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工作基本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大学生当村官,自已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人说:“农村干部难当,村干部更难当”,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错综复杂,所以大学生村官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一)明确目的、积累经验。作为大学生村官,必须要端正思想认识,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当村官既不是作秀,也不是镀金,更不是把当“村官”作为“当官”的跳板。而是通过在农村的工作实践,积累农村实际工作的经验和学会处理复杂问题的方法,为将来奠定扎实的工作基础,否则一旦遇到困难或挫折,便容易产生打退堂鼓的思想。
(二)谦虚好学、不耻下问。作为大学生村官,不能把自已看成是“官”,因为要想当好村官,首先你就得当好村民,决不能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总理说过:“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上,人民才会让你坐在台上”。因此,大学生“村官”应谦虚好学,与农民打成一片,多向其他村干部请教,学会妥善处理村务,争取真正胜任“村官”之职,为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奉献才智。
(三)抢抓机遇、勇于创业。农村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没有城市高,也正是这样,才需要有文化有知识的大学生去改造它,发展它。大学生村官的任职期限为二年,对于渡金者来说,它是漫长的,但是对于创业者来说,它却是短暂的,情况刚熟悉,方法刚学会,思路刚确定,规划才开始,因此,对大学生村官来说,要作好长期扎根农村、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如果你全身心地投入到农村工作之中,就会发现,在广大农村里也有很多的创业机会,只要你抢抓机遇,勇于创业,你一定会实现自已心中的梦想。
二、大学生当村官,社会各界要做好引导、培养工作。
大学生从城里到农村,从学校到田间,从经济文化发达的都市到相对偏僻落后的小村,这就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因此,要想让大学生当好村官,社会各界就必须担负起各自的职能,切实把大学生村官管理好、引导好、培养好、使用好,帮助他们更快适应基层新岗位、新环境,为新农村建设贡献出自已的聪明才智。
(一)沟通交流,促进大学生村官轻装上阵。大学生刚出校门,初当“村官”,面对农村复杂的问题,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思想包袱重,因此,组织人事部门要与大学生村官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定期与大学生村官进行谈心、交流,定期召开大学生座谈会,确保及时掌握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动态,妥善协调处理大学生村官反映的情况和问题,引导任职大学生树立信心,增强勇气,正确面对工作开展、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络技术,开设“大学生村官”论坛,大学生村官之间可以互相交流工作经验、发表见解,实现“村官”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帮带培养,促进大学生村官的快速成长。为了使大学生村官能够尽快适应农村工作,可以建立领导干部与大学生村官“2+1”结对帮扶制度。既由一名组织部门领导和一名苏木镇领导共同帮助指导一名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基层一线开展工作,使大学生村官遇到困难有人帮,遇到难题有人教,少走弯路,增加经验,尽快地成长起来。
(三)教育培训,促进大学生村官提高能力。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培训工作:一是理论培训。由组织人事部门牵头,重点培训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及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二是业务培训。由各苏木镇组织,着力提高他们的农村工作水平,促其尽快进入角色。三是社会实践培训。由嘎查村干部与大学生村官面对面传授农村工作的经验和体会。
(四)实践锻炼,促进大学生村官融入农村。建立“四员”制度,即让大学生村官在农村实际工作中担任党的方针政策的宣传员、农民发家致富的信息员、农村矛盾的调解员、农村事务的管理员,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大学生村干部解决农村复杂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与农户结对联系,发挥自身知识、网络的优势,举办农民最急需农村实用技术辅导班等,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使其尽快融入到农村工作之中。
【关键词】自学考试;新农村建设;制约因素;人力资源
新农村建设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和国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战略。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顺利实施需要资金、物资和政策等各方面的支持,尤其需要富足的人力资源来支撑。人才是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在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大量具备一定文化水平和基本专业知识的新型农民,需要一批能正确理解中央农村工作精神、熟悉政府农村工作政策、了解村情、懂农经管理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需要精通农业科技的专业技术人才,需要高素质的乡镇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但目前农村的人力资源现状堪忧,在质和量上都亟需通过各种教育途径进行提升,自学考试由于其自身的特性无疑能够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巨大作用。
