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学基础知识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学校简介
安徽大学(AnhuiUniversity)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高校,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当前正加快建设“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高水平大学”。
安徽大学位于全国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现有四个校区和一个大学科技园,校园占地面积3200余亩,建筑面积120余万平方米,仪器设备总值4亿元,馆藏图书336余万册。有8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8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7个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26个学院(系、教学部),84个本科专业;涉及理学、工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艺术学等10个学科门类;有汉语言文字学和计算机应用技术2个重点学科,25个省级重点学科。学校与美、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103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乌克兰哈尔科夫大学、阿塞拜疆巴库大学合作设立孔子学院,成立国(境)外“中国中心”3所。学校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是国家公布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接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高校之一。学校还被外交部列为选拔录用公务员的定点高校之一。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依托安徽大学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学院现有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两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美术学硕士学位授权点,艺术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有绘画(含中国画、油画方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音乐表演(含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方向)、戏剧影视导演等5个本科招生专业。学院与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创作研究机构、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演艺集团等省内大型文化企业以及美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多所高校都建立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逐年增高,职称结构不断完善。学院努力营造有利于各种人才健康成长和脱颖而出的良好制度环境和文化氛围,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2005年以来,艺术学院教师作品先后获得全国美展银奖、音乐金钟奖优秀奖等在内的各类奖项约40余项;在《美术》等各类书刊公开发表作品1000余幅,多人次参加国际、国内展演。
通过“211工程”和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重点支持建设,艺术学院目前教学设施完善,办学条件一流,拥有总建筑面积约16000平方米的艺术楼,1300平方米设施先进的实验剧场、6个戏剧排练厅、3个舞蹈练功厅、黑匣子影棚以及先进的摄影实验室、线性编辑实验室、非线性编辑实验室、音频制作实验室、广告设计实验室等设施。学院与安徽歌舞团、安徽省话剧团、合肥电视台、安徽出版集团等多家企事业单位合作,建立了10多个实践实习基地。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长期坚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着力培养符合时展和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门人才,学生知识面宽、基础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较高,深受社会欢迎。2007年,平面设计专业岳贤德同学在全球“寻找吉利新车标”的活动中独揽金奖,2012年,戏剧专业杜肖宇同学在《今天我主持》华语主持人大赛中摘得冠军,都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二、专业简介
1、视觉传达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符合文化创意产业要求,具有宽厚设计基础知识、前端设计理念、活跃的创意思维和较高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熟练的操作技能,且将新媒体技术、新材料与新工艺融入创意表现,能从事品牌建设研究、视觉表现研究、媒体策略、广告设计、商品包装、书籍装帧、企业形象设计和展示设计等视觉传达方面的设计、教学和管理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文化创意产业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设计师,他们在设计领域实践经验丰富组成一支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设计美学、图形设计、字体设计、版面设计、纸品设计、书籍设计、海报设计、广告创意、包装设计、品牌设计、动画设计、新媒体界面设计、展陈设计等。
就业去向:广告公司、文化传媒、出版、企业形象策划、高等院校等。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2、环境设计(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需要,掌握专业基础理论、相关学科领域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并且有创新能力的和设计实践能力,能在高等艺术学校从事环境设计或教学、研究工作,在艺术环境设计机构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并具备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与科研工作能力的高素质环境艺术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和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以及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设计概论、建筑与环境设计史、设计美学、当代设计理论与思潮、速写、立体构成、人体工学、空间解析、建筑初步、材料预算与施工工艺、设计表现、展示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与室内陈设、公共艺术设计、景观雕塑等。
