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育治理的概念

教育治理的概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治理的概念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第1篇

“利,也。”(《说文解字》)表示以刀断禾的意思。其本义为刀剑锋利,刀口快,后在经济学上被用为“好处”之意,与“害”“弊”相对。除此之外,“利”常常与“益”连用,即利益,而利益本质上是社会关系或经济关系的范畴,是指人类用来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系列物质、精神需求的产品,某种程度上来说,包括金钱、权势、欲望、荣誉、名气乃至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快乐感,但凡是能满足人类欲望的事物,均可称为利益。所谓利益,就是人们受客观规律制约的,为了满足生存和发展而产生的,对于一定对象的各种客观需求。[1]《牛津法律大辞典》中将利益解释为:“个人或集团寻求得到满足和保护的权利请求、需求、愿望或要求,利益是由个人、集团或整个社会的、道德的、宗教的、政治的、经济的以及其他方面的观点而创造或消灭的。”中国古代较早出现了“利益”一词,《后汉书・循吏传・卫飒》记载:“教民种殖桑柘麻之属,劝令养蚕织屦,民得利益焉。”[2]可以看出,这里的“利益”主要指的是经济学上的利益概念,即民众得到的好处,主要是指物质利益或物质财富。“利”从范围上划分,可以分为个人利益、集w利益和国家利益。个人利益包括个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还包括个人的健康和自我价值的实现;集体利益是社会中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国家利益就是能够维系和促进国家生存发展需要的事物。从对象上划分,又可以分为利己和利他。利己即对自己有利,在行事的原则上以自身的利益为先,其核心是以自我为中心;利他意为使别人获得方便和利益,利他行为是一种尊重他人利益的行为,其出发点是自觉自愿,其落脚点是有益他人和社会。

与“利”相同,“知”也是德育中一个重要的概念。“知,识也。”(《玉篇》)在心理学上,“知”即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在哲学意义上,认知通常具有认识的含义。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认为,认识是从经验中获得的,在经验获得的基础之上,人们才获取了知识,而知识就是存在的反映。[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感性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直接反映,是人们获得知识的第一步,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主体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必须用理性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逻辑加工,即遵循从感性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上升到思维具体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原则。通过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以概念(范畴)、判断、推理的形式,形成理论知识的体系,把客体作为许多规定的综合,亦即多样性的统一整体在思维中观念地再现出来,这就是理性认识。无论在哲学意义上,还是在心理学意义上,“知”都有性质上的区别,即良知和劣知的区别。在中国,良知的哲学概念来源于儒家学派的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4]在这里,孟子认为良知是与生俱来的,是人的一种天然禀赋。在王阳明的心学中,良知也具有天然性,它是一种天然的道德,是良心。将良与知分开来看,良即先天的善,“知是心之本体”[5]。与良知相对的概念是劣知。“劣,弱也。”(《说文解字》)其本意是弱小,其还有另一个含义,即恶,坏。劣知即恶知,是指人对事物恶的认知,是一种极端的态度。

二、“利”与“知”的关系辨析

在厘清了“利”与“知”的概念后,我们可以发现,“利”与“知”存在一定的关系。俄裔美籍哲学家安・兰德认为,理性的利己主义是合理的,她相信人们必须透过理性选择他们的价值观和行动。个人有绝对权利只为他自己的利益而活,无须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但也不可强迫他人替自己牺牲。没有任何人有权利通过暴力或诈骗夺取他人的财产,或是通过暴力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他人。[6]

如上文所说,“利”可以分为利己和利他,“知”可以分为良知与劣知,这四者的关系可以用下表大概表示出来。

由此可见,把“利”与“知”分解成利己和利他、良知和劣知,就会产生利己的良知、利己的劣知、利他的良知、利他的劣知四个方面的关系。

第一,利己的良知。当一个人在利己主义原则指导下行事的时候,他既顾及自身利益的实现,同时又不危害他人的切身利益,他的行为符合社会共同认可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准则,在“有道德”的前提下合理地追求个人利益。一个人无论是谁,作为人的属性不会改变,作为一个人都有追求体面物质生活和自由精神生活的权利。[7]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自我实现,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可以看出,马斯洛从人的需求角度解释了利己的合理性:人不能一味地为他人着想与服务,人必须在满足了自身最基本的需求时,即人必须吃饱穿暖才能从事科学、艺术、教育、政治等活动,只有生存下来的人才能更好地生活。人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就是利己的一种最基本的表现形式,这种在良知指导下的利己符合道德的原则。在面对利益冲突时,这类人虽然不一定能做到“舍生取义”的高尚抉择,但是,他们不会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有学者认为理性的核心是利益,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这一点。人在做出符合理性的行为的时候,正是一个人优先考虑自身利益的时候,如果自身的利益得不到满足,那这种行为就不是理性的。

