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气自动化职业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校企文化融合;异同;意义;方法和措施
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是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和改革。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是指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中,围绕此专业的培养目标,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融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之中,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方式方法与专业文化建设相融合,营造职场化的教学氛围,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形成此专业所特有的精神风貌和行为规范。
1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异同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有很大差异,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差异尤为突出。高职院校重在教育,企业重在管理,在精神文化、管理文化、物资条件建设等方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各自的特点和规律。校园文化重在培养人格中的主体意识,多以终极价值关怀为核心的人文精神文化。企业文化更多的是对员工群体的规范、整合、凝聚和激励,通过文化的力量形成一种行为准则、价值观念、道德规范。企业的盈利性和社会责任,要求其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必须加强可持续发展的企业文化建设。两种文化的相对独立、缺少交流形成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显著差异。高职院校校园环境主要从教书育人的需要出发,环境优美、整洁、舒适。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发展,不同同学行为差异大。校园管理制度重在引导、教育,在校学习行为往往是老师安排好的,老师讲授、示范,指导如何做。在校学习,允许错误,再纠正错误,60分过关。而企业园区为了生产需要,更注重高效、安全。企业文化强调合作、团队精神和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制度重在严格、规范、标准、可执行,常常使用奖金、福利、处罚等等手段。比如行为时间统一、动作划一,走路靠右行,物品摆放整齐,甚至宿舍鞋子等等都要放在规定的圈圈里,否则会被罚款。对于工作任务,大多是给出要求或目标,员工自己或协作,想方设法去完成。对于产品质量,要求六西格玛,最好100%无差错。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电气自动化企业拥有众多的电气自动化先进设施,其工作流程特殊,高技术、高危险。对劳动者的要求不同于其他专业。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具有过硬的人文素质与职业素质,敬业精神、爱岗敬业、团队合作、基本功扎实,有突出的专业特长。电气自动化企业要求员工了解企业生产流程,具备实战能力。有较强的合作精神。企业非常强调员工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不仅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能力要求特殊,更强调敬业精神、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注重安全规程、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创造力。要求有强烈的敬业精神、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为重视。同时必须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具有一定的拓展能力。高职学生就业前接触企业文化的途径还不充分。媒体、短工、传闻、参观实习、课堂、父母兄长等是他们的主要了解途径。进入企业工作之后,对企业文化需要一定时间的不适应。这不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由于在校的宽松环境、所学知识与企业实际脱节等,学生就业后感觉工作压力大、工作枯燥乏味、企业人际关系难处、工作时间太长等。对工作的心理期望值过高、工作缺乏主动性、缺少敬业精神。因此,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中,要实现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实现两种文化对接,增强高职毕业生岗位适应能力。
2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意义
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与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融合,从而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对于本专业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本专业文化相融合,可以凸显本专业的专业特色,建设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提高专业竞争力,有助于实现本专业可持续发展;(2)有利于本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3)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的专业价值观、专业意识、专业气质的形成;(4)有利于本专业学生尽快熟悉、适应企业文化,学生学会处理企业人际关系,使毕业生工作后能迅速融入企业文化环境中,尽快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5)有利于本专业学生熟悉企业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工作环境、规章制度,适应企业工作节奏,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企业规章制度的习惯;(6)有利于提高本专业学生工作主动性和敬业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增强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利于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7)使本专业学生未来具备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素质与能力,成为未来推动企业建设和发展的中坚力量;(8)有利于推进“双师”型的教学队伍的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服务地方经济的理念,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总之,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成人成才,培养高职学生良好职业素养,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
