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新精神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分类号:G455
中华民族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离不开两个方面:第一,该领域的大量实践。第二,对实践的思索。要想在职业活动中创新,必须熟悉这种职业活动,掌握有关知识,了解有关信息。创新能力实质上是职业能力与创新精神以及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相结合,并能付诸实践的改造世界的能力,是职业能力的升华。职业能力既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础,也是创新精神付诸实现的载体。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一个现代中职生应该具备的素质。
创新精神归属于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是中职生进行创新活动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包括创新意识、创新兴趣、创新胆量、创新决心,以及相关的思维活动。
创新精神是勇于摒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如不满足已有认识(掌握的事实、建立的理论、总结的方法),不断追求新知识;不满足现有的生活生产方式、方法和物资需要,不断进行改革;不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勇于探索新规律、新方法,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
二、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的方法和途径
用以上对创新精神的认识,引导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实践活动,可以开创如下局面:
第一、营造适宜的社会环境,是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由单一的学校行为变为整体的社会行为。
在黑板上开车床,在书本上装电视,在教室里搞种、养殖等现象,在许多中职学校存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离不开适宜的环境。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中职学校致力于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理所当然,仅有学校的努力,不仅因缺乏大气候而不成“气候”,还可能出现培养成的有创新精神的中职生走向社会后,由于有关部门因循守旧而遭压抑甚至排斥的现象。因此,社会各部门或行业都要提供创新的场所,大兴创新之风,使学生不仅在学校而且在社会(包括家庭)都受到创新风气的熏陶,感到处处有创新的用武之地。不断提供中职生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边学理论边实践,第三年就完全可以在企业顶岗实习。
第二,合理设计教学工作,恰当处理“一般”与“个别”,“内容”与“策略”方面的关系。
先说:“一般”与“个别”,在这里,“一般”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发展创新精神,学校和应用技能各领域、品德和技能诸方面概莫能外,同时要遵循创新精神的一般规律性,“一般”具有普通意义,但如果缺乏着眼“个别”的具体措施的支持,很可能难以落实。因为,“新”是有层次的,而且学生年龄不同,所学专业各异等决定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区别对待,因势利导。越能把握培养创新精神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生方面的特殊性,越可获得有效性。
再说:“内容”与“策略”,创新是通过一定“内容”体现的。因此培养中职生创新精神至少要关注这几方面的内容:一是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创新对象与创新方法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要有获得信息与设计实验等创新的的常识。二是要大力开发“情境课程”,使现有的由理论课程(又叫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构成的课程体系变成理论课程与情境课程以及实践课程有机联系的新体系。所谓情境课程是指面对真实的或模拟的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内容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中职生即席思考并用理论创造性解说,以锻炼中职生问题意识和迅速反应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课程。这种课程的介入,中职生接触的情境多,发现的问题多,设想的方案多,“见多识广”,不仅会积累大量的经验,而且会增强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在激发勇气方面常用的策略有二:一是提供相应信息,诱发创新需要。通过课堂和其他活动形式,向学生提供人类亟需要哪些方面的科学发明的信息。如:中职毕业生崔桂亮发明了维维豆奶。“铆工大王”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普通工人杨建华创造了近百个压缩机“中国第一”的奇迹。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全国第二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中职生晓涵在考取了高级茶艺师证书以后,与同学合作,在西湖西南的大慈山麓开了一家茶艺室,以闻名于世的“龙井茶叶虎跑水”双绝招徕茶客,许多游客慕名来欣赏她的茶艺表演,人气旺、生意火。她说:“我在向世界展示中华茶艺的魅力,展示我们杭州的魅力”等等,使中职生由自卑到羡慕再萌生需要别人可为,己亦可为,进而形成合理前提下的“为别人所不为”的愿望。二是组织竞争活动,激活创新勇气。经实验,结果表明,竞争条件下中职生在思维的灵活性、清晰性和流畅性等方面都与非竞争条件下不同,而且有统计学意义。
