,导致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有的教材章节全面而实际内容简略,则可能面面俱到,哪一部分都阐释不透。如果教材过于全面而详尽,则学生往往选了一本很厚的大而全的教材,但是由于课时所限,许多内容得不到讲授,造成资源的浪费。如果教材偏重于理论研究,讲授过于深入,则可能使所学知识不仅与执业实践相脱节,而且与职业资格考试相去甚远,学生还要通过额外的自学来满足各种需求。广义经济法内容庞杂,非法学经济法教学应选其精华,注重知识性、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该体系并不是严格部门法意义上的经济法体系,而是基于现实经济生活的需要,按照知识的实用程度取舍、编排,并力求摆脱抽象的理论阐释,而加强直观形象的实例教学。因此,非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材,应贴近生活,不追求理论深度,而是注重解决实务中最常出现的问题,这需要章节集中而详细且突出岗位针对性,适于将来的执业需要,并与注册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等职业资格考试接轨。
四、编写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材体例如何构建
根据上述原则,在保持各个专业共性的同时,非法学(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可针对各专业对部门经济法律知识的不同需求实施“模块式教育”,也就是探索建构经济法“公共模块”和“专业模块”体系,这将解决经济法课程内容繁杂和课时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并体现专业特色。除了工商管理类专业,非法学经济法教材一般设经济法基础理论、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票据法、证券法等章作为“公共模块”。例如,金融类院校,需侧重银行法和保险法等金融法规,可采取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及其产生、变更、终止的规范(公司法、破产法),经营活动规范(合同法、担保法),以及金融法规等的体例,具体为经济法基础理论、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银行法、票据法、证券法及保险法等十章。对于贸易类专业,可增加知识产权法,等等。这种教材的缺点是普适性差,适用面及出版规模小,增加了成本。但如果教材的普适性过强,则闲置的章节多,同样造成浪费。因此,需要各教学单位加强交流,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前提下采通用的方案,既保证出版规模,又将闲置章节的数量降至最低,这不仅减轻学生的负担,也降低社会成本。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包括内部关系及外部关系两部分,前者涉及工商管理组织、人力资源管理与劳动、社会保障、财务管理与会计、生产与产品质量、价格、纳税与税收、知识产权等法律制度;后者涉及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竞争法律制度、支付结算与票据法律制度、融资与金融证券法律制度等。
(二)章节如何编排
为介绍广义经济法中的基本市场规则,教材应以现实经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法律现象为线索编排各章节,一般遵循经济法基础理论—市场主体—经营行为—金融法规的进路。其中,第一部分可按6~8学时设计,首先介绍经济法的概念、调整对象等,使学生对于经济法及这门课程建立一个整体概念;其后增加法学基础知识的比重,包括民事法律关系与经济法律关系的关系、民事法律行为和、诉讼时效与除斥期间等。这样编排是因为,2006年“两课”改革,缩减了法律基础的课时,非法学专业学生缺乏相应的法学理论基础,而这又是学习以后章节的必备入门知识,只有在第一章进行充分铺垫,后续教学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尽管“除斥期间”是一个较为专业的概念,但是近年来已逐渐被吸纳入各类非法学专业经济法教材中,因为诸如债权人撤销权的行使、保证期间等实务中常见的问题均涉及“除斥期间”的知识。合理编排具有承继关系的各章节有助于教学。例如,关于公司法与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的编排次序,各教材并不一致。按常理都会认为应当按照由简到繁,由低级向高级,即先个人独资企业法和合伙企业法,后公司法的次序编排,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公司法在前效果更优。这是因为在公司法一章中全面介绍了公司的分类及其比较之后,已为下一章介绍后者打下了基础,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而且,在随后讲解个人独资企业与一人公司的区别及联系也更加顺理成章。新颁布的法律逻辑性极强,教材章节的编排一般按照法律条文的次序。但为方便教学,有时需要另行设计。例如,尽管《担保法》将主债转让与保证责任的相关条文(第二十二至第二十四条)规定在前,但是教材将保证期间(第二十五至第二十六条)编排在前更利于学生理解,因为主债转让与保证责任涉及保证期间的概念及相关规则。再如,《物权法》第一百八十条规定了可以抵押的财产,但是该范围极大,且无须学生掌握,需要掌握的是禁止抵押的范围,因为禁止以外的就都是允许的,因此,禁止抵押的财产(第一百八十四条)宜先于企业财产集合抵押(第一百八十一条)及房地产抵押(第一百八十二条)等内容,而安排在可以抵押的财产之后,进行重点阐释。教材作为知识体系,既要避免前后矛盾,又要前后照应。例如,公司法的某些内容,如证券发行、股份公司股份转让的限制等,与证券法重合,如果由同一作者执笔更便于解决如何侧重的问题。再如,定金既是合同法中违约责任的方式,也是担保法中的担保方式之一,在编写中应注意统筹。
(三)理论深度与详略如何得当
研究型本科要求一定的理论深度,其目标是培养研究型人才,毕业生继续读硕士、博士的比率较大。相对来说,应用型本科侧重探讨表面的东西,以实用为主,主要是掌握法律如何规定,如何适用法律,如何处理个案,而不要求理论深度。非法学经济法作为非专业课程,同样侧重实践操作,不适于深入的理论探究。理论深度与详略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一般来说,挖掘深度需要详,初步掌握则为略。但是,不要求理论深度未必不要求详细。教材应详细到分析具体案例的实用程度,否则,学生虽然熟练掌握课本知识,而大量实务上的问题却不能解决。
关键词:会计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招生规模扩大所带来的巨大冲击,经历着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涉外经济日益广泛以及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各部门对知识广博、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的应用型人才产生大量需求。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必然产物,也是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的确定
