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 交叉 综合性民办高校 工艺美术 应用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22-02

学科交叉理论认为,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及健全的人格,有必要从艺术、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综合交叉培养,使学生不仅能熟练地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同时还要根据市场变化,从一个领域转到另一个领域,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应变,有能力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本文拟以南宁学院为例,探讨基于学科交叉的综合性民办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学科交叉与工艺美术

(一)工艺美术专业是交叉学科衍生出来的应用型专业。工艺美术横跨了自然、社会、人文三大学科,涉及人机工学、行为科学、材料、结构、工艺技术、系统工程、包装、广告、设计心理学、设计美学以及围绕工艺设计象征功能的哲学、符号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工艺美术专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和客观规律,着重从文化艺术与工业技术工艺的交叉融合的角度,研究工艺美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实践训练形式等问题。

(二)时代背景下需要跨界思维审视工艺美术。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恢复了工艺美术专业,与有着西方工业文化背景的“设计艺术”概念相比,“工艺美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显得更有自己的“话语权”。2014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指导意见》指出,我们应从保护传统文化、民族文化认同感、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的角度和跨界的思维审视“工艺美术”,保留并发扬工艺美术在表述中国传统造物文化方面沉淀的丰富内涵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科交叉应用,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思维融入工艺美术当中,让工艺美术更具实用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能更好地融入市场。

二、学科交叉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南宁学院作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应用型大学,其对现有以及未来要发展的专业按集群的方式进行优化整合与结构调整,明确了专业建设的机电与先进制造业专业集群、信息产业专业群、城市公共服务经营管理专业群等6大专业群。专业群下的工艺美术专业立足南宁市乃至广西的工艺美术行业,依托学校专业集群,以及室内设计技术、工业设计、服装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专业的多个学科门类、宽泛的知识点和齐全的设备优势,充分整合学校优质资源,渗透工、文、艺等学科各自教学特色,创新工艺美术专业教学方法,将艺术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智能数控技术和金工工艺等在工艺美术专业中交叉应用,将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技艺相结合,推动工艺美术技法创新、工艺创新和材料创新,将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转化,有利于工艺美术专业特色的培育。

南宁市作为广西的首府,有着广阔的工艺美术市场,其中最具有南宁市本土特色的工艺美术有:宾阳壮锦(中国四大名锦)、南宁红陶、马山刺绣、武鸣福彩绣、民族腰刀、牛角工艺品、桂式家具、竹编等。作为南宁地方高校,培养为南宁本土特色工艺美术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探索培养南宁地方经济社会传统工艺美术、现代日用工艺美术生产、建设、服务一线人才以及基层单位和中小企业的业务骨干、管理骨干是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的重要选择,对地方经济与工艺美术专业本身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而学科交叉无疑有利于促进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培养。

三、国内高校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

(一)单科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立相对纯粹和独立。单科艺术院校工艺美术专业设立相对纯粹和独立,办学条件、师资队伍、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方法等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良好的历史积淀,并且更容易吸收具有特殊艺术天分和才能的学生入校培养,其人才培养面向高雅艺术、传统艺术、民族艺术以及艺术管理等领域,培养高、精、尖人才。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以及“艺考热”的不断延续,单科艺术院校的人才培养也在悄然改变。

(二)老牌综合性大学工艺美术专业更侧重知识的传授。老牌综合性大学拥有多学科的教育背景,在学分制教育模式不断普及的大环境里,工艺美术类专业学生可以直接修读大学中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面、文化熏陶和素质培养有着充分的优势,对学生更侧重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结构,引导学生具备比较扎实的艺术理论素养和较为广博的文史哲及其他相关知识。但对艺术技能的精湛程度要求则处于次要的位置。

(三)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由于工艺美术专业是2012年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目录增设专业,此前的工艺美术相关专业或课程都是依托在艺术设计专业下面的一个方向或者一个模块,使得“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两者在使用时的意义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模糊。

四、工艺美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必然选择

2013年初,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需要,我国决定对高等教育进行分类管理,调整高等教育发展结构,完善现代化教育体系,南宁学院迅速捕捉到其中的发展机遇,经过慎重的思考与论证,决定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成为教育部首批应用科技大学改革试点高校、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联盟理事会成员。作为一所新建本科的地方民办高校,培养为地方经济服务的应用型人才是南宁学院的主要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国内美术、艺术院校将培养拔尖艺术专门人才视为主要目标,但结合当代艺术发展内涵、艺术观念和体系的转变,从时代、社会对艺术人才的现实需求出发,必须认识到:拔尖艺术专门人才固然应该成为美术、艺术院校的培养目标之一,但从整个艺术文化市场人才状况类看,一流的艺术人才位于整个“金字塔”的顶端,只能是有限的少数;而复合型、应用型艺术人才是市场需求的主体,所以这类人才的培养是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必然的选择。

