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重点实验室 运行机制 实现模式

一、引言

近20年来,部队依托军队院校建设的各级重点实验室,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委重点实验室等,在院校研究经费与研究人员等科研资源以及研究成果方面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军队乃至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极其重要的依托。近年来,各级管理部门和依托单位等对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进行了许多研究与探索,制定了相应的管理规定与办法,但从总体上讲,对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及其实现模式、运行机制、绩效评估等进行深入研究仍很不够[1],尤其是针对实际管理工作中的一些现实问题,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深入探讨,提出相应对策与措施还比较少。本文的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中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研究探讨。

二、重点实验室的概念及功能分析

1.重点实验室的概念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主要是指依托高校建设(或高校与科研机构、军工企业等联合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委及省级重点实验室。

(1)国家重点实验室:指由国家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或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其科研条件、研究成果、人才培养、管理水平代表了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一流水平。

(2)省部重点实验室:指由省政府或国家行业部门为主投资或推动,依托某一大学(或与科研机构、企业联合)的优势领域建设的以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

2.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定位

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是军队、国家和省基础研究基地的骨干力量,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它是军队科技创新的载体和基础,是科技成果转化的桥梁,是对外交流的窗口,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学科建设的支柱。一般而言,重点实验室肩负着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交流三大主要任务,依托高校建设的重点实验室不仅具有这三大功能任务,同时还适应高校特点,具有服务于学科建设等重要功能,具体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科学研究。认识自然现象、探索客观规律,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科学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探索,是高校重点实验室的首要任务。军队院校要成为部队武器、装备知识创新的主力军,要成为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基础和生力军,要成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骨干和引领力量,真正将自由探索和现实需求结合起来,大力开展原始性创新,充分发挥多学科综合的优势,力争攻克一批重大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国防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卓越的科研实力和成就也要求重点实验室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长期发展、重大项目评审、本学科的主要学术交流活动中发挥指导与关键的协调作用。

(2)聚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高校重点实验室应是吸引、培养一流创新人才的战略高地。聚集、培养优秀拔尖人才是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发展的核心任务。高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优秀科研成果的产出基地,而且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是重点实验室准入条件的核心内容,是评价实验室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实验室取得高水平科研成果的根本保证。聚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一是要利用创新平台的基础条件引进(留住)一批高水平人才,二是通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三是要营造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制度环境。

(3)支撑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平台、人才、项目是学科建设的三大支撑。扎实的学科基础是实验室建设的先决条件,同时实验室的建设是推动学科建设的动力源。实验室的建立必须承担三大任务。其一: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其二:促进催生新兴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由于科学研究的不断进行以及知识领域的拓宽和门类的增加,今天的知识分类与划分越来越细、越来越多,就催生出了新的学科增长点,如生物信息、生物材料、细胞工程、遗传工程、分子育种等等这样一些新的学科领域的产生与发展,这也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任务和责任。其三:辐射与带动相关学科的提高。每门学科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由于科学知识的交叉性、相融性与重叠性,学科与学科的界限由清晰到模糊,由相对独立到密不可分,它们之间存在着必然性的联系,一个学科发展了必然会带动其它学科的进步与提高。

(4)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推进管理创新。院校重点实验室不仅是科学研究的基地,也应是改革体制、转变机制,推进管理创新的特区,是学校推动科研管理改革示范窗口。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要秉持“包容整合、集成优势、发扬特色、注重创新”的理念,其中“包容整合”是核心。“包容”就是要“海纳百川”,根据实验室本身的特点达到学科之间、学术方向之间、人员队伍之间以及资源设施之间最大的包容性。“整合”,就是根据实验室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的现实的供求关系,达到集成优势、突出重点、创造出新的亮点或闪光点,即“整合”优势学科、优秀人才、精良设备设施和优势科研领域,达到优势的最大集成,最后形成群体优势。