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以培养这样的人才为使命的教育体系,就是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体是教学型高校,教学型高校应建立起相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培养技术工程师、技术管理人员和技术研究人员等;二是在课程体系与课程设置上,应用型本科教育着眼于专业技术、经营技术、管理技术及智能操作技术水平的提升;三是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突出工程实践;四是在实践教学上,应用型人才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技术开发与应用能力、动手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设计为核心,加强工程综合性训练,以校内实验、实习为基础强化工程实践,以校外毕业实习、毕业设计为重点全面提高工程实践能力。
在培养目标的设定上,会计学专业应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由于会计专业有很强的实用性,因此高等院校的会计教育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密切联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定位自身人才培养的层次,体现培养的差异。在当今的经济环境下,市场对财会人才的需求相当旺盛,但这种财会人才的需求将会大量定位在中等层次上,高层次的需求相对来说较少。另外,目前现实中大量企业需要的是实务能力强,有一定理论基础,并且具有培养潜质的会计管理型人才。所以,大学会计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具备复合能力的中级应用型人才,才是切合实际的选择。
二、进行会计学应用型人才的教学改革
在人才需求发生较大转变的情况下,为了进一步突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就需要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多方面作出努力。首先是在办学理念上进行转变。要改变已有的“只管培养不愁分配”,“只顾招生不问需求”,不考虑办学特色的陈旧观念和意识,牢固确立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市场意识、主动服务意识和办学特色意识。其次,需要在教学思想上进行转变。应该在全体教师和教育工作者中开展关于多层次、多形式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和适应市场经济需要,主动服务于市场的办学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实践。再次,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以及相应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服务意识和经营意识。要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教育,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
具体来说,应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要努力探索多种路径和方式,切实加强学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开展“开放式”的师资建设。具体体现在,各高校的会计专业可以借用学校已有的教育资源,采用学科交叉的手段实行校内开放;会计学专业教师可以是经常和定期来校作讲座的客座老师,实现校外开放;会计专业可以与国外成功的高校合作吸引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国际开放。第二,引入新式教学方法,改变固有的教学思路。例如,积极引入“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开放式教学”等新方法,并与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和改良。第三,加大职业培养的力度,进行“全职式”的职业导航。在教学模式上,应用型人才培养应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并重,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
三、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的会计学课程
应用性人才培养必须根据产业发展和行业人才需求变化等市场需求来重新架构人才培养体系,结合各院校自身的特色设计课程。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本科院校必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会计学为例具体可以做出以下几方面调整:
第一,调整课程比例和内容,体现人才培养的应用型倾向。会计专业是应用型很强的学科,会计学专业学生毕业以后需要在社会中从事实际工作,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要求都会比较高,所以在课程设置上也应该以这种需求而转移。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对不同专业应重新考虑“厚基础、宽口径”原则下的课程设置,努力培养不仅掌握较为宽广的理论学识,更要具备从事会计实际工作所需要的娴熟的业务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学生。应该适当减少传统教育中基础性、学科性的基础知识的比例,在理论深度上也要适当降低;与此同时增加应用型知识的课程比例,把应用能力培养要求适度提高,突出专业性和应用型两个倾向。课程体系中不仅要包括大量的专业实务类课程,还要加入一定量的与职业资格相关联的相关课程,突出课程的应用价值取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使学术性、实践性、职业性有机结合,处理好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知识、能力与应用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课程体系的结构调整,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尽量考虑应用的需要。
