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职业素养;高职大学生;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职业人才的重任,而培养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工作。高职大学生思想较为活跃,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但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注重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这些不利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究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法和策略。

一、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容较为复杂,其中包含了高职大学生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的素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道德,它是对职业者在道德层面上的要求,也是职业者需要尽到的责任。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让高职大学生明白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操守,认真完成自身工作。二是职业品行,它所包含的内容较多,如职业习惯、职业态度、职业意识等。重视团队合作、爱岗敬业、敢于创新是高职大学生需要具备的职业品行,高职院校要注重对高职大学生职业品行的培养,促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尊重自身职业。三是职业技能,即高职大学生从事某一项职业的根本技能,它能够保证高职大学生胜任这一工作,完成工作任务,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教学观念影响严重。近年来,我国各个高职院校一直在响应教育部门的号召,积极进行教育改革。但仍有很多高职院校领导、教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过于注重理论教学,不注重实践教学,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无法得到实际应用。学生过于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缺乏相应的实践能力,这对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一个阻碍。因此,受传统教学观念影响,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上存在着较大的问题。(二)高职院校缺乏培养体系。我国高职院校起步较晚,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系统的设计上不够到位,这无疑会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生成产生不利影响。而且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体系缺乏,且高职院校自身也没有关于构建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的相关规定,缺乏具体的培养方法。(三)不重视企业的作用。很多高职院校在对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进行培养时,过于注重高职院校自身所具有的作用,没有发挥社会、企业的作用。在培养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方式中,教师的课堂教学和专家讲座等占据主流,其教学内容多数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等。教师不了解不同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对于不同专业职业素养的培养都是一概而论,而没有与企业的要求相结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职业素养不符合企业的要求,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三、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路径

(一)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生成的保障。高职院校需要根据各个专业的特点及当前该专业的就业形势,对职业素养课程体系进行建设,让不同专业的学生能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式,认真学习专业技能。高职院校还应改变原有的教学理念,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与社会实践、企业实习相关的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锻炼自己、展示自己的机会。结合实践活动与理论教学,完善职业素养的课程体系,促进高职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二)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高职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他们的职业素养决定了其能否顺利就业。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并与之建立合作关系。高职院校可以安排学生在学习期间到企业参观、实习,了解企业对各类职业者在职业能力、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具体需求,并以此为参照,改善自身的不足之处,努力达到企业的要求。(三)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高职院校需要对负责职业素养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让他们了解到职业素养对高职大学生的重要性及各个企业在职业素养上对高职大学生的具体要求,将其转入教学之中,保证教学的实效性,提高高职大学生的职业素养。

总之,职业素养是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高职院校必须及时有效地加强职业素养培养,在专业学习和实习中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和改进职业价值观,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铺平道路。

作者:郑静 单位:四川城市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万晖,饶勤武.“90后”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缺失与重建研究[J].职教论坛,2011(34):11-12.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发展;课程模块;角色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2.3?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14-02

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入发展,职业发展教育理念得到不断普及和提升。经过几年的课程实践积累,本文在课程模块组合设计方面和学生角色培训方面做一些探索。《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培训遵循个人心理行为发展规律,包括几个重要模块:探索模块、决策模块和行动模块,这三个模块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衔接,形成一个螺旋式循环上升的系统。探索模块中包括自我探索和工作世界探索两个主要方面,其中自我探索模块包含兴趣探索、性格探索、能力探索和价值观探索。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在引导大学生探索寻找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之间平衡点的培训中,我们尝试加强角色转换训练,培养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养成,培训包括三个部分:我看我、工作看我、我看工作。下面分别从培训目的、培训引导和培训拓展三方面做一些分析。

一、我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本我”角色,以“悦纳自我”的愉悦心态对自我做深入探索。培训引导:通过“兴趣岛”、“心理测评”小游戏等方式,在放松快乐的氛围中,开始愉快地自我探索之旅,让内在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轻松地跃然纸上。培训拓展:兴趣、性格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本我。思考:我已经为我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做了些什么?我还可以做些什么?它们和我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间可以有什么连接?我可以形成哪些独特的优势?

