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电算化审计的程序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分析
1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
1.1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会计电算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2内部审计的现状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于1983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计的重点仍侧重于财务会计、审计手段落后和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全面等。致使我国其他诸如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开展较少;很多审计人员面对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比较缺乏。
2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及影响
2.1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了更有效地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将审计需求纳入到财务软件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储存和备份,例如应保留应收、应付款等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余额。
2.2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调查等方法,也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电算化下人工审查技术仍有必要,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效率更高。审计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的前提下,应先对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核查,必要时采用专业软件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并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企业应采用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如:ERP软件,因为其在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间改动的,由谁操作的,具体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一一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由此可见,新的内部审计已经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财务手段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所以,企业应根据财务制度和内部审计的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和手段。
2.3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后,审计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线索、内容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很难实施跟踪审计,并且一些审计人员不熟悉电算化系统,无法识别、审查内部控制,也就无法参与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熟悉有关政策,法令法规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清楚的认识。
3如何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3.1完善立法工作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流通、电子数据审核、电子合同审核、电子签名辨别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伴随而来的信息系统合理性、安全性保障措施、网络信息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认证、认证中心和数字证书的法律地位等,都需要制订法律法规加以规范。鉴于此,完善计算机审计立法工作,时机已经日趋成熟。
3.2采用适应电算化会计的方法和手段随着对会计电算化审计范围的扩大,不仅要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和打印输出的会计数据进行审查还必须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程序可靠性、真实性和安全保密程度检查。根据系统程序的设计流程图,重点检查程序设计是否符合会计法规、会计制度和有关规定,以考核它的合法性、合规性;利用被审单位的实际数据。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处理检验,并对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数据文件进行审计。
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工作在不断地深入,会计电算化取代手工会计已成为会计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越来越多的组 织包括政府、企业都已经着手积极推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建立及完善。简单来讲,会计电算化是指将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引入会计领域,利用 现代技术和手段,实现记账、算账与报账等信息处理的集中化、自动化,以及部分实现利用会计信息进行分析、预测、决策的信息化。
与传统会计相比,会计电算化的实现不论是对于会计工作的储存方式、处理流程、还是内部控制等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会计数据 处理的有效性、及时性及准确性,同时使会计从业人员从复杂繁琐的重复性劳动中脱离出来,及时准确地把握企业运营状况,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全面、系统 的会计信息。会计电算化从广度上和深度上都扩大了会计的领域,也为加强全面核算和监督奠定了基础。
不难看出,虽然在职能、方法、目的与责任等几个方面会计与审计有着不同的特点,但两者具体对象都以会计资料为主,职能责任密切相关。会计电算 化在对会计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也必然对以会计过程为其职能对象的审计工作产生直接影响。具体来讲,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的经济审查和监督职能本 质上仍没有改变,但由于信息技术在会计领域中的运用,会计电算化对审计的影响主要体现改变了审计线索、扩大了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改变审计的技术方法、影响 了审计标准和准则、提高了对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同时计算机环境下的舞弊作弊行为更具有隐蔽性,无疑加大了审计查处的难度和风险,审计面临巨大的挑战。
二、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的对策分析