第二,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体现人才的复合型倾向。立足于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必须考虑到目前市场中需要的是一种拥有较高的应用能力并且在知识储备上呈现复合型趋向的人才。地方本科院校必须打破割裂分离的学科专业状态,促进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并自觉地将其融入教育教学中,以拓展应用型人才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据此,具有跨学科倾向的课程体系才能满足当今对于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复合性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应该体现出会计学与相关学科及前沿热点学科的复合。例如,会计学是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结合非常紧密的一门学科,在课程上可以设置能够利用其他专业教学资源的会计相关选修课程。会计学专业中的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等都因其高度综合性而受到重视,在课程设置上也应加大此类课程的比重,找准人才培养的重点方向和可扩充领域,科学规划学科专业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发展的重点。
四、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极其有效的一种手段。应用型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就业教育,也不是单纯的技术技能训练,而是全面的教育,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者协调发展的教育。实践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事实践教学必须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此前提下,应用型会计学本科专业应当培养能够直接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会计学专门人才,培养既懂会计,又会管理,既熟悉专业技能和技巧,又动手能力强的完善人才,其中实践能力强是对应用型人才的突出要求。为了培养这种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应建设一个科学合理、循序渐进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首先,在革新实践教学内容上逐步实现“会计核算+审计+财务管理”的“一体化”实训模式。要培养适应现代需要的管理型、创新型的会计人才,就要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把与会计学紧密关联的财务管理、审计、税务处理等内容纳入新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逐步实现一体化的专项和综合实训模式,真正体现会计学科的完整性、层次性、程序性和职业性。另外,实践课程的学时应达到总教学总学时的一定比例,以使学生真正获得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业技术训练。
第二,加大投入建立校内会计模拟实验室。模拟实验室是模拟训练专业技能的场所,包括公共基础实验室和专业模拟实训室。以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的实验实训设施的装备标准与课程设置一样,必须能体现应用能力培养的需求,以职业分析乃至工作过程分析为依据投资建设实训设施,开设用于实际需要的专业能力训练,例如,单项专业能力训练、综合专业能力训练、项目任务模拟训练等。针对会计专业,应在校内开展的实验内容包括基础会计模拟实验、中级会计模拟实验、成本会计模拟实验、审计实务模拟实验和会计电算化操作实验等,另外,还可以开设与企业经营决策有关的模拟对抗训练(ERP沙盘模拟),通过这种模拟对抗训练可以使学生了解企业的经营过程,培养学生掌握与会计相关的经营决策等管理技能。
第三,积极建立校外实习基地,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氛围下学习并掌握专业岗位实务的场所。校内外实习的结合,可以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动手能力,熟悉企业会计工作,为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迅速适应工作需要奠定能力基础。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使之与行业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互惠双赢,广泛联系能代表新技术、新工艺的企业作为校外实习基地。按照行业标准和企业要求培养人才,开展与多个企事业单位的合作,实行“校企联合”来培养应用型人才,既解决企业用人的问题,也为学生就业创造一条有利途径。
参考文献:
[1]高翔.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认识与实践[J].商场现代化,2006,(18).
[2]李万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高专教育的比较[J].职业教育研究,2006,(10).
[3]朱幼凤.我国高校应用型会计人才培养之思考——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8,(11).
[4]邬适融.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以会展专业为例[J].现代大学教育,2009,(1).
关健词 职业情境 无缝链接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YANG Hong
(Shenyang City University, Shenyang, Liaoning 110112)
Abstract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Centered Education) training model designed to seek to meet the job requirements for the purpose of typical tasks oriented to create workplace environments, students complete theory of teaching in a real work process, so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jobs effectively integrate, develop social usefulness of talent needed to achieve seamless links between enterprises and schools, the paper tries to comb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ccounting profession,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teaching concept, meaning, according to the teaching and practice and innovation to talk about their own understanding.
