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会计;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21-0300-01

1 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要素变化分析

1.1 控制环境的变化

企业内部会计运用网络技术以后,控制环境将发生以下变化:第一、简化治理结构。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企业快速做出反映以满足市场需求。过去臃肿的结构和的作风势必会被市场淘汰。组织结构的扁平化,使内部控制层次明显减少,但责任更明确、效率更高,有利于决策者和决策执行者迅速沟通,真正做到向治理要效益;第二、理念发生改变。网络环境下,要求企业的治理者要树立信息意识,更新控制观念,增强治理企业的灵活性,学会在动态的环境中发挥其凝聚力,在磨合中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向心力。

1.2 风险评估的变化

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关键环节。在网络环境下,企业风险评估的范围加大,重点发生转移。任何有价值的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连接实现实时和同步传递。信息在企业内部的高度共享和实时传递极大地降低了企业内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和个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同时,伴随着业务流程的改变,系统的开放性、信息的分散性、数据的共享性,极大地改变了以往封闭集中状态下的业务运行环境,从而改变了传统的风险控制内容和方法。

1.3 储存方式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储存方式和媒介发生变化。从数据和交易层次来看,网络会计采用了高度电子化的交易方式,对数据的正确性、交易及其轨迹均带来新的变化。不仅是帐本,很多工作都被电子化。电子符号取代了财务数据,信息的载体已由纸介质过渡到磁性介质和光电介质。对这些介质的保存有较高的要求,易受到高温、磁性物质、剧烈震动的影响,其保存的数据资料易于丢失。

1.4 控制活动的变化

网络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的手段具有多样性、灵活性、高效性特点,内部控制的预防、检查与纠正功能得到增强,信息的时效性成为衡量企业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的主要标准。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再高度依靠于审核人员的数量和复杂的内部控制程序,而依靠于控制思想、控制方法和控制技术,企业的控制活动具有控制标准一元化、员工自我控制特征。

1.5 安全风险的变化

在网络环境下,大量的会计信息置身于开放的网络中,电子单据、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使原始凭证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安全风险,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很难得到保证。而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再加上缺少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很有可能遭受非法访问、黑客的恶意攻击和病毒的感染,导致计算机硬件的故障、用户的误操作等,都会危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性,给网络会计控制带来很大的困难。

2 加强网络环境下会计内部控制的措施

2.1 根据新特点制定新制度

2.1.1 严格岗位设置,进行有效的职责分离

在会计的信息化系统中,由于自动高效的特点,许多不相容的工作都合并到一起执行,这样就很容易形成内部隐患。为了强化系统的内部控制,比较有效的方法就是在网络会计系统中分别设置系统设计、系统操作、数据录入、数据审核、系统监控、系统维护等岗位,各个岗位之间相互联系、相互监督、相互牵制。在一般情况下,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规定要由两个部门或两个以上部门、两名或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分工负责,起到相互制约的作用。

2.1.2 实行严格的网络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系统软件应设置有关操作人员的姓名、操作权限、相应人员的密码和电子签名,对用户的登录名和口令的合法性进行检查。对一些需严格控制操作的环节,设置多重口令,合理设置网络资源的属主、属性和访问权限。同时要按操作权限严格控制系统软件的安装和修改。为了防止非法修改软件,必须对软件的修改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

2.2 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2.2.1 多途径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

我国各级各类教育机构要结合发展要求,及时调整办学思路,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加大会计人员的培养数量,可通过对会计人员在职培训、鼓励会计人员自学、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以及实行岗位轮换制度等措施,帮助他们提高素质、积累经验、更新知识,使他们不仅具有较深的会计理论功底和娴熟的会计业务技能,而且还能掌握现代网络技术,熟知商务知识和法律法规,能从容应对知识的快速更新和经济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适应网络会计核算、管理的要求。

2.2.2 加强会计人员思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一环,应贯穿于会计人员整个职业生涯的始终。因此,各级财政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还应制定相应的检查考核具体办法及奖惩制度,以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操守。

2.2.3 加强会计人员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各单位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组织会计人员认真学习国家财经方针、政策及《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深刻领会、全面掌握有关知识,使会计人员严格以财经纪律和有关法律法规要求自己的职业行为,增强法制观念,远离犯罪。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化;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系统

随着新医改的实施,大部分医院加大了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财务内控制度,从而促进医院的稳定发展。因此,在信息化环境中,医院需要综合分析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的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使其满足医院发展的需求,促进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化管理。另外,通过对医院财务进行内部调控,降低医院的财务风险,提高其财务管理水平,有效的提升医院整体的经济效益,保证医院的平稳、和谐、可持续的发展。

一、医院构建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必要性

第一,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制约医院会计人员的工作。医院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医务人员需要进一步加强职业意识,增加人们对医院的满意程度和信任程度。同时,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全面的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院的长远发展,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第二,医院需要加强对各个部门、科室等工作的监督力度,并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通过科学有效的管理财务内部系统,可以保证医院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第三,大力建设财务内部控制体系,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随着经济资源的短缺,市场经济竞争逐渐趋于白热化,为了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保证其市场地位,医院需要加大对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投资和建设。另外,我国目前的医疗水平远不及国外先进的医疗水平,致使我国的医疗事业中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考验,我们只有合理的控制财务部门的财务情况,才能有效的提升我国的医疗水平。

