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艺美术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工艺美术;人才培养;实践
工艺美术来源于民族文化,并且将人们对于器物美的追求展现出来,凸显地域或是民族的人文文化与精神,还能发挥美化生活环境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基于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人们更加注重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工艺美术,许多中职院校相继开设了与工艺美术知识相关的设计专业。对于中职院校来说,工艺美术虽然办学特色显著,但是总体来看课程都是对原有工艺美术本科教学课程进行压缩,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受到本科院校课程设置、教学任务设定等方面的影响,出现了与中职院校发展现状不适应的现象。
一、现有教学模式的弊端
(一)培养目标与模式
对于培养人才目标来说,需要结合实际的社会需求,准确定位专业教学目标。但就实践过程进行分析,往往因为缺乏深入研究,许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出现了定位偏差的现象,还会导致中职院校的学生无法适应以及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而对整个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后不难发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存在教学特色不鲜明的问题。与同专业本科院校的学生相比较,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能力、综合素质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而中职院校则沿用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维性教学,对实用技能的培养关注度不足。课堂的实践操作大多采用模拟的方式,很少会引入真实的生产项目。长此以往,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会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在毕业的时候无法掌握本科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与艺术修养,不具备本专业的职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由于工艺美术属于新兴专业,市场上对于人才的需求量相对也比较大,许多高职院校都存在盲目跟风的现象,在缺乏办学条件及办学能力的情况下,开设工艺美术以及相关的设计专业,会导致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特色不突出、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发生。
(二)教学与课程
在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课程教育体系中,许多课程都是通过简化本科课程而来,使许多课程内容存在相互脱离、联系不足的情况。由于缺少变革,这些来源于本科院校的课程大多更加注重理论研究,而对实践操作的重视度不足,而中职院校开设的实践课程没有与理论课程互相融合,学生无法从整体的角度理解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基础薄弱。许多教师采用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将教材作为核心内容,对工艺美术的市场发展情况了解不足。有些高职院校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互相分离,并且将更多的实践时间安排到假期,学校也没有给予相应的监督及指导,导致学生的实习状况随意,实践学习的效果不佳。(2)仍然采用以往的教学方式,整体创新力度不足。而对于工艺美术这种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来说,大部分中职院校仍然以教师为课堂主体、以课题教学为核心进行教学,缺乏收集学生的信息反馈,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教学方式会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制约,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创新意识。
二、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一)正确把握工艺美术专业特点
(1)工艺美术专业的整体实践性较强。自古以来,工艺美术就存在于长期的实践生产过程中,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学生学习的就是实践动手技能,并且从大量的实践学习过程中,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此外,经过不断的创新及实践,学生制作工艺美术品的技能水平逐渐提升,能自己发现并且解决问题。(2)工艺美术专业的创造性较强。发展至今,传统的工艺美术产品种类或是样式变化较少,缺乏创新精神,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实用性以及审美需求。基于此,创新就显得十分重要,中职院校在进行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时,就要求学生敢于突破自己、拥有全新的创造精神,并对新的材料、新的技术、新的设计理念等有全新的认知。
(二)树立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目标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兴起,人们更加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工艺美术产业属于核心内容,提供了相应的智力支撑,需要为其培养出具备创新能力的实用技术型人才。所以,中职院校在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学阶段,需要将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作为基础,推动教学向着模块化的课程转变,并制定开放性的教学计划,以此培养出适合工艺美术企业用人需求、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人才。