一、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长期以来,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普遍较低。一是文化基础差,全国4亿多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只占13%, 初中占49%, 小学及小学以下占38%,其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还占7%。二是科技素质差,大多数人缺乏科学生产基本知识,没有掌握一技之长。从事农业的劳动者技术水平很低,平均每1000 名农业劳动力中才有农业技术人员6.14人;接受过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左右。三是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乏创新和进取精神。四是劳动生产率低,习惯于传统的耕种和作业方式,新技术普及率较低。改革开放后,随着沿海经济的发展,民工潮开始涌现,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向经济发达地区。据统计87%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高出全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这对于本来整体素质就不高的农村劳动力来说更是雪上加霜,严重制约了新农村建设战略的全面顺利实施。
二、自学考试能有效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提升
(一)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符合农村和农民的基本情况
农村人口分散,农民学习条件差,农村教育资源匮乏,决定了农村从业者接受高层次教育与培训的机会极少。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战略实施,农业经济逐步走向产业化,高科技在农业中全面拓展,农民迫切需要掌握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才能适应高科技在农村种植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由于农村存在着社会发展条件、文化水平、经济发达程度的极大差异,农民接受高层次教育的需求存在极大差异性,讲求经济性和实用性,部分农村居民不以系统学习获取学历文凭为主要目标,而以取得专门技能实用知识和职业资格为主,期望较快取得回报。因此,采用传统的普通高等教育形式培养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人才难度较大,对于无力进入全日制高等院校,又想自立自强、提高自身素质的广大农村从业者来说,自学考试是接受高等教育最便捷的一条途径。
(二)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符合其自身特点
自学考试作为一种面向大众、高度社会化的开放式教育, 以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相结合为特点, 在为农村培养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自学考试具有开放性、灵活性、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考生不受年龄、性别、学历、身体条件和学习年限的限制,广大农民可灵活掌握和安排学习时间,农闲时多学,农忙时少学。自学考试投入少,见效快,一名自考毕业生只需投资两三千元人民币,还占不到普通高校毕业生的十分之一。自学考试学习课程少而精,学习知识适用性强,助学辅导针对性强。因此,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可以成为提升农村教育结构、为农村从业者创造接受高层次教育机会、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
(三)政府政策支持自学考试向农村发展
为了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教育部下发了《关于贯彻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的意见》,对教育为农业和农村工作服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鼓励农村青年自学成才和自学考试为农村考生接受辅导和参加考试积极提供服务。”国家考委也从“九五”开始把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政府推动自学考试面向农村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不但使自学考试自身不断完善和发展,而且促进农村、农业、农民和谐发展,也为今天新农村建设战略打下了基础。
三、自学考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障碍
(一)观念认识上的障碍
农村考生对自学考试缺乏必要的了解,很多考生没有认识到它的优越性;由于上学费用提高、就业压力大等原因,部分农村考生认为读正规大学都不安排工作,自学考试学历更是没用。社会对自学考试认识不足,一些部门和领导对自学考试认识仍然不到位,致使自学考试毕业生在就业、任职等方面得不到公正对待,严重影响农村考生参加自学考试的积极性。自学考试面向农村的主导思想有偏差,城乡自考教育要求“一刀切”,使得农村考生在获得书本知识的同时依然缺乏所需的知识技能,特别是与农村地区传统和资源优势相衔接配套的职业技能。
(二)专业和课程设置障碍
目前面向农村的自考定位不准确,难以满足农村人口对适农性知识技能的需求。自考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一般是按普通高等院校设置的,是面向城市的职业需要,过多的强调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相对削弱了应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难以照顾到所学知识的适用性,考生毕业后难以较快地解决实际问题。农业专业设置仍然显得不够,供考生选择的专业内容少。农村自考特色不明显,与农业需求脱节,没有真正以农村发展为目的,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自考生在农业上发挥积极作用,也给自考在农村的进一步拓展带来了困难。
转贴于
(三)农村客观条件限制
绝大多数的农村考生生活水平还比较低,文化生活、教育水平比较差;工作环境处在生产领域的最前端,耕作在农田或乡镇企业副业中,绝大多数的时间在从事具体的体力劳动;他们没有学历压力,没有职称需求,能够参加到自学行列中来的人还非常少。农村考生在文化素质上与城市考生存在较大差异,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考生都是小学、初中毕业,整体文化学历水平较低, 缺乏一定文化基础和自学能力,让他们来参加现阶段自考有着相当多困难。农村财政赤字严重,农业收入较低,农民以及乡镇干部支付培训和继续教育费用的能力脆弱。
(四)自学考试管理和助学上的障碍
目前自学考试在管理上重城市轻农村。据教育部自考指导办公室“自考群体特征与需求情况调查报告”显示,长期以来农村自学考试培养模式定位在城市,真正适合农村自学考试的专业及培养模式还没有形成。在自学考试社会助学方面,条件还不够,在农村没有社会力量办学,没有自考学习的行业优势;助学手段落后,辅导教师的水平较低;农村几乎没有任何助学服务活动和机制保证,广大农村的考生,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考生,求教无门,全靠自学来完成学业。