二、当前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内控环境不佳

首先,在目前大部分医院的内部管理中,存在许多“无章可循”的现象,即使有部分医院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也没有人遵循,使得内控体系没有真正的落实到管理中。其次,当遇到财务内部控制中的一些实质性的问题时,医院的管理者一般不按照相关的内控规定处理,而是趋于“灵活处理”,降低了内控机制的可行性和严肃性。甚至存在一部分医院的内控机制落实不到位,趋于形式化的现象。最后,医院领导者不重视财务内部控制系统,从而影响了内控制度的落实情况,给内部管理带来一定的阻碍,造成一些工作流程漏洞,抑制了医院的长远、和谐的发展。

(二)内部缺乏先进的审计职能

第一,虽然部分医院按照相关规定设立了内部审计部门,但是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配置数量不达标,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质量。但部分医院还没有合理的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部门,或者设立形式上的内部审计部门等,都没有很好的监督和审计医院的财务状况。第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新业务的发展,国家制定了有关扶持和鼓励利用社会资本来创办医疗机构的政策,合作办学、创设分院等现象越来越多,致使医院的发展受到影响,经营管理内容和活动等都变得复杂化,内部控制的重点也开始转移,医院需要进一步加强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但就目前而言,医院的财务内部控制系统还是以事后检查为主,并没有加强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从而影响了内部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阻碍了医院的和谐发展。

(三)人员缺乏一定的内控意识

医院的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内控意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内控工作实施的效果和质量。就我国医院目前的状况来分析,大部分医院的管理者都以医疗专家为主,缺乏一定的管理经验,导致其管理思想和管理能力都跟不上医院发展的步伐,工作模式缺乏创新,内部控制理念落后,影响了医院的内部控制建设。另外,管理人员缺乏应有的内部观念,致使医院缺乏统一的对日常内部管理工作的部署与领导,使得遇到的问题无法及时的解决,影响了医院的有序发展。

三、信息化环境中医院财务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

(一)建立健全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医院长远发展的前提是提高内部管理效率、完善财务内部控制机制。首先,医院需要有效的管理和控制医院内部内部相关组织机构设置的合理性,利用账户牵制的选择,建立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的制度、关键岗位轮岗制度、相应的预算管理制度等,完善医院的医务流程。其次,将权责明确的进行划分,保证职务分离机制的不相容性。另外,对医院中的发展总目标进行分解,并具体到各科室,成立费用与成本的责任中心,完善目标成本控制机制的建立。最后,医院医疗物资的采购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安全控制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医院的财产物资数据库,从而保证医院的财产安全。

(二)构建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系统

首先,在信息化环境中,根据安全管理的原则,加强对医院内部审计的信息系统的构建,从而更加科学、合理的保证医院财务数据的安全、完整。另外,还需要遵循职责分离和专人负责的原则,保证各科室在制定审计管理制度时能够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对违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其次,建立健全的数据库系统,减少因系统故障而导致文件丢失情况的发生,从而提高数据的原始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最后,加强对医院内部审计系统的管理,不断的提高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增加医院管理者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从而保证审计数据的真实性。同时,医院的相关人员需要不断的更新管理理念,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与改革,从而完善医院的网络系统,减少风险事故的发生,保证医院内部控制系统的进一步完善。

(三)进一步明确财务内部控制目标

医院的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包括医院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和医疗人员的基本素质等,这些因素会影响医院经营目标和财务内部控制理念的落实情况。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改革医院的控制环境,加大对医院标准体系的创新力度,保证医院职工的责任明确,提高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促进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利落实。最后,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医院的控制目标,维持科学合理的医院工作秩序,并多次开展培训活动来提高医院职工的个人素质和工作能力。

(四)提高财务内部控制意识

首先,需要加强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力度。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保证管理的科学性、合法性,从根本上提高会计管理信息的工作水平。其次,医院财务部门需要对会计的科目和账表进行整合,有效的解决现在医院中存在的财务问题。最后,医院还需要制定财务内部控制体系与相关的实施方案,促进医院在信息化环境中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五)完善财务内部控制体系

首先,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优势,从而对财务内部结构进行整合与完善,保证医院财务内部控制工作与经营目的一致性。其次,医院需要合理的调整现有的内部结构,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系的建设。最后,在管理过程中,财务人员需要提高管理意识,明确自身责任,不断的增加医院的经营利润,促进医院可持续的发展。

财参考文献:

[1]李艳春.信息化背景下医院内部控制与内部审计的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4(33):43-44.

[2]吴光清,陈航.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3):66-67.

[3]朱丽琴.医院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X):200-200.

[4]顾晨,昂慧,林秀兰.对医院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185-187.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文化;现状;问题;规范化管理

一、X集团企业文化现状

X集团十分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早在2006年,就印制了集团的《家族文化》手册,在2011年,又结合集团新的发展情况进行了重新编印。2012年,该集团董事长应在上海中国超市联合采购联席会议上发表了《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的演讲。

1.家族文化的基本体系

(1)家族价值观

家族核心价值观是“诚信”。家族精神是“发展连锁,商业报国”。家族使命是“为顾客提供优质商品和服务,让人们生活更美好;以发展回报厂商,回报社会;建设现代大家庭,为员工创造美好生活”。服务理念是“顾客至上,购物零风险”。经营理念是“以文兴商。”

(2)家族作风与传统

现场办公。各层管理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基层情况。这也是X集团的一个突出特色。