在启迪智慧方面,基本点是引导中职生发现新关系,主要策略有二:
1.引导类比。类比是建立一种相似关系。如把某个事物或观念与另一事物或观念进行比较,并通过替代物把熟悉的与不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以熟悉的事物为基础建构一种具有相似意义的新关系。这方面的举措大致有:一是自我类比,类比者以他人或物自居,产生移情作用。二是直接类比,类比者将两个客体或概念作简单的比较(不必面面俱到)。其目的在于把实现的问题情境与另一情境作简单交换,以便出现人们期待的新关系。三是简略性冲突,类比者用相互矛盾的两个词汇描述同一个客体。采用这种练习主要是为了增强中职生将两种事物结合起来的能力。结合的事物在性质上或时空上距离越大,中职生心理变通性越大,发现新关系的能力越强。
2.训练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主体面临问题时思路由一条扩展到多条、由一个方向转移到多方向的思维方式。在进行这方面训练时,至少要做到:其一,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想容易缭绕在“一棵树”上,无法散开;其二,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致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其三,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发现新关系的可能性越大。
综上所述,中职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过程中必须坚持“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观念。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把理念知识融合进技术操作中,让实践能力在技术操作中逐步提高。不能扼杀中职生的创造力,正如新加坡记者亚历克斯.翁在回应沃兹尼亚克的评论:“新加坡无法制造出苹果电脑”时所说“底线是:创造力不能强迫得到,不能教授,也买不来”。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摘要:企业家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是人力资本、物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一种最佳结合,是从事创造性破坏的创新者。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的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在企业家精神中,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个要素最为重要。要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塑造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为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创造良好的环境,构建有利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社会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关键词:企业家;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培育
一.前言
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最早提出“企业家”一词,他在其1803年出版的《关于财富生产、分配和消费的政治经济学论文》和1815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精义》中指出,企业家是“将一切生产手段:如劳动、各种形态的资本或土地等组合起来的经济行为者”。“企业家精神”则可以看成是企业家特殊才能(包括精神和技巧)的集合。或者说,“企业家精神”指企业家组织建立和经营管理企业的综合才能的体现方式,它是一种重要而特殊的无形生产要素。这种无形的东西往往可以维系一个公司几十年甚至几百年。比如说,企业家沃尔特•迪斯尼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木偶奇遇记》和《白雪公主》,也不是迪斯尼乐园,而是沃尔特•迪斯尼公司及其使人们快乐的超凡魅力;伟大的企业家、索尼公司创始人盛田昭夫和井深大,他们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收录机,也不是栅条彩色显像管,而是索尼公司及其它所代表的一切;萨姆•沃尔顿最伟大的创造不是持之以恒的“天天平价”,而是一个能够以最出色的方式把零售要领变成执行力的组织——沃尔玛公司。在英文术语使用上,企业家(Entrepreneur)和企业家精神(Entrepreneurship)常常互换。
长期以来,企业家的概念通常是从商业、管理及个人特征等方面进行定义。进入20世纪后,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定义就已拓展到了行为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分析的领域。而在当今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家转到政府或社会组织工作非常普遍,也不断提出和实施用企业家精神来改造政府服务工作和社会管理工作。
二.企业家
企业家是指那些具有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和冒险精神,能有效组织和利用经济资源,敢于承担经营风险,为企业和社会创造财富的具有特殊素质的人。企业家可以分为三类:传统企业家、内部企业家和社会企业家。
传统企业家包括私营企业的创立者和国有企业的优秀领导者。前者让一个企业从有到无,从弱到强,他们承担企业的全部经营风险,而最后他们往往会成为企业的最高领导者或者拥有企业的控股权,并通过纳税等方式回报社会;后者本身并没有企业的所有权,他们通过卓越的领导,使国有企业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为国家和社会作出了贡献。
