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

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

大学生财产安全防范措施范文第1篇

一、高校学生安全事件的种类

高校学生安全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人身安全、政治安全、心理安全、学业安全、财产安全等,即凡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影响学生学业顺利完成的一切不安全因素都列为安全范畴。

1.人身安全。高校学生人身安全是指大学生在高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或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所受到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行动自由权方面的威胁和风险。主要类型有:人身伤害、自杀或他杀、食物中毒、疾病传染、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生活用电伤害、设施故障、火灾事故等。

2.政治安全。大学生政治安全是指因政治思想错误或政治行为过失而导致的对大学生的政治伤害。主要表现在:政治思想动摇不定、政治信仰危机加剧、政治行为失控等,他们不能坚信唯物论和辩证法,被宗教迷信所迷惑,甚至误入歧途迷信,如陈果自焚;有的则直接参与非法活动, 如非法游行示威、罢课,违法上访等。

3.心理安全。大学生心理安全是指个体在适应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心理状态、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焦虑、神经衰弱、自卑、嫉妒报复、心理变态、精神失常等,造成的主要后果为:学习效率低下、人际适应困难、精神颓废,消极对待人生、自伤或他伤等,如马加爵杀人案。

4.学业安全。大学生学业安全是指因主客观因素而导致的大学生不能正常完成学业和学业荒废。主要包括:学习目标不明确;厌学;因旷课、学习能力差、不能正确处理学习与其他活动的关系或心理问题,而导致的多门课程不及格、留级、退学等。

5.财产安全。大学生财产安全是指因防范不善而导致的大学生所带的现金、存折、购物卡、学习及生活用品的丢失或受到损坏。

二、学生安全事件发生的原因

1.社会原因

①社会转型矛盾影响。社会学研究表明,人均GDP1500~4000美元这一阶段,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集中显现期。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环境污染、贫富分化、社会公平正义缺失、大学生就业困难、社会底层上升遭遇“天花板”等社会问题导致一些大学生困惑、迷茫,尤其是在面对一些体制性的问题时,更多时候表现的是无奈和妥协。一旦某些特定事件发生,大学生中积聚的某些负面情绪极易以此作为突破口,形成“井喷”现象,酿成大学生安全事件。②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互联网作为一把双刃剑,在把我们这个星球变成地球村的同时,也被一些人称为“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社会上利用互联网(包括QQ、校园BBS、个人信箱等)煽动、组织不法活动、制造不稳定因素的事件频频发生。大学生作为知识群体,对网络的适应性强是优势,但同时对网络产生依赖又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北京大学钱铭怡教授对北京地区十余所高校的五百余名本科生进行抽测,表明被试者中网络成瘾者占到6.4%。许多大学生面对网络的诱惑缺乏自制力,沉湎于中不能自拔,甚至出现了因为迷恋网络而退学、犯罪等极端现象。可以说不良的网络使用习惯是酿成部分大学生安全事件的重要原因。

2.高校内部原因

①高校扩招影响。上世纪90年代末期,高等教育大众化成为时代需求。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新举措。此举既满足了社会上大量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又提高了人口素质。但由于高校扩招速度太快,学生人数急剧增加,而学校各种软硬件配套设施不到位,导致校园环境、基础设施、后勤管理、校园治安等问题频频出现,为学生安全事件埋下隐患。 ②学生管理体制的不适应。高校学生管理队伍老化、学生管理制度缺失,部分学生管理者工作方法简单粗暴,都是造成学生安全事件的隐性因素。加上近年来高等院校专职辅导员队伍建设发展思路不明晰,职责不明,学校出台某些与学生切身利益挂钩的管理措施时缺少充分宣传,不注重广大学生的意见,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在管理理念上,某些高校职能部门站在学生对立面,不是“服务”学生,而是把学生作为“管理”对象,出了问题不敢直面学生;学生的正常诉求不能得到满足,而一旦闹起事来反而可以很快得到解决。因此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就是“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③预防突发性事件的机制没有形成。部分高校对突发性事件的危机管理往往缺乏制度性的设计,注重形式而轻实效;注重应急而轻预警。在出现学生安全事件时或事前毫无准备仓促应战,或事后推卸责任掩盖回避,缺乏整体联动及保障机制。