用人原则。任人唯贤,动态管理;重人品,轻关系;重才干,轻资历;重专业,轻平庸;发现人才、使用人才、锻炼人才、重用人才。

七分原理。把别人犹豫的时间用来做事,那么别人做五件,你做十件,当然全部做好不可能,但只要做成五件就是及格,同时还额外地得到了经验;如果做成八九件事,就是非常优秀的了,但这样的人数量很少,所以我们争取做成七件,这样即使有三件没做成,总的也比别人多做了两件,而且没有做成的三件也积累了经验,锻炼了人,失败是成功之母。X鼓励员工多创新、多尝试,不怕失败,只要是正当的行为,是允许失误的。此项规定是X的一大特色。

会议管理。在集团规定的会议之外,企业的各种会议要控制,尽量少开。要讲求会议的实效、讲求会议的目的性,提高会议效率。会议尽量不占用工作时间,不要因为开会而影响正常工作。

2.家族文化的宣传与推广

(1)《X报》和X网站

《X报》和X网站是集团对内、对外宣传的“窗口”,是增强企业凝聚力,提升企业美誉度的重要载体,承担着报道集团发展、传达集团要求、宣传典型、传播经验、构建交流平台、对外宣传、开展文化营销的使命。《X报》还面对厂商、社会相关部门发放,成为集团与外部联系的纽带。

(2)入职培训

集团下设了一个部门---商学院,其主要工作即为X新入职的员工提供入职培训。培训的实质就是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目的是为了统一员工的思想。通过培训,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文化,用企业文化来武装自己,大大提高了新入职员工的凝聚力与向心力。

二、X集团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文化的归类过于笼统混乱

《家族文化》手册中分别对家族信念、家族价值观、家族工作观、家族人才观、家族作风、家族传统、家族誓词、家族标志以及家族歌曲等分九章分别进行了阐述,但其中的归类十分笼统,甚至可以说是混乱。在家族价值观中提到了企业的发展同时要兼顾国家、企业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手册中将它定义为集团的使命。但从其表述来看,这就是集团的社会责任,集团没有对社会责任这一部分做专门的表述,而是将其混在了企业文化规范当中。虽然企业文化的定义比较宽泛,但却不能把相关的内容与表述都往这个大篮子里放,否则势必会使企业文化十分混乱。

2.部分企业文化照搬照抄,表述含糊不清

《家族文化》手册中标明集团的经营理念是“以文兴商。”但是“以文兴商”这几个字究竟对于X集团有什么含义,现在恐怕是没有几个人能说清楚,尤其是对于越来越多的新入职的员工会更加费解。理解尚且无从说起,更何况认同与遵守。这是集团刚起步时,集团主要领导去外地考察郑州的一个商场时照搬过来的一个理念。当时X是一个刚刚起步的企业,文化体系建设方面十分薄弱,当时搬过来直接使用尚可理解,但是如今文化体系已经十分健全,如此含糊不清的文化理念也应该结合集团的实际情况加以调整或者修改了。

3.企业文化宣传途径狭窄有限

虽然集团通过办集团报纸、集团网站并搞入职培训积极对企业文化进行宣传,但受其形式及宣传的广度与深度的限制,企业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据调查,部分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知与理解还差很多,尤其是一些基层员工对企业文化知之甚少。集团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基层员工的勤劳奉献,而企业文化又是企业发展的关键力量,如果促进企业发展的主力军不深刻了解企业的文化,那对企业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三、强化企业文化规范化管理

1.清理划分不清的其他跨界内容

企业文化的概念虽然比较宽泛,但是也是有一定的划界标准的。指引中所称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整体团队所认同并遵守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企业精神,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为规范的总称。

在X集团印制的《家族文化》手册中,家族作风中有“干部行为规范”,“业务八不准”,家族传统中有“注重员工外出考察学习”、“配车”的基本规定,应该归为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手册中也有对于家族人才观的详细表述,如“用人原则”、“用人‘四化’标准”“重视人才”、“重视大学生成长”、“鼓励外派”、“人员淘汰”等,该部分也应该整体被纳入人力资源管理的范畴;另外, “干部亲属录用审批制”“合作申报制”等规定不应属于内部控制环境的范围,而应该是一个宏观内部控制当中具体的控制活动,应放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控制活动的规定中去表述。同时,《家族文化》的手册中提到的企业社会责任也应该单独提炼出来,作为社会责任部分去做探讨。

2.提炼企业文化的核心,调整部分不符合实际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软实力的体现,企业文化一定要从企业的实际出发,做到既符合企业实际情况,又有一定的高度,能在精神层面引领企业的发展。

集团大部分的文化都比较结合集团的实际,但无论是诚信,还是发展连锁、商业报国,亦或是顾客至上这些文化都没能跳出商业集团的这个圈子。集团应从一个更大的范围、更深的角度去对集团的文化加以定义,如此才能使其具有一定的深度与高度。在集团广阔的发展背景下,完全可以剔除“以文兴商”这条模糊的文化,取而代之以新的、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文化。亦或是将这种不知所云、模棱两可的文化与企业实际相联系,赋予其现实意义。

3.拓宽企业文化宣传途径

企业文化贯彻落实情况的好坏,直接体现了一个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程度与员工为企业服务的忠诚度。因此,无论职务的高低,每位员工都应该深刻理解为之服务的企业的文化,以企业的文化来规范并指导自己的工作。