内部企业家是存在于已建立起来的企业内部的一类管理者。德鲁克认为,并不是只有创立全新企业的人才能称为企业家,他把企业内部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管理者称为企业家型的管理者。内部企业家是现代大中型企业的产物,处于企业最高管理层与普通员工之间,是连接企业上下关系的纽带。
社会企业家的分类很多。其中,经济学家德鲁克认为,社会企业家是一类特别的经济参与者,他们注重的不是慈善和问题本身,而是变革和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他们通过各种努力将社会资源配置到最需要它们的人群身上。戴维·伯恩斯坦认为,社会企业家以改善社会造福人类为己任,目标是改变艰辛、贫穷的世界角落,为那里的人们建立更适合生存的条件。他们具有“强大的道德推动力”,乐于“自我纠正、分享荣誉、自我突破、超越边界、默默无闻的工作”。从这些定义上来说,社会企业家比单纯的志愿者、慈善家更具长远目光,更注重发展性、根本性地解决问题,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三.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含义
理解了企业家的概念后,这就为研究企业家精神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家精神呢?企业家精神又包括了那些要素呢?在通常的理解上,企业家是指具体的人,而企业家精神,通常是指抽象的企业家概念,即企业家们的共性所在。下面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企业家精神。
首先,从内涵上分析。企业家精神应该是一种抽象的价值概念。它可能是一种品质、一种思想方式或是一种意识形态。企业家精神应该是所有企业家群体所共有的特征,是这个群体抽象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的抽象表达,是对企业家概念的抽象和升华。这样一来,企业家群体就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人们也就可以此标尺识别、挑选和任用企业家。
其次,从外延上分析。许多经济学家也都对此做过阐述,比如哈耶克认为企业家是“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的代表,应该具有使大家合作工作的精神感召力;熊彼特认为企业家精神即“经济首创精神”是实现“新组合”的原动力,是为建立以自己的家族为核心的私人企业王国而发挥出来的创造力与坚强的意志;马克斯·韦伯则讲企业家从事企业经营活动是出于一种“敬业精神”,这种精神源自于对“神召”的感悟等等。我国学者汪丁丁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他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第一种精神是创新精神,第二种精神是由韦伯提出来的资本主义精神,也可以把它简单地归纳为理性精神和敬业精神,第三种精神就是合作精神。其中,创新精神是处于绝对主导地位的核心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
在当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使人们把讲科学的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赋予了企业家精神新的内涵。但是构成企业家精神核心的却是创新精神、进取精神、冒险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这四种精神是一切企业家所必须具备的,是构成企业家精神始终不变的核心要素。尤其是创新精神,更是一个企业家必
1.创新精神
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是企业家面对动态的经营环境,寻求思维的革新,不断拿出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意识。对一个企业而言,产品需要不断更新,服务需要不断上新台阶,市场需要不断开拓,管理方法不能囿于旧习,这些变革的实现需要企业家思维的创新,因为只有思维的创新才能领先、才能大步发展。正如在熊比特的理论中,创新包括了生产一种新的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来源、实现一种新的工业组织等五个方。企业家的这些创新活动正体现了他们寻求新思路、冲破旧框框的创新精神。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素质。
2.进取精神
企业家的进取精神表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一种对大事业的热情,做大事业的理想,他不会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因为在企业家看来,只有大事业才能激发他的勇气、才智和昂扬的斗志,才能使他的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这是一种内在的根本动力,使企业家拥有了强烈的创业愿望、永不满足的事业心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富于进取精神的企业家才会在市场中抓住机会,又快又好地经营企业,永远地进击,作出长远而有价值意义的决策。
3.冒险精神
商场如战场!企业的经营活动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没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商品经济的动态性、开放性和经营活动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家必须拥有冒险精神,没有一定的冒险精神是无法经营企业的。企业家敢于冒险在于他相信风险有时可能成为企业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企业家个人成长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企业家的冒险精神并不等同于赌徒的盲目冒险,面对风险与否的选择时,他会考虑风险吸引力的大小、冒险成功和失败的相对概率,他更会去思考如何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来降低风险,从而增加冒险成功的可能性。