五、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基于学科交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

(一)构建工艺美术专业学科交叉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南宁学院工艺美术专业建设,必须结合地方民办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的特点和实际情况,立足地方工艺美术行业需要,吸收和借鉴全国相关院校的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针对工艺美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培养要求、学科之间相互交叉融合以及教学资源整合等方面开展研究实践,探索符合地方民办综合性应用技术大学工艺美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得学生掌握扎实的美术基础、地方特色传统工艺美术技法,创造性思维、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智能数控技术、金工工艺等。采取工作室项目化教学,将理论课程教学与工艺美术师、民间艺人担任实训教学相结合,建立新型师徒关系,实施分段式、递进式教学,创新教学与实践方案,构建符合应用型工艺美术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二)美术基础课程与传统工艺美术造型课程相结合。美术基础课程是工艺美术专业的学习基础,为了构建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提高学习效率,根据本专业学习的认知规律,将工艺美术史、工艺美术鉴赏、传统工艺美术临摹等课程与美术造型基础课程有机结合,将课程内容相互渗透交叉,强化课程之间的关联性和连续性。

将工艺美术课程模块的主要内容相互衔接与融合,将课程模块化的主要内容转化为学生具备的能力。如在美术基础课程与传统工艺美术造型课程相结合中,将素描课程与工艺美术鉴赏相结合,学生基础造型练习将传统的静物素描转变为对传统工艺美术精品的描摹,既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造型能力,又促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工艺美术创作的结构、塑造方法、细节处理等知识,为今后的工艺美术学习打下基础。这解决了原有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之间相对孤立和缺乏关联性,而教学内容又存在重复的问题。

(三)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相结合。创新是工艺美术专业的灵魂,创造性思维课程也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工艺美术创作重要的表现形式,工艺美术的创造性思维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的表现能更好地将作者的创意得以成为方案,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相辅相成,互为依托,因而要将创造性思维课程与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有机结合。

(四)工作室项目化教学与智能控制技术课程相结合。采取工作室项目化教学是一个综合实践教学环节,为了实践工艺美术的生产形式从手工制作向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工作室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将充分利用工科背景大学的技术和设备,将现代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如雕刻机、激光机、车床、切割机等智能控制技术机械设备的运用,丰富工艺美术创作的材料和技艺。通过项目化的实施,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团结协作和组织实施能力,吸收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实现学科交叉,凸显人才培养特色。

综上所述,许多科学前沿问题和多年悬而未决的问题在交叉学科的联合攻关中都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南宁学院作为地方民办高校,其学科师资队伍、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等条件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是薄弱的,吸收相近学科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互补,教学资源共享,对地方民办高校而言极为重要。可将多个学科门类、先进技术与技法、宽泛的知识点相结合,利用工科背景学校设备优势,整合学校学科优质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凸显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1]聂立家.高等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4

[2]刘焕阳.地方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2

[3]夏明忠.地市级新建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

[4]韦锦业.跨界广告创意思维研究[J].传媒,2014(10)

[5]潘鲁生.为“工艺美术”正名[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9(2)

[6]吴卫.论我国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1)

[7]韦锦业.地方本科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基于艺术设计再认识的分析[J].广西教育,2015(2)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职业教育;工艺美术专业课程

近几年来,南京市高淳区经济发展迅猛,很多外商纷纷来区投资办厂,这给我们中专校学生实践就业带来了良好的契机,也对我们职业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顺应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我校工艺美术专业在人才培训计划、目标、制订过程中,紧密把握地方产业发展的脉搏,坚持以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为目的,坚持不懈地进行课程改革,努力培养技能型人才。

工艺美术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的知识面不广、视野不宽、能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就业质量不高、技能水平跟不上行业发展等问题。那么,如何在工艺美术专业基础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如何从传统的绘画基础向设计基础转变?如何培养企业需要的新型设计师?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已成为工艺美术专业教师刻不容缓的课题。

一、教师现代化教学理念的推陈出新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理论、教育观点、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建设多年来一直作为学校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受到了应有的重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的中介,教师和学生都是围绕课程进行一系列教学活动的。教育内容的改革,集中表现为课程的改革。因此,教师作为课改的实践者,必须更新观念,大胆探索。