二、工作看我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应聘者”角色,思考“工作看我”时是看重哪些方面的能力。培训引导:面对一则校园招聘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团队分享的方式,讨论用人单位需要具备什么能力的人才。培训拓展:能力探索模块的展开,引导学生探索自己的能力。思考:自己具备的能力和职业要求的能力之间如何寻求平衡?现在可以为未来需要具备的能力做些什么?

三、我看工作

培训目的:引导学生转换到“决策者”角色,感知决策的矛盾和冲突,感悟自己是决策的决定者和承担者。培训引导:“职业价值观”拍卖活动的开展,在紧张激烈的“得和失”氛围中,在“有限的资源和无限的欲望”的冲突中,让我们内心不易被察觉的职业价值观在决策中得到澄清。培训拓展:探讨“90后闪辞”现象,引导学生思考:职业中什么对我最重要?我为它做了些什么?在不同时间段我的职业价值取向会变吗?我会坚持些什么?

通过加强角色训练,有意识地增强学生换位思考职业素养的提升,这在大学生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并寻找两者之间平衡点时将起到剂的作用。在培训实践中还可以引入管理学原理,“规划—实施—监督”管理主线贯穿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以“人职匹配”理论为依据,引导大学生在探索自我需求和职业需求中寻求平衡点,合理规划职业发展目标;立足当下,采取有效的实施行为;并在实践反馈中,适时对规划进行监督,对职业发展实施管理。

《大学生职业发展》是一门综合的社会学课程,将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融合到职业发展中,加强特定项目的培训训练,逐步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思考探索,逐渐形成职业发展的自生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Z].2007.

[2]钟谷兰,杨开.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美]杰弗里·H·格林豪斯(Jeffrey H. Greenhaus),杰勒德·A·卡拉南(Gerard A. Callanan),维罗妮卡·M·戈德谢克(Veronica M.Godshalk).职业生涯管理[M].第3版.王伟,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程利娜.以实践活动为依托构建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模式[J].职业教育研究,2013,(1).

[5]曹荣,陈东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问题及举措[J].继续教育研究,2013,(2).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前培训;培训需求分析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23198(2013)13014202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扩招的步伐,高校大学生面临的就业问题日趋复杂。学校教育普遍停留在学历教育层次,一定程度地脱离了市场实际需求;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指导能力有限、指导方式单一。部分高校毕业生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以及职业素养等方面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因而无法实现从学校到工作间的顺利转换。如何通过职前培训开发高校学生的职业能力,使他们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有竞争力,以达到企业欢迎、毕业生专业对口双赢的局面,是我们现在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高校学生就业问题与市场上职前培训的现状分析和对策探讨等方面,并强调通过从不同角度出发的实践措施来解决相关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对于大学生职前培训需求问题还缺乏专门性的深入研究,若要切实发挥职前培训在促进高校学生就业中的作用,顺利实现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还缺乏一套基于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合作的实施方案。

2 研究设计

本项目研究的学生职前培训是指即将面对第一份工作的大学生在“入职”之前所接受的,关于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等方面的各项培训活动,以使其成为同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相适应的有知识、有技能的劳动者。

项目通过调查分析湖北省高校大学生对于职前培训的需求情况,结合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流程,旨在设计出科学可行的高校学生职前培训流程,并提出政府、高校、企业多方合作的职前培训理想模式,以促进高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高校就业管理体系服务能力的提升。

调查共选取了湖北省内以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中医药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等10所高校的全日制在校学生。其调查内容包括个人基本信息(性别、学校、年级、专业等)、职业认知状况、职前培训需求情况等模块。共计发放问卷550份,回收527份,剔除含缺失值问卷32份,得到有效问卷495份,有效率90%。

3 结论与分析

根据我国当前实行的“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结合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以及由问卷调查、文献分析、访谈交流所得的资料成果,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3.1 关于大学生实习的结论

多数具有实习经历的大学生反映在实习过程中遇到专业技能缺乏、实践经验不足的困难,其中理工科学生反映尤为突出。当前高校对大学生专业能力导向性的教育还存在缺陷,在校学习过程中的专业实践的内容及场景与实际工作存在一定差距。