(三)明确新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
对于新型工艺美术人才来说,其具备创新设计思维,把握工艺美术文化性基础、艺术性表现、精湛制作技艺的关系十分重要。在创新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提升学生的自我能力。中职院校培养工艺美术专业学生的过程中,需要从职业能力、专业技能等角度入手,还需要为学生的终身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使其掌握岗位转换、主动工作、创造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使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能以实用性的技术作为核心竞争力,能胜任更多的岗位。(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传统工艺美术流传至今,或多或少会受到传统因素的制约,阻碍了当地工艺美术的健康发展。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学需要合理引导学生,发现制约的传统因素,并且靠自己的努力尝试打破它。(3)明确学生差异化发展方向。通过建立新型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挖掘学生的技术及个性。对工艺美术品的制作环节进行分析,学生掌握各个环节的制作技艺,结合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引导其制作擅长的工艺。以扬州漆器工艺学习为例,结合扬州漆器的彩绘、点螺、雕漆等各个种类的工艺,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以此不断提升其专业技能水平。
三、建立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一)教学形式变革
建立工作室制,将形式不同的工作室作为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培养的实践方向。在工作室的运营过程中,引入公司化的管理模式,以骨干教师以及专业带头人员为主导,青年教师或是技能水平较高的学生作为负责人,承接美术产品订单以及项目。通过将实践引入课堂教学的方式,打破封闭式课堂教学的禁锢,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制造工艺项目中,掌握综合专业技能。通过建立教师为领队的教学模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操作工艺美术项目课题,教师需对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指导,发现普遍存在的实践问题,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思路,以此提升学生实践、实习的效果,有效缩短课堂以及工作岗位的距离。
(二)突破课程教学内容
在培养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人才的阶段,将实践教学作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引导学生掌握工艺操作技术,并从整体、宏观的角度进行探究,务必要做到能自己总结实践的规律,研究个性化的工艺技术方法,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对于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低年级学生来说,以理论指导为核心,建立实践为目标的学习模式,等到学生对于理论学习以及实践有了感悟之后,可以在高年级课程教学中,加入技能训练、思维创新等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突破的精神。
(三)改革教学方式
利用主题教学法的优势,教师要为学生制定明确的主题,使学生能以职业化的状态学习知识。首先要确定主题,并且分析整个学习过程中面临的问题,还要了解需要达成的学习任务目标。其次对于主题进行合理的创意构思,对工艺美术品的艺术风格特点、造型、技术创作工艺、原材料使用、市场需求等进行充分考究,对比不同的制作方案,选择最合适的方案。再次进入工艺制作阶段,结合设计的艺术性、材料性、工艺性进行实验,等到成熟之后再进行工艺美术品的制作。最后,学生完成作品之后,展示自己的创意以及制作的重点。教师对其进行总结与评价,并评选最优秀的工艺作品。这种主题式的教学方式与以往各个科目独立的教学方式不同,需要引导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探究工艺美术产品的完整制作过程,并从中获得良好的学习经验。
(四)转变教学评估形式
对于中职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评估来说,其具备一定的发展性,评估的形式以及方案需要以工艺美术的标准为核心目标,并结合工艺美术产业发展的趋势,做好工艺美术教学的评估工作。在此过程中,突破传统教学评估注重结果的理念,更加注重进行整个过程的评价,并考核不同阶段的工艺美术课程,仔细分析与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不足及优势提出意见。
(五)重视师资力量建设
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的教师在教学阶段,要注重将工艺技术与艺术审美进行融合,并且注重理论与专业实践并重,并提升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掌握更加丰富的工艺美术专业知识。对于现有以普通高校毕业生为主的师资队伍来说,需要加深技术实践,并深入学习与工艺美术企业相关的工艺技术,不断丰富其操作经验,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综上所述,本文对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理论上能解决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还能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工艺美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产生的变化,能促进中职院校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塑造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以全新的培养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出更多符合社会新工艺美术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尹婧.文化创意背景下工艺美术专业课程链构建实践探索:以长沙师范学院为例[J].湖南包装,2019(6).