四、加快自学考试改革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一)转变观念
自学考试为新农村建设服务,首要的是转变教育观念和指导思想,针对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改革长期以来沿袭普通高等教育重基础理论的教育模式,建立一套适应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的开放式、灵活有序的新型自考模式。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组合、学习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 从新农村建设对人才需求和农村奔小康、创业致富的实际出发, 精心选择一批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的专业,为农村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技术人才,使自学考试更加贴近农村、农业、农民。
(二)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
在专业设置上,考试部门要加强研究,优化专业结构,根据新农村建设需要,开考一些与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相关的专业,如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贸易、蓄牧、养殖、林果等,为农村和农业的发展培养一些用得上、留得住的实用人才。在课程设置上,各地应根据地域、经济文化结构、乡土民情等差异,因地制宜,积极探索适合农村发展需要的课程结构模式,突破学科型大纲教材体系,构建职业型专业课程体系,在保证基础课程内容够用前提下,着重加强实用技术方面的专业课程,设计适合农村考生自学的教材。
(三)建立管理服务体系
加强社会助学和自学辅导工作,在农村建立自学考试服务网络体系,在乡镇一级逐步建立自考的工作站、服务站,开展自学考试宣传、咨询工作,为考生代办报名手续、订购和发送自学教辅资料,组织考生参加助学辅导活动和实践环节考核以及到高校或主考院校学习参观。积极创造条件逐步下延考点,加强基层办考力量,设立专人管理自学考试考务工作,加强考点管理, 严肃考风考纪。提高农村自考工作管理水平,建立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和相应的考核评估制度,进一步加强自学考试工作机构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四)政府加大扶持
各级政府部门应该具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自觉加大资金投入,全方位完善农村自学考试工作机构的建设,并从拨款体制上予以保障,加强乡镇自考工作站的软、硬件设施建。各级政府部门应针对鼓励自学成才、解决工学矛盾、自学费用分担、毕业后待遇等焦点问题制定合乎当地实际的相关配套政策,取得文凭的优秀毕业生吸收为乡镇脱产或半脱产干部,在种植养殖上有一技之长的聘为技术员,乡村领导班子建设重点从自考毕业生中选拔。
(五)开发多种农村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自学考试在农村发展,应该充分利用各种各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如远程教育和多媒体课件模式、高校助学模式、企业培养模式、社会实践基地培养模式、非学历证书考试培养模式等,广泛满足农村各类青年求学求知的强烈愿望,全面提高农业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王兆国.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实践与思考[J].现代教育,2004,(7).
[2]霍云光.发展农村自考工作的若干思考[J].山西教育,2001,(23).
一、建立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一是领导重视,专班负责。近年来,潜江市将农业信息服务工作纳入了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提出了加强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和科技信息入户工程建设的具体意见。市农业局成立农村信息化建设工作专班,督导和落实农业信息工作。
二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服务队伍。在全市264名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民技术员2000人中,挑选了一批有一定业务基础、思想素质高、热爱信息工作的人员组成了一支农村信息服务骨干力量,并以乡镇农技服务中心和信得过的农资经营户为依托,成立了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和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今年又在全市1000个科技示范户中挑选了337名作为全市农业科技服务的农业信息员。现已基本形成了以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为纽带,农业信息员为基础的信息服务队伍。
三是建立农村信息员责任考核制度。潜江市将基点调查、物价调查、农业信息服务等纳入乡镇农技人员的年度岗位考核。对农业信息服务站和信息员实行年度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以钱养事”资金、农技人员工资奖金和评先表模挂钩。同时对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进行年度考核结帐,对考核不合格的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予以摘牌,实行动态管理。
二、加强农业信息服务基础建设
一是加强硬件建设。近年来,潜江市多方筹措资金购置各种设备,先后搭建了局机关局域网、创建了潜江农业信息网站、多媒体会议室、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影像编辑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电子信息系统等。此外还建有农村信息服务站14个,农业科技信息咨询站120多家。
二是搭建局域网平台。2002年,潜江市借助实施农业部农村信息网络延伸项目,搭建了农业局局域网平台,2008年对局域网进行优化升级改造,为视频语音咨询平台、视频会议系统提供了较好地硬件环境。
三是强化信息队伍培训。每年在春秋两季组织全市农村信息员和农业科技人员,开展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目前全市有一大批农村信息员基本掌握了信息处理基本知识,能较好地利用信息化手段获取、传递农业信息。
三、开展农业信息多元化服务