就业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在国内外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展示设计、家具设计等相关设计工作;优秀的毕业生能胜任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研究,以及在房地产公司或相关企事业单位担任设计和工程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3、绘画(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培养学生在绘画创作、绘画史论等专业方面具有较强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美术系绘画专业现有中国画、油画两个本科方向。采取整体绘画制作技术、技巧、创作的培养方式和方法,研究系统的画论知识、美术史学方法、绘画形式专题和绘画创作实践以及综合制作技法,使学生精通技法和相关艺术理论、有较高创作能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本专业倡导以人类文化为凭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提倡兼容并蓄,鼓励创新。坚持多元化的教学方针,实行综合多元的教学方式。
本学科拥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学术队伍,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学术思想端正。汇集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的教授、学者和画家,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素描、色彩、解剖、透视与构图、风景写生、中国画基础、材质与构成、中外美术史、民间美术、美术概论、美学、艺术考察);专业核心课程(国画方向:山水临摹、山水写生、山水创作、篆刻、书法、白描人物、工笔人物、写意人物、工笔花鸟、写意花鸟、花鸟创作、毕业创作;油画方向:油画静物、油画临摹、油画头像、油画半身像、油画全身像、油画人体、油画风景、毕业创作)。
就业去向:各类大中专院校、中等学校、文化团体、企事业单位。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4、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舞台剧、影视剧、广播剧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巧技能,可以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影视公司、中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从事表演创作、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戏剧影视启蒙、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表演理论与技巧、剧目排练、台词、舞蹈、音乐、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化妆造型、观摩与评论等。
就业去向:戏剧影视导演(表演方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文艺团体、影视剧及广播电视文化娱乐及制作部门承担表演工作,能在新闻媒体及文化单位承担理论研究、评论等工作,能在中高等艺术院校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5、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主持方向,本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修养,具备戏剧、电影、电视、广播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表演艺术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具备播音与主持艺术基本理论和技能,可以胜任在各级文艺团体、传媒机构、中高等院校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从事播音主持、表演创作、宣传策划和教学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本学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并且有一批极具开拓精神的青年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合理,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
主要课程:艺术概论、中国戏剧史、外国戏剧史、播音与主持艺术、节目制作、媒体写作、表演理论与技巧、剧目排练、语言、形体、音乐、影视艺术、化妆造型、观摩与评论等。
就业去向: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主持方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在各类广播电视网络节目中从事播音及主持工作,在各级文艺团体和演出机构中承担表演和主持工作,在中高等艺术院校承担教学和管理工作,在文化传播机构及相关部门从事宣传策划及公关工作。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6、音乐表演(本科)
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主动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等发展需要、有艺术表演潜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毕业后能在专业文艺团体、艺术院校、社会文化等部门从事音乐表演、教学及研究工作的专门人才。
音乐表演专业现有声乐、钢琴、萨克斯、手风琴四个本科方向。有一支由多名具备指导硕士研究生水平和能力的教师组成的学术队伍,具备很强的学术研究队伍和合理的学术研究梯队。从事本研究方向的人员大部分毕业于国内及欧洲院校,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较丰厚的学术蕴涵,同时又具备踏实、严谨的科研作风。
主要课程:本专业主要课程有复调、曲式分析、和声、乐理、视唱练耳、西方音乐史、中国音乐史、音乐美学基础、民族音乐概论、二十世纪西方音乐名作、艺术概论、即兴伴奏、正音、钢琴基础、合唱指挥、声乐主课、钢琴主课、萨克斯主课、手风琴主课、声乐伴奏、音乐欣赏、表演、形体等。
