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改革的重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溧阳市竹箦中学 曹琴
以课程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任何一项社会改革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正如学者迈克 富兰所说,“变革是一项旅程,而不是一张蓝图”。对于课程改革这项重要的改革我们只有不断的摸索,从摸索中找出经验,进而形成理论。在近几年课程改革的学习和尝试中,摸索到了一点心得体会。
一: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维系师生情感的重要纽带,也是教师寓情于教的重要前提。教师和颜悦色,期待信任,亲昵适度,讲解有力,使学生从中获取喜悦、亲切、激动、自信等情感体验。在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不仅自觉地用耳朵去聆听教师的讲解,而且带着愉快的情绪,用整个心灵去接受教师的影响。师生情感交互感染,由共鸣而激起的情感“合力”,冲击着学生的心田,成为催人向上的巨大精神力量。有人说:“学生喜欢某一学科,还不如说更喜欢这一科的教师”,这正是师生关系价值的生动体现。所以刚开始接触学生是不要担心你的威严,更重要的是做学生的朋友,和学生一起来探讨学科的秘密。这样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情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二:把课堂交给学生,做好引导者
这一点说起来容易,实施起来有些困难,传统中教师习惯了为学生做主,在课堂上表演,课堂是教师的舞台,要求教师放弃长期表演的舞台,的确困难。可是学生喜欢吃自己煮的饭,即使不熟也觉得香!而且如果不试着让他们自己煮饭,学生永远也煮不出熟饭来!在课堂上,我利用化学是起始学科,学生对它充满好奇来抓住学生的兴趣,尽量让学生自己发挥,学生可以自由发言,提出自己的观点、想法供同学一起讨论,课堂上我只是一个组织者。这样的课堂看似很乱,但效果很好。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我认为这比什么都重要。当学生激情高涨时,会在课堂上辩论起来,大多数学生都会积极参与到其中来,他们在辩论中学到了要学的知识而且印象很深。很多学生为了在辩论中占上风,课后会自己去了解与下节课有关的内容,这样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课堂上学生有了充分地讨论研究,发现自己的不足,构建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层次的收获,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和观点,让学生在交流、探究、比较的过程中将知识优化组合,完成筛选,做出正确判断。
三:适当分化知识点的难度
初三化学是起始学科,有一些知识点对学生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作为教师都明白这样的道理——当学生听不懂时,就会走神。所以要适当分化知识点的难度。例如:构成物质的奥妙,这一章要求学生有很强的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可是大多数初三学生这种能力较弱。同时,这一章开始从定性转向定量计算,是后几章学习的基础。如果处理不当会成为一个教学难点,有些学生开始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这里就成了学生的分化点。我一直认为这里是保住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刚接触到这一章时,我就告诉学生这一章的地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让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它。然后树立他们的信心——我们能突破它。要求学生把这里当成考验自己的机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引导他们学习时,我利用一些模型帮助学生想象,把一些学生不熟悉的知识与身边熟悉的事物进行类比,而且故意饶过一些学生初学时不容易接受的问题。等学生熟悉了基本理论,再引出来供他们讨论。总之,调动一切可用资源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此章。学完此章时,学生说:“老师没有多难吗?”我知道我已经通过第二关——成功的保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针对后进生进行合理的辅导,及时的激励
一、适应语文新课改,必须转变教学理念
理念的转变,是适应语文新课改的根本前提。语文新课改不仅仅是单一的教材改革,还有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等。面对语文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要尽快转变传统教学理念,确立适应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结合自己的工作展开新课程的探索与研究。
1.师生平等观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师要在新的课程环境下逐步从所谓“传道授业解惑”的权威向与新课程同步成熟的“平等中的首席”作根本位移。教师要由课程知识体系的传授者转换为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就应以“对话人”的身份尊重同样作为“对话人”的学生个体及其对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式的选择,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强化民主意识,即语文教师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
2.全面评价观
纲要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呼唤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深入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即时即地的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对考试形式的终结性评价也要加以改革,如毕业会考、中考和高考。事实上近几年考试改革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如近年来苏州语文中考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评价理念和思想,试卷普遍地注意到贴近社会、生活,以考查学生能力、发展学生潜能为目的,重视知识的运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等。