一是整合内部优势资源,搭建视频语音咨询服务平台。为了面对面地、有针对性地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2007年3月,潜江市将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优势、市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监管的农资经营户网络优势等进行整合,成立了潜江市农业科技信息咨询中心,同时在全市14个镇处和6个管理区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部门。农业生产资料经营户、农村种养业大户、农业科技示范户中,选择有一定的农业科技知识和相关条件业主,作为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站,通过互联网连接,以视频、语音、文字对白的方式让农民咨询农业技术与信息。在组织市内专家座诊的同时,还定期邀请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农业科研院所以及市内科技示范户及种田能手到市科技信息中心来开展咨询、介绍致富经验。近年来,与农民开展面对面咨询约5万多人次,受到了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二是发挥现代传媒通讯优势,拓展农业信息服务渠道。市农业局与市电视台合办《农业新视窗》、《病虫电视预报》,在《潜江报》上开辟《农家顾问》专栏。与市通讯公司合作全网开通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农业专家座诊答疑。全市每村聘请1名农业信息员,定期张贴《农业信息宣传栏》,此外农业局还创办了《潜江农业》科技小报、农业信息网、手机报等,为全市广大农民开展农业信息服务。
三是与市移动、联通公司联手,开展农业科技短信入户。从2005年开始,免费发送农业科技、农产品供求信息、农村政策信息、致富信息短信,覆盖用户达到1.5万多户。
1.1三农信息资源利用不到位
由于长期以来对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投入资金少、村民居住相对分散,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起步较晚,程度远远落后欧美等发达国家。当前我国的三农信息还大体停留在供求的变化,对国内外市场的分析研究和相关预警信息的公布还存在很大不足。这些都成为了农村致富、农民创收的阻碍与瓶颈。
1.2对农业信息化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农村,很多基层政府组织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内涵和具体实施方法并不了解,工作重心也并不向农村信息化体系创建上倾斜。甚至一些地方官员根本没有农业信息化的概念,这种认识上的缺陷使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长期停滞不前。
1.3农业信息化人才建设体系不健全
在我国,由于农民文化素质偏低,大多数农民对计算机及新媒体技术认识有限,相应硬件设施及网络覆盖体系建设也滞后于我国农业发展的要求。大多数农民计算机基本知识及操作能力都没有,所以通过网络获取和信息对于当前中国农村条件还不太成熟。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和农业的信息化发展进程,必须加以解决。
2.针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应对举措
2.1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稳步推进
顺应信息业发展的潮流,利用先进的技术,组织一批研究三农问题的专家学者从整体上制定研究出农村经济信息管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实施方案,并通过基层调研,广泛搜集群众意见后进行全国推广实施。
2.2多渠道融资,集中精力改观资金不足局面
众所周知,发展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增加对农村的投资,此外应借助于社会的力量,发挥工业反哺农业的优势,政府应统一规划,制定扶农惠农政策,吸引各类中小企业及个人到农村兴办乡镇企业,解决农村劳动力去向问题,多渠道拓展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和公平正义。
2.3加紧组建农业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
发展农业现代信息技术要靠大量专业人才作为骨干和支撑,当前农业信息化管理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这一方面要求吸引大量人才到农村来工作,提供大学生发展和建功立业的广阔舞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当地政府免费开办一些基层农民技术业余培训学校,普及计算机和新媒体知识,为实现农业信息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2.4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信息化网络体系
信息网络体系主要由农村基础传输网络、电信业务网络、专业计算机网络和广播电视业务网络组成。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需要政府出资构建农村通信网络体系,实现农村卫星信号及互联网信号全覆盖,此外可以开办农村电子阅览室,农村新媒体应用讲习室,建立村务微博,通过新媒体和传统广播形式的结合,村务、政策及农产品市场信息,指导农民用好网络,引导农民文明上网,规范农村网络化管理,进而通过及时掌握信息实现农民致富创收的目的。
2.5借助新媒体技术加强农业信息化管理
通过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向村民公布相关农产品价格和市场供求信息,通过简单培训向村民教授新媒体知识,通过新媒体及时公布村务信息,方便农村工作的开展。要建立覆盖农村的网络信号覆盖体系,力求家家户户通光纤。要按照市、乡、商家、县、村、业主、农户的层次分工,形成上下相通、左右相连的网络体系,做到全球化信息可以即刻传到干家万户,培养一批懂计算机技术的新生代农民,以这批人为主体带动农村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为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做好铺垫。
3.结语