从内容上来看,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是指审计机构和人员以在会计电算化系统(CAIS)环境下所产生的信息系统及其范围内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 济行为为对象,审查和评价系统的合法性、效益性及系统输出信息的真实性、正确性。当前,我国大多数审计人员对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实施和运作难以做到完全了 解和掌握,大部分地区的审计工作仍是以手工审计为主。新形势下,会计电算化的应用及普及使得审计工作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同时传统审计存在的信息反馈能力 弱等问题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因此,为推进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进一步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强化审计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审计工作的开展必须根据会计 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调整。面对会计电算化时代的挑战,应从以下方面提高电算化审计的质量以更好地适应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现代审计的需求。
1.加大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工作的理论研究
理论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进一步指导实践的深入发展。与会计电算化相比,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工作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实践操作方面来看,都远远落 后于会计电算化。特别是当前由于对电算化审计的优越性认识不够,计算机审计研究严重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求,缺乏先进理论指导,难以有效指导会计电算化环境 下审计工作的有序高效展开。因此,在强化基本理论和审计目标研究的基础上,加快新形势审计理论的研究,不断总结我国计算机审计的经验和做法,拓宽理论研究 的广度和深度,尤其要加快对会计电算化下审计对象、审计线索、审计内容、审计方法及技术等的研究,以进一步指导和实现计算机审计的规范化、科学化和高效化 运作。
2.完善电算化审计标准与准则
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对象、审计内容、审计线索、审计方法的变化,也必须要求审计标准和准则做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新要求。从国际审计 发展来看,在国际审计准则中有专门的条款来详细规定计算机审计的范围、程序、技术等;从具体国家来看,美、日、英等国都制定和出台了相关计算机审计的审计 准则和标准。目前我国审计界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审计标准和准则,包括审计人员标准、质量标准、职业道德规范等。但针对不断普及和发展的电算化会计信 息 系统出现的一系列新问题新情况,过去手工环境下的审计标准和准则显然不适应,会计电算化下的审计准则中仍存在许多空白。因此,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要加快制定计算机审计相关标准和准则的步伐,更新审计标准准则,完善电算化审计的标准体系,以规范计算机审计工作,为衡量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提供保证。其 次,在积极借鉴和吸引国际上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我国的特殊国情和发展要求,实现我国审计进一步适应国际审计发展的要求,为企业更好地参与国际市场 竞争打好基础。第三,新的衡量标准不仅要包括计算机审计程序、过程、效果评价指标、审计人员从业标准等衡量审计业务的合法合理性标准,还需对电算化系统设 计、开发、运行、维护等标准及计算机辅助审计技术的步骤、应用软件标准等做出明确性的规定。
3.加大事前系统审计力度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核心在于信息系统软件的应用。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人员要深刻认识到除了对使用过程中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外, 抓好电算化系统设计和开发阶段的事前审计是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实施审计的关键。只有切实加强抓好事先审计,才能确保系统设计、开发、运转达到预期标准, 在协调和密切会计与审计的职能联系中更好地提高审计工作水平和质量。首先,在保证会计与审计各自职能标准的基础上,审计人员要加强自身的软件应用和分析水 平,在事前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审计过程中避免会计与审计两者间程序设计、开发及操作方面不协调状况的出现,防止在系统在投入使用后再进行改进,耗费巨大的人 力物力财力。其次,审计人员直接参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研发过程,监督系统开发过程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程序进行,保障电算化系统及其处理的合法 性、有效性、可靠性、保密安全性和可审性以达到会计管理需要应有的质量。
4.完善审计内容
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审计履行的经济检查、评价及监督的职能虽然没有改变,但不难看出,电算化下的审计除了对输入的原始数据及输出的会计数据 进行审查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特殊性及其固有的风险使审计面临着在与传统会计条件下不同
的审计内容,扩展了审计的内容。一是,会计电算化软件质量直接 决定了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整体水平的高低,需根据审计实际操作情况增加审计审核窗口,重点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处理和控制功能合法合规性、及时性、准确性、科学 性及稳定性进行审查,了解掌握被审会计电算系统的各种功能和程序设计,保障系统的安全可靠。其次,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控制控制的程序控制和制度控制 两个方面的测试和评价,审查是否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机器设备使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规定、系统工作环境是否完善等。第三,为保障获得正确的财务数据,审 计人员必须实现对财务软件的所有模块及相应流程进行及时有效的跟踪观察,必要时要进行手工复核方式。 5.改进审计方法
在知识经济时代,积极采用集信息技术、财务手段、环境评估等多学科知识的技术方法,革新审计方法及技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和网络进行审计,实 现由手工操作向电算化处理的转变是重要的发展趋势。一是,审计人员要充实认识到计算机作为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审计工具的积极作用,自觉通过参与培训 或自觉等方式提高计算机实际操作水平,采用专业软件实现更快速、更有效地对相关会计信息的查阅、核对、分析等各项审计内容。其次,可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 会计专家、审计专家及计算机专家等组织专门小组,加强各种通用、专用审计软件和辅助审计软件的研究和开发力度,在吸引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完善我国各类 商品化审计软件的功能,尽快研制出台符合我国国情的审计软件以满足实际电算化系统审计的需要。第三,借鉴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经验,大力发展审计软件市 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现电算化审计软件在实际审计过程中的广泛应用及普及,逐步推进我国审计工作电算化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内部控制;分析