优化课程结构,就是要构建一种既有知识传递、知识操作和知识创造,又有能力培养,并适合于人的发展的现代化课程体系。通过走访用人单位,我们了解到,企业对中专毕业生的知识和技能上的要求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知识与能力相当。为此,应从过去的追求技巧,而不及思想的“工匠”培养方式,转变为强调创造性和创业精神的开放培养方式。例如,素描色彩的教学,尽可能缩短与工艺美术专业课程(如基础图案、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图形创意等)的距离,使之界限模糊,形成设计体系中的一个有机部分,而不是独立其外。在基础训练中,逐步深入创造性思维的成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并尽可能发挥每个学生个性的创造潜能,使学生从学习的初始就具备专业的意识与现代意识。在教学中,不仅要把人类积累的知识成果呈现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把产生这些知识成果的过程及背景梳理给学生分析,这些有助于学生进行新的知识创新。另外,为了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其训练内容、教材内容本身就应具备创造性。

二、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

现行的教材往往结构单一、内容繁复,脱离社会生活的实际情况。这就迫切要求教师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加以充实,对课后的练习作业调整更换。

文字设计作为一门传统的基础课程,我们长期以来训练和要求的只是认识文字的发展阶段,了解各种文字的字体,以此来认识文字的美感,而课程最终只是文字书法,书写一段黑体字、宋体字,说不上真正的“设计”。我们要随着商业的发展,发现字体新的魅力。可以通过创意游戏,重新认识文字笔画;以抽象或具象图形构成字母图形;用形象法、意象法、形象化或意象化文字,做连字设计,强调文字或文字之间的流畅和谐,使学生不仅从视觉形式上表现,而要以多种形式来体现文字精神内涵。

学生需要丰富多样的教学,就高淳而言,美丽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民间风俗、辉煌建设成就等都可以与相关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促使教学更好地符合学生学习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信息视野,拓展思维方式,丰富教学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吐故纳新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根据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体现学生的参与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要便于提高教学效率。

工艺美术专业的重点课程是:图案设计、图形创意。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临摹、借鉴等实际操作描绘为主,所关注的主要是表面装饰。偏重了纯审美形式的教育,这恰恰与社会需求脱节,要顺应时展,企业需求就要以现代设计的理想和表现手段,对传统、民间装饰形式进行选择、取舍、提炼,创造出新型的艺术造型,开发新型的具有现代文化气息的图案样式。如,茶具上的图案设计(包括杯与托盘)不能仅限于在纸上设计,而要拿来实物或仿物,在实体上设计。在表现时,要分析杯与托盘既可以独立存在又为一个整体的特征,所设计的图案必须遵循这一原则,可以设计成图案化的鸟与鸟窝或鱼与鱼饵,杯中画几只活泼可爱、色彩鲜艳的鸟儿,托盘上是曲线交错的鸟窝;托盘上是畅游的图案化的鱼,杯的外沿是高低垂落的鱼钩。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新的角度再认识常见事物,从多维角度认识二维空间,培养思维创造能力。

对于本专业理论性较强的知识,通过媒体课件,以图文结合的形式,直观地传授给学生;对于基础设计课程,后期训练用电脑特效完成;培养学生快速的思维,以数字化设计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对图形的创作完善;以案例教学把企业或广告公司的成功实例分析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市场动态。只有不断尝试,不断思考,灵活应用而不机械刻板,才能有所进步和提高。

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的探索,从不成熟到成熟,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教学方法,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了预想的效果。

四、教师队伍的德才兼备

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核心问题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如果教师思想守旧、教法单一,就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教师队伍的提高不容忽视,因此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为培养一支德才兼备、高素质、高水平的骨干教师队伍,我校每学期都要办校本培训,外聘专家来校举办教育教学理论和方法的培训和讲座,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和见解。每年暑假,规定青年专业课教师都必须到企业的对口部门实习两周以上,这样做的目的是使专业教师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成长为“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双师型”教师才是受中专校学生欢迎的专业课教师!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教育;美术教学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的价值就是为地方产业和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学生职业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高职院校的美术类专业是依托各类设计专业而存在,主要是为企业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随着近年来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美术类设计专业相关的动漫设计、广告设计、工艺设计等领域的设计人员非常缺乏;然而现实中又有很多美术类专业毕业的高职学生找不到工作,但拥有较强专业技术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高职学生却供不应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教学目标,不断深化教学改革,积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适应企业要求的美术类职业人才,为每一位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发展机会和平台,是高职教育的基本价值所在。

一、高职美术类专业教学现状简析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更加注重对高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可以说高等职业院校是高中生无奈的选择,能上本科的基本都去上本科,所以高职美术教育现状不免有些不尽如人意,首先因为高校一再扩招,高职院校生源相对较差,进入高职院校的美术专业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其次,高职美术教育模式还是偏向学科导向,没有完全转变为职业导向,导致高职美术教育教学理念滞后,理论脱离实践,所学非所需,无法满足企业对美术类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1]。所以,导致目前高职美术类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将对当前高职美术类教学的现状及教师和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做简单剖析。