4.社会责任感
一个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它做得再大,对社会又有什么意义呢?通常意义上说,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因为社会是一个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由不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人可以在没有群体交流的情况下独自一人生活。因此我们要有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不以个人私欲而存在,坚持社会原则的情况下懂得为社会无私奉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
企业的社会责任综合起来就是企业家在经营、做事、生活中对他人利益、情感的关注。它虽然来自不同的方面,但终究是承担起了作为社会角色的自律、利他以及更高精神境界的所能做到的无私善举。我们无法用目的去解释这一切,在这里我们脑海里出现的是“意义”。企业作为社会公民是人格化了的,而企业家就是这个代表。这背后可能是对人生意义的答案。
四.企业家精神的培育
有一些人认为企业家精神表现为一种突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当企业家提出一个新颖独特的观点或推出一种新的管理方法等时,被视为是“企业家精神”的显现。但笔者认为企业家精神并不只是一种偶发的灵感或“天才的火花”,因为这根本不具备持续性和可复制性。而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主体在剧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形成的超凡心态、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精神素质。其体现应是一个从产生创意到创新结束的动态的有计划有行动的过程。因此,对企业家精神的测量是可以用频率、程度来具体度量的。所以,企业家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更不是虚无飘渺的东西,而是可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经过千锤百炼沉淀在企业家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品质,是可以经培育而形成的。下面将谈谈培育企业家精神可以采取的措施和方案。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
从理论上讲,人人都或多或少拥有企业家精神所具备的特征,例如冒险,创新等,而早期的创业意识教育会在年轻人心中扎根,这会使他们以后具有更强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出于这个原因,在美国,许多学校都开设了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甚至幼儿园都开始了启蒙教育。而且许多学校实现了“干中学”和“学中干”的有效结合,学校的教学案例就直接来源于企业。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美国的企业家在社会上很受尊重和追捧的缘故。
(二)学校应当与优秀企业结对,进行密切的合作
现在,很多人发现在学校学的东西到社会上根本用不上,究其原因是学校的教育与社会发展现实脱钩。所以既然要学以致用,学校的课程就应该与社会、与企业建立密切的联系。尤其是注重与企业合作,让企业管理者到学校亲自授课,讲解企业运作方式和经营历程等。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到企业参加实践,真正做到用“用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再反过来丰富和发展理论”。
(三)整个社会应当积极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美国的硅谷是一个为管理和技术天才提供极富神奇魅力的创新的摇篮,是孕育企业家精神的“风水宝地”,而不怕失败是硅谷最大的魅力之一。在硅谷,每天都有许多企业倒闭,但还是成为许多人终生梦想的地方。为什么?因为那里的文化非常宽容,人们具有足够大的胸怀去接纳失败和承受失败。失败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下次成功的黎明前的黑暗而已。所以,要培育真正的企业家,宽容失败的文化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在这样的氛围才能为众多人提供勇于创业的动力和再次出击的机会。
(四)倡导义利共存的价值取向
真正的企业家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经营哲学,希望自己的成功能给他人带来福祉。实践已经证明,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家,也不会取得真正的成功。通用电气原总裁杰克韦·尔奇在谈到他经营企业的目的时说:经营的第一目的应该是贡献社会,以社会大众经营为考虑的前提,才是最基本的经营秘诀。
五.结语
摘 要 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是构成他创新理论的核心概念。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质,没有创新,企业就不能成之为企业。仅有技术创新不能构成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全面创新。
关键词 企业家精神 企业创新 创新