3.2 关于大学生职业认知的结论

通过职业感知、职业素养、职业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测量分析,笔者发现被调查者整体职业认知情况良好,职业感知(权重值3.59)、职业素养(权重值3.49)、职业价值观(权重值3.69),但还存在部分学生职业发展认识模糊的问题,而且多数学生不能明确自己的职业前景和发展方向,甚至不能全面客观的认识自我。

3.3 关于职前培训需求的结论

3.3.1 学生对职前培训需求程度较高

结果显示超过70%的学生需要职前培训。这表明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多数学生认识到只有通过培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才能成功就业,顺利实现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

3.3.2 职前培训信息获取途径有限

目前大学生接触职前培训的方式主要是校园海报、宣传资料、招聘网站以及院系老师告知,方式较为简单且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事实上大学生校园网络设施完备,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使其通过更便捷的途径获取更为丰富全面的信息。如清华大学开通的“职业教育网络学堂”在内容上涵盖了职业规划、职业认知环境、求职礼仪与技巧、工作能力拓展等板块,通过网络课堂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职业知识。

3.3.3 职前培训内容的需求更具针对性

调查结果显示,当前学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方式较为单一,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及讲座,就业政策讲解以及提供就业信息服务等。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并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而大学生迫切希望接受的培训内容主要是专业知识和技能(20.7%)、人际交往和人际沟通(18%)、求职能力和技巧(16.2%)等,充分体现了学生的需求更加理性,并且具有针对性。同时调查显示开展职前培训的组织中,学校就业指导中心(36.6%)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加快就业指导中心的作用转变,以就业指导中心为突破口,开展全面有效的职前培训是当务之急。

3.3.4 培训方式的选择更青睐实践机会

在培训方式上被调查者体现出了较强的亲身体验意愿的倾向。29.1%的学生选择了企业实习,24.6%选择了体验式培训,这体现出学生的选择更具理性和实用性。同时多数学生希望校企合作的形式开展职前培训,这也是当前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职业教育制度的趋势反映。对于企业而言来说,开展职前培训固然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但考虑到投资收益的迟效性和长期性以及新入职员工的流动性,企业的投资不足,积极性不高;大学教育主要是基础性教育,高校自身培训能力有限;政府监督协调不够,校企合作的大学生职前培训模式建立还需要多方协调和努力。

3.3.5 培训师资选择倾向于企业人士

最受学生欢迎的授课群体包括成功企业家(22.8%),成功就业的学长学姐(17.7%),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17%),而高校教师仅占3.9%。这反映出学生对培训师资的选择更具针对性,他们总体倾向于获取职场成功人士的经验,直接参考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标准。高校教师由于实践经历有限,授课内容局限于理论政策宣讲和固定的简历、面试技巧,难以适应实时的市场需求,对学生吸引力较低。从深层次来看,高校教师的聘用晋升机制偏重于考核教师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而实践经验、专业技能等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常常被轻视。

3.3.6 培训时间选择较为集中

多数学生希望在大三的每周末或者上课日的晚上接受培训。笔者分析,大三学生由于就业时间临近,面临寻找工作的压力大。因此在大三时段接受职前培训,不仅有助于更好的完成实习项目,也将为随后寻找工作做好更为全面的准备。事实上对学校方面也存在相应影响,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积极鼓励和呼吁各学院增加职前培训的课程,但并未直接提供系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师资安排也存在问题。因此,高校在培训时间等方面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存在矛盾。

4 建议与措施

4.1 开展职前培训的职能分工

4.1.1 政府完善法律和政策,提供资金支持

政府通过完善相关法律和规范,在信息、政策、经费上给予支持。加强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为企业、高校双方提供合作信息;出台相应法律法规来保障和规范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使大学生职前培训做到有法可依;发挥公共财政在校企合作经费投入中的导向功能,合理划分经费投入的比例和责任,使经费投入与校企合作发展相适应;对于积极参与校企合作职前培训的企业给予财政扶持和税收优惠政策。