作为高职院校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石是什么?是学校的专业建设。然而,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比较注重机电加工制造业的专业建设,不管是实训基地建设,设施设备投入以及师资保障,都有绝对的优先权,但是对高职美术类专业设置混乱,与产业结构调整脱节,人才培养计划落后,对美术类专业建设不重视,资金投入非常有限,使得学校的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教学资源紧缺,必然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导致教学效益下降,使得培养的高职学生有学历没能力,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2]。

(二)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缺乏双师型教师

高职院校的美术老师有较强的美术功底和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能力,对于企业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并不熟悉,致使美术教师理论脱离实践,所教非所需。同时,大部分美术教师墨守以往的传统的美术教学理念,缺乏对社会与企业的技能需求的了解,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的改革的兴趣和动力不足,严重阻碍了美术类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的提高。

(三)高职学生学习认识和动力不足

目前,企业所需求的大都是具有专业技能较强的美术类人才。而大部分高职学生在学校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绘画,没有真正认识到美术专业主要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并不了解高职美术类专业的就业方向。大部分学生因考试而学,这样就会造成学生死学,对美术类专业毫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专业实践能力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美术教学策略思考

苏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人文和文化底蕴,苏州的传统工艺美术种类繁多。因此,苏州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应以当地工艺美术行业的公司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和要求为主要突破口,根据行业和企业的要求来创新美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美术专业教学改革。鉴于以上思考,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高职院校应根据产业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苏州地区的产业结构和发展趋势来调整设置美术类专业的方向,为苏州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的人才,优化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协调。高职教育主要是在为社会培养应用型的职业人才,所以高职美术类专业的培养目标不是以培养专业的画家和艺术家为目标,我们应该科学有效开展美术类专业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安排上,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特色课、专业任选课、集中性实践课的设置,不断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发挥学生横向和纵向的适应性,强调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苏州地区美术各行业的发展和传统特色的工艺美术行业需求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完善实训基地建设,不断深化校企合作,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职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和综合素养,为苏州工艺美术行业培养更多更好的应用型人才[3]。

(二)不断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美术类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性、适用型等特点,要想培养具有较高职业能力的高职学生,必须要有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又有相关技能的实际操作经验和实践教学的双师型教师。然而当前的高职美术老师专业知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技能水平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脱节,对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影响。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大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培训力度,不断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双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美术类专业技术人员和工艺师到学校任教。其次,加大高职院校美术教师的培训力度,鼓励美术类专业教师深入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学习,采用岗位培训,导师带徒等方式,了解社会发展的方向和企业的需求情况,不断提升美术教师的双师素质和职业素养[4]。

(三)不断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美术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为导向,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类专业的兴趣,帮助高职学生提升职业能力所需的美术专业技能。首先,高职学校学生要树立明确的职业意识,所以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渗透职业意识,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目标、职业理想,从而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生涯,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动力。其次,我们的教学改革应以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为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以后想从事什么工作,需要哪些技能,让学生有针对性的去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第三,要提升高职学校的职业能力,不仅要做到学以致用,而且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际协调能力、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心态等职业素养。

总之,在高职院校美术类专业教学中应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为导向、以能力为目标,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升高职美术类专业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因此,伴随着苏州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职业教育大发展的机遇,高等职业教育积极应积极开展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出优秀的工艺美术技术技能人才,以推动苏州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日趋产业化、多元化和特色化的发展。(作者单位:高博软件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张铁锋,基于高职美术教学改革的思考[J].职教平台,2013(9).

[2]王钧,高职美术教育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第4篇

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是艺术与手工业生产的结合产物,设计与生产制作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进步,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导致产品制作生产的流程有了严密的分工,设计的预见性和工艺性也就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建国后许多高等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虽然都设立了工艺美术专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与经济的发展仍显得有些不相适应的地方,对工艺美术的设计观念仍然显得淡薄。当然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从招生考试到学校的课程设置,设计思想和职业特点以及实践环节都存在着重艺轻技的问题,从画素描、画色彩到画图案、画装饰、画设计,对设计意识和设计制作实践能力的重视仍显不足。教学结构中条块分割的现象依然存在,基础与专业的衔接、专业之间的衔接与渗透、课程设置与理论教育的结构,对实践能力、职业特点的培养等方面显然缺乏。其中对于“画”的课程既显繁多又显庞杂,当然笔者并不是说绘画的基础要淡化,而从某此专业方向应强化这种基础,但它不是本学科的目的。而属于技术的、工艺的、工程的、经济的,乃至深入生产、制作的实践课程却是少之又少,可见设计观念淡薄与生产环节脱钩的现象自在情理之中,关键仍是教育观念与教学的方法存在一些问题。