三、重点实验室的实现模式

1.实现高校重点实验室功能要遵循的原则

(1)开放性原则。提升重点实验室水平,保持重点实验室在其所在领域的地位,实验室必须面向国内外同行和全及全社会开放,必须与外界保持人、财、物、信息等资源的紧密联系。开放首先要在校内开放,实现校内科技人员的共享。开放交流主要形式有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设立流动研究人员制度,设立开放基金支持开放课题,举办或参加国际、国内、军内学术会议等等。

(2)相对独立性原则。高校重点实验室是在人、财、物等方面相对独立的科研实体。其相对独立性是指在组织关系上实验室直接隶属上级主管部门,学校只是实验室的依托建设单位,在管理上,实验室在人员安排、科研经费分配、科研立项等方面有较大的自我管理权力。只有保持相对的独立性,才能真正实现开放共享,才能有效进行学科交叉和资源整合。

(3)平等竞争的原则。重点实验室的主要目的就是不断进行科技创新,保持在该领域的领先地位。

(4)服务军队,服务社会原则。重点实验室的研究与创新只有面向军队,面向社会,服务军队,服务社会,解决军队、社会实际生产活动中与理论前沿的问题,才能得到军队和社会的支持,形成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发展的良性循环。这既是实验室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验室生存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2.重点实验室功能实现

这里着重讨论学校与重点实验室的互动机制、重点实验室与军队、社会的互动机制、重点实验室与相关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等[4]。

(1)重点实验室与学校的互动机制

在经济方面,学校将上级部门拨付的科研和实验室运行经费及其它相关费用转拨给重点实验室,并在办公用地、实验室建设、行政和保障人员的事业经费、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实验室一定的支持。重点实验室申请的科研经费与科技成果转化收入由重点实验室自己保留使用,学校不承担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的工资、日常经费开支和仪器设备添置。在学科建设方面,重点实验室以学校的优势学科领域和相应的研究方向为依托,整合校内外科研资源;学校利用创新基地的强大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优秀专业人才,支持学科建设,从而使学校的科研环境和学科发展实力得到提高。

(2)重点实验室与部队的互动机制

重点实验室与部队的互动机制首先表现为重点实验室的经费来源于部队资金的支持,重点实验室通过课题申报或者通过签订合同受托解决部队生产、武器和装备发展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重点实验室与军队的互动除了课题研究,还包括人员交流、业务咨询服务与指导等。

(3)重点实验室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互动机制

重点实验室与其他研究机构的互动关系表现在许多方面。由于重点实验室在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和信息资源优势,通过举办全国性或国际性学术会议、接收国内外访问学者、建立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网络等形式,形成辐射其他研究机构的学术交流和情报资料基地。同时,在实验室装备等资源上加强与各研究机构的合作与共享。

总之,高校重点实验室是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防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科学研究功能、科技管理创新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加强学科建设与培养高级人才功能和服务社会功能。充分发挥高校创新基地的功能要遵循开放性原则,相对独立性原则,平等竞争原则,服务部队、社会原则。在实现途径上要注意与学校、部队、社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方面互动,加强交流与合作。

四、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

1.理事会(依托高校)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实行理事会指导下的主任负责制。主任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由理事会组织审定并推荐上级领导部门批准后聘任。主任应是本领域高水平的学术、学科带头人,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基地的科研用房、仪器设备和科研人员集中,统一管理,即由主任调动资源开展运行管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财务权和资源管理权。对于由依托单位领导下的实验室则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

2.开放流动机制。

按照基地所设立的流动研究人员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客座研究员和访问学者。同时,也鼓励和接纳客座研究人员自带研究项目和经费,利用基础研究基地的公共实验平台开展研究工作。为了吸引和鼓励国内外高水平的专家来实验室进行实有成效的学术交流和合作,设立开放合作基金,定期向国内外公开合作研究课题指南。以研究基地的先进装备和学术地位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共同开展合作研究。

