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体育课程的含义

体育课程的含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体育课程的含义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创新;韩语翻译课程;问题研究

一、韩语翻译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翻译是通过实践自己习得的一些东西,而不是固定于某一种方法技术来实现的。目前中韩韩中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体现在了韩语翻译课程中,以下对韩语翻译课程中中韩韩中翻译的问题进行总结整理。

(一)词汇的乱用

词汇是表达含义的基本单位之一。正确地使用词汇才能传达正确的含义。韩国的词汇曾受到中国词汇的广泛影响。韩国文字的构成中,汉字词占据了70%,这对母语为汉语的学习者来说相对比较容易。随着韩文的不断发展,韩文中的汉字词与相对应的汉语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很多中国的韩语学习者在使用韩语时,会将汉字词与汉语混淆,造成在翻译中的一些误区。例如??这个单词的汉字词含义为“空港”,而将之翻译成汉语时“机场”更符合中国人的说话习惯。词汇的不恰当使用是目前韩语翻译课堂上的一大问题。

(二) 受母语的影响过深

母语是学习者最习惯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是对学习者影响最深刻的一种语言形式。在学习一门外语时,很多学习者都会将母语和所学习的语言进行比较,这样可以快速地熟悉所学习的语言,但也会存在着一些缺点,就是不能完全理解所学习的语言。在中韩韩中翻译的过程中,很多韩语学习者都受到了母语汉语影响。在语序方面,中韩的语言顺序不同,韩语的语言顺序为主宾谓,而汉语的语言顺序为主谓宾。在母语顺序的干涉下,很多韩语学习者会在翻译方面出现语序的错误。在修饰语方面,韩语的修饰语较长,汉语的修饰语则相对较短,韩译汉的过程中主要将较长的修饰语分开来翻译。在母语的影响下,很多韩语学习者会直接进行翻译,这样修饰语部分会显得过于冗长。

(三)韩国文化知识的不足

在学习语言方面,除了要夯实语言基础,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者达到一定水平后,应注重文化知识的加强,丰富的文化知识使学习者更能扎实地掌握对方国家的语言。中韩韩中翻译课堂上,对俗语、歇后语等的翻译是一大难题。很多韩语学习者将大量的精力放在了词汇、语法的学习上,忽视了对韩国文化的学习,而韩国文化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俗语、歇后语等。每一个俗语、歇后语的形成都有一个韩国文化的由来。由于对韩国文化知识的不了解,学习者对俗语、歇后语特别的生疏,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困难。

(四)标点符号的乱用

在语言的学习与写作中,标点符号是解读文章含义的重要要素之一。汉语的标点符号多种多样,在汉语写作与理解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韩语的标点符号也影响着韩文段落的含义。汉语与韩语两种语言有其各自的标点符号体系,部分符号有着相同的含义,例如“,”号,在汉韩语体系中都有着停顿的作用;但两种语言体系中也有不同的符号标志,例如表示句子结束时,汉语的标点符号为“。”;而韩语的标点符号为“.”。很多韩语学习者没有掌握好标点符号的使用,在翻译过程中乱用很多符号。

二、创新性解决翻译课程中出现的问题

以上列述了韩国语翻译课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下面从创新性的视角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改革的建议意见,希望对解决上述问题有所帮助。

(一)加大韩国文化课的课时

目前开设韩国语课程的高校逐渐增多,其中主要以韩国语基础课程为主,包括语法、阅读等,在韩语学习者三四年级的时候也相对开设一些其他课程,如商务韩语、韩语概况等课程,其中也包含韩国文化课程,但这些课程的课时相对较少,一周平均2-4课时,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对文化课程的重视度,因此需加大文化课的课时比例,增加学生们对韩国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目的。

(二)授课时增加韩语的使用

在韩语课堂上,大部分教师的授课语言为汉语。使用汉语授课的好处是可以让学生能更准确清晰地去理解文章或语法的含义,但课堂上汉语的过多使用也会降低学生对韩语的熟悉度,因此在课上教师多使用韩语授课,可以增加学生的韩语习得能力,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韩语听力翻译等能力。

(三)重视韩语的其他基础知识

韩语课堂上最重视的部分就是词汇、语法的教授,但除了这些基础知识以外,还存在着如标点符号等其他基础知识,这些知识在课堂上往往被忽略掉。韩语的标点符号没有汉语的丰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习者和教师在学习教授韩语的过程中忽略了对它的了解与学习。加强和重视这些基础知识,才能使学生更全面地掌握韩语,增强学生的翻译能力。

三、结语

本文从韩语翻译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出发,总结整理了韩语翻译课程中的问题,并对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解决意见建议。韩语翻译课程是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增设的课程种类,主要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使学生更熟练地掌握使用韩语。只有完善解决翻译课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才能更全面地提高学生的韩语能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全方位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庆云.韩语专业翻译课程教学中的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4.10.

