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第1篇

一、翻转课堂理念概述

翻转课堂是一种新兴起的课堂教学理念,完全转变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更加完善的方式组织、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该教学模式指的是围绕学生来制定教学计划,对课堂时间进行调整,让学生主动探索知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提供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享有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时间,其学习过程主要依靠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获取知识,扩展视野。

之所以称之为翻转课堂,主要是因为该教学理念从教学环境、主体、资源形式等方面均颠覆了原有的教学模式。基于翻转课堂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依靠的不仅仅是基础教材,而是一种数字化的资源,例如:微课件、微视频等,这些教学资源同原有的平面资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能够大大改善课堂教学效率;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引导和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主要承担着提供教学资源的职责,学生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实现了教学课堂主体的转变;整合网络平台、线下课堂的综合空间是翻转课堂的主要教学环境,借助网络信息平台的方式来将课堂知识进行传播,提高了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了资源的贡献,打破了原有课堂教学模式的弊端,不会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

二、基于翻转课堂理念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对策

(一)构建集虚拟、现实为一体的课程教学交流平台

在进行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将教学信息通过数字资源向学生进行,在学生了解课堂大体内容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进行自主性的探索,将这些教学资源内化为自身的知识。教师可以利用针对性的引导、案例介绍和讨论等活动形式,打造了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深化学生对课堂知识的了解,达到灵活运用知识的程度。在会计电算化翻转课堂中,教师还可以借助当前先进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将更多的会计电算化知识资源分享给学生,并与学生进行互动和联系,通过微博、微信和QQ等工具及时解决学生遇到的问题,将教学课堂与课下互动有机的整合起来,增强师生间的互动和交流,使学生在课下时间也能够获取知识。教师在课下互动过程中,能够把握学生学习的不足,从而在课堂中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课堂教学有效性显著提高。

(二)增强课程教学形式、内容的互动性

进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翻转课堂理念的先进性,一方面要实现数字化的教学形式,利用视频、动画和音频等现代数字资源来呈现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实践操作,更新教学模式;另一方面还应强调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摆脱电算化课本、板书等教学资源的限制,以当前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企业实际需求方向增加会计电算化操作案例和知识。这种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达到增强教学内容与形式互动性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课前或课后预习、复习资料,还能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方法,主动参与到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

(三)制定多元化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

建立在翻转课堂理念下多元化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两个方面。要将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财务软件操作、学生课程参与积极性等项目都纳入到考核内容中,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使课堂中学生的互动真正体现出来,保证教学改革的成效。综合化的考核内容还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状况,结合不同层次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升学生会计电算化技能[。此外,还需要应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不仅要注重无纸化考试,还要利用网络在线平台来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实时性的监测,及时更新和评定学生的测评结果,加快课程考核信息的反馈速度,保证考核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能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教学改革

高职院校以培养具有适应职业岗位要求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在课程建设中,较本科教育更加注重课程的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充分考虑教育教学与就业的有效对接,为学生毕业后顺利实现从“学校人”到“职场人”的角色转换提供保证。《会计电算化》课程是高职院校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信息化条件下完成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的职业能力,并具有财务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的职业素质。但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中,人才培养的职业化特征并不明显,实践性特色也不尽如人意。结合社会调研与自身实践,就目前《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及教学现状

《会计电算化》是以计算机为主的电子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融合了信息科学、管理学、会计学等多门学科。与手工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有以下主要特征:(1)人机结合;(2)会计核算自动化、集中化;(3)数据处理及时准确;(4)内部控制多样化。

目前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大部分教师根据选用教材,按照财务软件的操作说明来讲授操作步骤,忽略了其所涉及专业知识的选择性讲授,忽略了各门会计课程内容在其中的融会贯通,导致了《会计电算化》课程成为独立于其他专业课程之外的一门操作技能课,其结果是学生学完该课程后,只会某种财务软件的操作,且掌握的程度不高。当在工作岗位上遇到不同的财务软件时手足无措,无从下手。

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课程地位认识不足

《会计电算化》作为会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突出特征即职业化和实践性。但从现实情况看,《会计电算化》课程只就书本知识进行讲授,没有深入地考虑其潜在内涵,其教学效果与培养目标相差甚远。