3.人员聘用制机制。

即实行课题制管理和下聘一级的全员聘任制,坚持竞争择优、人员流动的用人机制,做到分级聘任,分类管理。人员构成包括研究、实验技术和管理三种类型;聘用岗位为固定和流动两种形式。由主任选聘任命副主任和研究部主任及公共技术服务部主任,部主任聘任与考核研究组长,研究组长聘任下属工作人员的分级管理。少量固定人员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主,按实验室所设学科严格控制其编制,由主任公开聘任;其他研究人员数量由学科、学术带头人(首席专家)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和争取到课题的实际情况自主聘任,受聘人员作为流动编制经实验室主任核准后,其相关费用由课题组负担。通过全员岗位聘任制,实现人员的流动与更新。适时吸收新的、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以多种形式和方法,吸引国内外优秀科学家,优化队伍结构,保持科技队伍的活力。部分可以根据情况实行年薪制。

4.考核评估机制。

创立与国际接轨的学术评估体系,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会是实验室的学术指导机构,负责实验室发展规划、科研的发展方向、开放课题的申请和评审、学术评估、学术交流、对实验室总体发展与科研经费的使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对于所有的受聘人员,实行某固定周期的考评、聘任制度。学术考评将实行年度考评、中期评估和聘期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受聘的研究人员,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指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对于受聘的实验技术和管理人员,实行年度用户评价制度。管理层根据考核结果进行人员的合理流动,也将作为确定下一年度年薪的重要依据。基地的成果体现在论文、专利、应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评估。

5.设备资源共享机制。

创新平台大型仪器设备的购置实行全成本核算制和公开招标制,加强对大型科学仪器的注册与档案管理。建立科技计划项目数据资料汇交制度,对科学数据资料实行分时段、分级、分类的共享;对高校的大型科学仪器实行开放、共享的新型管理制度。在做好整体规划布局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高校组建大型科学仪器中心,集中经费投入,用于更新前沿学科发展需要的仪器设备,避免重复购置;建立网上合作研究中心(虚拟实验室),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重大仪器设备的远程操控平台;建设各种开放性的科研数据库,实现图书文献、科研信息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

6.创新团队建设机制。

要能够将科学家和工程师结合起来,将实验室内部科研力量和外部科研力量结合起来,将军队、政府、工业界、学术界的能力和积极性取长补短地结合起来,将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攻关结合起来。重点建设好以下三支队伍:培养一支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尤其要重视学术带头人的遴选,注重创新科研团队的培育,努力形成一批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有规模、有凝聚力、有活力的创新团队,使重点实验室成为培养科技精英的摇篮;培养和造就一批了解科学研究学科发展趋势、熟悉重点实验室管理体系、具有相当管理经验与技能的专业管理人员队伍;采取聘任和考评单列、高福利待遇等切实有效的措施,培养和稳定一批高水平实验技术人员,促进实验设施的高效维护和自主产权的仪器设备的研制,保证科研平台的安全、稳定、开放运行。

7.重点资助机制。

为了鼓励优秀科技人员刻苦专研,多作贡献,设立基础研究基地主任基金和新型仪器设备研制基金,用于重点支持具有创新思想、创新方法、研制新仪器、开拓新功能等方面的专项研究,为原始性创新成果提供支撑。

8.杰出人才引进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人才立室”的原则,加强对杰出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和引进。设立优秀人才启动经费,专门用于引进杰出人才和优秀青年博士启动研究经费。对有独立思考、独创精神的小人物和青年人才降低“门槛”,及时给予支持;对少数有持续创新的高水平的科学家和优秀科研群体,可采取评人不评项目的方式,通过严格的竞争筛选机制,予以稳定支持。

9.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对重点实验室完成的专著、论文、软件、数据库等研究成果均应署基地名称,专利申请、技术成果转让、申报奖励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10.内部规章制度。

形成严格规范的内部管理规章:实验室管理办法、学术委员会工作条例、开放基金管理办法、客座教授工作职责、设备管理办法、图书软件资料管理办法、经费管理办法、成果管理办法等。内部规章制度的建立有助于高效的决策与协调机制的形成。

11.投入保障机制。

设立重点实验室建设专项经费,政府财政保障对创新平台的稳定投入,政府、学校和实验室共同运行成本。

五、结束语

重点实验室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和开放、共享,有利于促进和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是高效配置、综合集成全社会科技资源的重要手段,是积极推动高等教育和科技创新紧密结合、提高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性工作。首先分析了重点实验室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讨论了院校重点实验室的科技管理创新与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功能、加强学科建设与培养高级人才功能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功能定位;提出了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的功能实现原则,军队院校重点实验室与学校、社会和其他科研机构等方面的互动、合作等功能实现途径。并研究提出了一种高校重点实验室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杨少飞, 许为民. 我国国家重点实验室与美国的国家实验室管理模式比较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5(5): 64~68.