彼得•德鲁克(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被管理学界誉为“现代管理之父”)的管理学理论中,近年影响较大的是他的企业精神理论。这一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经过30年的研究,他于1985年写出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系统地论述了这一理论。他首次把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可组织(且需要加以组织)的、有目的的任务和系统化的工作。同时,创新与发扬企业家精神也是管理者的工作与责任。德鲁克认为,“创新可以作为一门学科展示给大众,可以供人学习,也可以实地运作”,但是,“企业家精神既不是一门科学也非一门艺术,它是一门实践”。得益于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影响,他把企业家精神视为“一种创造性的破坏”。根据德鲁克的定义,企业家是“将变革视为机遇,并努力开拓的人”。企业家精神的实践中,重点讨论的对象是机构――创新的载体。对老企业、公共服务机构和新企业,创新的基本原则虽然是一样的,但规则却不尽相同。公共服务机构最需要创新,但难度也最大。新企业,通常都不做管理。而老企业,则通常不搞创新。因此,创新和管理常常被割裂开来。德鲁克认为二者是可以结合的。他认为,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的意义至关重要,否则企业就不能够成为企业。企业家精神也说明了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企业创新应是全面的。
一、企业家的精神就在于企业创新
最早提出“企业家”这个概念的是法国经济学家萨伊,他说企业家就是“将经济资源从生产力和产出较低的领域转移到较高领域的人”。这种转移就需要用异于常人的方法,就必须创新。德鲁克在《创新与企业家精神》一书中给出了这样一个案例:他讲了一对夫妻仅仅想发财致富而冒风险在城郊开了一夫妻店的故事,由此引出了麦克唐纳生产汉堡包体现的企业家精神亦即企业精神。他告诉人们这个夫妻店的最后产品是任何一家像样的餐馆多年前就制作的东西。但是他们通过运用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使产品、设计程序和各种工具标准化,以及根据所要完成的任务的分析,进行对员工的培训,然后,确定工作所要求的标准。这样,既大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又开辟了一个新的市场,造就了一类新的顾客。这其中便体现着一种企业家精神。这就是说,所谓的企业家精神,实质上乃企业家为顾客寻找、设计、生产、制造,给出一份价值、一份享受、一份幸福的精神。德鲁克的理论可以这样表述和总结,企业家通过创造了新颖的事物,改变了价值观。企业家的个性可以完全不同,但是都在追求变化、追求不确定性,被模式固化了的企业管理者不能再被叫做企业家。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说明企业家之所以成为企业家就在于创新,企业家精神就在于创新精神,他是有创造力的经营者,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也才能在变化中求新,不断地生存和发展。
二、企业创新不仅是技术创新
彼得•德鲁克把企业家精神与创新精神等同。他认为人们不仅对于企业家精神有错误理解,同时对于企业创新也有不同程度误解。如人们总认为创新就是技术创新,其实创新并不一定是技术创新,甚至主要不在于技术创新,更不意味着就是办高新企业。高科技企业可以在一定时期的发展中有所偏重,但决不能在同时忽视传统企业,特别是在企业创新中忽视传统企业的创新。彼得•德鲁克正是从这一问题出发说明企业创新只是技术创新,它所包含的是企业家的精神,所有的企业都可以进行企业创新,并且都必须进行企业创新,才能更好地生存。
1981-1983年麦肯锡顾问公司调查了美国经济增长最快的100家中型成长公司(收入在2500万- 10亿美元间),发现这些成长公司的销售额、利润增长率和就业机会都是财富世界500强的3倍,业绩最好的是生产和销售家具、生产优质瓷瓶和书写用具的公司。这些高速增长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企业家的精神,他们进行企业创新。德鲁克从企业家精神的视角,拓展了创新的概念,纠正了人们的观念误区,这一点值得肯定。他发现了高科技企业中的陷阱,这也是发展高科技企业必须注意的一点。
三、结论
彼得•德鲁克的企业家精神理论使我们从更高视点透视企业。企业不仅是赚钱的工具,还应有企业创新,企业家也必须有创新精神。只有企业家能把握住企业的灵魂,才能无往不胜。企业家精神理论的意义还在于每一个创新都具有整体意义。它使我们纠正过去对于创新的理解,过去常常把创新狭隘地理解为技术创新,或者只是某一局部的创新,如果不从整体视角理解,技术的优势也不能得到市场认同。正是由于这一点,企业在创新时也要有组织地进行。企业家精神这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观点,还可以延伸到产业发展上理解,这一方面可以推动企业史和产业发展史的研究。一个企业是开创一个产业还是跟进一个产业,是在这个产业的繁荣期,还是在产业的淘汰期,通过企业史和产业都有一个借鉴。而且,通过这一思路可以对整个经济周期发展研究有所启示。一个创新带动一个产业,而一个产业的繁荣会对一个时期的经济发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美]彼得•德鲁克.创新与企业精神.蔡文燕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1、求实精神。
科学认为世界是不依人们主观意志决定的客观存在,科学活动要求人们从事各种物质创造活动时应该遵循“实事求是”的态度,要求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运动,因此,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首要要求。科学精神,就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精神,也即实事求是精神。“解放思想,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实质。科学认为世界的发展、变化是无穷尽的,因此,认识的任务也是无穷尽的。不断求知是科学精神的要求。科学要追求真理,不盲从潮流,不迷信权威,不把偶然性当必然性,不把局部看作全体。
2、实证精神
