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前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幼小衔接;学前教育;分析探讨
一、幼小衔接导向及其对于学前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学前教育是向小学阶段学习过渡的一个前置阶段,它通过一系列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要求、手段和方法对儿童进行知识的启蒙和启发,并在这个过程中对儿童进行集体生活和自我管理意识的培养,而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要参考小学阶段对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进行相关教育环节、教育内容及教学手段和方法的设计。
幼小衔接是学前教育中的一个基本要求,它着眼于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学习和要求,提前在幼儿阶段学前教育中给予适当涉及并对儿童的心理和智慧进行塑造和启迪。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导向对于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的贡献率为37.5%,大大超过了其他方面的影响程度,同时该调查报告也显示,儿童后继小学阶段的基本能力和素质中的要素与其学前阶段的幼小衔接导向的培养效果呈现出0.45的相关系数和强度,由此可见幼小衔接导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目前学前教育在幼小衔接导向上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随着我国整个教育系统改革的逐渐推进和深入以及在学前教育中每年平均5%的递增投入幅度,目前学前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表现在幼小衔接导向上体现为儿童进入小学阶段的适应指标和学习生活等基本素质指标2009年较1998年相比平均每年上升了7.8个百分点,学前教育对于小学阶段教育的贡献率同期也实现了每年5.7个百分点的增加。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在幼小衔接导向上学前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班级课堂时间设置与小学教育阶段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造成儿童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难以适应常规班级时间的设置,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甚至厌学的情形。为了使这种情况得到缓解,幼儿园在集体活动时间的安排上应该适当延长,大班下学期集体活动时间安排在三十分钟左右,让小朋友在心理上、时间概念上有好的准备,实践证明这种时间上的靠拢非常有效;其次,幼儿教育中的教师对于儿童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和常规要求与小学阶段的学习习惯特点及常规要求出现严重的不匹配,造成了小学教育特别是小学一年级教育的困难境地。比如字体书写上,在幼儿园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在大班后期可以进行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再次,幼儿教育中的对于儿童的自理能力以及自我约束能力和管理能力等日常生活能力的培养状况不满足小学教育阶段对于学生日常生活能力的要求和基本目标。幼儿园大班应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
如:整理书包,管理自己的物品,准时上幼儿园,按时入睡,在自由活动时会结伴玩耍,听指令完成任务或听老师口头通知带指定物品等;最后,幼儿教育中儿童的阅读能力没有得到相应提高,造成了小学阶段的学习中效率和质量的下降,从而对于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信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作用。阅读能力可以使人与书产生互动,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在互动中增长。拥有这样的基础进入小学,会给小学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的方便。
三、基于幼小衔接学前教育的建议和对策
结合相关幼小教育的知识和理论,同时借鉴国外幼小教育先进国家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就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中幼小衔接问题提出如下建议和对策。
第一,幼儿教育中课堂班级时间设置要与小学阶段的课堂班级标准相近或一致,以此培养学生的课堂班级时间观念和思维。在幼儿园大班,按规定集体活动时间是三十分钟左右,注重动静交替,注重游戏,注重幼儿活动与参与。而小学上课时间规定是四十分钟,与幼儿园相比是多静少动,并且要求遵守严格的课堂纪律,从幼儿园进入小学,一下子要坐四十分钟,无疑是一场严峻的考验。
第二,针对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习惯规律和常规要求,在幼儿教育中进行前置,即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的质量要求和培养规格以相对较宽的要求进行提前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坐姿、写姿、握笔姿势是幼儿教育中一直强调的事情,如果这些基本姿势不正确,在高年级纠正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