[2]军用实验室认可培训教程[M]. 北京:总装备部技术基础管理中心, 2003.

[3]夏松, 张金隆. 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若干思考[J]. 研究与发展管理, 2004(5).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1984年,为全面推进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我国启动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经过20多年的发展,国家重点实验室成为代表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基地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知识背景。但直到2001年,国家科技部才首次将军队院校的部门重点(开放)实验室纳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我校“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幸成为全军第一个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实验室,由于军队医学院校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实验室的管理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的规定之间出现了许多矛盾,经过5年的管理实践和摸索,实验室初步找到了一种既符合军队医学院校管理实际,又不违反《办法》的管理运行模式,于2005年11月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成为全军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1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概况

我校是一所军事医学特色鲜明的医学单科高校,按照学校“质量取胜、特色取胜”的办学思路,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军事医学研究,1999年将三个军队重点(开放)实验室组建成“创伤、烧伤与复合伤联合实验室”。2001年,作为部门开放重点实验室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评估行列,2003年被国家科技部列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2005年11月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正式成为军队第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实验室具有以下主要特色:(1)平战结合,军民兼容。立足军事医学优势,始终坚持姓“军”为“民”的宗旨,既突出以现代火器伤为代表的战伤研究,同时选择冲击伤、撞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军民两用的研究项目,取得了以3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代表的一批军民两用的高水平科研成果;(2)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结合紧密。联合实验室下属全军战创伤中心和全军烧伤中心,拥有60张床位,因此,科研课题大部分源于临床,通过基础研究,阐明“伤”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救治提供新的理论指导和新的思路。目前实验室在严重烧伤救治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在多发伤、创伤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战创伤休克的救治方面居国际先进水平;(3)救治与防护相结合。“伤”的防护是防止人类免受伤害的根本措施。实验室在针对伤员如何救治研究的同时,十分重视创(战)伤防护器材的研究,先后研制出新型扫雷防护装备、软式防弹衣和防冲击波与破片背心等一批战创伤防护装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军事和经济效益;(4)共性与个性研究相互结合。“伤”的种类很多,各种“伤”的发病机制和救治虽各具特点,但在病理过程和防治上,“伤”仍有许多共性问题,如应激、缺血缺氧、感染、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而且这些问题往往是影响各种伤转归的关键问题。实验室在开展冲击伤、撞击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单个伤研究的同时,始终抓住“伤”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深入研究,在基础理论与救治上取得重大突破。

2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科研方向分散,科研场地不集中:实验室由3个全军重点实验室组建而成,虽然在科研大方向上,都以“伤”为研究目标,但在具体研究内容上,各自侧重不同,且均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和特色,但由于各实验室致伤模型不统一,在创伤的共性科学问题研究上,经常出现矛盾的研究结果。在实验场地上,虽然归属于同一依托单位,但分散在不同的二级单位,彼此相距10多公里,从客观上造成管理不便。

2.2 领军人才缺乏,人才梯队结构不合理:实验室组建之初,虽然有2名院士牵头,但中青年杰出学术带头人匮乏,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长江学者、总后“三星”人才均为无。此外,实验室合并时,为将来能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固定人员大多为从各实验室遴选的有较多科研课题、科技成果、学术论文的高级职称研究人员,中、初级职称人员偏少,人才梯队职称、年龄结构比例严重倒置。

2.3 军队管理体制与《办法》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军队管理体制特殊性。例如:实验室主任、依托单位和上级主管部门均无权决定实验室的固定编制人数,实验室很难拥有相对独立的人事权。二是军事医学研究的特殊性。实验室长期担负军队自“六五”以来的数十项指令性科研课题,部分研究内容属于保密范畴,无法进行学术交流或吸引客座研究人员。