4.1.2 企业积极参与高校的教学和管理

企业的用人标准和需求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更影响着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合作,把职前培训带进校园,与当前的大学教育相结合,将企业的培训提前化,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针对大学生对于培训师资的需求,鼓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培训师、高层管理人员走进校园,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走进课堂,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辅导,并将这种指导与选聘相结合。对于大学生渴望能够亲身实践的现实,企业要更多的为大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和实地考察的机会,使大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实践。

4.1.3 高校积极推动和开展职前培训

(1)高校作为职前培训的实施主体,要意识到当前学校教育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发展、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建立多样化的培养目标。

(2)寻求多种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开设应用性、技能性课程,并聘请企业人士授课。将学术型的学校老师授课和实践型的企业人士授课结合起来,使大学生既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同时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3)建立长期动态的职前培训体系。高校要改变以往临时的间断式的就业指导,完善培训流程,建立起从大一至大四的全程指导体系。对于大一、大二学生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大三年级学生加强职前培训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对于大四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

4.1.4 大学生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职前培训

大学生要转变学习观念,在夯实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专业技能,增强职业素养,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企业师资和实习机会,积极反馈培训效果;转变就业观念,建立长期的职业生涯观,树立阶段性目标,全方位提高自己的就业竞争力;调整就业预期,调节就业心态,学会适应不同角色。

4.2 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设计

通过对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的培训流程分析,发现企业培训仅仅关系到员工和企业两方面,是从企业培训的实施步骤出发进行设计的。在考虑到大学生职前培训所具有的特殊性,特别是大学生的职前培训涉及到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个主体,本研究构建出以高校作为培训主体,在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监督下,联合企业开展有效的大学生职前培训的实施流程模式。

参考文献

[1] 张海宁.大专院校毕业生职前培训系统性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5.

[2]雷蒙德·A·诺伊.雇员培训与开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企结合;职业素养;教育模式

近几年,大学生就业从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变成了一个社会难题。对于很多二本院校的部分毕业生来说,先不谈找到好工作,即便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已经比较困难了。同时,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被视为考察学校教育效果的一大指标。为此,各高校都在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教育目标之一,希望通过综合能力的培养来应对越来越严峻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反过来,很多企业反馈是有空余岗位却总“招不到合适的人选”,可见,毕业生现状和企业的期望值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一结果的造成从根本上讲就是目前我们的大学毕业生的职业素养难以满足企业的要求。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职业素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更影响着高校生存和发展。

1.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是企业招聘的人才的关键

现在,企业单位招聘人才的标准,已不再是以单纯高学历、高分数的标准来衡量,而更多的是注重所聘人才的优良品质、团队意识、奉献精神、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等等,对是否具有优良的职业素养,即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技能等等视为其任用人才的主要标准和尺度。

1.1 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内涵

职业,在《现代汉语字典》中描述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素养,即为素质和修养,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职业素养在鼻祖San Francisco 在其著作《职业素养》中这样定义: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职业素养是个很大的概念,概括划分,职业素养一般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思想、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四个方面。对于大学生来说,专业是永远是第一位的,但除此之外,道德、文化、精神是不可或缺的,体现在职场就是职业素养,而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称之为个人素质。

1.2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对于企业来讲,在衡量一个职业人成熟度高低的时候都把良好的职业素养作为硬件考核之一。因此在企业招聘大学毕业生时,往往在关注专业成绩的同时,更看重毕业生的职业素养能力。通过调查, 企业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2.1 优秀的职业道德品质

对于企业而言,职业道德承载着企业文化和凝聚力,而它的塑造来自于员工道德品质的好坏。世界潜能大事吉米・罗恩说过,做人比做工作更重要。正所谓做事先做人,德才兼备方成事,这是对每一位大学毕业生的都应具备的基本要求。在实际大学生招聘过程中,很多企业首先选择在校表现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学生,其次关注专业知识水平。他们认为员工可以做事能力差些,但做人不能差,做事能力可以通过各种企业培训、继续深造等方式弥补,而道德品质低劣的人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1.2.2 良好的职业意识精神

职业意识,也就是我们常称的主人翁精神。具体表现为:责任心、事业感、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竞争能力等等。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具有职业意识的年轻人,希望招聘的大学毕业生能把工作当成自己事业,能吃苦、敢担当、懂合作、善进取、不断创新,和企业共成长。