3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文化建设的校企文化融合的方法和措施
在校园整体文化建设的框架下,重视各个方面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有特色的专业文化体系,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深化本专业校企文化融合。广泛的专业文化校企融合,要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到学生的专业素质、行为习惯等都要满足企业的要求。我们采用多种方式方法进行研究。在研究传统校园文化的同时,将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与传统校园文化比对研究。比如,通过网上查找、到电气自动化企业拜访、调研、鼓励教师到电气自动化企业顶岗学习来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与友好电气自动化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友好交流合作;吸纳企业中一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参与专业文化建设;请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研究兄弟院校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专业文化建设成就等等;深入研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方式方法和内容。(1)建立健全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校企文化融合提供保证。研究电气自动化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融入到本专业教学管理制度之中。在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技能等方面形成运作、发展机制。培养与企业员工相同的行为规范,督促学生遵规守纪、遵守按章操作,养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2)为了有效提高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教学效果,保证专业可持续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未来工作岗位,采用工学结合、“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模仿企业工作过程和环境,营造电气自动化企业仿真教学氛围,开展“做、学、教”一体化的教学。将学习过程与生产运作过程结合起来,使学生工学结合,在体验企业工作过程、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优秀的职业素质。(3)注重用电气自动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熏陶学生,给学生营造一种职场的环境,使学生处处感受到企业文化的熏陶。从新生入学起,循序渐进安排,积极宣传企业文化;从教室、实训场、课程内容等等各个方面展现电气自动化企业文化;加强专业网站校园网建设,通过网上咨询、微博、组建聊天群等形式让学生熟悉企业文化;布置专业发展历史展、专业技术能手展、专业新技术展、专业新工艺展等,宣传专业文化历史,建设专业特色的文化环境;根据本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特点,在实训场所悬挂生产流程、安全规程、操作流程、电气自动化行业企业精神等,营造企业氛围;根据专业理念,发掘师生创意潜力,设计励志格言、专业格言。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和感悟专业精神,充分得到专业文化熏陶。(4)走出去,请进来。不定期组织学生走进企业去感受企业文化,假期、期中短期组织学生到电气自动化企业参观、实习、实训;定期邀请电气自动化企业专家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指导学生学习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技能和规范;加强教师的培训学习,选派教师到企业工作学习企业文化和专业技能,定期组织教师和学生到企业中顶岗实习,使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在教学中能够灵活的用企业文化熏陶学生;(5)模仿电气自动化企业操作工作流程,在培养学生岗位技能的同时,使学生感受企业文化、适应企业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重过程控制,形成良性循环。比如,挂工作流程、挂工艺卡、打卡制度、唱票制度、入实训室登记制度、过程记录制度、穿工装、戴安全帽。(6)引入国际质量认证体系,进行规范的专业教学管理。日常工作必须依文件要求执行,并留下可追溯性记录,强调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7)由于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特点,单靠学校自身建设一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为此,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校外与企业联合,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内,除了院校自我建设之外,引进企业资金和设备建设实训场地。建设“厂中校”、“校中厂”实践模式。在加强校内实训场地和实训课程建设的同时,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可以采用订单培养、定点培养、定点就业方式探索人才培养新形式,深化校企文化融合,实现双赢。(8)开展广泛的课外活动。高职学生学习基础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自觉性,按部就班的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会大大地降低教学质量。广泛开展课外活动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建立学校、班级、社团活动等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体系,比如组建专业协会、举办各类技能大赛,促进学生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接受企业文化熏陶。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校企文化建设,要物质、职业、精神等多层面进行建设。要吸取优秀企业的核心价值观,例如,团队合作精神、客户至上理念、激励与创新理念、“零”缺陷理念等,与专业文化深度融合。
4结束语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校企融合,是专业建设的重要部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进行专业文化建设。通过合理的取舍、提炼和升华,形成有特色的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文化,促进高职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和职业意识,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创新型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建荣,姚婷.校企文化融合视角下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1).