3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管理的改进措施

3.1 凝练方向,集中实验室科研场地:实验室聘请了国内外20余位同行专家,听取实验室主任的报告,进行严格论证,将实验室研究方向调整为创伤研究领域两大方向,即将主要科研工作聚焦于创伤应激、缺血缺氧、伤口愈合与组织修复等影响各种伤情转归的共性关键科学问题,从而带动冲击伤、交通事故伤、烧伤、复合伤等代表性伤类的研究。在这一方向的指导下,实验室主任王正国院士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早期全身性损害与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成为全军第一个获“973”计划资助的项目,通过5年攻关,在创伤救治理论和救治技术方面取得重大进展,2004年结题时被科技部评为“优”,并由实验室副主任蒋建新研究员牵头申报的“严重创伤救治与损伤组织修复的基础研究”再次获得“973”项目延续资助,成功实现了实验室方向转换。同时,实验室依托单位充分发挥军队强大的集中资源办大事的能力,自筹经费3000余万元,将一幢5500 m2办公大楼改建成为实验室主体大楼,除部分有特殊场地需求的研究单元,实现了实验室所有公共研究平台的集中管理。

3.2 完善制度,保证实验室科学高效运行。实验室根据《办法》和实际管理需要,制定完善了实验室规章制度,包括《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职责》、《实验室学术委员会章程》、《实验室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实验室客座人员管理办法》、《实验室流动人员招聘办法》、《实验室知识产权保护规定》、《实验室科学研究财务管理制度》等共16项规章管理制度,完善了人、财、物的管理,建立了"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同时,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积极推进“课题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实行课题负责人负责制,突破研究室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人、财、物等资源。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管理实行“三定”(定人操作、定人管理、定期维护保养),专管共用,遵循社会效益第一,兼顾经济效益的原则,面向全国开放。组建“创伤救治协作网络”,使本实验室在创伤基础研究方面取得的新理论、新技术尽快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检验及推广,建立了高效、灵活、广泛的开放合作渠道。

3.3 以人为本,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借助2003年军队院校改革,根据优胜劣汰的原则,剔除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12人,从依托单位科研人员、实验技术人员和优秀毕业研究生中选拔19名中初级科技人才充实实验室固定人员队伍,使实验室固定工作人员达到80人,平均年龄从建设前45岁,调整为42岁,其中实验室各个功能研究单元的学术带头人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研究系列和实验系列人员比例从建设前的约9∶1调整为4∶1,职称结构高:中:初比例从建设前的14∶4∶1调整为约9∶3∶1。在总部决定固定人员编制的前提下,建立了“按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聘用,合同管理”的人员管理制度。以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为学术带头人和骨干,实行下聘一级人事制度,由实验室主任根据需要决定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的比例。同时,依托第三军医大学临床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加速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培养,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并举办、协办国际学术会议及各种培训活动,培养相关领域高层次人才,努力营造栓心留人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吸引出国留学人员回室工作并参加和负责重大重点项目的实施,培养学术带头人。先后有5名学术骨干归国担任实验室功能研究单元主任。建设期间,共有3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人获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资助,2人进入国家百千万工程人选,2人获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1人获黎鳌烧伤医学奖,1人获第七届中国青年科技奖,1人获总后勤部“科技银星”,2人获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称号,5人被授予省部级学术带头人。3篇博士学位论文获教育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人被评为军队优秀博士研究生,初步缓解了实验室拔尖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匮乏的局面。