就业去向:各级专业文艺团体、广播电视传媒机构、影视剧制作中心,大中专院校、企事业单位、部队等与音乐表演相关的部门。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三、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培养
层次
计划
招生省份
备 注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6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环境设计
本科
6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绘画
本科
30
安徽、山东、湖南、湖北、河南、江苏、浙江
省内统考
省外校考
音乐表演(声乐)
本科
16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钢琴)
本科
5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萨克斯)
本科
2
安徽
省统考
音乐表演(手风琴)
本科
2
安徽
省统考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戏剧影视导演(表演主持)
本科
20
安徽
校考
合 计
215
当历史进入到21世纪,当我们的媒体从传统的电视、报纸、广播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当手机、车载电视、地铁电视、楼宇电视等新兴的媒体开始争夺受众的眼球,当专业的拍摄设备从早期笨重的专业机、昂贵的工作站,到轻便的小高清、家用DV的普及,甚至现在稍高端的手机都有拍摄功能,高校中影视创作的课程也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针对新媒体的兴起,各高校影视专业中短片创作类课程应运而生,如《影视短片制作》。这样的课程一经推出,因其特色鲜明,受到普遍的好评。
时代性
如前文所说,《影视短片制作》这样的创作类课程是时展的产物,是现今新媒体盛行的产物。关于新媒体的定义见仁见智,笔者的理解是指20世纪后期,依托于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处理技术,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者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正是基于新媒体的交互性、移动性、内容的互相包容性等特点,在新媒体终端播放的影像作品和在电视、影院里播放的影像作品早已天壤之别。在新媒体面前,很少有人再有耐心去看长篇巨著,“短、频、快”已成为今天影像的风格。
什么是短片,也是众说纷纭。按媒介来分,有电影短片、电视短片、手机短片等;按时长来分,有30分钟、20分钟、10分钟,更有大赛的选片要求是5分钟之内;按类型分,有情节短片、非情节短片、纪实短片等。
短片盛行,从现今活跃的各大影视类的赛事也可见一斑。国外几大著名电影节如戛纳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奥斯卡都设立有专门的最佳短片奖,还有专门的柏林国际短片展、英国短片电影节、东京国际短片电影节等,国内也设立有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短片大赛、上海国际电影节国际学生短片展、南京艺术学院创办的高校数字短片大赛等,今年中国文联联合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以及全国8所高校共同创办首届大学生电视节,主要的一个竞赛单元是10分钟的剧情短片。
系统性
《影视短片制作》是一门短片创作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的课程,综合性较高,一般开设在三年级。在整个课程的设计上,以学生通过对短片创作理论学习和创作实践训练,掌握概念创作的规律和创作技能为教学目的。学生在掌握创作理论、创作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创作素材的广泛阅读与体会进行短片创作,力求做到真正的作品原创。
以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为例,从课程安排的纵向来看,该课程主要分为三大知识模块,即基础知识部分、中期策划(剧本+拍摄)、后期成片,基础知识部分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包括短片概论、短片史、摄影摄像基础知识等等;中期策划主要是短片的剧本创作和拍摄的技巧;后期成片主要讲授如何更好地在非编机上完成后期的成片,包括剪辑、特效和包装。从课程安排的横向来看,主要在短片创作上可以进行片种的分类,这里每个学校可以根据自身的特色和需要安排,南艺主要分成了纪实短片创作、剧情短片创作和实验短片创作,时长都是在10分钟之内。
课程的系统性体现在,首先,课程完全打破传统的一位老师教一门课的习惯,而是按照知识结构,由数位老师共同教一门课,各施所长,联合教授。所谓术业有专攻,擅长理论的老师上理论部分,擅长摄影的老师专门带学生的拍摄,擅长实验短片的老师专攻实验短片的课程,擅长做纪录短片的老师教相应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安排让老师尽情发挥长处,学生也更加得益。
其次,在知识点的侧重上,系统的课程内容体现在系统的结构、体现在短片创作中综合性要素的提取与归纳,体现在创作中内在形式元素的建构,在内在理论和外在实践的教学中,实现理性分析与感性实践的结合。在同时加强理论知识的铺垫后,在掌握不同片种的摄影方法后,在学会基本的影像剪辑合成后,不同的片种有着不同的侧重点,剧情短片创作更侧重锻炼学生如何在有限空间里更好地完成剧本的创作,实验短片创作侧重训练学生如何用影像表达观念,纪实短片创作侧重训练如何把握具有时代感的选题、如何建构短片的结构。
联合性
影视类专业一般都在艺术类学生中招生,艺术学和其他学科如文学、理学、工学纵向比较,艺术学的学生要求有独特的学科气质,更广泛的知识背景;在艺术学横向比较,如美术、音乐、设计等专业,影视类专业更要求学生在从事艺术创作与实践中,培养更多的团队意识。可以说,影视类的作品几乎是没有单枪匹马能完成的,所以在影视类专业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课程,也更好地体现了“联合性”。
专业间的联合。纵观现在各大赛的获奖短片,一般都是可以做到音乐的原创、摄影技术的精良,甚至可以加入动画和新媒体的元素。所以,短片制作的课程,除了有影视专业学生外,可以进行多专业联合,所涉及专业如动画专业、摄影专业、录音专业等。
课程设置上,可通过成立跨学科的团队导师队伍,开展多学科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更新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研究思路、方法,加强研究能力、创新能力。打破院系之间的界限,鼓励不同院系之间多合作,通过各种类型的实践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
课程的联合。在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按照行业的需求,采用灵活机动的教学模式,打通不同学院、不同系科的课程,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意愿,通过联合教学培养出宽口径、精专业的学生。