(二)教学时段设计、教学安排不合理

由于对课程地位及课程衔接性认识不足,导致《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开设时间不恰当。通常《会计电算化》相关软件的学习从一年级第2学期开始,延续到学生顶岗实习前,1学期完成1种财务软件的学习,需要学习的软件较多。由于部分前续课程尚未学习,并且课时有限,这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都提出了很大挑战。用1学期的时间,教师很难将相应的财务软件讲通讲透,学生也只是记得操作过程而已。另外,会计类专业属文科性质,但《会计电算化》课程由于其实践性强的特点,其教学模式应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但在现行的教学安排中体现得并不充分。

(三)师资水平相对薄弱

目前高职院校讲授《会计电算化》的教师有两类:一类是侧重于会计类理论讲授,教师的信息化水平不高,是经相关财务软件培训后进入到会计电算化岗位的教师;另一类是信息化水平较高、操作财务软件熟练、但会计专业知识的掌握相对薄弱的教师。其中大部分教师都具有一个共同特征是:缺乏会计电算化工作实战经验,对企业新规则、新标准了解不全面,知识更新不及时,无法将企业需求的财务软件工作技能有效运用到教学中。

(四)教学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会计电算化》教学时,采用的都是项目教学法,通过理实一体化方式进行。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时,通常是一边讲一边练。使用此方法的好处是学生能很快地掌握操作步骤,缺点是学生的遗忘速度也很快,学习中几乎不进行思考,课程学习到最后环节,前期的学习内容也几乎遗忘殆尽。

(五)校企合作资源未有效利用

《会计电算化》已在企业财务工作中广泛应用,企业可提供真实工作岗位让教师下企业锻炼,熟悉企业财务工作流程、财务软件操作及最新的会计准则等。但目前的教学中对企业真实场境的利用还只是流于形式,校企双方难以展开实质性合作。

三、《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一)改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学生的定位是中小企业财务会计岗位,毕业生职业能力将充分体现在各类财务知识在财务软件的有效应用上。因此,要特别重视《会计电算化》课程,将该门课程的重要程度提升为未来学生“安身立命”之所在。根据职业发展需要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目标,修订教学计划,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使毕业生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有实质性提高。

(二)夯实基础知识,注重课程衔接

会计电算化实施的基础是基本会计准则、会计原理,在学习《会计电算化》课程之前,必须先行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础。因此,在《会计电算化》开课前,应先学习《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课程,让学生先掌握会计处理的基本原理、方法及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然后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才能将前期理论、技能运用于实践,对复习前期专业知识及学习本课程内容都大有助益。

(三)多种途径,打造专业化师资团队

1.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每学期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计划地安排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轮岗到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时间要保证在半年以上,以保证其深入学习企业各岗位实质性工作内容,及时更新知识体系,获取新信息,接触并实践企业不同岗位的具体会计实务,增加工作经验,提高专业素质,提升教学能力。

2.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时刻了解企业会计制度在企业财务中的应用情况,而单纯的教师培训并不具备长效性,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在企业兼职是最有效的长期了解企业财务应用情况的途径。企业兼职有利于教师掌握企业财务处理及管理的第一手资料,更有利于教师将企业实际业务应用于教学,在教学中能更好地结合企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对专业知识进行选择讲授。不同岗位的企业兼职更有利于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性,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3.聘用企业骨干,打造“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学校要从企业聘用财务骨干、热爱教学工作且有教学能力的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企业兼职教师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熟悉会计业务流程,掌握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内部会计实务及企业与工商、税务、金融等各领域的业务往来具有很强的实操能力。经过一定的教学能力培训,掌握教育理论和教育心理学知识,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其教学能力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兼职教师的加入,弥补了教学团队实践性不足的缺限,专兼结合、内外结合,形成“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符合职业教育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