第二,利己的劣知。人们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仅仅着眼于自身利益,只要自身欲望能够得到满足,便不惜损害、剥夺他人的利益,甚至对他人的身体和心理造成严重伤害。利己的劣知有如下特点:其一是自私性。自私不同于私心,它是私心的升级版,一个人只有将私心发挥到极致时才会产生自私。这样的人在利益面前不顾他人感受,一味追求个人享乐与满足,将他人的合理利益和诉求置之度外。其二是损害性。这种损害性包含了两个方面。首先,损害性包括对他人和自身的损害。在一定的社会或组织当中,资源总数是有限的,利己主义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占有了更多的资源,相对减损了他人的资源占有,这就产生了利益分配不均的现象。其次,损害性包括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损害。如实施暴力犯罪的人无论动机如何,结果都对受害者身体或心理产生了损害,这样的人是“利己的劣知”的典型代表。

第三,利他的良知。与利己的劣知相对,利他的良知是一种无私的奉献。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舍生取义”,强调“穷则独善其身,_则兼济天下”,强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些自古以来传承下来的传统美德揭示了利他精神对于社会稳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意义。利他的良知核心是奉献精神,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讲,以奉献精神为核心的利他是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对社会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主导的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尤其要倡导利他的良知。改革开放以后,以商业思维为代表的利己主义盛行,一部分缺乏基本道德良知的人极端强调个人私利的价值,在面对利益抉择时,他们往往为了实现个人私利而牺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致使社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无论是“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还是今天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在强调利他、良知和奉献精神。

第四,利他的劣知。从前文所述的内容可以发现,利他和劣知似乎是不能放在同一个语境中使用的,因为利他是指为了别人的利益获得而做出一定程度的牺牲和奉献,而劣知则是不道德的认知。这样看来,利他的劣知似乎存在着语义和现实上的矛盾,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从一方面看,利他的劣知可以分为名义上和实质上的,名义上的利他其实是利己。在爆发前,日本打着“解放殖民地、相互尊重彼此独立”的幌子,名义上是为了实现所谓的“大东亚共荣”,实质上是为了侵略做准备。在这个事实当中,日本名义上是为了“大东亚”的共同繁荣而“进入”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来“帮助”这些地区尽快实现社会的“进步”,这看似是一种利他,实质上日本的真实目的是实现自己的殖民侵略,进而奴役中国和其他亚洲地区,其野心昭然若揭,因此,这实际上是一种劣知。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利他的劣知在社会上也是确实存在的。有很多父母始终坚持“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孩子稍有不如己意之处便棍棒相加,以此为“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常常认为有时打骂孩子也是无奈之举,这种打骂式的教育方式确实是劣知,但是它的出发点是利他的,即出于纠正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目的而采取的一种极端方式,这是一种典型的利他的劣知。

三、“利”与“知”关系下的德育思考

首先,德育工作者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长期以来,尤其是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学校德育中的主流价值观是热爱集体、无私奉献,社会确实需要这样的价值观念的引导,但这种价值观却走向了另一个不顾个人或较少顾及个人利益的极端。利他和利己关系的长期错位甚至对立导致了认识上的错误,“似乎利他就意味着牺牲了自我,而利己就意味着不考虑别人的利益,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传统社会小农经济思想的遗毒”[8]。人的本质是生物性和社会性的集合,人类在长期发展的过程当中由于受到社会性的限制,逐渐改善了原初的部分生物性特征,人类懂得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守集体规则,才能维持社会组织稳定运行,一个不遵守规则的社会群体其凝聚力往往不如遵守规则的社会群体。因此。在群体间的竞争当中,缺乏凝聚力的群体往往由于处于弱势地位而被具备凝聚力的群体吞并。长此以往,人们学会如何遵守规则和规范,在遵守规则、规范的过程中,人类社会的道德由此形成。人的生物性逐渐被抑制,社会性占据了主导地位,合作的理念就产生于此,人们在进行社会交往与合作时,往往会在实现自身利益诉求的同时也照顾他人利益,这样才能保证社会有序运行。当一个社会运行稳定、凝聚力强大时,对个体的保护作用也更加明显。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才会产生利他的行为。由此看来,利己和利他不是完全对立的,而是相互包容的,利他并不意味着要完全牺牲自己的利益,而利己也并不意味着要损害他人的利益。人有利己的趋向和欲望,凡事优先考虑自身的利益,这是人的本性所致,无可厚非。即便是一心为他人服务的人,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或多或少的个人私欲,只是满足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在学校德育中,教育者在倡导利他的奉献精神时,必须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利己主义观,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利己与利他的辩证关系。