比如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提出的“1+2+1”的教学模式,一年级是基础课程,通过这部分各系科通用的课程培养学生的“宽”知识面;二三年级是专业性课程,这由进入二年级的学生根据一年的学习自主选择,这部分课程讲究专业的“深度”和“精度”;四年级以实践性课程为主,讲究实用性及与社会的接轨。《影视短片制作》就属于有“深度”和“精度”的实践性较强的课程。
知识点的联合。把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跨空间多层面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交叉学科立体的知识架构。在课程的具体知识点教授上,也可以进行知识点的联合。
如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开设的《影视短片制作》中,在制作剧情短片和实验短片的课程时,就要求学生利用录音专业或其他专业同学的原创音乐作品进行影像创作的课题,尤其是实验短片也要求音乐与其相对应,这时电视编导的学生和录音系的学生会在同一个课堂上,一起商讨如何以实验对实验。
录音专业的学生在具体的课程中也要求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DV作品重新配音乐和音效,增加跨专业、跨课程的联合作业,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合作机会。
课程与社会实践的联合。与业界的联合、项目带动教学是现在很多高校的课程实践,而对于艺术类学科更是适合,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打开思想、开门办学,“产学研”结合,这样高校的科研才能走在社会实践的前端,而在高校的艺术创作中也能与社会接轨,为学生在校学习和毕业就业铺就一条畅通的道路。
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与江苏教育学院老师合作的实验音乐MV《鱼・渔・欲》获得北京电子音乐节C组三等奖、第十六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十届大学生短片大赛DV短片专业组最佳实验片;该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还和江苏教育电视台合作制作了纪录片《李吉林》……这样的联合不仅给师生提供了大量实践锻炼的机会,也为学校、学院在社会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实验性
《影视短片制作》作为一种积极的探索,总结国内相关课程改革的课题设计方法及教学实施方法,尤其是突出课题设计的探索性、实验性的意识,做到平时性与系统性结合、逻辑性与趣味性结合、发散性与分析性结合。
在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5年多的学科打造下,基本形成了“宽基础、精专业、多实践、重联合”的教学特色。基础课是传媒跨专业的通用基础课程,主要是挑选传媒广普性的课程为学生的专业知识打下在传媒领域宽广的基础;精专业是在大二下学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选择更有针对性的专业方向,向学科的深度拓展学习。多实践是根据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具有操作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在课程体系中安排多层次、递进式的实践课程,让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较大锻炼。
《影视短片制作》课程正是在这种实验性课程体系中应运而生,是在精专业后打造的具有极强实践性的课程。
综上所述,在媒介环境变化的今天,在新媒体占据我们视线的今天,各大专院校影视专业的课程,不管是理论课程还是实践性课程,都应该进行相应的调整,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做出更好的影视作品,更好地服务和提升我们所处的媒体环境。
关键词:中等艺术学校素质教育探索思考
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动中等职业教育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作为中等职业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等艺术教育更应快速健康持续发展,但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艺术学校的发展遇到了较大困难,招生持续滑坡,生源素质下降,规模开始萎缩等。在这种形势下,中等艺术教育该如何摆脱困境,快速健康发展?笔者认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乃是强有力的措施。
一、加大思想品德教育力度,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目前,艺术学校的学生年龄大致在10—18岁之间,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阶段,是独立性与依赖性、闭锁性与开放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矛盾的时期。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学校必须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建立健全学校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严肃校风校纪,并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日常活动中去。第二,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成立德育委员会,由副校长主管学生工作,学科设专职支部书记主抓学生管理和德育工作。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的志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第三,活跃校园文化,努力营造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气氛,使学生有进取心,教师舒心,家长放心。第四,实行封闭式管理模式,重点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遵守纪律的观念、文明的行为习惯、自我管理的能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要的思想道德素质。