[2]李思燃.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0(26).
[3]喻竹,严颖.浅谈高等院校工艺美术的技艺传承[J].牡丹,2019(17).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 上海 201808)
摘要: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工艺保护至关重要。工艺美术技能的培养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将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关键词 :工艺美术;现代学徒制;教育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2-0135-03
随着现代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模式、教学方式、教学技术等一系列问题引起了人们对学习方式的关注,在教育研究方面也从以教为主的研究转向教与学并重的研究。“现代学徒制”正是近年来在对传统学徒制与学校教育的思考和实践中形成的一种新的认识和实践。
“现代学徒制”是为适应当今社会发展,在学校教育为主体的背景下,反思传统学徒制对学习的重要作用,重新认识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的知识传递,尊重传统的师承关系和生活感悟,注重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提高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现代学徒制的实施是将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需要相融合的教育实践,因此又区别于一般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
传统的学徒制诞生于人类早期的手工生产,它与社会的生产技术相适应。徒弟随师傅边干活边学习手艺和知识,经过一些年的学习后成为熟练技工,最终成为行业中独立的师傅。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成为人们学习职业知识和技术的主要场所,传授系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学科理论以及一定的实践技能。然而学校的职业教育注重学科理论体系,职业技能培养的缺陷也显而易见。在技能知识运用上,传统学徒制的学习方式有着学校教育难以取代的作用,尤其是工作中人的经验积累和技术生产环节中独特的技术技艺,专业岗位上师傅的传带指教,甚至手把手的面授点拨,是学校书本教学难以替代的。这种方式有利于加深对职业技术的认知,吸取经验少走弯路。现代教育吸取学徒制经验,形成适应时展需要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许多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中积极采取的有效措施。
在欧洲,英国从政府层面大力推广现代学徒制建设,并以此作为英国技能教育发展规划的核心进行推广和实施;德国长期实施的“双元制”教学,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中,将职业教育中社会能力、方法能力和个性能力的培养阐述为“关键能力”,其核心是将教学内容成为融入工作过程当中的实践教学。从政府层面到行业协会的管理层面,再到企业和学校的实施层面,对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着清晰认识并得到落实;我国的职业教育中,现代学徒制日益成为职业教学的重要环节,不同学校不同专业都根据自身的条件,形成了多种方式的教学方式。
我国的工艺美术历经千年的积淀延续至今,离不开师徒相传的传授方式,传统的学徒制代代传承,创造了无数的辉煌。今天,工艺美术专业有了中等和高等不同层次的教育,一批批毕业生走向了工艺美术行业。工艺美术企业也已不再是作坊式的个体生产,技术与产业形成了规模生产需要的效应。然而学校的工艺教育存在偏于美术基础、工艺技艺培养薄弱的现象。尤其是工艺美术行业特有的设计与工艺要求,即在技术运用、工艺环节、材料知识、市场观念等一系列技能知识方面,仅靠现有学校的教学显然不够。特别是工艺美术中独特技艺的传承,对于保护工艺传承至关重要。这些都需要有懂得学校教学的教授和精于工艺的大师共同研究,吸取传统师徒传授中有效的技艺经验,将现代学徒制模式融入整个教学计划,形成学校教学与行业需要融合,强化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弥补现有教育模式的不足。
近年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在工艺美术人才培养上大力开展现代学徒制探索,通过产学融合与上海工艺美术行业协会、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上海老凤祥有限公司合作,组建“大师+教授”的教学团队,工艺大师领衔教学;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更有典型性和针对性的技能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以师徒方式将工艺理论、美术基础、专业技能有效融合,相互依存,对准职业岗位需要,形成了高技能型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的教学途径。现代学徒制在实施和探索实践中形成了三年高职期间工艺教学单元的师徒带教和高职后“3+1”模式的全程工艺大师带教等不同的模式,如图1、图2所示。
在工艺美术专业工艺课程中,如玉雕工艺、景泰蓝工艺、漆艺工艺等课程以单元制方式展开,由行业中的工艺专家和学院教师以团队教学方式,根据教学内容展开工艺教学。在技术上按照岗位要求,由企业工艺师主要承担技艺教学。同时需要将传统学徒带教中潜移默化的过程进行明确的目标设定并划分教学环节,通过对各技术环节的提炼和总结,实现典型和关键技艺的有效传授,如玉雕工艺中的出坯步骤和工具运用;景泰蓝工艺中的焊接、掐丝、烧造;漆艺中刻漆、罩漆、打磨等工艺环节等。这些工艺技艺中关键技术,通过来自企业的工艺师和工艺企业的技术支持合作完成教学任务,高职三年中分出不同的专业学习阶段,制定进阶目标,毕业设计则进入企业并配备学院的毕业指导教师,使学生在行业工艺师、学院教授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
高职后“3+1”模式工艺传承班是以高职应届毕业生为对象,经学生自愿报名,择优入取,一年的强化工艺学习,重在提高学生的技艺水平,培养新一代的工艺传人。教学由掌握高超技艺的工艺美术大师承担,以师徒方式学习工艺。让学生在大师带教中学习体验、感受领悟传统工艺的魅力,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突出高技艺、典型性、研究型,使项目教学更加富有层次。迅速提高了学生的技艺水平,让传统工艺的得以传承。玉雕专业课程设置为例,如下页表1所示。