无论是以传统称谓的工艺美术,还是以艺术设计相称的现代设计艺术,专业特点与纯艺术专业相比其实践性是十分突出的。它不仅是在教学中穿插大量的实践或实际操作的比重,更重要的是对产品和商品性质的实践因素及其社会因素缺少足够的认识。这种实践不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实践,而是与社会生活与生产加工对应的实践体验,是设计艺术产品的直接载体,是设计实践中的产品流向的要求所导致的,也就是设计艺术的基本属性。也就是说,设计艺术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它的实践性要求。我们知道。工科教育注重工厂实习,医学教育重视临床实践,那么工学院设实习工厂,医学院设附属医院是情理中的事,而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的教育纸上谈兵难道不是一种欠缺吗,事实证明这种欠缺是巨而易见的。在高校即使是毕业设计的寥寥无几的实物作品也只是一厢情愿,很少考虑市场行情或社会需要的前提,至于生产环节和消费环节则更是无从检验。高校设计艺术类的工作室、实习设施、实习场地不仅少得可怜,即使有所准备也常常形同虚设,在纸上、电脑上、教室里仍然是老师与学生表现的场所和媒介,这种环境下培养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不脱离实践、不脱离生产、不脱离社会呢?这不仅是对“设计”一种误解,也是对职业特点的漠视,且不说我们的设计与现代高科技的给合差得太远,即使是一件轻工产品、服装饰品、广告招贴、产品包装和生活日用品的设计,也没能实现设计艺术所要达到的自的。

就我国目前设计艺术各学科的发展现状来讲,培养的内容和目标与社会各行业的需求脱节太严重,学科或专业概念与社会行业要求不明确。多年来重视艺术表现,轻视专业理论、技能操作和专业实践,基础课与专业课不衔接,专业课与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不衔接,缺少实际的项日课程。虽有虚拟的项目设计,但大多不遵循市场化、商业化和工业技术的要求和规律,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与社会的应用专业脱离太远。所以我们近二十年培养工艺美术专业的大学生究竟在多少从事相关的职业,又有多少毕业生具备适应社会会的能力呢,这是从事设计艺术教育的同仁们认真地思考的问题。

从事设计艺术的工作者,有具备扎实的艺术功底和务实的设计观念是十分必要的,这显然也是由其职业性质所决定的。设计艺术并非仅仅是有样稿设计就能解决问题的专业,它需要设计者熟悉相应的工艺和材料,熟悉生产的流程和环节,了解市场和消费,并且符合生产和消费等方面的要求。对于设计艺术来讲,绘画性的效果图和制作图仅仅完成了其中的一道工序,设计观念的形成也是基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建立起来的,如果设计人员不接触或很少接触实际生产,很少了解人们的生活力式,不熟悉市场和消费信息,那么其设计只是一种绘画式的理想方案而己。这种不接触实际,不接触生活一生产的观念,其实还是绘画艺术占据了主导思想所致,反映出唯美主义的倾向是根深蒂固的,缺乏对艺术与技术并重的专业性认同。如果我们把本科教育确立为培养设计艺术家,那么高职教学则培养社会需求的设计艺术帅和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这种定位似乎更适合中国的现实。如果培养的专门人才不能适应从事相应的设计工作,我们就应及时检查或调整专业目录,根据学科和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在发展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时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几年一些大学都在力争多上学位点,扩大专业分布,其实有些专业需要基础研究层次的人才,有些专业则适合应用性专业人才和技能性较强的专门人才,不要片面追求上层次,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所培养的对象与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设计艺术的相关专业大部分是在应用性的层面上发展,当然有的专业方向需要更高一些,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人才培养布局。教育的层次划分是根据专业的属性而定的,若盲目求高,应用性的专业谁办,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谁来培养呢,如果都在追求所谓的高层次发展,就会顾此失彼,其实仍缺乏对人才培养与需求的总体把握。设计艺术院校与普通美术院校在培养目标的差别在于,美术院校是培养艺术家、画家或是普及美术工作者的摇篮,而工艺美术、设计艺术院校应培养艺术与技术升学的专业设计人才,既培养他们的审美创造能力,同时还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掌握与运用能力。但我们几十年形成的教育模式,使美术教学、师范美术教学与工艺美术、设计艺术教育拉不开距离,人们已习惯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或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发展,长此以往不可能培养具有全面素质和社会所需的设计术的专门人才。