第三,在学前教育中加强和提高幼儿自我管理能力和自理能力等基本日常生活能力和常识的教育,采用多种方式以适合儿童心智发展的特点进行教育。使幼儿在自理能力、时间概念、任务意识、责任感、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交往能力、以及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等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拉四,东拉西扯的现象,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的生活。
关键词:学前教育;舞蹈;改革;幼儿;课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重视,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作为我国学前教育专业课程里的一门艺术专业课程,舞蹈课也相应得到了重视与发展,但与其他理论性课程相比仍存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分配的不合理性。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改革迫在眉睫。舞蹈是以人体为表现工具,通过有节奏,有组织和经过美化的流动性动作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表现性的时空艺术,通过独特而又魅力的动态艺术形象,陶冶了表演者与观赏者的艺术情操,推动社会“真、善、美”的精神风尚。
一、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必要性
舞蹈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是一门必不可少的课程。作为将来会从事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学生们来说,他们承担着幼儿的德、智、体、美各方面素质的启蒙教育的重任。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我们常常会将美育忽略,然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幼儿的气质、自信能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专业区别于国外大多数学前教育专业的其中一点,就是多开设了艺术教育课程,这是非常合理且符合我国国情的。我们不能说国外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一定是绝对科学,或者是符合我国的教育体制的。国外的幼儿艺术教育独立出来,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体系。因此,国外的幼儿教师几乎不承担幼儿舞蹈启蒙教育的重任。
二、学前教育专业与舞蹈专业的舞蹈课程的区别
虽然都是高校舞蹈教育,但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与舞蹈专业的舞蹈教育还是有很大的区别。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应该以舞蹈素材、舞蹈鉴赏以及基本舞蹈编创能力为主,根据幼儿的身体与心理特点,有效并富有趣味性地开展舞蹈教学。舞蹈专业的教育方向分的非常细致,比如古典舞专业、民族舞专业、舞蹈编导专业等,所开设课程都是根据所学方向来开展的,内容精细且难度大。而学前教育专业的舞蹈教育却是囊括了几大舞蹈学分支,虽种类繁杂,但难度较浅。在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授舞蹈技能时应着重认识到二者的差别,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课程。
三、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程的当前存在问题
(一)课时分配太少
课时分配过少的问题存在于学前教育专业所有艺术类课程中,尤其以舞蹈课程为主,每周的课时数只有一节,也就是两学时。舞蹈课属于一门技能性课程,因此需要充分的课时完成技能实践,才能使得教学内容得以灌输。
(二)教学内容分配不合理性
现在的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十分复杂,导致学生大学舞蹈课程结束后无法清晰区分所学舞种,最后导致“四不像”的现象。我国学前教育舞蹈课程内容目前有:芭蕾基训、东北秧歌、藏族舞蹈、蒙族舞蹈、傣族舞蹈、胶州秧歌、维吾尔族舞蹈、古典舞身韵以及幼儿舞蹈与幼儿舞蹈编创,这其中还不包括学生基本形体与基本功内容的学习,因为学生基本都是零基础,前期培养“舞蹈”的意识概念就需要大量的时间。然而这个过程也不可省略,否则将导致学生接下来的内容学习毫无“舞感”可言,像是一具机器。以上是本人长期教学中所发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以及我国大学体制的限制,提出了一些改革方法。
四、针对当前所存在问题的改革方法
(一)课时量的增加每所高校应在合理的情况下适当为学前教育专业舞蹈课增加课时量,当前分配学时虽为2学时,一学期36学时,但实际分配在每名学生身上仅每周1学时。因为课程分配按正常行政班级人数,即50人来排的,而舞蹈课因场地及保证教学质量等限制,一堂课最多不能超过25名学生,所以实际上每位给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授课的舞蹈老师都将一个行政班分成了两组,一样的教学内容得教两遍。所以课时的增加可以很大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课时的增加可以横向增加也可以纵向增加。横向增加是在每学期的课时基础上增加一倍,即72学时,才能真正保证每位学生每学期36学时的舞蹈课时。纵向增加即在原本4个学期舞蹈课分配的基础上在增加1到2个学期,保证学生舞蹈课程与大四就业合理衔接,避免因大三一年没有舞蹈课而对舞蹈技能的生疏。
