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分析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分析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前景分析范文第1篇

[關键词]演艺人才;基层文化工作者;就业前景

中图分类号:J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009-02

一、重庆演艺人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现状调查

(一)“十一五”期间重庆演艺人员和基层文化工作者增速较快

据《重庆市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重庆市2007年艺术从业人员2876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021人;2008年艺术从业人员3194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194人;2009年艺术从业人员3485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574人;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5248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726人;2011年艺术从业人员4817人,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3872人。总体上看,“十一五”期间,重庆市艺术、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增速较快,艺术从业人员年均增长11%以上,群众文化服务从业人员年平均增长6.5%,均高于重庆市常住人口年平均增长1%的速度。

(二)重庆市演艺人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技能型人才缺乏

首先,重庆艺术从业人员总量偏少。据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10年北京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7415人,上海市艺术机构从业人员9482人。而重庆2010年艺术从业人员只有4423人,是北京的71%、上海的55%。从艺术从业人员万人占比看,2010年重庆市只有1.5人,北京是3.8人,上海是4.1人。可见,重庆市艺术从业人员总数与万人占比明显偏低,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适应。

其次,重庆演艺人员学历普遍偏低。2011年刚刚组建的重庆演艺龙头企业——重庆演艺集团公司有一线演艺人员203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只有45人,占总数的22%,后来通过引进人才,学历结构才有一定改善,但仍不尽人意。据市文化广电局统计,2012年重庆市8家主要市级专业演出团体有一线演艺人员794人,其中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28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35.5%,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比例更低。重庆21家区县专业艺术院团有一线演艺人员1021人,其中有全日制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演艺人员只有152人,仅占演艺人员总数的14.9%,具有全日制艺术门类专科及以上学历的寥寥无几。可见,重庆市演艺人员不管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明显与直辖市地位不相适应,缺乏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人才。

(三)重庆基层文化工作者数量匮乏、质量堪忧,基层文化人才队伍亟待建设

“十一五”以来,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硬件实施基本建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村居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全面覆盖。硬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果,但软实力则有待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软件部分”,明显存在问题:一是基层文化专干总量不足。据市文化广电局有關统计数据显示,重庆8575个村文化活动室、2370个社区文化中心绝大部分没有配备专(兼)职文化工作者。二是专业艺术人才缺乏,有待提高个人艺术素质修养。2011年重庆8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64个街道文化中心现有专职人员2821人,具有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及其以上学历的从业人员仅有211人,占从业人员7.5%。同时,80%以上的乡(镇)综合文化站和街道文化中心专兼职人员不具备全日制文化艺术相關专业专科教育背景,他们中间接受过专业艺术培训的也不是很多,专业技能水平十分有限。三是有些艺术门类还属空白,如合唱、戏剧等。四是基层文化专干“在编不在岗,一岗多职”现象严重,使得基层文化人才缺少学习提高的时间和途径,影响了作用的发挥。由于基层文化工作者中具有文化艺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较少,致使重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硬件设施建设如火如荼,实际正常发挥较少,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有待建设。

(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亟待培养专业人才

经全国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重庆市属于保护范围的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戏剧、曲艺、传统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7个门类、4110项,覆盖重庆38个区县。截止2012年12月,重庆有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秀山花灯、梁平年画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9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78项,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14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40名(其中5人去世),市级代表性传承人441名,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1276名。整体保护方面,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渝东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1个,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11个。重要和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但随着现代社会人们就业观念、生活方式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的改变,老一辈传承人的相继离世,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濒临失传,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任务十分繁重,这需要培养一大批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挖掘、保护、承技能的专业人员。除了政府建立名录进行保护或抢救性保护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纳入高等教育的机制和模式中,培养年轻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不失为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良策。

二、相關高职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分析

随着重庆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城乡居民基文章化需求的不断增长,重庆需要发展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来满足重庆建设文化强市、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的需要。

(一)重庆演艺市场发展为技能型演艺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据重庆统计年鉴有關数据显示,2007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84个、艺术表演场所32个;2008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77个、艺术表演场所54个;2009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160个、艺术表演场所42个;2010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381个、艺术表演场所38个。可见“十一五”期间,重庆艺术表演团体数量年均增幅高达53%,将会增加重庆艺术职业学院毕业生的招聘单位和就业机会。同时,按照前文列举的重庆“十一五”期间艺术从业人员看,按年均增幅11.3%计算,到2020年重庆演艺人员缺口预计7000余人。

(二)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高素质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重庆市社会事业发展“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要求,“到2015年,配齐区县(自治县)和乡镇、街道等公共文化机构编制,需要培养10000名以上基层文化工作者,发展15000名以上文化工作志愿者。根据工作需要,每个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中心)原则上配备3-5名文化专干。建立文化人才培训重点基地,基层文化队伍培训1万人次以上。”按照该规划,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缺口至少7000余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缺口将达到14000人。

(三)保护传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传统技能型文化艺术人才提供就业岗位

按《重庆市“十二五”文化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要求,重庆“十二五”期间将分别建立国家级、市级、区县级保护项目50个、400个、2000个,同时建设一批传承基地、传习馆所、民俗博物馆和专题陈列室。按照50%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是重庆艺术职业学院培养范围的传统音乐、美术、戏剧等类别来核算,如果一个国家级、市级和区县级的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分别需要技能型艺术人才10名、6名和3名,到2015年该类基层文化工作者约需要4000人;到2020年在此基础上翻一番,约需要8000人。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设置方案

新设立的高等文化艺术职业院校应打破传统人才培养体系,转变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传统观念,树立培养学生就业、择业和创业能力的文化艺术职业教育目标。在专业设置方面充分体现就业导向的特点。比如开设面向基层文化建设的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专业、群众文化活动策划与组织、文物鉴定与修复,还有满足重庆演艺事业发展的舞蹈表演、音乐表演、戏剧影视表演等高职专科专业。

(一)突出优势专业,增强就业能力

新建的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可以依据办学实力,在系部和专业的设置上,体现学院自己的强项和优势。新建学院可以整合文化、文物、广电系统相關优势教学资源,如整合重庆艺校的办学资源,该校在开设音乐、舞蹈、戏剧影视专业有着近30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已培养培训出上万名优秀毕业生,在重庆演艺就业市场有良好的声誉。为了进一步做强优势专业,学院还可聘请了沈铁梅(中国剧协副主席、重庆市川剧院院长、川剧表演艺术家)、刘光宇(重庆市歌剧院院长、二胡演奏家)、王亚非(演艺集团艺术总监、著名杂技编导)和张礼慧(重庆市著名青年女高音歌唱家)等高知名度的表演艺术家作为兼职教师,增强学院人才培养的实力。学院还可开发现代流行音乐和国际标准舞作为重要办学内容,体现优势专业的现代特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专业建设循序渐进,培养人数逐年增加

在注重重点优势专业建设的同时,学院还可根据社会文化艺术事业与演艺市场的需求,开办文化事业管理、舞台艺术设计、戏剧影视人物形象设计、舞台影视技术等专业,并根据重庆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面向市场适当增设专业。每个专业都要经过市场调查和充分论证后,根据学院的师资建设和硬软件建设的具体情况综合确定。

(三)根据就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表演类专业要夯实学生扎实的艺术表演根基。各艺术表演类专业立足于为演艺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演艺从业人员,在培养学生精湛艺术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他们在思想境界、文化素质和艺术领悟力,让他们进一步适应都市精品舞台演出和现代表演艺术中的细腻情感表达。同时,培养学员们“德艺双馨”和“踏实冷隽”的艺者风范,为他们今后能塑造“经典”艺术形象而打下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