其次,学校德育应以“致良知”为基本价值追求。这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学生坚强的道德意志,如此才能使学生把有良知的道德行为养成习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孟子提出了“四心”说,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心”分别对应人的“四端”:仁、义、礼、智,这“四端”被认为是人的天赋“善端”。学校德育要以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为根基,发挥人的“善端”在学校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挖掘学生先天所具有的“善端”。人的良知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这是人的一种道德潜力,学校德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充分发掘学生的道德潜力,使学生“有良知地生活”。第二,巩固学生的“善端”。学生的道德潜力被发掘出来后,必须施加一定的手段来巩固学生的道德良知,否则学生的道德水平会出现反弹,尤其对身心处于急剧变化中的青少年群体,更要注重巩固的作用。第三,发扬学生的“善端”,使其感染更多的人,形成微观和中观的“善的场域”。微观的“善的场域”主要指学生的家庭,而中观的“善的场域”主要指学校。班级和学校中学生的优良道德行为习惯会给场域中的其他人带来示范效应,能够带动良好的道德风气建设。这种风气的传播可以是场域内的传播,也可以是场域间的传播,主要有家庭―家庭、家庭―学校和学校―学校三种方式。社会的进步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学生追求“有良知地生活”的同时,也会自然不自然地把自身的优良品质带给其他人,有利于社会优良风气的建设。

再次,社区要发挥其育人功效,通过树立道德模范帮助青少年塑造正确的利益观。“社区德育即是教育者利用各种社区教育资源,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把社会对受教育者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以促进其社会化。”[9]由于社区内的群众有着共同的生活空间和长期的相处时间,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心理环境和文化氛围,因此,也会有相似或相同的利益观和认知观。社区德育不同于学校德育,系统性、组织性不强,很难有学校那样专业的师资和科学的教育方法。然而,与学校相比,社区德育具有切实贴近学生现实生活、活动开展自主性灵活性强、与基层文化教育组织联系密切等独特优势,能对社区中的青少年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陶冶。社区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来开展以“利”与“知”为主题的德育实践活动,社区可以借助自有的宣传平台如社区宣传栏、社区新媒体等方式进行线上和线下的德育宣传活动。在平台的宣传中,社区可以以古代或当代优秀道德楷模为榜样,讲述其道德事迹,也可以发掘身边资源,寻找社区内现有的道德模范,这更有切近感和说服力。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的言传身教能够对青少年的利益认知有最真切的影响和熏陶。

最后,早在一百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了“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意识到社会对于教育的重要意义。然而,社会毕竟不是学校,道德也不同于法律,因此,社会德育显得薄弱而无力。社会中有良知也有劣知,这就要求社会本身能够自我净化,剔除“劣知”,发扬“良知”。同时,社会德育必须有一定的责任主体来分担德育的重任,这样的责任主体主要包括社会公益组织、文化教育组织、政府组织等。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对社会德育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社会认知理论着眼于儿童的观察学习,强调其成长过程中的环境、行为和认知的交互作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这提醒我们,社会优良风气的建设对青少年正确利益观的树立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优秀因子,对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利益观有直接和现实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舍生取义”“君子鄄疲取之有道”等正确的利益观带入到社会生活当中,使青少年将正确的利益观内化为自身需要,最终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付子堂.法律功能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82.

[2]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2460.

[3]培根.培根随笔集[M].蒲隆,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71.

[4]孟轲.孟子[M].万丽华,蓝旭,译.北京:中华书局,2006:295.

[5]王阳明.传习录[M].张怀承,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17.

[6]Ayn Rand.Capitalism:The Unknown Ideal[M].New York:New American Library,1967:104.

[7]吴康宁.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再审思[J].教育研究,2016(8):4-12.

[8]赵志毅.当代中国德育热点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13.

[9]卢波.社区德育的功能及其特征[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2):92-95.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素质教育;体育教学;理念;现状与对策

前言

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新世纪体育教学面临的主要难题。面对新世纪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学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要宗旨。

1、素质教育理念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课程教学中加入素质理念是对于体育课程进行大胆尝试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传统体育教学进行改革的主要基础,这种教学改革对于适应素质教育发展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中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通过在教学中结合相应的基础理论来实现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培养新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平台。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价值并不是现阶段就能够体现出来的,多数教学价值是在未来体现出来的。教育能否真正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不止是学校里学生在教学中如何学习构成的,同时也是学生不如社会之后所能够发挥的各种效益和作用,也是相关知识水平体现的关键。如果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只是追求暂时的、片面的和局面的表现结果,那么在教学之中这种教育体系难免出现无法适应社会和历史的发展要求,面临着必要的改革和创新,这也是现阶段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最大难题。学校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体育教学之中,必须以理论结合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并且要与素质教育能够全面接轨,形成一套以“健康第一”为目标的教学理念,更好的促使社会主义的建设和进步。学校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准,增强学生素质。