[2]马杰,林峰,卓璧湖.基于校企文化融合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4):93-95.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高职;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现状;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成为当今工业发展的主流,该专业人才需求缺口大,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和高校作为该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输出地,其教学质量关乎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但该行业普遍存在普通劳动力多,高素质专业技能型人才少的现象,这就牵涉到教学质量问题。在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技能型人才具有基础性、长期性作用。高职院校只有认清人才培养形势,深刻领悟课程开发的内涵,才能形成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和方法,开展课程开发和建设,既体现出本校教育特征,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 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1.1 基本内容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快速实现学校到职业的转变,缩短毕业生适应生产岗位的时间,而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是要实现更好更快地就业,而学生从学校走向岗位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工学结合模式使学生在学校长期与企业接触,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这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迅速融入就业岗位。同时,工学结合模式是检验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试金石,是高职院校进行课程开发的依据。
课程开发是一种特殊的课程形态,与学生经验、社会需要密切联系。具体来说,课程开发就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进行教学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评价和修订,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过程。工学结合模式下的课程开发是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和教学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的开发活动,其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
1.2 原则
高职院校的专业目标已经确定,就必须围绕其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而课程体系的结构、内容必须合理,实现教学目标。所以说,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一般要遵循适应性、多元性、基础性、协调性原则,以培养应用型职业人才为目标,紧扣市场发展形势,构建与时俱进的教学内容体系,加强基础训练,开展多元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
2 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现状
电气自动化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加上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开发必须体现理论知识与技能培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促进学生顺利就业,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目前,其课程开发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开发动力不足、开发环境差、开发系统差。
第一,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是一项非常艰辛的长时间的工程,需要教师付出许多时间和精力,努力研究学生特点、社会发展趋势、课程目标、教学情况等,进行系统的课程开发和建设。但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非常多,教师不仅有繁重的教学工作,还有科研工作,这使得教师很难抽出大量时间来进行课程开发。教师的开发动力不足,课程开发效果差。在这个过程中,学校最重要的是给予教师足够的财力支持和时间支持,以合理的激励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好课程开发工作。
第二,开发环境差。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以岗位需求为根本,以职业能力为课程内容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深化理论知识、提高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强调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的一种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课程开发也要以岗位需求为基础,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培养职业技能。因此,课程开发人员不仅是专业教师,还有企业人员,但企业投入到课程开发中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偏少,开发环境差。
第三,开发系统性差。课程开发是一个系统的问题,要解决的内容很多,如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课程门类、教学标准、评价标准、教学环境建设、师资力量等。就高职院校的电气自动化专业而言,其课程开发包括十几门课程开发,涉及领域广,课程开发不仅是单门课程的开发,而是多门课程的系统开发。而高职院校的课程开发投入过少,系统性不强。
3 课程开发的发展趋势和策略
3.1 发展趋势
3.1.1 开发主体的多元化
前文已提到过,工学结合模式下的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开发主体不应仅仅是学校的专业教师,还应有企业员工,使学习内容与工作内容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说,未来的课程开发主体应是专业教师、企业领导者、行业专家等人组成,共同进行课程开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3.1.2 评价的社会性
课程评价也是课程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评价是一种价值判定,反应学生的学习状况。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评价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参照行业职业资格标准,将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岗位要求结合起来,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技能水平、学习态度、社交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方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主体既是专业教师和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同时也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评价结果则必须综合考虑各方评价主体的意见。评价不是用简单的分数或是优良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而是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优缺点,看到自己今后努力方向,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做好职业规划,促进学生进行针对性提高。
3.1.3 开发内容的针对性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高职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内容开发必须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岗位实际结合起来,理论知识不再是纯粹的课本上的知识,它必须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让学生看到知识的应用,使学生在实践学习中深化理论知识,在实践中获取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学习内容是相互渗透的,开发的内容从生产岗位实际出发,结合当前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开发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使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课程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开发策略
3.2.1 明确专业培养目标
从学生将来从事的岗位和岗位能力要求入手,分析电气自动化专业培养目标,并将其与高校、中职等学校的该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对比分析,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深度,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简单来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扎实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良好职业技能,面向冶金、汽车、电力、化工等行业电气自动化设备及系统的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与维护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