[2]刘博杰.韩语翻译课程教学改革调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4.9.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资源;高校体育;利用原则

一、课程资源的含义

整体来说,课程资源是整个资源家族的一部分,同时它也是课程领域的重要内容。要了解课程资源的含义,我们必须要弄清“资源”是什么意思。《汉语词典》中对“资”的解释是:(1)给予、帮助的意思。(2)积蓄的意思。(3)凭借。而“源”的意思主要有(1)水源的源头。(2)来源。《语言大典》中对“资源”的解释是:(1)个体所能支配的财富来源。(2)大自然中所有生产资料的天然来源。(3)资产的来源。《汉语词典》中对“资源”(resource)的解释是:(1)用来备用的或在需要时可以立即使用的东西;在需要时可供使用的库存或货存;供应品的来源。(2)个体的财产、财力。

通过上面的解释我们能够了解到的那样,资源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种向外界提供各种支持和保障的体系,社会所拥有的资源跟资源的利用程度是成正比的,资源越多,利用程度就越高,就越能够对事物的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教育界并没有对课程资源这一定义有个统一的概念。但是很多教育专家包括高校老师都认为课程资源的含义应该分为狭义上的含义和广义上的含义两大类。狭义上的含义主要是指能够对某种课程教学目标形成的起到直接的促进作用的因素,而广义上的含义主要是指对实现课程目标有积极作用的各种因素。

二、课程资源利用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课程教学一般都是以课程资源为出发点的,课程资源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保障。高校的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研究是为了应对学习型和经济型社会对高校教育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高校践行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的体现。所以课程资源逐渐转化成高校课程改革中的重点。高校的各个学科也都开始基于本学科的立场对来探讨高校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现状和作用。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和中学《体育与健康》的实施建议中都明确提出了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纲要》中的第22条也明确地提出了“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所谓的体育课程资源就是指能够进入体育课程教学,对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的各种因素。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就是指有目的地创造出一些能够促进体育课程教学的因素。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本质上来讲就是对各种未被开发的课程资源进行充分挖掘,提高它们对教学价值。我国的很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特点和作用。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对构建体育课程教学体系也有积极作用,同时能够加快高校素质教育进程,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践行“全民体育”的目标。

三、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实现体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首要前提是发挥课程资源对它的积极促进作用,而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利用也是为了实现这一课程的教学目标。在利用课程资源时,要能够根据课程目标的不同来选择具体的课程资源。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来利用课程资源。而对这些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也有不同的课程目标、教学特点以及学习对象。因此在对高校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实现方式,分析与课程目标类似的课程资源的特点,然后从中选择出最佳的课程资源,保证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所以在体育课程开发利用的过程中,要坚持目标导向性原则,它也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原则。

(二)安全性原则

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是为高校学生服务的,它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促进高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遵循安全性原则。因为在高校教学中,安全问题是阻碍体育课程进展的大问题。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体育课程的进行多数情况下都是在一个非常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例如操场,在这样开放的环境下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掉以轻心的话,就容易发生意外事件。因此在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必须要重视安全教育,做好组织工作,提高人们对课程资源利用的安全意识,必须保证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下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进而确保高校学生的人身安全。

(三)经济性原则

在利用体育课程资源过程中肯定要消耗一定的时间、以及人力财力等。我国人口众多,然而教育经费是有限的,而用于高校体育教学的经费就更少了。此外,一些高校体育老师的素质还有待提高,师资力量也需要扩大。在对体育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要争取用较少的资金投入,来提高教学效果。经济性原则,通俗来讲就是国家要尽量利用一些对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有积极意义的,并且需要消耗的经费较少的课程资源。要根据各个地区的条件和与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开发。如果学校里本来就有的课程资源就没有必要到校外去寻找,本地区如果有的话也不要舍近求远去外地找。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如果能够仅仅依靠自身就可以做到的就不要去指望外界的帮助,不浪费每一种课程资源。此外,各个地区高校还要根据本地区的师资条件和资源优势以及经济状况等来对课程资源进行创造性的开发利用。