(二)课程内容的调整,增加编程课的比重。在本人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多数学书的舞蹈课结业后仍不能完整的编出一支简单的少儿舞蹈,甚至有毕业一年的学生联系我帮忙编创,实际上这是教师教学上的极大悲哀,教师的任务是“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舞蹈课亦是如此。单纯的教学生几个舞蹈组合或者作品并没有太多的实际意义,学会舞蹈编创技法才是核心。有了舞蹈编创技巧自己都能编创出成千上万个与时俱进并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幼儿舞蹈作品。因此本人认为学前教育专业可增加开设一门舞蹈编创技法课,18课时即可,教师也可以在自己教学内容中自行分配,减少或去掉一些实用度不高且难度太大的舞种,多一些课时分配给少儿舞蹈组合及舞蹈编创技法的教授,一切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密切结合,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综合素质。
结语
教育乃立国之本,而学前教育乃教育之根。但学前教育却是我省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要振兴我省学前教育,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关键在于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积极稳定、素质较高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这是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因素。那么,如何构建这样一支队伍,就要探寻当前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找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二、湖北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师资现存数量不足
学前教育机构数量不足。我省目前仅剩一所学前教育机构,即湖北省实验幼儿师范学校,目前的学前教育机构根本无法满足我省幼儿园教育的巨大社会需求。根据2011年2月25日湖北省教育厅的最新数据得知,截至2010年底,全省共有4395所幼儿园,幼儿园幼儿人数为1118360人,幼儿专任教师人数为26293人。按照1:15的市幼比,需要专任幼儿教师人数为74557人。据此推测目前全省尚缺幼儿专任教师人数为48624人(保守估计)。目前我省学前教育师资培养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对湖北省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工资待遇偏低,师资队伍不稳定
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高教所(2010)对武汉市新老城区30余所幼儿园教师月薪的调研发现,月薪在2000元以内的占49%,在1500元以内的占35%,在900元以下的占13%。据胡箭等(2010)对湖北省城镇及农村幼儿园调查显示,颚东北西北、颚东南西南等8县市及农村幼儿教师月平均工资大致在800—1100元之间。[1]因此,从整体上看,湖北省幼儿教师薪酬待遇普遍偏低,这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生活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广大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职前培养质量不尽人意
一方面,由于生源质量较差,相当于基础最弱的学生读幼师。不少学生缺乏良好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能力欠缺,综合素质差。这为学前教育师资的职前培养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职前三年时间,最后半年或一年到幼儿园实习,实际上可资利用学习的时间仅两年或两年半。学生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同时训练专业技能技巧,效果自然难尽人意。由于生源质量太差,加上修业年限有限,幼师生培养的质量问题,诸如缺乏敬业精神、技能技巧基本功不扎实、知识掌握不牢固等问题自然延续到幼教岗位,这不仅影响了学前教育的质量,而且也加大了职后培训的难度。
(四)幼儿园教育质量堪忧
目前幼儿教师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职业素养欠缺,缺少爱、敬业精神、责任感等。比如爱孩子,这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要素。不少幼儿教师做不到这一点。二是学前教育观念滞后。缺乏现代儿童观。比如尊重儿童的主体性,尊重儿童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因材施教,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三是教育能力不足。包括与幼儿及家长沟通交流的能力、教师和保育员配班等合作意识与能力、观察儿童及教育科研能力等等,教育能力明显欠缺。
三、应对策略
(一)提高生源质量,着力打造优质的“潜在队伍”
为了构建一支有活力、有后劲的高素质的湖北学前教育师资队伍,必须从“源头上”做文章。首先,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增设幼儿师范教育机构或扩大现有幼儿师范教育机构的办学规模。从而在数量上解决学前教育师资匮乏的难题。改革招生制度。提高幼师招生的“入学门槛”,提高生源质量,把不合适的生源拦在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门外。这是保障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前提。实施或部分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激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通过适当增加编制、定向培养、包分配、助学金奖励政策等措施,为学前教育广泛吸纳优质生源,为优化我省学前教育师资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重新恢复初中起点的“五年一贯制”招生制度。鉴于三年制培养过程由于时间仓促而产生的质量问题,有必要用五年时间来培养幼师生的职业素质及文化专业知识,来打造其教育实践及研究能力。