(四)多种教学手段并用,提高教学效果

鉴于《会计电算化》的课程特点,其教学模式采用与工科相似的模式,教学环节分为“理实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理论回归”,教学时间为1学年。在学生的第2学年开设该课程,其中,第1学期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第2学期进行“综合实践”和“理论回归”环节的学习。经过1学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能使学生对整个财务软件的操作流程及基本理论知识有全面认识。“综合实践”分为两部分,一是为期4周的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教师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精细化专业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二是为期2个月的企业集中综合实训。学生在企业进行随岗锻炼,学习工作岗位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教师随行管理。进入“理论回归”环节,学生将前面环节的内容内化,就各自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后形成自己完整的学习报告。这样的教学环节,体现出了进阶式的能力和素质培养。

在进行教学时,可运用以下方法加强教学效果:

1.合理运用正、逆向思维教学法。在最初的教学过程中使用正向思维教学法,让学生对会计实务操作顺序有清晰地认识,这是正常情况下的操作过程。但实际工作中,各个环节会出现不同问题,分析解决问题要采用逆向思维。如资产负债表编制后发现报表不平衡,分析其不平衡原因要按照常规操作顺序的相反方向(即“报表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账薄处理是否错误凭证处理是否错误账务系统初始化是否错误”)逐一分析检查,直到找到原因并加以解决。逆向思维教学法是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此方法可在学生校内集中综合实训时反复使用。

2.成立学习小组。其优点是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建立信息化条件下的内部控制概念。在“综合实践”环节,以学习小组形式出现的学习单元,一方面在单人单程综合模拟中以全组整体推进程度作为考核点,组员们相互协助,共同推进工作进程;另一方面,在小组分角色综合模拟中,组员们能够根据岗位分工及权限,分工协作,共同完成整个账务处理过程,提升学习效果。根据会计工作岗位设定,每个学习小组的人数控制在6-8人为宜。

3.教学中使用通用案例。《会计电算化》课程使用的财务软件不只一种,每种软件所用案例不尽相同,其他基础课程所用案例更是不同。不同的案例导致软件与软件之间,技能操作与理论之间相互独立、不相融合。使用通用案例,能使学生对同一案例在不同课程中进行对比性了解,既巩固以前所学,又启迪后面新知识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课程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效融合。

(五)校企双方深入合作,实现校企共建双赢

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需求的高技能人才的重任,企业应主动担当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形成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三位一体、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的有效运行机制。

1.共同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对财务人员的具体要求,归纳专业岗位群,以及各岗位所需的技术、技能和专业素质,由校企共同研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培养目标、毕业标准、课程体系设计、课程设置及教学进程等。校企共同参与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使课程设置更加合理,更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做到教学过程“三协调”,即: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1]

2.建立企业案例库。由企业专家和学校专业教学团队共同以企业业务建立企业案例库。该案例库的案例原则上采用企业的真实业务。这有利于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直接接触企业业务,实现课堂与企业业务的零距离接触,让学生较快地适应企业财务工作环境。

3.给予实践岗位支持。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企业安排相关工作岗位让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在企业实际岗位上实践锻炼,学生将学到书本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获得校园内难以获得的能力。通过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能真正感知到企业对人才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从而更加努力地锻炼专业实践能力,学习观和就业观将愈加成熟,为学生毕业后合格上岗奠定基础。[2]

(六)改革考核评价方式

结合毕业生“双证”要求,针对该课程的实践性、技能型特征,注重校内考核和社会考证相结合。校内侧重理论指导实践效果及平时综合表现,促进学生全面掌握所学专业知识及素质养成;校外侧重其专业技能考证,提高会计电算化技能考核成绩的社会认可度。

校内考核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综合考查学生能力培养的过程性成果,基本上从四个方面进行考核,即学习态度(以出勤率为主)占10%,课堂表现(提问、表达等)占20%,自学能力(作业、探究性题目完成情况、资料查阅)占20%,实践操作(上机操作、实习报告)占50%。将会计从业资格证作为会计从业必备条件之一,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考证。考取资格证书后,可直接获得课程通过成绩。同时结合校内考核结果,可适当提高其课程总评成绩。

总之,作为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会计电算化》应加快教学改革步伐,顺应社会需要和市场需求,培养出职业化和实践性特色鲜明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崔国成.高职院校实施“订单培养”必须处理好的几个

问题――以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顺丰班”

为例[J].物流科技,2010,(9).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

一、对会计电算化进行分析

1979年,会计电算化首次在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进行了应用,经过二十多年的历程,会计电算化工作分别在专家与学者、财政部门以及会计软件的厂商与用户的努力下走向了成功。