(四)乡土性原则

当看到“乡土”这一字眼时,很多人会有一种藐视或不情愿的态度,在他们眼里,“乡土”就等同于“俗”。其实不然。只要有家就有乡,有乡就有国,“乡土”一词本身含有一种非常亲切的意味,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利用过程中坚持乡土性原则也是很有必要的。这一原则的本质就是要充分挖掘课程资源本身所具有本土性特征,重视那些只有本地区才有的体育课程资源。此外,还要尊重各个地区所特有的文化,引导学生对不同地区的文化进行体验和比较。

乡土性原则的核心就是是要体现出每个地区的课程资源的独特性,在进行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时,要重点表现不同地区课程资源的差异性,充分体现地区特色。高校体育老师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职业优势,如不同老师会有不同的教学经验以及体现出不同的教学风格,他们对课程进行利用时也会体现出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些对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来讲就是个性原则。

结束语

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实施的支持和保障,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高校利用也能够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进而推动体育课程发挥出更大作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种类多样,在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减少课程资源开发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李赞.论大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对高校体育教改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133-134.

[2]张斌彬,崔帅,李晓雷等.导入拓展训练--高校体育课改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14,(9):96-96.

[3]梁金柱.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辽宁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资源的调查与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8.

[4]刘善国.高校体育“三自主”教学模式的价值与建议[J].当代体育科技,2013,3(27):66,68.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小学生、体育课、经常、兴趣

评价一名小学体育教师的优秀有否,并不多看这么教师每节课讲了多少关于体育的知识,而是看这名体育教师在体育课上带动了多少小学生去锻炼、去学习体育课程。在小学校园里,大多数学生最渴望也最喜欢的课程就是体育课,因为小学生正处于长身体的时期,他们活泼爱动的时间段,因此,抓住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合理的利用此优势,必定会让每节小学体育课都成为最精彩的课程。以下是我最为一名小学体育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做出的简要论述,愿与读者共同探讨:

一、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同时也是某人对某事物带有的趋向性的一种心理特征。人的本性就算好动,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正是处于一生中最好动、最爱玩的阶段,那么从这一特征入手,并加以正确的引导,掌握学生们的迫切愿望以及强烈的要求,鞭策和鼓励其成效便是可想而知的。在体育教学中,老师不但要向学生讲明体育课程学习的目的,还要把身体锻炼、文化学习适当的联系起来,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是强身健体的,对以后生活中会有很大的作用,以此来激发学生浓厚的体育课学习兴趣。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要想做到在体育课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崇尚健康第一,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今天,在学习新授课的内容时,教师要采取形式多样的教法,引导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尤其是用兴趣引导教学时,不能仅仅为了学生的兴趣而开展教学,教师要有目的的开展体育运动,以发展学生的某种体育技能,引导学生的体育兴趣,尤其是引导学生的体育生理兴趣,教师的作用是让学生 对你所教的项目产生兴趣,而不是放任学生的兴趣。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特殊要求,把体育教学的效果落实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上,充分体现统一要求与区别对待相结合的原则,这样就使的课堂上主体与主导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实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理念。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体育教学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心理相容、形成愉快和谐的课堂气氛。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因此,作为小学体育教师,要与学生们融入到一起,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活泼自由地进行体育学习、锻炼、训练是非常有帮助的。教师在教学中,和学生处理好关系、爱护学生,把全部的爱心献给学生们,这样才能使他们能感受到教师和蔼可亲,才能懂得尊重老师、亲近老师。我认为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这并不是学生的错,究其根本应该是我们教师本身做得不够到位,要使体育教学更有效,最重要的是要把学生的心吸引过来,使学生乐在其中。让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者间形成很好的默契,老师要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而产生师生间的情感共鸣。

四、要认真钻研教材,灵活机制运用体育教材

首先,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最重要的是把教材研究彻底,钻研透彻,不仅要领会教材的精华要素,还要全面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从而在教学中传授知识给学生们,合理灵活的运用教材由浅入深、左右逢源,从而达到运用自如、得心应手的效果。