二、强化文化课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由于中等艺术教育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学生的文化素质相对薄弱,给他们的升学和就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若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大力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第一,要调整课时比例,细心研究教材,精选教学内容。在遵循文化部指导性教学计划的基础上,根据专业的不同,调整文化课程比例。目前,艺术类中专大多采用全日制普通初、高中教材。在这种情况下,使用时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科学地精选、取舍,尽快建立符合自己实际的文化课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第二,注重教研,探讨艺术学校文化课教学的方法和途径。组织文化课教师参加“新大纲、新教材”及各种教学改革研讨会,定期到重点中学听课、观摩,积极撰写教改、教研论文,研究艺术类文化课教学如何在课时少等条件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
第三,要在课堂教学主渠道之外,开设各种文化辅导、补习班。对文化课基础差的学生要进行个别辅导;对入学后文化成绩较差的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以小班形式补课,使之尽快达到中等生水平;对参加高考的毕业生开办高考补习班,进行强化训练,提高升学成绩。
三、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
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人才质量和水平如何,关键在于学习了什么课程,从所学课程中获取怎样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深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
第一,调整课程体系结构。在课程体系中,根据实用、实效的原则,形成以文化知识为基础、专业技能为核心、专业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为专业技能服务的课程体系结构。这就需要适当压缩理论课和专业基础课,加强文化课和专业课,以适应学生升学就业的需要。
第二,加大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大部分艺术学校都是以戏曲专业起家的,可以把戏曲专业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从而积极推进各学科的专业课程改革。戏曲专业课程改革首先要以京剧表演专业为主攻方向,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这个中心,加强专业基础课教学、调整部分专业课的设置,遴选规范教材内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加强教学研究,强化集体备课,博采其他艺术门类之长为京剧教学所用。在实施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要充分发挥教师、教研组、学科和学术委员会的积极作用,认真论证、抓住重点、举一反
三、务求实效。积极倡导教学方式改革,使学生从“要学会”向“要会学”;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方式转变,使学生从纷繁的灌输教学中解脱出来,留给学生更多的消化吸收空间,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其他学科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要以京剧表演专业改革的思路为指导,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加强教研,及时总结,扩大积累,特别是新专业要尽快形成自己的课程体系。
第三,建立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要建立校、科两级课程教学质量评价机构,学科评价机构由科主任牵头组成,学校评价机构由校学术委员会组成;采取多种形式,逐步对全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重点评价各学科的专业主课;并把评价结果以书面形式通知学科主任及个人,存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评职、晋级及岗位工资的重要依据;还要逐步建立科学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以保证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顺利进行和学生全面素质的稳步提高。
四、重视青春期教育指导,提高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
中等艺术学校学生的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虽然好于中小学和其他中专学生,但继续提高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要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对美术、器乐等专业做到保证体育课时、有专职体育教师、有体育设施等,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要加强疏导教育,使学生正确对待人生、前途、家庭、社会、荣誉、人际关系等。
综上所述,中等艺术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摆在当前需要认真思考并积极落实的重要工作。只要艺术教育工作者求真务实、锐意进取,就一定能使艺术教育走出困境,快速健康地发展,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10-28
[2]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2]16号
1.1发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在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有传统课程无法达到的特性:广泛的参与性。探究式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行组成小组进行学习合作。通过寻找自己喜欢和感兴趣的主题案例进行研究,之后用艺术法学的知识制作课件进行案例分析,在课堂上同学生进行交流。在课件制作与演讲的过程中,首先学生会对艺术法的课程知识进行了解,其次学生选取的都是自身感兴趣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在课堂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会更有针对性,更加激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会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的研究与学习能力。案例的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对艺术法学科进行理解,在遇到关于艺术的法律问题上,也会更加理性的进行认识与分析。