X集团在文化宣传上只是对新入职的员工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并没有针对在职老职工企业文化方面的强化。若想改变这种情况,建议由集团牵头,以企业为单位定期举行“集团文化知识竞赛”,让广大员工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对集团文化的认知与理解,即所谓“成人版的寓教于乐”,同时加大奖励的力度,让员工感受到集团对文化的重视。另外,定期举办一些由集团高层所做的企业文化方面的讲座,积极宣传动员员工踊跃参加,这在企业文化的宣传上,作用也不可小觑,让员工即时了解最新的集团文化,逐步让员工养成自己的工作与成长离不开集团的文化的认识,让广大员工,尤其是基层与老员工认识到是集团文化在无形中推动了集团的发展。

四、结束语

企业文化在内部控制环境五要素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影响是显易见的。一个适当、符合企业实际情况的企业文化就如同人的血液一般,是深入渗透到人的整个身体中的。于无声处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身处企业的每个员工也无时无刻不受其熏陶、感染。因此,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与态度,势必会影响企业的最终发展,因此我们企业要高度重视作为内部控制环境要素之一的企业文化要素。

参考文献:

[1]高翠莲.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内部控制.会计之友,2010(10).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创新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3)11-0086-06

一、引 言

以系统科学的视角分析内部控制的演进,内部控制是沿着两条线索交错发展的[1]:一条线索是源于企业内在需求的“自组织”的发展;另一条线索是源于社会监管需要的“他组织”的发展。然而,目前内部控制演进的两种线索却出现了发展失衡的情况。一方面,在外部监管的推动下,内部控制以内部牵制为起点,经历了内部控制制度阶段、内部控制结构阶段进入到整合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监管理论和手段逐步完善;另一方面,企业对各项内部控制规范的反应比较消极,外部监管效率和内部管理效率普遍不高。尤其在《萨班斯法案》出台后,更加突出的矛盾表现为政策与制度实施的交易成本递增,而其制度收益却递减。外部监管的强势推动没有能够带动企业内在需求的同步提高。企业自身推进内部控制的动力不足,导致将内部控制过多地局限在财务报告领域,并且执行效果欠佳。

突破内部控制发展瓶颈的关键在于加强企业内在发展动力,实现更高层次上的自组织发展。控制环境是内部控制所有控制要素的基础,由多个构成因素整合而成,其中的每一个控制环境因素都是独立的企业管理制度,能够对内部控制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内部控制环境的要素构成、结构特点和运行机制决定了其成为内部控制内生动力源泉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内部控制环境的自组织状态是内部控制自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因。

Singleton[2]认为,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是为了能够建立充分、相应的政策,结合有效的监督和报告系统以确保管理者的目标实现。Susan 和 Joseph[3]的研究结果表明,有效的控制环境能够对其他内部控制要素起到支持和加强的作用,并且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甚至打破他们原有的工作底线。而薄弱的控制环境可能导致其他控制活动和控制手段失效,导致员工无视工作程序,结果会增加舞弊的可能性。

刘瑞文[4]指出内部控制环境问题是我国多数企业内部控制失效的最根本原因之一。内部控制环境主要关乎内部控制构建和实施的“态度”问题,对有效性的影响来自治理结构问题与观念和意识问题两个关键的控制环境因素。李心合[5]指出,企业内部环境与内部控制之间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互动关系,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实际上是完善的内部环境的体现。反过来,内部控制的创新和深化也将促进内部控制环境的完善。杨瑞平[6]等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内部控制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成果加强了人们对控制环境作用的认识,然而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1)侧重单一环境因素的作用,忽视因素间耦合作用。(2)对整体控制环境的研究缺乏专门、系统的理论支持,零散、片面,不成体系。(3)内部控制环境管理处于被动状态,缺乏自身创新能力。本文尝试突破传统研究的局限,关注内部控制环境的内生动力和整体组织能力,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环境管理机制。

二、自组织理论为内部控制环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自组织理论是研究自组织现象、规律学说的一种集合,它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复杂自组织系统(生命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机制问题,即在一定条件下,系统是如何自动地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一种有序结构演变至另一种有序结构。

哈肯[7]从自组织产生的动力出发,认为如果一个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没有外界的特定干涉,便说系统是“自组织的”。吴彤[8]在哈肯的基础上,从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方式把组织划分为“自组织”与“他组织”。认为他组织是指如果系统在获得空间的、时间的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存在外界的特定干预,其结构和功能是外界加给系统的,而外界也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统。范阳东[9]认为,自组织作为一个过程演化的概念时,它包含了三个过程:一是从非组织到组织,即从混沌到有序,它意味着组织的起源;二是由组织程度低到组织程度高的过程,即组织层次上升跃迁的过程,是有序程度得到提升的过程;三是在相同层次上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自组织与他组织之间相互联系、互为依存。自组织与他组织并不能完全割裂,它们共存于一个组织系统中。

三、内部控制环境是具有特定结构的复杂系统

1. 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确定

借鉴COSO报告[10-11],

根据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和《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规定[12],笔者认为内部控制环境包括八个构成因素:发展战略、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管理层的理念和经营风格和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这八个要素可以归纳为四类:发展战略、组织架构、人力资源和企业文化。

2.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分析

管理组织理论的发展趋势逐渐由理性的科学管理即“硬”管理向非理性的人文管理即“软”管理转变,管理思想的转变为控制手段的转变提供了理论基础。帕斯卡尔和阿索斯[13]提出“7S”模型,即结构、战略、制度、技能、员工、最高目标和作风。其中结构、战略和制度称之为“硬三角”,而技能、员工、最高目标和作风是“软性的”。