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标准也要改变,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学生质量。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不搞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教师必须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兴趣课外多读书。而这也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的首要问题。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说、敢问、敢辩,激活他们创新的欲望,使学生主动求学的欲望高涨,由此获得的教学效率也极高。新课标要求老师要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中的主角,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应该是一个对话者,一个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是导演而非主演的角色,起到的应该是穿针引线的作用而非仅仅是传授而已。所以老师要学会的是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他们积极地去思考发现问题,并给予学生方法上的点拨,而不是充当他们可靠的拐杖。
三、在备课方面,包括教材的处理、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
对不同课型的处理,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如对诗歌单元的处理以学生多读为主,在反复诵读中去品味诗歌,而对文言文的处理则是要稳打稳扎,要求学生的翻译要落实到字词句,一点也不能马虎。另外,从听课中我也渐渐领会到讲课重要的是要解决重点、难点,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反而容易造成重点不突出。而教学手段也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不能因为注重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因此,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要逐步学会合理处理课材,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思路,并且要能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教学的内容。
四、在突出人文性的同时,要强化基础知识教学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语文以本来的面目。
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没有提及。我常常把课堂教学组织得热热闹闹,教学形式也变化多样,但缺乏对语言文字的揣摩品味,也没有对优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独到分析见解,更没有安排必要的训练。这必须予以矫正。
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五、同伴合作,在合作研究与探索中提高自己
面对新课改,教师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但也离不开同伴的合作。乍看这是不经意的交流、疑难问题的探究,但经过合作同伴的点化,教师会茅塞顿开,恍然大悟。我校同年级教师或语文组教师相互听课,相互学习,相互研究交流,已蔚然成风。遇到班上的管理问题,课前的教学设计、板书、疑难问题等教师间都能互相商量。问题的发现、成功的尝试、失败的苦恼、有趣的课堂实录都是我们交流的话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在教学改革中,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兴趣的火种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有的学生形象思维占优势,对美术的兴趣浓厚,学习效果就会好些;而有的学生逻辑思维占优势,对美术缺乏兴趣,绘出的图形就会差一些,教师就应鼓励他们,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作品加以肯定,促进其智力和个性的正常发展。
一、跳出传统,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创新素质
我们传统的美术教学以临摹和写生为主,一味地使用灌输的方法,往往会使学生认为只有教师教的东西才是正确的,画的像的才是好的,离开了灌输,部分学生就无能为力了,根本谈不上创造。因此,只有利用学生喜爱学习的优势,以启发,提示,引导,鼓励为主,设置自由的氛围。命题画也应该给学生充分的创作自由,不要让范画局限学生的想像和创作,造型也不必强调统一,准确。比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听音乐,画感觉”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欣赏音乐,并用画笔作指挥棒,进行“指挥”,然后教师示范,可以在画纸上进行“指挥”,几笔简单的点线画,让学生感觉音乐的节奏,让学生猜猜老师这样作画的动机,想法。
二、设计体现在学生创造能力的绘画过程
传统的绘画教学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静默端坐,让学生听老师一个人在上面讲课,等老师灌输,讲述完了,再按老师给的范画照葫芦画瓢,按教师定的规则要求做,学生没有思考的时间和余地。一旦学生画得和范画不一样,教师会把“新意”扼杀在摇篮中。这样,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就会失去自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会逐渐丧失,只要求同思维,没有求异思维,更无创新火花可言。因此,为了保护和增强学生稚嫩的创新意识,绘画时可先不出示范画,在绘画前组织学生观察,一引导学生把自己头脑中创造的图像表现出来。如教“我栽种的植物”一课时,我不出示范画,让学生明白什么树,怎么画,让学生先说,各种植物的样子,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实地观察让他们通过观察去构思,绘画,他们画出的小鸡,肯定是千姿百态,活泼可爱的。接着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给学生以提示,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作画,这就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其创造能力。
三、开展体现学生创作能力的展览评议和个性化的作业批改