3.4 改革创新,克服实验室体制障碍:(1)建立实验室主任负责制为中心的科技体制。在依托单位强有力的行政领导下,推行校长领导下的实验室主任负责制,明确实验室主任的职责为:对实验室政治思想、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等各项工作实施全面领导。(2)试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改革,以课题为中心,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打破功能研究单元的框架和专业的界线,在全实验室范围内实现了人、财、物等资源最大限度的优化配置。(3)设立 “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从2003年开始,实验室利用科技部下拨的运行建设经费,设立了“创伤、烧伤与复合伤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面向全国招标,吸引国内外科技人员来实验室开展合作研究和客座研究。(4)统一实验室的公共财务。实验室各功能研究单元的实验用房占用费,实验水电气费,公用仪器的运行费等由实验室统一支付,由实验室办公室年度末汇总并从各课题组扣除;各功能研究单元负责人提交年度工作报告和经费预、决算情况报告,由实验室主任审核后,送学术委员会年度会议批准执行。对于进展不良或不按实验室有关规定执行的功能研究单元,经实验室主任批准,可中断或取消其经费的使用。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1.1系统概述

目前,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实验室介绍、通知通告、科研平台管理、人员管理、学术交流管理、开放课题管理等几个方面,基于Web的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新闻实时动态显示、相关文档的动态上传和下载,以及后台的便捷管理。使用户便捷地浏览新闻、查阅相关文档、了解科研进展及开放课题的申报等信息。同时也为该系统后台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维护及管理功能。

1.2系统功能设计

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结构设计分为实验室介绍、新闻公告、科学研究、科研队伍、科研平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开放课题等八个模块。

1.2.1实验室介绍

实验室介绍包括实验室整体概况、组织框架、学术委员会、实验室规章制度及联系方式等方面的介绍,用户通过这个模块可对实验室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

1.2.2新闻公告

新闻公告包括新闻动态和通知通告,系统提供实时远程与管理的功能。

1.2.3科学研究

科学研究介绍本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科研课题、获奖成果、专著论文、专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1.2.4科研平台

科研平台介绍实验室仪器设备和科研设施,方便实验室成员的共享。

1.2.5科研队伍

从不同研究方向对各研究组进行系统介绍,包括研究组负责人、研究组成员,点击人员名称可查看详细介绍,包括人员职务、研究领域、学术团体/期刊兼职、研究成果及发表论著等。

1.2.6人才培养

介绍本实验室培养的博士后、博士研究生及硕士研究生的基本情况。

1.2.7学术交流

本模块展示的是实验室对外交流、学术报告及学术会议的一些信息。

1.2.8开放课题

开放课题的管理是实验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模块可查看申请指南、基金管理办法,并能下载申请书、合同书和结题报告格式模板,并能按年份查阅每年的开放课题和批复清单。

2系统实现

浙江省植物有害生物防控重点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S)的体系结构来实现,即采用“用户层—应用层—数据层”三层分布的架构模式。底层为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管理。中间层为应用层,以IIS作为Web页面的服务器,通过Java动态网页技术访问后台数据库。顶层为客户端,用户只需要一个通用的Web浏览器,就可以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访问,浏览器作为用户与整个系统的接口,用于页面显示、用户信息输入和下载等交互功能的实现。以Web方式实现实验室信息数据的统一管理,数据的输入,贮存和查询检索等功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了功能强、使用简便、界面友好等设计目标。

3结束语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科技

科技创新作为高校创新的重要内容,既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高校加快发展的主要动力和源泉,更是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手段。加强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对于提高高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促进高校持续、稳定、协调、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西安石油大学在国家“十五”科技工作方针指导下,结合学校实际,以特色求生存,以创新求发展,深入实施科技精品工程,以制度创新为总抓手,通过优化管理体制机制,营造科研良好环境,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加大科技奖励力度,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扩大学术交流范围等举措,充分调动全校教师投身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1 优化管理体制机制,构筑科技创新基地

创新基地包括各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创新基地建设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进行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证,是汇聚科技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创新基地建设而言,完善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是根本保证。为此,学校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科技管理制度,建立有利于发挥创新基地学术环境优势,有利于学科交叉、队伍整合和资源共享,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有利于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激励机制。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同时学校也自筹资金7000多万元用于基地建设,使得制度的导向和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学校紧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西部大开发、陕西建设西部强省的步伐,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石油石化主干学科优势、人才优势、成果优势,突出特色研究方向,通过资源整合、加强条件建设、技术装备改造、增建实验室等举措,使创新基地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学校已拥有2个联合建设的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8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个省级工程技术和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2 营造良好科研环境,推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由于“扩招”导致教师缺编严重,使得青年教师过早地担负起教学科研的重任。据调查,全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整个教师队伍的三分之二左右。青年教师以后要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但是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能力和经验也都不足,也缺乏科研启动资金。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科技创新基金管理办法》,引导和资助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同时对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学校也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近几年学校共投入200多万元,资助了200多位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三成以上。青年教师的科学研究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他们中的许多人已快速成长为学校教学科研的骨干。