实践证明,学校的工艺美术教学需要有现代学徒制的支撑,实施现代学徒制方式容易而注入内涵要求不易,工艺美术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文化精神及样式的多样性,师徒制教学不应仅仅停留于技艺层面传授,更应通过师傅传授加深学生对工艺文化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的学习和理解。从传承方式上看,由于传统手工艺的知识体系有着暗默知识的特征,许多技艺的形成往往源于个人的亲身体验。这些技艺的学习需要通过师徒传授,心手相传,在无数的练习和耳闻目染中达到一定的高度,那些对材料的利用、造型的设计和工艺的处理知识离不开亲身实践中感悟。因此,优质的师资团队是教学质量的保障,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对师徒关系的认知,学生不仅学大师技艺,更要学习职业态度和工艺精神,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工艺大师对专业的追求,技艺上刻苦探索精神以及高标准、严要求会影响学生的技艺提高和学习态度及职业认知,对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学习目标有着积极的影响。大师有责任带教、学员有目标学习为培养传统工艺美术高端人才提供了条件。在现代设计教育培养下的学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能手,更需要具备工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的落实促进了行业工艺大师和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的融合,有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优秀的企业和高端的师资领衔也带动了工艺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产教融合有助于突破学院技术教学条件的局限、形成校内学习与校外产地学习相结合的灵活运行方式,教学形式中形成多样性和个性化的方式。此外,还有利于紧贴行业发展需要,关注技术发展前沿。因此,应突破一般的技艺传授层面,瞄准工艺教学上技术高度和难度上,尤其是工艺与文化并重,教学与发展相关,以及人的塑造和职业精神的认识,立足追求教育本质,突出人的塑造和发展,在技能培养的同时强化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与职业态度,将专业成长、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紧密联系,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是现代学徒制所要求的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美)阿兰·科林斯,(美)理查德·哈尔弗森.技术时代重新思考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可见,今天要建设一个真正有影响力的城市必须要有繁荣的艺术和文化的参与。公共艺术介入城市空间建设,与建筑、空间景观、社区环境共同参与,营造城市的总体文化印象。这其中,视觉化艺术设施是城市精细化建设的基本构成要素。
一、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概述
(一)城市化发展阶段
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也可以称为是城市发展的粗扩期,城市发展的粗犷阶段。这一时期的发展特点很直接,即扩大城市化规模――修路,建楼,从传统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向以工业化、市场化经济为主导的模式发展。我国在短短30年的时间里,走完了西方国家100多年的城市发展历程,也可以说是从农业经济直接、同时跨入工业经济和服务型市场经济两个阶段。由于工业与贸易、市场经济的结构化需求,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到这场世纪的社会转型变革中来。城市化发展的进程需要大量的体力与知识劳动力的参与和投入,由此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水泥高楼瞬间拔地而起……这一时期的设计需要解决城市的功能问题,这是物化的设计阶段,故称其为“粗犷型”的发展阶段,首要解决的是城市人口最基本的吃、住、行问题。
(二)城市精细化建设阶段
城市不能简单地定义为就是广建高楼。诚然,建楼可以很直接地解Q人居问题,因此从某种角度上讲,高楼大厦仍是城市的主角,但只是其一而不是重要的主角。现代城市是一个多样化、复杂化、综合化的人工容器。作为人类发展至今最庞大的物化成果――城市俨然成为一个自身不断进化的有机生命体,是一个高度复杂化的内在整体。因为人的复杂多样化需求,城市必然就是一个功能交织、精密运转的机械生物体。
在城市化的大建设时期,人类的科技进步支撑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在完善城市的各种复杂功能的过程中,比如城市的路网交通,这是城市的主动脉,解决的是“行”的问题。20世纪的国际主义风格强调城市的功能化分区,把城市分为行政区、商业区、金融区、工业区、生活住宅区等等。这是解决关于城市“可用”的问题。在科学主义理性的指导下,城市的标准化、技术化功能设计导致人的行为越来越处于被动性,同时也抹杀了城市之间的个性与特色,在城市的过分功能化与人的多样化需求、人性化需求之间产生了必然的矛盾。
21世纪城市建设的重点开始转向“以人为本”的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建设时期提出的一个新要求。至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后城市化”建设时期的到来,这是从城市化发展的粗犷型建设提升到城市精细化的建设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精致化城市建设。同时,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城市僵化的功能分区,尺度巨大的城市设施和功能绝对单一化等,弱化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导地位。21世纪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理念,强调人在城市功能中的主动性,展开围绕人工尺度而设计的城市化布局(90年代初,美国率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概念。新城市主义运动认为城市微观层面的规划设计相当重要。因为这是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具体化的环节,强调“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是设计的关键原则)。