其次,提高幼儿师范教育机构的培养质量。袁贵仁指出,教育必须改革,但是改革要体现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要重视幼儿教育师范生的培养过程。[2]针对目前幼儿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幼师生在见习、实习及初入职的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如职业道德素养欠缺、教育观念滞后、知识性错误、基本功不扎实、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等等,加强培养力度。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优化教育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加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提升学生的教育及研究能力等等。使学生带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扎实的基本功步入幼教战线。
(二)提高幼儿教师待遇,稳定现有教师队伍
《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指出,要加大政府投入,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新增教育经费向学前教育倾斜。只有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才能稳定幼儿教师队伍,才能留住优秀的幼儿教师;只有提高幼儿教师待遇,才能提升学前教育的职业吸引力,从而吸纳更优质的生源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要加快落实幼儿教师的职称和编制,逐级提升,让他们看到发展的希望,给予他们前进的动力。切实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加强学前教育师资队伍的稳定性。
(三)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学前教育师资质量
一是从形式上,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开设针对不同需求的各种形式及规模的培训。如针对幼儿园园长、幼儿教师及骨干教师、保育员等不同职业角色的培训,针对创业及发展过程的管理培训,针对城市与乡镇等不同地域特点、不同教育需求的培训,不同的学历培训等等。创设和营造氛围,促进不同幼儿园及幼儿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城市园带动乡村园、公办园带动民办园,通过名园带动其他园的方式,引导城市园对乡镇园、公办园对民办园的辐射及带动作用,加强不同园之间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充分扩大幼教名园及幼教名师的影响力,打造全省幼教师资的良性互动机制。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州的学前三年入园率为45.3%较全国均水平50.9%相差5.6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和学前两年普及率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和全国的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市政府还没有把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前教育投入少、管理少,过问也少。有的县市政府甚至没有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乡发展规划,没有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2办园条件较差。由于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引领全州幼教的发展。二是民办幼儿园设施条件差、场地窄、园舍旧,多数只有活动室,没有功能室和活动设备,一般不能较好开展游戏活动。另外,图书种类不全、数量少,达不到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家庭式办园现象较为普遍。有的利用自家客厅或卧室开设幼儿班,幼儿生均活动面积、生均建设面积等均未达标。三是大多数幼儿园的食堂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还停留在幼儿“吃饱”层次上,根本没有从膳食结构上科学安排。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远远高于上级规定的1∶6-1∶7编制比例。二是素质不高。州幼儿教师相对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尚未落实,收入太低、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存在隐性不公,导致学前教育难以吸引人才,专业师资流失严重。三是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州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这种“阳刚”氛围的缺失,让一部分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变得胆小且依赖性越来越强。