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国家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政策,学校管理工作者不仅要对学生负责.更要对每个学生的健康负责。作为学校的体育教师更要发扬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精神,结合在校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把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因材施教结合起来。因材施教是强调个人的发展.而素质教育强调整体的提高,学校应通过体育教学把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因为受教育者本身就存在着个体差异,其原因有先天条件,有环境影响,也因其教育条件的不同而有差异。这就给学校的体育教育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虽然学校所教育的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不一样,但经过体育教学让学生学会科学的、合理的锻炼,都会达到最起码的标准,这本身就是一个因材旋教的问题。当然,这还不够,学校还应使每个受教育者能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通过体育教学而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所以要真正实施素质教育。那么,我们的学校体育教学既要兼顾全面发展,还要兼顾个性健康发展。一般认为,素质教育中的学校体育教学。具有以下独特的作用:一是提高身体健康素质,即包括形态、机能等生理素质,也包括意志品质、调试能力等心理素质。二是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速度、柔韧、灵敏、耐力等基本运动素质。三是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即包括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基本素质,在跨入新世纪的今天,这些素质无疑具有愈来愈重要的作用。

2、我国现行的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误区

就目前我国学校的体育教学课程的安排来看.首先制定教学大纲,再根据教学大纲制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而教学计划则主要体现教学大纲的目的和任务,但是在教学计划中虽然是以学生为主体,可是在实践中却总是以教师为中心。一方面我们都知道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另一方面在组织教法上我们却难以改变“一刀切”。“齐步走”的做法;一方面我们都强调把体育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另一方面我们在体育课上提出的教学任务却又抽象得让人无法操作和评价。这些教法和内容与全面推广素质教育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还需要我们体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做出大胆的改革,尽快地把“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指导方针在我们学校体育教学中得到良好的实现和推广。

随着现在学校学生知识量的增加。学生在学习中意识的个性化不断增加,这就对学习中的各种运动选择要求不断增多。我国教育在现阶段正处于一个应试教育朝着素质教育专项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运动需求是目前人们工作的重点,也是教学工作者研究的主要难点。在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身心完善的人才。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是牵涉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学校体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3、素质教育理念下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思考及对策分析

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会不断遇到一些新的问题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通过适当的教学改革,使学校的体育教学工作在适应素质教育理念下顺利的进行。

3.1首先,学校要通过调整体育选项课结构.拓宽了体育授课面。要选择一些受学生欢迎的体育教学项目。比如目前我国学校开展的橄榄球、保龄球、攀岩、登山等增强体质健康的项目,而且还可以考虑开设开发学生智力的围棋、桥牌等项目。合理设置项目、规范课程名称是学校体育教学改革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此外,各门体育选项课中内容比例、考试安排等应有基本要求。新设课程要反复论证、不能脱离实际,要稳妥管理并不断总结完善。一、二年级课程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注重素质教育为主,高年级选修课可补充休闲、娱乐体育项目并完善全面素质教育内容。

3.2配备必要的教学设施是保障和提高师资业务素质.完成学校体育教学并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条件。要合理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来促进体育教学。更要做好设备保养和管理工作。目前我国学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多的维持在本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注意师资业务素质的提高.比如自身学习和学历的提高等。文明建设及培养现代人才全面素质方面所起到的应有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第3篇

    一、什么是概念图

    概念图由美国着名教育心理学家约瑟夫·诺瓦克最早提出。他认为:概念图就是用来组织和表征知识的工具,它通常是将有关某一主题不同级别的概念或命题置于方框或圆圈中,再以各种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起来,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以此形象化的方式表征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某一主题的理解。概念图研究是基于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非常强调学习过程中先前知识的重要性。诺瓦克指出,意义学习需要三个条件:①将要学习的材料必须概念清晰且能以语言及与学习者先前知识有关的例子呈现;②学习者必须拥有相关的先前知识;③学习者必须选择有意义地学习。

    概念图的组成主要包括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层级结构四个要素。其中,概念被定义为事件或事物的规律性或模式,或者事件或事物的记录,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件或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概念图中,命题是通过适当的“连接词”将两个或更多的概念连接起来而形成的意义关系,或对某个事件或事物的一句陈述;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交叉连接常常能够引发新的创造性见解;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最一般、最概括的概念置于概念图的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层,某一领域的知识还可以考虑通过超级链接提供相关的文献资料和背景知识。层级结构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知识领域中的概念依据其概括性水平不同分层排布;二是不同知识领域间的结构,即不同知识领域的概念图之间可以进行超级链接。

    在结构上,概念图包括节点(又称结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可以有方向,也可以没有方向;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如“由”、“是”、“形成”等。

    二、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作用

    概念图以命题的形式显示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形成所有基本概念有机联系的知识网络结构。通过概念图对相关概念直观形象的表达,可以使学习者摆脱被动记忆和理解的缺陷,从而主动积极地对概念进行学习和理解。地理教学中运用概念图主要有以下作用:

    1.显着提高地理教师的教学效果

    知识的本质即概念和命题,概念是知识结构的基础,命题是知识结构的骨架。概念和命题是教学的精髓和核心,形成概念、掌握命题是教学的中心任务。在地理知识概念图中,以核心概念为中心,次级概念为节点,依次连接不同层级的概念,最终构成一个分层次、多节点的概念网络结构,实现知识的网络化和结构化。概念图以科学命题的形式对不同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进行显现,结构清晰,一目了然。通过概念图,教师可以理清不同地理概念间的关系,将相关地理概念以简明扼要的形式呈现出来,通过其层级结构明确不同概念的学习顺序,使整个教学过程直观清晰。同时,通过概念图,教师既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地理命题的过程中习得地理概念,也可以使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的基础上掌握地理命题。而且,在结构化的概念图中,教师还可以将地理概念与其他学科概念进行知识间的相互渗透,形成不同领域概念之间联系的拓展,从而扩大地理教学范围和视野。

    2.积极促进学生学习的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单纯通过传授而习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背景下通过他人(教师、家长及学习同伴等)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手段及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并且认为要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就需要将新学习的知识和旧知识建立联系,通过同化和顺应过程实现认知结构的发展。概念图刚好具有促进这一过程完成的功能,因为学习者利用概念图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进行新知识建构的过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视野下,概念图是学生建构知识不错的脚手架。作为一个有层次的意义网络,概念图与人类认知结构中表征、组织和贮存知识的方式是吻合的,它以图示的结构将各种地理概念及其关系以类似于人脑对知识储存的层级结构的形式排列,清晰地揭示了各种地理概念之间的意义关系。在地理学习中,通过概念图,学生既能够比较清晰地把握相关概念,也能够比较清晰地辨析不同概念的相对重要性及相互联系,从而有效地实现对地理知识脉络的把握和对地理知识网络的建构。

    3.有效进行地理教学的评价诊断

    诺瓦克等人最初研究概念图的目的是为了对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水平进行测试。传统的评价方法通常只是注重对学生离散知识的掌握情况的考查,而概念图却可以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学生对概念问相互关系的理解做出检测和评价。使用概念图进行教学效果评价具有两个方面的优点:①通过概念图的层级结构,可以比较清楚的测试出学生搜索已有概念,把握知识特点,联系和产出新知的能力;②通过概念图中的节点、连线和连接词及所举具体事例,可以较为准确的判定学生对概念意义理解的清晰性和广阔性。正是基于这两大优点,在具体的地理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概念图作为评价地理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实践表明,概念图可以作为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制作概念图的过程,能了解学生思维活动的情况,以便及时进行诊断。

    三、地理概念图的制作

    地理概念图的制作是地理教学中的一个实质性问题,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通常来说,没有严格的程序规范,主要有如下步骤:

    1.选取地理教学内容

    制作地理概念图,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明确具体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内容涉及的相关概念。概念图的建构跟其所要用到的先前地理概念联系密切,明确的地理背景知识有助于确定概念图的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并准确地进行概念的层级划分,据此制作概念图。

    2.确定关键概念并进行概念等级排序

    地理教学内容选定后,从选定的教学内容中选出关键(或称核心)地理概念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并将这些概念按照从一般到具体,概括性由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序。

    3.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层级布局

    把概括性强、包容性广的概念放在顶层,下面依次为概括性、包容性较低的概念,最具体的概念位于最底层。不同层级的地理概念可用不同形状的方框或不同的颜色表示。

    4.建立概念与命题之间的连接

    把每一对相关的地理概念用连线联结,并在线上标明二者的关系。如此,同一领域及不同领域中的知识便通过某一相关地理概念而连接起来。然后再次修改或修饰,使各级地理概念及其关系条理清晰,至此,概念图基本完成。概念之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但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两大类来考虑连接关系。在这里需注意两点:①针对不同概念慎重考虑连接词,以准确表明概念之间的关系;②概念框中尽可能采用规范的地理概念,尽量避免在概念框中使用句子,以免引起误解。

    5.反思与完善

    地理概念图初步完成后,随着在地理教学中的使用,师生会对原有概念图产生新的认识和看法,可以对原有概念图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

    概念图可以手工绘制,也可以电脑制作。利用电脑制作概念图有许多优点,如修改方便,界面漂亮,可直接打印、网上交流等。针对概念图的制作,国外有多种制作软件,如Map2.0, Inspiration, Mind Manager, Cmap Tools等。其中Cmap Tools 和 Inspiration是两款目前比较流行的概念图制作软件,Cmap Tools目前是一款免费软件,使用者可通过网站(cmap.ihmc.us/download)下载使用。在北京师范大学知识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的帮助下,Cmap Tools的中文版也已。Inspiration是美国Inspiration软件公司开发的一种专用概念图软件,有多种版本,也可在网上(inspiration.com)下载使用。在地理教学中应用Cmap Tools或Inspiration进行概念图的制作比较方便、美观,并可以在概念图上创制超链接等,使其表征更多的地理概念及信息,具体操作在此不作介绍。