现代城市的意义是多样的、包容的、和谐的,更是宜居和温馨的。城市的市民是由众多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地域,包括带着不同追求而来生活、工作的群体集合,建设城市的多样性、文化的丰富性、视觉的秩序性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的模块化重复和简单统一的秩序与市民对城市多样性的需求矛盾凸显。城市的秩序应当体现在城市的独特的街道景观,街区空间细节的实用与艺术性结合,建设社区的文化特征,强调街区节点的视觉美化与功能的有机关系。构筑城市的视觉意象,应当体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和空间细节的处理上。正如张钦楠教授在《阅读城市》一书里提出的城市的“细胞”概念。尤其是一些连名字也没有的“小”空间,在那里却看到了城市的“细胞”和起源。而这正是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正是这些空间“赋予”了城市独特的生活气息、艺术意境和文化意义。北京的城市“细胞”就是传统的四合院;上海的城市“细胞”就是石库门,弄堂;水乡绍兴的空间“细胞”就是纵横的水系以及河岸上的自然民居和街市。城市就是由这些人居空间的细胞所组成。
在后城市化建设的进程中,更多强调从城市空间的细节入手,打造精细化城市,比如城市的小型绿地、社区生活的街道、社区的休闲广场、公共交通站点、加油站,以及生活垃圾站等功能节点的设施,或城市的公共开敞部分。其所强调的是区域的场所精神和文化特征,给予充分的艺术化细节再造。须知,一个没有个性的城市难以给人留下印象。城市需要经得起人们长时间的驻足、审视和记忆,为此必须精心打造城市的风格特色和视觉印象,彰显城市的艺术文化品味。城市精细化建设的意义即在于此。
二、找回城市的细节――城市灰色空间
我们通常用城市的亮点来形容一个城市的重点空间节点,比如机场、中心广场是城市的客厅;迎宾大道、海滨大道是城市的观光走廊;纪念性景点、城市的地标建筑、明星大厦是城市的名片;风景名胜、古迹遗址是城市的后花园……这些都是城市网站包括旅游网站的标配内容。反之,城市的非亮点又是什么呢?这就是本文需要讨论的重点课题。
今天,当我们站在后城市建设的时间节点上,是否同时也看到了在这些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城市除了可以迎接观光的客人,更多的时候城市是市民的居住生活、工作休息的空间,是每个城市人付诸光阴的土壤。我们不能整天像观光客一样,充满好奇地登上观光塔,满怀激情地在迎宾大道上奔跑。生活是对平凡的重复,生活是在拥挤的公共交通里,生活是走进潮湿的菜市场,生活是茶余饭后在小区悠闲散步……
北京798艺术区所在的地方就是这样一个被时代的脚步遗忘的模糊空间。北京798艺术区原为电子工业的老厂区,在时代的变迁和城市的转型发展过程中,逐渐颓败成为城市失落的空间。此后,经由艺术家精心设计,改造成为艺术工作室,如今已经发展成为集画廊、艺术中心、设计公司、餐饮酒吧等为一体的各种积极空间的聚合体,形成了具有国际化语境的“SOHO艺术聚落”和“LOFT生活方式”。北京798艺术区不仅已经演化成为一个文化概念,甚至被定义成为了“798现象”,在城市文化和生存空间的观念上产生了很强烈的特定的影响。
从公共艺术创作的角度出发,针对北京798艺术区这样的城市失落空间进行梳理、设计、改造,通过对城市灰色空间的艺术激活,以文化的身份将其重新定位,展开艺术与环境的生动对话,表明视觉艺术的介入对城市灰色空间的改造,可以整体提升城市的人文景观和城市的文化品质。城市的生活需要充满乐趣的空间,人们的生活需要丰富多彩的细节和意义,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需要有艺术温情的关照。
三、视觉艺术改造城市灰色空间
城市不仅是人们日常居住的地方,更是每个人的精神家园,城市与每个人同呼吸共命运。
任何一座城市都是多面的。除了光鲜亮丽的一面,城市还有犄角旮旯的一面,后者统称为城市的“灰色空间”,在建筑学界被称为“模糊空间”。它包括在城市建设与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被城市新功能所抛弃或替代的历史遗迹空间,如停产多年的荒芜的厂区厂房,废弃的车站、码头,过时的、没有生气的公园,市场的构筑物等等。公共设施完善、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居住和出行环境等等,是生活在这个城市的市民引以为豪的品牌,无形中会充满了自豪感,同时也会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迷人,赏心悦目,充满乐趣。
但是,城市亮点背后的灰色部分仍是挥之不去的一抹阴影。如何通过视觉艺术化的手段,改造城市的灰色空间?这是城市规划工作者和城市公共艺术家所面临的共同命题,同时也是难题。在这方面,美国纽约的“高线公园”(High Line Park)项目给出了堪称完美的答案。被命名为“高线公园”的地方以前是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1980年,贯穿曼哈顿三个街区的这条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停运,原址随即变为废墟。这条被废弃了近30年的铁路货运专线路段,被城市公共空间艺术家和城市规划者发现后,设计了以“发现高架铁路之美”为主题的改建项目,并通过几年时间的努力,最终将废墟变身为一座大型的现代化休闲公园。“高线公园”的设计既保留了原始野趣又融入了现代城市肌理,营造出兼具设计美感与实用功能的大众公共社交场所,成为纽约地标性景观,被誉为“巴比伦空中花园”纽约版。由于改造项目尊重了原址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既保留了城市记忆,又营造了个性化的城市景观,博得专业人士和公众的高度赞誉,被评为“2009年北美十大最积极的城市环境”。
灰色空间改造是中央美院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持续研究的重大课题之一。在这方面,结合我国城市的发展现状和专业知识,通过不断实践和总结,工作室积累了一些经验。
近年来,我国的高铁建设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上高铁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预计到2020年,我国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全长将达到1.6万公里,长度超过地球周长三分之一。而当人们欢呼雀跃高铁时代的到来时,这一抹亮丽的彩虹却在城市的空间里划过一道深影:无数的高铁桥墩就像给城市安上了灰色冰冷的栅栏,从城市的整体形态上给城市留下了一道印痕。为此,工作室从公共艺术与视觉设计专业角度展开进行研究分析,即如何使这道城市的灰色条带不让人感到压抑和困惑,如何将挥之不去的消极空间转换成为城市积极的视觉景观。2013年,受北京园博会邀请,设计室设计美化了横穿园区的高铁桥墩,率先实践了运用公共艺术视觉化改造城市灰色空间的理念。