1.2.3 规范的职业行为习惯

无规矩不成方圆,任何企业都有自己的组织纪律和员工行为规范,统称为职业行为习惯,有时称之为工作及个人表现。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员工遵守企业制定的各种规范制度纪律,无论是对工作、对企业、对同事、对客户、对自己都要有一个行为标准。所以在招聘大学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在期间不能遵守校规校纪的同学是一票否决的。他们认为,这是一种行为习惯,在校不守纪,工作后也不会有大的改变。

1.2.4 过硬的职业技能水平

企业招聘毕业生就是为了上岗工作创造效益在招聘中,虽然企业未把学习成绩作为用人的唯一标注,但职业技能水平高低仍是企业对应聘人员最为关注问题。具有良好专业知识基础、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能够毕业就上岗的同学备受企业欢迎。因为,这样的毕业生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适应工作,减少了企业培训成本,提前为企业创造效益,受企业青睐是不言而喻的。

2.校企结合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教育培养的有效途径

作为高等院校培养大学生目的不是为了在校期间的学习,而是最终要为国家、社会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培养的大学毕业生能否真正完成大学阶段的社会化的任务,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其顺利的从“学生人”成功转化为合格的“职业人”;能否真正符合企业的用人需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成为国家和社会的栋梁,职业素养能力培养教育尤显重要。而职业素养能力的教育不是关起门来就能完成的,校企合作办学不是新鲜事,但是校企结合单就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进行共同育人为主要目的的,不是每个高校和行业企业都能认识到的。而这个共同育人目的的完成主体仍然是高校,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是完成大学生职业素养能力提高的关键。

2.1 大学生思想品德与行业、企业员工道德教育相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道德品质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运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来对大学生进行教育,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品德素质水平。而企业对员工道德修养的要求,恰恰是以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基础的,虽然社会对职业道德品质有诚实守信、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等要求的统实,但不同专业的行业、企业对职业道德的用人需求的侧重点却也有区别。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比如教师有《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标准》,公务员有《公务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专业有《会计职业道德》、药学专业有《药学职业道德》等等。因此各大学不同专业在学生的教育和培养上应该根据该行业、企业用人的思想道德标准,结合大学生在校的期间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大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品质的培养。

2.2 大学生日常行为要求与行业、企业员工行为规范结合教育,提升大学生的职业行为意识

面对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的现状,自立能力差、自我约束力差、对规范的作用认知模糊等问题也凸显出来。而任何单位和组织都有自己的组织和纪律,对员工的行为要求严格而规范,提高大学生对规范纪律要求的认知水平非常关键。要把大学生当做员工来培养,要把行业企业所需的本专业的人才行为规范意识,利用宿舍建设、班级建设、社团活动和重大节庆四个平台,以各种方式宣传、灌输、引导,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不断线的进行教育,把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守则和行为规范之养成教育作为一项教育课程,除日常的一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外,聘请相关专业企业、行业育人教师来进行教育,将会大力提升大学生职业行为习惯的意识。

2.3 大学生校园文化和行业、企业文化建设相配合,提升大学生职业文化水平

高校不能关起门来办学,先进的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引入,对大学生的既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素材,更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最好平台。行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充分发挥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的育人功能,让大学生在校就能提前感受到社会的文化,是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最好办法。在校园文化建设上,不管是校园建筑的风格还是学业上的文化的指导,都要和企业、行业文化相结合。比如,建筑专业类院校,除了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中华建筑史,进行建筑专业的大学生素养教育外,还应该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强调中外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的设计风格和引领的文化,体现(下转第244页)(上接第242页)建筑行业的特色。从学校的大门到各个楼群都要有古今中外的设计理念在里面,一进入这个学校,不用上课就了解了建筑的知识和文化。这样,从校园外部到宿舍内部,共同构建有“建筑元素”的特色校园文化体系,展示建筑专业的办学特色,会加深师生对建筑文化的理解,从而激发了对建筑这个职业的热爱。