3 发挥重大项目作用,凝聚科技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是高校教学、科研和学科建设的重要保障。要建设一流高校,必须要有一批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创新团队。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纲要指出:“争取政府资源是高校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科技创新实力的集中展现。高校围绕国家目标开展创新活动,可以不断提高自身创新能力和学术地位,促进高质量人才的培养,促进科技创新团队的形成。”目前,许多高校都存在科研团队整体素质不高、队伍不稳定的现象。针对国家级科研目标开展科技攻关,进行学科交叉,可以稳定科技队伍,凝聚科技创新团队,改变这种现状。

为了激励教师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同时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学校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请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86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重大科技项目,以重大科技项目为载体凝聚科技力量,培育科技精品。几年来,学校投入配套资金400多万元,极大地促进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对加强科技团队建设,稳定学术队伍,坚持自身特色,形成新的科研方向起到了重要作用。近五年,学校主持和参加国家“863”计划项目9项,参加国家“973”计划项目5项,主持和参加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9项,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7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中,我校承担的国家“863”计划“旋转导向可控偏心器工程化技术研究”项目,经费达1500万元,是建校以来第一个经费突破千万元的科研项目。学校科研经费大幅度增长,由2003年的3100多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亿多元,年均增幅达30%以上。通过重大项目形成了多个稳定的科研方向,凝聚了多支科研团队。比较典型的是“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获得了2008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4 加大科技奖励力度,催生科技创新成果

学校革新科技奖励办法,拓展授奖范围,加大奖励力度,制定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理论和技术成果进行奖励,对省部级以上的科技项目、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科技成果、获授权的专利技术、高水平的论文、经费数额较大的横向科研项目进行奖励。奖励以工资或现金形式兑现,几年来共发放奖金300多万元。此项制度在教师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大家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使得学校科技工作呈现出了“长江后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强”的可喜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创新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近几年学校主持完成的“气田污水综合处理与防腐阻垢技术”、“油气管线分布式光纤光栅智能传感系统研究”等4项成果荣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高温高压分布式光纤光栅传感技术”成果荣获2007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学校还获得了130多项各级科技奖励。近五年6000余篇、被SCI、EI、ISTP收录近500篇,出版学术专著100多部。

5 规范科技评价体系,激励教师创新热情

高校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考核教师的现象,导致大量低水平重复的论文出现。学校为此制定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再上新台阶。

学校的科技评价体系是引导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指挥棒。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一定要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学校制定了《教师科技工作业绩与成果量化计算办法》,与学校的其他科技管理制度一起,形成了科技评价体系。此办法的实施使得学校科技成果认定更加公平合理。科技工作业绩评价更加科学规范,形成了积极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的科技创新热情进一步高涨。仅2008年一年就申请发明专利20多项,超过了学校前十年申请量的总和。

6 扩大学术交流范围,增强学校学术影响

学校的科学研究要想创一流,就要积极开展各种学术合作与交流,就要选择高水平的合作伙伴,了解本学科的前沿领域和发展方向,提高科学研究的起点。通过国内外学术交流可及时获取最前沿的学术信息。许多创新的想法、概念和思路,往往就是在学术交流中提出或受到启迪。

省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大家好!