1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及内部审计的现状
1.1 会计电算化发展的现状 会计电算化目前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商品化、通用化的财务软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更多会计软件的开发已经走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的轨道。但由于财务工作本身的特点,以及网络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的迅速兴起等,一些先进的、现代化事物的不断出现,对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发展需求的新型财务系统变得刻不容缓。随着新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的应用,会计电算化正从简单的会计核算系统向综合的管理信息系统转变,形成以会计软件为核心,融管理、计划、分析为一体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信息系统。会计人员素质逐渐提高,操作水平日益熟练,系统的安全性与保密性加强,显示会计电算化已向优良、稳定、科学的方向发展。会计电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因此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1.2 内部审计的现状 我国的内部审计建立于1983年,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总体来说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审计的重点仍侧重于财务会计、审计手段落后和人员素质、知识结构不全面等。致使我国其他诸如业务审计、管理审计开展较少;很多审计人员面对网络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时显得力不从心,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比较缺乏。
2 会计电算化对内部审计的要求及影响
2.1 对内部审计线索的影响 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审计线索发生了变化。会计数据的存储介质和形式、会计数据的生成和传递形式都发生了变化,传统的查账方法已不完全适用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为了更有效地审计会计电算化系统,应将审计需求纳入到财务软件的系统设计和开发中,系统的各种数据文件都应留下审计线索,除应保证会计据文件的打印输出外,还应将会计数据文件以可审计的形式进行储存和备份,例如应保留应收、应付款等经济业务的详细记录,而不能只留下更新后的余额。
2.2 对内部审计技术方法的影响 审查一般采用审阅、核对、分析、比较和调查等方法,也是由人工完成的。虽然电算化下人工审查技术仍有必要,但计算机辅助审计,效率更高。审计人员在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的前提下,应先对电算化系统的可靠性进行核查,必要时采用专业软件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准确性,把计算机当作一种提高审计质量和效率的有力工具来使用,并要不断的积累经验。
企业应采用既规范又具有充分保留和提供审计线索功能的审计软件,如 :ERP软件,因为其在初始录入凭证时有一条记录记载,在改动、删除时,并不是在原记录上变动,而是另有记录反映。这样,审计人员在审计时,同一笔业务有哪些改动,什么时间改动的,由谁操作的,具体在哪项功能中变动的,均可一一查出,每一笔处理都留有痕迹,这就为审计工作提供了线索和方便。
由此可见,新的内部审计已经涉及到信息技术和财务手段等多学科知识相结合的技术方法,所以,企业应根据财务制度和内部审计的需要,建立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规范审计方法和手段。
2.3 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核检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使用会计电算化系统以后,审计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线索、内容和技术手段都发生了改变,使得审计人员无法很难实施跟踪审计,并且一些审计人员不熟悉电算化系统,无法识别、审查内部控制,也就无法参与审计工作。因此,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丰富的会计、财务、审计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且熟悉有关政策,法令法规之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要有清楚的认识。
3 如何推动内部审计适应会计电算化发展的对策
3.1 完善立法工作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货币流通、电子数据审核、电子合同审核、电子签名辨别等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伴随而来的信息系统合理性、安全性保障措施、网络信息资源的所有权、使用权认证、认证中心和数字证书的法律地位等,都需要制订法律法规加以规范。鉴于此,完善计算机审计立法工作,时机已经日趋成熟。
一、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这是规范会计工作及会计工作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会计改革贯彻新《会计法》,进一步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会计电算化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发展过程中有许多工作要做,有许多问题要及时解决,否则将严重阻碍我国会计电算化向更深层次发展。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认识程度不够。我国电算化事业起步较晚,人们的思维观念还未充分认识到电算化的意义及重要性。一些人认为。会计电算化为时过早,实现会计电算化就是编程序的过程,是单纯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账,是会计部门的责任等等。另外,多数单位电算化都是应用于代替手工核算,仅仅是从减轻会计人员负担、提高核算效率方面人手,根本未认识到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对企业的重要性,导致现有会计提供的信息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决策及管理服务。再次,在软件更新及硬件投入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由于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长期被人们所接受,出于使用习惯的制约,人们对会计电算化数据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