3.2.2 确定工作任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学校重视学生的实训,重视实习,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实习,在实习中获取知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必须进行生产岗位分析,确定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一个工作过程的四要素是劳动者、工具、产品和行为,所以在分析时就要注意: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产品是用什么工具制成的、生产何种产品、劳动者的行为。结合本校电气自动化专业面向的生产岗位群,开展调研活动,深入调查行业发展现状以及趋势,确定各个岗位的工作任务。比如说:电气维修工的典型任务有:电机维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部件故障维修、电机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操作、总线控制设备操作等。
3.2.3 归纳典型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每一个岗位都有大量的工作任务,而学校的教学时间有限,只能选择其中的典型任务来开展教学活动。因此,课程开发中的课程内容开发就必须归纳典型任务,确定学生的行动领域。由专业教师、专业带头人、行业专家共同探讨典型任务,并将典型任务转化成学生的学习内容,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简单归类,比如说,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分成公共学习领域、基础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和拓展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明确的理论知识和实习任务。
3.2.4 编制教学标准
编制教学标准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校企共同参与的基本原则;课堂教学与生产活动的结合的原则;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适度够用的理论知识为辅的原则;以经验型和策略型知识为主、概念性知识为辅的原则;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合二为一原则,注重知识的主动建构原则。
3.2.5 在课程开发中进行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贯彻教学过程始终,在教学活动中起指挥棒作用。如前文所说,课程评价应积极实现主体的多元化、内容的社会化,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结合起来,将评价内容与职业资格鉴定结合起来。安排学生参加维修电工、电气安装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给学生的顶岗实习做出专业的工作鉴定书评价,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课程评价不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它是课程开发的内容之一,也是课程开发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良好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提高职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4 结束语
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越来越成熟和电气自动化行业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认识到课程开发在提高教学质量上的重要作用,并积极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一起探讨课程开发与建设,构建行之有效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大量高级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郭艳萍,赵璐.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开发与实践[J].当代职业教育,2010(11):18-20.
[2]朱霞清.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高职校本课程开发: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188-189.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电气教学;发展方向;有效性
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中炙手可热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意义。因此,各大高校对于这一课程的开设都极为关注,并且在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力求最大程度地提高电气教学的教学效果,实现电气专业学生的顺利就业。此外,随着社会发展科技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场对于这一专业的渴求也是极其迫切。这就导致更多的高职院校越发地看到这一专业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并纷纷在自身的日常教学中开设了这一课程。
一、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成为了各大高校责无旁贷的职责。这其中,找准市场的定位,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完善人才培养的方案,提高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整体修养,实现学生的顺利就业,这正是对学生的负责,更是对市场经济的有力贡献。
此外,从电气自动化学生的自身发展来看,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也势必要求专业学生从自身的角度规范自己的言行,完善自身的学科素养和专业素养,在夯实专业理论基础的同时,更要不断加强自身实践能力的训练,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进而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具体来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应该得到有效地培训。例如,掌握基础的电气操作常识,具备一定的电气识图和维修能力,甚至是一些大型工业设备的调适与安装能力,又或是计算机系统的应用与控制能力,都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定的专业优势,积极面对市场的竞争。此外,不得不提的还有学生的软件编程能力,这对准确指导电气设备的运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之上提高电气教学的有效性
面对新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电气自动化专业成为了高校参与市场竞争的有力手段和必要途径。然而,大量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开设也带来了一定的弊端,一些学校由于自身的软硬件设施不够到位,或是没有专业的师资队伍来进行有力的支撑,又或是学生本身的实践能力有效,最终导致了所学专业与市场需求远不相符,缺少了必要的市场竞争优势,进而削弱了电气专业的市场价值。此外,从当前的电气教学来看,仍然存在以下弊端:①课本知识与实际技术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学校知识灌输鲜少做到与时俱进;②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较为严重,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停滞不前;③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知识习得与反馈甚少关注。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就如何提高当前电气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了一些看法。
1.从教学内容来看,必须做到紧跟时代潮流。枯燥落后的教学内容不仅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而且会极大地削弱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产生一种理念上的误区。伴随电气自动化专业的迅猛发展,其市场发展前景是极为广阔的,各大高校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体现出这一点,力求用最新的专业知识和最强的科技手段来包装本专业的学生,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水平。
2.从学校作用来看,应尽量增加学生的实训机会。单纯的学科理论知识显然不足以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对于今后的职业生涯更是没有太大的促进意义。因此,从实际就业的角度来看,学校应积极帮助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企业建立联系纽带,尽量增加学生进入到实际岗位就业的机会。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实际操作技巧,而且能够让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知识有了更加透彻的理解和体会。
3.从教学投资来看,对于课程实验的相关资金投入必不可少。对于电气自动化这一特殊的专业来说,必要的实验课程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对于一些用于课堂实验设备的必要投入和维护显然是不可缺少的。这就需要学校对于这些设备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从而有效地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此外,教师的作用也很关键,电气专业的教师必须时刻掌握课程的最新资讯,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在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不忽略技能方面的培训,重视学生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作为高端科学技术发展的核心内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发展是依靠最为先进的科技力量逐渐成熟和壮大起来的。它的发展对于社会经济的繁荣与稳定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同时,电气专业还决定着我国现代化工业的发展方向,并有效地控制着工业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输入情况和产业信息的传输情况,保证了这一系列环节的有序性和准确性。此外,对于电气自动化的妥善控制还能显著地降低工业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综上所述,不断提高高职院校中电气教学的有效性是各大高校职责所在,同时也是促进专业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可靠途径。
【参考文献】
[1]王艳君.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07,(08).