    四、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

    有关概念图的使用,诺瓦克认为,结合学生熟悉的主题来介绍概念图是很好的办法。他对在教学中如何使用概念图进行了举例说明,例如以“植物”这个主题为例,可以采取如下步骤进行:首先,可以让学生自发地说出一些相关的概念,如叶子、茎、花、根、绿色、水分、光、养料等;接着让学生找出这些概念中最一般、包容性最广的概念,并将它放在概念图的最顶端;然后确定次一级的概念,并将它们放在概念图的第二层,这时还需要确定恰当的概念间的连接词,以形成与植物相关的有意义的命题,在此基础上,绘制简单的概念图;最后让学生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向这个框架上添加其他相关的概念和连接词,引导学生对制作的概念图进行交流讨论,修正完善,完成“植物”概念图的制作。概念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可以参照如图2的程序: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第4篇

1 钢琴教学的现状

钢琴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钢琴教学。钢琴学习者成绩的优劣与其天赋有关,但同时也依赖于钢琴教学。先进的钢琴教学理念和有效的钢琴教学模式可使钢琴教学的效果得到显著提高,落后的教学理念则会影响人才培养。当今,钢琴教学虽进行了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但仍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制约着钢琴教学效果的提高。首先,钢琴教学存在的问题体现在教学内容的不平衡方面。钢琴教学内容一般包括钢琴演奏技术和钢琴作品的分析、理解两个方面,对学生这两方面的培养不可偏废。在当今钢琴教学的实际中,教师一般将钢琴演奏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学生乐感、作品理解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则不加重视,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的钢琴演奏为真情实感,难以打动人心。此外,钢琴教学方式的单一也是当今钢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一般将实际的演练作为主要的教学过程,没有或者较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培养产生的不足之处便是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钢琴学习容易产生倦怠感,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当今钢琴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已经严重制约了钢琴人才的培养,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善。

2 全面素质教育概述

钢琴教学如需进行改革首先需要教学理念的革新,教育理念的革新推动实际教学的改革。我国如今在教育领域持续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其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个性发展、能力培养、心理健康教育等。素质教育更加注重学生的创造性能力、自学能力、社会公德等方面的培养和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在智力和情志方面均得到提高。素质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等特点。钢琴教学绝不仅仅是教会学生学会钢琴演奏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对音乐的审美能力。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强调教育的全面性,其在钢琴教学中加以运用后可使钢琴教学更加全面,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可得到培养,教学效果会得到更为显著的提高。

3 基于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钢琴教学改革策略

在当今推行全面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钢琴教学也需不断进行改革,在实际改革过程中充分应用全面素质教育理念,推动钢琴教学改革的进行。

3.1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

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是钢琴教学的重要内容,为提高钢琴教学效果需着力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钢琴的演奏需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个感观系统,从而完成复杂多变的心理活动。为使学生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提高,可以多角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原动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鼓励学生进行大胆设想,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可以融入自己的情感,这样可使音乐演奏的内容更加丰富,所弹奏的钢琴的情感感染力也更强。此外,学生需对经典的钢琴曲目进行反复的联系和感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争取做到与作者的情感相贯通。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鉴赏力提高的情况下钢琴演奏的层次也会得到提高,更能打动人心。

3.2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钢琴的学习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也需要学生情感的积极融入,这样钢琴学习的效果才会得到提高。由于目前钢琴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学生对钢琴学习会产生倦怠感。在全面素质教育下,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当今科技和社会不断进步,多媒体技术在钢琴教学中获得发展和推广,为钢琴教学提供了有利的辅助工具。在实际钢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形成一种交互式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乐于学习、乐于参与。教师在传授给学生知识时要注意知识的趣味性,将枯燥的理论转换为富有节奏的动态演示,使学生产生更为深刻的印象,使学生能够快速记忆。学习氛围的调动也是培养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有效方法,在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中,每个学生均可感受到熏陶,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3.3提高钢琴教师的专业素质

在钢琴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一个重要因素。教师是钢琴教学中知识的传授者,教师的钢琴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将、授课模式等均直接影响钢琴的教学效果。为推动钢琴教学改革,提高钢琴教学效果,钢琴教师各方面的素质均需得到提高。首先,教师需充分理解全面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强对全面素质教育理念的学习,将全面素质教育理念在实际教学中加以应用。其次,钢琴教师需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模式,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使学生更乐于学习。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要力求避免进入传统教学的窠臼,传统的教学模式容易引起学生的疲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教师需充分借助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模式更加丰富多样,使课堂的实际效果获得提高。