笔者认为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也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可分为硬因素和软因素两类,并形成不同的控制环境因素体系。

(1)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在组织层面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制度平台。

COSO报告[10]指出,控制环境是其他所有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内部控制提供了秩序和结构,这里强调的就是控制环境硬因素的作用。内部控制环境硬因素为内部控制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在组织层面为内部控制构建了一个制度平台。控制环境硬因素包括发展战略、组织架构和人力资源,可细划为发展战略、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组织结构、权责分配、员工的胜任能力、组织和开发其员工的方式六个子因素。这六个子因素在组织中均以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可以通过组织理论进行很好的诠释。控制环境硬因素的管理目标是以战略为导向,实现制度层面上的自组织。

(2)控制环境软因素体系形成企业的文化氛围。

COSO报告[10]指出内部控制环境设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12]指出控制环境支配着企业全体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这些规定都阐述了控制环境软因素的作用。控制环境软因素可以概括为企业文化,可细化为治理层责任、管理层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等构成因素。控制环境软因素在组织中以非正式制度的形式存在,为企业设定了一种文化氛围,引导员工的内部控制意识。控制环境软因素管理的目标是建立企业内部控制文化,实现文化层面上的自组织。

3.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双重属性分析

(1)发展战略的双重属性形成对内部控制环境的统领作用。

发展战略作为正式的管理制度,具备成熟的战略管理理论,体现出控制环境硬因素的特征,战略管理分为战略分析、战略选择、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阶段。战略作为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的核心,对其他控制环境因素如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和人力资源政策具有重要影响。

同时,发展战略又表现出控制环境软因素的特征。首先,战略是一种精神产品,是企业家个人的思维过程。不同的战略管理流派都指出战略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特殊的、组织未来的一种愿景,不仅涉及人类意识中最复杂、最细微的内容,也涉及人类的潜意识以及社会发展方面的内容。其次,战略的软因素属性在控制环境中体现为战略领导意识。托马斯[14]指出战略领导意识是指为保证战略的顺利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标,高层管理人员必须对企业内外环境信息、战略实施基本问题、实施过程行为控制等方面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较强的洞察力。战略领导意识为控制环境提供了指导思想与行动框架。

(2)人的双重属性为控制环境提供了创新的保障。

人既是内部控制的主体,又是内部控制的客体,还是所有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载体。人由物质和精神两部分属性组成。人的物质属性形成人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是人力资源政策的核心,属于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人的精神属性表现为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治理层责任、管理层观念、员工诚信与价值观都发挥着重要的软控制的作用。

4.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产生的动力分析

由内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和双重属性,可知内部控制环境是一个复杂系统,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功能。更进一步可以推导出提高内部控制环境有效性的两条路径:单因素优化和多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而这两条途径恰好反映了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根据自组织理论,如果把竞争看做是促进原来系统分解的开始与动因,那协同则发挥着整合而形成新系统的过程。因此,单因素优化和多因素耦合正是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行为过程中最基本的双重驱动力。

四、单因素优化体现控制环境因素之间的竞争

竞争是系统论的基本概念,任何整体都是以其要素间的竞争为基础,而且以“部分间的竞争”为先决条件。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是协同的基本前提与条件,是系统演化的动力。

1.发展战略是控制环境理论的一条重要发展线索

内部控制理论、管理控制理论、控制环境理论与战略理论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推动。战略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天然的互动关系,战略决策理论的管理思想注重企业外部大环境的变化及其对企业经营的决定作用,认为企业战略的基点是适应环境,实施战略需要组织结构的变化与适应。

20世纪7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对COSO报告产生了深刻影响。与战略管理理论相吻合,《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突破了惯用的内部控制的程序政策论等静态概念的界定,指出内部控制是一个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循环往复的动态过程。为了保证战略实施有效,COSO报告开始加强风险意识和风险控制,并于2004年《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新增战略目标为最高目标,战略化的集中控制能力成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强弱的重要标准,由此可见,发展战略在内部控制理论和控制环境理论中的重要地位。

2. 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层面是控制环境自组织的一个重要前提

公司治理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公司治理是指所有者(主要是股东)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与制衡机制,其主要特点是通过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管理层构成公司治理结构的内部治理。作为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公司治理,其对内部控制的影响主要来自治理层对自身内部控制责任的认识和行动,所以是狭义的公司治理,可以将其明确为治理层的监督与指导。

公司治理结构是股份制公司的基石,也是企业内部控制的基础。完备的公司治理结构有利于把握企业内部控制的正确航向,落实内部控制的实施,为企业所有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公司治理结构决定了高级管理层的基调,是内部控制实施的制度环境。要彻底改变内部控制目前的控制盲控区和弱控区[15],必须将内部控制上升到公司治理的层面,这也是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发挥作用的一个重要前提。

3.组织结构是控制环境运行的依据

组织结构既是内部控制的环境,又是内部控制的手段,实施内部控制需要以组织结构为载体,组织结构是内部控制得以实施的直接组织依托。同时,组织结构设置需要体现内部控制思想。从简单组织结构,到层级制组织结构,再到新型组织结构的变迁,是组织结构适应内部控制实现方式变化的表现。传统组织主要通过等级、权力和指令等方式进行控制,是他组织。被动的、等级制的组织已经走向终结,自我管理和引导式管理才是未来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学习型组织为代表的新型组织结构,在管理体制上通常是扁平式的柔性管理模式,表现出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等特征,是一种典型的自组织管理模式。