“连绵起伏的青山,一洗如碧的晴空,展翅飞翔的洁白鸟群,翩翩起舞的五彩蝴蝶――在艺术家们的笔下,灰突突的高铁桥墩变成了一幅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与园博园里的鸟语花香相映成趣……”这是第九届中国(北京)国际园林博览会桥墩公共艺术作品新闻稿中的一段文字。“远方的遐想”是这两组桥体美化作品的创作主题。设计提取了春夏两个季节的色彩,以北京园博会中心主题――“植物”图形为主要创作元素,通过洁白的鸟群、漂亮的昆虫、美丽的花朵,构筑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画面色调与园博园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充分体现了城市文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平面介入空间”――工作室将三维立体雕塑通过扁平化设计,与彩绘画面巧妙交融,有机构成一幅生动有趣的空间艺术作品。这是在铁路桥体艺术化设计项目中的一个全新的视觉尝试。工作室在设计上以“全信息艺术设计”理论(Full Conveyance Art Design)为指导,提出“适度美化”的概念,作品“自然生态、植物与动物狂欢”的创意与表达,充分再现、融入了园博会倡导的生态理念主题。
现代化的都市,空间里的建筑、道路设施的高度人工化,外观呈中性同质化形同迷宫,会带给人们一种单调乏味、压抑烦躁的感觉。如何营造舒适、美好、宜居的公共环境,是城市公共艺术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时候出现在人们眼前的不是城市的摩天大楼,不是海滨大道上的一抹晚霞,而是烟火气十足的市井画面:街边小店铺、立交桥墩、行道护栏、路舻绺恕⒈涞缦洹⒐厕报亭、自行车停放点,还有各种复杂的店面大字招牌,贴满各种信息的招贴栏等等,就是这样的灰色的“细胞组织”集合成了城市的整体形态,是构成城市的最基本单元,也是城市“灰色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公共艺术“编织”城市灰色空间
面对城市灰色空间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工作室从理论研究与实践总结出发,大胆探索从视觉角度着手改造灰色空间的可能性。事实表明,这是一条可行而且有效的公共艺术化的表达途径。
在城市精细化建设的过程中,其所面临的是城市基本格局的固化,建筑形态与功能分区的落地与定型。而精细化的建设与改造本质上不可能对现状进行推倒与重建的可能。在此客观条件下,对空间占有量较大的艺术再造项目,实施的可行性相对较小。特别是针对社区的空间环境,政府部门也不可能投入大量经费,进行硬质化的结构性改造。正是基于这一客观条件,为公共艺术的平面视觉化介入提供了可能,这也是工作室提出“全信息艺术设计”方法理论的指导思想(关于“全信息艺术设计”以及如何将其运用到城市建设中,本栏目将在其后的文章中介绍)。
公共艺术塑造城市的人文精神,彰显城市的文化特质和地域风貌,从艺术的角度提炼、升华、展示其独特的城市文化品格,增强城市的竞争力。当前,城市文化形象的竞争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城市竞争力的主要方向。其重点是塑造独特的、民族的、个性化的城市文化形象,增强城市的交流性、竞争性,激发城市的凝聚力,推动城市的高品质整体发展,让城市赢得尊重,让市民获得自信。
构筑城市的整体文化意象,将公共艺术投射到城市的每个角落,通过公共艺术塑造,重新“编织”城市的灰色空间,使其回归城市的骨架,让失落的街区重新回到城市的构筑中,重新焕发光彩。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已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公共艺术将推动城市艺术与公众一同成长,提升全民的审美水平和文明素养。(上)
参考文献
[1](加)简・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5.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 张钦楠.阅读城市[M]北京:三联书店,2004.
[4] 余明阳,姜炜.城市品牌[M].广东: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5] 马钦忠.公共艺术的制度设计与城市形象塑造[N]. 美国澳大利亚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2010-11-01(4).
[关键词]重介质旋流器 选煤工艺 调试 脱介筛 磁选机
中图分类号:TM9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0-0221-01
l 调试的目的
铁东选煤厂2008年11月重介质选煤技改工艺竣工,分选设备采用3GDMC 1300/920A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从调试的情况分析,从提高旋流器分选效果和降低介质消耗方面谈点看法及经验体会。
重介质旋流器选煤由于技术含量高、工艺环节和系统较复杂因各厂实际情况而定,调试比较困难程度不一,但也是许多新建选煤厂面临的突出问题。工艺调试是选煤设计的延续和完善,它以现有设备及工艺条件为立足点,在生产系统调试时既要结合入选煤质特征,以生产化验数据为指导,又要充分考虑设备本身的技术性能及要求,通过局部设备和工艺环节的调试、改造,使各工艺环节运行最佳化,以充分发挥重介质旋流器分选精度高、分选下限低、对煤质适应性强等优势,最终实现加工成本最低化、经济效益最大化。
2 工艺调试要点
2.1 把握原理
即“把握原理”是指把握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原理及其影响因素。只有很好的把握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原理及影响因素,在生产过程中才能很好的做到对产品质量的控制。
分选原理:在离心力作用下,使悬浮液在旋流器中形成内外螺旋流及中心空气柱,并按密度进行分层,从溢流口至底流口、由中心至器壁悬浮液密度逐渐增加;不同密度的煤粒处于不同的等密度线上,最终随悬浮液分别从溢流口和底流口排除,实现轻重产物的分离。
影响因素主要指旋流器操作条件和本身结构:即外因和内因。外因主要包括旋流器入料压力、入料悬浮液性质、人料煤质特征等几个方面。内因主要指旋流器圆柱直径及长度、入料口的形状和尺寸、溢流管直径及插入深度、底流口直径、锥比、锥角等。在实际生产调试过程中,旋流器的参数除溢流管直径及插入深度、底流口直径外,其它都是不易改变的。
2.2 两个控制
即控制入洗原煤粒度和杂物。