2.4 大学生校内专业技能养成和进入企业实践学习结合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

一般情况无论专本科,都有一定的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的教学内容安排。校内和企业的结合技能培养一直在进行。但是,目前有些院校的高职专业采用了“2+1”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的模式即在大三一年步入社会进行顶岗实习或直接就业。因此,在校仅有的两年的专业技能培养在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的模式下,学生的专业技能不扎实、基础不牢、创新能力差。所以,为提高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应该在正常教学任务外开展第二课堂实践课,注重围绕技能相应的知识面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专业实验室开放,有专任教师定期指导;带学生在课余时间深入企业参观、学习、实践;定期聘请行业、企业相关专业人士进校开展“专家实战技能”讲座;举办职业技能大赛等等。通过这样的结合教育,使大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有一个实质性的提高。

2.5 实施专业职业素养证书制度,健全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相融合的评价机制

大学生的职业素养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不是搞几个单项活动就能完成的。而且,任何一种培养,都应该有个机制和标准,以此来检验最终的结果。建立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不同的专业要有自己专业的职业素养考核评价标准,并同时实施职业素养证书制度,作为学生最后毕业时一个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素养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可以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表现以及所有职业素养能力课程、讲座、实践、大赛、活动等参与情况、取得成果,给予一个评价标准,达到标准的学生在毕业时在获得毕业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同时,也可以获得本专业的职业素养证书。

参考文献:

[1]任雁敏 大学生职业素养重要性及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2]张希玲 论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和方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3).

大学生职业素养培训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会计专业;职业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5-0134-02

一、开展职业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自1993年高校扩大招生规模以来,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翻了三番,高等学校“精英”教育已转向“大众化”教育。一些名牌学校由于生源质量好,高校领导重视抓教学,教育质量没有退化。他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得到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有本事、有能力、肯干、会办事、有培养前途。[1]但是,许多生源不好或不太好的高等学校,不重视教学质量, 他们培养的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不理想,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工作态度浮躁,不愿意干实事。这一问题在就业态度上表现得最突出:不愿意干“苦”和“累”的活儿;不愿意干“非专业”的活儿;不愿意干“份外”的活儿;不愿意干“基层人员”的活儿;不愿意干“无电脑”的活儿等。部分学生找工作的标准是:坐在办公室玩手机、看报纸,拿较高的工资,过着轻松愉快的日子。他们不愿意去艰苦的行业、落后的地区工作,也不愿意去繁忙的单位、普通的基层工作。一句话,“眼高”。

2.业务能力不强,干不了实事。会计专业许多学生在校期间并没有扎扎实实学好会计专业知识。专业书中许多知识他们都没有学、没有看、没有碰,存在很多“盲区”。当他们一走上工作岗位,就露了“马脚”:会计业务工作不会干,也经不起询问和检查。一句话,“手低”。

3.处理事务不力,语言缺乏修养。有的学生到工作单位后处理事务不到位,不会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说合适的话、办合适的事。一句话,“傲慢”。

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措施就是在会计专业学生中开展“职业素养”教育,让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工作观、职责观、成就观。[2]