过去展览评议学生作品时,“重效果轻过程”以像与不像为尺度来衡量,评议的侧重点多以教师为出发点,忽略了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程度。现在,评价学生作品,不再以绘画技巧”画得像不像”为标准,而是从构思是否新颖独特,想象是否奇妙特别,内容是否充满童趣,落笔是否大胆等这些方面去评价,通过教师恰当的评价,对每个孩子的作品进行肯定,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使每个孩子的创新能力都有所提高。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每个学生的身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而这种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并不是短时间就可以完成的,必须从小学低年级就打好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抓住学生每一个细节进行培养。
美术作业的批改是美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的一面镜子,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做好美术作业,教师应怎样对待学生的作业呢?作业的批改首先要遵循公平认真,作业成绩评定的首要标准是作业的质量,它绝对不能受教师对某位学生的印象,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如果教师能对学生的作业抱有一种宽容的心态,在允许的范围内适当降低作业评判的标准,尽量多发现他们作业中存在的优点,以好的成绩和适当的评语对他们加以鼓励和肯定,则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百倍的信心去学好知识。忌指名道姓点评水平较差的作业,忌讽刺挖苦的语言,这样做会极大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他们丧失学习的兴趣。点评时教师要以表扬为主,因为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赏识;要语言精彩,风趣,幽默,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
评析:
最近我将浏览文章的视角定位在课程改革之后教育工作者对小学美术教育的不同观点和反思,这篇文章和李欣老师的文章有很多共同,同样是转变视角,将学生放在首要位置,提倡用兴趣的火种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且也谈到了有的学生对美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已经丧失了兴趣,而作为教育工作者是不能放弃这些学生的 ,我们还要引导他们,要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对他们的作品给予更多的鼓励层次的主观评价,只有这样才不背离我们的教学初衷。
这篇文章最吸引我的是作者谈出的一些可实施的课程方案,比如说,“听音乐、画感觉”这一课程的设计,充分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可以大胆的画出自己对各种不同音乐的感受,设计的集体创作环节不单单发挥了个人的个性,更锻炼了孩子与他人协作的能力,并且在孩子与孩子的交流中更容易碰撞出火花,闪现新的灵感,这样远比孩子只跟着教师走,孩子追随教师的思路好的多,而课堂气氛的活跃,孩子的兴奋、愉快这些都很有助于兴趣的培养,便也是有助于我们教学目的的达到。
关键词:过程考核;项目教学法;“电子技术”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李娜(1977-),女,黑龙江依安人,南京师范大学电气与自动化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0042)
基金项目:本文系南京师范大学中北学院教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6-0056-02
“电子技术”课程是自动化、电气、电子信息、测控、计算机等很多专业的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是此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电子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一直是“电子技术”课程改革多年来追求的目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讲,从这一基础的专业课着手实现,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才能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注重考核过程的课程体系,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研究实践式学习模式,为学生后续的专业课学习建立学习机制,转变学生的学习观。
一、目前“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随着近年各大院校开展课程的教学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被采纳到“电子技术”课程当中。[1,2]各大高校已普遍开设了包括实验、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课外科技活动等在内的各种教学环节,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走过场”、模仿型或验证型操作较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受传统教育影响,相当多学生重视学分的程度远超过实践内容,因此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效果与最初预想相差甚远。当然,也有部分高校在实践创新教育方面的举措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大高校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实践创新教育的特色。[3,4]但是也应看到,这些措施和方法还不够系统和全面,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涵盖培养措施、激励制度、评价体系和管理措施的系统性模式。这使得学生徒增学习的压力,仍追求学分和成绩,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培养自己真正的能力。因此,需深入开展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真正的人才。