4教育教学管理欠规范。想方设法由一家人负责幼儿园的教学、保育和日常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不达标,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即使需要外聘人员,也低薪聘请。如此幼儿园其实也只是托儿所”只管“带好孩子”不管教育保育质量,典型的放羊式”保姆式”教学。据了解,州这类家庭式幼儿园约占40%以上。有些民办幼儿园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等方面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孩子识字等,忽视了幼儿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教学“小学化”倾向十分突出,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小学化,教学形式小学化,社管理模式小学化。
二、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一要坚持建设远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并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规划。二要坚持建设高标准。建设规划一定要按30年不落后的要求,不能建了撤、撤了建,造成资源浪费。按照规划,先启动建设的一些项目校要充分体现其示范性,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达的标准执行。改扩建也要因地而异,有条件的要尽量不降低标准要求。绝对不能因为利用闲置的资产就随意降低标准,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坚决不用。要充分利用一批撤并乡镇或者改制成九年制学校后所闲置的校产,做到现成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三要坚持建设保重点。目前,各地学前教育建设如火如荼,要坚持“重点带动、典型引路”思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校的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要加大一些集中村寨、重点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以后的普及学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前教育普及率仍然偏低,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目前,我州的学前三年入园率45.3%,较全国平均水平50.9%,相差5.6个百分点。学前一年和学前两年普及率也远远落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究其原因,主要是县市政府还没有把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学前教育投入少、管理少,过问也少。有的县市政府甚至没有将学前教育发展纳入城乡发展规划,没有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
2.办园条件较差,难以满足幼儿教育教学需要。一是公办幼儿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全州158个乡镇仅有中心幼儿园40所,公办幼儿园仅占幼儿园总数的10.48%,公办学前教育教职员工367人,仅占总数的12.02%,公办园在园幼儿9011人,仅占幼儿总数的14.7%。由于公办幼儿园数量较少,不能很好引领全州幼教的发展。二是民办幼儿园设施条件差、场地窄、园舍旧,多数只有活动室,没有功能室和活动设备,一般不能较好开展游戏活动。另外,图书种类不全、数量少,达不到幼儿教育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家庭式办园现象较为普遍。三是大多数幼儿园的食堂建设严重滞后,影响着幼儿的健康成长。目前,大多数民办幼儿园举办者还停留在幼儿“吃饱”的层次上,根本没有从膳食结构上科学安排。我们调研时发现,个别幼儿园中餐还仅只两个菜,菜谱相对单一,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3.师资队伍建设严重滞后,无证上岗现象普遍存在。一是数量不足。如花垣县共有251个幼儿教学班,仅有专任幼儿教师240人,保育员82人,与全日制幼儿园每班2教1保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全州学前教育教职员工与在园幼儿比为1:20,远远高于上级规定的1:6~1:7编制比例。二是素质不高。我州幼儿教师相对学历偏低,结构不合理。如花垣县共有专任幼儿教师240名,其中本科学历8人,专科学历30人,中专学历162人,高中学历35人,高中阶段以下5人,中专以下学历高达16.67%。造成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是幼儿教师尤其是民办幼儿教师的社会保障政策尚未落实,收入太低、职称评定与评优评先存在隐性不公,导致学前教育难以吸引人才,专业师资流失严重。三是幼儿教师性别结构严重失衡。目前,我州幼儿教师绝大多数为女性,男性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调研时,一位老幼教工作者告诉我们,她原所在的幼师班有12名男生,一毕业就有7人改行去了其他部门工作,3人在中小学执教,仅2人从事幼教工作,且均不是专任幼儿教师。龙山县第一幼儿园共有34名幼儿教职员工,可仅有3名男教工。