[2]陈方.电气自动化工程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改革开放初期,为快速发展经济,缓解困难情况,将工业发展放在首位,最终我国成功从农业大国转型为工业大国。由于我国综合国力逐步提升,我国不断提升工业化进程。在当今科技时代的背景下,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在工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总的来说,电气自动化工程的发展目标就是促进工业快速高效的发展、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文章阐述并分析了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趋势,并提出一些相对的建议。
关键词: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现状与未来发展
引言
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内占有一席之地,甚至是核心地位,对将来的工业发展起着指导作用。就电气自动化工程企业来说,一方面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但可以降低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也可以保证检测准确无误,已达到有效、准时的传达信息的目的,使生产正常进行[1]。除此之外,还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使得相关工作人员的安全得到保障并且让设备能够安全且正常的运行。由此看来,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对于工程的正常进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
在社会不断前进下,科学技术水平也得到不断地提升,在很多领域内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许多企业若想要自身技术更佳优质,电气自动化是必不可缺的一项技术。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也随之不断得到发展,电气自动化技术也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行业。但是我国的电气自动化发展技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由此看来,我国的电气自动化技术在应用于各个企业时需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和我国的具体国情,这样才能够使得电气自动化技术完全发挥其作用。集成化的控制系统:信息集成化理论指的是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中,实现电气自动化控制是建立在信息集成化的基础上。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下,科技也得到不断提升,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多样化,在不同的领域内使用不同的技术方式、不同的技术方式中,信息集成化理论相较于其他言论而言更能够应用于系统之中[2]。因此,在推行使用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时,相关管理人员需要对该过程中所产生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整理,使得我国工程管理系统能够成功实现集成化管理的模式。由此看来:第一,相关企业如果想要生产系统化,就必须讲信息集成化理论应用到工程管理过程中。第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监控方法。文中所谈及到的电气自动化控制方式,就是通过监控系统的管理模式来对电气自动化工程进行统一的管理。如今,我国各大企业对其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以下两种:
(1)集中监控方式指的是将一个个不同的信息集中在一个处理器上进行集体操作,这个方式可以实现对整个机器进行系统处理的目的。很多集中监控在处理和管理时一般选择隔离刀闸与断路器链锁设备这两种控制系统。
(2)远程监控,就是通过电子产品、互联网等网络工具来对相关设备进行远程管理以及操作。和上文提到的集中监控方式相比成本较低、操作简单且更具可靠性。但是这样的管理方式同样存在不足,并不适用于较大型的工程中。第三,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控制方式。如今我国对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所采用的管理方式有一下两种:a.集散控制系统方式指的是将一些技术手段结合起来的方式,对各个行业的化工生产环节进行控制。这种方式具有高可靠性、灵活性、协调性等特点,适用于各个相关行业。b.可编控管理系统就是通过相关的机械管理的方式来对系统进行有效的控制以及管理。采用一些可以进行编程的存储器,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监控系统内部设置一些指令的编程,进而生产数字模拟化。这种方式具有安装方便简单、费用低、高可靠性的优势。第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标准语言模式:WindowsNT和IE[3]。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可以将其标准语言模式分为WindowsNT和IE两种形式。如果将计算机系统标准语言规范方式应用于系统之中,那么系统的语言模式就会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将人机语言灵活化,更广泛地应用到企业当中。使用WindowsNT和IE两种语言规范形式也可以对电气自动化工程系统进行维护与改进。
2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
2.1以创新为基本宗旨进行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目前,我国在科技的发展中坚持以创新理念为核心,所以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工程控制应通过不断创新得到改善与发展。在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内大力提倡创新的背景下,电气自动化工程工程控制进行创新的氛围较好,对控制系统的操作进行不断的技术创新。企业在不断生产产品的同时,也对技术进行创新,使自身得到完善,最终让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水平赶上乃至超过一些发达国家。为促进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技术发展,我国政府也应为其提供更好进行创新的环境与发展空间。
2.2系统统一化
采用系统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可以改善其内部的缺漏以及不足之处,例如工程所生产产品的设计、安装以及具体的维护等方面,间接地使得系统的相关运营成本得以降低。由此看来,想要使得系统更加的完善就必须要实现系统统一化的管理模式。将控制系统统一化,换而言之就是将开发系统进行单独设置,不再属于运行系统,如此有利于满足客户的需求。实现系统统一化的前提就在于企业的网络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使企业系统在运行的过程中与外部保持及时的联系。另一方面就是无论采用怎样的网线,都要保证控制元件到控制现场的整体通讯畅通。