2 目前,我国颁布的有关法规中也存在着阻碍会计电算化发展的规定。例如,有些涉及软件技术开发上的具体细节规定,不能起到推动的作用,反而因规定的太死抑制了软件的自我发展,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普及。另外。由于法规的不健全使电算化犯罪的控制很困难。所以,我们必须看到,对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管理,不能仅靠现有的一些法规,如《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等。因为会计电算化犯罪毕竟是高科技、新技术下的一种新型犯罪,为此制定专门的法规对此加以有效控制非常必要。
3 社会上大部分的会计基础工作也不符合电算化的要求。会计基础工作主要指会计制度是否健全,核算规程是否规范,基础数据是否准确、完整等。这是搞好电算化工作的重要保证。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必须是事先设置好的处理方法,因而要求会计数据输入、业务处理及有关制度都必须规范化、标准化,才能使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顺利进行。部分单位会计基础工作不健全,从而使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无法处理无规律、不规范的会计数据。
4 从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结构层次来看,相当一部分会计人员业务素质较低。单位的会计人员接受新事物、创新观念的意识较低,在计算机技能方面素质较差。只能机械性地使用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的软硬件知识了解甚少,一旦计算机出现故障,就束手无策。虽然商家在安装会计软件时都做了系统的培训,但是,部分会计人员由于接受能力较差。在上机时经常出现错误操作,一旦出错,可能就会使自己很长时间的工作成果付诸东流,使系统数据丢失,严重者导致系统崩溃。
5 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保密性方面做的也远远不够。财务上的数据,是企业的绝对秘密,在很大程度上关系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就目前软件厂家来说,真正研究数据保密问题的厂家屈指可数。所谓加密,无非是对软件本身的加密,防止盗版。另外,在进入系统时加上些诸如用户口令、声音监测、指纹辨认等检测手段和用户权限设嚣等限制手段,不能真正起到数据的保密作用。安全性上,更是不尽人意,系统一旦瘫痪,或者受病毒侵袭,或者突然断电,很难恢复原来的数据。
6 当前会计电算化涉及范围也存在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会计电算化仅仅实现了财务会计的电算化,没有实现管理会计电算化,更不是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完整意义的会计电算化应该是财务会计电算化和管理会计电算化的有机结合。既然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数据同源,管理会计电算化就可以采用财务会计电算化提供的数据,生成管理报表。然而,由于管理会计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都不及财务会计,因此 ,其在企业推广较难,这就使管理会计软件开发步履蹒跚。虽然有少数软件开发商已涉及到ERP,但其技术还不够成熟,离企业的实际需要相差甚远。
7 在会计电算化审计发展上还不能够与国际接轨。我国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20号——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的审计》指出:在计算机信息系统环境下,注册会计师可以采取手工审计方式,计算机辅助审计方式,获得审计证据。尽管有这种规定,但是,各类审计组织在审计过程中极少实施计算机辅助技术,大多采用手工方式操作。虽然手工操作取得的审计资料更直观、更具体,但是,影响审计结论的一些重大问题容易疏漏,因而审计风险比较大。导致电算化审计陷入疲软状态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审计人员尚未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仍旧沉湎于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其次是审计软件开发速度慢,由于受利益驱使,许多软件开发商并不看好审计软件的开发,而更热衷于会计软件的开发;三是相关审计准则的制定以及计算机审计实务工作滞后于经济形势。
二、加强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途径
加强发展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实现会计工作手段的现代化,是推动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治理职能的重要保证。高新技术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要害在于信息的竞争。加强会计电算化事业,要重点做好以下四项工作:研究制定总体发展规划,以引导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制定出台会计电算化治理体制,逐步把我国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引向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加强会计软件市场治理。搞好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工作,推动我国会计软件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开展会计电算化人员岗位培训,培养一支符合时代要求的会计电算化人才队伍。
会计电算化怎样才能适应会计改革的要求,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对经济过程的监控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呢,笔者认为可有以下几种途径:
1 制定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
动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发展。总的目标是,力争达到有40%~60%的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国家机关在账务处理、应收账款、固定资产核算、材料核算、销售核算、工资核算、成本核算、会计报表生成与汇总等核算业务方面实现会计电算化;其他单位的会计电算化开展面应达到10%~30%。基层单位要基本实现会计电算化,从根本上扭转基层单位会计信息处理手段落后的状况。各级政府部门和业务主管部门要在摸清本地区、本部门会计电算化现状的基础上,结合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需要,制定本地区、本部门的会计电算化事业发展规划。 2 加强会计电算化人才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是制约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要害环节。要大力培训会计电算化人才。目前,要立足于在职会计人员的会计电算化培训。培训可分为操作人员、系统维护人员、秩序设计和系统设计人员等层次进行,从培训抓起,逐步提高。具体要求是,力争使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和县级以上会计人员有60%~70%接受会计电算化知识的初级培训,把握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操作技术。
3 加强会计核算软件治理。会计核算软件是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基本环节。我们加强对会计核算软件开发、应用、推广、服务等环节的治理,推动会计开发研制的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促进会计软件质量的不断提高。要推动会计软件的社会化,进一步引导会计软件市场的健康发展。