因此在艺术法探究课程的改革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相关法律知识,更获得法律案例的模拟感悟与体验,这种体验会帮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受益匪浅。1.2拓宽学生合作渠道,提高合作能力。探究式课程的第二项意义在于提高学的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在现代学生学习中,很多学生习惯自学,因此在与同学的交流上少之又少。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合作完成学习,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更可以让学生在日后的学习工作中有所建树。因此在探究课程中,小组合作是比不可少的一个项目,探究课程会引导学生共同克服学习中的困难。利用集体的智慧对艺术法的学习进行研究,不断拓宽艺术学习与创新形式。而且,通过不断开展艺术法的知识专题学习,学生可以共同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点评,有利于提高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碰撞程度,培养整体的团队合作意识。1.3锻炼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术水平。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中,提高最多的是学生对法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能力。艺术法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特性与学生学习方式,面对艺术法学习会有一定的困难。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设计与艺术活动实践是紧密相连的,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应该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其次联系与理论知识的运用从而解决实践问题,通过课堂学习,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是由两方面进行授课的。其一是对基础知识的了解,在课时的分配中,选取较少的学时对艺术法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进行讲授与记忆,帮助学生梳理艺术法的基础知识点。为学生后期进行探究式学习进行知识铺垫,这个部门是由教师通过课堂讲授来完成的。其二是可以通过对艺术法案例的分析,来进行法律知识的实践运用,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会通过课堂讨论与自主学习来领悟艺术法的知识特点。
2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
2.1基本课堂进行艺术法授课。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对课堂知识进行讲授。只有在课堂上对基础知识进行掌握,才能保证学生在后期的自我研讨中能够顺利进行。因此作为授课教师,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的建设中,首先应该依据艺术法的课程教材划分重点,帮助学生整理书中的知识流程与知识框架。通过不断的备课与自我研讨来整合书中知识点,通过授课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授课。以系统的课堂进行知识点的讲授,可以快速实现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而在系统讲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课堂模式的革新。要选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法学的基本范畴与法学理论的讲解。2.2分析典型案例。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是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中的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对现有的艺术市场进行了解,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自身艺术作品所遇到的问题。以知识案例为媒介,可以通过系统的知识理论框架,组织引导学生对艺术法案例研讨。通过不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进而提高对艺术法案例综合的分析能力。艺术法案例式的课堂教学,是可以加深并提高学生自身对法学的基本理论的学习内容的重要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到艺术法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对艺术法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对艺术法知识的应用与理解,在面对并解决现实中具有争议自身作品问题时,可以学以致用,完善法律观念,提高个人法律应用能力。2.3辩论模式。在新艺术法探究式课程建设模式建设中,可以采用辩论模式来帮助学生提高对艺术法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针对艺术法的主题论辩式课堂,可以将辩论范围放在学生所关心的模块上。例如艺术作品在创作中所遇到的版权问题,在销售艺术品时需要注意的法律法规,还可以包括在对艺术品进行展览与收藏过程中,遇到的拍卖、鉴定、保险、税收、知识产权等等的法律问题。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日后遇到该种问题时能够快速有序的进行解决。
3结语
艺术法探究式课堂,从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将教学模式分类为三方面:理念、实践、效果。从理念出发,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观念进行扭转。强调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是平等的,授课与听课不再是单方面的权利,二者均是教学过程中受益的主体。艺术法课程教学过程强调的是“双主体学导式”互动,教师发现学生的兴趣点,根据兴趣制定学生能接受的授课方法。而学生也在兴趣的引导下同教师产生良性互动,进而提高整体教学效果。艺术法的探究式课程可以把艺术学理论知识灵活化,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是着眼于艺术学科创作的科学教学理论。
作者:李娜 单位:南昌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叶满城.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微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1).