2.3系统市场化
从另一方面来看,电气自动化的工程管理系统也是一种工业产物,如果想要保持其长久稳定的发展,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支持,也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的需要,来制定产品的需求。企业生产是除了要进行科学研发,企业所生产的设备的零部件还需从其他企业购进。也就是说,企业与企业之间共同生产一套零部件,是配套零部件市场化。并且结合市场中已有的资源设备来完善自身的比例。由此看来,系统市场化的模式能够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也是系统中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2.4培养技术型人才
在系统的创新、统一管理或是推行入市场等发展过程,都需要极具个人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人才。由此看来,对于参与到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管理人员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养。企业也需要在上岗前对其进行更加专业化的培训,使其更能够融入到管理的过程中。尤其是第一次接触创新过后的设备和技术的员工,加强对技术人员在安装与操作过程中的培训强度,提升技术人人员的操作水平。同事需要使技术人员完全掌握控制系统的维护与保养知识,避免出现人为破坏系统的情况。
3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也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本文首先分析了其在我国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对该系统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供参考,希望能够有助于我国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红生.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业月刊,2011,12:115-117.
[2]刘惠彦.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25.
【关键词】高职教育;跟踪调查;课程改革
为更好的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及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找出电气自动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并根据毕业生、用人单位的意见和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1]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有针对性地推进和加强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我院于2013年6月至9月开展了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活动。期望藉此推进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改革,以便能够按照市场需求培养毕业生,为区域经济建设输送高素质人才。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前召开了专门会议,确定调查方法,设计有关表册。
2、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由各毕业班辅导员协助确定外调样本。
3、院领导召开调查组汇报会,根据调查情况,探讨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教学改革措施,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采用请进来、走出去,面对面座谈(校友座谈和用人单位有关领导座谈)、电话访谈、发放调查问卷等调查方法。共发出400份毕业生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 386 份;发出40份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份。
二、调查情况综述
1、被调查单位分布及毕业生样本结构情况
从被调查的毕业生情况看,386人中,10届毕业生占27.3%,2011 届毕业生占 34.8%,2012 届毕业生占 37.9 %;国企、事业单位占 23.0%,三资、民营等其他企业占 69.8%,自主创业占7.2%;京津地区占 58.4%,其他地区占 41.6%;完全对口占 20.8%,较对口占30.0%,基本对口占 29.6%,不太对口占 19.6%,其中 2010届毕业生对口率为 63%, 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口率分别为 67%和 72% 。
从毕业生流向来看有下面几个特点:
(1)以直辖市大企业为主,多层次多方位就业。
(2)毕业生深受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欢迎。
(3)毕业生到民营单位的数目逐年递增,且民营单位对毕业生的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4)业务能力强,技术素质好。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已经成为各单位不可缺少的人才,但多数毕业生需经过一定的在岗培训才能胜任工作,这也是我们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需要引起注意的一个问题。
2、问卷调查的内容设计
本次调查问卷分为两种,一种是对毕业生的调查,另一种是对用人单位的调查。对毕业生的调查主要从三个方面了解情况。一是毕业生的个人基本信息。二是对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设置需求程度的评价。三是要求毕业生以书面语言形式,给母校各方面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
对用人单位的调查除了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教学课程设置需求程度的评价以外,还增加了企业岗位的能力需求情况,如:总体素质、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三、调查结果分析
1、毕业生对本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情况
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毕业生对专业知识结构的评价
序号 评价指标 工作岗位需求程度(%)
很需要 基本需要 一般或不需要
1 职业能力训练课程 84.5 12.7 2.8
2 职业素质课程 70.4 21.1 8.5
3 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66.3 23.9 9.8
4 其他欲开设拓展课程 30.1 42.3 27.6