4.教育教学管理欠规范,小学化倾向较为严重。有些民办幼儿园受经济利益驱动,想方设法由一家人负责幼儿园的教学、保育和日常管理,从业人员大多数学历不达标,也缺乏相应的教育教学和管理经验。随着办园规模的扩大,即使需要外聘人员,也低薪聘请。这实际上只是“托儿所”,只管“带好孩子”,不管教育保育质量,是典型的“放羊式”、“保姆式”教学。据了解,我州这类家庭式幼儿园约占40%以上。有些民办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心理,在课程设置、教材选用、教学组织等方面不规范,主观随意性大,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孩子识字等,忽视了幼儿基本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教学“小学化”倾向十分突出。一是教学内容小学化,一部分举办者把小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搬到幼儿园。二是教学形式小学化,按照小学班级授课的形式给幼儿讲课,教育活动中符合学前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的游戏活动较少,不能贯彻以游戏为主的教学理念,并且大多数教师素质偏低,教学不规范,使幼儿养成了一些到小学也很难改掉的不良习惯。三是管理模式小学化,部分园长和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按照小学的管理模式对教师和幼儿提出要求,缺少幼儿园和小学衔接的有效探讨。调研时,一些公办幼儿园教师强烈反映,公办园设备设施条件好,但由于“质量”跟不上,招生还面临危机。主要原因就是一些个体幼儿园和个别农村小学附设园,为了迎合一些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违背幼儿成长规律,对幼儿的教学参照小学的做法,注重读、写、拼的学习,一味提高幼儿“认字、数数”的质量。
二、建议及对策
1.提高认识,切实解决好学前教育“建”的问题。学前教育虽然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在教育中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级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特别是教育管理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学前教育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树立“教育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像办义务教育那样办好学前教育,从思想观念到实际工作真正把学前教育摆在重要位置。一要坚持建设远规划。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增强主管意识,真正把学前教育纳入教育的范畴,统筹规划管理。要根据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并落实促进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制定规划时,要立足长远,既要立足学前一年教育,更要着眼学前三年教育。一时建设有困难,可分期适时建设。如果没有科学合理规划,留下教育控制用地,等一个时期后再建设,房屋搬迁等成本就会太大,一些宏伟的计划就有可能无法付诸实践。要充分认识到在湘西州这样大杂居、小聚居的山区,沟谷陡坡相互交错、山峦叠嶂,普及学前教育比普及义务教育要相对困难得多。3~5岁的幼儿没有自立自主意识,家长接送、学校管理都相当难,因此,幼儿园的布局更要慎重对待。特别是在一些较为偏远且人口又相对集中的村寨要积极鼓励村民免租校舍等方式来办幼儿园。二要坚持建设高标准。建设规划一定要按30年不落后的要求,不能建了撤、撤了建,造成资源浪费。按照规划,先启动建设的一些项目校要充分体现其示范性,要严格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下达的标准执行。改扩建也要因地而异,有条件的要尽量不降低标准要求。绝对不能因为利用闲置的资产就随意降低标准,能用则用,不能用则坚决不用。要充分利用一批撤并乡镇或者改制成九年制学校后所闲置的校产,做到现成的有限资源最大限度的利用。如保靖县复兴镇中心幼儿园就是利用原中心小学与该镇中学合并九年制学校后的闲置资源。龙山县召市镇中心幼儿园也是利用原召市村小资源。三要坚持建设保重点。目前,各地学前教育建设如火如荼,要坚持“重点带动、典型引路”的思路,突出抓好重点项目校的建设,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要加大一些集中村寨、重点乡镇的中心幼儿园建设,为以后的普及学前教育打下坚实基础。
2.创新模式,切实解决好学前教育“管”的问题。一要创新办园体制。要坚持公办为主、民办为辅的幼教管理体制,要在公办民办幼儿园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示范性幼儿园采取集团化、连锁化模式办园,在行政村独立或联合举办分园,以扩大农村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二要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幼儿教师整体素质。第一,在初、高中毕业生中定向培养幼儿教师,不断充实到学前教育中来,解决专业幼儿教师不足的问题。第二,尽快制定《幼儿教师准入制度》。教育主管部门要严格执行资格准入制度,无论是公办园还是个体园对于在岗幼儿教师,必须限期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方可继续从事幼儿教育工作。限期内未能取得幼儿园教师资格的人员,予以调整到小学或辞退。第三,着力加强幼儿教师培训。要将幼儿教师的培训列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并将培训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三要切实强化学前教育的安全管理。坚持“就近招生,就近入园”原则,要以乡镇(街道)为单位,以幼儿园布局规划为基础,严格坚持幼儿园按学区招生制度。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幼儿园安全教育,食品实行统一配送制度,落实园长和保教人员的安全责任,加强对幼儿活动场所的器械及设备的安全检查,严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四要加强规范管理,提高保教水平。收费是群众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要严格收费标准,坚持透明公开的原则,以州或者以县市划定等级制定收费项目和标准。要加大评估评价力度,在教学模式上和保教质量上对学前教育质量进行评估,并把学前教育质量纳入教育体系的评价中,注重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彻底改变小学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