4.人力资源系统影响其他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设计和执行

企业中的所有成员既是内部控制的实施客体(作用对象),又是内部控制的实施主体(执行者),因而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能否有效发挥作用尤其重要。人力资源作为控制环境因素包括员工的能力和素质以及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

员工的能力和素质是非常重要的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企业董事和高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决定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决定对内部控制监督与指导责任的履行,决定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员工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影响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影响企业文化被理解与接受的程度。

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是企业组织人力资源管理的根本依据,是企业员工能力和素质获得与提高的重要保障。若企业所有的人力资源政策(尤其是聘用、培训、业绩管理、提升、报酬等)都强调内部控制是所有员工的职责,那么内部控制的执行就会成为员工的“自觉”行动。若不能通过企业人力资源政策的各个环节予以体现和加强,内部控制就只能停留在理论或概念层面,而对员工工作中的行为不能产生真正的影响。

5.管理层观念决定控制环境的氛围

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直接决定了内部控制环境以及整个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管理层观念是企业管理层指导内部控制的思维根源,是企业行为规范和员工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因此,管理层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企业文化的形成首先是来自于高层的管理理念,来自于管理理念与社会文化、个体目标的沟通与配合,并逐渐成为组织中主流共识的价值体系和行为体系。积极的管理层观念推动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的形成。

6. 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影响内部控制文化的稳定性

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形成员工的责任心,即从“主观”上愿意履行对本职工作所做的承诺,具有责任心的员工更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责任心能够进一步发展成为“内部控制”型人格特征,最终实现“自我控制”的组织目标。

从结构阶段开始,员工的诚信和道德价值观便成为内部控制关注的内容之一。如果员工缺乏应有的诚信及职业道德,那么就可能无视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员工的诚信和职业道德既与其本身的特质有关,也与企业的奖惩制度和管理氛围等有关,良好的控制环境基础能够矫正员工的价值观,进而巩固和发展企业文化。

五、多因素耦合作用体现控制环境因素之间的协同

协同是指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相互协调的、合作的或同步的联合作用与集体行为。协同是系统整体性、相关性的内在表现。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内部控制环境不仅表现为各构成因素的多样性、异质性和双重属性,还具有软、硬因素体系所不具有的、通过构成因素之间耦合作用形成的整体特性。控制环境构成因素的异质性和双重属性为控制环境的耦合提供了作用基础,软、硬因素体系内部以及软、硬因素体系之间都存在着高度耦合。

1. 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形成制度层面上的自组织

发展战略在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发挥着主导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的配置和分工等方式来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体系的最高层次,是主要的战略管理主体。一般来说,战略对公司治理的决定关系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公司治理结构要与战略相匹配,如设置战略管理委员会,从高层组织机构上为战略提供保障。第二,治理主体的观念和行为要和战略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将内部控制提升到治理层面的目标。

组织结构的设置要以战略为导向,确保组织结构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敏感性,使组织在开放的环境中发展演化,推动企业从传统的组织模式向新型组织模式的成功转变。郑石桥[16]认为战略对组织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企业在不同的战略发展阶段需要不同的组织;企业不同的产业组合需要不同的组织;企业不同的战略态势需要不同的组织。

人力资源建设以战略的需要为出发点,制定人员的选聘、培养、评价、激励机制,注重企业长远发展而非短期利益,既为员工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又为企业储备丰富的战略型人才。

控制环境硬因素是组织理论相关内容的缩影,经济发展、组织演化和内部控制环境之间存在多路径反映和相互影响。根据组织管理理论,组织本身就能产生自发的控制行为。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为控制环境的自组织提供了必要的制度基础。

2. 控制环境软因素体系内的耦合作用形成文化层面上的自组织

内部控制环境的软因素体系包括自上而下的三个层次,依次是治理层责任、管理层观念和员工价值观,这三个层次都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紧密链接与互动,形成不同的管理情境,推动企业内部控制文化的形成。

治理层责任决定了控制环境的风格及其演化,董事会下设的各类委员会,如审计委员会、战略管理委员会能否设立及作用发挥的效果,都与治理层责任有关。

治理层的恪尽职守带动管理层树立积极、健康的管理理念。管理层观念代表了管理层对待经营风险的态度、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管理层观念指导员工的行为方式,使其朝着企业的基本信念努力,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管理层清楚、准确地表述自己的内部控制政策能够积极推动组织建立和维持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环境。

管理层观念左右着企业的员工价值观的取向。然而,企业家精神和管理层观念只有得到员工的支持和认可,才能正向强化员工的诚信和职业道德,促进员工自愿接受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和控制,自觉地对个体行为进行引导,最终成为内部控制文化的忠实追随者。

控制环境软因素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对于组织凝聚力的培养、相互信任关系的建立、组织成员实现自我管理等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 软硬因素体系之间的耦合作用形成具有高度一致性的控制环境

内部控制环境单个构成因素越独立、对内部控制的影响越强,组合在一起构成的控制环境就越复杂。每个控制环境构成因素除了属性不同之外,稳定性也存在差异。比如,治理结构相对稳定,以法律和法规的形式确定;组织结构需要配合战略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跟随经营周期的变化;而企业文化则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内部引导和外部渗透共同形成的,由日常的量变发展为质变。多个构成因素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叠加、也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相互磨合、相互适应。