设计艺术的教育应划分的层次发展,普通教育应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为主体的综合能力的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更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两者在培养目标上各有侧重,但设计艺术专业的职业性特点个容忽视。目前我国设计艺术的普通教育大多重视“专业表现”,缺乏“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而刚刚起步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又大多是普通教育的翻版,缺乏职业技能的培养内容,如果仅仅是改变一下名称,而不是从社会需求的相关职业考虑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的话,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只能成为普通大学教育的补充,失去了高职教育的实质意义,更起不到培养社会急需的一线技术人才的作用。其实,我国的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一直带有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只不过在教学内容上多年沿用美术教学的路子发展,形成一种自以为是设计艺术教学的模式,但对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方面显然是欠缺的。而近二十年来工艺美术或设计艺术教育的发展表明,有些注重艺术表现的倾向,而对设计理论与技能有所忽视。在技能、技术的培养应该说是专业的核心内容,如培养陶艺师不让学生体验泥的性质和陶的火候,其再好的设计也是纸上谈兵;广告设计的学生在学习创意方法和表现形式的同时若不了解市场消费知识,广告表现的材料与工艺,软件的知识与与应用,甚至印刷工艺等相关技术知识,其设计的广告只是脱离实际和唯美自赏的方案而已。设计是作品又是产品的方案,既是艺术的表现又是技术的载体,如果在现代设计上对此问题仍没有清醒的认识,那么我们就不可能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设计家和设计师。也就是说,我们培养人才的用意是好的,但培养的结果很可能把目标定错了位,从这些方面应该总结一些经验才有利于下步的定位与发展。另一方面,对于理论修养的培养并非仅仅指专业方面的理论,即使是专业理论也有层次之分。原理性的理论尽管晦涩难懂,但它是学科与专业发展的前沿和指导,正如恩格斯所言“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而作为实践性的或技法性的理论一般能为学生所理解,但有时显得缺乏深度,如果仅仅局限于此,有可能陷入技巧表现而缺少创造性。除了专业理论,对于艺术或设计艺术院校师生来讲,对人文学科的教育也往往缺乏,包括历史、哲学、文学、心理学、法学等相关的学科和专业知识。人文科学的素养不仅对于培养一个人健康的人格心理素质和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等具有重要义,而且也是设计艺术专业必修的基础。

尽管我们的设计艺术理论还比较薄弱,但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也不容忽视,从另一方面来讲更需要有系统性、完整性较强的设计艺术理论作指导。在市场经济和条件下,按市场需求规律,学校的招生对象与教学培养日标如何定位,其实践性与技能性的原则应该是培养人才的主要标准之一。西方的一种职业教育模式是企业加学校的形式,这是社会市场经济的要求,它强调竞争,强调社会平等。在德国、奥地利、丹麦等国家较为典型。德国的职业教育以“双元制”教育模式为主,是德国战后经济腾飞的秘密武器,它解决了普教到就业之间的两道高门槛。德国“双元制”的学习只有60%-70%在企业,包括生产岗位、培训中心、跨企业中心而只有30%在学校进行。这种教育模式是教育针对性原则在职业教育中的体现,它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方式,其专业设置以职业分析为基础,课程设置以职业活动为核心,考试考核也以职业资格为标准,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了以受教育者为中心的原则。相比之下在我国的设计艺术院校中,即使是职业教育等机构对于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也远远不够,而设计艺术教育则更是如此。表面看来院校的学生好像在设计艺术实践中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热衷于技法、技巧的训练和设计艺术的表现,但这些实践都是虚设的,不仅缺乏针对性,而且缺少真正的实践环节,也就导致了学生在就业时的“专业不对口”。设计艺术类的高职教育应注重宽基础,包括艺术的、技术的两个方面,同时应该认识到,设计艺术教育又带有鲜明的时尚性,它需要个断地补充教授内容,把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融入其中,并与时代文化的、艺术的、社会的知识同步发展。而且在我国虽然重视科研的投入,重视对科研的力量聚集,但在先进技术转化为个产力的过程中却是薄弱的,我国科技进步对生产力的贡献率仅在30%左右,而在西方却高达70%-80%左右。这不仅需要科研院所和高校教师转变观念,对于学生的教育也应鼓励社会参与,其目的不仅在于使学生的设计极早开发转化,而在于教育与社会的真正接轨,以减少、缩短中间环节,从而使学生毕业后能尽快进入角色,这也是对学生职业素质、职业技能教育的不可忽视的内容。

对于工艺美术专业的认识范文第5篇

1 地方经济建设的实际需求是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一般而言,地方院校生源的专业基础相对于美院、省级的艺术院系而言是薄弱的。美术专业院校是以培养优秀的美术创作、美术研究人才为宗旨,但地方院校则是以为当地输送美术实用型人才为目标。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紧紧围绕我省“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旅游大省”和经济建设十大支柱产业中“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建设目标,结合地方院校具备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将“大力开发具有地域优势的旅游产品”作为美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提出了“艺术设计专业旅游商品设计方向教学改革”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等教学改革方案。具体而言,学校教学针对当地旅游产品文化品位不高、经济效益不好,以及全国旅游产品一条街等诸多现实问题,结合学校教育以及跨文化研究等诸多领域的创新成果,进行当地原生态旅游产品的区域意识和经济价值的开发与教学研究。