所谓会计电算化,它实质上就是会计工作中对于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以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会计工作中利用现代的技术来取代手工核算的方法,并同时应用控制论和系统论等理论或技术,对财会部门的管理进行控制,提高其经济水平,最后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在财会部门应用会计电算化技术,不仅可以减轻工作人的工作量,还可以保证数据核实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数据储存形成相应的程序和方法,提高数据信息的质量,扩大会计数据领域。对于会计电算化,其主要特点有:1.能够对现代的管理要求进行适应;2.对会计数据信息的质量进行提高;3.实现了资源共享性;4.对会计数据信息的完整性和安全性进行了提高;5.对会计核算的速度和效率进行了提高。

1.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进行分析

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末,其具体的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会计软件专用阶段;第二阶段为会计软件通用阶段;第三个阶段为会计软件的“管理型”阶段。

2.对会计电算化的局限性进行分析

对于会计电算化,它只强调了手工会计的电算化与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减少,而却忽视了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工作人员的管理与分析工作。总而言之,对于会计电算化,存在着很多的局限性,在大体方面主要有以下几点:(1)对于会计数据的处理范围,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大;(2)容易出现信息孤岛的现象;(3)并没有真实的替代人工会计,只是模拟;(4)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处于滞后状态。

二、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虽然会计电算化代替了手工会计,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同时对会计工作的效率进行了提高。但它也只是从某一方面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为某个部门解决了问题,而这些也仅仅不能再满足企业的需要了。因此,我们要从根本上将会计电算化转化成会计信息化。

1.对会计信息化进行分析

所谓会计信息化,它是通过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从本质上整顿传统的会计模型,并同时建立一种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共同协调,共同统一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而这种系统将对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全面的应用,并通过网络来实现会计信息处理的自动化和共享化,以及会计信息的主动与实时报告功能。因此,会计信息化,它不仅是传统会计模型质的飞跃,更是现代信息技术中会计思想的新代表。

2.对会计信息化的特征进行分析

对于会计信息化,它与会计电算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它是以会计电算化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因此它也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缺点,其具体的特点有以下三方面:(1)处理会计数据更自动化,实现了资源的高度共享;(2)所存储的信息不仅可以提供给企业内部,同时还可以向企业外部进行开放;(3)通过互联网,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控制和管理。

3.对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1)会计电算化是会计信息化的基础。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应用,使得会计人员对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进行了树立,并产生了很多既精通会计的理论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对于会计电算化的出现与发展,也为会计信息化提供相应的软件和硬件基础。

(2)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的。仅代替手工会计的会计电算化,只是对人工会计进行了模拟,并没有完全应用计算机特点,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则在各个方面弥补了会计电算化的不足,它在会计的核算、管理以及组织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信息化,在企业信息系统中不仅应用到了现代信息技术,同时还对传统会计系统进行了改革与优化,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会计学科的相互融合、相互统一。所以,会计电算化是以会计信息化为发展方向的。

三、对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的转变进行分析

综上所述,虽然在一段时间之内,会计电算化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面对当今的信息科技发展,它已经无法适应了,而会计工作的发展趋势则是会计信息化。所以,我们必须要对会计信息化进行重点研究和探讨。

总结: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会计电算化向会计信息化进行了转变。而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也对我国的经济社会进行了推动,在企业中不仅对财务的职能进行了转变,同时也对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行了提高。所以,在今后的社会中,我们既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要不断的开拓自己,让自己成为社会的主导者。

参考文献:

[1] 于磊,王淑珍,安智胜.浅析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中国农业会计,2006,10:33-34

[2] 武慧洁.浅析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信息化[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57-60

[3] 周金华.会计电算化与会计信息化[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02:137-140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计算机网络;发展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的概述

(一) 会计电算化的概念

会计电算化,就是指会计工作运用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一个简称。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进程

虽然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会计事业中已经得到了普及,但是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发展时间还是比较短,我们可以将会计电算化分为四各阶段:

1.1982年以前,这时期的会计电算化主要属于起步阶段,1981年中国人民大学对在会计工作中应于计算机进行了讨论,这标志者会计电算化的起步。

2.1983年到1988年为会计电算化快速发展时期。此阶段我国许多企业都积极地掀起了购置会计电算化机器的,企业使用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很高。

3.1989年到1996年属于会计电算化普及与提高阶段。随着计算机的广泛使用,人们对计算机优点的认识,许多的企业普及了会计电算化,而且与其相适应的软件建设也得到了发展。

4.1996年至今为会计电算化全面发展与创新阶段,以ERP软件为代表管理型会计软件大力发展是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电子技术的发展,促进人们在各行各业都已经使用上计算机,人们的生活、工作也在朝着快捷、简单的方式方式,会计电算化的使用正是符合其社会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因为会计电算化可以大大减少人工作业的繁琐程序,促进会计工作高效、快捷。总之会计电算化在当今社会已经得到普及,但是会计电算化在各企业中运用的情况却不均衡,有的企业虽设置会计电算化工具,却没有发挥它的价值,造成浪费。

(二)会计电算化在社会中的普及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会计电算化的技术,带动会计电算化相关专业技术、产品的发展,促进我国相关会计软件业的发展,但是就在其积极发展的同时,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需要及时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保护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维护企业会计机密信息不被外部知道等,会计软件更新速度比较慢、其不适应不同型号的计算机系统等,造成企业选择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局限性。

(三)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仅仅是会计工具的进步,其最终实现会计工作还是需要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及素质,因此要想在企业全面的发挥会计电算化的作用,就要对会计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其不仅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懂得电脑程序等。然而实际情况就是会计人员很难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他们具有的综合素质较差,总体看我国会计人员的水平

(四)会计软件的发展模式还存在一定局限性。会计软件作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前提,其发展和使用情况始终决定着企业会计工作能否继续和深入。目前,我国大部分会计软件开发公司都强调突出自己的会计软件开发模式及特点,结果造成了大部分会计软件相互不能兼容,给用户带来了不便。此外,因用户会计电算化的基础知识相对薄弱,也给软件经销商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严重影响了会计电算化向深层次发展。

三、会计电算化的优点

(一)减少企业成本。会计电算化可以减少企业财务人员手工原料的购买,节省企业的开支。其次节省企业会计工作时间,使得会计人员有更多时间去实现增值。最后会计电算化可以实现会计软件系统的更新,有利于避免浪费。

(二) 为企业提供便捷的会计服务。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可以实现企业账务的联网,进而解决企业财务工作的时效性,促进企业财务会计能够及时有效的完成。

(三)网络化会计工作流程规范,各项会计制度健全,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公正,存在人为篡改会计信息的几率较小,而且能够为企业提供全面的会计服务。

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

(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已经得到了普及,尤其是我国大中型企业会计电算化已经成为其会计工作的主要工具,而且我国的小型、微型企业也在积极地使用会计电算化工具,并且与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配套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其在一定程度上也在积极地促进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与普及。

(二)会计电算化趋于网络化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企业的财务管理也要朝着科学化、制度化、时效化的特点发展,在会计电算化的初步阶段其受到网络技术等条件的限制,计算机往往采取单机的形式,而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对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已经认识到其重要性,所以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中应用网络技术,进而实现会计信息的共享,不在受到时间,地点等约束。

(三)向ERP软件发展

会计电算化作为ERP软件的一部分,为我国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技术基础。基于这种必然趋势,使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电算化不复存在,随之由财务管理取代,因此,原本单一的财务软件已无法满足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所以,将现有的总账管理系统、成本管理系统、固定资产、报表、资金管理系统等软件实现数据转换接口,保障各软件系统内部的数据方便进行交换与重组,最终能实现财务业务信息一体化。只有保证现有的会计信息系统逐步发展成ERP系统,才能真正适应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实际需要。

会计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必然要求会计人员遵循其发展趋势,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能力,促进企业会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崔卫平 浅析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财经界(学术版)》2010年05期

会计电算化的历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 问题 对策

一、会计电算化简述

1、会计电算化的基本概念

随着计算机在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各个单位中对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程度也在不断加深,我们这里所指的会计电算化是指以某单位或某企业以电子计算机为主体的会计工作办法,它是会计电算化在日常会计工作中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的应用,概括的说,会计电算化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中的相关会计软件,完成企业相关的会计工作。它完全可以在各种现代计算机设备上替代我国传统手工会计完成或在传统手工会计核算下很难完成的会计工作任务。