程新生[17]认为单独的正式控制系统和非正式控制系统都有其缺陷:过度的正式控制,由于其刚性会导致过高的契约成本;非正式控制是一种柔性控制,容易流于形式,控制效果不容易度量。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结合起来,能够在刚性和柔性之间达到合理的平衡。

战略不仅对控制环境硬因素体系具有统领作用,也是整个控制环境的核心构成因素。发展战略对内部控制具有根本导向和基本影响因素的作用,决定着内部控制的内容、方式和方法[18]。管理层的经营风格要与企业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员工的价值观要与企业的战略思维同步发展,不能只关注既得利益。

治理层责任和管理层观念可以概括为企业家精神。企业家精神是控制环境的软因素,又是整个内部控制环境生发器。第一,战略是企业家精神的反映,是企业家思维和意识的体现。第二,企业家精神支配着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的形成和演化。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是根据企业家意志建立起来的,是企业家精神发挥作用的基础与空间。就整体治理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迁而言,是一个渐变、演化的过程,但就某一企业的变革而言,往往是组织领导者的设计或推动的结果。第三,企业家精神决定了企业文化的内容及其演化方向。

在内部控制环境中,企业文化是一个无形的网络,将由控制环境的各个构成因素形成的节点连接起来。同时各项管理制度也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制度对企业文化的巩固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随着治理结构与组织结构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演化,企业文化更趋完善与稳固。学习型组织能够防止企业文化的刚性和蜕变。在学习型组织环境下,员工价值观、胜任能力、管理层的管理哲学和管理风格都会表现出自我学习、自我控制的特征。

控制环境对内部控制的影响既有控制手段、控制方法的变化,又有触动核心的本质特征、功能定位、控制理念的变化,后者就是由于文化的变革而形成的影响。内部控制环境是各项管理制度在内部控制文化作用下的自组织系统,一致性的内部控制理念和控制文化可以减少对正式制度及其实施机制的要求。

六、研究结论与建议

从他组织到自组织是内部控制环境从管理的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演化的两个不同时期。笔者认为,在自组织机制的作用下,内部控制环境的功能得到提升,能够在基础功能之上形成衍生功能。

基础功能是控制环境构成因素自身具有的功能。内部控制环境通过硬因素为其他控制要素提供必需的制度基础,为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构建秩序和结构。通过软因素设定了一个组织的基调、形成一种氛围,影响组织成员的内部控制理念和内部控制意识,塑造企业的内部控制文化。

控制环境的自组织演进以组织变革和文化变革为背景,这两种异质性的变革力量,同时增强控制环境的适应能力与创新能力,推动控制环境构成因素从量变到质变,实现自我更新。也就是说,自组织状态下的内部控制环境,能够产生内部驱动的动态创新机制,并且通过内部控制系统内的能量传递,成为内部控制发展的原动力。这就是内部控制环境的衍生功能。

在内部控制环境自组织机制的引导下,内部控制也将进入到更高层次的自组织发展阶段,使内部控制真正内生于企业,并伴随企业的演化而动态演化。同时,在宏观上实现外部监管驱动与内部需求推动的动态平衡演进。

参考文献:

[1] 张砚.内部控制历史发展的组织演化研究[J].会计研究,2005,(2):76-81.

[2] Singleton,T. Stop Fraud Cold with Powerful Internal Controls[J].Journal of Corporate Accounting & Finance,2002,13(4): 29-39.

[3] Lightle,S.S.,Castellano,J.F.,Cutting,B.T. Assessing the Control Environment[J].Internal Auditor,2007,64(6):51-56.

[4] 刘瑞文.论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J].财会通讯,2008,(11):44-46.

[5] 李心合.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导读[M].大连:大连出版社,2008.

[6] 杨瑞平.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7] H.哈肯.信息与自组织[M].郭治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3.18-19.

[8] 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9] 范阳东.企业环境管理自组织机制培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ZK)〗

[10]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M].方红星主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30.

[11] 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M].方红星,王宏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3.

[12] 财政部.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

[13] 理查德·帕斯卡尔,安东尼·阿索斯.日本企业管理艺术[M].张小冬,周全译,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8.

[14] 保罗·托马斯.执行力:运营流程[M].源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社,2004.183-189.

[15] 李连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链接与互动[J].会计研究,2005,(2):64-69.

[16] 郑石桥.管理制度设计理论与方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

内部控制环境研究范文第5篇

关键词:信息环境 内部控制 构架

一、当今信息环境下实现内部控制的特点

信息系统的实施是对企业管理的根本变革,信息系统实施的重点是观念的转变以及企业流程的重组和优化,IT人员只是对系统的技术支持,管理人员(尤其是最高决策者)是实施工作的领导与主要参与者,企业最高决策层对信息系统要有深入的了解,对本企业存在的问题要有客观的认识,对新的系统的期望要有清晰的描述,对管理的转变要有合理的预期。

二、当今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功能

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创造价值和业务集成。首先,在价值面上,必须对信息系统实施的内部控制能够给企业带来什么样的价值以及企业所需的投入产生分析、研究和比较,从而做出相应的“业务案例”和“价值估计”。

三、信息技术条件下内部控制的内容

企业在进行信息技术控制系统考虑时,诶不控制要素在其中出现的新特点,主要从组织控制、流程控制、信息控制三方面来分析。

组织控制是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进行的组织结构设计、权责安排和制度设计。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组织控制要充分考虑信息技术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对内,信息系统要与企业的岗位职责、内部之约以及责任中心控制、预算控制、企业财产管理控制、业绩评价等控制制度融合为一体,保障资金安全、会计信息真实;对外,建立企业门户,采取推拉式服务来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者的联系。