今天,我们召开县(市)区、市直各有关部门及部分企事业单位参加的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会议,其主要任务是:安排和动员2008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提出科技计划项目申报的具体要求。稍后,计划处的同志还将对2008年度省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进行具体的安排布置。下面,我就做好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讲三点意见,供同志们参考:

一、要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

科技计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技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政府管理科技工作的基本职能,是政府通过资金运用和政策调控,直接引导,促进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有效办法和必要手段,体现了政府发展科技和经济的意志。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与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委、市政府愈加重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特别是财政资金对科技投入的逐年增加,为我们更好地开展科技工作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我们必须在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上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发展经济的指导方针,围绕全市经济发展的大局,切实管好、用好科技经费,真正使科技经费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从而树立科技工作的良好形象。科技项目申报工作是做好我们工作的有效载体,因此,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按照科技项目申报的要求,确保此项工作按时完成。

二、要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与创新在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具有的支撑作用、引领作用和导引作用,是新时期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准确定位。目前,我市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不够紧密的问题还较为突出,科技成果的数量虽然不断增加,但其质量提升不够,具有重大带动作用的成果却很少,这个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要很好地发挥科技计划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导向作用,充分体现政府目标、政府导向,使第一生产力有大的解放和快速发展。在2008年全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工作中,要突出以下重点:

一是要突出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是,发达国家及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鲜明特征。坚持以企业为核心,组织产学研联合创新,可以发挥相互间的优势和资源集成,完善创新产业化链条,以形成技术突破和实现产业化。科技计划项目,要重点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紧密结合的项目,要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科技计划项目。

二是要突出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是我市科技进步的重点,这是由我市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所决定的。当前,我们正在按照"实施工业技术创新”2662”和农业技[你阅读的文章来自:126]术创新”5212”2项计划,打造制造业信息化、科学数据资源、农村信息化3项重点工程,构建科技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共享、农村科技信息、技术成果交易等4个科技服务平台,抓好科技计划管理、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基地建设、农村信息化建设、科普工作等5项重点工作"的思路开展工作。这些工作的开展,将会有力地为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环境,为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广泛应用提供条件,为我市经济发展提供服务。

三是要强化县(市)区科技工作。县市科技工作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单元,是区域创新体系的基础环节,加强县(市)区科技工作至关重要。去年以来,国家科技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地方科技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精神,国家科技部和省科技厅,都已列出专项对县(市)区科技工作给予支持,并要求省辖市科技局,也要给予一定的匹配。今年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管理权限的意见》为县(市)区争取上级支持,做好科技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此,各县(市)区,特别是巩义、新郑、新密、登封和荥阳5个扩权市科技局一定要借此机会加大力度,做好科技计划管理工作,要选择技术含量高、有自主知识产权、能形成产业规模,有利于产品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共性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做好科技成果推广,促进县域经济发展。

三、要切实保证科技计划项目申报质量

组织好科技项目申报是做好科技计划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把好的项目挖掘出来,才能为科技计划顺利实施,打下坚实基础。为了搞好与省厅科技计划的衔接,提高工作效率,从今年起,我市的科技计划工作将与省厅同步实施,一是有利于财政资金尽快地用到科技攻关项目上来;二是利于企业能够更加主动地争取上级的各类科技资金;三是有利于我们拿出更多的时间,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中、后期的监督与管理。

2008年度在继续做好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基地建设和重大专项的同时,我们将逐步加强对科技计划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管理,拟建立郑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用制度,通过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对项目的中、后期管理,对信用等级较差的单位,将采取有力的制约措施。

今年我们还将对计划项目工作,进一步进行改革:一是拿出350万元左右的资金,对2-3项课题进行招标;二是继续完善重大项目遴选机制,使真正优秀的项目能脱颖而出;三是对拟支持的重大项目实施运行监测;四是改进和完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积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按要求组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成通过验收后,挂牌运行,并给予经费的支持。鼓励已建、在建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提升运行水平,创建为省级中心和实验室。

同志们,今年省科技厅对重大科技项目将全部采取招标方式进行。同时,还设立了数额每年200万元连续支持三年的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希望在座的各位要认真筛选项目、推荐项目,力争把好的项目尽可能地挖掘出来,积极争取省厅科技经费的支持。对于我市企业争取到省重大项目的工业、农业项目,我市在经费支持上也将重点地给予考虑。

相关期刊更多

现代视听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新闻出版广电局

新长征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吉林省委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