3GDMC 1300/920A型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处理能力为350~450t/h,入料上限可达95mm,但在生产时如矸石产率较大(如超30%)时,易发生堵塞,遇丝线、口袋、大块木、铁器时也易堵塞。
解决措施是控制入料粒度控制在50mm以内,超粒50mm的控制在30%以内,最大上限不超95mm;控制丝线、口袋、大块木、铁器,该类易导致选流器和后续系统管道堵塞,我厂设人工除杂,安装除铁器除铁。
2.3 三个稳定
2.3.1稳定旋流器入料煤量
保持旋流器入料煤量均匀稳定且不能超过其最大处理能力。入料煤量的频繁波动,不仅影响旋流器的分选效果,使产品质量不稳定,而且还对后续环节产生影响。如使脱介筛和磁选机的人料量不稳定,就会给脱介筛和磁选机工艺调试和管理带来很大麻烦,而且增大介质消耗量。当精煤皮带输送机上安装在线测灰仪时,入洗煤量的不稳定将造成精煤皮带上煤层厚度的频繁变化,影响灰分仪的测量精度。
措施是原煤输入采用电子皮带称等计量装置,时时在线计量,控制入洗量在一个稳定范围,并在矸石量较多或块煤量较多时,根据计量装置适当控制(减小)入洗量。
2.3.2稳定循环悬浮液的密度
循环悬浮液密度的波动不仅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和旋流器分选效率,而且会造成后续作业环节的入料性质波动。因此,必须控制循环悬浮液密度的稳定性,使其密度波动范围
2.3.3稳定悬浮液中煤泥含量
由于磁铁矿粉的密度较大,稳定性较差,为使悬浮液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流变性,必须掺入一定煤泥量。煤泥含量可以在15%~45%之间取值,主要取决人选原煤的分选密度,密度低时取大值,反之取小值。煤泥含量过高,悬浮液流动性变差,粘滞阻力大,不利于
值得注意的是:悬浮液中煤泥含量大小是通过悬浮液密度和悬浮液中磁性物含量这两个值推导出来的。因此,对密度计、磁性物流量计必须定期校正。
2.4 两个重点
“两个重点”主要针对介质消耗,包括脱介筛和磁选机,这是重介选煤工艺中介质损耗的两个主要环节。
2.4.1脱介筛效果
产品带介量过高不仅增加煤炭加工成本,而且还影响精煤灰分。对于采用γ射线在线测灰仪进行在线控制的工艺,精煤中铁元素含量的增大,还影响测灰仪的测量精度,一般要求精煤带介量不超过1kg/t[1]。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产品带介量,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加强对脱介筛的日常维护,选用开孔率高、耐磨性好、不导磁筛板,并定期检查、及时更换损坏的筛板,改善其脱介效果,减少跑粗、堵塞等事故的发生率。
2)脱介筛入料煤量应小于其最大处理能力。根据相关资料,当采用选前不脱泥工艺,且筛孔为0.5mm时,单位面积处理能力一般为4~6t/h・m2。
3)尽可能的增大弧形筛的脱介效率,保证弧形筛预先脱除人料中85%以上的悬浮液,以减小脱介筛负荷。要求弧形筛人料沿切线以一定的压力均匀给入筛面,同时每班停车时可采用高压水冲洗一次筛面,防止筛孔堵塞,避免弧形筛筛上物料进入脱介筛时出现大量介质进入脱介筛,出现异常分流,导致合介桶悬浮液密度、液位不稳定。
4)脱介筛喷水量、水压和水的浓度对产品脱介有重要影响。介质的最终脱除主要靠喷水实现,足够的水量和压力可使产品翻滚直至深层,有利于介质从产品表面脱离。根据相关资料对于不脱泥工艺,一般要求有压喷水量>1.5m3/t,采用脱泥工艺时要求>1m3/t;喷水压力要求>0.15MPa;循环水浓度一般要求
5)喷水管道位置的选择对产品脱介有重要影响。因弧形筛预先脱介能力较强,筛下全部为稀介段,第一道喷水布置在入料端口附近,使物料一进入筛面就被强制脱介,相当于在同样的喷水量条件下延长了物料强制脱介时间,有利于降低产品带介量。
6)中煤和矸石产品脱介的管理。由于旋流器对入料悬浮液的浓缩和分级作用,中煤和矸石产品中的悬浮液浓度明显高于精煤,实际观察该部分磁性物粒度组成较粗。因此,应适当通过增大喷水压力和水量来解决。
2.4.2磁选机状况
磁性物的净化回收是煤泥水处理的一个起始环节,由于煤泥水系统本身的复杂性,设计过程中很难做到对磁选机入料量、入料浓度、入料性质等的准确把握,这些因素都增大了磁选机工艺调试的难度。在调试过程中,可主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1)磁选机的实际入料量应该同时小于该设备的设计最大矿浆和精矿处理量。要调节脱介筛喷水量来满足浓度和通过磁选机的流量要求,原则上脱介筛喷水量首先应满足产品脱介要求。
2)稳定合格介质分流量,以保持磁选机入料量和人料物性质的稳定。
3)保持一定的尾矿溢流液面,主要通过调节上脱介筛喷水量来满足。
4)为了使磁选精矿在卸料口彻底卸除,在卸料口上方设刮介板。
5)为防止分选出的精矿堵塞管道,停机前用水冲洗精矿槽,保证管路畅通。
3、结语
重介选煤工艺调试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提高重介选流器分选效果,降低介耗是重介选煤厂管理的重点。在新兴洗选厂重介生产工艺调试过程中基本按照“把握一个原理,两个控制,三个稳定,两个重点”的调试要点进行,其调试工作进展顺利,产品质量得到了保证,介耗基本控制在了设计范围,是可供重介质选流器选煤工艺调试作参考的。
参考文献:
[1] 周曦.洗选煤技术实用手册.民族音像出版社出版
[2] 路迈西.选煤厂技术管理.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3] 荣宗谦.磁选机在东庞选煤厂应用[J].煤质技术,2003
传统工艺美术是别具魅力的我国传统艺术形式,由于地域和民俗的差异而形成了多样化的美术形式。其中涵盖了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发展至今,仍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但是当前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在新的社会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的关注度正在逐渐下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传统工艺美术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新的美术工艺层出不穷,以新的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当前,人们的消费观念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艺术审美也与时代的发展靠拢,引领着新的艺术流行趋势。在这样错综复杂的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为了不被新时代所遗忘,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发扬。需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形势,满足大众的艺术需求,传统工艺美术需要进行现代性转换,进行有效的改革和创新。应用先进科技,与传统美术生产工艺相结合,将传统工艺美术的魅力充分的发挥出来,促进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1]。