在企业流程控制的设计中,要针对组织内部控制目标的要求,对业务流程和信息流程的各类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然后为业务过程和信息过程制定规则和程序,作为控制策略的一部分。

信息控制包括信息架构建设和使用过程的控制。在信息架构建设以及使用过程中,为保证信息架构开发质量、规避风险,具体应采取下面设计策略:认真进行系统开发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加强对开发商的资质验证,对其开发的项目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合适的企业运营环境计算机信息系统软硬件与开发商等。

四、当今信息技术环境下实现内部控制的构架

内部控制的技术和方式随着企业理论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作为企业的管理者需要认真地对待这些变化和进步。当今的市场中充斥着各种所谓的新进的内部控制理论和内部控制技术,仔细挖掘发现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来自于死板的制度和体制或其衍生品。基于SOA理念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分为三层:

(一)信息系统终端,又称为逻辑展示层

作为整个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神经末梢端,除了展示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结果外也承担着搜集信息和反馈的重要任务。前段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单元、生产系统单元、市场系统单元和财务管理单元。这些单元不仅仅受控于内部控制的信息系统的业务逻辑层,更重要的是反馈和搜集业务逻辑层需要的数据,是整个系统活跃起来,变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学习的智能系统。

人力资源单元,一方面是薪资计算与发放、员工档案管理、员工入司与离退休管理、有效招聘、绩效考核、培训与发展、员工关系与激励等,另一方面可以使得企业日常事务性的人事工作都可以通过人力资源管理软件得到快速高效的完成,降低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使得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战略目标中。

生产管理单元将以生产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为主线,扩张到其他生产相关部门的数据和信息交互。生产管理单元建设范畴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生产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统一规划建设和信息共享。生产管理单元将通过高度集成的共享数据库和先进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深层次实现各生产相关部门的信息交换并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高效准确的辅助决策支持。这不仅有助于加强生产活动的综合管理,也有助于大大提升生产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

市场管理系统单元包括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三大部分。因为这三大部分都涉及公司业务的市场层面,且三者的关系密切联系,因此我们归集为市场管理系统单元。

集成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能够帮助企业对各类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管理和监控财务活动并与投资方进行沟通,是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功能是使得企业运转的所有业务的过程和状态都能实时、如实地反映到财务上,让财务文件电子化,利用计算机来代替传统的手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

(二)信息系统处理引擎,即内部控制过程和业务处理

内部控制设计包括数据建模模块、流程建模模块、功能建模模块和组织建模模块。数据建模模块的功能是把内部控制的各种数据进行建模、整理和分析以方便数据处理和以后的数据分析,主要用于后台的数据仓库的处理和数据管理。

流程建模模块主要是根据内部控制的实际需要存储内部控制的各种流程模式和流程模版。基于SOA的架构可以使内部控制的流程变得更加灵活,而且改变原有的死板制度设计。

功能建模模块主要是内部控制中的一些功能设置,这些功能主要针对流程、数据、组织的模块中的一些参数设置、功能调整以及效果检验。这个功能在系统中主要体现系统的灵活性对流程和功能模块监控管理和验证的功能。及时内部审计功能的信息也有很大部分来自于这个逻辑模块的运转。

组织建模模块针对内部控制系统中组织的设计管理。组织设计管理在系统中的功能就是内部控制系统中的角色扮演设计。在内部控制系统中很重要的角色设计直接涉及了面干的授权与控权。改善和改进授权与控权流程更新整个过程和功能,主要的业务操作和逻辑操作都在这个模块中完成。

(三)信息系统数据仓库,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数据存储层

基于SOA架构的的内部控制系统分层次、分服务的逐步架构,但是沟通这些服务和层次的重要手段就是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流。内部控制系统的信息流可以完成内部控制系统对外提供信息、内部消息传递、外部需求响应的功能。对外提供信息主要来自于第二层模块中一些管理层使用的决策信息和审计分析信息,内部消息传递主要是在数据仓库、数据逻辑层和数据执行采集层之间的消息传递,也就是设计内部控制系统中的一些数据流和命令格式,比如数据备份需求、数据实时传递需求等等。外部需求响应是针对架构在信息流上的管理层、审计部门、风险管理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些命令格式或者要求的任务指令,必须传递的一些消息格式和数据格式等等。

基于SOA架构设计内部控制系统,它策略性地站在商业和科技的交接处,从基本的应用程序与IT系统中萃取商业流程,并加以自动化。它的商业价值在于:标准化容易产生规模效应,降低企业系统重新开发和维护成本;同时,基于SOA的思路是对整个工作流程的改造,必将改变部门传统的工作思路;更重要的是,SOA思路把商业流程自IT系统分离出来,从而产生极大地商业弹性,为企业改良商业流程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这种基于SOA的设计思路成为了商业目标的完美推进器,其具备标准化、可操作、可组装的特性。简单概括,基于SOA思想的内部控制架构提供了一个通用的、可相互操作的和有弹性的内部控制架构,可以再基础架构中建立一系列支持商业模型的可重复利用的服务,这些服务有不同的内部控制单元构成,能够帮助企业完成商业流程的随需所用。

参考文献:

[1]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编委会,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