二、注重考核过程的“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开展的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断,最终仍以“期末+实验+平时”的形式考核,[5]并且期末的比例很高,必然使得学生仍然注重期末,而平时的学习就应付了之。在使用的新教学手段中的一些教学方法,例如项目教学方法,突出基本知识的应用,注重实践环节。采用过程化考核的方式,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考核作为核心,考核分布在若干个项目的教学过程中,不只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的考核方式,考核方式多样化,建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课程的考核,看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系统倾向于对其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核。这样使学生的学习目标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精力更多地放在动脑动手的良性状态中,才能真正培养和选拔出对本课程和专业有兴趣的个性人才。除了卷面的考核,把实践部分、答辩情况、电路调试、故障排查和报告的撰写等内容也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把学习过程引导到良性的自主学习状态。本项改革的内容重点是实施前期改革的优秀教学方法,注重对学习过程的监督和引导,使用科学的考核方式促进先进教学方法的推广。
三、“电子技术”课程考核方法和考核过程
“电子技术”课程是基础理论课程,在相关专业的后续学习中,对此基本知识的应用课程很多,所以很多理论概念的讲解必须深透,并在实验过程中反复加深理解,才能为后续课程打好理论基础。通过使用分小组进行综合设计,注重考核环节,加强概念的应用和理解,是为后续的课程搭接桥梁,避免学生把知识分立学习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中常常遇到的现象是本门课不是重点,学生不学,也不考核,到了下门课,这个重点原来没学,这样便出现了断档,导致学生无法很好学习新的课程。这样的授课和考核过程不能达到培养和检验学生学习“电子技术”课程的目标和能力。随着高等教育对所培养人才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应用知识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考虑到“电子技术”这门课程的学习特点,采用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使用了以下方法和手段改进考核过程的科学性,以促进学生学好本门课。
1.考核形式的多样化
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就把同学分小组,每组6~8人,共同完成一个电路的综合设计,贯穿整个学期。考核前,首先按照分组,然后按照课程进度,每个小组在与进度一致的时间内,经过查阅资料、小组综合讨论、设计等过程,并把最终的电路以论文的形式上交。论文中包括设计背景、元器件选择、逻辑功能实现、逻辑图等,其中还需要说明每位同学所完成的工作量。分四步进行考核:第一步是设计方案的提出及论证,大约2周时间,考核的时候看重相关设计的综述报告的工作,经过这个了解过程,对所做的设计应用有个基本的目标和方向;第二步是具体实现,大约4周时间,考核的时候注重实现方法的理论知识的掌握,使用与设计项目相关的试题检测学习结果;第三步是提交最终的设计结果,大约2周时间,考核的时候注重实现的途径,考核搭接电路的实践动手能力;第四步是答辩,大约2周时间,答辩内容包括阐述所设计的内容,由教师和其他组的同学提出问题,由教师和各组同学打分。大约10周,贯穿一学期的大部分时间,前期是基础知识学习时间。为了避免有些同学浑水摸鱼,四个步骤都需要老师评定成绩。最后结合每位同学在各个环节的考核比例给出“电子技术”课程的最终成绩。
2.适当调整平时考核的比例,改变平时考核的内容
虽然目前考核比例为平时10%,期中20%,实验20%,期末50%,出发点也是考核整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但是这样零散的成绩比例使得每个部分所占比例都少。除了期末,每个部分的考核都不是重点内容,这样导致学生仍旧不重视平时考核的环节;在每个环节老师也没法给学生更多的内容,更多的任务,使得考核过程无法落到实处,形同虚设,看不出学习的效果,也不能给学生客观的评价。平时的成绩和实验的成绩往往是大家相同的,分不出层次。把前面三项考核内容算做一个大项来考核,考核方法具体如下:
学生在小组内实施电路设计的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问题,使得他们带着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在考核的过程中,把综合设计的实施过程作为重要的依据,考试的试卷也可以增加每组不同的考核内容,实验的内容也更宽泛。每组除了基本的理论实验需要完成,按照他们不同的项目,需要更多的实验来支撑他们的工作,使得他们进入实验室时带着目的,并能高效利用在实验室的时间。完成一个综合设计的过程是吸取知识、组织知识并把理论付诸实践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工科学生学习和工作的必备能力。以小组为单位,把实验、平时以及期中考试三项围绕综合设计结合起来,占最终成绩的50%,不固定这个比例,而根据具体综合设计内容灵活分配比例,基于学生的综合设计给出综合的考核评定结果。通过这样的学习,最终学会自主学习,培养学习的习惯和工作的能力。科学的考核过程使得这个过程顺利开展,并有很好的效果。
这个考核是基于课程全部内容的,所以综合设计题目也是基于全部内容的。与“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课程不同,设计课程由于学时所限(一般只有1周时间),学生基本只是使用本课程的某部分内容(比如数字电路或者模拟电路)进行设计。而综合设计是贯穿整个学年,并且考核也是分布在学习的过程中。另外现在“电子技术”课程的学时一再被削减,而学生的学习内容却没有减少,所以这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最有效的方法,值得推广。
3.改变试卷考试内容
在最后期末考核时,分成开卷部分和闭卷部分。闭卷部分跟传统的考核类似,本门课的常识性知识和基本知识点通过闭卷来考核。开卷部分试卷上尽量减少凭记忆就可得分的题目,这些题目与平时参与的课程小组里的项目有关,把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点通过理论设计类型、电路故障分析、综合题等考核来评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对书本上的知识不能很好地理解,没有认真参与本组项目工作,就无法系统地掌握相关的知识点,也无法完成考试题目。只有对课本上的知识理解到一定的深度,参与过电路的设计过程,学生才能在考核时更加合理地设计出所需要的实际电路,使得所学基础知识更扎实。
经过几轮实践,以小组综合设计为平台,注重过程考核的授课方式得到同学们的充分肯定。针对南师大中北学院学生,他们的学习态度得到了改变,学习进入了状态,并充分发挥了他们活跃的思维和动手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经过一个学年达到了以下几个目的:第一,通过课堂不断引入与学生小组课题相关的知识点,学生很快就投入到小组的分工中,最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不会积累到期末前挑灯夜战,而是多方面获取相关知识,并能为了完成任务主动扩大自己的知识面;第二,学生在完成本课程的学习同时,还会主动把电子技术的知识应用到他们接触到的地方,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第三,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以往三本学院的学生总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不如一本科生,通过小组内的设计工作和考核,他们都对自己亲力亲为设计的电路和最终的考核成绩很满意,综合设计考试也觉得得心应手,使他们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问题及总结