要适应地方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对美术人才的实际需要,首先,必须根据所处区域经济建设及地域资源特点、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调整美术学、艺术设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围绕相关企业及地方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进行改革。因为用人单位是高校人才的“消费者”,毕业生质量的优劣,用人单位最有发言权。学校经常召开用人单位与各教学系交流会,征求用人单位(如广告公司、设计公司、普通高中以及义务教育的中小学等)对人才培养的建议和意见,根据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大幅调整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注重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及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例如,贵州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着古朴的原生态民族文化遗产以及丰厚的民族美术的文化资源。各地相继开设有“民间艺术文化产业”、“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等相关公司。但由于缺乏美术专业的设计人才,公司只能照搬民族民间美术的原有纹样,产品设计缺乏新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的审美变化,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另外,多数设计人员对原生态的民族民间美术的文化内涵缺乏基本的了解,只能依样画葫芦,产品的文化品位只能停留在低端的民间工艺品的水平。其经济价值和文化品位难以达到新的高度。介于此,美术专业将“民族民间美术”作为最具地域特设的美术课程,在保证其教学时数[(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为每周2学时的基础上,增设“外国民间美术”、“地域美术与文化”、“民间工艺美术制作(蜡染工艺制作、刺绣工艺制作、银饰工艺制作、泥塑工艺制作)”等选修课程。着眼于多元文化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关注本学科专业的发展与社会不断变化的实际需求,提供给学生个体多样化的选择。

其次,改革地方院校美术教育教学方法,整合美术教学中各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增加专业实习的学时数,并灵活调整实习时间。美术专业本科教学实践总学时数在120左右,实习时间8周,安排在大四下学期。但是,毕业生求职也集中在这一时段,学生实习和找工作难以兼顾,实习效果较差。考虑学生的实习跟专业学习和职业规划设计相结合,灵活安排在第6学期(大三下学期)、第7学期(大四的上学期)教学时段,让学生通过实习了解专业流程和兴趣所在,从而确定未来发展方向,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

在课程设置上,引入市场意识、商业意识。要改变“学院化”教学模式,使设计教育和社会项目、企业产品开发结合。美术专业成立不同的设计小组,主动去当地的企业或设计公司联系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命题设计来做,寻求美术专业设计与生产商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公司搞设计、做项目,企业给学生真正的设计实践,让设计的产品成为市场上的商品。让设计活动在实践中创造价值,才可以真正锻炼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从根本上实现实践教学的目标。这样不仅使学生具备适应市场的创意、决策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设计能力,提高了学生适应与客户实际沟通的能力。全面塑造作为设计师的素质。而且,企业或广告公司也愿意出钱来购买学校设计的优秀作品,达到互惠双赢的效果。通过这种合作可以为地方、企业培养靠得住、用得上的创新创业人才。

抓住地方经济规划与学校教学改革的契合点,学校教育服务于地方建设,既解决了地方企业设计人才资源匮乏的困难,也适当补充了地方高校科研经费的不足。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与市场经济的接轨是新时期美术教育的必然变革,也是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客观规律,这些社会发展的客观因素,是美术教育发展的动力,也是高校美术教育的巨大市场。

2 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

高校美术专业人才培养“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育,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和企业的资金、资源设备优势,使校企双方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使美术教育的改革从概念阶段进入实践阶段。积极创建“产”、“学”、“研”相结合的美术教学模式,解决我省长期以来旅游产品设计人才匮乏,以及学校美术教学没有教学实践平台的现状。目前,我校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建立校企合作项目2项,教学实践基地3个、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学推广实践合作学校3个。即美术专业与沿河 土家酒厂、松桃苗族工艺研究所等企业建立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如今,美术专业已成功为沿河土家苦荞酒厂设计了“蛮王”系列包装产品,使企业收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与地方院校合作的意识。

美术专业教学面向社会、面向民族地区的文化市场,从设计小型商标、广告到大型的环艺、企业形象设计等现已初见成效。目前,正积极与当地“大明边城”旅游企业联合,为其提供旅游市场的定位论证和旅游文化品牌的策划。

学校把企业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为地方企业在产品的开发和产品的包装设计、设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专业技术指导。企业每年提供一定经费供美术专业的教学研究,学校利用企业投入的研发资金拓展和强化美术专业学科发展的方向,同时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动力。并作为美术教学的实践教学基地,为教学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提供平台。学生在现实环境中进行实际制作[(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和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得到提高。