3.学生自身原因

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生于20世纪末期,改革开放带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叉与融合、多种价值观的冲突与碰撞伴随着他们的整个成长过程。在学习、思考、探索和成长的过程中,自我维权意识与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但合作意识、自律意识相对不足、抗挫折能力较弱。

当代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他们由于长时间受到家庭溺爱,遇到问题缺乏独立解决能力,此种现象被社会学家称之为“后断乳期”。表现在高校大学生中就是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快速增长,因心理疾病导致的出走、自残、自杀、杀人等事件在我国高校呈上升趋势,成为大学生突发事件主要防控方向。据北京市高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研究课题组对23所大学的抽样调查,23.2%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卫生问题。

三、建立学生安全事件预防预警机制

1.及早发现安全隐患是建立学生安全事件预防预警机制的基础。 高校学生安全事件一旦发生,不论对学生个人、家庭,还是对学校、社会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都会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必须提高学生安全意识,积极预防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而学生安全隐患的提早发现则是有效预防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①设立安全信息员。为了加强对学生安全问题的监 控,及早发现学生安全隐患,实现学生安全事件有效防范、及时遏止,高校应建立安全信息员制度。安全信息员分布在全校范围,形成学生安全信息监察网络体系。为便于监察、发现学生安全信息,学生安全信息员应设立在每个宿舍。学生安全信息员向班主任和学工办负责,在学校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领导下开展工作。

学生安全信息员主要负责日常学生安全动态、安全隐患和突发事件的监督,掌握重大节日、重大活动、重大形势变化期间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搜集学生安全信息,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包括宿舍成员沉迷网络、网恋、萎靡失落、关系紧张、焦虑反常、与社会人员交往频繁、使用劣质电器等)。在第一时间向班主任和学工办反映学生的思想动态、安全信息和安全隐患。

②全员全程监察。高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当树立学生安全意识,学校要出台学生安全管理规定,将对学生安全的监察作为全体员工的工作岗位职责,引导员工在履行工作职责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监察、发现学生安全隐患,在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或相关管理人员反映,及时遏止学生安全事件的发生。如在学生做酒精加热实验前,实验员发现某女生披散着长发,应及时要求她将长发盘起,以防在实验中引发烧伤;再如校门口保卫人员发现某学生经常在午夜后归校,应严格对其进行登记,并及时向学生所在院系反映,防止网瘾、网恋、不慎交友、酗酒、参与非法活动等可能情况造成的伤害。

③安全隐患排查。为充分了解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学业顺利完成的各种不安全因素,牢固掌握苗头性、倾向性的敏感信息,及早发现校园学生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及时建立健全安全工作机制,及时化解矛盾、解决突出问题,高校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应联动配合,积极开展学生安全隐患排查活动。排查的主要内容包括: (1)教育教学场所及设施安全检查。包括消防器材配备情况,设施完好情况,危险实验药品的存放、使用、登记情况等。 (2)学生宿舍的安全检查。包括楼道、走廊及其他通道的通畅情况,消防器材与照明设施的完好情况,违章用电情况以及卫生情况等。 (3)食品卫生安全情况检查。包括食堂防蝇、防鼠和消毒设施设备,食堂从业人员健康证,校内小卖点、小吃部的食品卫生情况等。 (4)学生外宿及校外租房情况。重点排查走读学生的手续办理情况;学生经常性晚归情况;学生通宵在外、夜不归宿情况;学生在外租房情况等。 (5)学生参与传销情况。重点排查毕业班学生、实习学生的校内外异常表现情况,随时掌握外地实习、外出联系工作学生动向,仔细甄别学生是否加入传销组织、参加传销活动。 (6)未按时返校学生跟踪调查。节假日期满后,对未返校的学生积极进行联系,了解其去向和不能按期返校原因。对于去向不明且无法联系的学生,要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并通知学生家长。

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测试。采用公认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心理健康测试软件(如瑞格心理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对所有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测试,统计分析出哪些学生存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2.全方位建设学生安全事件防控体系

学生安全是高等学校一切工作的底线,高校必须制定行之有效的学生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学生安全管理机制,增强全员安全责任意识,畅通学生安全信息渠道,实现学生安全事件有效防范、及时遏止,切实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