二、加强会计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一)从“敬业教育”的角度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敬业。 敬业,就是敬重自己从事的事业,专心致力于事业, 千方百计把事情做好。对大学生进行“敬业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从事的工作,在工作中体现人的“职业素养”。开展“敬业教育”有四种方式:一是发挥辅导员、班主任作用,在平时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开展敬业教育;二是聘请F场会计人员、高校优秀人员讲述兢兢业业工作的事实;三是利用学校宣传栏、广播电台、师生微信群传播敬业思想、敬业精神、敬业事迹,营造良好的敬业环境;四是以“敬业”为主题开展班务活动、团支部活动、学生会活动等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当演讲主体。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活动纳入高校教学活动之中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已经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教学活动之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推广的措施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开展敬业教育,具体内容包括几个方面。1.让学生掌握“爱岗敬业”的内容。会计人员的爱岗敬业,指的是会计人员忠于职守、热爱会计事业的精神。会计人员爱岗,就是热爱自己从事的会计本职工作,安心会计本职工作岗位,稳定地、持久地、恪尽职守地做好会计本职工作。会计人员敬业,就是会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意义,明白会计本职工作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充分认识做好会计本职工作的道德价值,明白会计人员的言行会影响与财会部门打交道的各种人员,会传递会计道德风尚。因此,会计人员要在从事会计工作中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发挥自己的劳动热情和创造性。2.让学生掌握“爱岗敬业”的基本要求:热爱会计工作,敬重会计职业;办事严肃认真,一丝不苟;始终忠于职守,尽职尽责。3.教育学生诚实守信。教育学生要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做假账;要保守单位商业秘密,不为利益所诱惑;要谨慎执业,维护职业信誉。4.教育学生廉洁自律。要求学生做到遵纪守法,廉洁清正;公私分明,不贪不占,“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两袖清风,一身正气”。5.要求学生办事客观公正。办事客观公正就是依法办事,守住底线;实事求是,不偏不倚;如实反映,保持会计履行职责的独立性。6.让学生始终坚持准则。这里所说的准则包括:会计准则;会计法律、法规、制度。坚持准则是会计人员胜任本职工作的基础,其基本要求是:熟悉准则;遵循准则;敢于同违法行为做斗争。7.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执业本领。要有不断提高会计专业技能的意识和愿望;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要有终身学习、积极奋进的恒心。8.教学生如何参与管理。会计人员参与管理,就是参加企业、单位的管理活动,当好管理者的参谋,为企业、单位的管理活动服务,使会计的思想、行为能够影响管理者的决策。9.强化会计人员的服务职能。教育学生处理好监督和服务的关系:在监督中服务,在服务中监督;既要有服务意识,又要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在实践环节增设思想品德提升训练课程,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敬业品行训练。

1.进行会计职业情操的训练。其具体包括:热爱会计本职工作、安心会计本职工作和乐于会计本职工作等。2.进行会计职业态度的训练。其具体包括认真、仔细、诚实、守信、公正(道)、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3.进行会计职业责任的训练。其具体包括:对待会计工作的责任心(感),会计职责的履行(尤其是讲原则,讲方法),奉献社会的精神,正确的荣誉观等。4.进行会计职业作风的训练。其具体包括:循规蹈矩、实事求是、当“家”节俭、服务耐心等。5.进行会计职业纪律的训练。其具体包括遵纪守法、保守机密、清正廉洁、自警自律等。

(三)从职业技能培养的角度提升大学职业素养

2007年12月13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明确提出,“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其中,专业性求职技能和社会性通用技能对大学生就业尤为重要。对求职技能通知进一步指出:要“具体分析已确定职业和该职业需要的专业技能、通用技能,以及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并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来有效地提高这些技能”。笔者认为,在这些技能中,“对个人素质的要求”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和要求。

2009年8月6日,国务院法制办公室公布《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征求意见稿)》,第十二条规定:“实施职业技能培训应当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劳动者职业生涯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第十三条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统筹协调,鼓励和支持各类职业院校、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依法开展就业前培训、在职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创业培训”。从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的这些规定中可以看出,职业技能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就业,即“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从业素养”为根基。[3]

常州大学会计学专业开设会计岗位实务训练课程[4],对会计工作每个岗位的训练都提出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要求,概括起来是“”敬业基点:一是把住“出纳报销关”,保证货币资金安全完整[5];二是掌控“物资价值流”,保证存货岗、固定资产等财产物资有效营运、不减损;三是维护“职工权益”,保证职工取得合理薪酬;四是维护“债主业益”,保证按期还本付息和支付红利;五是维护“客户权益”,保证提供合格产品,及时结算货款;六是维护“国家利益”,遵守税法规定,如实纳税;七是讲究“成本效益”,控制好成本费用;八是“诚信做账”,保证如实编制财务报表。

[ 参 考 文 献 ]

[1] 刘建勇,朱学义,朱亮峰.以从业能力为导向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10(3):35-39.

[2] 朱学义,黄国良,杨玉凤.会计人才的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1(7):33-34.

[3] 朱亮峰,朱学义.论高校会计职业型技能培训[J].计师,2011(1):87-88.

[4] 朱亮峰.论会计专业学生实训中“现金会计”综合素质的培养[J].实验室科学,2015(6):161-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