只有重新认识高校美术教学的理念。突出素质教育的价值与作用,在教学安排方面加强对美术教学方法与技巧的研究,形成系统的美术教学体系,才能契合当前经济发展形势,取得良好的发展。同时,专业教师不定期地到民族工艺研究所,为民族旅游文化产品的图案设计、后期包装设计等提供技术指导,部分教师还提供创作的具有浓郁地域风情的作品作为民间工艺产品的制作蓝本,全面提升苗绣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区域品牌的经济价值。只有通过长期、全面、深入的合作,学校才有可能在地方和企业联合建立具有活力的教学基地。

地方院校美术专业的介入必将促进民族地区艺术市场向着正规化、体制化的方向迈进,以全新的姿态探索出“产”、“学”、“研”相互促进,教育与社会相结合,学校与地方企业共同发展的新型教学模式。另外,结合地方经济,把好的规划方案与设想推荐给政府,力争得到政府的认可与支持,学校与政府之间协调互助,产业与教育结合,产业与科技结合,这一切必将促进民族美术教育的全面发展以及与美术相关的地域产业文化品位的提升。近十年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一方面充分证明了美术教育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客观事实;另一方面,也丰富和繁荣了地方艺术市场。在具体实践或者项目中,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为目标,拓展美术专业学生的视野,这不只局限于美术专业的深度,还力求具有整体文化的广度。训练把握艺术品质与市场效用的平衡力。

3 重视地方美术教学人才的梯队建设

地方院校的美术教学不仅肩负着为地方培养美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教师队伍的责任。因此,美术专业的教师必须改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首先,通过走出去,准确把握当代美术教育学科前沿信息和教学理论,提高教师研究水平。采取请进来的开放式教学,邀请国内专家学者讲学,使学生能够分享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

其次,将民间艺术的传承者请进课堂,向学生传授民间艺术的制作技术,将民间艺术作坊、民间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育资源,拓展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我校现有民族民间美术教学基地2个,每学期邀请本地传统民族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来我校进行民间艺术的技法演示。例如,学校先后邀请傩面具雕刻艺人、民间泥雕艺人为学生传授苗族傩面具的手工制作工艺和民间泥塑的塑造流程。使学生认识到本土美术的文化价值,培养其对本土艺术热爱和文化认同;自觉地参与到地域美术的传承与保护中去。

再次,依托美术系培养的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建立起从小学、中学、大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教育体系,为民间艺术建立起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例如,与地方中小学建立了美术教学课程资源开发与应用合作关系。将民族民间美术的教育资源和提升旅游文化产业纳入中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地方院校美术专业教师在美术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中小学一线的美术教师具体的教学实践进行推广。反过来,中小学教师将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反馈给研究者,以修订和完善理论研究的成果。因此,高校美术专业不仅注重教学团队自身梯队的建设,还应致力于地方中小学美术教师队伍的系统化建设。

面对当代广阔的艺术市场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综合性高校还是地方院校,因其所处的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的不同而各具特色,这些不同的优势与特色,能满足各种类型美术人才的不同要求,甚至特殊要求,所以应提倡多元化办学模式。

当然,地方院校的美术专业也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美感和情操教育力求,在教学中渗入美学理论,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研究和健全美术专业的教学体系,真正发挥美术专业的创造力,使之转[( dylw.NEt) 专业提供专业论文写作和发表教育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化为有效的生产力,最终落实为提高学生敏锐的审美知觉和美的创造力,构建跨学科的新型课程体系。从当代教育的宏观视角,深度挖掘的当地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底蕴、拓展民族民间工艺的发展空间、将民间工艺转化为具有地域文化的旅游产品,强化本土地域文化的符号特征,开发具有贵州区域特色的美术文化的旅游产品;打造少数民族原生态视觉艺术图形文化的地域品牌。全面提升旅游商品的经济、社会、文化价值。为推动区域性经济建设和发展“旅游大省”的建设,培养合格的应用型美术人才。

4 结语

高校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厘清科目的针对性,不能不负责地任盲目扩大专业的涵盖范围。其次,课程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才培养质量不是单门课程的结果,也不是课程的简单相加,而是课程选择内容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的整体效应。美术专业课程的改革既要体现教育主体的目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设定一个可行、有效的标准。在当今市场化、商业化越来越浓的社会中,不可能只在象牙塔里,逃避“时效性”。因此,地方美术专业教学改革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对人 才的需求来实现;针对学生需要去解决问题,为学生的未来打造一个可发展的基础。在教学安排中能充分关注学生特点,使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发挥师、生、社会三者的互动关系来改变现状。探索具体的、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威廉F.派纳(美),威廉M.雷诺兹,帕特里克·斯莱特里,彼得M.陶伯曼.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 藤守尧.西方艺术教育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 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 张道一,廉小春.美在民间[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5] 林钰源.课堂教学延伸模式探索[J].高校艺术教育,

2003(1).

[6] 潘鲁生.关于艺术设计教育的思考[J].装饰,2003(4).