其次,在小学课上常见的一种现象就是“人到课堂心未到”,这正是因为小学生的自制力差,所以容易造成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为了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我们教师要灵活机制的运动体育教材,例如:在课前可以让学生们猜谜语的方法而引进体育课,这样以来,不但可以让学生的集中注意力,还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要有选择性和针对性,常变常新,步步深入,始终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教学过程变成学生想学、乐学的自觉行动。

五、加强体育基础理论教育,加深学生对体育课的理解

目前,小学体育课程教学中,理论课安排的很少,通常是遇到雨雪天气才会安排室内课,并且体育室内课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学生们去上自习,因为我们认为体育课在室内根本没有内容可讲,其实这一观点是错误的,其次,这种现象也会误导学生对体育产生不全面的理解,只要提到体育,第一反应就是打打球,跑跑步,做游戏,甚至会误以为体育就是那些学习不好的人才从事的工作。这种现象只能说明我们教师没有把体育真正的含义和体育的重要价值传授给学生们,那么怎能才能使学生对体育课有真正的理解并对体育课产生浓厚的兴趣呢?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向学生讲授现代体育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使他们对体育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正确的了解,使他们真正的明白体育的含义和重要性,让每个小学生都知道体育能让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强健的身体,与此同时,要让学生们掌握锻炼身体的最基本的理论方法,从而激发他们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参与性,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六、总结

总之,小学体育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科目,是贯彻落实德、智、体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重要方向。小学生正是处于的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长发育状况与体质的好坏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小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全面了解学生们的身体状况,从而采取行之有效的综合锻炼措施,以此来促进小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进而保持更好的状态去学习小学生的其它课程,争取让每位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理论基础策略

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中心要素和实施体育课程体系的主要平台。课堂互动能够有效地加快体育课堂教学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然而,有效的体育课堂互动需要一定的理论基础。否则,互动就会出现盲目、无效、甚至负面影响的效果。对此,该文以此为研究视角,试图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有效互动的理论依据和基础进行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广大教师在课堂能够有效地实施互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1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的相关概念

互动,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和彼此作用。长期以来,不同的学科领域对互动一词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诠释。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认为互动是包括了自我互动、人与人之间互动和社会互动3个部分;《社会学词典》中把互动理解为人之间的心理的相互影响。同样,在《心理学大辞典》里互动被诠释为人之间通过交往而产生的社会现象,包含激进的和消退的两种心理;《教育大辞典》中,互动被列为教育中一个关键性词语,被看作是个体间发生的反应过程。其中拓展了互动的内涵,指出教育中的互动也包括了个人自身的外在和内在的交互动作。从这些不同学科领域对互动含义的解释来看,互动既有不同的内涵,但同时也有着共同的含义。这种共同的含义主要上指,互动首先是一种人际互动,互动的主体是多类型的,主要包括了个人自身内外在、个人之间、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这种相互作用通过主体的行为和心理来表现,既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相互作用。体育课堂是学校开展和完成体育教学任务以及实现体育教学目标的基本平台,具有与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的共同特征。沃尔特多伊尔曾指出,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同时性和多样性、不可预测性和即时性以及公共性与历史性等特征。而理想的体育课堂具有以上特征以外,而且应该是知性灵动的天地和有机系统,离不开师生、教材、环境等要素间相互影响。这些要素是构成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基本要素。近年来,不同的学者对其概念有着不同的定理解。如:体育课堂互动是指特定的体育教学情景中师生间、学生间发生的相互促进或抑制的作用;体育课堂互动是指构成教学各个要素在课堂的时空背景下所产生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体育课堂互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心灵互动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后续研究体育课堂教学实施有效互动实践,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该文根据研究需要,认为体育课堂互动是指在特定的教学环境中,体育教学主体通过一定的媒介或特殊符号所产生的多向性和连续性的交互作用和影响。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互动,就是指课堂上的这些基本要素在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要有效率、有效果和有效益。只有在有效的体育课堂互动中,师生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体系和进程中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