①加强组织领导。高校成立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主管学生工作的校领导为负责人,学生处、保卫处、教务处、后勤管理处、团委、宣传部等职能处室负责人为成员。 学生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规划和领导全校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指导和监督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及管理,研究制定学生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和学生安全防范措施,研究决定学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处理意见;学生处侧重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行为管理和代办学生人身保险,参与学生安全事故处理;保卫处侧重进行校园安全防范、设施安全检查的组织实施和学生安全事故的调查处理,参与学生安全教育工作;其他有关职能处室应根据工作职责,分工协作、积极配合;各教学院系具体组织实施学生安全教育及管理工作。

②完善制度建设。(1)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孟子曰:“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明确的规章制度,是实现高校学生安全工作有效预防的有力保障。高校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安全教育管理暂行规定》,制定《学生安全工作管理办法》,制定各部门、各岗位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岗位人员学生安全工作职责,切实保障学生在教育教学和各项活动中的生命财产安全,保障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2)建立学生安全个体档案。为纪律观念较差、抑郁、自我封闭、沉迷网络、网恋、厌学、多门次科目不及格、经济困难以及信仰宗教的学生建立安全个体档案。同时,要多与他们沟通,找他们谈心,给他们鼓励、关心与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自立自强,奋发向上。

(3)严格请假制度。学生办理离校请假手续,相关审批人员应当查明学生请假离校的真实原因;请假期满后,学生本人应当亲自销假。对于请假期满未销假的学生,要积极进行联系,查明学生去向。

(4)严格学生活动审批制度。为规范我校学生活动的开展,强化安全防范意识,切实保障活动中学生的安全,同时也便于及时掌握学生动态,学生开展各项校内、校外活动,应当办理审批手续,相关审批人员应当严格审查活动内容和安全保障措施。

③实行责任追究制度。高校开展学生安全工作,实行领导承包下属单位和安全责任追究制度,校级领导承包职能处室和教学院系,职能处室承包下属科室和员工,教学院系承包下级部室和辅导员,辅导员承包学生班级,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都赋予明确的安全工作职责,形成学校学生安全责任网络体系。实现学生安全工作层层深入,安全责任逐级追究。

④加强安全教育。认真做好安全教育工作是预防学生安全事件发生的基础和前提,高校应认真安排和部署,切实把安全教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计划,纳入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并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学生安全教育计划。

(1)开展安全教育活动。各教学单位要以班级为单位 ,积极组织开展以普及安全知识、增强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在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学习生活、节假日中要以适当的方式,持之以恒地对学生进行防盗、防火、防诈骗、防传销、防组织侵蚀的教育,使学生安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2)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系列讲座。通过安全教育专题讲座,增强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做好自我心理调节,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预防不健康心理状态、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发生。

(3)组织观看安全教育宣传片。组织学生观看防盗、防火、防食物中毒、防传销以及逃生自救等教育宣传片,以一件件真实的故事案例教育警示学生,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举行消防和逃生演练。强化学生的消防安全意识,提高学生抵御火灾和逃生自救能力。

(5)举办学生安全知识竞赛。竞赛内容可包括安全知识答题、安全题材剧本征集、情景案例分析等。

⑤加强安全培训。为加强安全管理,防止因管理不善、工作疏忽或操作不规范而造成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高校应定期对学生工作人员、学生安全信息员及相关岗位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学校有关学生安全工作的规章制度;交通安全、消防安全、网络安全、防范传销和诈骗等相关知识;当前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形势、安全隐患类型及对策、措施;安全信息员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方法;突发事件的处理程序、方法、注意事项等。

总之,高校开展各项工作与活动,都要坚持学生安全的原则,以人为本,积极监察、发现与排查学生安全隐患,制定切实可行的学生安全防范措施,实现学生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切实保障学生安全与学校稳定。

参考文献:

[1]吴彩虹.大学生校园人身安全风险及其防范.法制与社会,2010(3).

[2]范正生,孙明杰.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 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5).

[3]金婵娟.高职院学学生突发事件发生的成因及防范对策[J].科技咨询,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