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各行各业都进入了信息时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保证。农业信息化应以提高农村工作效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指导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最终目标。在中央和省级相关部门对农业信息工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下,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农业信息化建设背景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受到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更加突出。相关各部门多次提到:现代农业呼唤全方位的信息服务。可见农业信息化已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最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经营场所的封闭性、分散性和生产手段的落后性等特点决定了农业信息化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辽阳市农业信息化现状
近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城市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交通、能源、通讯等重点设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但是,由于农产品结构性矛盾的日渐加剧和市场制约性不断增大,农民增收困难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因此,作为独立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的广大农民对信息服务的渴求非常迫切。
1.发展现状
目前,辽阳市的农业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工作还停留在最基础的信息采集报送阶段,市、县(区)、乡(镇)、村各级信息站、信息员框架已建成,依托省网络平台,已为部分行政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等建立起可以自主管理、信息的网页等,但是要深入实现农业信息化,真正达到资源共享、农业信息进村入户、满足农民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各级领导的进一步重视、支持和资金的保障。
2.存在问题
除了部分基层领导对农业信息化认识不足,各级政府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到位,县、乡、村级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存在设备陈旧和应用软件缺乏等问题外,农村作为互联网技术和信息化发展的薄弱地区,其农业信息工作人员和广大农民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和农业信息化的认识严重缺乏,而政府层面上各个部门缺少沟通协作,造成农业信息化投资分散、重复建设问题突出,由于政出多门,没有覆盖全局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和统筹安排,致使农业信息化工作进程缓慢。
三、农业信息化发展方向
1.加强组织领导
不断加强各级政府及涉农相关部门以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加大村级领导班子建设的力度,充分发挥基层信息站应有的作用。将农业信息化建设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及全市先进乡镇考评内容,建立相应的考核制度。研究完善农业信息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使辽阳市农业信息工作稳步推进。
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工程,又是社会公益事业,辽阳市在市、县、乡、村各级都设立了专门的农业信息工作单位或站点,要做到辽阳市农业信息化高起点、上规模,网络建设、网站运行、信息宣传等需先进的硬件设备做保障。同时,要加大信息化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积极推进宽带、信息进村入户,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大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力度,实现涉农部门的信息和网络资源共享,各类网络互联互通。
3.健全网络建设
一方面,互联网以其覆盖面广、传输速度快、信息量大、反馈畅通、传播信息方式灵活、易于被受众接受、终端设备高能低价、市场信息成本低、影响范围涉及全球的特点使其迅速普及;另一方面,农村信息流动不畅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农民的生产决策,或是听政府指令,或是随潮跟风,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决策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在经济上遭受损失不可避免。农产品贮运、保鲜、销售亦是如此,由于信息不畅,贮不了,运不走,谷贱伤农,果滞坑农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农民对于农技、农资和产品市场等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鉴于此,依靠互联网建立一个能够为农民提供一个崭新、快捷、全面的信息传递渠道,让农民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制定前瞻性的生产计划的农业网站已迫在眉捷,要建辽阳市的农业官网,需有一定的规模且覆盖全面,并具有先进性,能够在全省甚至全国市级网络中处于领先水平。形成覆盖农业相关法律法规、农委各业务科室、县(市、区)、乡(镇)、村、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批发市场、生产和营销大户等的信息网络体系。网站将对农业相关政策法规、各种农业工作动态、重要农产品的价格、各种实用技术等进行实时更新。加强对辽阳农业网的宣传,做到让农民们能够及时通过网站了解到我市相关农业信息,获得需要的信息。
4.强化队伍建设
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建设发挥应有作用的重要标志就是能够坚持标准化建站,专人管理、服务周到、便捷有效。为此辽阳市的基层信息站建设要做到“六个一”标准,即:有一套装备(包括电脑、电视、电话、信息机),一条宽带上网线,一名专兼职信息工作人员,一块信息专栏,一套完整的管理和服务制度,一处场所。并在农业信息站所在场所悬挂“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站”牌匾。
在各级农业信息工作单位设立的专兼职信息员经过培训要掌握计算机使用基本知识和信息的采集、整理、分析、等技能,提高整体水平。在全市形成市、县、乡、村上下贯通、左右互动、网络到村、信息入户的功能服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