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高效扎实地学习了本门课程考核的知识点,但小组项目考核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更多地调动实际知识,运用经验,付出更多的时间。而学生和老师也在这个过程建立了感情,使得老师可以更多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操作中,小组项目设计过程考核与期末的考试考核按不同的比例结合起来,这样也可以更加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过程考核实施过程中学生会碰到一些难点,例如,学生做设计时需要大量的课外资料,这就需要学生发挥查阅资料的能力。这对大二的学生是个难点,但是也是个学习的机会。另外综合设计的题目不能太难,太复杂,因为这是初学者,太高的难度会使他们丧失最初的兴趣。对于老师来说设计难易度合适的题目也是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经过一个学期的试验,学生发现认真学习这门课是一件有趣有意义的事,而忙于抄袭别人的工作却是一件很累的事情。本课程时间跨度是一个学年,通过优化理论课程、强化实践技能、注重考核环节,形成看重学习过程的教学理念、内容、方法和手段。同时利用科学考核手段,推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学新模式;同时教学改革带动科研研究,将教师的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得高校真正成为创新科技发源地。注重考核学习过程的考核方法很适合大学的一些基础专业课,在普通高等院校中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邴丕彬,李忠洋,苏海滨.“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5).
[2]韦鸿,党运风.项目教学法在《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教改中的探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32).
[3]赵丽欣,王建平,张勇,等.“电工电子技术”教学改革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1,(36).
一、高中数学课程改革前的教学现状
从我国课程的现状来看,我们的数学课程内容比较系统,重视数学理论,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常规计算等基本技能比较熟练,这是联系实际、培养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数学课程中的不足也亟待解决,过分关注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忽视学生的感悟和思考过程,忽视对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揭示,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信心的激发和培养,我们的课程内容缺少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实际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分支、学科之间的联系,没有体现数学的背景和应用以及时展和科技进步与数学的自然联系,会使学生感到数学无用。我们更应看到:科学技术的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后,原来高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陈旧,刻意的形式化的表达以及对数学作为工具课所应起的作用的忽视,都制约了数学课的功能的发挥。所以,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新课标实施中的亮点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中,倡导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结论发生发展的过程和数学的本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数学知识结构,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让学生了解知识产生的背景,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这样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巾,养成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借着新课程改革的东风,我们应当认真学习、不断反思、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学传统的基础上,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新课程理念应走进广大一线教师的心里,落实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新课程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1.受应试教育和高考束缚。现在许多老师认为数学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提高学过的数学知识,而且还是为了帮助学生在这个竞争的社会取得成功,从而成为祖国有用人才。教师实际上包括家长、学校的理念是帮助学生在社会上取得成功,为祖国做贡献,也导致我们的不自然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学生们狂热追求名校,希望出人头地,而不是为了追求个人的兴趣来学习。这也阻碍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在这种教育理念下,教师非常艰辛地工作,只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熟练技能上,用以帮助他们通过考试,尽管我们制定新课程,编写新教材,但相应的数学教育目的,评价制度不改变,考什么教什么,不考不教,在这方面,最大的责任在于体制的束缚,例如,国外的中学或小学的老师,如果发现他的学生解题跟别人不一样,他会表扬这个学生,但我们的大部分老师,他们会说,这道题考试要这么搞的话,那就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