4 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是会计电算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各级财务部门要加强会计电算化治理制度建设,对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功能、会计核算软件开发的基本程序、实行会计电算化后基层单位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基本要求、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等一系列问题,应逐步规范会计电算化的治理工作,指导基层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逐步实现会计治理的法制化。
5 改革财会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职能。实行会计电算化,要求会计人员既要把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把握相关的计算机知识、网络知识、信息治理知识等,因此,会计电算化将促进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向既博又专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6 改革会计数据的修改技术与内部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后,手工条件下对账薄记录错误的划线更正将不再适应。取而代之的是修改权限、修改标志、凭证冲销等方法,对于经过审核、记账,甚至结账后发现的错误记录,还可以利用电算化系统提供的反结账取消审核等功能进行修正,这在手工条件下是不可想象的。而手工内部控制制度则一部分保留,一部分更正,还有一部分将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例如, 账、钱、物三分管的原则不变,处理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有明确职责分工的原则不变,但平行登记的原则会有所转变,记账、结账则转化为计算机程序控制。
一、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特点
与手工会计系统相比,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会计数据处理高度集中化、自动化这不仅保证了数据处理的及时性。提高了处理效率,更重要的是保证了会计数据处理的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有助于避免或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二)会计数据的存储隐蔽化
会计数据都是以电磁信号或光信号的形式存储于存储介质中,大量的审计线索是审计人员肉眼不可见的,对审计线索的篡改、销毁和复制也不会留下任何痕迹,手工会计系统中所要求的划红线并签章的改错失去了用武之地,这大大增加了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
(三)会计数据输入输出的介质化
这是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数据处理速度最慢的一个环节,极易导致数据输入的错误,必须设立有效的数据输入校验措施,保证数据的有效输入。
(四)内部质量控制的程序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使人工不能直接参与内部质量控制工作,只能通过相应的程序来自动完成,如操作权限控制、数据权限控制等。
(五)会计数据的代码化
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需要对会计数据统一编码,这样有助于会计数据的快速高效处理。
(六)人员要求的化
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操作和维护人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信息系统的和知识,也需要具备当的会计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
二、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几种风险
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特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系统风险
系统风险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本身由于会计软件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够严密等原因造成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
1.所使用的会计软件没有通过财政部门的评审就投入使用,其内部质量控制性能不完善。
2.所使用的会计软件使用前已通过财政部门的评审,但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系统已被程序员、有关技术人员利用工作之便非法调用甚至修改,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性能遭到破坏。
3.所使用的会计软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内部的会计核算方法与现行的会计制度可能存在不一致的地方。
4.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不够严密,难以识别不同的操作者所具有的操作权限,甚至无法区别操作者是否合法,不能全面发挥预防、检测和纠正错弊的功能。
5.当会计电算化系统由机技术人员和单位财会人员共同开发时,一方面,由于技术人员对财会业务不熟悉,没有全面弄懂用户要求就开始设计系统,另一方面,财会人员对系统人员的有关技术术语望而生畏,难以准确表达其需求,所设计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性能很难符合用户的要求。
(二)错误的连续性风险
手工会计中,从凭证到日记帐、明细帐、总帐均由不同人员计算登录,并定期核对。所以几个人同时出错的可能性极小;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只要某一环节处理出错,将会引发其他环节的一系列错误,这就是错误的连续性风险。
(三)错误的重复性风险
在手工会计中,会计人员在会计业务处理过程中重复出现同一错误的可能性很小;而在会计电算化系统中,一旦程序出现了错误甚至被非法篡改或被嵌入了舞弊的子程序,则系统将以同样的错误快速地处理所有的会计业务,后果十分严重。
(四)人员操作风险
这种风险是由于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操作人员、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等在工作过程中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因素而造成的风险,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程序、数据、文件等均保存在磁性介质上,他们很容易被仿造、复制和修改,并不会留下任何痕迹,磁性介质在受热、受潮、弯曲、强磁场等因素的下都会损坏,造成会计信息的丢失。
2.原始数据一旦录入,大部分处理均由计算机自动完成,处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很难追查责任人员。操作人员在录入数据时可能发生错误,更有甚者,在录入数据时人为采用虚构、修改、省略、重复录入、延迟录入等手段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
3.数据库技术和技术的运用,使得数据资料的共享程度提高,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措施,有关操作人员就会非法操作,超越自己的权限进行操作,有关技术人员、维护人员利用工作之便就会修改程序、删除或篡改有关文件等。
4.获得授权对系统进行管理维护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在进行非法操作时很具欺骗性,手段更隐蔽,往往很难及时发现。他们甚至利用工作之便窃取有关商业机密,非法获取有关会计数据等。