3.4钢琴教学中注重多学科知识的借鉴和融合

钢琴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演奏技巧和钢琴知识的学习,钢琴学习通常会涉及到多个学科和多个方面。教师在指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学习钢琴作品的历史背景,打通学科障碍,加强多学科之间的联系,全面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音乐作品往往是作曲家灵魂的外化,音乐作品中包含丰厚的时代信息,倾诉着作曲家的心境和情绪。钢琴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音乐史,学习作曲家的生平,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此外,钢琴弹奏者有必要学习相关历史时期的政治、艺术、宗教、经济、文化等信息,力求对音乐作品获得全方位的理解,实现多学科知识的融合。

教育治理的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成功素质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一、转变观念,引导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大学教学实践相融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于今年7月19号召开了成功素质教育研讨会,赵作斌校长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并进一步讲解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这本论著中的主要观点及一些新的认识。赵校长的报告非常精彩,也很结合实际,对我们每位参与人员尤其是对我们这些在重点高校从教多年的老教师有极大的启发,引导我们积极思考。赵校长讲到为什么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走向社会却无所作为,而有些在学校学习成绩不是很好的“差”学生,走向社会却成就了一番事业,原因就是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合理、不完善造成的。赵校长在大会上还讲到我们学校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在全国已有很大影响,该理念体系完整并且比较完善,但在实践上还差距很大。我在中南分校已工作五年半,亲眼看到了学校的发展和成功素质教育理念的逐步落实,可以说对成功素质教育的体系有了基本了解。

成功素质教育包括两大部分和五大体系。两大部分是指专业素质教育和非专业素质教育,五大体系是指方法体系,即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的学习方法、操作方法等;能力体系,敏锐的思维能力、突出的创新能力、准确的预见能力、超强的学习能力、卓越的领导能力、出色的管理能力、清晰的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较强的应变能力、充沛的体能等;知识体系,即扎实的专业知识、必要的非专业知识;品格体系,即远大的志向、过人的胆识、进取的心态、坚强的意志、高尚的道德、崇高的品质、博大的胸怀、优良的性格等;观念体系,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创新精神。[1]

成功是指在现实生活中,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实现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凡成功者都具有共同的优秀素质。成功素质包括一般成功素质和特殊成功素质,一般成功素质指一般成功者所共有的素质,即远大的志向、渊博的知识、充分的自信、踏实的作风、坚韧的毅力、积极的心态、诚信的品质、无畏的勇气、冒险的精神、创新的能力。特殊成功素质指作为专家所具有的特殊素质,如企业家素质、科学家素质、艺术家素质、外交家素质等等。成功是有规律的。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具备三项条件,即一定的社会环境、发展机遇和成功素质。在同样的社会环境和发展机遇的条件下,成功素质对于成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就是成功定律。

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具备成功素质,到社会上成就一番事业,做一个成功的人。塑造成功素质、培养成功的人,是大学教育的最高境界,是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大学的水平是以能否培养成功的人才以及培养成功人才的多寡为标志的,能否培养出一流的成功人才,这是检验大学是否一流的基本标准。

成功素质教育是以定向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为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模式。成功素质教育观认为,高校必须以学生为本,以培养学生成功素质为目的,传授知识只是手段。成功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认为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没有差生,只有学生个性的差异,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力。通过成功素质教育的分类培养,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学生观。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导师,主张合格的教师就是严师、名师,既教书又育人的教师才是好教师。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教师观。 成功素质教育主张学术民主,主张教学相长。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探索者、研究者,师生关系首先是朋友关系,学生有权向老师提出不同意见,教师应鼓励学生的批判性学习和创造性思维。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师生关系观。 成功素质教育要求教学的基本方法,是让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要带着疑问学习,进行研究性学习或探究性学习。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学习观。 成功素质教育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传授方法、训练思维、开启智慧。成功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习、实训,认为文科的学生要在图书馆“泡”出来,工科的学生要在实验室“磨”出来,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活动才能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这是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观。

赵校长从大学教育的目的、成功的标准、成功的规律、成功素质教育的定义以及成功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师生关系观、学习观进行了精辟论述,同时还着重论述了成功素质教育的实践观。通过学习后,我对成功素质教育有了进一步的理解,正像武汉大学陶梅生教授在5月30日《光明日报》发表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中所说,赵作斌先生的《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深有对那些孜孜不倦研究和探索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拓荒者心存敬意的感觉,掩卷长思,仿佛看到一个崭新的高等教育形象正在展现。[2]陶梅生教授在文中还高度评价了赵校长的成功素质教育理念。陶梅生教授是原武汉大学教务处长,现是武汉大学高教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二级教授,是我的老邻居。当我看到陶梅生教授的评价后,我为中南分校深感自豪和骄傲。