2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的理论基础

体育课堂互动并不是一种空洞的理论,它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第一,课堂互动具有一定的哲学基础。德国哲学家胡塞尔(1859—1938)提出了“交互主体性”概念,又称为主体间性。其主要含义是指意识既是主体与客体的单向构造,而且也是主体之间的双向活动。卡尔亚斯贝斯(1883—1969)提出了“生存的交往”理论,认为人的存在具有自我存在和社会存在的双重性,二者是孤独与联合的完美统一和相辅相成的。在生存的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内在精神化的平等和人格化的平等。这是体育课堂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具备平等关系的基础性原则。同样,交往行为理论的提出者哈贝马斯认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有两种向度:一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客体”的向度,二是“道德-实践行为”的主体际向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认为实践具有交往性,人类的交往都是一种中介性的活动。从这个角度来讲,体育课堂首先是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特殊性的实践性活动,教师和学生是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人或主体,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场地器材等则是客体,前者属于主体际向度,而前者对后者的作用则属于“主体-客体”的向度。第二,课堂互动具有一定的社会学基础。学校体育课堂是一个群体性集合体,也是一个动力整体。勒温的“群体动力理论”曾指出:“团体中各个成员是相互依赖的关系,不能轻易地被割裂开来。否则,团体的动力将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布鲁默提出的“符号互动论”也认为,人是唯一能够创造并使用口头语言、身体语言及其他各种符号进行沟通和互动的特殊动物。互动是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特殊方式,在互动过程中使用语言、姿势等互动符号,能够使人与人实践的互动得以顺利进行。体育教学课堂自然属于一个动力性团体,课堂中师学生间和学间正是靠着多种特殊的互动符号来进行交流的和互动的,充分体现了体育课堂的社会性一面。第三,课堂互动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体育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各阶段的学生,课堂互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也是人内心之间的相互作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认知心理学认为,学习应该是知识的获得,而不应该只是对学生的强化。在此基础上,认知建构主义强调了学习者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把学生作为意义的制定者,教师则是意义制定过程中的指导者。美国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的学习类型及智力类型各具独特性。这为教师应以多元的观点看待学生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动机理论认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人两种类型的动机。在体育课堂中,这两种动机都非常重要。对体育教师来说,在有效的体育课堂互动就有助于刺激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提高。正如倾向性需求理论所说的那样,如果学习中学生的成就、归属和影响力等情感和需求遭受到挫折,那么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次数和主动性就会越来越少。

3体育课堂有效互动教学理论的运用

(1)加强体育教学与心理学的渗透。课堂有效互动实际上是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心灵交流和情感沟通。体育教育在教学中采用互动策略时,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引导,通过互动环节,让学生喜欢体育、喜欢锻炼、喜欢上体育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发挥其学习、参与以及锻炼的主动性和能动性。(2)加强体育互动环节社会学知识的渗透。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五大领域目标,最后一个目标就是学生的社会发展领域目标。体育教学通过有效的互动设置,让学生服从集体,树立团队与合作意识,通过互动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这样有利于学生进入社会后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3)加强互动中教育理论的运用。体育教育学是教育学的分支领域,教学过程中互动环节亦具有教育学理论和教育功能的特点。互动内容必须具有教育学的一般功能特点,即教育、教养和发展三大功能。否则,一味地追求互动的乐趣而缺乏互动的教育功能,那么就会被视为无效的体育课堂互动。(4)有效互动必须体现哲学原理。体育课堂互动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体育教师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者,教师应该在互动中扮演和学生平等地位的角色,树立平等的关系。在教学中,既要看到自身对学生的影响,也要清楚学生对自己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相互提高。

参考文献

[1]刘锦.大学体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3):163-165.

体育课程的含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体育 体育课程

1. 高校体育教学现存的缺陷

目前,大学教育体系将体育课设为必修课程,对增强学生体魄,锻炼提高体育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体育成绩的优劣又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评优、毕业等。但在实践中,体育教学主要是围绕达标、考试等技术性较强的内容而进行。体育课是按“大纲”、“计划”授课的,因而具有严格的计划性和约束性,教师只能按部就班地组织教学。大学生年龄一般都在18-21周岁、兴趣爱好趋于稳定、集中、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教学形式。更热衷于开放、活泼、主动参与的课外锻炼。而现在体育课程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难以体现个性,很多学生虽然喜欢体育活动,但却不喜欢体育课。究其原因,主要是学校体育课教学目标不完善;教学大纲的指导性和科学性不强;体育教学内容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体育教学方法单调、陈旧,教学组织形式单一;体育课考试和评分方法不合理,重实践轻理论;不能合理安排体育教学与终身体育相配套的教材等,所以有必要对体育课程设置进行。