实证精神要求一切科学认识必须建立在充分可靠的经验基础上,以可检验的科学事实为出发点,运用公认为正确的研究方法完成科学理论的构建。实证精神是一种客观的态度,在思考和研究中尽力地排除主观因素的影响,尽可能精确地揭示出事物的本来面目。同时,这种客观性又必须满足普遍性的要求,即,客观知识必须是能够重复检验的公共知识,而不是个体的体验。实证精神,就是尊重事实、诚实正直,并进行符合逻辑的思维,是科学的重要品质。
3、探索精神。
探索精神是由作为科学研究对象的客观世界的无限性和复杂性所决定的。研究对象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科学探索永无止境,思想解放亦永无止境。科学的最基本态度之一就是探索,科学的最基本精神之一就是批判。
科学研究不仅是一种智慧的劳作,也是一种精神的探险,单靠聪明的大脑是不够的,还需要坚韧精神,不怕失败、不怕困难、敢于向困难挑战的精神。科学精神是顽强执著、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古往今来,任何一项科学发现和发明,都不是凭空出现的,都经历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样一个完整过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经历过不断探索真理、不断追求真理、不断坚持真理这样一个艰难过程。马克思曾指出:“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必须提出这样的要求:‘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科学家们正是凭着锲而不舍、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以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孜孜不倦地探索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的各个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4、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对理智的崇尚,是科学认识主体通过概念、判断、推理、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逻辑性的思维活动所体现出来的。理性精神把自然界视为人的认识和改造的对象,它坚信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人可以凭借智慧和知识把握自然对象,甚至控制自然过程。要求人们尊重客观规律,探索客观规律,并把对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作为人们行动的指南。
科学认识的过程和对象十分复杂,单凭直观、感觉是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人们必须仰仗理性思维才能超越此岸世界并最终达到彼岸世界。提倡科学的理性,就要反对盲从和迷信。崇尚理性思考,绝非简单拒绝或否认人们的非理性的精神世界。人们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不仅追求理性和真,而且追求情感、信仰,追求美和善、意义和价值。但是,如果失却了健全理性的导引或调节,人们就容易迷失方向,就会陷入迷茫,就会产生思想和行动的盲目性、自发性。
5、创新精神。
如果说求实精神深刻反映了人们对客观规律的探索与尊重,那么创新精神则充分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是要人们墨守成规。科学精神倡导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鼓励人们在尊重事实和规律的前提下,敢于“标新立异”。科学精神的本质要求是开拓创新。科学领域之所以不断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意、新开拓,之所以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不断更新观念,大胆改革创新。因此,科学的生命在于发展、创新和革命,在于不断深化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科学的突破和创新往往要受到旧思想的强烈反对,所以创新也包含着勇敢无畏精神。在科学研究中要敢于根据事实提出与以往不同的见解,科学史上重大的发现无不是一种创造思维的结果,比如,“场”的概念的建立,“黑洞”的发现等。实践证明,思维的转变、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往往会打开一条新的通道,进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一部科学史,就是一部在实践和认识上不断开拓创新的历史。
6、怀疑精神。
怀疑精神是由求实精神引申而来,它要求人们凡事都要问一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而决不轻易相信一切结论,不迷信权威。合理怀疑是科学理性的天性,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观念束缚的一把利剑。缺乏怀疑精神,容易导致盲目轻信。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而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新思想是在对旧思想的否定中诞生的,真理是在同谬误的斗争中发展的。当然,科学的批判精神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绝对否定,而是辩证的扬弃。科学精神体现了科学性与革命性、建设性与批判性的统一。
7、独立精神。
独立精神是对从事科学活动的主体必备的基本要求。科学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所以要受到社会舆论、社会道德、社会政治等因素的影响。而科学作为一种理性活动,以追求真理为目标,只能实事求是,不能屈服于任何外界的压力,所以,对于科学家而言,必须具备独立精神;对于社会而言,则必须具备民主精神。民主是科学发育不可缺少的社会环境,民主是科学发展的必要条件;随声附和,或为了迎合某种需要而随意编织自己的见解是与科学精神决不相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