二、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
传统工艺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艺术的多种形式,比如陶瓷、刺绣、刻瓷、雕刻以及木作等多项艺术工艺,是经历了长久的发展和历史的沉淀而形成的艺术形式。传统工艺美术也曾经历辉煌的阶段,名扬海内外。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墨守成规的传统工艺美术形式逐渐丧失了优势,伴随着新的工艺美术形式的兴起,传统工艺美术行业逐渐的衰落,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局面。传统工艺美术的改革创新已迫在眉睫,不仅对于重新获得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1、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社会形态的变化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有着重要的联系。为了解决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困境,更好的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形势,现代化转换是最有效的途径。传统工艺美术变的只是形式,不变的是其中的文化底蕴。传统工艺美术的现代化转换,是在现代社会为传统工艺美术创造良好的发展机遇,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在改革与创新当中,传统工艺美术开始呈现产业化发展的势头。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面临着其目标定位的问题,存在着经济产业和文化产业之间的矛盾,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社会相融入所要面临的现实问题。传统工艺美术是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基础,并将其艺术价值转换成为经济价值。当今社会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其经济价值的体现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作为一种经济产业形式,通过艺术作品的生产,创造出经济价值。同时,传统工艺美术又不同于一般的经济产业形式,是具有文化艺术性质的经济产业,凭借艺术价值的发挥来创造经济价值,是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出路。既没有丢失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内涵,又充分提升了传统工艺美术自身的价值。使传统工艺美术更具有时代的气息,推动传统工艺美术的产业化发展[2]。
2、创新与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创新是关键性的内容。但值得注意的是,创新不等于改造,不能实现了现代性转换,却丢失了传统工艺美术独有的魅力。传统工艺美术的民族和区域气息浓烈,各地区各民族的传统工艺美术都有着相应的特征,是传统工艺美术的精髓。传统工艺美术创新的目的不在于改造,而在于保护,为了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社会更好的生存下去。首先,要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对传统工艺美术其中蕴含的文化加以理解,转换视角,从现代的眼光出发,以传统工艺美术的文化作为基础,适当的加入现代化的元素,并与其完美的融合。以经济性发展为基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作为目标,创新与保护并举。其次,传统工艺美术代表着民族的文化,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对传统工艺美术加以保护,不仅是传统工艺美术本身,同时也是对传统美术工艺的发扬与传承。当前,已经有许多传统工艺美术由于没有得到保护和发扬,已经失传和消亡。为了避免其发生,加强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是十分重要的。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是实现传统工艺美术传承与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技艺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3]。
三、知识产权的保护
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除了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创新改革之外,还要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传统工艺美术从兴盛到衰落,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传统工艺美术品的知识产权受到侵害,大量仿制品的出现,缺乏相关法律制度的管理,破坏了传统工艺美术品的市场秩序。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需要吸取过去的教训,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尤其是在当前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传统工艺美术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
1、知识产权立法
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提供法律保障,鼓励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提升创作者的热情。知识产权保护要针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保护,包括艺术品外形设计、制作工艺等多个方面,有效保证传统艺术创作者的基本权益。同时严厉打击侵权现象,并予以严惩。知识产权立法为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性转换提供了有力保证。在法律的保护措施下,传统工艺美术能够深入的进行,更好的发展于现代社会。
2、加强产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