成功素质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重大变革,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首先转变观念。领导及教师要带头转变观念,明确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成功素质教育这个核心,要把教育思想的转变融入教学方法的改革中去。 实施成功素质教育必须对在传统教育模式下形成的教学过程来一番彻底的改造,真正做到成功素质教育理念与大学教学过程的融合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难点和关键。

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教学改革。 全方位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构建合理的培养方案。一是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理工类学生重点培养其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素质,经管类学生重点培养其经济头脑和企业家素质,艺术类学生重点培养其艺术品位和艺术家素养,如此等等。二是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学校要鼓励老师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学习上提倡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批判式学习、创新式学习,在教学上提倡互动式教学,提倡采用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教学,鼓励教师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和其它媒体资源进行教学。

教学改革必须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功素质教育把理论联系实际看成是教育的第一规律,因此,特别重视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强调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起来,体现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应该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紧密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要重视第二课堂。第二课堂指的是专业教学以外的素质拓展活动,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极为重要的阵地。第二课堂主要承担培养非专业素质的任务。二者相互交融,共同培养学生的成功素质。 第二课堂的内容,第一是进行自我生涯设计,包括学业生涯设计和职业生涯设计两个方面。第二是开展素质拓展训练,包括“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技能培训”等,以磨砺成功素质,为学生成功成才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要大力改革学生评价体系。目前的学生评价体系与学生的实际素质及成功可能性相背离。传统的学生评价体系不进行彻底改革,素质教育将难以真正实行。改革学生评价体系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关键。 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应该是素质评价体系。用成功素质评价体系取代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又一关键,也是实施成功素质教育的标志。

二、用成功素质教育理念推动教学改革的具体建议

1.尽快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该体系应该包括专业素质和非专业素质评价。建议学校成立学生体评价体系研究组,可由理工类和文科类院系有管理和教改经验的教师组成,半年内拿出完整方案。

2.非专业素质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目前除了几门理论课外,基本还没有实现“培养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人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人良好的情操和优良品格方面”、“培养人卓越能力”、“培养人思维方法”的具体措施。应考虑设什么样的课程或实验项目来完成非专业素质培养。如我校向学生开的《成功学》、《创造学》课程,建议提供配套的实践项目或实践场所。以生物工程专业为例,学生可以向学校申请成立《名贵花卉组织培养殖育研发及营销中心》,由学生自己管理和经营,他们除经营自己培育的花卉外,还可以经营自己配制的各类花肥。从大二开始到大三结束,整个过程由一名专业老师指导。如果盈利,给予一定学分。学生在此过程中,将会充分运用他们所学的《成功学》、《创造学》知识,为他们的创业打下良好基础。

3.专业素质教育的学科体系基本完善,但仍有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论与实践统一的问题。以我校生物工程专业为例,虽然培养方案中理论与实践课比例达到1:1,但这远远达不到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想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应该加大实验课和实践教学的力度,增加实验课课时,使专业应受的基本训练能落实。例如生物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微生物学实验》、《遗传学实验》、《生物化学实验》课,在08版课表中分别为36学时、18学时和36学时,这种比例不可能达到掌握生物学中的最基本的重要操作的要求。建议设立零课时教学(强化基本训练,类似外语学院的零课时教学――英语沙龙,教师报酬也参照英语沙龙)。二是除了加强实验课外,可设立专业课第二课堂,在第二课堂中可分类、分兴趣进行培养,确实达到因才施教目的。比如可设考研辅导班,为想继续深造的学生提供辅导;可设专业兴趣小组,如《药用植物组织培养及应用研究组》、《名贵花卉组织培养殖育小组》、《转基因植物研究小组》、《微生物菌种自然选育小组》、《微生物发酵小组》、《环境微生物研究小组》、《高等真菌药用价值研究小组》、《生物工程设备研发、改造及设计小组》等。第二课堂可真正将专业素质教育与非专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只不过这将加大学校的投入,如组织培养就需要一个阳光温室(在生物楼顶上稍加改造就行)。另外,第二课堂需要教师指导(相当于外语学院的英语沙龙),这也需要学校支付一定的报酬。

4.应该尽快建设适合成功素质教育的教材体系。联合全国同类大学,组织编写专业素质系列教材及非专业素质系列教材。生科院已与化工出版社联合召开了全国生物类应用型教材研讨会,并已确定由生科院李良学主编《有机化学》,郜金荣主编《分子生物学》,接下来就要组织参编人员开会讨论、制定大纲等。建议学校设立全国性应用型教材编写基金,凡是主编或参编的教师可以以立项型式给予一定经费,用于编写、出版、开会等。(立项形式可参照精品课程的立项)。

以上是我积累39年从事高等教育(其中在武汉大学从教近34年,中南分校从教5年半)之经验和对教育改革及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解提出的一些个人看法,希望对教育改革有一定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