会计电算化的这个“化”字,体现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演变过程,会计电算化属于人与电脑相结合的系统,他的基本构成包括一般的会计人员、硬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要素,它的主要核心部分就是功能完善的会计软件资源部分。

2、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与定点开发阶段;第二阶段:第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开发阶段;第三阶段:商品化会计电算化软件不断成熟阶段;第四阶段:会计电算化软件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发展阶段。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尚未健全

手工财务处理的不少企业由受过计算机培训的主管会计人员兼任计算机系统管理和维护工作,由于有关人员不能按系统的要求设置,使得财务数据的安全性受到了很大的威胁;同时,一旦记账凭证出错,将直接导致账表出错。在电算化会计系统中,都由机内凭证提出数据,即使篡改了计算机储存的凭证数据、单从总账、明细账和日记账中难以发现问题。特别是业务量大的单位,操作起来相当困难。

2、电算化软件存在一定问题

第一、缺乏对传统手工模式的改造,对会计信息系统设置和调整不够。第二、数据格式千差万别,兼容性差;由于各软件公司相互缺乏交流和沟通,自然也就没有统一的数据接口,很难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第三、系统内部衔接较差

第四、重视账务功能,忽视管理功能。第五、会计软件通用性差、集成化程度低;我国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暴露出一些难以克服的弱点,如系统初始化工作量较大,企业难以增加自己所需要的功能等等,而仅就会计电算化系统看,缺乏会计数据传输的实用性、一致性和系统性。

3、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会计人员知识不全面。(2)缺乏对会计人员的再培训和定期考核,培训没有系统性。(3)计算机培训教材老化。现在的教材大多是几年前的,所介绍的知识陈旧,实用性不强。

4、存在的安全性风险问题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风险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机会成本风险,第二、技术风险,第三、政策制度风险,第四、社会风险,第五、网络环境下的风险;在网络会计电算化工作中,计算机一旦感染病毒,极易破坏会计电算化应用软件系统中的数据文件和应用软件,使数据文件突然出现不明真象的丢失,以及应用软件无法正常工作。

5、重视计算机的因素,忽视会计人员的因素

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在会计电算化中,计算机是主要因素,财会人员是次要因素。认为电算化会计取代传统型会计,即可取代会计人员的算账、报账等工作等。此外,外部环境也促成了这一现象,为了对付这样的达标和检查,各单位不断地提高计算机档次,但却缺乏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

三、关于会计电算化工作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1、要解决人们思想认识问题

电子商务、网络会计、网络财务已进入会计电算化领域,但是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首先,许多企业领导者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片面认识,我国企业要使会计电算化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利用现代技术,提高核算效率,推动会计电算化在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其次,在会计电算化的具体应用中,多数单位缺乏对手工系统进行充分分析的意识,很多企业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根本没能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

2、建立规章制度,形成良好的内控

对电算化权限严格控制,强化安全、保密措施,主要是对软硬件、文档的安全实行保障控制。在进入系统时加一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置等限制手段,对于重要的计算机系统应加电磁屏蔽,以防止电磁辐射和干扰。要针对个别人容易出现的个人垄断现象以及对系统管理人员的监管控制问题进行防范。另外,在吸纳高校会计电算化毕业新生的同时,还应选拔具有一定计算机知识的会计业务骨干进修。

3、加强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

对于加强我国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非常关键的,在现实中财务上的数据往往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对于会计内部信息系统的保密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各方面着手:第一、会计信息系统的实体安全控制。第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第三、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安全控制。第四、会计信息系统的软件安全控制。第五、会计信息系统的病毒的防范与控制。

4、加强对电算化人才的培养

现代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相应的提高了。好的企业会计是实现会计电算化的前提条件,会计电算化从各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身素质。我们也已从以下几点来考虑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第一、及时调整大专院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向;第二、对在岗会计人员进行进修和培训,第三、组织进行不定期的相关业务考试与考核。

参考文献:

[1]苗芳.高校会计电算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