【关键词】艺术学院 课程改革 音乐教师教育专业 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02-02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以及九年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全面修订与实施,现行的高师教师教育课程又一次面临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新时期对音乐教师的要求,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新型音乐教育人才,无疑是当今高师音乐教育必须面对和深思的问题。面对基础课程改革的纵深推进,高校又将如何迎接这新一轮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拟就广西艺术学院如何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培养创新实践型音乐教育人才进行探究。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办学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备先进,学习条件优越,学术气氛浓郁,为学院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旨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系统掌握音乐学科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现代音乐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成为从事音乐教育、音乐教学研究和音乐普及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先博后深、多能一专、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为社会培养了大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
一、以课程改革为载体,调整优化课程结构
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社会对艺术教师素质的要求,学校对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全面改革与调整。在课程结构上重点围绕“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专业课程”三大板块,提出以“声乐”、“钢琴”、“舞蹈”、“合唱指挥”、“视唱练耳”、“和声学”、“音乐教育学”、“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八门必修课程为核心课程,形成了以知识、能力和素养为主线的既有现代的教育思想又有先进教学理念的课程体系。
第一板块:通识教育课程板块。本板块可由以下课程组成:“两课”、政治经济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艺术概论、文学与写作等主干课程。
第二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板块。学科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的核心和基础,本板块可分为两大类主干课程:一是音乐基础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乐理、和声、音乐欣赏、曲式与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概论、配器等主干课程。二是音乐专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开设声乐、器乐、舞蹈、视唱练耳、合唱与指挥等主干课程。
第三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板块。教师专业课程是教师教育专业的标志性课程,主要培养音乐教师职业素养和技能的课程。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和《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要求,本板块课程结构可分为以下四大类主干课程:一是现代教育理论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中外教育史、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师德教育等主干课程。二是学科教育类课程。主要开设:音乐教学论、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教材教法导论等主干课程。三是教育信息技术类课程。主要开设微格教学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主干课程。四是教育实践类课程。主要开设教育教学见习与实习、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书法与板书设计、班主任工作技能等主干课程。
调整后的课程,改变了以往课程繁重、内容陈旧、知识重叠的结构,既加强了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与渗透,又提升了学生未来从教技能。
二、加强实训课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和输送优秀人才的艰巨任务,未来的教师市场所需的是既有现代教育思想文化素质,又有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既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手段,又有勇于进取、敢于创新的综合素质较高的教育工作者,而这些素质对于一名教师来说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课堂教学上。因此在教学中,应注重师范性与学术性;理论性与实践性;专业性与文化并重的教育,加强学生教育教学理论修养的培养与技能的训练,提倡职前训练,使学生在校期间能全面发展,以便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基础音乐教学,并在学习备课、编写教案、试讲、自弹自唱以及动手能力和组织能力等方面给予认真的指导和提供实训机会,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熟练掌握并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以适应新时期音乐教育人才的需要。
(一)强化教学技能训练,提升从教能力。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角色调整为学习组织者、合作者、开发者、引导者,教学方式从讲授式、灌输式转变为启发式、案例式、探究式。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考虑如何“教”,更要考虑学生怎样“学”。师范生如能在职前接受严格而有系统的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将能较好地帮助他们提高从师任教的能力,让他们尽快地适应基础音乐教育,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顺利走上教学工作岗位。