(1)毕业生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需求度为97.2%,说明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有关职业能力训练的课程基本能满足学生的岗位需要。电气自动化专业以职业实践为中心设计教学方法是合理的,能使学生在逐步理清所从事职业“工作任务是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怎样能做得更好”等问题的过程中,[2]掌握职业所要求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特色技能。
(2)毕业生需求度较低的模块有职业素质课程和职业能力拓展课程。
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我们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充分了解社会当前的职业需求,以不断完善和修订职业能力课程体系。
2、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质量的评价
95%的企业认为工作岗位对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需求程度为很需要,职业素质的需求程度为92%,职业能力拓展课程的需求度为89%。调查结果显示用人单位对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毕业生评价较高,这说明我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表现出了较强的综合素养。
四、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反映较集中的问题
在走访调查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 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专业定位需要进一步明确化
高端制造业的产业转型升级与企业技术创新对电气自动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电气自动化专业需要修改原有的课程体系,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需求的无缝对接。
2、宽口径就业与发展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矛盾
宽口径就业的目标使得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多而杂,侧重点不够清晰,使得学生学习目的茫然,知识的广度与技能的深度形成矛盾。
3、实践教学环节需进一步加强
五、思考与建议
合理的调查方法以及样本的选择,使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信性。从调查结果上看,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在多年办学历程中,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职业特色和人才培养优势,所培养的毕业生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形势下如何发扬优势、克服弱点,使培养的人才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更受社会欢迎是值得思考的主要问题。
1、融入行业企业标准、校企合作、开发工学结合课程
在高职课程开发过程中,必须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使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能力融通、与职业资格证书融通、与生产实际融通、与行业标准融通,把行业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融入课程内容。
2、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
组织课程内容时,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典型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按照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的知识逻辑进行排序,形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应用性知识系统。[4]从课程内容结构上看,应该是理论实践一体化,以培养完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为目标,系统设计课程中的实验、实习和实训,用工作过程来进行系统化。
3、加强“双师”结构团队建设,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人才支持
能力本位、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行动导向教学等都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既要熟悉职业岗位要求,又要懂得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具备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和一定的实践动手能力,这样才能保证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的实现。通过培养、培训、引进、企业锻炼等多种途径,打造一支“既能教书又能育人,既能上讲台又能下车间,既有专家学者又有能工巧匠”的教学团队。
4、加强生产实训基地建设,为课程改革提供硬件环境支撑
工学结合课程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和硬件,“教、学、做”一体更需要真实的工作环境,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过程中,要按照企业的职业岗位要求,引入企业真实的工作情境、文化氛围和运行管理模式,依照企业生产的工作流程来布置,使实训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一致,实训内容与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和服务相结合,实现教学与生产合一。
参考文献:
[1]吕悦晶,李程,王春梅. 面向行业需求的交通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与研究[J]. 中国电力教育,2013(19):55
[2]赵永峰.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信息技术系近四届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J].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学报,2012(1):120
[3]翁桂鹏. 从毕业生跟踪调查谈高职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J]. 中国成人教育,2008(3):121
[4]王萍. 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技能课程开发研究[D]. 山东师范大学,2012(4):17
作者简介:
霍淑珍:(1976-2),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机控制,自动检测,控制理论,职业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