2. 面对目前状况应采取的对策

2.1 改革考试方法。减轻学生心理压力

考试是课程建设的导向,过去考试重技评和达标,偏重于引导学生学习各项体育技能。由于学生基础不同,对于身体条件不好,基础较差的学生容易造成心理负荷过大而引起负性思维,无益于运动技术的掌握。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体育考试应按强身育人的体育标准实施,即体育成绩应以学生的锻炼态度、次数,本人运动成绩进步幅度和掌握的体育知识为主要评定标准。同时教学考试改革必须重视考核学生应用体育原理、技术和方法解决实际间题的能力,这对于培养体育综合能力十分重要,是实现科学、全面课程体系的重要措施之一。

2.2 创造条件提高教师业务素质

据了解,大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固然有中学教育忽视体育的原因,但也和体育老师的业务素质有关。多年来,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上都是采用专业对口的定向化模式,在进人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就明确地确定了毕业后从事中学、大学体育教学工作。因此,学生的培养就框定在非常专门化的范围内,课程表现出专、窄、深的特点。不难看出、当前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将新思想付诸于实际,一是师资培训滞后于教改,二是师资素质不高。要想解决这二方面的问题,首先要组织教师研讨教改后的新恩想,其次在思想趋向统一后探讨构建新的教学内容体系,以确保教师既有新思想,又能掌握新内容,从而使教改的目标与内容融为一体。为了提高教师业务索质,学雄应创造条件,鼓励教师进修、考研,拓宽知识a同时也要结合请进来和强化内部培训来共同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实现课程建设总目标莫定高素质的师资基础。

2.3 构建新的体育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的发展形势和体育教学的规律,新的课程体系应以锻炼和养护学生身心为主体。理论部分除在概论教学中注重选择有助于强化体育意识,培养兴趣和观赏能力的教学内容外,同时还应突出增加锻炼原理和养护原理的内容,促使学生形成科学的、积极的体育意识,以保证理论教学的完整性,这是体育理论教学内容改革的延伸点。实践部分应在简化高难度运动技术为体育手段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应探讨编写多项运动技术的锻炼方法和养护法的教材,为培养学生的综合体育能力提供完整的教学内容。这是把传习式体育升华到现代科学体育教育层次上的递进与完善。

目前一些高校已着手进行体育课程改革,清华大学的做法值得借鉴:从学期开始,将实行更多体育科目男女合上。从明年9月开始,体育课程以必修形式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体育课不分年级,只分高、中、初三级,学生可以从30门专项课中选择。简化体育考试,但毕业时应达到会长跑、会游泳、会武术一类的要求。他们认为:会长跑的含义不仅要求学生长跑成绩达标,还要求学生具有锻冻的主动意识,根据身体状况调整运动量等。清华大学还将开发体育多媒体课件,引进现代教育观念。学生从运劫中找到乐趣,就会喜欢体育,喜欢体育课,这也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重要前提。

总体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只要抓住锻炼与养护的核心内容。就能保证大纲、教材与课程建设目标的一体化,符合当今提倡传授发展的知识体系,培养具有适应21世纪的高层次人才的需要,才能真正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教学体系”的旧格局。

2.4 实现教学目标、大纲和教材一体化

从教育发展来看,大纲安排的运动项目主要是解决学生学会体育手段的问题,但为达到目的更需要运用体育方法。

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指出:在科技革命时代的教育,重视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传递和储存知识更重要。所以大纲重手段轻方法是不科学的,以运动的内容为主体也是不全面的。因为运动过程是消耗人体物质和能量的异化过程,是引起强身健体的诱因过程,而产生强身健体结果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运动后的恢复养护过程实现的。所以重运动轻养护的体育大纲也是不完整的教学体系,为此必须使教学目标、大纲和教材一体化,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结论

(1)为真正改变以技术为中心的传习式体育课程体系,必须把早操、体育课和课外体育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改革。建立以强身育,人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开设若干组富有特色的体育课程,既满足兴趣的需要,又能促进学生体质的发展。

(2)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重视学生体育能力的考核与能力的培养,适当控制不及格率,解除学生的惧怕心理。

(3)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合时展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国家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课程设计、大纲教材、体育考试、师资培训的整体进行改革是提高高校体育课程功能的主要措施。

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