传统的高师教育注重学科专业技能教育,而忽略教师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理论教学,而轻视实践能力培养。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教师所要必备的教学基本技能纳入课堂教学训练,收到较好效果。一是依托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微格教学法、普通话与教师语言艺术等课程,开展“说课、评课”、“微格模拟教学”、“我是小老师”等实践教学训练,使学生在角色的转换中有效地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使课堂教学与实践得到更好地拓展和延伸。二是借助“全区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和“全国高师五项全能大赛”活动,提高师范生的学科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加强学生的职业教育意识,为今后走上讲台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从教热情。三是举办“中小学音乐教学课件制作”大赛,使学生熟练掌握音乐多媒体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为音乐课堂教学提供有益的保障。
(二)注重教学实习,掌握过硬本领。教学实习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最佳途径,是检验学校的教学成果、学生的学习效果的重要环节,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其四年大学生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校办学的质量。因此,高师院校应重视和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实习工作,使学生在实习期间掌握过硬的教学本领。
第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实习”实训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毕业生实习手册》,使实习课程的教学活动在“大纲”的指导下,有明确的依据和统一的标准,确保教学实习质量。
第二,积极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机会,根据课程需要,每学期不定期组织学生到中小学实习基地观摩、听课、开展课外音乐活动,让他们实地了解和考察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形式和流程,明确音乐教师的教学任务和教师职责,为学生进入毕业实习做好充分的准备。
第三,鼓励学生在教学实习中敢于创新,勇于进取,对那些传统的、刻板的、陈旧的教学模式敢于说“不”,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设计出各种生动有趣、灵活多变的教学形式和情景,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第四,加强与实习学校和指导老师紧密联系,为学生配备校内一名教学技能指导教师和校外一名实训指导教师,确保学生高质量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第五,建立以二级学院领导为首的实习领导小组,做好实习前的准备工作,召开实习动员大会,师生要明确实习的目的、意义、任务和要求,加强实习的监督与检查。
第六,建立稳定的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优质服务。
三、开发本土资源,彰显办学特色
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注重充分利用本土艺术资源,坚持将广西少数民族文化元素渗透到专业课程进行教学,努力彰显广西民族民间艺术特色。
第一,开设了一系列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广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唱家乡的歌、本土音乐教学设计与评析等。
第二,努力将民族文化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来,如钢琴课引入了广西各民族音乐素材和根据广西本土民族民间音调等创作《Do Sol Re――白裤瑶印象》《刘三姐主题幻想曲》等,声乐排练课运用了大量广西少数民族原生态的民歌和表演形式作为教材进行教学,如大新壮族民歌《夜了天》、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民歌《仫佬情歌》、苗族民歌《敬酒歌》等。
第三,每年三月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区内开展为期十天的音乐采风活动,学生把搜集回来的少数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和美术素材,在《歌曲写作》课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创编并演出原创音乐舞蹈《田野音乐风》――采风音乐、舞蹈汇报晚会,极富专业特色。
因此,将本土音乐与专业课程学习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本土音乐文化的历史、经济与发展,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从而能有效推进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改革。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广西艺术学院在中小学音乐教师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如何进一步凝练优势,理顺关系,构建职前、职后一体化艺术类师资课程体系,仍然是学院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此,在职前教育方面,教师教育专业扩招后就业压力增大,需加强就业指导和拓展学生的就业平台;师资力量仍需不断加强,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完善;加强实践教学,推进实习基地的建设,充分利用多种实践形式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职后教育方面,应增强地方培训覆盖面,在地域和培训对象方面予以拓展,使更多的艺术教师获得培训机会,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主管部门应加大艺术教育在农村的宣传力度,让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及广大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教育给予重视,使农村艺术教育新课改真正落到实处。学院需要出版一套实用性强、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音乐本土教材。
【参考文献】
[1]钟宏桃.优化课程教学体系 培养创新实践型艺术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