(五)管理风险
这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有关管理制度不完善、不健全而引起的风险。会计电算化系统在处理方式和内部结构上和原来的手工会计系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原来的一系列管理制度已不能适应会计电算化系统管理工作的需要。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安全、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系列管理制度,否则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作用,而且还会造成单位会计工作的混乱,给各种非法舞弊行为以可乘之机,甚至会给国家、、集体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主要措施
对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存在的种种内部质量控制风险,广大财务人员必须要有充分的认识,并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充分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作用。我们可以综合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来防范并减少会计电算化系统中内部质量控制风险的发生,提高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效率和质量。
(一)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
要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够安全、准确、可靠地运行,必须特别重视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工作,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各项管理制度。实践证明,不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制度,不严格执行这些制度,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作用,甚至还会造成单位会计工作的混乱,给国家和集体造成损失。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各种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度,安全保密制度,系统的操作管理制度,数据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制度,系统维护管理制度,会计软件评审制度,系统工作环境制度等。
建立健全会计电算化系统的管理制度,不仅应当引起广大会计人员的高度重视,更应该引起各级领导尤其是财务负责人的高度重视,杜绝并防范由于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而带来的各种内部控制风险。
(二)完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
手工会计中那种职权分离、互相牵制的控制不能有效地控制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风险,必须重新建立一系列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质量控制体系,这一内部质量控制体系主要是从组织形式和会计软件的功能两个方面来实现的,分为常规控制和控制两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组织控制制度。它是指会计电算化系统在组织结构和责职分离方面建立的内部质量控制制度和保护性措施,它主要包括组织机构的划分、技术人员与用户的职能分离、技术人员之间的职能分离等。
2.操作控制制度。它是指系统在操作制度方面建立的各种质量控制措施,通过制定和执行标准操作规程来保证系统运行的规范化、制度化以及操作人员的合法化。它主要包括岗位责任制度、系统操作规程、系统环境控制、系统接触控制、系统后备控制、控制台记录规程、操作时间记录、系统文档控制标准等。
3.开发与维护控制制度。它是指系统在开发维护阶段建立的各种强有力的控制措施,包括需求控制、系统设计控制、系统测试控制、系统试运行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控制等。
4.输入控制制度。会计电算化系统中输入的数据量一般较大,有效的输入控制可以使错误的数据输入比较容易发现并及时得以纠正,一般可以通过确定输入数据的范围、两次键入法、复核输入法、校验码控制输入法等多种方法来保证输人数据的正确,会计电算化系统在设计时常将这几种输入控制法综合使用。
5.处理控制制度。处理控制多为程序化的控制,主要通过系统内部控制程序的运行来自动保证数据处理的正确性,一般通过程序设计和数据结构设计的方法来实现。
6.输出控制制度。它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输出环节的控制,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第一,对输出结果的正确性进行检查;第二,对输出结果接受者的合法身份进行检查,防止重要信息的非法泄露;第三,对输出结果的及时性和输出结果传递过程的准确性进行检查,以保证输出的会计信息准确、真实、可靠。
(三)加强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的符合性控制
符合性控制是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的完整性、有效性和实施情况进行控制。符合性控制可通过控制抽样确定控制范围,找出内部质量的控制弱点,确定内部质量控制的可靠性情况。进行符合性控制时,需要在明确控制目标的基础上,确定一定的控制标准进行判断.这些控制标准主要是指内部质量控制系统的健全性、有效性和完善性等方面的控制指标。
(四)加强人事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会计电算化系统是一门边缘学科,它涉及到财会及实务知识、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对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很高。加强财务人员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是有效防范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风险的重要措施。要经常对他们开展会计电算化系统内部质量控制风险的防范,增强风险防范意识,经常开展和业务培训,不断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对违规人员一定要从严处理,直至调离工作岗位。
(五)综合采用多种科学的审计方法,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审计工作
采用科学的审计方法对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有效审计可以大大减少会计电算化系统存在的内部质量控制风险,保证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正常运行。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在审计工作中可以综合采用多种科学的审计方法,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内部质量控制风险。目前针对会计电算化系统审计的特点,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采用的审计方法主要有:调查问卷法、模拟测试法、程序分析法、审计控制法、审计软件法等。
2.积极开展会计电算化系统的事前审计,对系统内部质量控制制度的严密性、完善性,系统的合规合法性,系统的可审性等进行评价,保证系统合法地、正确地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