Key words professional situation; seamless links; teaching practice
1 对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解
1.1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的理解
PST--CCE :Professional Situational Teaching-Competency- Centered Education构建“以岗位能力形成为核心的职业情境化”人才培养模式。情境化探究教学的本质是化理性为感性,创建一个情境的环境,学生在职业场景中,完成课程的学习,而教师要根据教材知识和行业的特点,以学生为主线,紧密结合现实会计事务的具体内容和实物,创设直观性的,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再辅之以生动的语言,并借助于电算化引导和核算,使学生深入情境,感受知识,强化知识。
1.2 “PST―CCE”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高校教学中面临着很多的矛盾与问题,例如:课程体系的构建与社会的需求相矛盾,教学与培养的目标相脱离,传统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理论教学,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师讲,学生听,不重视实际操作的训练,即便有训练,也是做做题,没有工作环境,学生很难理解题的真正意思,即便会做,也是为了得分而已,联系不到工作岗位,与企业的需求严重脱节,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很难适应工作岗位。虽然学过理论,但实际操作能力太差,而大多数企业是没有培训时间的,不但本人工作苦恼,而且也给单位带来麻烦,甚至是损失,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职业情境化教学是必要的,它涵盖实际操作环节,通过模拟真实的工作岗位,深刻地领悟理论知识,明确理论的背后是实际的操作,所以“情境化”教学是改革的突破口,也是必须走的唯一之路。
2 在“PST―CCE”人才培养模式下,对会计专业职业情境教学的安排
2.1 按岗位能力设置教学内容
根据会计的工作特点,按照会计岗位的要求,设置出纳会计岗位、费用会计岗位、材料会计岗位、成本会计岗位、主办会计岗位等五大会计岗位来按排教学内容,根据模拟发生的经济业务,各会计职能岗位学生从接收经济业务的原始凭证开始进行会计处理(各岗位可平行操作)。在审核原始凭证的基础上编制记账凭证(会计实验室将处理经济业务活动所需的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财务印鉴以及其它必要办公用品分发到相关学生手中),根据记账凭证/记账凭证汇总表登记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月末结账并编制利润表、资产负债表、现金流量表等会计报表(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采用手工记账和会计电算化软件两种方式分别进行训练)。每月由指定财务人员(学生)将凭证按时间发生顺序编号并装订成册(根据凭证数量多少可编制一本或多本),封面注明凭证发生时间段及凭证编号区间。
2.2 强化实训环节
每个岗位的能力除了理论基础之外,要有大量的实训项目来支撑,例如出纳会计岗位要配有基础会计实训,费用会计岗位要配有中级会计实务一、实务二实训,材料成本会计岗位配有成本会计实训,主办会计岗位配有综合会计实训。在这基础之上,还可以细化为等级的会计岗位,比如可以化分为1~7级会计岗位,分七个学期来完成,学生可以用考级的方式来完成实训项目,与管理学分挂勾,既有强制性又有积极性,奖罚并重。
2.3 设置问题情境,考查岗位能力
会计人员不仅要保证账目核算及时、准确、不错、不乱,而且要控制企业风险(包括企业经营风险、资金风险、税务风险等等),保障企业财产安全,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要求企业单位会计人员不能只做账房先生)。因此,从审查原始凭证开始就要体现会计岗位的能力和作用。对原始凭证的审查首先要注意该项业务是否合法合规,即是否违背国家的财政财务法规,是否符合企业单位的相关规定。然后看原始凭证本身是否规范。我们可以设计若干案例来考察学生的岗位能力,比如外来原始凭证-VAT专用发票,除了审查普通发票应具备的要素外,还需着重审查纳税人税务登记号、不含税金额、税率及应纳税额等。比如对于企业内部的产品出库凭证,除审查数量、品种、规格外,还应审查接收产品企业的应收账款状况。如果该客户应收账款已经逾期,且数额较大,会计人员可根据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规定行使否决权,阻止发货,并配合销售部门催收应收账款。
2.4 课程建设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结合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实务一、会计软件应用一等基础课教学,以培养学生会计基础知识认知能力,以财务会计实务二、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软件应用二等培养学生会计业务处理问题的能力,以高级会计、税务会计、财务管理、审计、项目评估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背后要配有各科单项实训和综合实训,最后按排学生企业调研或顶岗实习,写出调研报告或论文,完成就业前的接轨。
2.5 熟能生巧
会计工作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工作,也是一门循环性工作,大量的实训有助于课程的理解,每个案例,每种业务都要学生触及到,而且各行各业都要配有实际业务让学生反复练习,比如典型工业、商业、房地产业、广告业、服务业等等,这些行业至少要完成一个年度的练习,这样才能熟能生巧。
2.6 加强通识课和导论课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